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实施方案
《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实施方案
十中课题组(执笔:毛波 梅绍友)
一、课题的提出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有23.4%的小学教师超出“常模”2个标准差。
——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杭州市教科所去年上半年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更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近几年,随着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公办教师进入民办学校,由于民办学校在办学中存在着运行机制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欠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缺少长远规划、教师聘任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等问题,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我们对市内部分民办学校教师进行了症状自评问卷(SCL-90)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存在以下心理障碍:
——76%的民办学校教师觉得压力比较大甚至很大。而在调查教师“面临的压力”时,所有教师无一例外地提到“工作没有稳定性,在学校找不到归属感”。
——有4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82%的教师认为在民办学校工作成就感低甚至没有成就感。
——86%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82%的教师感觉压力来自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81%的教师觉得在民办学校不快乐。
——多数教师在遇到问题时宁愿自己默默承受,致使压力堆积在心,而最终通过其他主观症状表现出来。比如有相当部分教师反映睡眠不好、午休时无法入睡。
——民办学校与教师间松散的聘任关系、学校与教师间不平等的地位,使得教师无法与学校的命运休戚与共。许多教师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甚至有教师感觉未来是毫无希望的。
由此看出,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在深入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之际,在民办教育蓬勃发展之时,研究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探究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对策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拟以南充市各民办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价值
(一)决策价值
了解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探求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适用于民办教师成长的方式,为学校董事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民办学校教师健康成长,从而更好地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提供决策依据。
(二)理论价值
目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在该领域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查阅国内有关资料,规范的研究报告并不多见,对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缺乏系统研究。有人统计,近10年来国内学术期刊上与教师心理健康有关的实证性研究论文不足30篇,有关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就更少了。其中以心理量表为工具的测查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约占50%,且测量工具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修订的SCL-90,而有关因素分析的仅为20%左右。也就是说进行单一水平测试的较多,而把重点放在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方面的研究是很少的。因此,开展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实践价值
1、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关系到学校成败的重要因素。民办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由公办学校转入,他们能否在新的体制下和新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稳定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是民办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研究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特点,摸索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规律,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探索民办学校教师的成长方式对于民办学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办好民办学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也关系到教师本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产生影响。
(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教师进行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也是教师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同时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也有直接影响。
(2)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保证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这种劳动方式极易使教师形成压力过大、思想紧张、情绪抑郁等心理问题。而民办学校的的患有神经症,有的人格上有问题。
史普里(Shipley,1961)的研究发现,在当时美国一般人口中情绪适应困难的人数约占1/4,而教师人口中则高达1/3。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学校教师部分的调查报告认为,大概有15%~20%的教师对于完成班级工作显得体魄不够健康。希克斯(F.R.Hicks,1934)在他所著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文中认为,有17%的教师是过分的神经质,11%是精神失常。
根据美国有关教师不适应症的研究,600名抽检者中,17.5%的教师患过度神经质或神经病,10.5%患有神经障碍症。5010名抽检者中,37.5%持续性苦恼。35000名纽约教师中,4%患有精神障碍,13%需要治疗。241名抽检者中,22.5%需要精神卫生援助,15.4%因适应症而影响授课。205名富有经验的教师中,8.8%处于需要进行心理诊治的不适应状态中。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on,NEA)的估计,美国现职教师约有30%的人想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同时有40%的教师表明在届龄退休之际会提前离职。1976年9月号的教师杂志(1nstractorMagazine)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征询30万读者填答,从9000多份问卷中(大部分是小学教师)发现,84%的填答教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教师认为至少会因有关压力或紧张的疾病而失去一些工作日。杜汉姆(J.Dunham,1976)调查发现,今日的教师正经历着较以往更多的、更严重的压力,使其不良适应更为严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情感;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三)本课题关于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分析,根据民办学校教师心理特点,本课题组特提出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1、善于适应
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对变动环境的适应程度。对新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2、耐受力强
耐受力是指对精神刺激的承受力或抵抗力。它与人的神经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类型有密切的联系,但更与人的生活信念、意志品质力及认识和评价水平有关。
3、善与人处
乐于与人交往,既对别人施与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别人的感情,因而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关系;与人相处积极的态度(如尊重、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
4、调控情绪
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5、自尊自制
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为,又能有所不为,只要是好的就主动去做,只要是坏的就自我克制,纵有引诱也不为之所动。
6、乐于工作
能把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并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工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还应接受实践检验,在研究中修正完善。
四、关于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研究
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内部管理的原因和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从社会的角度审视,由于我国民办学校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民办教育办学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因而在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运行机制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还没有区分不同性质和不同职务教师的法律地位和劳动关系,不能很好地激励有潜力的教师的进取和竞争精神,从而造成心理懈怠、消极应付。
2、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欠健全
我国公办学校教师享受的是“准公务员”性质的社会保障待遇,一般而言,是稳定的、长期的。在封闭式的教师管理体制下,教师的保障全系于学校和政府,教师一旦离开公办学校,其身份立刻改变,即使他几年后重新回校,其社会保障也难以延续。由于民办学校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办学校有差距,体制不完善,使得许多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顾虑重重,心理负担加重。
3、社会认可度不高
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出台,但社会仍然对民办学校存在一些歧视,使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受到一些制约,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也受到许多限制。同行、家长、学生对民办学校教师的不理解、不支持等也是民办学校教师心理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学校原因
从学校内部管理的角度审视,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过分地强调竞争,带来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社会仍然以升学和教学成绩来评价民办学校,学校也就产生了以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现象。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努力建立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体系,把教师按教学成绩排队。有的民办学校在管理
方面更绝的方法是——“末位淘汰制”。在“淘汰”巨大的压力下,教学成绩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化为教师内部的生存竞争。这怎能不使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呢?竞争使民办学校失去了整体的优势和集体的智慧,导致同事之间人际紧张,致使民办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自卑、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
2、量化考核过细,导致教师疲于应付
现在中小学普遍地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在指导或者考核上存在过细过死的缺点,很多民办学校更是如此。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不完善的考核制度不仅是产生民办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还严重地干扰了他们工作的大方向,使本来创造性的工作成为简化的机械性劳动。
3、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民办学校的教师都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有的学校在教师的工作量化中引入了“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以体现其量化的科学性。成立了督导室、考评办之类的部门,专门有庞大的机构负责对教师考核。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无法去准确计量的。所以,那些用“学科权重系数”和“工作量计算公式”来量化教师工作量,人为地制造学科间的差别的作法,必然导致部分学科教师心理不平衡。
4、不合理的物质激励,导致教师心理失衡
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现在教师工作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三)自身原因
从教师的自身角度审视,主要原因有:
1、强烈的危机感
民办学校教师大多来自公立学校,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着极大差异,在管理制度上更存在着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初入民办学校的教师心中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学校“民办”的性质使得教师心中充满了漂泊的“无根感”,而工作的不稳定性又使教师在校找不到归属感,对未来产生了危机感。
2、极低的成就感
民办学校的企业化管理,使得决策管理者们为眼前的利益、为与公办校争生源,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致使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对学习无兴趣,同时由于家庭教养不当等原因,造成孩子身上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个性。如意志力脆弱、以自我为中心、对爱的感受能力不足等,这些都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极大的阻力,相当部分教师表示在民办学校才华及能力无法施展。付出大量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成就感也就无从获得。
3、超强工作的压迫感
民办学校的决策者们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给教师制定高目标,要求在升学考中以三流、四流的学生生源与重点学校的学生竞争,而要想在办学质量上超过公办学校,惟有在制度上强化教职工的工作行为,加快教师的工作节奏,用各种考核、奖惩制度来让教师快马加鞭,穷追猛赶。
学校领导追求高升学率,往往忽略了给教师创造一个较宽松的氛围,鲜少组织教师的娱乐活动。高强度的工作占用了教师们大量的休息时间,属于教师自己的时间较少。而且,民办学校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是独自一人离家在外,生活单调枯燥,超强工作的压迫感更不易摆脱。
4、人际交往的紧张感
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连接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由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教师们在与领导、同事交往中小心翼翼。在与家长交往中,由于不少家长忙于经商,对孩子缺乏应有的爱与关心,同时民办学校高额的收费使得家长对学校、教师有了高期望值,将所有的教育责任推给教师。家庭教育的不配合或无法配合,给教师的教育及教学工作带来困难,也使教师在与家长打交道时,言行上还得小心谨慎。
五、关于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当受到全社会各行各业和每个学生家庭的高度关心和支持。但需要明确的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学校、教师本人三个方面分别采取对策。
(一)社会:解决问题要“实”
1、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的大事来抓。在教育主管部门内部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机构,聘请有经验的心理专家担任兼职咨询人员;对一些学校“学生咨询室”进行功能扩充,使之既可以面向学生也可以面向教师;在有关宣传媒介上开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并编制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手册,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项内容;以办教师“夏令营”或“冬令营”的形式,分期分批对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
2、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工作条件以及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努力达到巩固教师专业思想和增强教师职业满意感的目的。
3、教育主管部门应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使教师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善学校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坚决废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业绩的做法。
(二)学校:关心教师要“细”
1、树立民主平等观点。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注重感情投资,努力改善干群关系,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2、有效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要尽量给每位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更多教改信息、掌握更多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
3、合理运用评价和惩处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在处理教师违反校规校纪问题上,既要按“法”办事又要以“情”动人,使这些教师口服心服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在今后与其他教师一道同心同德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
4、尽力解决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学校要控制教师工作量,要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主权;减少学校内部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
5、广开感情宣泄的渠道。开展各类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
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健全教师心理档案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6、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教师:自我调节要‘勤”
1、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职业的感情,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注意为人师表,扮演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以便能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能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懂得尊重学生和接纳学生,消除烦躁情绪和过激言行;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改善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3、要有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要懂得善待自己,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没有必要为取悦他人而违心行事。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善于通过宣泄、激励、补偿、转移、升华、暗示等方式或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或化压力为动力以促进本职工作。
4、培养养花、书画、集邮、下棋、旅游等多种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以此舒缓紧张的神经和提升生活质量,让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
5、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能分散对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六、研究目标与策略
(一)研究目标
1、以心理健康理论为指导,摸清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找到有心理问题的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特征。
2、进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比较研究,制定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教师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寻找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4、探索维护和促进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5、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教师健全人格,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促使教师工作上自信、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二)研究策略
1、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策略
摸清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确立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特征,分析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了解与验证有心理障碍的教师的分布情况。
2、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
通过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结合文献研究,研究制定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维护对策。
3、采用新时代特征为取向的研究策略。
以新时代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为依据,确立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七、研究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内容
(1)采用问卷测量调查手段,了解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重点了解民办学校教师有哪些心理障碍。
(2)分析研究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重点研究有心理障碍的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特征。
(3)分析研究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与教书育人的关系。重点研究心理障碍对教书育人的影响。
2、民办学校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
(1)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人格的塑造。重点研究塑造教师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2)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重点研究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南充市民办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本市民办学校1500名教师组成样本,其中高中教师500名,初中教师400名,小学教师500,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教师100名。
2、方法与工具
(1)心理症状自评量表法。运用精神卫生界临床常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试工具。该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评定项目,其中包括思维、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内容,能全面反映被试心理和行为全貌。量表采取五级评分制:无该症状反应的评1分;轻度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问卷回收后在微机上进行统计处理。
(2)文献研究法。查阅、分析、整理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文献资料,进行定性研究,提取研究信息。
(三)研究步骤与阶段目标任务
1、准备阶段(2004年1月——6月)
(1)选题与论证;
(2)制定研究方案;
(3)课题申报立项;
(4)做好课题问卷等前期研究准备工作。
2、研究阶段(2004年7月——2005年12月)
(1)开展“教师心理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作好调查情况的统计;
(2)对不同类型教师进行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研究,摸清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3)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进行比较研究,制定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4)探索维护和促进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5)撰写出阶段研究成果。
3、结题阶段(2006年1月——5月)
(1)完成课题报告(含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调查报告);
(2)整理研究成果,规范研究资料;
(3)做好课题结题鉴定准备,接受结题鉴定;
(4)做好课题成果评奖申报工作。
(四)最终成果形式
1、编著出版《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专著;
2、撰写《课题研究成果集》(含工作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等)
八、研究的组织机构
(一)课题指导
周 林 王真东 游季浦 吴志伟 罗丰志 何建国
(二)课题研究组
组长:蒲兴勇
副组长:陈祥林 毛 波
组 员:
蒲兴勇(南充十中校长 中学特级教师)
陈祥林(南充十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毛 波(南充十中教科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邓 科(南充十中德育部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任 强(南充十中教务处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彭小波(南充十中督导室主任 中学特级教师)
贺承德(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 中学特级教师)
梅绍友(南充十中语文教研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鄢承力(南充十中政治教研组长 中学一级教师)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实验背景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可塑性大,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的日益复杂,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教育,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矫治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应当成为当今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的宗旨是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则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基础教育中尚未明确规定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实践中也很少有人专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而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少年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由于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面临代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亟需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与挑战,尽管我国也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还只是刚起步,尤其是农村,更是薄弱。
国外尤其是欧美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体验,这一方面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好的启发,另一方面对我们也是一个压力和挑战。
(三)理论依据
1.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自主发展能力的生长和成熟,教育是教书和育人的工作,教育是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而教育要做好“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以使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最直接的途径,这是本课题提出的唯物主义理论依据。
2.人的心理是一方面是先天造成的,更多的是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诸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人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在发展中实现解决。《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旨在透过差异与差别的学生心理现状,确定教育的内容,把握教育的最佳的切入点与方法,这是本课题提出的心理学依据。
3.当代中国教育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因材施教,这是一个俞来俞紧迫的任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的意义在于实现育人的个性化,解决心理问题个别化,以避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后出现的负面效应,如:不敢管、不会管等不适应现象,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新形势的适应,这是本课题提出的教育学依据。
4.社会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呈现多元化特点。中学生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学到中学,从儿童到青少年角色转换迟缓和低
度发展造成的。《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尽快地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生活,这是本课题提出的社会学依据。
(四)现实依据
我市教科所到基层开展工作时,发现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迫切希望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又缺乏较为科学的适应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依托和方法依托,难以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本课题提出的本市教育教学的实践依据。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解决“育什么”的问题;有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还需要明确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对学生教育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确定教育的内容,解决“育什么”的问题。
2、形成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管理体系,解决“怎么育”的问题;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康状况,明确了针对性教育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何教育的问题,也就是“怎么育”的问题。
3、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学生心理问题行为,促成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具体目标为:
①、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③、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④、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4、防治性目标:
①.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业;
②.辅导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改善他们的情绪,矫正他们的行为; ③.辅导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包括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寄养家庭及家庭关系紧张等),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④.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课题实验的主要理论假设
1、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人的“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2、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
⑴障碍性问题:属心理疾患,比较明显,人数也比较少。
⑵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这类问题在中学生中比较多,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和解决,有的也会发展为障碍性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科学
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搞好以学生为对象与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认真准确地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才能做出有的放矢的教育与辅导,从而提高县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益,使学生获得良性的心理发展,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双赢,探索并形成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体系。
四、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五、实验研究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除此,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 防、促进”的功能。例如,中学应当把青春期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来抓。
4、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如,进行同伴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活动。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6、保密性原则。
实验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不愿公开的内容,教师要帮他们绝对保密。
7、可行性原则
①、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有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一线教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而且具有奉献精神。
②、本课题属于问题解决性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解决“育什么”的问题;
2、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管理,解决“怎么育”的问题;
3、本课题将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研究方案进行及时、必要的修正、完善,力求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实际、实用。
七、课题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行动研究法,借助调查、观察、资料等方法来实现研究。
2、在研究中注意收集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本课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便在研究中借鉴,促进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
3、加强过程管理,做好个案记录的整理、积累和妥善保管。
4、积累案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宝贵的资料支撑和经验支撑。
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细心地梳理为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剖析和研究,才能使教师通过最直接、最确切的方式具体感受与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地理解、应用教育理论,提高用理论来分析评价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准,改进教育实践。
5、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得失,深化研究。
八、课题研究程序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为前期研究阶段。此阶段结合学校教育发展实际,学习、研究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完成课题的设计和立项,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制订课题小组各项制度,制订研究方案等工作,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课题组通过实践和反思,集中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第三阶段,2012年8月——2013年7月,得出研究结论,写出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请专家鉴定,完成结题工作。
九、课题成果形式
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案例。
(二)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2、心理健康教育文集
3、研究成果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
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纳入学校工作考核,推动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十、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不断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实验操作;实验教师提高认识,热心实验,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经费保障:学校支持实验的各项活动,学校负责支出图书资料费,参加会议和外出学习的差旅费,打印文稿费,必要的实验设备购置费,课题鉴定费等。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姜疃中心初级中学
2010年9月
第三篇: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研究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因民办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从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健全财务计划和预决算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审核审批等方面入手,结合工作实践,就加强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进行了简要论述。关键词:民办学校;财务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我国鼓励非公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各种教育事业”。随后,国务院也先后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更为我国的民办教育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财务管理作为民办学校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学校的生存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为民办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管理模式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它的财务管理难度更高,程序更复杂,财务人员面临的各方压力也更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加强民办学校财务管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建立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在一些规模较小的民办学校里,董事长(投资人)一言堂的管理方式仍很突出。在现实工作中,少数投资人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校内又缺乏必要的权力制衡,往往造成财务人员迫于压力违反财务制度,产生大量的违规现象。为杜绝此类情况,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责成校方按照《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立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管理机构,依据民办学校管理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建立完善财会制度,健全会计帐簿,实施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制定财务管理计划和预决算管理制度
我们发现民办学校的规模越大,投资方的构成就越复杂。但在实现管理中,学校的财务管理很难实现所有出资人共同参与。因此,学校的实际管理层应该进行财务计划控制,健全完善预算决算制度。从学校的教学需要和财务状况出发,用最少的经费投入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预算必须报请学校董事会和股东会通过。预算开始执行后,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将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小结,上报学校董事会和股东会,并根据要求及时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事先无法预测的特殊情况,还应及时向董事会、股东会汇报,并及时制订调整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财务决算要制定学期和决算,较大规模的民办学校还要制定季度决算。财务管理人员要对决算与预算进行比较,查找偏差,分析原因,并向学校董事会和管理层汇报。学校也应该定期召开董事会,以对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实施监督。3严格财务审核审批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近年来,民办学校管理层抽逃资金导致学校突然倒闭,学员失学的事件屡屡发生,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提出:“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应主要用于教育教学和改善办学条件”,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的年审中应以法为据,对民办学校财务状况进行严格监管,杜绝抽逃或挪用办学资金。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财管管理人员也必须坚决依法依规办事,严格遵守财务审核审批制度,所有收支单据必须由经办人员、部门负责人,财务主管人员,和学校法人代表共同签字把关。即使规模较小的民办学校也应该保证收支单据上有经办人、验收人和审批人的签字。
4严格资产管理制度,防止重财轻物
资产管理制度是指民办学校物资资产的保管、配置、使用等方面的规定。主要指:财产分类账,物品采购登记损坏报废,办公用品发放等制度。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5条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由此可见,民办学校资产所有权归投资人,而资产使用权则属于学校的教职员工。因此,民办学校的资产管理,既是对学校全体股东负责,也是对学校的教职员工负责。学校管理层要克服管理中重财轻物的倾向,按规定建立资产账簿报表,防止因管理不善造成浪费、破损和丢失,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定期组织核对检查,做到账表相符、账物(钱)相符;并定期向批准办学的行政机关报送财务报表,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对人为原因造成资产损失的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损公肥私,侵占学校资产的行为。
5完善内外监督,鼓励民主理财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责。民办学校虽然与公办学校不同,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没有经费往来,管理也相对松散,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仍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一是常态监督。即:通过不定期上门抽查账目,约谈学校财务人员,收集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等方式,确保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始终在监管视线内。二是重要时间节点监督。抓住每年对民办学校办学资质年审的时间节点,要求民办学校提供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借第三方力量开展监督。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投资方虽是学校的产权人,但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内部建设等均离不开教职员工的参与,同时,学校的办学质量、财务管理也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密切相关,因此,调动教职员工参与学校财务管理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工会,召开教职员工代表民主议事会或重大事项讨论会等形式,组织职工代表对学校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叶珍.民办学校财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3).[2]邓英.完善民办学校财物管理的对策[J].事业财会,2005,(3).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秦林臣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重庆
400715)
摘要: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不断增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而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教师殴打、体罚学生的事件屡见报端,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关怀与帮助,确保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教师心理
健康
原因
维护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长时间被人们忽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人格有偏移,个性有缺陷都会毫无保留地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往往喜怒无常。所以,我们在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主要原因
(一)工作压力过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可能摧毁人的整个免疫功能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和生理失衡和失调。目前,我们的许多中小学教师依然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激烈竞争,连续的人学高峰导致的班级人数增加,教师严重缺编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许多教师除了白天紧张繁忙的工作以外,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备课、改作业、出考题„„旧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极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致使不少教师身心状况每况愈下,甚至积劳成疾。
(二)经济收入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其他部门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其经济收人相差甚远,于是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人的限制,无钱买房子,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小学男教师因经济收人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连找对象也困难,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内部精神环境紧张
精神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无形而巨大的。可是,有些学校的领导者只注重依法治校、制度管人.而忽视了以德治校、以情感人。有的校长整天板着面孔显示其威严;树立其威信,对教师的缺点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不分场合,似电闪雷鸣,丝毫不留情面。其结果,不仅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而且还引起了教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造成对促其改正缺点的正确要求也产生了很强的防备和抵制心理。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切实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尽量避免超负荷劳动
首先,要做到不按学生的成绩给教师排队,不按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不与教师的评职、评先、调资晋级挂钩,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局面,才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措施。
其次,不在学生和家长中公布教师的教学成绩,不反复渲染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以及工作失误,多宣传广大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第三,学校应制定相应措施.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对教师的教案采取分层次要求等。学校领导还应多关心骨干教师以及其他教学任务重的老师,让他们也有松弛、休闲的时间调节身心,消除疲劳。
(二)逐步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学校领导应在国家增大教育投人、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努力搞好校办产业,为学校增资创收,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
(三)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
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许多教师能够承受生活的清贫和工作的艰辛,却要求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领导的理解和尊重,有时领导的一句温暖的话语就可以使教师受到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学校领导要努力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世界,更贴近教师的职业心态。
(四)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辅导计划,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1.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
邀请心理卫生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让教师们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教师进行分类辅导。
2.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为教师解决特殊心理问题。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的焦虑、忧愁、烦闷、抑郁、愤怒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失常。因此.各地区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让教师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除。
3.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教师心理档案。
通过测试,对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
参考文献
[1] 彭铧
2013.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研究
湖南大学
[2] 王智,李西营,张大均
2010 中国近20年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3]丁凤琴 2006(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心态探析: 中小学 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J] 教育探索
[4]张冬梅 2006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策略[J] 教学与管 理
第五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是故,必须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适应时代挑战的有力应答。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都与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可以说,年轻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使得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有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要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健康的发展。惟有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这其中,除了外部因素外,无不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等有关。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中小学生经常出现以下这样一些诸如胆怯、焦虑、苦恼、烦闷、自卑、自私、嫉妒、不合群等行为时,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迅速而特殊的生理变化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又不会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又有很大的幼稚成分。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有必要针对中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地成长。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改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需要。目前上海市各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前列,很多学校开设了心育课,配备了专职心育教师,建立起心育及心理咨询网络,以上心育课、团体咨询、个体咨询等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我省近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有关部门的大力促动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以小学、初中为主,在高中学校发展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课程改革的需要。2010年秋,我省中小学将全面进入新课改。这次新课改将实施新的中小学课程方案,而新方案是根据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且在培养目标上作了重要调整。它既改变了过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强调服务于政治需要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缺陷,也避免了“学生本位”以及“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局限性。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个体、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统一。在这些目标中,既有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如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具有社会责任感等);也有关于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要求(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态、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等)。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和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针对人格和生活心理问题展开的,相对忽视学习和生涯健康心理的培养。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视学习和生活发展的健康心理的培养教育是片面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大面积建心理档案、搞心理测量;有的活动过于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把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变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此外,市场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莠不齐,有些是匆匆组织“枪手”编写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
3、对教师和家长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重视不够。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测率为10.60%,中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6%,小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97%。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开展教师和家长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成为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个别地方,如杭州市已开展这项工作,如开通教师心理热线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启动。
4、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短缺,在职培训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如浙江省杭州、富阳等)培训比较系统,教师的素质比较好。但大多数地方只进行讲座式或观摩式的培训,个别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这就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5、课内课外结合不够紧密,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并不完全符合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4、心理健康教育在教材的选取上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是经过科学研究后的成果;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心理测量等;在建立心理档案方面,要力争做到“严、实、详”,建立心理辅导室,要典雅、温馨、安全、舒适。
5、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
6、要注意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个别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7、要慎用心理测试和测试量表。心理测试量表、手段一定要科学,不能简单靠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学生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职业道德。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本目标
1、探寻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州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施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5、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6、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7、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8、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误区的剖析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3、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
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初步构想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 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 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2、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疗和矫正;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等的矫正与治疗,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3、中小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中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为提高民族素质,应从小加强重视中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心理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4、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小学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提高心理机能,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学校心理辅导的精髓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系统思考影响心理行为的各种变量,在充分尊重人的氛围中创造条件,让当事人负责任地自己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健康成长。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途径,学校心理辅导可通过三条途径实施:一是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三是在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为主的心理卫生工作系统中,针对学生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标上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辅导为辅,方式上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结构上知行结合,以行为主。辅导分类:按辅导涉及的学生活动领域,分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按辅导涉及的心理与行为的性质,分为情绪辅导、智能辅导、人格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社交行为辅导、耐挫力辅导、性问题辅导等;按辅导对象的人数,分为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辅导目标: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寻求发展。就是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心理辅导应在学校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开始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应取主动态势,宜未雨绸缪,注意防微杜渐。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自我期望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应及早发现征候,重点实行早期干预;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学生主体性原则。心理辅导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以开展活动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个别化对待原则。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认真做好个案研究;整体性发展原则。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不宜把心理辅导课程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采用综合辅导模式。辅导途径: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
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调查普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索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构建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模式及操作方法。
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心育论》,《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书籍与文件。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的问卷,摸清学生的部分心理状况。我们拟利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可以测试7个内容:学习心理,群体心理,意志锻炼,品德修养,性格特征,情绪调节,家庭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的学生特有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3、量表测量法:利用行之有效的心理测量量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较为科学,全面的测量,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我们打算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y.g-wr性格量表”,两个测验都制定有全国常模,适用我国的中学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tviht全量表”可以测试8个内容,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y.g—wr性格量表’’可以测试12个内容:即抑郁性、攻击性、情绪变化、活动性、自卑感、细致性、神经质、思考的向性、主客观性,专配性、协调性、社会的向性。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精心设置的教育教学,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素材收集,分析并加以研究。
5、个案分析法:确定典型研究对象,对其行为及心理进行全程追踪调查与研究。
6、比较法:通过对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的比较,从中归纳出心育所取得的成绩。
7、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课余观察,课外活动观察,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活动的言行表现,收集材料。
8、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心理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探索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等。
十、省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状况近二三十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实践和研究,积累了大量有益可行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概而言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几乎没有研究。哲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缺少哲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需要更确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五育(尤其与德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澄清。
2、应用研究存在不足。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会议交流文章看,应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现象比较突出,即运用心理测量法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具体问题有:重复性调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干预研究多,对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立体取向研究少;运用国外量表多,自编量表少;横向研究多,跟踪研究少;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少;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乏。
十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现状阮灿斌:武穴市教科所副所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北省教科所访问学者,湖北省德育学会会员、心理学会会员,大学本科毕业,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湖北省地方创造教育教材《玩中学》、《做中学》副主编,武穴市《教育科研》杂志主编,中央教科所《教育情报参考》、中华学习网、中国教研网特邀编辑,湖北省少先队学会会员,《学习报》特约编辑,《湖北教育》特约通讯员,《黄冈日报》特约记者。多次在市级讲课比赛中获奖。先后被评为黄冈市“骨干教师”、“模范通讯员”,武穴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十佳辅导员”、“优秀晚会主持人”等称号。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国防教育报》、《党员生活》、《德育报》、《家长报》、《湖北日报》、《湖北教育》、《湖北法制报》、《黄冈日报》等地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270多篇,发表论文20多篇,德育论文《浅谈隐性教育》入选《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第三卷,并应邀参加中央教科所教育研讨会,《浅谈学校德育管理中的“隐性教育”》在中央教科所核心期刊《教育情报参考》发表。《如何在学校德育中实践“以人为体”的教育思想》被省教育厅评为论文一等奖,并入选论文集。创办黄冈试卷网和武穴教科网,为武穴市教育科研网络化和中小学心理健康奠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程伟林: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有十几年从事高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工作经验,理论功底深厚,擅长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上有独到的见解,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多篇,现担任湖北省武穴师范、武穴实验高中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为省级骨干教师,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很强的组织能力。该负责人准备投入主要精力和时间,以本课题为龙头,带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充分保证课题的实施与落实。汤书祥:中学心理高级教师,有较宽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孔德勇、蔡艳芳、管慧芳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后两者也于今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具有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科研经历,擅长做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已经率先尝试在学科教学中和常规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郑舫:心理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次参加武汉大学《高考心理辅导暨潜能开发高层论坛》,现为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师团成员,担任高一和高三心理专题辅导教师,创办“心灵之声”信箱,共计收、回学生来信500余封,接受学生面询150例,积累大量的个案资料,有15篇心理素质培养相关论文(文章)在省级报刊、杂志或学会上发表(13篇)或获奖(2篇)。本课题主要采取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并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运用到教学和课题研究之中。本课题组人员分工:⑴课题指导:刘青春、叶平、李文鹏、姜瑛俐、张增艳;⑵课题领导小组:张增艳、刘辉云、阮灿斌、刘辉炎、项江水、吴汉松、涂国宝、雷晓青、汪德生、上官金星;⑶课题研究组:阮灿斌(组长)、张烈智、陈伟林、罗平安、孔德勇、蔡艳芳、管慧芳、汤书祥、郑舫、查成文等。课题研究组负责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具体组织与理论指导,落实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设备条件,负责课题研究与实验方案的起草、申报立项、实验组织、实验管理,资料档案服务,中期检查与实验总结等工作。⑷课题实验组:阮灿斌(组长)、陈伟林、罗平安、孔德勇、蔡艳芳、管慧芳、汤书祥、郑舫、查成文等。具体承担本课题的教学实验和研究任务,各学科教学方案和研究方案的实施。十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工作安排及经费预算主要阶段性成果序号研究阶段(起止时间)阶段成果名称成果形式承 担 人1试验办点阶段(XX.9---XX.12)武穴实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案申请报告实施方案陈伟林2设计准备阶段(XX.12---XX年.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方案》申请报告实施方案阮灿斌3重点实验阶段(XX年.9---2010.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细则、管理目标》实验方案实验总结各实验点负责人4全面实验阶段(XX年.8---2010.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合实施方案》研究与实验大纲阮灿斌和各点负责人5总结鉴定阶段(2010.7—2010.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合报告》文集大纲、教材、论文课题领导小组最终研究成果序号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名称成果形式承担人12010年10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结方案》方案阮灿斌22010年11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优质教案集》教案集课题领导小组32010年12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论文集课题领导小组42010年1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个案集锦》个案集郑舫汤书祥52010年2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实验报告阮灿斌
1、工作安排
2、经费预算经费预算总额40000(元)自筹10000(元)申请30000(元)经费开支项目预算1.资料费: 4000元2.调研差旅费: XX0元3.小型会议费: 3000元 4.计算机使用费: 6000元 5.打印费: 3000元6.成果评审费: 300元 7.其他: 3700元自筹经费来源说明通过论文评比、结集出版、培训活动、课题研究经费筹集一部分资金。经费管理单位名称、地址及邮编湖北省武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经费管理。地址:湖北省武穴市宁江路42号 邮编:43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