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命教育的个人反思
教育本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主课老师以及班主任老师,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要关注生命的个体,必须不断地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反思和检讨,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
我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尊重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的课堂也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比如:在班主任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座位的安排,首先,我会先考虑学生们个体的需要,让他们按照个人的喜好挑选适合他们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同桌,甚至组员的安排也是组长们根据每位成员的特点,自己组合而成的,每一组员在小组中都会承担一定的职责,比如:劳动,墙报宣传,学习,体育,文艺等各种活动。这种安排是一种个性化的最佳体现和最优化管理,也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尝试一年以来,班级工作开展良好,有竞争性,有活力,有上进心的集体就这样产生了。班级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蓬勃发展。调动了很多学有余力,以及精力旺盛,不思学习的学生,让他们有事可做,那就杜绝了调皮捣蛋的现象,班级从此太平无事。最近一期的黑板报,就是我班的那些问题人士集体打造的,可以说取得了极大的成绩,相信他们,相信因材施教不应是一句泛泛之谈,要落实到实处,需要大家的努力。其中课堂教育也是一个生命教育落实的载体。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小组的合作,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个人差异及魅力等等,处处体现着生命教育的痕迹。如何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又要发挥学生的特长,这的确是一个教学艺术的能力。
我经常在教育,教学中反思自己:怎样对某学生进行教育,怎样导入话题,采取怎样的措施,甚至要考虑到他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我都要找到对策,进行解决?比如:冯同学,我就采用激将加鼓励加责备的方法,先让他认识到错误,我再上升到一个高度,罗列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先批评,再鼓励他认识到错误,并能积极找出解决方法,并督促其他人一起认识到同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当然这种学生本身就具备基本的道德标准。那些奸懒滑皮的学生则要让他们得到点甜头,他们才会凑近,去干。
其实在教育战线上跌倒滚爬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漫长的反思的过程,也曾埋怨,憎恶,无奈,暴跳如雷,大发雷霆,希望那些能力差的学生能尽快消失在眼前,对他们不屑,冷淡,其实,这些行为是幼稚,无能的表现。对生命个体的差异性不了解的结果。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不同的要求,降低标准,让那些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果子,让他们相信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这样的话没人不愿意听,找到了自信,其实就找到了出路,也找到了微笑,教学不再是件痛苦的事情,你很快就会体会到。
生命教育其实就是公平的教育,在这杆秤上,我们要用心去经营,讲究艺术,它不会是高不可攀的,生命教育之花处处可得!
第二篇: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在生命>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显性教育资源及隐性教育资源;同时生命科学学科也有一定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
根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对中学教师在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切实落实“两纲”提出的具体要求,本人尝试性地进行了一节生命教育的研究课。
此次研究课主要结合特奥运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展开教学。在课的前期准备过程中,由于翻阅和查找了大量关于生命教育的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准备的比较充分,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在课的导入部分,播放了澳大利亚激励演讲大师约翰·库缇斯的生活片段,让学生对生命的坚强有了直观的感受,再结合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海伦·凯勒的事例从而引出生命教育的话题。课的主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用了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这一话题。第二部分是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基础上提出要更多地关爱他人生命这一话题。在讲解这一话题时运用了桑兰、特里萨修女、特奥等事例,同时将他人的范围扩大化,指出不仅是关爱人的生命,还要关爱动植物的生命,由此才是关爱他人生命的全部内涵。课的最后部分是学生的感悟部分,请学生在《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的歌声中写下对生命的感悟,然后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也是体现本课教学结果的过程。
当然,这节课上下来也有不少遗憾。虽然课前的环节设计是丝丝入扣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还不够均匀,最后学生感悟的部分其实本应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可惜迫于时间关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而后也只叫了2个同学起来交流感想。而反过来看,之前我讲解的部分显得有些冗长,有些道理本可以学生自己悟出,但我却在讲解过程中一并点明,由此就总体觉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不够,课堂气氛有些沉闷,这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抓手,在二期课改的实施中,作为生命科学学科教师,我要不断探索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及时总结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经验,将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成为我在进行生命科学教学时的有机组成部分。
篇二: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大凡在中国,只要说到课堂教学,大家脑海里便会映射出一群孩子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很常虔诚地望着一个同样是非常职业形象的老师在呕心沥血地讲解。如今,人类在进步,教育观念在更新,今天的教育,更加注重的心与心的碰撞,而非形式了。生命又是所有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一切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生命规律。因此生命教育更需要学生在自由空间进行。
首先,更新观念。
我们要从树立“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的观念。“生命教育”它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等同起来,否则,我们就会走上照本宣科,甚至偏离以人为全的指导方针。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这是生命教育能有自由空间的有力保证。但这又不等于说生命教育是“老虎咬天无从下口”是大而空的了。这是在告诉我们每一次生命教育得与三大载体相联系,能创设或是提供学生容易接收的情景。
其次,思想上依托教材,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形式上不拘束于课堂。
学校的树木常常被学生无情的攀折,尤其是到了桂花飘香的季节,那些残枝断叶更是比比皆是。刚好我教学四年级上册《呵护生命》一课,我把握了教材的思想内容后,把学生们带到花坛里,让学生感受这些生命给人类带来的美的享受,让学生们坐在树下,依着花丛,一起讨论怎么样保护他们呢?后来,聪明的孩子们想出了一个班管理一棵自己喜欢的树,再后来我们想出了更人性化的名字“领养小树”。这一活动经过孩子们用书面材料的形式报交到大队部后立刻得到了响应,今天,您再踏进实时就会看到我们的孩子们精心设计的树木领养牌了。就这样,我的课落实了,孩子们也真正地用行动去呵护了身边的小生命,这些企是课堂中枯燥的讲解所能达到的?
最后,合理整合,高效教育。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我们这套教材的很多课可以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生活情境里进行教育。今年六月上旬,我和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由学校大队部组织了一次“走进无声世界”的活动。当孩子们看到本是一群看在他们眼是残疾人的同龄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时,他们的折服了。有的甚至发出感叹“他们真了不起!”“原来残疾人也可以比我们正常人更了不起!”当孩子们看到这些聋哑的儿童们为了回报社会对他们的爱而去社区里服务的宣传展板时,他们一个个沉默着,我知道他们也在想自己是该学习这些同龄人>小伙伴的时候了。
于是我突然想到了《生命教育》四年级上册第4课《>幸福的生活》和沈旎老师主编的六年级上册第4课《“我”只有一个》这两课的整合了。《幸福的生活》无非是让学生从小懂得我们是有他人的关爱中长大的,我们也要学会给予他人的爱;《“我”只有一个》是为以让学生明白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要从小学会欣赏自己、悦纳自我。这两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从小就知道,可是有过这方面心灵上震撼的经历的孩子恐怕就不多了。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更一些像“走进无声世界”能鲜活地教育孩子们的活动,就可以把更多的课有机的整合了,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篇三: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先让学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始,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关注生命,再品读词句,感受生命然后通过资料的交流,情感升华,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课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命。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用认真、郑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飞蛾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从对杏林子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联系实际生活举个例子来说说怎样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杏林子的决定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感悟“如何让自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学生列举了雷锋、保尔、革命先烈等人物。通过简单了解人物的事迹,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这一堂课虽然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自己在很多地方有了进步,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了让某些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个事例中占用时间比较长,以致课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还应再多样些。
3、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不够丰富。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三篇:反思太湖事故 补课生命教育
反思太湖事故 补课生命教育 2012年04月10日07:35大河网-大河报
生命教育
当大学企图拴住学生的身体,以换取片刻安宁的时候,这样的安宁终究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他们必然最终步入社会,应该如何面对未来无法预知的各类问题?
如果太湖拖船缆绳能有明显的标志,如果乘坐快艇的大学生都能穿上救生衣,如果快艇驾驶员能更加小心谨慎,如果旅行社能更专业„„快艇碰撞事故发生后,有上海大学生自发聚集在网络上进行反思。不过,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如果学校因此禁止他们出游,情况又将会怎样——据媒体报道,事故发生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 政法大学、上海财大等高校随即叫停了学生集体出游。
事故责任仍在调查取证,善后赔偿工作已经开展,就在公众急切等待下文的时候,率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纸禁止学生出游的通知。结伴出游的大学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导游是华东政法大学的在校研究生,组织者稻草人旅行社的前身,则是上海财经大学稻草人户外运动协会。看到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这三所大学率先叫停学生集体出游。悲剧反思的程序刚刚启动,如果就这样悄然关闭,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悲剧,大学生已经开始自发进行反思,舍弃反思单纯叫停学生出游,如此不合时宜的禁令,难免会使学生迁怒于校方的不近人情。更何况,禁令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瑕疵——叫停学生集体出游,是否意味着小范围乃至个人出游不在叫停之列?问题是,如果集体出游的安全都无法得以保证,散兵游勇岂非更加容易置身险地?当然,禁令或许还有其他解读方式——之所以强调叫停集体出游,更多的是为撇清可能会与学校产生的关联,至于学生私下的自由活动,也就有了些许责任自负的别样意味。设若如此,面对这份危机公关式的禁令,不免令人无语凝噎、悲从中来。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令人遗憾的是,本应贯穿学校教育始终的生命教育在国内付之阙如。生命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然而,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学校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和价值关怀,以至于学生在成绩之外对自身生命的价值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一些极端事件也因此不时见诸报端。
当大学企图拴住学生的身体,以换取片刻安宁的时候,这样的安宁终究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相比起教育学生感知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从而学会规避和应对危险,我们的教育者似乎更青睐于“圈养”学生以躲避责任,即使高等学府概莫能外。问题是,业已成年的他们必然最终步入社会,他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无法预知的各类问题?面对悲剧,我们更能真切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因此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进而尊重世间万物、芸芸众生。从大学生的自发反思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生命教育的宝贵萌芽,面对这样代价沉重的价值理念回归,我们的大学何忍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与之擦肩而过?如果说意外悲剧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多一分对生命的善待和尊重,就能多一分安全和保障。生命教育的课程,我们已经落下了太多,这一次不应继续放弃救赎。
第四篇:珍爱生命感恩生活教育反思
感谢生活 珍惜生命
——珍爱生命感恩生活教育反思
看今年的学生跳楼事件,真是令人扼腕痛惜。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一些孩子精神意志如此脆弱,生命意识如此淡薄?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健康教育很失败,但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的养成教育是不是太缺失了呢?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总序所说的。说白了,《弟子规》的要求就是,先学会做人,做人没有问题了,那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反其道而行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们国人最喜欢喊的一句话,也是我们国人用来早教最忽悠人的一句话。在孩子还没有出生起,胎教就开始流行了。然而在灌输着文化教育的胎教中,家长们早已经忽视了最基本的教育——养成教育。
当我们的家长在一次次的把好吃的让给孩子吃时,一次次的拒绝孩子想干家务的意图时,孩子优先的思想,已经开始在孩子的心中扎根。因为家长的这些所作所为,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意识到自己该享受优待,自己想要什么,想怎么做,家长就要满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无非是来点好吃的,好玩的,满足倒也不是很难。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欲望在不断增长,我们的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就感觉到了捉襟见肘。而在家长的心中,还在盘算着,我对你好,你就必须听我的!岂不知,在日常无限制的满足孩子愿望的过程中,话语权已经给了孩子。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存在的。在家里家长宠爱甚至溺爱,到了学校,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老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什么都去满足,孩子如何受得了?
只有体味到生活的艰辛,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甜蜜;只有正视了死亡的痛苦,才能对生命有了珍惜感。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只限制在给学生灌输文化知识上,还要和家长多多沟通,让家长重视到养成教育。当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汗如雨下的在农田劳作时,他们就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感觉到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是多么甜蜜。
学生懂了孝,他们不仅仅在生活中不会轻易叛逆,而且即便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不至于父母招呼不打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如果我们的学生先学会了如何做人,那他们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坚强,而不是轻率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感谢生活、珍爱生命,让我们从重视养成教育开始。
第五篇:激扬生命生本教育反思
激扬生命,放飞理想
———“生本教育”给我带来的反思 读了《人民教育》09年15——16期“生本教育”专辑,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郭思乐教授以全新的理念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提倡教师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学生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取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这使我想到我校所走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在“洋思”的“三清”,“东泸”讲学稿,“杜郎口”小组合作学习,“乐陵”的大语文教学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语文、数学学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取得点滴收获。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在大量学习与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后,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秉性、爱好、性格以及家庭背景„„各方面的综合,组建了4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2张桌子合并在一起,从形式上使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保证。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并定期轮换,确保每个成员的发展,利于小组成员的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有时干启不发,举手回答问题的始终是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自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来,学生根据老师提前设计好的预案先进行自学。流程是自学——小组交流——展示汇报——达成共识、情感升华。课堂上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如:“我们小组通过预习给大家展示的是„„;
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我想请每组的2号同学到黑板前听写生字;我来抽测多音字„„”或者是:“通过检测,我发现各组预习得比较充分,望继续努力;通过检测,我感觉三组预习的不太充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不够洪亮„„” 为了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我们的课堂不需要点名,想好就说,有时想说的人多了,学生就自觉按小组编号有顺序地进行。并通过老师的相机引导、点拨,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对句子进行多层次的品读,使师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学生在不拘一格展示汇报和检测中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实现了兴参小学倡导的“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学风。如逄明香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的第二课时(前面的环节略)师:现在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在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汇报你们自学的成果。首先走上去的是三组,汇报员拿着预习提纲调控本组及全班同学的展示:“我们组选择的是《屋前搭瓜架》。现在请我们组的3号读一下课文。(学生读)‘这段描写美吗?’(美)‘那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遍课文吧。’读完三组又一同学站起来说:‘这句话写得太美了!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最后汇报员总结:‘我们组的同学课文读得棒,感受也很深刻。我还想谈一下,我学了这段的感受。’(谈)所以我们认为《屋前搭瓜架》是独特、迷人的风景。”师:“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感觉这句话写得太美了。”出示重点句,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并进行朗读指导。接着二组、四组„„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甚至于我爱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尝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促
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课改以来,教师的观念是发生了转变。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老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帮助选择《花美竹笋冒》的小组搜集图片资料;帮助表演的小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意见的倾听者,资料的提供者,困难的帮助者,更是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如在学习《花美竹笋冒》的小组感悟不到位时,老师以质疑的方式将学生引向重点词句:“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中的‘朴素’和‘华丽’是不是矛盾呢?”这样引导着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一对矛盾的词在这里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将自己随时置身于各组中,成为各组的一分子,成了学习成果的分享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4、评价机制的转变。
实践证明,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合当前的教育教学。为了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永保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建立了发展的全方位的评价方式。
1、转变课堂教学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师是怎么教的,而我们更重视的是学生是怎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并把学生是否投入、是否全员参
与到学习过程中,作为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准,这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改革的进程。
2、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以往我们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建立了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将评价延伸到各个方面以及校内外不同的场所。师生共同制定了《各小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表》(从组长调控、全员参与、合作有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各方面调动学生)和《各小组工作学习活动评价表》(从作业完成、两操、阳光体育、值日、好人好事、科任教师上课„„各方面考察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这样小组成员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奖罚分明。从而使学生树立了“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思想。教师评、学生评、小组评相结合,周评、月评、学期评一条龙。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既看到了进步,又找到了差距,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有序地开展。
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课堂注重了学生探究的过程,由于在合作、自学、汇报流程中不够顺畅,导致暂时效率不高,缺少巩固练习时间;开放的课堂,以学定教,给教师提出了挑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学放在课后进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农村条件方面的影响,收集资料、家长指导有困难;在评价方面不够科学,显得过于繁琐„„我们的课堂教学渐渐失去了生机。
我们的教学改革已经举步维艰,进入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原期,再找不到突破口的话就有可能要走回头路,更重要的是挫伤了教师的信心,动摇教师的信念。“生本教育”使我们茅塞顿开,她不仅仅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把学生当作生命的主体,激扬生命,放飞理想,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信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结合我校的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实践,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会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