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元化发展的探究
关于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元化发展的探究
摘要:
随着历史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新思潮铺天盖地而来,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替代之后,现代教学研究发生着明显的改变,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不断想要发展出一套适合本民族教学方法的独特体系。于是渐渐出现教学研究取向转向于人文科学化、教学方法的融合以及教学研究思维方式的繁复性走向等改变趋势。当代教育研究者们渴望将其发展成为一门成熟学科。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例,由此探究我国教学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学研究变革思想品德
一、教育的本质问题
本质,是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也就是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指的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就要谈到 “教育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1)上层建筑说
教育与上层建筑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从教育的主要方面来看有上层建筑的表现,也就是教育其实是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教育,反应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反过来也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综上所述,上层建筑说是教育被经济基础决定,也就是经济基础的变革肯定会使得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发生改变,由此推断教育有着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
(2)生产力说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的组成的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与生产力密不可分。
教育不是单一的意识形态,过程中不仅有精神生产,还存在劳动力再生产;其次,还有一种说法是教育就是生产力, 教育本身就可以看做是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即他其实是来培养生产力中最重要要素的人,最后指出, 生产性和永恒性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体系的缺陷
应试教育在我国绵延千年,已经在每一代中国人心里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中国在世界上拥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依然不能掩盖其教育体系存在的缺陷。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学生都是在接受着一种标准化考试制度,他们很多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并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兴趣,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更深层次的发掘自己的潜力,相反使得他们成为一种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中国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喜欢用分数定胜负.有这样一个例子,在MBA考试中,往往是那些中小学教师打败很多银行家,原因很讽刺,因为银行家没有大把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教条,所以最终,MBA选到的只是一些缺乏管理素质的人员。虽然中国目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是考虑到教学质量的话,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中国有着数量惊人的工科毕业生,但他们掌握的知识却和普通汽
车修理工相差无几。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
尽管如此我国教学已经在原有基础上做出了突破性的改变,从大学到小学,虽然依旧遵循应试教育体系,但是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尝试其他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被禁锢的思维。现今随着一些新知识观的确立,以往老师的权威被一定的消解,自此人们就开始重新看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其实是扮演着引导者这一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的对话者的角色,老师和学生频繁地进行沟通和对话,从而形成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要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往多元化发展,一.树立新的师生关系.以往教育理念中,强调尊师重道,不是不好,而是不能一味听从老师的教学方式,古语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敢于创新,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如今,我们国家也相继实行了一系列创新科研比赛项目,很多教师都会借此机会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其实这就是一种突破,在参赛过程中,我们还能够领略国外的创新科研,若能相互切磋,必定可以为中国的创新事业发挥重要影响。二.教学体系多样化.即不是一味将学生禁锢在狭隘的教室与书本里,而是可以多与外界接触,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将实践与书本结合起来,突破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从前的学生一直是坐在教室听老师传授所谓的理论知识,而我们知道,及时将理论背的滚瓜烂熟,如果不去亲身体验,那么自己永远无法掌握。就好像小学老师告诉你,开火是烫的,冰是冷的,火是红色,天是蓝色等等,但是却从没有让你亲自感受,那么又有什么用呢。三.政府需要给予大力支持,光有突破思想的决心却没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也是很难完成的,而最好的支持者非政府不可.我国与国外不同,他们的许多著名学校都是私人创办,而我国确是国家创办.因此,如果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将会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极大的信心,教育硬件强了,自然就有信心做好软件工作。四.借鉴国外优秀教育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以美国教育为例,其主旨在于激发学生创造力,激发潜能,所以教学空间自由,体系灵活多变,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学习空间,另外其教学资源开放力度很大,因此获取资源渠道方便多样.如果我国能在这些方面加以改善,那么也会产生可观的收益.由上文可以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目前的教育体系如果想要不断发展,就需要两个字:变革。何为变革?不是战争,不需要靠武力解决,相反更多时候是思想上的斗争.很多人谈到变革就色变,但现在是和谐社会,人们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我们需要的东西可以靠沟通完成,这也是思想品德带来的好处。
总之,我们相信在教育的路途上,总有人继往开来,不遗余力的付出,勇于探索,做出新的尝试,就如同千百年前的各个领域的先导者们一样最终也会走出新的成绩.对于我国教学多元化的发展,应当保持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巨大的收货的。
第二篇:追求多元化教学 促进个性发展
追求多元化教学 促进个性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感悟
北票市第一小学潘越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是将学生置身于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只有把所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努力追求多元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门课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科学预设生成动态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总是开放性、创造性地存在着。他们是课堂活力的象征,总是带着自己的认识、经验、情感、思考、灵感、兴致等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因此,课堂教学必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可以预测它,但是无法预先规定它。在实施教学预案过程中,当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就应该考虑变化的实情,适时调整教学环节,灵活展开,促使教学动态的生成。如教《画画我们的学校》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校,预设的第三项活动是“夸夸我们的学校”,意图是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可是实施这一教学环节时,有好多同学没有看到学校的亮点,却不断批评学校的不足,如“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追逐打闹”等。面对这些与教学预设完全背道而驰的“生成资源”,我灵活地重新调节、整合这部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他们认识到,指出校园的不足实际上是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对学校的热爱,面对这些不足就要身体力行,努力保护环境。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心中有案,教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生成中,随时把握课堂的亮点和课
堂生成的切入点,才能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矛盾,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二、激活教材赋予生命
《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与其他读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教学实现学
生的自我构建,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而教材只有被激活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应深入钻研教材,在尊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活动赋予教材以生命,使教材处于被“激活”状态。如教《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我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以活生生的事例,激活“危险在哪里”“多发的意外事故种类”“真实的故事”等文本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危险无处不在;紧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一些消防知识和应急措施;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自卫、自救的方法,逐步形成较强的自救能力,以便用于今后的实际生活中。
三、多元评价乐学悦纳
当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多元评价体系突出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能够激
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促使学生愿学、乐学,使其不断进步。评价多元化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多元化。我们强调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因此,对每个学生的目标要求允许有差异。如教《介绍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进行“创意大赛”和“奇思妙想”。有的学生的设计不理想,缺乏想象力和超前意识。我在指出他们创意不足的同时,投去积极、赞许的目光,表扬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受到鼓舞的学生对老师报以微笑。学生享受到参与的快乐,激起了学习的乐趣。我们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模式,既提高了学生以及家长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评价本身促进学生、家长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教《这周“我”当家》一课时,我采用了课内与课外评、自评、、同学评、教师评等多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仅在课上快乐地学习,而且十
分高兴地接受了来自各方面的评价结果,对自己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四、开放探究 自主互动
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
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开放的对话型文本,它将各种生长因素融入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共同开发这些生长因素,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包括学习时间、内容和方法的开放等,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等,打破课时、课堂及课程的壁垒,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开放式学习和探究,把师问生答的单向交流,引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此外,我还利用信息网络和学生进行交流,拓展学习空间,把学习场从教室扩展到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努力学习。我还不断地创设、搭建各种舞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主能力。如教《集体荣誉靠大家》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几项比赛,人人参与活动。我又要求学生打扫教室,随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活动和劳动感受写在日记里。到了上课那天,我并没有要求学生对着书本来学习,而是让他们谈自己活动和劳动时的情景,遇到的困难,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我在学生谈感受的同时,播放录像,最后再组织学生评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比老师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五、回归生活发展自我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沉睡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生命感、创造感、价值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仅仅靠课堂上的课本学习是不够的。学生只有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去理解,去感悟,并努力对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个性化理解,才能逐步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成为真正独立的自我。所以,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去感受,去体验,如教《合理购物》一课时,课前我先布置学生调差一下家庭的收支情况,然后让他们制定月消费计划,上课时,我把社会生活搬到课堂上,准备一些物品,设计一些购物学问,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锻炼合理购物的本领,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够合理购物。
总之,通过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多元化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舞台中逐步体验感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不断熔炼,铸造完美的人生。
第三篇:开展多元化教师评价,促进教师教学个性发展
开展多元化教师评价,促进教师教学个性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个性、个人价值、专业发展得到高度重视。因此建立适应课程改革要求,以促进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学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教师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评价,促使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自觉地进行工作方法和努力方向的自我调整。其中教师对评价结果的认可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改进的努力程度。因此我校在教师评价发面立足于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发现和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为突破口,开展教师、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活动,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全面发展。
一、“以学论教”的课堂评价,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商讨制定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课堂评估标准,即“好课”的标准。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过程、创新能力的显现等学生实际的收获情况,而不再是单纯的只看重教师的教学技巧和自身发挥的情况。因此对沿用了多年课堂评价标准就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以便更准确地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让教师本人亲自参与制定,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自觉地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亲身参与,在商讨的过程中又可以发表个人的见解,因此教师本人就会发自内心的认可新的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更加自觉地向着标准的方向努力,自我提醒,主动改进,减少了以往对评价的应付和对立心理,极大的调动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我校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教研组活动集体学习和教师本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以《走进新课程》和《学科新课程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和讨论,并写出一定数量的学习笔记和体会。(学校教导处定期进行检查和督促)。然后,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全组老师进行讨论和制定,拿出本学科的意见。最后提交学校教导处进行审定和修改,确定最终标准。现我校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课堂评价标准,既有共性也有不同点,如语文课堂评价标准突出了教师对学生语言感知力的训练;物理、化学课堂评价标准则突出了教师对学生实验探究、现象探究能力的训练等。不同的评价标准既强调了要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教学功能,又促进了教师把握学科特点发展教学个性。
2、由教师本人、教师之间、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课堂评价,发挥不同的评价功能。
①教师自评:教师自评就是通过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评价,促进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在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创新课评课中和学校领导听平日课的反馈中,教师本人都要首先进行自评,谈自己的课堂设计理由、谈课堂中有哪些满意的地方和不满意的地方、自己有哪些收获等等。先进行自我分析,然后再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会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更好的沟通交流,了解更多的信息,使评价的意见更具有说服性。教师的自评在最终的评价结果中只作为参考因素,不作为主要意见。
②教师互评:教师互评是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的最好形式。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星期至少听一节课并且课后要进行评课,并写出2至3篇的优秀评课稿;创新课的时间也安排在本
学科的教研活动时间,目的是便于及时地评课。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听课时要带着问题听课:这个教学环节处理得好吗?你是否想得到?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设计?评课时要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既要谈本节课的优点也要敢于发表意见指出不足。教师的互评作为最终评价结果的重要参考意见。
③学校领导评课: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都分管1到2个教研组,平日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坚持不打招呼的听课,课后及时地进行评课。评课的重点既包括这堂课的优缺点,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挖掘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和表扬,鼓励教师今后继续努力。因此领导的评课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课堂指导,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
④学生评课: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是教师工作结果的直接体现,因此学生的评价更具有直接性和说服力。学校每学期于期中和期末两次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进行评教活动。问卷的内容包括:任课教师的上课特点、你最喜欢的教师、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做那些改进等。由教导处确定参加问卷学生的学号,并对学生正确引导,引导学生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从而了解教师上课的实际情况。学生评课的结果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之一。
⑤家长评课:学校每年都举行“家长与课改同行”开放周活动,便于让家长了解学校和老师,了解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在开放周上,学校邀请家长到学校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听课,和任课教师交谈,听学校开设的关于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留下听课意见,并反馈给教师。
二、改革教案检查的重点,突出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后记的评价。
新的教案检查改变过去重点看教学环节全不全,教师的书写详不详细等方面,侧重于看教师有没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有没有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同时也通过对课后记的评价,进一步促进教师每一节课后进行反思,及时的自我调整,自我弥补不足。学校在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就专门对课后记从哪些方面书写做了具体的说明,包括:这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在实施过程中是否都做到位了;课堂中有无突发事件,处理得是否恰当;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是否被调整到最佳;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际反映有多少差距;哪些知识点、解题方法还需进一步巩固等。引导教师全方位的从“学生的学到教师的导”进行有价值的反思总结,并及时地记录下来,便于今后借鉴。学校不定期的对课后记进行检查,并及时地反馈意见,促使教师形成反思的习惯。
三、以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特别是可以帮助教师寻找到实施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因此我校一直坚持每位任课教师都要承担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并把指导的情况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从选题的指导,到研究过程的步步引导,到最后结题形式的辅导,学校教导处都要进行跟踪评价,并及时地进行反馈和指导。同时学生和家长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通过家长座谈会或家长信的形式反馈到学校。最终形成对教师开展研究性活动的最终评价。
我校通过对教师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激励和调控,促进教师在全面发展中发展特长,张扬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是近几年来学校教学质量取得较大提高的重要原因,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学评价还需随时的调整,因此我校将继续努力探讨教师评价策略。
第四篇: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究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7-098-01
摘要 大学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也被更多的人认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教学实际,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使用当前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发展的需求。本文结合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模式 多元化
新的发展时期,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待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也比较突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发展中,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并积极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使用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一)概念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中,根据教学规律和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根据教学理论框架内容,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遵循策略和程序。
(二)特点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大学体育教学的模式有以下特点。
1.教?W目标复合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确立,要考虑其教学目标,这是影响模式的核心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德育、心理、体质、技能等多个因素,教学目标相对复杂化,要完成整体的教学目标,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模式。
2.多角度指导。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思想来指导学生的活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更要重视学生对体育思想和体育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思想意识,这也使得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
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操作多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考核多是按照运动的成绩为标准,将学生基本运动成绩的提升作为教学的目标,忽视了对学生德育、心理等多方面的培养,没有将大学体育教学与当前社会发展对体育类人才的要求相结合。
(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比较单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教学内容单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了一些创新性较强的教学模式的推广,传统的球类、田径类的教学成为了主要的内容,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体育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重视大学体育理论的研究
首先,要选择先进的教材体系,加强宣传体育知识,并让学生树立自觉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学内容要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可操作性、时效性的运动项目;其次,重视现代体育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知识研究的同时,重视强调其实践性。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要从教学形式、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革新,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学内容要结合实际,在教学提问等环节中,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赛事、趣闻、比赛等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中;其次,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强比赛的娱乐性等,让学生在锻炼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体育教学的乐趣;最后,要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能有成功的体验,如可以举办体育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加强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保障。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教师队伍规划,重视对教师能力和技能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其次,要鼓励教师积极钻研新的技术和知识,开发优质的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还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终身教育的观念,并积极创建良好的学习和训练氛围。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推广,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体育多元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需要,网上搜集相关的视频、图文等素材,融入到教学课件中,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可以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比赛画面,然后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能更清晰明了地向学生讲解一些动作、技术,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事业的改革推进,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也要求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实际发展中,要结合体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构建科学的大学体育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第五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
小学思品教学设计探究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一、回归生活:切入点在哪里?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
二、回归生活: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具体体现?
1、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趣说公益广告用语,编童谣,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画卡通画,讲童话故事和科幻故事等方法,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如设计《热爱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教学,可以将两课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环境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发布。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动物应该与保护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遭到了哪些破坏,出现了哪些危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到图书馆、到网上查阅,收集有关的图片和报道,或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访环保局,等等。
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环保活动,由学生自编小品、小诗,设计宣传板报、小队报,在校园内外宣传保护坏境、热爱动物的意义。
2、学科之间有机渗透:实现综合性体验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
如上《团结友爱》一课,数学课正好上到“几加几等于7”,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
①、小朋友做游戏,5个做小鸡,1个做老母鸡,1个做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在做老鹰抓小鸡游戏?
②、学习小组原来有5个文明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又有两个后进生被评为文明学生,现在这个小组有几个文明学生?
③、星期天上午,有4个少先队员在红领巾小区花坛清除杂草,后来又来了3个,一共有少先队员在清除杂草?
通过思考练习,既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一起游戏,一起做好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又巩固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从积极评价中、自己的愉悦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3、在生活化的片断、情景中提炼主题: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
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景,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如设计《团结力量大》一课,让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这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也是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的成果。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会在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力量大的涵义和意义。
三、回归生活:如何艺术化地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是用古人陈正之、苏秦、孙敬……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与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就需要补充本地、本班刻苦学习的优秀事例。
2、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具体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3、教学情景设计:拉近时空距离,提炼真实主题
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不能让学生产生虚幻、飘浮的感觉。如学习《神州巨变》一课,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等各方面的事例,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
4、教师角色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欣赏者
用学生的语言、情感合成和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体验。如:重视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感受、体验所认识到的学习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提升问题价值,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判断、失败与成功中积累经验与教训,使学生经常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
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可以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让大家自习。上课了,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等等。然后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
6、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注重情境训练
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训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行为养成。如二年级的《学会过马路》,可以用儿歌配合进行“安全过马路”的行为训练:“横道线内过马路,先看左、后看右,红灯停、绿灯行,看清车辆才可走。”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配合训练,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在行动中经常对照。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