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教育叫“西工”

时间:2019-05-13 07: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一种教育叫“西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一种教育叫“西工”》。

第一篇:有一种教育叫“西工”

有一种教育叫“西工”

为什么用这么大篇幅集中报道一个区域教育探索的成果? 有必要吗?在一些人看来,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心文化、心教育、新生态”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新定义了教师成长,重新定义了小学教育,重新定义了教育管理。或许对此人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至少这样的探索为我们重新认识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因此,把这样一种现代教育的新图景完整呈现给读者,也是我们的一种尝试。

这是一个重新定义的时代。

教育转型的新形势要求重新定义教育的各种要素。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的“心文化、心教育、新生态”教育实践,重新定义了教师成长,重新定义了学生发展,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重新定义了教育管理……

提升教师的精神海拔

精神成长和专业成长同步推进。这种教师成长新模式,是西工课改的一项创新性成果。教师成长主要包含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精神成长是专业成长的根基和动力。西工区教体局局长冯建文认为,教师精神成长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心智开启、心性提升、个性化自我的建构以及独立精神世界的形成,从而能够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冯建文看来,如果一个教师内心是混乱的,就无法宁静而清醒地去从事教育工作;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认知特点混沌茫然,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由此,西工区把改善教师生命状态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并确立了改善教师生命状态的标准,即读懂自己、读懂孩子、读懂人生、读懂教育:使教师接纳真实的自己、建构完整的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了解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及心理认知特点,无条件接纳与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帮助孩子成为自己。

读书、写作、校本培训、论坛展示,是西工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策略。

西工区红山乡张岭小学是一所规模不大、相对偏僻的农村小学,仅有7名教师,32岁的杜延辉是其中之一。他本学期读了《爱和自由》、《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3本书。

研读了《爱和自由》之后,杜延辉的最大感受是:“以前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成人画什么就是什么。其实,这是根本错误的。儿童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帮助他认识世界。教育者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这样他一定会成为人才。”

杜延辉本学期的阅读地图是西工区近2000名教师当下阅读生态的一个缩影。在西工区,“读书是教师师德的底线”。教体局师训办每学期都为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1本人文心理书籍(主要内容是认知自我、认知儿童)、1本专业书籍,班主任要再读1本班级管理书籍。各学校每学期都要制定读书计划,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会、读书汇报会和读书沙龙活动。

近一两年来,《少有人走的路》、《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等精神成长类书籍的共读与分享,让西工区教师队伍的精神海拔得以明显提升。

与教师读书配套推进的是校本培训。以下是西工区外国语小学本学期校本培训的部分内容:4月11日16∶30-17∶30,全体教师观看视频《保姆119》(第二集);4月18日16∶30-17∶30,全体教师观看视频《人类精华犹太人》;4月25日16∶30-17∶30,全体教师观看电影《自由作家》;5月9日16∶30-17∶30,全体教师观看视频《破解幸福密码》

(一)……

像西工区外国语小学一样,每周五下午放学后是西工区各学校雷打不动的校本培训时间。校本培训的内容定位为教师精神成长,从央视《百家讲坛》的于丹、康震、钱文忠、曾

仕强,到心理学者艾克哈特·托利、罗杰斯、毕淑敏,再到教育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皮亚杰……经由这些视频,教师们与这些大师、专家产生了精神连接。在与大师的交流对话中,教师们不断解决着自身关于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忧伤、嫉妒等情绪问题,不断觉察着自己的内心,不断发现着自己真实的感觉,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身的生命状态。

“一开始,很多教师是被动读书,为检查而读书,为领导而读书。但现在,教师们座谈时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目光自信,满脸写满了兴奋!教师在分享读书成长经历、谈及学生时会流下激动、喜悦的泪水。因为他们读懂了儿童、读懂了自己。”西工区教体局师训办副主任刘玉晓见证了太多教师的生命成长,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作为西工区教师成长模式的设计者和推动者,教体局党委书记李艳丽对教师成长的最大感悟是:“只有给予教师真正的爱,即深深地理解和接受、无条件地接纳与关注教师,准许他做真实的自我,让教师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成为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的内在建设好,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因为你不可能让一个不懂得真爱的人付出爱,让一个一辈子住在监牢中的人明白什么是自由。”

关于师生关系的故事

中国小学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西工区教育人的回答是:教育者不明白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

一位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她所在的班级,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总是捣乱,还干扰其他小朋友。这位教师说,以前的自己会怒不可遏,认为孩子这样做是在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挑战自己的权威,会罚站孩子,甚至让他请家长。但现在的她,对孩子在课堂上的这种举动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什么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是学习内容不适合他,还是他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还是他的身体出了什么状况?”这位教师告诉记者。

读懂了孩子的她,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她不会采取原来的那些做法,而是会在课下和孩子进行交流,甚至放学后进行家访,以便了解更多关于孩子的信息。在西工区的众多学校,平时除了要求教师备好课之外,还要求教师要“备”好每个学生的情况。

“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感知学生的感觉。孩子的学习、成长,孩子的一切体验,我都替代不了。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能做的是陪伴而不是代替。我经常对孩子说,„我想知道你希望老师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教师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贴心、最安全的陪伴者。”这位教师反思说,西下池小学教师张学争讲了一个他和小外甥的故事。他和小外甥因对一个电视情节认识不同而争论起来,小外甥非要他同意自己的看法。张学争平静地说:“我和你不一样,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我爱你,但我不一定和你的看法一样,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意味着成人的认识和思考代替不了孩子的认识和思考,孩子认识世界必须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头脑;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和差异。”张学争说,“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成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在了你的对立面,把他当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孩子所谓的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老师,那是兔子窝和鸽子窝吗?”“是啊!”“那我能不能进兔子窝和鸽子窝呢?”“你不能。”“为什么呢?”“因为那是兔子和鸽子的家呀。”“是不是我进去它会咬我呀?”

“老师好!”一(1)班某学生一边向老师打招呼,一边用铁锨用力铲着沙池里的垃圾。“你好!你为什么不去教室,已经上课了。”“我铲垃圾呢。”“同学们都进教室了,你也进教室吧。”“我铲垃圾呢!”

“高老师,那是我弟弟,他可胖了。”六年级的一位同学走到老师面前说。“哦,他是挺胖的。他是不是比你吃得还多呀?”“他就是吃得可多了。”“早晨你带弟弟来学校吗?”“是啊!”“你真是好姐姐!”“我没有交数学卷子。”“为什么不交啊?”“我不会。”

以上3个片段是西工区第三实验小学教师高玲分别和3个学生的对话。这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看上去和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一样上学、放学,只是上课听不听讲、是否坐到那里,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

“教育是爱和自由的事业。”“真爱必须是无条件的。我爱你就是因为你是你,不因为任何原因。我不因为你故事讲得好,我不因为你考试考100分,我不因为你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我因为你本身,你本身就足以让我来爱你了。这就是生命的至尊状态。”“自由就是让儿童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自己感觉的主人,做自己认知的主人,做自己精神的主人……当孩子内心成长起来时,学习根本不是问题。”和高玲一样,这样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西工区教师的共同价值观,并落地为专业生活方式。

告别功利性阅读

在西下池小学四年级听课的过程中,在不干扰学生学习进程的前提下,记者试图从一个小男孩的课桌上拿一本教材看看。但意外的是,小男孩用胳膊压住那本书不放,拒绝了记者的行为。这一微妙的过程被陪同听课的教师发现了,下课谈及此事,这位教师很赞赏学生的行为:“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能动,这是我们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规则之一。那个男孩拒绝你,是因为他认为,你没有遵守规则。”

判断教育品质好坏的标准是看学校的生命气象,生命气象的核心就是师生有没有形成自我。这是西工教育人的教育评价标准。显然,那个小男孩是有自我意识的。这是李艳丽最愿意看到的。

在爱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西工区在各个学校推广“非功利性阅读”。所谓“非功利性阅读”,就是精神自由享受的阅读,是没有外力强制,没有功利要求的阅读,就是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心灵、精神有完全自由的阅读。在这种情况中,阅读自然成了精神享受,阅读的内在秩序感自然会悄然建立。

所以,西工区的学校只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书,提供适合的、经典的书,并不对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词句等作过多的功利性要求,只在教室里、走廊上、校园中摆放大量的书,以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没有功利性,只有分级制,低年级以适合低年级的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经典童书为主。

非功利性阅读工作由西工区教体局电教馆直接负责。为了给学生以更好的引领,帮助学生选择阅读书目,电教馆负责搜集、整理、汇总经典书目,编辑成《阅读花园》手册,统一印发,免费提供给全区2万余名小学生,人手一册;每年9月新学期开学前,电教馆会把上一年度检查中学生评选的最喜欢的书目补充进《阅读花园》,免费发给全区一年级新生。

2010年,电教馆馆馆长李俊霞到学校调研时,发现有的孩子竟然在一学期时间读了54本书,这让她大为吃惊。但是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对很多孩子来说已经不稀奇了。“有的甚至能读到上百本……学生在这种快乐、自适、享受的阅读中,兴趣自然产生,能力自然提升,习惯自然养成。”

在非功利性阅读中,书籍与儿童内心形成天然的精神链接!现在,西工区各学校在专门开设阅读课的基础上,举办读书节、读书沙龙、读书论坛、读书报告等活动,有力地助推着非功利大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并且辐射到了千家万户。

儿童不依靠成人塑造,而是自己创造自己;儿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成长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由孩子自己来完成自我创造,成人只是创造环境,协助孩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中建构自我,形成独立的精神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关照儿童的身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让学生在规则下享受自由,让学生在爱的陪伴中完整成长。这样的理念已成为西工教育人共享的价值观

第二篇:有一种美,叫教育

《有一种美,叫教育——教育美学思想录》自序

诗意地思想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孩子的学校通知说班上有公开课,我和我爱人都去了。

上的是语文课,看图说话。有四张图,大意是:小熊从森林里扛了一块大树干,累得大汗淋漓。她忽然想了一个好办法,放下树干在地下,推着它向前滚动。于是,小鸟飞来了,夸奖小熊真聪明!

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大家举手,自愿到前台来讲;同时上来两人,一个主讲,一个评点。然后再由下面的同学来评点台上二人的表现。应该说,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发言踊跃,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但我坐着坐着,开始有点着急了:我的孩子一直不肯举手!我拿眼光示意他,鼓励他上去讲,他也装看不见。怎么回事?应该说,平时他在班里还是挺活跃的,上其它课发言还比较多。今天怎么了?是不是看见家长来的多了,胆怯了?

再听下去,我逐渐听出点门道。下面同学对台上同学的表现评语基本相同,还算一分为二,大致如此:“某某同学讲的很好,就是有点打磕巴。”我想,这下坏了。我的孩子平时说话就有点结巴,这个场合一紧张,就更容易打磕巴。怪不得他不举手。不能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嘛。

再往下听,就听出潜在的问题了。我发现,小同学里凡是说的比较流利的,大体是人云亦云,没什么新词;而企图变化一点表达方式、用点新词的,难免思考一下、停顿一下,这就磕巴上了。于是,前者受表扬,后者则垂头丧气。

我当时就在想,这可能是一个挺大问题。我们的教育习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让孩子循规蹈矩、鹦鹉学舌。那些试图另辟蹊径,试图表现出求新、求异能力的孩子,不容易受到鼓励,因为他们偏离了标准答案。

我算整明白了。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因为有别的事情要先走,就悄悄对孩子说:“蹄蹄,你别怕自己说话结巴——结巴的孩子有思想。一点没关系,大胆举手发言吧。不过,你要是真不想发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听了点点头,显得轻松一些。

后来听我爱人说,第二节课他果然发言了,说的还不错。

„„

故事讲完了。下面言归正传。

长期以来,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就是思想与学术是什么关系?

给我的感觉,现在的情况似乎是学术等同于思想。君不见,我们的200多本教育学著作,几乎都是学术著作!也就是说,如果把教育学比作一片学科丛林,那么,在这片林子里,我们只有一个植物品种!这不是太单调、太恐怖了吗?这里有什么问题吧?

教育学就不能有别的形式,例如散文、小说、诗歌、话剧、寓言、童话、故事,甚至是禅和箴言?甚至是一般的对话、聊天?应该可以的吧。记得8年前,我与桑新民教授一起写的《教育哲学对话》就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不过,那不是真对话,是假对话。真对话哪能那么说呢,别扭死了。

有人说了,你的想法在现实中行不通。不是学术著作,你就不能得到大家承认、不能评职称、不能算科研工作量!确实如此。

不仅是现行的科研体制不接纳非学术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学术是最重要、最正统、最“纯粹”、最见“功底”的思想。

一个东西,一旦形成“共识”,就很难动晃了;想要“翻案”,就不容易了。

认真想想:学术究竟有什么好?

学术还是有好处的。它在内容上是确定的、在格式上是规范的、在表达上是流利的。这样,大家就可以交流,就可以比较,就可以进步。

我想,就是因为它有这么多好处,就沿袭了几百年。

实际上,几百年来,学术这个东西,扮演了人类思想独裁者的角色。可是,它扮演得了吗?现在看起来,它根本承担不了这样一个角色。学术算一根毛,而思想有九头牛。而且,在许多时候,人们利用“学术”只是为了不犯错误、避免争执、拒绝创新、躲避思考风险。完备的学术外衣里裹着的,是思想的木乃伊。我的一个研究生,毕业论文本来想写“赏识教育”,可是,后来听专家说“赏识教育”只是一种比喻,不是真正的学术术语,就不敢写了,怕专家签定通不过。这有多么荒唐!

我确实觉得,有太多太多的思想,在内容上是不确定的、在格式上是难以规范的、在表达上也是不可能流利的。这些非学术的思想,还有价值吗?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其实,即使只是纯粹表达个人感受、个人情感的东西,别人不大懂的东西,同样也有存在的价值。这些东西不是用来做教化的,不是用来做比较的,不是用来评职称的,甚至也不是用来做交流的——它只是想说点什么,仅此而已。

我认为,把思想学术化,是人类在工业化社会采取的一种“拟物化”策略,目的在于把大家的思想变成像物一样很明确、很清楚、很好用的东西。它的社会基础,是“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物化”体系;它的科学依据,则来源于牛顿—笛卡儿的世界观——一个关于世界是绝对的、确定的、可量化的、跟人的意志感情没有关系的这样一套观点。

今天我们不是已经进入以人为本的“人本社会”了吗?我们的思想应该更丰富一些、更人性化一些,我们思想的丛林应该更色彩斑斓一些、更“生态化”一些。应该创造更多的形式来传达、来承载我们的思想——哪怕这些思想是不确定的、不规范的、不流利的!

我很怕表达太确定、太规范、太流利的人,他们大多思想僵化,无可救药;他们的头脑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经常问写了十几万字论文的研究生:“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想法?”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出来。他们有十几万字的“学术”,但没有一句话的思想!我的这种方法,叫做“一句话法”,在此法面前能及格的人不多。他们或者哑口无言,或者鹦鹉学舌,或者王顾左右而言它,就是扯不出那一句象样的话来。我们的那么多学术论文,洋洋几万字、几十万字,里面什么都有,很确定、很规范、很流利,但是,可能唯一缺少的,就是思想!

孩子说话结巴,不流利,可是这不妨碍他有思想。我挺喜欢说话结巴的孩子,因为他们结巴,所以反倒有了片刻思考的时间,反倒不会太“流利”地滑入思维惯性的逻辑轨道,能够断断续续地说出一些有意思的思想。实际上,有些孩子只是因为需要思考,只是因为想准确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变得结巴的。

非学术的思想(用诗歌、寓言等形式表达的思想)像孩子说话结巴一样,也是磕磕巴巴的,可是,或许这些思想是更有价值、更趋近真理的。

起码我们不能否认,非学术的思想也是思想!

我上大学的时候,听过诗人顾诚一次讲座。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说话磕巴,不清晰、不流利,听起来有点费劲。可是,我喜欢他的一句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去寻找光明

我认为,这句话,比起天底下关于这个时代的所有学术著作,都更有价值、更有真理性。

诗的不好,在于一百个人看过,有一百种理解;诗的好,也在于一百个人看过,有一百种理解。我们有的时候需要一百个人看过,只能有一种理解的东西,而有的时候,则需要一百个人看过,能有一百种理解的东西。

所以,学术有学术的权利,诗有诗的自由。

说实话,我在心里一直是排斥学术的。主要是因为它太烦琐、枯燥,不适合我的表达习性。

但是,既然是做研究的,也难免沾了一点学术的皮毛。眼下这本书,可能就是“沾了一点学术皮毛”的著作。

我所看中的,是其中零零散散的思想,是我对教育的些许体会、感悟和发现。我以“教育美学思想录”的名称把它们串了起来。里面一些东西,已经是十几年前写的了;还有一些则是新近写成的。因为写作的时间跨度太长了,所以难免思路不连贯、行文不协调、风格不统一。但是,其中的“骨头”(核心的东西),则是没有变的,那就是那句我在博士论文后记上说过的老话:“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可以说是老骨头了。现在的书名《有一种美,叫教育》,只是那把老骨头的诗意表达。

我还看重的,是在学术的皮毛里,裹着一种躁动的、不安分的东西。我把它叫做“诗意”。诗意是一种躁动,类似青春的躁动。它不成熟,永远不成熟;它像半大的小马驹,有太多对未知草原以及那里丰美水草的想象和憧憬。

那就让我们的思想,以某种诗意的方式在天空飞翔吧,就像小马驹在永远望不到边的丰美草原上撒欢、奔跑吧。天空和草原告诉我们:我们有这样的权利。

第三篇:有一种教育叫体验

有一种教育叫体验

中央电视台一套频道有一档新开辟的栏目,叫《了不起的挑战》。节目内容为每期邀请几位娱乐、影视明星或是央视主持人等出镜率高的“男神”们参与节目的制作。这些明星在参与节目互动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挑战什么,每一次都有“前途未卜”的忧虑感,既兴奋又紧张。譬如有一期,德云社的相声新星岳云鹏被派往一煤矿基地,下到井下500米处参与矿工6小时的工作实践,结果这位农村娃出身的相声演员吓哭了,最终并没有完成任务;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到张家界风景区与悬崖清洁工一道经历雨天为景区清除垃圾的过程;演员沙溢与乐嘉一起前往重庆,与棒棒一道亲身经历他们的棒棒生活,切实感受到赚钱的艰辛与不易……

对于这些在荧屏上闪耀的男明星们来说,若不是节目组的安排,他们可能并没有机会去“忆苦”,到这样最真实的基层去体验生活,去接地气,去食人间烟火,去真正感受一分钱一分汗的艰苦。俗话说,隔岸观火永远不如身临其境来得真实。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岗位上,由于学识、背景、机遇、先天或后天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是不容易的,这就导致人不容易站在别人的工作环境与立场上去考虑别人的不易。这也就难免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一些摩擦、误会与冲突了。就像在体育赛场上,我们所聚焦的只有第一、二、三名,甚至只有第一名,而往往忽略了那些与第一名一起“奔跑的兄弟”一样。是人们势利吗?为什么只懂得为成功者喝彩,而忘却为奔跑者鼓掌呢?我想这里缺乏的是体验。

由此,我又想到了教育。就拿常见的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吧,各个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可谓不重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往往是被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主题也是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然而事实状况又是如何呢?究竟又有多少是让学生入脑进心的呢?这也就是学生缺乏体验的结果。

再来看看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以及这些知识对日后生活、工作及兴趣发展等的作用。没有体验的教育,留给学生的只是冰冷的知识堆积。教育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相反,如果我们的学科课程教育能为学生搭建并提供体验的平台,让他们经历知识获得与推进的过程,留给他们的将是鲜活、有趣与继续探索的兴致。例如,数学学科不光只教给学生某一个数学知识点,而是给学生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制造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借助以往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辅助、同伴的互助与集体智慧的启迪下,寻求新的解决途径,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科学学科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实验操作等途径,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并积极引领学生发挥奇思妙想,借助科学知识展望新运用;语文学科课程要充分利用文本,针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课程特质,积极为学生搭设表达、运用的舞台,促进学语言用语言的智能发展,同时还要针对文本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际,以综合活动的方式予以践行与落实……

为什么我们在收看某一个节目,看到某一个情境时,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呢?单纯是因为感动吗?不是的,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心中柔软的地方,与我们的某种认知、体会有默契。或者说,节目与情境中所陈述的东西是我们曾经经历或是真实体验过的,抑或是自己从没有做过,是节目与情境促使我们进行反思的结果。譬如在新近播出的《欢乐喜剧人2》中潘长江参赛并获本期冠军的节目里,告诉我们“孝心是可以传递的”,故事从小孙子回家完成一项德育作业开始,学校要求学生回家为爸爸洗一回脚,儿子想到了三十多年了,自己还从来没有为父亲洗过一次脚,于是就效法儿子想回家为父亲洗一回脚。而父亲却认为儿子怪怪的,肯定是有什么事求助于自己。当儿子为自己的父亲洗了一回脚后,使同为别人儿子的父亲也想到了自己的老父亲,也想为老父亲洗一回脚。就这样,一项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却在不经意间引发了孝心的大爆发,传播着浓浓的亲情爱意。也引发了我们这些观众对孝心、陪伴等的思考,这种体验获得的经验,是一味的说教与强塞所不可比拟的。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有体验的参与,有体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对于实施教育的学校与教师来说,要关注并重视体验的重要性,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学校教育要将体验纳入教育的必要元素

学校在设置德育主题与教育活动前,要事先根据德育的时代主题,并努力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确立合宜适切的并能形成系列与连贯的德育主题。然后再思考应该如何通过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开展德育体验的机会与途径,以求德育活动的效益最大化。

例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中,以“和为贵,勤为本,俭养德”的教育主题实施过程中,学校就应该紧扣“和、勤、俭”三字诀,设计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可以围绕“合作共赢”,以学生小团体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设定的活动,如在一个呼啦圈内如何通过合作争取站立最多的人;某两位同学有矛盾,作为“调解员”的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如何有效地进行调解,促使有矛盾的同学握手言和,感受和的可贵性。生活水平提高了,今天的我们还应该如何来保持节俭的美德?可以结合春、秋游活动,由学生来评选班级里“既节俭又营养的午餐”;也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家庭一道来推荐“节俭我最行”的好少年等活动,积极推动“俭养德”的良好风气的养成。“勤”的教育主题可以与“洒扫应对”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父母或亲朋好友的工作岗位,去参与工作岗位的体验活动,感受普通劳动者的一天工作情况,并形成一天的工作体验日记,体悟幸福的生活是靠勤劳的工作获得的真谛。凡此种种,只有让德育与学生的体验找到契合点,德育效益才有望最优化与最大化。

二、教师教学要将体验纳入实施的必要环节

作为实施教育的重要关键者教师而言,主阵地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每位科任教师都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那就是要将体验纳入教学实施过程的必需环节。为此,教师就应该在这一方面予以努力。

(一)读懂读通读透学科课程

作为具体学科课程的施教者教师而言,首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课程教学要有全方位的认知,知道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课程是做什么的,要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力与发展力为主要内容的。只有真切了解了这些,教师才能倾力于读懂读通并读透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课程。

(二)转换角色关切学生体验

教师也都是从学生时代成长起来的,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学生时代的一些期待与记忆会有所减退。此时,作为教师的自己,就应该马上转换角色,花心思去读懂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与学习特性。之后,将自己设想成是坐在讲台下听讲的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学的过程,就会消弭师生之间的隔阂,让教与学的过程更为顺达与通畅。

(三)精心设计情境“落地”体验

当教师读深了课程,读懂了学生,之后就会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情境设置更为重视。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就会努力并精心地设计能引发学生体验的情境。有情境设计意识的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时,就会匠心地安排能让学生开展体验活动的虚拟情境,采用模拟表演、游戏、讲演、操作或是课后开展综合活动等的形式予以贯彻与实施,促使体验落地。

当学校与教师都开始重视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操作、多遐思的时候,教育的效果就开始迎来“龙抬头”的时候了。有一种教育叫体验,有体验的教育,对广大师生而言都是幸福的,在体验的过程中,师生与学校收获的都将是满满的温暖,也必将留存在每一位学子的记忆库中,成为永恒!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361003)

第四篇:有一种教育叫包容

有一种教育叫包容

——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龙虎塘实验小学许秋明

暑假里,送孩子去上兴趣班,耳朵里听到的最多的词就是“孩子”“老师”,对于孩子,无非就是期望与骄傲,对于老师,却是褒贬不一。作为家长,他们对孩子、对老师的期望值都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对孩子的期望,能碰上一个令孩子记上一辈子的好老师,是对老师的期望,正是有了这种期望,家长心中的包容越来越少,功利心也越来越重了,于是,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补习班,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哄、骗、骂十八般武艺全搬上了。最后以一句:“我们都是为你好!”像是安慰孩子,更像是安慰自己,让孩子代替自己圆自己没有圆的梦,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看了《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后,身为妈妈和教师这双重身份的我结合平时所看、所想的点点滴滴,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谈谈我的感想:

一、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可是《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八岁的小男孩伊桑的爸爸,就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在他的眼里,只有孩子的成绩,他不容许孩子在任何一处输给别人,他的大儿子尤汗那么优秀,但在一次比赛中成绩不乐观,瞧他那脸臭成啥样了,他的表情、他的动作,让人讨厌,尤其是他对伊桑的态度,非打及骂,他为了面子,从来都不承认孩子有任何的问题,就一味地认为孩子是贪玩,没有努力,当一位代课的美术老师巴库尼向他们分析孩子的情况时,他面子上实在挂不住了,矢口否认孩子有问题。“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这种现实是“无言之教”。

二、老师

特别欣赏美术老师巴库尼,在其他老师用一成不变的尺——成绩、上课、作业来衡量每个学生时,他敢于跳出世俗的框框,用一颗细腻、温柔的心去挽救一个即将被所有的老师、甚至自己的父母抛弃的男孩,他在那么多的孩子中间发现了伊桑这个特别的孩子,并分析孩子的 症结所在,想尽一切方法帮助孩子,让伊桑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灿烂的笑容又重新替代了一张想把自己掩藏起来的、充满不安和恐惧的脸上。第一次美术课上的空白画卷,第二次被罚跪时的尴尬相遇,这一幕幕刺痛了美术老师巴库尼的心,一个个谜团让善良的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找到伊桑的作业本仔细查看、仔细分析,最终得知伊桑是一个读写困难的孩子,他用自己的方法,帮助伊桑克服了读写的恐惧和无助,取得了进步,同时申请全校的绘画比赛,搭建平台,让伊桑的绘画天分充分展现,让其他老师、校长和家长对伊桑有了重新认识。这样一位好老师,难怪社会上的人会发出:“这样的老师哪里找”的感慨。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如《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豆豆,她就遇到了一位好妈妈和一位好校长——小林校长,才让她从一个人见人头疼的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正常生活,并为此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每个教室里也总会有几个令人头疼的孩子,我们也想为此努力去改变些什么,但最终都是无功而返,因为一些确实存在的困难打倒了我们,五十几人一个班,教2个班就是一

百多号人,里面有各种问题的不止一个“伊桑”,虽说素质教育,但社会各界还是对“成绩”虎视眈眈,学校的每次测试要填一张非常详细的测试单,记录每个班级的平均分,每个分段的人数等等,每个老师都平时时间都关注于孩子的上课、作业、成绩。家长和老师交流的主题或关键词也总离不开“孩子的成绩”,总总的社会大压力,让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是左右为难。当画面定格在老师和伊桑抱在一起时,我还是流泪了,当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现出内心的美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时,当信任和付出终于获得丰收时,我们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喜悦,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只是太多的时候我们都成不了这位老师,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因为现实中孩子的状态要比电影更复杂,是因为即便我们关心,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最后用这句话自勉:老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份职业,那么你所收获的就是那份薪水,但当你把它当成一种事业来做,你收获薪水的同时你还会收获快乐!

第五篇:有一种教育叫阳光

尹庄中心小学 赵春梅

有一种教育叫阳光 晓蒙 是 我门班 最 不爱说话的学生,课堂上很难看到她举手发言,总是两眼呆呆地注视着前方的黑板,不知道她在听还是在开小差?我常常犯难,不知道如何走进她的心灵.有次课间,我和孩子们在一起交 谈 ,说到小时侯自己嘴谗,春天来临的时候经常到地里拔一种植物叫甜甜杆,咀嚼它那甜丝丝的味道.第二天中午,我还没有进班,就发现孩子们围在一 起,叫嚷着什么。

这时,我的学生跑来汇报:老师,晓蒙送给你吃,她说你喜欢吃甜甜杆,今天中午一放学晓蒙就去拔了,到现在还没有吃饭呢……孩子们七嘴巴舌地汇报着.我看见了人群里的晓蒙,第一次灿烂的晓蒙 ∶一身尘土,头发也混乱了,一脸的疲惫,又一脸的兴奋.晓蒙笑着向我走来,用粘满泥巴地小手紧紧地攥着甜甜杆,递给我,羞涩地说∶“老师,给你的……” 一瞬间,我的眼角湿润了.怕孩子们看见我的泪,我一把抱过晓蒙搂在怀里……“晓蒙,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拔它吗?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它?”她轻轻说∶“老师,我想让你注意我……”我心头阵阵愧疚∶晓蒙不顾路远,中午饭也不吃就去拔甜甜杆,竟然是为了得到我的注意,可见平日里我是忽略了她,对她关心不够。

这对我是一次提醒∶哪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老师的 关怀和重视呢?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太阳,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阳光的照耀。

如果我们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让教育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未来就会一片光明。

下载有一种教育叫“西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一种教育叫“西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一种美丽叫分享

    有一种美丽叫分享 有一颗种子被深埋在心底,因为土壤的覆盖,它并不美丽,但它会生长,最后它真的很美丽„„ 只要有朋友的人都知道,朋友是想哭时,给你一个怀抱的人;朋友是郁闷时,可以用......

    有一种温暖叫感动

    有一种温暖叫感动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没错,这就是于丹老师对两位“菩萨老......

    有一种美丽叫不服输

    有一种美丽叫不服输 ———《墨迹》读后感 “这是我的选择,我没有退路,伤心难过,艰辛不易,无论等待我的是什么,我只能义无反顾,一步一步往前走”拜读完曾子墨的《墨迹》,这句话给我......

    有一种责任叫忠诚

    有一种责任叫忠诚引:科学和谐、厚德思进的主旋律在神宁大地回响, 阳光溢彩的初春,闪烁着信念的力量。侧耳倾听,新年的脚步还未走远,翘首东望,时光隧道中正姗姗走来一个个亮晶晶的......

    有一种智慧叫舍得

    国旗下的讲话稿 有一种智慧叫“舍得”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民族,她的语言宝库不仅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经验的结晶,充满着智慧和哲理。比......

    有一种生活叫高三

    有一种生活叫高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忆往昔创业成就,看今朝再谱新篇。在此祝贺我校田径队勇夺大连市冠军!在阳光下,在呐喊中,在跑道上,她们流着汗奔跑的英......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范文)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当前,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身边的浪费比比皆是。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

    ——有一种师德叫心态

    教师的阳光心态 ——有一种师德叫心态 侯典军 刘鹏 一、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