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凡人,老实话,传心声
江舟微评几则
三教九流,芸芸众生,相逢是缘,相通是友。(评“转运”)
似乎觉得应该加上我的老师张雷先生(郑州东站原站长、郑州铁路局机关领导)的四个字“文而化成”。我的一点体会:“文”就是知识,“化”就是消化、转化,“成”就是成就事业、理想和人生的能力。(评“没文化”)
心中念叨几遍:阿弥陀佛,气息即可平复。(评“息怒)
责任心强,工作就累,事业需要担当之人。(评“假如你的老婆是老师”)
简单、机智,好学、上进,友爱、家和,心平、气正,敬业、担当。(评“复杂拼不过简单”)
脚踏实地,勤劳努力,保健身体,天天如意。(评“100种生活”)相知贵心通,岁月悟真情。(关于“人生无非如此”)
人生似灯,把亮度调低点,发光的时间就可能长一些。(评“纳兰性德词选”)
大家都知道内贾德是个雄辩家,言为心声,擅表达,不窝囊。(评“为中国说话”)
敬业,担当,表率。(评“洛阳火车站长手掏车门冰块”)夕阳无限好,点亮在黄昏。(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梦回九黄,梦回漓江,梦回太湖,梦回长江,岁月有情,地久天长。(评“美得让你掉泪的诗文”)
心中充满阳光,眼前一片灿烂。(评“心美,看什么都顺眼”)敬畏天,敬畏地,敬畏国法,敬畏党纪。高楼平地起,千里正路行。(评“糊涂人”)
第二篇:说说老实话美文
要是朋友中有人问一句:谁最老实?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XXX。因为XXX有句口头禅:说老实话!无论说什么,超不过三句话,他都会带出这句 说老实话。朋友们都喜欢XXX。倒不是因为他说的话一定句句都是老实话(而且他的话到底是不是老实话,谁也说不清楚),只是因为他有这句口头禅,大家都可以偶尔拿来高兴高兴;另一方面,也许也是人们都想听到老实话的缘故吧。
说老实话,是整个社会对人际交往中的理想追求,听老实话,又是所有听话者的梦想。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个人听到的话和说出的话,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老实话,很值得去商榷。因为,就连老祖宗也给我们留下醒世箴言: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为何每个人都想听老实话,但很多人又都不说老实话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三:有些人是不愿说,有些人是不敢说,有些人又是不能说。
不愿说老实话,是利益攸关。因为老实话一旦出口,就会暴露自己的虚实,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底细,这样对方就会想方设法地制约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和店主砍价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店主都会说给你最低的折扣,基本上不赚你的钱,甚至有的店主还会装着非常不情愿甚至痛心地把一般不会示于人的进货单都拿给你看,以证明他的话都是老实话。但是吃过亏的人都会明白,情况到底是咋回事。你想想,店主会让你看到真正的进货单?如果他让你看到真正的进货单,你会和他狂砍价,那他从哪里赚钱?他拿什么生活?再说,如果你说老实话,即使听话的人不制约你,你就敢保证他就不比你抢先一步?你告诉你的竞争伙伴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最赚钱,你就不怕对方在你前面就把你想到但还没有做到的事情做了最后你落得空欢喜一场?再从大的方面来说,国与国之间也不过如此。中国这几十年发展很快,但和美国比较,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幸好我们在军事上也发展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玩意儿,且把他们隐藏起来,在关键的时候偶尔也有意无意地暴露出一点点,让老美摸不着底细,从而也就不敢造次。要是我们一研究出新东西,马上就拿出来让别人知道、了解,别人就会立刻去针对它研究新的东西来反制我们。按照敌我之间基础的巨大差异,我们永远追不上敌人,就会永远都只有受气挨打的份喽!
不敢说老实话,是因为外来压力。社会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黑暗丑陋的一面。很多东西能够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带来无穷的好处,但它是不能见光的。真正的老实话,就会拣去盖在丑陋上的面纱,让真实的东西显露在阳光之下。这种老实话不但会让别人失去利益,甚至还会给别人带来灾难。这样,相关利益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想方设法地进行保护,让那些 老实话 消失。《皇帝的新装》里面的那些大臣、子民,哪个心里不清楚皇帝什么也没有穿?但敢于说真话就是 不称职 或者 愚蠢得无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除了违心的夸耀,哪个人敢于说出老实话去揭穿谎言?再说当今的上访话题:部分老百姓在自身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又不能在当地通过法律的方式得到保护的时候,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就通过上访的形式对相关部门说出 老实话,希望他们帮自己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这当然就会影响地方相关部门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了不让党和国家听到真正的 老实话,让自己的不合法的利益受到影响,有些地方甚至在皇城都设了 机构,专门负责对此类人的拦截,有的甚至对这些想说老实话的人进行拘禁、迫害,极力让其不敢再说 老实话。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大部分普通小老百姓只有把这些老实话放在心底,等到恰当的时间再公诸于众。周 老虎 还在山中的时候,江湖一片风平浪静,等他被猎人关进了圈里,江湖中大大小小的 动物 都动了起来对他进行控诉,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当时对 老实话 有多大!
不能说老实话,是因为老实话会给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当别人不知道真相的时候,每天都高高兴兴地生活,但你的一句老实话,可能就会给别人带来混乱甚至造成生命的失去。比如,医生给病人进行诊断的时候,遇到重病人每每都不告诉他真实的情况而只对其家属说老实话,就是如此。曾经听一位医学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每年因癌症而死的人中,三分之一是医死的,三分之一是吓死的,另外三分之一才是病死的。此观点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对于处在危险关头的人来说,一句谎话对他的生命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老实话也许会让他们的精神瞬间崩溃,而善意的谎言说不定就会给他们增加延续生命的信心和坚强的信念,最终说不定就把他们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病人如此,其他处在各种困境或危险中的人也如此。所以,在这样的时候,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对他人说老实话,也不会因为没有说老实话而良心不安。事过以后,当事人不但不会因为没有听到老实话而耿耿于怀,而且还会一辈子感恩戴德。
其实,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好,趋于别人的压力也好,为了他人的健康和幸福也罢,让 老实话 不老实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总要有一个前提:凡事凭良心,不要用自己的 老实话 去刻意伤害别人!
第三篇:平凡人的赞歌
师生读品悟
平凡人的赞歌
——读《平凡的世界》后感
阚家镇克兰小学 于欣世
学生时代曾经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时只觉得于自己离的太远,难于体会作者笔下的人生。如今也已过而立之年,再次拿起这本书觉得看见透了一些东西。《平凡的世界》 中的“世界”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新旧思想在碰撞,古老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蜕变。如今已是改革开放30周年,再去看那段历史,令我们感慨之余而又掩卷沉思。《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孙少安、孙少平这对兄弟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奋斗所遭受的现实生活中无穷尽磨难的故事,真实的再现了改革开放初那一代人痛彻心扉的情感经历与爱恨情织,是一部苦难的史实。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写道:“他(孙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孙少平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一开篇早就给后面的磨难埋下了伏笔。
平凡人与苦难总是不分家的,《平凡的世界》由始至终弥漫着苦难意识。小说告诉我们: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艰窘与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正当、合理愿望的嘲弄与对激情的压抑;小说告诉我们:苦难的遭遇能磨砺坚强的意志,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炼狱,方能读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说告诉我们:苦难导致人生的缺陷与失衡,进而产生追求超越与平衡的反差与张力;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不懈抗争。路遥是借孙少平的嘴和手,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和思考。路遥是陕北清涧县农民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以史诗般的笔触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黄土地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作品问世即好评如潮,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重新回想这部书所囊括的时光,依然会发现从1978-1985年以来的岁月是那么令人神往。生活在彼时的人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未来,用感恩看待刚刚过去的梦魇……一切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没有咖啡馆,没有浪漫的海滩风景,在那小小的西北黄原城里,在那无名花草盛开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长出传奇般的爱情。
三十多年过去了,80后、90后们是无法理解与认知省委领导的女儿田晓霞与煤矿工人孙少平之间的爱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而今已然完全没有了此类爱情发生与成长的土壤。抑或说,作家连想像的欲望都不再有。煤矿工人与省报女记者之间有着何等的距离?即便是作家能想到,这样的情节读者与观众能否接受?在这样的问号背后,刻就的是大众对人与人关系的认同与否定。所以,这一次在翻阅《平凡的世界》时,内心充满着平实的欢喜与复杂的情感。我必须老实承认,孙少平,这个英俊、纯朴、向上的男青年曾经赢得了年少时的我的深深热爱。我甚至因此而热爱他的生活历程——从黄土地出发、建筑工人到煤矿工人。现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在许多公共媒体中,他们,孙少平以及孙少安们——由于平凡而沉默,由于苦难而甘于平庸的一代,注定缺席并命定成为弱势并沉默的群体。
要说到《平凡的世界》对现在社会的影响力,我觉得早已超越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要透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必须关注平凡人的生活,唱响平凡人的赞歌,不要因为他们渺小,就可以忽略;不要因为他们沉默,就可以恣意计划他们的人生;不要因为他们处于弱势,而横遭冷眼、嘲讽。走在茫茫的人海里,我常常深感困惑,困惑于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平凡人们的退隐,更困惑媒体、大众对金钱、权贵的追逐与渲染,对凡人生活与生命的漠视。每当我读到民工追讨工资的报道,当我看到或听到被儿女赶出家门的孤零无助老人,被父母遗弃的无辜的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所困扰的妇女时,会愤怒,会动容,他们正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兰花一样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期待社会的关爱。2008年的中国,一场用“悲壮、惨烈、举世震惊”都难以形容的“5.12”大地震是对全体炎黄子孙的一次心灵洗礼,是由平凡人汇聚起来的生命赞歌,是啊,再小的爱心乘以十三亿也会成为爱的海洋,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渺小,平凡的生命也会绽放迷人的花朵。
第四篇:只想做个平凡人
只想做个平凡人
——看《梅兰芳》浅析陈凯歌的电影艺术风格
【内容提要】电影《梅兰芳》,觉得这是我看过的陈凯歌导得最好的一部电影了,至少没再给环境添负担,不再需要漫天满地的黄叶子啦,树木该放心了。这一次,陈凯歌打算塑造的,是一个“走下神坛的梅兰芳”,是一个有血有肉,故事鲜活的梅兰芳。《梅兰芳》这部影片,从演员的激情诠释及陈导所独有的艺术风格,可以讲让当代观众有机会重新认识梅兰芳,了解梅兰芳。
【关键字词】《梅兰芳》 电影艺术风格表演 京剧题材 道具光色烘托
【正文】梅兰芳是我国的京剧大师,正是由于他的传播,让京剧被世人所瞩目与认可。他唱的戏真是不同凡响。
而这部影片,它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就只是纯粹要彰显梅兰芳卓越的艺术成就吗?也不尽然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道理一样,一部电影在千千万万观众的心里就有千千万万种感受。或许,它要说的是人在这个社会中,不是一切都能够随心所欲的,这里有很多的规定,很多的束缚,尽管也不乏一直有拼命要挣脱掉其纠缠的人,但我们还是要遵循它,因而爱情有时不过是一种奢侈品;抑或,是一种“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社会隐病,对,还是在这个社会中,如果你是一个乞丐——一个这里最底层的人,那么你可以放心,没人会注意到你,你依然会活地自由自在,即使饿着肚子,但倘若你是一位不得了的公众人物,那你就得当心了,你的一切作为,一切的一切,人们都会很关注你,哪怕有些事情并不是你自己亲力而为,而是你最亲密的人帮你做的,一旦做错了,你就会遭人唾弃,所幸的是,你没有做错什么大事;还是,在这一身璀璨辉煌外表的背后,你的心早已被琐屑事所累,明明只喜欢做自己爱做的事,却还来个什么“伶界大王”的虚名,以及推也推不掉的恭维,纵使心里只想做个平凡人,平凡地唱戏,平凡地生活,世人也不让啊,不过,人们的敬爱之心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梅兰芳是属于“座儿”的,要怪只能怪显贵用他们的铜臭来玷污梅兰芳的冰洁,扰乱梅兰芳的清静。“伶界大王”,我想,就不必了,其他的应酬,我想,也不需要了吧。
(一)演员的精彩表演
青年演员余少群,将青年梅兰芳的真情与纯情演绎得丝丝入扣。初次“触电”的余少群没有让人失望,戏中戏《汾河湾》,梅兰芳改了十三燕的戏,将人物的那种悲伤、柔情、愤懑、凄婉等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新式悲剧中,他扮演的是一位大小姐,为了傻丈夫殉情,戏中,她的那种失去丈夫的悲伤,不仅仅是表面的流露,而是从心里最深的那个角落一丝儿一丝儿慢慢地渗透出来的,泪流只是已到伤心处呵;《黛玉葬花》这一出呢,更是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黛玉,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怎么不叫人泪水悄悄落下啊?只有感情真正的纯洁的人,才能将人间的喜怒哀乐演得如此真切,直打到人们的心坎里去了。
余少群也凭这部影片得了华表奖,早在报纸上,我就得知他是学京剧出身的,今日一睹,果见其风采,本为男儿身,却将旦角扮得这么活灵活现,曼妙的身段、流转的眼神,两眼炯炯、红唇皓齿、婀娜多姿,真真难得,配得上影片的一句台词“真的比女人还女人”,而他在梅兰芳与邱如白的微妙感情,拿捏得也很有分寸,让人觉得两人的情感就像流水一般......其中,邱如白为了梅兰芳辞去工作,邱家人当着梅的面指责邱的不应该,此时他心底那中落寞孤独被展示的一览无余。而在斗戏打擂台,他那种看似妩媚柔弱却坚定倔强的接受了与师傅十三燕斗戏,简直叫绝。
后来,黎明扮演的中年梅兰芳,感觉不怎么样,似乎少了点什么,不过,还凑合着。他与孟小冬清唱的一出戏,还算有救到他的场。记得最深的是他被日本鬼子抓走后,在牢中,他对日本鬼子说过的一句话“但是在台下我是个男人”,这句话,让我觉得他也是中国的脊梁式的人,让人敬佩。
而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斫 , 这位老艺人 , 是一个真正的老戏骨 , 剧中他对十三燕京味的表现可谓是生动不已 , 几近入臻化境 , 言谈举止那个京味让人都能在眼前浮现出老北京的旧模样。作为一个一辈子为梨园行争脸面的伶人戏子 , 十三燕所具有的刚强、明事理也是一般京剧演员所不能具备的 , 为了让京剧发展 , 他默许了梅党撺掇梅兰芳改戏 , 与其说这是一次纵容 , 不如说这更是一种对青年一辈的爱护。后来在和梅兰芳打对台时 , 明知最后一场会败 , 仍不失风骨的出场 , 最后在被砸了的戏台上唱完全剧 , 那是何等的凛冽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掀起全局的第一个高潮。从满口的京腔到漂亮的京剧扮相再到对表情、体态语言的表现无不透露出一个老演员的深厚表演功力 , 王学斫饰演十三燕这个烘托主角梅兰芳的绿叶 , 十分圆满。
(二)京剧题材的选用和地方语言特色的表现
当然,剧中,京剧是少不了的。导演在《梅》中剧所营造的京戏气氛都是很足的 , 唱念做打 , 虽然只是在影片中凤毛麟角的表现 , 但那一出出让人耳熟能详的戏目,让我欣喜不已。京剧乃我国国粹也,它博采众长,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唱腔丰富生动,神韵无比。只可惜,我所在的地方是不能经常听到、看到京剧的,我这里只能听到、看到潮剧。我觉得京剧的节奏要比潮剧的快得多。铿锵澎湃,流畅明快,听了让人的精神为之一震。呵,我只能说这些,谁让我才疏学浅呢,不能在乱掰了,不然会被贻笑大方的。
还有的就是,影片的台词很京味,与“京剧”很搭。我很喜欢看有北京气息的影视作品,听剧中的他们的“儿化音”,觉得很舒服。
(三)道具的运用——“纸枷锁”
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的大伯写给他的信一直贯穿整部影片,从出场到剧末。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说,梅兰芳一看这信就发呆,呵,心里有矛盾,能不发呆吗?小时候,我不知道他对这封信到底懂得多少,只是我猜测到,他可能很喜欢唱戏,喜欢到无法舍弃,才会不顾大伯的劝告,一直跟十三燕在戏台上过日子。后来,他被邱如白“逼着”去美国演出之前,他也看这封信,发呆了也没用,想做个平凡人也不容易啊,平凡人也会怕输的啊。遇到了孟小冬,知道自己的孤单不用在如影随形了,情感也来了,其实他对芝芳,更像是儿子对母亲吧,而对孟小冬,才是真正的爱情,此时此刻,他多希望自己就只是一个平凡人,这样就可以跟小冬去看一场电影了,不仅一场,几百几千场都可以。可邱如白不让他做个平凡人,芝芳也不让,“座儿”们更不让,最后连孟小冬都不让了,因为“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终究,梅兰芳也没能和他爱的人看一场电影,他是做不成平凡人的,毕竟“梅兰芳是不朽的”。
其中,“纸枷锁”确立了《梅兰芳》的寓意 , 纸做的枷锁 , 可就是无法挣脱 , 这是内心的束缚。反映了“纸枷锁”对于京剧和人的束缚。所以说,梅兰芳他不是个可以成为平凡人的人。
(四)电影的光色烘托得当
最后一次打对台戏前 , 十三燕又像往日一样擦拭御赐黄马褂 , 在昏暗的光线照射下 , 十三燕急促的咳嗽声预示着未来的悲剧。
十三燕打擂台输了后 , 病了 , 梅兰芳来看时 , 背景音乐沉闷、悲伤、压抑 , 并且火烛昏暗 , 暗示着十三燕的命将不长。十三燕去世前和畹华谈话时 , 背景里出现的红蜡烛 , 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
在光的运用上 , 陈导也有别出心裁的用法 , 开篇畹华读信时的一束油灯光恍恍惚惚 , 自下而上 , 朦胧之中照亮了少年梅兰芳的心。
也许,有很多人羡慕梅兰芳一生卓尔不群的成就,而有谁明白他心中久藏的孤单?只有小冬吧?抑或邱如白?芝芳?
邱如白之于梅兰芳,即是兄弟,又是专制的统治者,说重点是扼杀他幸福的刽子手,但没有他,梅兰芳也没有那么灿烂的一生。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他也为梅兰芳铺路铺了整整一生......但撇开与邱如白的深切感情,面对自己的国家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下被践踏的惨烈情景,他毅然蓄起了胡子,拒绝再唱戏,还不惜“自残”,这一种与国家共存亡的气概,令我感动,中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在,才能够“雄狮一醒震天下”!平凡人也是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的啊。
最后,抗日战争胜利了,梅兰芳又开始唱戏了,他在化妆前对其“座儿”们说了一句“谢谢,大伙儿,别再跟了,我要做戏了”,在我看来,他的潜台词就是“大家别把我当特殊的人,我只是个平凡人而已”。
对,平凡人,他只想做个平凡人......
第五篇:不寻常的平凡人
平时作文
不寻常的平凡人
14年,无私无疆的母爱坚守;14年,无怨无悔的志愿借力;14年,延绵不断的爱心汇聚。——题记
她执着而朴素的情感,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抒写了一份份感动。这个院子的女主人叫高淑珍,一个纯朴的农村妇女、一群残儿的母亲。高淑珍的儿子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浑身骨节锥心般疼痛,不分日夜地哭闹。病在儿身,疼在娘心。高淑珍带着儿子辗转北京、天津、大连等地的多家医院,光医药费就花去了几万元钱,但最终儿子还是落下了残疾。到了该入学的年龄,每天一到放学的时候,王利国就坐在自家大门前,看到一个一个学生从门前经过,心想:“如果我能上学该有多好啊!”他恳求妈妈送自己去学校上学,“我想念书,以后要当医生,专门治类风湿。”由于行动不便,王利国无法和同龄人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看着儿子渴望又失落的眼神,高淑珍整夜整夜地失眠了,“儿子腿脚不行,不能再不读书呀。”高淑珍安慰他说:“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
不久,细心的高淑珍发现,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因肢残而不能入学的儿童,他们对读书同样充满了渴望。当初哄孩子的一句话,渐渐成为她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头———在家里开个课堂,让周围像儿子一样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
高淑珍至今忘不了当初“招生”时的情景。记不清有多少回被当成上门推销的小贩而吃闭门羹,又有多少回被不理解自己一片苦心的村
平时作文
里人嘲笑为“有毛病”。高淑珍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孩子们肢残心不残,让他们学点知识,长大了有个一技之长,也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被她“拉下水”的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终于在自家小院里如愿以偿地听到了琅琅读书声。
高淑珍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她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他是一个不寻常的平凡人。我们呢,我们也是平凡人,但为何不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寻常的平凡人呢?
高淑珍,14年,无私无疆,无怨无悔。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孩子们肢残心不残,让他们学点知识,长大了有个一技之长,也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
做一个不寻常的平凡人吧,你会找到更多人世间的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