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新教师到教育专家读书心得》
《从新教师到教育专家》读书心得
潜江市总口管理区中学丁婉君
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成为一名老师的梦,于是确立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大学毕业后的我,带着这样的信念走上了教师岗位。初为人师的我感到了身上肩负的教育责任,心中更是充满了踌躇与忐忑。因为自己学的是对外汉语专业,而任教的学科是地理,“半路出家”的我一时陷入了困惑。《从新教师到教育专家》这部作品,给了我勇气与方向。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师情怀,于漪老师对教育、教学的高度热情和责任感,魏书生从教学中得到的三重收获„这些都鞭策着我,指引着我要给自己一份教育责任,要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选择的教育工作中去。
陶行知先生的师德风范很好诠释了“用心施教,用爱育人”的艺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博爱”精神,值得当下被功利、浮躁充斥的我们好好品读。成为教师,首要的是爱学生,这也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爱满天下”的格言是教师奋斗的工具。只有用诚信才能换得诚心,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重视感情投入,只有对学生有爱心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深刻的体会。七年级学生遇到什么困难会想到我,只要自己能帮得上的我都会很积极,他们饭票丢了、没钱坐车回家了都会找到我,把他们的问题解决了,我自己也感觉幸福满满的。这种热心与诚心我将延续下去„„
对学生要有一种服务精神,这也是陶行知先生师德风范的体现。“教育者应该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无尊荣的。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陶老先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这种“博爱”精神让我放弃了之前有过的种种因工资、环境而产生的不平的念头。曾经信誓旦旦的以为自己有多“屈就”,现在我不再那么“肤浅”了,因为陶行知这样的“巨人”,身上的奉献与求实砥砺着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
于漪老师用“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来警示当代教师。教师的工作放远了看,实质是奠基了孩子的幸福人生,“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已有八十岁高龄的于漪老师如是说,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纵自己不去潜心于教学,不努力使自己不断成长呢?虽然专业知识很薄弱,但是
勤能补拙。于漪老师由于“半路出家”,为了教好语文她积极投入,非常努力,自己摸索,一篇课文甚至要备30多个小时,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她都写下来,然后修改,改好再背,背下来后再口语化。自己钻研的东西,让她上课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这种勤奋的劲头,使她迈向了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于老师的成功虽然不能叫人复制,但她的勤奋与进取确是我们可以从中取经的。
独立承担初
一、高一地理教学的我总觉得自己负担过重,一度苦于没有人指导,但读到于漪老师花30个小时背一篇课文这里时,我真真被这种敬业与负责感染了,立刻觉得自己投入的那点精力又算得上什么?自己虽然每次课之前都会看名师的教学实录,但那毕竟不是真真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了提高教学,我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用心去钻研。“教参是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过是贴在窗户上的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而自己钻研出来的,虽无多少惊人之处,但毕竟是扎根于思考原野上的鲜花,富有生命力„„”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不能亦步亦趋了,从别人那里拿过来的东西又怎么能指望在课堂上能得心应手呢?
学习于漪老师身上对教育责任的使命感与潜心教学钻研的刻苦精神,是我从这本书里收获的最大感悟。
我们之所以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很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投入。魏书生投入了,所以他收获了,而且这种收获是多重的。
魏书生觉得教师的工作时吸引人的,因为教师的劳动有三重收获: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的感情,收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这也正是教师工作的独特之处,这种教育成果的延续性会激励每个教育者去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作为新教师,我会给自己一串踏实的脚印,给自己一份教育责任,告别内心的踌躇与胆怯,在教育这片土地上勤恳耕耘,去实践自己心中那个教育梦。通过自己的工作让自己感受到那种充实感、幸福感、丰盈感。我将忠于自己的选择,忠于自己最初的教育理想,永远保持一颗上进心!
潜江市总口管理区中学丁婉君
2013年10月
第二篇:从新思潮到维新思潮
从新思潮到维新思潮
一、听我讲过去的历史故事(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故事1距梁启超出生还有33年,鸦片战争爆发了,不久林则徐被遣戍伊犁,途经镇江,身在扬州的魏源渡江而来。那是1841年7月的一天,当晚两人同宿一室,“万感苍茫”,“倍觉中国官府对外国政事之全然不知”,遂彻夜长谈。此前一年,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曾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所写的《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未及出版。当晚,林则徐将书稿以及其他一些资料全部交给魏源。魏源接受嘱托,一年后成书,并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他在《海国图志原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而作。“
学习行为1:魏源基于什么背景、在哪本书中表达了何种基本思想?用你的历史语汇重新表述魏源思想的含义;并且用现代化史观阐述它的思想价值。
故事2距梁启超出生还有12年,太平天国与清政府鏖战江南,作为林则徐的得意门生冯桂芬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此时正洋务运动兴起,谈洋务者都以各种方式表达这种思想,并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到梁启超呱呱坠地时,脱胎于洋务派的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的设想。梁启超23岁那年,他协助老师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就在这时《万国公报》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时,洋务派干将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猛烈批判维新派,反对政治制度改革,此时离“百日维新”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学习行为2:从冯桂芬到张之洞,学西方求变革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与魏、林的思想有怎样的师承和发展关系?简述其演化历程
故事3(1890)18岁的梁启超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也结识了33岁的康有为,投其门下,同赴广州万木草堂,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在广州,康有为写下《孔子改制考》等著作。1895年春康梁再次赴京会试,发起“公车上书”。随后梁主持北京《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并赴长沙主持时务学堂,发表《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文章,充满激情地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要伸民权、设议院。然后,再赴澳门筹办《知新报》,1898年回京参加变法运动,看到了新出版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深为进化论所折服,7月,他受光绪帝召见,赏六品衔,遂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同在朝廷参政,在频繁的政令颁发中忙忙碌碌。9月政变发生,梁亡命日本,时年26岁,在日本他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学习行为3:维新思想是否也属学西方求变革的思想?在诸多宣传维新思想的有识之士中,梁的政治主张更直接也更明朗,且影响更广泛。结合教材和本材料,比较康、梁、严的不同主张,说明这一结论的依据。
故事4当90年代京师(北京)嚷嚷着变法的时候,广东却有一部分人筹划着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部分人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孙中山断发改装,以示与清政府决裂。当革命派将“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奋斗目标时,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参与组建海外保皇党,创办了《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成为改良派的主将,因其文风的明白晓畅、激情洋溢,影响着一部分知识分子。
学习行为4:兴起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的学习西方、求变革的思想是什么?其实
践价值表现在哪里?梁启超在日的作为及其影响,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复杂性何在?
二、帮我理出故事里纷乱的头绪
在梁启超呱呱坠地的19世纪70年代,既有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又有了早期
维新派的宪政思想;当梁启超20岁出头正血气方刚时,历史进入了90年代,“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开始对阵“君主立宪”的变法思想,有趣的是,“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受到大部分官员和士大夫的赞赏,光绪帝还在1898指示各省广泛刊发,其实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有很大不同,而更激进的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潮已在暗流涌动,“风起于青萍之末”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接近而立之年的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对阵革命思想,由于其学者功底、文章家的水准,同样有“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架势……
学习行为5:思想的涌动是浪花翻卷千堆雪,交错层叠,而不是单一的线性递进。试将19
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思想史各切开一个横截面,佐证这一历史认识。
历史故事里涉及到林则徐、魏源、冯桂芬、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等有识之士,串联起
了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期间不同的思想往往呈犬牙交错的状态,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九十年代的时候。但即便犬牙交错,也总有一些新出现的主流思想傲然潮头。
学习行为6:梳理线索(1)划分出晚清思想史的历史阶段(2)每个阶段的主流思想的命
名(3)思想史的犬牙交错状态的描述。(4)按照时段与派别、代表人物、主流思想、实践价值四个栏目,制成一张表格并正确填写。
三、助我剖析维新思想的内核
朝士即有言西法者,不过称其船坚炮利制造精奇而已;所采用者,不过炮械军兵而已,无
人知有学者,更无人知有政者。自甲午东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官制之义乃在伸民权、设议院。
——梁启超《变法通议》 学习行为7:(1)“朝士“所言”西法”指什么?(2)“言变法者乃纷纷”的直接背景会是什么?
(3)作者认为变法的“要其大成”在哪里?指出这一“大成”的实质。(4)这一“大成”在1898年6月演化为哪一政治事件?这一事件的实际结果怎样?
戊戌时期,梁启超因感奋国事阽危而升腾起变法自强的使命感,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向传统观念求助。„„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这是维新志士新旧杂糅的共同心理特征,梁启超也不例外。
——李华兴《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
学习行为8:(1)理解材料中的“国事阽危”和“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历史含义;(2)所谓维新派“小心翼翼地向传统观念求助”,你能找到什么史实作根据?(3)材料中的“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体现出维新思想的特征是什么?(4)维新派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目标”实现到了什么程度?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发表16年后,梁启超参与鼓动的倒袁(世凯)运动结束。同年孙中山偕宋
庆龄到海宁。面对惊涛汹涌、万马奔腾的钱塘大潮,孙中山叹为奇观,挥笔写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是什么潮流?民主宪政之潮,少年责任之流。 这是历史潮流还是现实潮流?是历史也是现实。
四、我们一起倾听:历史深处的潮流声响
在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林则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我炮不能及,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魏源如此惊叹: “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他们开眼看世界了。
梁启超流亡日本两年多以后,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在1900年12月23日发表了评述中国政治命运的文章:当社会改革露出端倪时,改革的拥护者并非那些无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而是属于这样的人,即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
据材料推断当时的潮流是什么?改革者希望“大清国”如何融入?所谓的“政治灾难”是否发生了?这一“灾难”是什么?
——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进行社会改革。——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梁启超流亡日本一百年后,上海社科院李华兴发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戊戌时期,梁启超因感奋国事阽危而升腾起变法自强的使命感,…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这是维新志士新旧杂糅的共同心理特征,梁启超也不例外。
当时的世界潮流在“也不例外”的梁启超身上,表现出怎样的中国特征?面对世界潮流,“也不例外”的梁启超表现出怎样的个人品质? ——摆脱不了封建羁绊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振兴国家的使命感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他鼓吹改良反对革命,但并不意味着他走向“民族振兴、中国发展”的反动。且看他1900年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第三篇:《从新手到专家》读书笔记
《从新手到专家》此书并非都是理论性知识,而是有很多案例,感觉就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语言简洁明了,又有故事情节,看完后,感觉受益非浅,令人回味无穷。
它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主线,阐述了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如成长的起点、成长的飞跃、成长的氛围……
它还深刻剖析了不同教龄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认识是不同的。如:1-2年教师对工作充满着热情,他们的幸福感源于对幼儿真诚的爱和关心;3-5年的教师,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他们的体悟是:幸福与否,关键在于自己的观念。书中有句话写的很好:把幼儿看成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幼儿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工作5-XX年的老师,往往带着初为人母的喜悦,更能理解幼儿、理解家长。他们的幸福感源于自己和幼儿的成长。工作XX年以上的老师,各方面都相对稳定,幸福感来自工作的成就感。
此书有两点令我感触颇深:
一、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做一名研究型教师,似乎听起来感觉很深奥,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因为要想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必须具备研究的意识、研究的激情、研究的精神和研究的习惯。所谓研究的意识,是指有心研究,勤于思考。研究的激情是指乐于研究,愿意尝试,不怕麻烦,挑战自我。研究的精神,是指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哪怕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个细微事件都要进行反思、研究。研究的习惯,是指惯于思考、反复实践。
通过书中一个个案例,使我明白了要做名研究型教师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习反思、学会反思、持续反思。如开课,既观摩活动,要把观摩活动看作是自己专业成业的活动。在开课时,被观摩着要不断的反思整个活动,经过反思,讨论出好的方法,再运用到下次活动中,既一个活动要不断的反思、实践,这样才达到了“让研究成为教师参与观摩活动的出发点”。
二、如何做好“新老配班、结伴成长”
如何与新老师合作,共同成长,是我这学期一直在思考的。如刚开学时,很多事怕新
老师应付不过来,自己总是劳心劳神,亲历亲为把每件事情都做好。孰不知这样剥夺了新老师施展才华的机会。想放而又不敢放,是我一直矛盾着的。
书中正是将我一直困惑的问题,详细的进行了分析,如“新老配班”要通过“老带新,新促老”实现新老教师共同跨越,共同成长。老教师虽然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智慧,但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容易犯经验主义的毛病。新教师有着朝气蓬勃的干劲、敢于接受新事物的勇气、敏锐的思想,但恰恰最缺乏与幼儿、与家长沟通的能力,难以将新的理念、想法操作化,即缺乏所谓的实践智慧。
两位老师之间还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激励。书中介绍了在结对的几年中老教师应向新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年要“以扶为主,全面指导”;第二年“扶放结合,提高要求”;第三年“独立作战,经常切磋”。
下学期,我将会参照书中一些的方式方法,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的教师。
第四篇:《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读书心得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读书心得
城关二小 林报兴
学校又送了本《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的书,这本书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打开目录看,此书是以每天一个案例的形式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策略,一共包含180天,几乎覆盖了整个学年的教学时间,每一天都将为教师提供一个与教学相关的方法、策略或者行动建议,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书处处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小心思,这些小心思中都透出了大作用。看罢觉得受益匪浅。
书中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简单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指导,真是受益匪浅。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这两方面:
一、好的教育需要“爱”
我觉得全书的策略还是围绕教育上的爱展开叙述,从每天的小事做起,尽可能地安排好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往往一种姿态,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就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有了爱,才有教育。教师有了爱,才会全心全意地学生服务,才会让学生体会到他自己是老师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有了爱,才会学得开心,学得没有压力。就像书中“第32天”说的那样,“为了能让你们更轻松高效地学习,我希望你们在班级里能够最大限度地感觉到安全和放松。因此,我会给你们说‘跳过’的权利。”这就是爱,这种爱是发自老师内心的爱,爱孩子不仅仅是表面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爱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孩子的自尊、孩子的紧张与压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自尊,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是否因为某种情况,使她自己变得紧张与压抑,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能够感到舒适和放松。
二、好的教育需要“严谨”
书中从课堂管理谈到课堂计划,从课堂步骤谈到课堂效果,从学生的良好习惯谈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健全人格谈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一步都反映出作者对教学的严谨,就像“第107天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中说的那样,“不要指望任何学生变得完美。你只需要像所有卓越老师那样,不断地帮助学生认真、耐心地朝着一个更大、更好的目标坚实地迈出每一小步。”不急于求成,只要我们的学生天天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
总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的真诚沟通,从今以后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情去施教,用爱去开导,像所有卓越的老师那样,用真情、爱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时刻保持“爱”的状态,有了爱,才有教育。不要说出任何伤害孩子的话语,不要八卦,不要抱怨,在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要让他们缺少安慰和温暖。不要气馁,不要放弃。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不断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第五篇:教师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教师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教师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1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至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师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2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时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教师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3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