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8:4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季显轮

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书与用书一、三种人的生活

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享死福,死享福,享福死。

二、三帖药

书呆子要动动手,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你们要吃一帖“手化脑”才会好。我劝你们少读一点书,否则在脑里要长“痞块”咧。工人、农人、苦力、伙计要多读一点书,吃一帖“脑化手”,否则是一辈子要“劳而不获”。少爷、小姐、太太、老爷!你们是快乐死了。好,愿意死就快快地死掉吧。我代你们挖坟墓。倘使不愿意死,就得把手套解掉,把高跟鞋脱掉,把那享现成福的念头打断,把手儿、头脑儿拿出来服侍大众并为大众打算。药在你们自己的身上,我开不出别的药方来。

三、读书人与吃饭人

与读书联成一气的有“读书人”一个名词,假使书是应该读的,便应使人人有书读;决不能单使一部分的人有书读叫做读书人,又一部分的人无书读叫做不读书人。比如饭是必须吃的,便应使人人有饭吃,决不能使一部分的人有饭吃叫做吃饭人,又一部分的人无饭

吃叫做不吃饭人。从另一面看,只知道吃饭,不成为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别的事一点也不会做,不成为一个活书架了吗?

四、吃书与用书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儿当作糖吃,甚至于当作大烟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地吃糖,不要变成一个糖菩萨吗?何况是连日带夜地抽大烟,怪不得中国的文人,几乎个个黄皮骨瘦,好像鸦片烟鬼一样。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针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书是三百六十行之公物,不是读书人所能据为私有的。等到三百六十行都是用书人,读书的专利便完全打破,读书人除非改行,便不能混饭吃了。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怎能见婆婆。

五、书不可尽信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连字典有时也不可以太相信。第五十一期《论语》①的《半月要闻》内有这样一条:

据二卷十二期《图书评论》载:《王云五大辞典》②将汤玉麟之承德归入察哈尔。张家口“收回”入河北,瀛台移入“故宫太液池”,雨花台移入南京“城内”,大明湖移出“历城县西北”。

我叫小孩子们查一查《王云五大辞典》,究竟是不是这样,小孩们的报告是,《王云五大辞典》真的弄错了。只有一条不能断定,南京有内城、外城,雨花台是在内城之外,但是否在外城之内,因家中无志书,回答不出。总之,书不可尽信,连字典也不可尽信。

六、戴东原③的故事

书既不可以全信,那么,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戴东原先生在这一点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引导。东原先生十岁才能开口讲话。《大学》有经一章,传十章。有一条注解说这一章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④写的;那十章传是曾子之意,由他的门徒记下来的。东原先生问塾师怎样知道是如此。塾师说:朱文公@(夫子)是这样注的。他问朱文公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宋朝人。他又问孔子和曾子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周朝人。“周朝离宋朝有多少年代?”

“差不多是二千年了。”“那么,朱文公怎样能知道呢?”塾师答不出,赞叹了一声说:“这真是个非常的小孩子呀!”

七、王冕的故事

王冕十岁时,母亲叫他到面前说:“儿啊!不是我有心耽误你,只因你父亲死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年岁不好,柴火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都当卖了。只靠着我做些针线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到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得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天就要去了。”王冕说:“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日点心钱也不用掉,聚到一两个月,偷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现在学校教育是对穷孩子封锁,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我们穷人就不要求学吗?不,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关在门外的穷孩子,我们踏着王冕的脚迹来攀上知识的高塔吧。

(原载1934年11月10日《读书生活》第1卷第1期)

会读书更要会用书

——读《读书与用书》有感

今天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读书与用书》一文之后,感触颇深。陶先生的观点,其实便是我们中国学界一直以来便提倡的“学以致用”。我想我们现在的教学,无论怎么改革它最终的目的便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加以运用。我们的社会想要发展,中国想要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同样需要我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量获得加以运用,将读书与生活结合起来。从教师的角度我有以下几点的想法:

一、树立读书的意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行业早已经不能用三百六十行来统计了。很多行业的人认为:我的工作不需要读太多的书。这样的想法是要不得的。我们经常看到别人的成功,进而羡慕,妒忌,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他取得成功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雄厚的背景去依靠,有人去帮助,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而他的成功也必然与读书分不开,与不断的学习分不开。可以说,想要有一份番作为,就必须要有读书的意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意识。从生活的各个角落着手去帮助学生树立从书中寻找世界的想法。

二、有选择地读书。

现代社会发展飞速,每天都有不同的、更为新鲜的资讯和书籍等着我们去学习和接触,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统统接受,所以,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去学习,去阅读。那么,什么书

可以读,什么书会给我们带来收获?这边是我们要交给学生的。我想,我们应该去读对自己的成长有助益的书,去读让自己读完后能获得感动、受教的书。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叫选择的去阅读,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是杂乱无章的。老师可以通过推荐、引领阅读等方式去指导学生的阅读。只有明白了读什么书,能够将书中有用的知识尝试运用,那么这种阅读就是有益的。

三、批判地读书。

陶先生说的好“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这说明了批判性读书的重要性。如果我们都认为变成铅字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学术界该是多么的枯燥啊!我们的语文课本和语文教育观念其实也一直在试图给学生这样一个观念“要批判性的读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篇文章不正是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吗。社会的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创新,才有的吗?我们当老师的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细节中,时时注意帮学生树立对待任何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的理念。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这样学习才是更有可能内化性质的学习。

四、阅读是为生活所用的。

阅读并不神秘,阅读也不是那么高深的事情。陶先生说“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

我想他其实就是在强调读书应该是这个社会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他应该是为日常工作生活所服务的。所以,不要把读书当成清高人士,学者们的事情,读书更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风气。人人都可以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彰显自我,成就自我;都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那一份别样的快乐。当老师的应从自己做起,当一个爱读书的,会读书的人,并且影响学生成为一个读书,更会用书的人。我想这样我们的角色才更意义。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新围小学张瑜

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 1

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理论

关于陶行知的一些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即生活。

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

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3、“教学做合一”

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

 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即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改造社会的生活力。

第三、生活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中心。

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 “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

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第四、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学”。

 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

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第五、生活教育的教学场所——社会即学校。

 “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

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

第六、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 明确学习目的性。

 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

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七、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

 “六大解放” :

 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

 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

 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 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

 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2.创造教育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坦城地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3.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而且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他尤其重视做,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四)陶行知眼中的好教师

1.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

 第一,献身教育,热爱学生。 第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 第三,友爱同事,团结协作。

2.教师应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 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 他认为“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

 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 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教师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不断地追求新知,而且应该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造革新。

下载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行知教育理论

    连山区小学教师学科知识与技能考试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应知应会50题 一、填空 1._________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2.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基本观......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合集5篇]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一)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草草的略读,便有多多少少的一点体会,现与大家交流。本书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吴江市震泽一中 张玉昆 一、生活教育的含义、原理和原则(一)生活教育的含义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帝国......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之二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之二 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 陶......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 如今还依稀记得陶行知陶行知先生的几句诸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人做真人”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以“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