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转变教师角色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来推进和落实。如果教师的素质跟不上教育改革实践发展的要求,那么我们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就会失去生命和活力。面对全面推进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每个教师都不得必须增强创新意思转变教师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个性等方面大都被教师所忽视。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她有发达的思想意思和自我意思,有自主选择生活,按照自己意愿去发展自己的自然特权。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全面成熟时期的高中学生,他们全身都充满朝气蓬勃,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尝试和探索,想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尊重生命,就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的意志,承认和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权和发展权,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就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待,因此教师就必须打破“师道尊严”,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室“文化生态”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自主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地成为现实。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日新月异,真理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结合起来,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制定学习目的,忠实地执行学习计划,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出既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2009.07.23.
第二篇: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并将其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予以强调。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要求,是对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要从思想观念、制度创新、素质提升和内在动力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和实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党员主体意识,维护党员主体权益,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在推进和谐机关建设中更好的发挥广大党员的主力军、突击队和“领头雁”作用。
一、注重教育引导,解决认识误区
从现实来看,造成轻视、忽视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根子还是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有效解决一些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
1、改进教育方式,摆脱思想误区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和铁路改革的逐步深化,党员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内涵增变,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心态日趋凸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不断地反映到党员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中,“党员工作上吃苦头、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党员没当头”的思想在一些党员头脑中滋长蔓延,致使个别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先进作用不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党员教育管理时,还机械地沿袭过去那种把党员当作党的工作对象、开展工作的工具,只强调党员义务,不讲党员权利,就很难开展工作,甚至还会出现管理愈严愈强、效果愈小愈差的反向落差。这显然是有悖于改革开放形势、有悖于铁路和谐发展需要、有悖于党员思想实际的,同时还会让党员在心理上产生“党内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事,而党员只是处于让干什么干什么的从属地位”的错误认识。
2、加强正面引导,增强党员意识
为此,各级党组织要在党员中深入开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又要在党员管理工作中渗透服务功能,做到既监督党员履行义务,又为党员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服务和帮助,促进新形势下党员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全体党员深刻认识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自觉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尤其是要使各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成为一种党性觉悟和自觉行动。
二、注重制度创新,保障党员权益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的党内民主新制度、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重大决策和管理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1、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为党内民主建设夯实基础
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逐步探索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并吸取民主管理的优良经验,建立党员代表提案、评议制度和党员代表定期收集普通党员意见、建议的联系制度等,通过党员代表的“中转站”作用,沟通党组织和普通党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它的“最大好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所指出的,“代表由于是常任的,要向选举他们的选举单位负责,就便于经常地集中下级组织的、党员群众的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他们在代表大会上,就有了更大的代表性,而且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工作。”“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达到的。”
2、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为党内民主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我们逐步尝试党务公开,推行了《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等,有效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党务公开势在必行,要不断扩大公开范围,重点开展责任公开、制度公开、活动公开、考核公开,内容主要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党组织履行职责和党组织经常性工作等;要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坚持党委的重要决策事前向党员征求意见;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利用信息平台、公告栏、会议等形式对党内重大问题、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精神通报、廉政述职报告、评先创优通报、警示通报、阶段性工作通报、采纳党员建议和意见落实情况通报、党组织变动情况通报、党员评议通报等;要进一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党内直接选举的范围,推行候选人提名公开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等,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广大党员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3、建立健全党员权益保护机制,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要严格落实《党章》、《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切实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党员的信息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表决建议权、批评监督权、选举和被选举权、申辩申诉权、求助和控诉权等,加强党员对党委会及其领导班子的有效监督,加强党员代表与广大党员的广泛联系,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增强党员代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推动各级党组织民主化、制度化运作水平。
三、注重素质提高,强化主体作用
党员的能力素质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党员各方面的教育培训,授之于渔,促进党员综合素质提升。
1、适应党员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引导党员成长进步
党员是先进群体,一方面具有共同远大的革命抱负,在理想上追求真理、在思想上追求进步、在事业上追求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党员作为自然人,在追求最高理想的同时,也具有个性化追求,有各自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有差异的脾气、秉性和愿望,有不同的阅历、素养和特长,他们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更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各级党组织要关注党员个性化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正确引导党员的价值观,把实现个人
愿景与企业发展愿景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2、适应党员政治生活的需求,增强党员参政议政能力
作为执政党的党员,政治意识、组织观念比较强烈,对问题的看法比较敏锐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必须紧贴时代主题和党的中心工作,全面落实“政策业务党员先学、重大事项党员先知、重大决策党员先议、工作落实党员先行”的“四先工作法”,在保障党员正确行使权利的同时,提高党员尤其是普通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从事党务工作的能力,使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工作中拥有更高的参政议事水平和更强的能力,发挥出应有作用。
3、适应党员求知求进的需求,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一方面,党组织要刻不容缓地抓好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切实转变观念。另一方面,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使每个党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样,也将获得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广大党员要注重主观上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缺点,增强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还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在群众心目中更有威信,更有感召力,也使党更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注重基础工作,激发内在动力
党员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真正动力,基层党组织是党员力量的凝聚者和引导者,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是激发党员内在动力的源头。
1、下沉工作重心,增强党组织亲和力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要求党建工作的重心必须下沉,高度重视做好经常性、基层性工作。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党员在生产经营主战场发挥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在党的建设中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对立统一规律所讲的事物内因与外因和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的规律,在强化党员外在约束的同时,注重研究党员的需求,在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上下工夫,为党员提供真诚的服务,拉近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摆正和密切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党员对组织的依附感,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
2、完善基层组织功能,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员之家”,党员的主体地位要靠基层党组织去落实,党员的权利义务要靠基层党组织去保障。我们通过在党支部开展建设“党员之家”活动,进一步明确“党员之家”的服务功能,搭建对党员的政治尊重、事业激励、学习创新、生活关爱的平台,以“家”的氛围凝聚党员、以“家”的观念关爱党员、以“家”的温馨激励党员、以“家”的形式来唤起党员自觉、主动地履行党员职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达到固党员之基、暖党员之心、聚党员之力、凝党员之魂目的,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报效心理,从而不断激发了党员的主人翁意识。
第三篇: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党务公开的四个基本程序
制定目录实施公开
收集反馈归档管理
党务公开工作基本保障制度
例行公开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 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
党务公开常见六种形式
固定专栏公开形式
文件公开形式
会议公开形式
互联网络公开形式
电子屏公开形式
单位自办报刊公开形式
党务公开四道程序
公开事项提出
公开内容审核
公开形式和范围确定
公开意见收集反馈
党务公开工作检查验收标准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健全 公开内容是否全面真实 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到位 公开程序是否规范严谨 公开形式是否便捷可行 公开制度是否健全完备 公开效果是否群众认可
党务公开要坚持七个结合 与重点工作相结合与强化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 与解决党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落实党建日常工作相结合与推进政务村务企务公开相结合 与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活动相结合与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相结合党务公开的效果体现
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得到保障。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党员干部作风得到有效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第四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改进课堂提问方法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改进课堂提问方法
教师:姚兴文
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先提问,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这固然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是此方法与现在教育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其弊端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果改进课堂提问的方法,打破单一模式,适度地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应该既省事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提问。
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题眼‛去发现问题、引起悬念,使学生急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阅读时才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比尾巴》一课时,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知道的,通过学生的提问,得到这样四个问题:⑴谁和谁比本领?⑵为什么要比本领?⑶比什么本领?⑷比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文章中心、结构、内容,按问题去阅读课文、解决问题,那么这篇课文学生也基本上学懂了。
二、从关键词句入手,启发学生提问。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理解课文中心有很大帮助,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通过这些词句,加强训练,使听、说、读、写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教《两个朋友》一课时,学生按课题提出了:怎样的朋友不是好朋友?通过阅读,学生找出的句子是:在危急的时候,丢下同伴自己逃跑的人,不是好朋友,引导学生联想当时的情景,围绕‚危急‛,学生提出(1)为什么情况才是危急?(2)文中为什么说危急?(3)结果怎样?
三、从课文疑点入手,启发学生提问。
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提问的突破口,是推进教学的突破口。例如,有位教师在教《真正的勇敢》一课时,学生提出疑问:小勇虽然流了泪,可大家都说他勇敢,而小松捅了马蜂窝,可谁也不说他勇敢,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小勇虽然流了泪,但它是为了救兵兵才被马蜂蜇疼而流泪的。为了别人的安全,敢于受伤,所以大家说他勇敢;而小松是为了一时的逞强,毫无意义,闯下了祸,捅了马蜂窝,所以没人说他勇敢。
学生的提问,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从质疑到解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关键处的点拨,这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批评学生要注意场合,讲究方法,尊重人格
教师:柳生强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其中因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混合家庭的孩子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而造成的心理畸形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更大了,教师在教育学生特别是批评学生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努力规范日常教育行为的细节。现谈谈本人在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一、一般情况下别在教室门口批评学生
平时,我有时看到有教师利用课间在教室门口找学生谈话,情形又是以批评性的居多。教师在教室门口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批评学生,一是干扰了学生固有的学习规律,影响学生继续上课的情绪;二是教师自己心理准备也不充分,其本意大多是想三下五除二地解决问题,但常常事与愿违;三是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批评学生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有时甚至会使之‚破罐破摔‛,在教室门口上演出其不意的口舌之争。结果把教师自己摆在了极为尴尬的境地,欲进不能,欲退不得。
我认为教室门口不是一个批评学生的好地方,它不具备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找学生谈话还是应该选一个宽裕的时间,找一个宽松的环境,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这样才能多一分坦诚的情感沟通,可能会收到几分实际的教育效果。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已方便。‛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也一定会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
二、最好也别在办公室里批评学生
学生站着,老师坐着,我认为这样的批评方法,1.形式上就不平等不和谐。2.学生站在办公室里,‚鹤立师群‛,众目睽睽之下各位老师你一言我一语,心理压力加大,心情骤然紧张,容易激发内在的逆反情绪。3.一人坐着,一个站着的批评方式,拉开了与学生身体的距离,也拉远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不易和学生进行率真的交流。心理实践证明,一个人坐着的时候,心情比较平和,如果遇到外界刺激,头脑相对比较冷静,因此如果在批评学生时让他也坐下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不容易发生‚顶火‛现象,就有利于提高教育成效。
教师在办公室里批评学生时给学生一个座位,也就是给学生一份尊重,学生会领你这份情的。
三、也别在课堂教学中批评学生
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一种情形是看课外读物、思想开小差等,它主要是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另一种情形则是嘈杂喧闹、戏弄同学、顶撞老师等,它会明显地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无精打采,也很影响老师的情绪,但是教师上课时常常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直接转化为积极的行为。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公开批评学生,这并不是说对这些学生听之任之,视若无睹,而是要尽可能采用给一个眼神;走到其跟前背对着学生用手轻轻地摸一下他;或有意提一个稍微难一点的问题等措施,尽可能不中止教学、耗费时间去直接批评个别学生,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或采用隔离体罚等手段来处置。
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度的批评学生,一是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损害了大多数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影响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情绪。教师在情绪激动下批评学生,‚恨铁不成钢‛还容易‚以点带面‛容易使其他学生误认为是在批评自己,如果教师批评学生时出现一些偏激言辞和‚当事‛学生‚接上火‛,又很容易使课堂气氛逆转,不仅有损于教师的‚师道尊严‛,而且也不利于自己以后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我觉得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犯规‛的学生要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尊重,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一些‚旁敲侧击‛不能奏效时,不防来个冷处理。其实‚犯规‛的学生课堂上被教师公开批评后,有的即使看上去好了,又有多少心思在课上呢?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到在大庭广众之下保护犯错误学生的自尊,也一定会赢得学生对你的敬重,如能在课后适当的时候与不守规矩的学生沟通也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四、别在学生犯错后通知家长
本人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体会到学生对教师动辄向家长‚告状‛的行为最反感,尤其是学生一犯错后就请家长来校或去家访,这最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其他负面影响,同时也最容易给学生一个印象――你这个教师无能,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吧!
有一次我班内有位女生在她犯错误的当天,正好她父亲出差,顺便来学校拜访了我,看望一下女儿。当时我就想到,那位女生一定以为她父亲是我特地‚请‛来的。礼拜回家时,那位女生情绪低落,以为家里迎接她的一定是‚暴风骤雨‛,结果却‚平安无事‛。周一我找她谈了话,明确告诉她:‚你爸是不请自到的,你一定以为我告状了,说真的,这个状我还是要告的,不过不是现在,等你改正了缺点,有了进步,我再‘旧帐’和新表现一起跟你父母讲,我希望时间不太长,你看行不行?‛那位女生非常感激,当即就表了很强的决心,并且很快改正了缺点。
我并不是要否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只是在时间、火候的掌握上很重要,要寻找合适的机会,采用适当的方法,这是不是既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
第五篇: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
知识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学科知识界限,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综合知识,做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观的转变。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尊重学生创造性,强调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的状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教学行为转变:
传授向发展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统一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封闭向开发转变,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师生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教学手段向课件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