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敦煌的罪人(道士塔有感)(5篇)

时间:2019-05-13 08:5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谁是敦煌的罪人(道士塔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谁是敦煌的罪人(道士塔有感)》。

第一篇:谁是敦煌的罪人(道士塔有感)

读余秋雨《道士塔》有感(3楼发表日期:2013-07-16 10:04:00)

天坛路小学赵方方

千里风沙,漫天沙粒,黄色的泥土,渐渐的淹没了一堆华夏的宝藏。万里长城,点点锈痕,残破的石砖,静静的困住了一颗呐喊的心灵。无限江山,雄雄战火,荒废的城池,默默的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衰败。

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虹露岀笑脸,而如今,谁是历史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题记

王圆箓----历史的罪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看着这字字句句,我的心也像作者一样,在滴血。想让文字轻快起来,可是笔下的文字却越发的苍凉与沉重。

一批批经书,一幅幅画卷。被点点滴滴的瓜分,如同曾经的华夏河山,支离破碎,如同一个民族的心脏,四分五裂。暴雨打击在马车上,上苍哭泣着,想用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阻止这群强盗用肮脏的双手剥走這历史的遗产。雨停了,泪干了,只剩下上苍的叹息,只留下清朝官员府苑内的缕缕茶香,留给后人细细品味。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些不远千里奔来的外国历史学家吗?因为他们偷走了华夏的宝藏。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吗?因为他出卖了祖国的利益。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批享受清闲之乐的官员吗?因为他们玩忽职守,危害祖国。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吗?因为他们的软弱无能,致使国破家亡。

而如今,谁是敦煌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就让它随着黄沙的飞舞,渐渐的被埋没吧!历史的泪滴早已化为心灵的血液,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躯体内。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霞露岀笑脸。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第二篇:读《道士塔》有感

中华民族的切肤之痛——读余秋雨《道士塔》随想

很少读余秋雨的散文。可是,一部《文化苦旅》却让我喜欢上了他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余秋雨,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它不甘甜,因为里面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至今时时萦绕心间的滋味。

“我好恨!”这是在读过《道士塔》之后,我同作者一样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夫声呐喊。然而,却仍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那份难言的痛楚。试想:世界园林之瑰宝——圆明园的毁灭还是缘自西方列强的武力掠夺,可是莫高窟无价珍宝的流失却是缘自无知道士的拱手相送。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的一句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真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啊!

请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当几十年之后,新中国的敦煌文化研究者们拿着从外国拍回的胶片研究时,请想一想:他们心中会是怎样的感受?

因此历史虽然不可更改,但我真的好恨!„„

(作者: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中心小学张福芹)

第三篇:读《道士塔》有感

读《道士塔》有感

读《道士塔》有感1

千里风沙,漫天沙粒,黄色的泥土,渐渐的淹没了一堆华夏的宝藏。万里长城,点点锈痕,残破的石砖,静静的困住了一颗呐喊的心灵。无限江山,雄雄战火,荒废的城池,默默的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衰败。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虹露岀笑脸,而如今,谁是历史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题记

风和日丽的早上,王道士正辛勤地打理着洞窟里的杂物,他是那么的认真,以至于几粒零散的沙子,也不能被他容在眼里,而就在这堆沙子之后,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财富,此刻为你,尘封开启。没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气势,只是静静地就出现了一条黑色的裂缝,仿佛它本就应该蜿蜒在粗糙的墙面上,一切都不是那么的意外,却引来了无数的悲哀与叹息。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列强侵略,民不聊生。一笔沉睡千年的财富就在这样一个不世之时苏醒了。可是,它并没有因为它的“九五至尊”而得到保护,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它的,只有一位面无表情,身着破烂道服的道士。它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受人顶礼膜拜的自己如今沦落到无人问津,只得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方圆百里,偶尔有几位历史官员前来探访,顺手捎走几件用作行贿。他们知道这笔历史遗产价值不菲,可当谈起运至京城的费用时,他们又都面面相觑,哑口无言了,而这笔历史的遗产渐渐沦为一个道士的囊中之物。

千里之外,外国的历史学家带着激动的心情,日夜兼程的赶到敦煌,只为见证历史璀璨的光辉,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上帝的宠儿,用少得可怜的银两换走大量无价之宝。一天之内,他们从历史学家变为商人,再变为成功的史学家。美其名曰“历史财产的救世主”。他们的笑容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叹息,一个朝代的悲哀。

一批批经书,一幅幅画卷。被点点滴滴的瓜分,如同曾经的华夏河山,支离破碎,如同一个民族的心脏,四分五裂。暴雨打击在马车上,上苍哭泣着,想用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阻止这群强盗用肮脏的双手剥走這历史的遗产。雨停了,泪干了,只剩下上苍的叹息,只留下清朝官员府苑内的缕缕茶香,留给后人细细品味。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些不远千里奔来的外国历史学家吗?因为他们偷走了华夏的宝藏。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吗?因为他出卖了祖国的利益。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批享受清闲之乐的官员吗?因为他们玩忽职守,危害祖国。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吗?因为他们的软弱无能,致使国破家亡。

而如今,谁是敦煌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就让它随着黄沙的飞舞,渐渐的被埋没吧!历史的泪滴早已化为心灵的血液,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躯体内。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霞露岀笑脸。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读《道士塔》有感2

在昏黄的灯光中我又一次翻开了<<文化苦旅>>,不慎又翻到了<<道士塔>>一文,为之一颤,眼前仿佛浮现出了莫高窟,王圆录、浮现出了外国商人一车车运走敦煌文物的情景,又一次揭开我心头的伤痛。

确实,我承认我不但没有去过敦煌,而且没有看见过王圆录,更没有看见过外国商人运走文物的情景。可是,不知是为什么,我总觉得似曾相识,并为其深深的伤痛......也许这就是爱国之心吧!

余秋雨先生“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其实,哪一个中国人忍心看着自己国家几千年来积累的文物几乎无代价的被一车车运走而舒心吗?但是,我不怪那些外国商人也不怪王圆录。如果中国人知道别的国家有“免费”换文物的事,哪一个国家会没有人去?再者,假如大街上在“免费”送手机,你会不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对于王圆录,事情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最多也只能怪他用锤子将完美的雕塑砸了。那么到底应该怪谁能?只能怪那些官僚,如果官僚们拿出那么一些运费,敦煌的这么多文物会落到外国商人们手里吗?难道中国的正符和官员们真的穷到联合起来都酬不够运文物的费用吗?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官员们没有赤肠下决心好好地将中国遗产保护好。谁也不能去怪那此外国商人,因为“无商不奸”。文物的损失,怪不得谁是国人自己毁了自己!

让我们一起努力多做为国争光的事吧!团结万岁!

自己毁了自己。

读《道士塔》有感3

的确,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但凡为中国人的都会有那么几种心情交织在一起:一是惊叹先祖留下的绝世之宝,二是无奈这些珍品竟由一个愚昧的道士来看管,三是对那些个就我“热血青年”看来万恶至极的一群所谓的“冒险者”(在我看来不过就是个骗子)的愤慨唾弃,四则是对当代敦煌学者的钦佩和自豪。

余秋雨先生的洋洋几千言,我想,再如何的犀利仍是惨白的,犹如倾盆大雨冲刷那一片沙滩,无力、徒劳、无奈。那个时期的中国有着太多太多的屈辱,而这些个屈辱的源点非是外国的船坚炮利,而是普遍性的无知和平庸就如那个王圆箓一般。

窗外的雨在下着,忧伤的蓝调配着滴答的雨声。

看着“道士塔”三个字,内心是一种萧索,一种悲伤但又觉得可笑……笑什么呢?王道士?国人?还是……或许是一种哀叹吧!大概是一个苦笑!也可以说是一次沉思。

余先生的见识之广博与阅历之丰富是我所万万不能企及的,我也从未去过敦煌,也不曾听说过“道士塔”,只晓得敦煌有飞天是我国艺术的瑰宝,而我在文化潮水的渺小以致于我不知道潮有多大,水有多深,只是依稀晓得在很久之前它便开始消亡,不是很快也不是很多,仅是一点点地流逝着。

是的,只不过是失了那么一点点罢了,但我们总共又有多少呢?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个点,它所创造的文化至多也就是个点,少了一点也就没了一点,其实文化很脆弱,只有在盛世中它才会怒放,将其弃于荒野便会凋零。它的高贵,自然而然带来它的娇气。

在千年的风沙中,物是人非,敦煌早已失了昨日的繁华与奇丽,虽有如生的佛像和惟肖的壁画,也只是往日的烟霞与浮云罢了。

王圆箓、道士塔、莫高窟、斯坦因、冒险家……这些个早已远去的故事,过了的就让它过去吧!让伤痛留给过去!只是今天还有什么呢?桃花依旧笑春风?

读《道士塔》有感4

短短一段开篇描写,余秋雨先生以他细腻的文笔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凄凉、悲怆的年代。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如此地悲凉,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片空地愈发的诡异。就在这片令人生畏的空地上,有这么一座塔,它的主人叫王圆箓。对于我这个对历史不太通晓的人来说,这个名字无疑是陌生的。不过,作者很快就告诉我们,这个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一个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农民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了我的面前。就这么个逃荒的道士,能有那么大的影响?抱着这样的好奇,我很快看完了这一章。心情十分凄凉,我去过那个曾经很辉煌的地方——敦煌石窟,但却不知道就在这美丽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凄惨的历史!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是最能触动我心的段落,此时我的心仿佛也在滴血。可是,在我们谴责王圆箓这个历史罪人时,有没有想到他也是敦煌文化宝藏的发现者?可以说,无论什么人发现藏经洞都是一种贡献,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因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同样有功,而不能视为过错。至于有人说应该在某个时代发现合适,那纯粹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一厢情愿。

如果说,中国的官僚不懂得敦煌文物的价值,那可就错了,他们懂,只是他们没有真正领悟,他们还在拿这无形的“敦煌学”文化和运费在比较,他们只知这些文物在自己手里把玩时的价值,却没有彻底明白它们对于国家的价值!这是文官的麻木、愚昧,却阻挡不了国外的学者、探险家、考古家的明智,他们不远外里、风餐露宿,费尽千辛万苦,在沙漠中穿行,预料着各种困难,只为了能一睹敦煌文化的风采,奢求着能将它的凤毛麟角带回自己的国家研究。而他们却不知道面对着个肮脏的王道士,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他们幽默地耸耸肩,而此时在他们的眼里,敦煌文化,变了样子,可想而知,中国,又成了什么个样子?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篇文章都会感慨:“如果我能阻止这件事……如果我能回到那个世代……如果我能当政于朝纲……”如果……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果。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珍惜未来。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虽然很屈辱,但也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敦煌文化的借口!看,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相信早晚一天,敦煌文化也会在中国发展地如日中天。让那个渺小的王圆箓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能够变得真的那么渺小。

读《道士塔》有感5

我愈发地喜欢起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来。《道士塔》是书的第一篇。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于是眼前浮现了一幅幅绚丽的油画——橘色的背景,太阳惨淡,一条并不清澈的河流过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缠缠绵绵地向前,河岸旁的空地上有几座高高低低灰白色的僧人圆寂塔。其中一座的主人,叫做王圆箓。

守护莫高窟的僧人很多,可被人们记住的,只有他。因为他的昧,他的罪。

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呵,被他一点一点的摧毁,荡然无存;被他大堆大堆送出,至今仍是耻辱。

令人直至今天也还震惊的壁画,被他一刷一刷刷得洁白无暇,那婀娜多姿的雕像被“委屈”地打碎,空出的位置重新立了怪像。他错了么?没有啊,他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宅院,那是他自己的,他自己的……他只不过是嫌弃那太过花里胡哨、昏暗的壁画,然后将它刷白。他只是想要住得更好而已,他错了么?错了么?他只是毁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可以么?

余秋雨教授是想对他说:“请等一等,等一等……”想跪下求他停下的,心中却只剩下惨白。

王道士家的墙裂了缝,然后他开启了一个“吞吐中国的荣耀与耻辱”的洞,洞里满是千金难得的文献资料。但那时,只是一卷卷破烂不堪的废纸罢了,放着还占地方。外国人抱着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观摩那珍贵文化的决心来到了莫高窟。他们来了,来了,得到了想要的,却只得无奈地耸耸肩——太过容易了,不是么?简单得令人扫兴。王道士把一车一车的文献送了出去,心头也越来越喜滋滋的,兜里的银元越来越重,生活也奔向了小康……

“王道士,莫非你以为那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只值几个银元?不以卷计以车计?”

“呵?只是一堆再无法利用的废纸啊……竟还可以换到钱,我觉得很好啊。”

王道士是真的成了罪人,他让现在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心在泣血啊,因为他的昧,他的罪。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被大量官员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余秋雨教授恨王道士,可他更狠的的是二十世纪初的官员,那些贪婪、永不知满足、自私的中国官员,恨他们对莫高窟的轻视,恨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漠然,恨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糟践!

官员们极尽奢侈,却没有运费,无法运送。没有么?没有么!

昧,是属于王道士的,而罪,是属于落后的社会,麻木的人们的。

读《道士塔》有感6

做数学题要多动脑,多思考,成绩保持在95分左右?450字作文最后还应交评估费为房屋总价的0.42%:100&tims。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十月,是十三亿人民共同欢庆的日子!本人宽宏大量不与他们计较。你飘尽沧桑,飘走历史,飘出辉煌,让我们虔诚的向你宣誓: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祖国——母亲而奋发图强.。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胜古迹以及他的感受。

读这篇文章时,会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为身为一个炎黄子孙,当你看到因为王道士和那些官员的愚昧无知而使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敦煌石窟内的敦煌文物被外国人以一点点的钱才买走时,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十分难过。

如果,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员中的其中一方能够重视那些文物,也许,这些文物现在就不会在外国的博物馆里,而在我国的博物馆里;也许,我国科学家现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钱财购买拍摄敦煌文物的胶卷,而我国科学家就能用实物进行研究。可惜,这一切,只是如果。

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人不重视敦煌文物?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那样的愚昧无知?虽然外国学者买走了敦煌文物,但他们能保护好,而王道士却用石灰刷白了画满精美的壁画的墙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烂,做成了粗糙的天师、灵官菩萨。

文章中说过:“当外国人运着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的敦煌文物时,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是啊,那震惊世界的文物,本应该是属于我们的啊!而现在,却被那些外国人拿走并令他们受世人瞩目。

敦煌文物啊,你可知我们十分想念你呢?愿你能早日回归祖**亲的怀抱,让我们一睹你的风采。

读《道士塔》有感7

文章摘要

作文君子曰:方案五,甚妙;黄老师喜欢唱歌和收集海报。“爷爷听后,掉下了几滴眼泪,低声告诉我这件事的原因。”她便头也不会的走了,直到看着她消失在雾里?总是很严厉、很失望。也就是部队的营长来到了爱娃之中逃难。命运指引着我们向前走,幕然回首,仍有残余的馨香弥漫,让人迷恋,心依然还在固守着那改变不了的命运?

《道士塔》读后感

看过《道士塔》后,我心中充满了“恨”。对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恨”、对那些外国冒险者的“恨”``````

看着那一箱箱的珍贵文物被那些外国冒险者给搬走,王道士在后笑脸相送,心中不由得生出一团怒火,文中这样说: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仍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这是作者余秋雨的一首诗,诗中从头到尾贯彻着“恨”。

读过这篇文章,使我“恨”的是那愚昧无知的王道长,把那一座座五彩缤纷的雕塑用石灰水涂得惨不忍睹,把他们那一个个婀娜多姿的体态毁得不成人形,而那一洞的文物多半都毁在他的手上,被他一一都用那一文不值,对于他是“宝贝”的东西换走``````

作者恨他(自己)没能早生一个世纪,去阻止他那愚蠢的行为,可现实就是现实,无法改变,看着那仅剩的雕塑、经卷、古物、织绢、画卷``````令我十分心凉。

书中曾说过:“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是呀,偌大的中国连几卷经文都藏不住,正是因为有那些愚昧的人,然而我们永远也赎不回那丢失了的东西,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仅要好好看护那仅存的一些文物,更要唤起民众的觉醒,不要为一己私利忘掉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利益。——加油吧!

读《道士塔》有感8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它的历史真的可说是有喜有悲。喜的是从古至今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如: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等。悲的是也有许多耻辱,如:火烧园明园、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等。而有个人是我们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着土布棉衣 ,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一个道士,一个农民,一个平民。他就是王圆箓,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只是一个道士,有何德何能成为莫高窟的主人?他只是一个农民,有何德何能把莫高窟当成自己的宅院?他只是一个平民,有何德何能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难道中国的文官都死光了吗!

这篇文章是老师读给我们听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我看了以后更是伤心,王道士把这些无价之宝的文物看成是玩物,随便送人;把敦煌变成他的农舍,他摧毁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这时,没有一个人来阻止他,如果不是那时中国政府的腐败,王道士自以为真的可以让他对着莫高窟指手画脚吗?不能!

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 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真的是这样,我们十三亿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为什么王道士会那样的愚蠢,宁愿把珍贵的文物送给那些外国人,也不肯上报朝廷,把它们留在自己的祖国。如果我能和王道士生活在同一个朝代,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他,如果实在不行,我会拿一把大折刀,一刀捅死他!

就这样,莫高窟那些珍贵的文物流落海外。终于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了起来,如卧龙腾飞般,飞上了复兴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资金买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贵文物,那些文物因为王道士的愚蠢绕了一个大圈,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华民族正在用自身的行动治愈这历史的伤疤!

王道士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愚蠢,要多为人类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读《道士塔》有感9

《道士塔》是我最近又读了一遍的文章,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当代作家我比较喜欢的就是余秋雨,他的文章非常感人。《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为什么要写道士塔,因为这个道士不是一般的道士,他是一个罪人。在民国时期军阀混乱,道士王圆箓谋得了一份看管莫高窟的工作,从历史的照片上来看这个道士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年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个农民,后来到了甘肃,做了道士。

说来很可笑,一个道士竟然看管佛家的文物。他喜欢到洞窟里转转,然后有一天觉得洞里的壁画不好看,于是他拿着石灰桶,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刷成一片净白。这让他很满意。然后把洞中的雕像打碎。读到这里我相信我和作者一样都是非常痛心的。作者说“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一天王道士在清除积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条裂缝,他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洞穴,王道士打开洞穴后,发现了一洞古物。他漫不经心衔着自己的旱烟杆,随便翻了一下。他打了一个主意想把这些文物送一点给当时的官员。可是当时官僚却把送出的文物当成官场上升官发财的礼物。后来有金石学家发现这些文物其实很重要,想要把文物运回省城保管,但是由于运费太贵,又由于当时官僚腐败,所以就没有成功。

相比中国官员,外国的探险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不远万里用极少的钱就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了大量的文物。一批一批的文物从敦煌运出中国。而此时中国官员的家里正茶香缕缕。

外国人拿着这些无价的文物在他们的国家受到了欢迎。而此时王道士也非常高兴,他高高兴兴从外国探险家手里接过钱,然后高兴的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取经,他认为这些要文物的外国人就像取经的唐僧一样。

作者说:“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读完《道士塔》我的心情也非常沉重,王道士是一个罪人,但是当时谁不是那样呢,当时的中国人没有文物意识,大量的国宝流向国外。国人麻木不仁,愚昧无知。今天国家加强教育,每个人都有保护国宝的意识。希望悲剧不要重演,我从《道士塔》看到了一个文化人的良心。《文化苦旅》这个标题太贴切了,勿忘国耻,勿忘。

读《道士塔》有感10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举世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的,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的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的经书。

“19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的,令人惊讶的不仅是用那样低廉的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的经卷,更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的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的损坏,可恨的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的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的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的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读《道士塔》有感11

只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 ——题记

一直以来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上次去舅舅家,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便产生了好奇.

土黄的书皮,还未翻开书,我便已读到枯涩的味道。这类似于泛黄的纸张的色调,似乎已历经岁月的沉淀,深沉的封面,左侧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成的黑色,这段“苦旅”必定是在过去岁月中的苦苦行径吧。

这是一本值得让人认真体会的书,所以,我利用假期的时间去翻阅了这本书,余秋雨先生渊博的知识,和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最让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说,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泪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

我的目光随着书中的脚步前进着,我驻足于莫高窟下,似乎回到了当时的中国,亲眼目睹了莫高窟的辉煌与落寞。

曾经有一个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静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个姓王的道士的到来,打破了它应有的沉寂,他发现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画,而他却将这些壁画送给了来自西方的“和尚”,贿赂给那些不信佛的官员,在贿赂给更高的京官,而那一个个满腹经纶的文官又为何在他们滔滔的奏折中对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这片佛教圣地。

曾经的莫高窟,并没有在文化保护之内,它不比丝绸,不比青花瓷,在一个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谓的天师与灵官,于是我们选择了遗忘,更任由那些来自西方的“游客”将它一卷一卷,一车一车的带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们视为无价的珍品,文化的精华的字画竟然在那个道士手中成了换来银元的交易品。在那个道士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这样被挥霍掉了,而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买卖却几乎葬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而又不得不说,没有这些被我们称为“掠夺者”的人,谁又能意识到它们的珍贵,又怎能唤起我们对文化的记忆。也许就像那些掠夺者所言,没有他们,莫高窟将成为永远的历史,而我们能做的,只有鄙夷的称他们为掠夺者。

如作者所说的那句气话,“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是啊,任何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都会为此而感到痛心。

在外国的学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时,曾几何时,那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骄傲,而诺大的中国,真的容不下这片小小的土地?

这究竟是谁的过错,是那些西洋学者,还是那个卑微的王道士,也许是我们太过于自私,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辉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我们有能力去守护文化,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我们有能力传播文化,却断送在当时无知的社会中。只因我们不懂的珍稀文化。

直到现在,当我们只能从国外买来文献的胶卷时,当我们深感屈辱的从别人手中买回曾属于自己的文化时,我们才意识到文化的无价,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

而今天,为了那段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要更加努力钻研。更加懂得珍惜,让那段历史成为永久的历史。

第四篇:读《道士塔》有感

读《道士塔》有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求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而其中的《道士塔》是我感想最多的一篇,它是通过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让世人遗忘的角落,那里默默地耸立着中国的璀璨文明,几百年来饱经沧桑,却精彩不减。在那里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艺术胜地,山清水秀,那就神秘的甘肃敦煌。

在甘肃敦煌,矗立着集中华文明于一身的莫高窟,在莫高窟的大门外,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群破落、悲凉。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王圆寂是一名道士,却曾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一箱箱敦煌文物运走。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举世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我们完全可以将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愚昧,对他发泄不满及愤怒也只是对牛弹琴,毫无用处。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的,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的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的经书。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的,令人惊讶的不仅是用那样低廉的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的经卷,更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敦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这是一个巨大民族的悲剧。而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在那些朔风凛冽的夜晚,一个古老的伤口在滴血。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的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的损坏,可恨的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的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的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的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地上地下保存着极其丰厚的文物古迹。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是当代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正因如此,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措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文物界流行一种“保存现状”、“原封不动”的文物保护观念,尤其是这一观念成为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古迹维修保护的紧箍咒,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使一些不应损毁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甚至消亡,给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担负起保护中华璀璨文物的历史重责,不要让道士塔的悲剧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重演。我们要传承中华文化,将中华文明洒向世界各地,让文明重现古代的精彩。

让你与我心中的那一丝疼痛化作奋起的动力,将民族的华丽再次呈现吧,取而代之的不再是让你隐隐作痛的苦旅,而是一趟文化的盛典!

第五篇:《道士塔》

导入:国庆长假,„„假如有机会去旅游,„„,莫高窟前面有一座最高最大(重读)的舍利(重读)塔,这是王道士的墓。问题设计:

1、什么是舍利子?(我原先以为有点难,但学生对这些倒知之甚多,于是,我补充说了“虹化”“九华山地藏肉身不腐”)

2、你认为王道士栖息于此适合吗?(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合适,认为王道士是坏人、卖国贼,学生习惯看法——出卖国宝,罪大恶极,我们对于祖国的文物宝藏空前规模地流失于世界各地总是痛心疾首,这种感情表露体现出学生纯挚的爱国情感)学生习惯看法——卖国贼(板书)

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王道士这个人物的定位(问题设计一环套一环)

3、为什么说王道士是坏人、卖国贼?依据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人被称为卖国贼,他们主要是因为哪些行为?(生:出卖领土、国家利益、文物)

4、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敦煌文物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A、王道士 B、满清官员 C、外国的斯、希

5、填空造句,因为王道士的 与满清官员的。在外国的斯、希的 下,敦煌文物大量流失。

6、作者认为王道士是卖国贼?他对王道士的评价集中在哪一段落?(快速阅读)找出并朗读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作者评价——小丑(板书)

7、作者把王道士看作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为句话的? 学生:当时社会的黑暗,国家的懦弱无能,官员的无知。

师:社会的黑暗是抽象的说法,国家的懦弱无能从哪里看出?(生,1900年满清政府)官员的无知在哪几个段落体现出?找出并朗读P57页第三部分的最后,感受作者悲凉的心境。

体会: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内在含义(哀国家之不辛,怒国人之不争气)

老师总结: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官员们,无论是县长还是学台,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失职、渎职司空见惯。他们的不作为时纵容国宝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在对祖宗遗留物的态度上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如果说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的白痴儿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诸多官员对国宝的态度上看,我们可以概括出——

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从历史客观角度评价王道士,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个问题似乎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我只好改问“如果没有王道士发现洞窟内的宝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卖给外国人,结果会如何?”

生:永在地底下,或者被农民们糟蹋、或者被官员们占为己有„„

师:由于历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个历史的必然—一敦煌学由此诞生!在被誉为本世纪初“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藏经洞的发现中,王道士永远是难以回避或排除的关键角色,是敦煌学产生的重要人物。历史的偶然——一个错误造就敦煌学的“开洞”鼻祖(板书)

9、从佛法的角度(这点我自己讲)

从佛法的角度,这些文物基本是唐佛道经传!佛经不是私有财产,必须广泛流通„„(可省略)佛经遇缘流通,佛法遇源流传。

我个人认为——一个不是很坏的人在无知或许无奈中做了一件功德?

过度: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事物的看法应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甚至要设身处地评价某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10、下面,请从—— 正面角度评价唐玄奘与鉴真 正反两面角度评价秦始皇 从反面角度评价曾国藩

11、作业:有人认为斯坦因、伯希是强盗骗子,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学者。你是怎么看待的,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心得。

教后记:前些天编写的教案还是“假、大、空”,比较难操作,但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我又作了简单处理,问题的设计从浅处着手,处处设疑,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可以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我也有个感想,那些越教越复杂、越说越离谱、越说越糊涂的教案肯定是失败的教案,肯定是满堂灌的教法。

下载谁是敦煌的罪人(道士塔有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谁是敦煌的罪人(道士塔有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文化苦旅》选节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冷的是人心,悲凉的是情感。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教材分析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只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题记 一直以来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上次去舅舅家,无 意间看到了这本书,便产生了好奇. 土黄......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主备人:莫小妍 授课人:黄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2、能力目标: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3......

    道士塔读后感

    我看余秋雨的道士塔 看了新旧两版的《道士塔》,不得不说,很有意思,在新版里,余秋雨可谓是删改了大部分,尤其是它让人有争议的部分。要让我来评论,旧版是余秋雨在见过道士塔之后第......

    《道士塔》说课稿

    《道士塔》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08级对外汉语2班的许力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道士塔》的教学设计及相关依据,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学案 一、考点回顾 提高散文阅读的备考效率,首先应明了高考散文阅读命题“考什么”、“怎么考”,进而才能明了“怎么办”。唯有如此,才能不陷入茫茫题海,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