第一篇:新课程改革小结
进修学校附属初中新课程改革阶段性小结
我校于2004年9月开始参加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始终坚持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行列中。现在各年级均已使用新的实验教材,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探索。近三年来,教师们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积极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构建我校多样化、现代化并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精心组织,认真规划,措施到位
1.深入学习,提高认识。对于新课程,新理念,学校领导在课改启动前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市、县教育部门组织学习、动员培训后,反复学习《纲要》和《课程标准》,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增强课改实验的自觉性,把课改工作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及时把课程改革的信息传达给教师。每学期开学前,要求各教研组通读本学期学科课程标准,并进行讨论,然后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2.认真规划,制定方案。根据课改方案,我校结合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即通过课改,锻炼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树立学校整体形象。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校本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制订符合课改精神的师生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3.健全组织,措施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新课程实施方案、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课改理念的行为化。教务处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结合校情,科学地安排了课程表,体现课改要求。
二、加强培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后上岗。为迎接课程改革的到来,必须做好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1.先培训、这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校认真贯彻“先培训,后上岗”的精神,组织全体行政领导及每年进入新课改年级的教师参加市、区教育局举办的新课程通识培训;组织各课改年级的全体教师参加学科培训,并进行考核。通过宣传发动,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意义,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组织教师参加市县教研室的各种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讨、交流等活动。教师参加培训后,投身课改的意识增强,较好地把握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
程标准,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思想认识基本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为课改实验做好思想准备。
2.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我校在校本培训上明确思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实效。培训的总目标就是树立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实施新课程需要的教育行为,以形成新课程需要的综合素质。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实行责任制,保证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培训主要以集中和分散的形式进行,集中:以讲座为主;分散:资料印发学习。此外,还有各教研组进行的教学案例分析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与其他课改理论学习等。通过培训有效地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了课改的意识。每周的教研组活动,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互相听评课,主要有课改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课后组织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去讨论分析实际教育行为,并让执教者作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在课后认真写出评价意见,努力实现两个“转向”: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
3.加强学习教育,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1)进行师德规范教育。实施新课程,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学校组织全体干部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全面落实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积极参加教师法律法规考试,引领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服务意识,规范从教行为,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进而内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附中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
(2)倡导新型师生关系。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很呆板,缺乏双向的情感交流和平等的合作沟通,教学中教师还过多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不够,这无疑是实施新课程的大忌。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法律权利,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二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学困生、问题学生和留守儿童;三要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保护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四要学会正确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体验成功;五要尊重家长,对家长校访要热情接待。
(3)积极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2002年开始,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培训。教师们参培积极性高,培训效果较好,不少教师制作课件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投资兴建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充分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加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究,共同发展
1.教研组课标学习。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就本学期业务理论的学习进行了布置,重点是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领会,引导教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先进观念,领会学科课程标准的性质、特点和目标。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落实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之中。我校一贯强调教师的集体备课,把集体的备课、集体的成绩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结合。为了使教师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实行了“集体备课,分工钻研,资料共享”的方法。集体备课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研究意识。
2.“以教师发展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以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各科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新课程培训、教育教学研讨会、学术会议、观摩会等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新课程理念、听课等。对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3、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名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引导教师转变角色,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组织校内青年教师的汇报课,骨干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对我校的教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整合课程资源,认真执行新课程教学计划,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办学特色
开足课时”。1.我校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新课程教学计划要求,“开齐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音乐、美术、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课,我校不仅严格按新课程要求开展教育教学,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各年级开设了阅览课,初
一、初二年级开设了活动课、英语外教课,成立了数、理、化、外语、生物竞赛辅导小组,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定期进行竞赛辅导,以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辅导,采取分层次辅导,分层次布置作业,共同推进的方法,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均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参
与面广,内容丰富多彩,有合唱队、舞蹈队、书法小组等。其中我校的合唱队、舞蹈队多次在县级获奖。
2.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劳动、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3.积极开发使用校本课程。我们结合时代需要,加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与实施,学校将写进先进教研组的评比条例中,作为教研组、教师评比的内容之一,这将更好地推动校本课程的落实,形成体现我校学生实际及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4.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实践活动》、《人防》、《英语口语》等课程。同时还开设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性课程。倡导学生为家庭做实事,参加社区劳动、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生存体验活动;进行了徒步远足活动、春秋游活动等;为同学们展现特长搭建各种平台,每年组织学校文化艺术节,组织春季和秋季运动会和足球对抗赛、篮球比赛、跳绳比赛;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增加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的能力,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及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
五、开展课题研究,注重研究过程,以科研带动课改工作
学校重视以教科研为先导,引导教师将课题研究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课题带动、提升课改,让教科研成为课改工作的助推器。抓好教改课题的研究:参与实验的教师按照课题实验研究制定的要求与目标,针对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加强学习、研讨和交流,及时写出实验总结报告;进一步加大并规范教科研课题的管理力度。重点强化了课题研究档案的管理,及时收集、整理、保管各类课题研究资料,保证课题研究的过程性和实效性。目前我校立项的课题有语文组“以学为主”教学研究,数学组“尝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创办教科研刊物,为教师提供展示教科研成果的平台。在市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教科室主办并印刷了《科研通讯》,为教师和校本教研提供展示教科研成果和交流的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我们努力在学校、老师之间创造一种读书、科研的气氛,从而边教学、边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
成了附中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六、课改实验初见成效,困惑仍需实验探索
1.取得成绩。一是领导、教师教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已成为共识,为实施素质教育增添了新的动力;二是教师开始转变教学角色和教育行为,他们关注课改动态,研究氛围浓厚,增强了工作凝聚力;三是课堂教学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研究性学习随时可见,教师尽可能地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学习兴趣浓;四是学生素质提高快,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思维较活跃,敢说敢唱,善于表现自我,个性得到发展;五是广大家长理解、支持课改,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较为满意,全校几次家长会都得到家长的充分认可。
在课改期间,学校的中考成绩和各科竞赛中获奖的人数和级别继续在名列前茅。在2.存在困惑与思考。(1)我们的教育理念还需不断更新,教师的教法需不断探索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师考核方面,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有待我们在管理中探索改进。(2)教育教学设施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软件不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个方向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3)课改是教育科研,教科研更多的需要理性的思考与研究,必须摒弃任何运动的形式。(4)学校教科研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学困生和问题生的教育方式方法需进一步探讨,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将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小学新课程改革小结
小学新课程改革小结
(2月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和机遇。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坚决贯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努力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办学理念--实施课程改革的灵魂
学校在总结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立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立足于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有力举措。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及实践活动中,从整体出发,将课堂教学、学科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合为一体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给学生做人之德、求知之欲、健体之需、审美之情、办事之信、创造之能,即:“为学生发展奠基”。
(二)重视学习——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础
我们安排了教研组,组长负责落实学科具体的培训工作;制订培训的时间方案,如隔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时间,各教研组以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等。全体教师通过学习,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大多教师能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课改精神和新课标的学习是将贯穿于本学年每一次教研活动之中。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让老师们的教学有目标,有方向,将学校整体课改工作大力的推进。
(三)、教学研究--实施课程改革的先导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课改实验组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我们要求每位老师撰写课后小记,把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体会、感想记录下来,把教改的一些做法及取得的效果记录下来,让教学和实验融为一体,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把小课题的研究融入课改之中,激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教师对教学中问题进行思考。
(四)、社团活动课——落实课程改革的亮点
社团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有独到的作用,因此本学年学校把社团活动课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来看,一个难点来抓,一个亮点来做。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开设了播音与主持、篮球、合唱、绘画、书法、计算机六大社团。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深深感到,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绝非一件易事,它的长期性、反复性与紧迫性促使我们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在努力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与执教能力同时,积极探索使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以良好的开端为起点、以饱满的热情为动力,用创新促发展,向科研要成果。让我们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直面课改的挑战,寻找发展的机遇,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星星之火,去点燃教育的燎原之势。
2012-2-27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小结
本学期以来,本人积极转变观念,始终坚持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行列中。
1.深入学习,提高认识。对于新课程,新理念,反复学习《纲要》和《课程标准》,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增强课改实验的自觉性,把课改工作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
2.认真规划,制定方案。根据课改方案,我校结合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制订符合课改精神的师生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
3.加强学习教育,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1)进行师德规范教育。实施新课程,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重在师德。(2)倡导新型师生关系。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法律权利,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二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学困生、问题学生和留守儿童;三要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保护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四要学会正确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体验成功;五要尊重家长,对家长校访要热情接待。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_______为代表。
3.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把所有课程分为_______和_______。
4.国家制定的是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是_______,到课程工作者所要确定的是_______。
5.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_______。6._______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7.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_______。
8.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
9.课业及进程是指_______。10._______最早将课程编制引入课程评价。11._______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模式。
12.美国的加德纳提出了_______,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1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_____。
14._______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被成为“过程评价”,_______被称为“结果评价”。
15.2001年6月______________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
16.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课程理论上,偏重能力的是_______,偏重知识的是_______。
18.课程设置的最终表现形式是_______。
19.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文件称为_______。
20.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终要体现科学教育与_______相结合。
21.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_______、赫尔巴特、斯宾塞。
22.新课改下,小学阶段以_______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_______课程。
二、简答题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3.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临沂山香咨询电话:***1QQ客服:126483546
3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5.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6.简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7.简述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8.简述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
9.简述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答案
一、填空题
1.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2.布鲁纳 3.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4.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5.教育目的 6.课程实施 7.教材/教科书 8.课程计划 9.课程
10.泰勒 11.发展性评价 12.多元智力理论 1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4.诊断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6.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17.形式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 18.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19.课程标准 20.人文教育 21.夸美纽斯 22.综合 分科与综合二、简答题
2.(1)社会发展水平
(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强调加强基础
(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活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4.(1)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
(2)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3)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4)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
5.(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6.P27
7.(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8.P
539.(1)体现课程结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原则。
(2)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原则。
(3)体现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统一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
新课程改革知识要点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1、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4、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十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十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十五、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
我县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实验中学课改是教育本质的一次变革,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必然。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我校的高效课堂是“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自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经过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任、县教育教研室、学校老者研室三级培训后,我已经初步掌握要领,并在课堂中贯彻执行。虽然收获颇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遇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预学的环节内容变化大,形式更多样
以前的新课,学生基本上就是读书,勾画,做题填空等简单形式的预学,更利于学生展开独学、对学和群学。今天的课是单元复习课,内容难度比较大,既要整体梳理一遍教材,又要梳理单元检测题试卷等,更为艰难的是,这种复习课本来上的就不是很多,为此同学们表现出了许多的不适,在合作上大家没有了往日的默契。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因为刚上完了必修课,今天就接着复习,同学们在梳理教材时有了难度,在小组内部分工上,比过去的协调也增加了难度。
二、展示环节有所变化
首先,展示什么内容,比过去有所变化。过去是展示自己小组最拿手的成果,是首先要展示自己小组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接着是小组互相解决问题,展示成果。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有些不太适应,所以,该哪个小组出场展示呢,学生们就出现了混乱。当学生出现这个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纠正。我怕纠正太多,学生更无所适从,希望他们在课后的反思中能够理清思路,留待以后的课上改进。
其次,怎么进行展示,比过去有所变化。为了增强学生对疑惑问题的记忆深刻和关注,今天要求大家把问题板书呈现在黑板上,过去是以说代替写。今天在写上,大家有些不适应,而且对于时间的把控不够好。多数学生没有写过这么大量的粉笔字,甚至为了板书美观,好几个同学都擦了又写,写了又擦。怎么样写好,怎么样板书,今后这些内容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培训,这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挑战。单元复习课,更应该落实到善于归纳,善于理清思路和结构来学,落实到笔记是一个关键,这也是本节课要求学生板书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衷。
再次,展示过程中学生灵活性不够。今天的课堂,学生灵活反应不够好,没有及时对相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其共性,这些是新授课中少有的。我想,这和老师的调动及氛围的营造不够有很大的关联,今后要加以改进。
三、评价环节有变化
经过三级培训的学习,结合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我们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变为复合的评价方式,即采用参与度和结果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所以,过去我们对学生的参与 只停留在口头表扬的层面,从来不给予加分。今天,要考虑参与度加分,我自己首先就感觉有些不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情感氛围等营造的不够。
在这些变化中,我们也许有很多的不适应,我想慢慢会好的。
当然,今天的课也有一些是没有变化的,但教学中,却无形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展示环节的走样。本学期,我们都是按照学校制定的“五步三查”教学环节进行的,即展示小组成果――接受大家质疑――修改完善并归纳小结――欣赏评价的环节进行,今天第二个小组的展示就出现一些混乱,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当时的教学处理有些急躁和粗糙,还没有和学生交流,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展示成果不适应。也许更习惯的是小组全体上台,这样大家心里没有那么慌张,相互有提醒,能够更好地进行展示。第二,反馈环节 的处理不果断。今天的复习课,实际上是可以不超过规定时间的。一方面是展示环节的调控不太恰当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展示过程,了解复习的把握程度,可以灵活处理最后还是否需要反馈与评价。第三,师生的沟通不顺畅。过去的课堂总是春风笑语的,今天我满脑子里想的都是五步三查,抓紧时间,及时了解学情,学生心里想的是怎么在小组中参与展示。我感觉师生的精神面貌没有激发出来,相互之间的和谐、互动缺乏温度,所以整个课堂的激情不够,感情不够,也影响了学生的发挥。我个人的体会是,尽管老师要少说,可老师仍然是整个课堂的情感氛围营造的主要源动力。
在这节复习课中,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我需要以后加以改进,也需要理加多的学习。同时,我也有所收获,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信学生,是解放教学的基本前提。本学期,我们在导学案的编制上就不断地渗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如标注A、B、C三级训练题。今天的复习课导学案编制,为了避免老师的交代不清楚,学生了解不明确,考虑到复习的内容多。所以,重点解决了学生的行为要求。我觉得今天的导学案更像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课前,课中,老师基本上没有花时间来啰嗦“现在你们干什么,怎么干”,相信学生的结果是,大多数同学还是能够按照要求去学习。
2、从形式上来讲,五步三查的环节基本完成。在学校课堂改革的固模阶段,我觉得自己是严格按照五步三查的要求,亦步亦趋,努力探索怎么样落实教学预学、展示、反馈三环节及五步的。上完课后,自己总的感觉是,五步走完了?探究课上了?形式的问题似乎容易解决,内在的问题只好慢慢摸索前进。
3、3、控制冲动,凡是传统课堂的不当做法先放一放。我觉得对自己来说对有些问题的传统做法,自己是想方设法地控制自己停止不说。比如按照过去的思路,复习课一般是把知识结构梳理梳理,把重难点、易错点、常考点以及各种题型归纳归纳,很多时候讲得学生一愣一愣的,讲得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问题是,老师讲完了,学生真的掌握了吗?而且,一节课不够老师讲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没有提填空题的问题,就真的没有问题了?按照学生的问题学生找,学生的答案学生发现的原理,像今天的课堂,我该什么时候插入其中了解学生对填空题把握的真实情况,甚至怎么样“引导”、“点拨”?我当时真的还没有考虑好,也没有寻找到适当的时机,也就控制了冲动,没有采
取贸然行动。
总之,我认为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应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为了提高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我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对以上问题加以认真解决,这是我今后教学需要更加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