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反思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反思
本次,我参加了2011年重庆市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石柱县石柱县培训班,通过本次的学习,收获很多,感慨很多。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论层面: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教育理论,学习了很多新的教育知识。提高了理论修养,对教育技术的提高很有帮助。
2、教育技术层面:有了理论的支撑,技术的提高就要容易得多,特别是一些实在的例案,对我启示很大,比如:“长春四十八中的成长故事”和“无声的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单元主题的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制作、单元学习评价的设、单元实施过程的反思等,对我的教育技术提高很多,不仅仅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术,还改正了以前的一些教学错误,纠正了不良的教学细节,尤其是主题单元的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制作、单元学习评价的设、单元实施过程的反思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回想以前的教学,真是太过于传统化和自我化。虽然我也曾有过教学的反思和探究,但是都过于肤浅,都是诸如教学态度、师生的关系和现代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现在才明白差距很大。
3、改进措施:首先是个人的教育观念;其次是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改进;再次是对教育资源的整合运用;第四是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第五是教学后的反思与改进。
第二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反思
教育技术培训培训反思
盘克小学李倩
一、加深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再是一种书面存在的概念,而是当前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教育技术不再是公开课、教研课的技术点缀,而应在常规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教育技术培训不应成为教师挣学时、评职称的工具,而应是“新课改”理论的一种实践载体;教育技术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完善教师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
二、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
此次教育培训的老师均是教育技术培训项目的专家,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培训中,刘志波的《区域信息化推进的几种模式初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层次整合》;陈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原理》、《教学资源与课件的设计与开发》;郭文革《21世纪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等,给我充实了很多理论知识,使我明白了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引下,教育技术才能得到高效运用。
三、教育技术运用层次得到提高
以前我自认为对信息技术运用知识掌握牢靠,但通过此次培训,才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只是浅层次的运用,特别是培训中,王冰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中对视频、音频、文字处理的介绍;
四、培训教材内容更为熟悉
此次培训的教材是何克抗主编的教材,与我们地区培训的教材不同。通过专家的培训和自己的对比,对教材的框架和重难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五、明确了努力方向
经过培训的专家耐心细致的讲解,我认识到了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这10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地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同时,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本次培训使我明确了成为合格培训者的努力方向。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认识,丰富理论知识,努力成为合格培训者。
总之,在这次培训中,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理
清思路,奋发图强,努力践行科学理论,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
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
远程学习导引
本课程是由教育部师范司立项,北京大学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组织设计、开发并实施的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媒体来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程设计遵循“大同步小异步”的原则,学习者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此期间的学习活动由学习者自由支配。这种相对集中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者之间有着共同讨论交流的基础。
学习内容以教学设计的主要步骤为线索,分为培训准备、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媒体选择与教学方法选择、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加工、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培训总结与提高等八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括相应的学习活动:阅读材料、在线测试、专题讨论和完成作业等,要完成的学习活动以线性方式清晰呈现在学习的平台课程主页面上,学习者只需要逐一完成主页面上的学习任务即可。
培训过程中每班配备1-2位培训教师全程参与:引领课程教学、参与讨论交流、点评学员作业、总结学习情况及解答学员疑问等。
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与全程性相结合、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重点考查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及任务完成等情况,如是否积极参与学习,学员间的协作与分享,是否按时完成任务,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数量等。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本课程有了初步了解,更详细的信息请通过登录学习的平台,浏览课程主界面左上角“课程信息”中的子栏目“课程概述”、“ 技术帮助”、“时间安排”和“评价方式 ”等,并进入学习的平台中“模块1:准备模块”逐一完成指定活动,相信很快你就会了解课程、熟悉平台、结识学习伙伴,进入学习状态的!预祝大家学习愉快,有所收获!
北京大学
第四篇: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课程
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课程(8个模块)研习
一、模块一》活动1 分享信息化教育的故事
(一)助学导师的话:
本活动中,我们将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的形式,感受信息时代教育的形态和变化,体会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二)活动步骤
1、聆听长春四十八中的成长故事
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必须与时俱进。长春四十八中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团结务实,勇于创新,抓住了信息化发展的契机,使学校脱胎换骨,从“烂摊子”成长为现代名校,其中饱受了多少风霜雪雨,经历了多少感人故事。下面请你阅读案例1-1《长春十八中的成长故事》。
——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实施信息化教育案例
社会不断变化,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教育必须跟得上时代,适应时代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这就不得不谈到一个词——教育改革。教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
在20世纪80年代,长春市有一所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该校可以说是“历史悠久,遐迩闻名”,因为它一直扣着一顶“老掉牙”的帽子,这顶帽子重如一座大山,几乎压跨了这个学校。该校管理制度混乱不堪,教师队伍相对松散,曾几何时,大家敬而远之,无人问津,新生报到率仅有可怜的53%,是长春市名副其实的三类三级的薄弱校,学校从领导到员工,从教师到学生,甚至连学生家长,都因为与学校沾上了边而感觉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样的学校想要有所改观真可谓难如登天,先后有不少人为此费劲周折,收效甚微,犹如一滩死水波澜不惊。时至1996年,一位传奇人物受命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她的到来,犹如一股春风,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走马上任以后,她深入了解了学校背景的复杂之处,果断英明地做出决策,一系列新举措就在学校中陆续开展,整顿校规,严明校纪,实行全员聘任制和职务等级工资制„„上任后的三把火,让队伍开始有了相当的凝聚力,学校马上步入正轨。大家都对此人产生了信赖感,谈起她来无不敬佩有加。这位传奇人物便是有成功改造薄弱校经验的周恩芝校长。但是,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脱去薄弱的帽子、缩短与名校的距离并跻身于名校行列,是周校长也是全体师生的殷切希望。
当时,计算机辅助教育功能的好处刚刚展现,周校长敏锐的嗅觉捕捉到了这条至关重要的信息,后经多方商讨,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另辟蹊径,让众人看到了另一片天空。征得多数人的同意后,学校作出决定——抢占先机,跟上时代,从信息技术着手,使学校实现质的飞跃。
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作为区属的小学校,办学资金的窘迫可想而知。为此,学校积极与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沟通,采取“上级主管部门投入一点,社会各界支持一点,学校的老师自己解决一点”这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方法,通过多方筹措与负债运营等方式争取资金。学校先后建设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料库等。硬件好,并
不代表学校信息化教育质量高,让学校全体教师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是保证信息化教育实施的关键,考虑到这些,周校长与校领导们花费了大量心血,从根本做起。1998年初,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到相关机构学习,对学科教师开展相关培训,在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中,如同一剂催化剂,加快了质的变化。教师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先行一步,收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设计制作的教育软件有112件获得了各级荣誉,并有65件获得了中央电教馆收藏奖,成为长春市信息化教学的先锋。学校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成为全国性的先进学校。
学校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沿途不乏很多阻力,众人的非议与不信任,给改革造成很多困扰。信息化教育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新鲜词,让人接受需要时间。几十年积累的教育经验,如此大力的改革——改头换面,思想略带陈旧的老龄教师们并不完全接受,这和他们以前的教育经验有很大差距,甚至背道而驰。改革之初,他们并没持反对态度,但也不支持,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看热闹的心态,被动跟进,上级怎么说我们怎么做。然而改革刚刚实施不久,取得成绩之大有目共睹——学生学习成绩跨台阶似的提高,学习积极性远大于以往,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事实说明一切,他们虽然嘴上不愿意承认,但心里已经默许了这种新兴教育方式。周校长也经常私下和教师们交流,排除了他们心中的疑惑。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校现在上下一心,改革搞得更加红火,并形成了一个以周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此时的信息化教育改革已经深入人心。
仅仅三年时间,周校长就使该校从全市有名的“薄弱校”一跃升为“一类一级校”;从670名学生、新生报到率仅53%到在校生近3000人,一校两部,幼、小、初教育一体化;从破烂不堪、遍地狼藉到处处充满现代人文气息。学校每日改变几乎都能用肉眼看见,一天一个新气象,现在的学校,一派欣欣向荣,再也看不出一点“老掉牙”的痕迹。这就是现今闻名远近的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
一路走来,四十八中经历了从老掉牙的薄弱校到一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强校、名校的旅程,不仅脱掉了“老掉牙”这顶帽子,还在各学校中独占鳌头。经历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周恩芝在教育改革事业的阳光雨露中画出了又一道绚丽的彩虹。
(本则案例由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田微老师提供,有改动)
从长春四十八中由弱变强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际作用。这个案例启发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导,加强学校管理,以信息化为抓手,以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使信息化切实转变为学校发展的现实动力。
学友观点
以下的学友观点从历次培训中整理出来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意见,主要是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研讨氛围,在阅读这些观点时需要你带着交流的心态和审视的目光。
学友观点1:
这是一个信息化环境下,差学校质变的典型案例。通过长春市四十八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在学校改革中的作用,总结出一下几点经验:
1.硬件配套措施的增加。工欲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机房,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立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改革比不可少的步骤。
2.软件资源的建设。周校长不仅关注硬件资源的引进,更加注重软件的开发。各种教学辅助软件才是辅助教师课堂的法宝。
3.人员素质的建设。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师素质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让他们接受新的技术,意识到新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巨大潜力,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教育技术相关能力的培训。
学友观点2:
长春四十八中的发展历史可能是在众多采用信息化校园建设学校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从最初管理制度混乱、教师队伍松散的一所薄弱学校发展到如今名校的历史,深刻地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就是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中体现着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也需要结合管理层、设备资源等各方面的配套建设,今后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了解实际的教学需求,适当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快校际的交流和发展,形成良好的“资源圈”。
在阅读完本故事后,请思考下你从长春四十八中的成长经历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好的改革建议吗?
2、讲述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在阅读“无声的课堂”教学叙事的基础上,回顾周围发生的信息化教育故事,体会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有可能,请与其他学友分享。
听了长春四十八中的成长故事之后,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更体会到了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在这样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社会里,教师的素质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掌握信息化技能、提高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冲击可能也给很多一线教师带来了迷茫。带着这些问题疑问,我们一起来研读下案例1-2《无声的课堂》。
自测信息化教育能力
(三)学习成果
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回顾表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介绍档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介绍
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此为宗旨,教育部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结合能力标准的要求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的要求,委托北京大学设计本课程。
课程以教学设计的主要步骤为“经”,形成了八模块的网络培训课件内容:培训模块、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媒体选择与教学方法选择、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加工、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培训总结与提高。以教学组织策略为“纬”,形成了模块内的教学组织过程:学习目标、内容导图、阅读、案例分析、学习活动、总结与反思与延伸。
通过培训,教师将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并能够为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资源和媒体形式、组织教学实施、设计教学评价方案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成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系统地学习如何撰写教学目标、学习者的主要特征、常见的教学方法、媒体选择的理论基础、教学组织的主要方式、教学评价的作用和方法等内容。
网络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指导文件,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课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把抽象的理论、枯燥的操作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培养教师主动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改善,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对象
中国广大的中小学教师。
教学目标
帮助中小学教师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媒体来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
本课程采取网络异步学习为主、以同步音视频讲座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全程的跟踪和评估来促进网络交互教学的进展。评价方式采用对网络教学全过程的评价,包括对网络交互时间、交互次数的控制管理,以及对讨论、作业质量的主观评价。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阅读、测验、讨论与交流,以及完成选题项目的作业等方式。
教学材料
(1)网络课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课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设计、北京大学网络学院制作(2)书面教材:
《教育技术培训课程(教学人员·初级版)》中央电教馆 组编何克抗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各位大家注意先打开这网页 下面窗口 能看见啊
http://train.pkudl.cn:8088/issueShow.jsp;jsessionid=abcOIf72OuxuxbdrdUakt?ptype=16&name=开班信息&type=16&id=5
542011国培计划山西省培训班
2011-09-16 浏览量:1996
注:也可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以下地址来访问(建议将该地址存储在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以方便打开):http://59.108.177.226/moodletest(小学语文、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入口)http://59.108.177.227/moodletest(初中数学、物理、初中语文入口)http://59.108.177.228/moodletest(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初中英语入口)
在非工作时间,如有需要询问密码的问题,请拨打晚间值班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