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瞄准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江苏指标”出炉
瞄准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江苏指标”出炉
令人神往的教育现代化是啥模样?昨天(31日)下午,江苏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出炉。据悉,江苏是继上海之后在全国最早推出教育现代化指标的省份。
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洪流在发布会上介绍,早在1993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教育现代化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前3年入园率达96%以上,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0%。小学、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9.5%和9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1%。新出台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省政府组织省教育厅等单位,立足江苏实际,参照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经过广泛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研究制定出来的。其中,不乏引人关注的亮点。
亮点一:教育普及度。主要反映各级学校教育覆盖面和继续教育发展情况,包括: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终身学习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等等。
亮点二:教育公平度。主要反映各类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机会的保障和教育资源均衡情况。规定为: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享受15年免费教育的比例达到10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比例达到100%,义务教育城乡、学校间条件均衡化比例达到100%。
亮点三:教育质量度。主要从学生、学校两个维度反映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状况,规定:学生学业合格率、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达到省定优秀学校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
亮点四:教育保障度。从教育投入、师资、教育信息化三个维度反映各级各类教育在人、财、物方面受保障状况,主要内容有: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全国省份排名达到前三,教师领军人才数在全国占比达到10%以上,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0%以上。
亮点五:教育贡献度。主要从国民素质、文化水平以及对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维度,反映各级各类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规定: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年以上,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另外,“困难学生受帮扶比例”、“高校学分互认比例”、“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互通衔接”、“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亮点指标,都是以前我省教育评估中没有涉及到的新内容。(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第二篇:创建教育现代化指标十五的内容
连云港市2011年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工作意见
连云港市2011年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工作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和《连云港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规范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现就做好本市2011年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免试入学原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民办)招生一律实行免试入学制度,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笔试、面试,不得将竞赛成绩、获奖情况或者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编班的依据。小学一律不得以“幼小对接”为理由拒收施教区内学生,初中一律不得用小学毕业成绩择优录取学生。
(二)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原则上实行就近划片招生,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分析适龄儿童少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民众意见,遵循适龄儿童少年的常住户口、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常住户口、合法固定住所(指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具有产权证的住所)三者相一致的原则,视情合理划定或调整施教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三)坚持公平入学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均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流入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留守儿童少年入学要妥善安排,建立入学档案,确保留守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三残”儿童少年可以随班就读,也可以-1-
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收学费、杂费、借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作业本。
二、工作职责
(四)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和协调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招生工作,根据城镇教育布局和城乡学龄人口的变化,对本市义务教育发展做出整体规划。
(五)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招生工作。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免试就近公平的原则,划定或调整施教区,制订招生计划和相关政策,报县区政府批准和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六)幼儿园应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有关规定,结合幼儿园规模和规定的班容量自主招生。在确保3-5周岁幼儿入园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公办省优质幼儿园2011年启动0-3周岁婴幼儿入园工作,可设立托班、亲子班,或专设0-3早教机构。具体方案由各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报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应按照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安排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招生实施方案由各学校制订,报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原有改制公办民助学校经清理整顿规范为公办学校的,无特殊情况也实行就近划片招生,县城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不得面向县城以外乡镇招生。
(八)凡获办学许可资质的民办学校(含改制学校规范为民办学校),应向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申报招生计划和呈报招生录取方案,其招生计划和录取方案经批准后方可招生。不具备办学许可资质,或招生计划、招生方案没有经过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民办学校,一律不得擅自招生。
(九)城区(含县城)学校不得超计划招生,从严控制班额,小学、初中每班学生数原则上控制在50人以内。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小班化教学试点,小学每班不超过35人,初中每班不超过40人。
(十)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要认真做好学龄前儿童招生工作,要提高小班幼儿的入园率,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确保达95%以上。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要建立“控辍”工作机制,提高“控辍”工作成效,按照“一个不能少”的普及要求,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三、招生办法
(十一)幼儿园招生,每年5月至6月为全市幼儿园摸底登记时段,7月至8月是幼儿园入园报名阶段,具体日期由各县区本着方便家长的原则确定,并逐渐形成制度。平时如有缺额,可随时补招。幼儿园须严格按年龄分班并控制班额,班额最多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5人。
(十二)小班招收3-4周岁的幼儿,中班招收4-5周岁的幼儿,大班招收5-6周岁的幼儿。幼儿入园报名时,家长需携带户籍证明、计划免疫卡、入园检查健康证等证件就近到幼儿园登记、报名。
(十三)小学招生实行预报名的招生制度。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小学要提前对辖区或施教区内的适龄儿童信息进行采集,尤其要将留守儿童、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适龄儿童和“三残”儿童登记在内。招生学校要将适龄儿童入学名单公布到村组或社区,请村组(社区)干部和村民(居民)帮助学校核对。凡有遗漏的,立即补齐。在此基础上,提前发放小学入学通知书,便于适龄儿童做好入
学准备。
(十四)小学一年级入学的法定年龄为六周岁,即2005年8月31日(含2005年8月31日)前出生的儿童今年“一个不能少”地依法入学。本市户籍适龄儿童报名时,家长需提供户口簿、合法固定住所证件、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幼儿园家园联系册到所在施教区内的小学办理报名手续。
(十五)年满六周岁无故不按时入学的,由其所在的村委会、乡镇政府(社区)会同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强制入学。凡适龄儿童无故没有依法入学的,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社区)共同追究学校或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责任。
(十六)初中招生实行无缝对接的招生制度。小学毕业生应“一个不少”地升入初中学习。初中校长是做好“小升初”招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组织专人深入施教区各小学了解毕业生及毕业生家庭情况,对照名单,核准人数,对可能辍学者,要提前采取帮扶措施。小学校长是做好“小升初”招生工作的第二责任人,要组织专人及时报送本校的毕业生名册,必须将小学毕业生全部送初中报到后才算完成教育任务。
城区(含县城)初中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小学毕业生的户籍、家庭住址和初中学校的施教区范围派遣生源。各初中根据应接收的新生名册和《连云港市小学毕业生登记表》(见附件),提前发放初中入学通知书,确保名册上学生“一个不少”地进入初中就读。
农村初中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招生,中心小学将本乡镇小学毕业生名册和《连云港市小学毕业生登记表》(见附件)在规定时间送达对接初中学校,并填写交接表;初中学校根据小学毕业生名册核准人
数,提前发放初中入学通知书。
本市户籍学生小学升入初中报名时,需携带户口簿、合法固定住所证件、小学毕业证书、素质报告手册等到所在施教区内的初中办理入学手续。
(十七)在本市小学借读(外省、市、县区户口)的毕业生,原则上回户口所在地升学。确需在借读小学所在地升入初中的,可在原借读小学办理升学报名手续,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到有关初中就读,享受当地居民子女同等的入学待遇。
在外省市、外县区借读的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要求回户口所在地升学的,于7月6日至15日到户口所在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基(中、初)教科(股)报名,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入学。
户口不在本市的驻连机构人员子女,需在本市接受小学教育的,由居住地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入学,享受本地居民子女入学的同等待遇。
(十八)凡需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若到流入地城区(县城)公办中小学就读,由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于每年7月5日-16日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基(中、初)教科(股)申请就读,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公办中小学的布局状况统筹安排入学。若到流入地乡镇公办中小学就读,直接向就读学校申请,学校不得拒收。报名时,需携带户口簿、公安机关签发并采集录入信息的有效暂住证、与暂住证住址相符的合法租房契约、劳动部门备案的用工合同(或承包合同、或营业执照、或近期税票)、小学毕业证书、素质报告手册等材料办理入学手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
(十九)凡需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引进人才、在连投资者的适
龄子女,享受优惠政策,按照《关于对引进人才和参加我市经济建设的外地驻连机构及生产经营者子女入学实行优惠办法的通知》(连教[2002]39号)文件精神,在享有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学校。条件为引进的博士、正高以上职称者或在我市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者。
革命烈士子女、驻连部队现役军人子女优先安排入学。
四、保障机制
(二十)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工作的指导。成立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工作领导机构,周密制订招生工作方案,于6月25日前在履行各项工作程序后公布,确保招生政策落到实处。
(二十一)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招生工作监督机制,强化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工作的责任追究。对招生过程中出现的有章不循、失职渎职等违纪违规行为,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学校主要负责人或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确保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工作规范有序。
(二十二)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工作的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二十三)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市直属学校于9月15前将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及新生报到注册初步统计情况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于9月30日前,将新生学籍信息录入电脑并提交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
第三篇: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
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
江苏省教育厅
‚十一五‛以来,江苏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纳入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2011—2015年)》精神,省教育厅专门制定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教育信息化‚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指导方针,我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技术技能精英,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作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2001年起,江苏开始积极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中等职业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到2005年,省财政与地方、学校配套投入资金总计近1亿元,全面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全省所有中、高等职业学校都配臵了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开通校园网,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目前,我省正在推进‚教育卡‛工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终身学习的钥匙,实现江苏教育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012年,初步建成省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基本完成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及运行环境建设,形成以省级职业教育网站为龙头、地级市职业教育网站为纽带、各学校网站为基础的全省职教信息化网络。
2.加快职业教育‚三网合一‛建设。为实现职业教育信息的数据共享与资源互通,今年我省正式启动江苏职业教育政务网、资源网、科研网‚三网合一‛工作。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目前正式运行的江苏职业教育政务网、科研网,以及正在开发的资源网统筹为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归口管理,实现‚一站式‛的职教信息访问模式。新版‚江苏职教网‛分为五大版块:信息发布平台、资源服务平台、管理平台、教科研平台、重点工程专项活动平台。其中,‚信息发布平台‛集中发布江苏职业教育的主要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即教学资源库平台,从多个维度对职业教育资源实行共建共享;‚管理平台‛即‚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教科研平台‛即全省开展职业教育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平台。
3.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平台建设。为配合教育部‚金教工程‛的实施,加快推进江苏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2010年5月,江苏正式启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按照‚分期开发,边建边用‛的原则,目前已完成二期项目建设,逐步实现我省职业学校学生、教师、专业、设备、资助等基础信息数据的网上在线查询和在线评审功能。2011年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评审实行网上初审。2012年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评审也实行网上在线评审。我们还自主开发省级层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建立项目质量监测机制,用信息化来提升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建设水平和质量。今后,全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项目评审,将全部实行网上评审。职业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为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了‚公开、公正、公平‛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二、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1.开发综合实训课程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源。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研究开发了《楼宇智能安防系统安装与调试》等10个技能大赛项目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引领作用,提高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10个技能大赛项目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列入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推荐目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部分职业院校搭建校企共享信息化平台,企业的施工现场、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的视频直通教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网络职业能力训练平台。
2.推进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一是示范学校层面共建共享。在我省114所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和58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间,协作开发精品课程。我省还以职业教育 ‚三网合一‛为契机,正启动以新版‚江苏职教网‛网站为核心、覆盖全省各职业学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国家和省级示范职业学校作为首批学校率先启动。二是通过职教集团共建共享。在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领域,依托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行业协会建设起19个省级专业职教集团,联结起500家职业院校、1000多家行业企业,形成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共建共享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三是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学校共建共享。我省在省域范围内率先成立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下设23个贴近我省实际的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其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开展以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的教学改革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品牌特色的系列数字资源产品。
3.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库。自今年起,我们正式启动江苏职教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分为精品资源和汇聚资源。精品资源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分类,其中专业课按教育部2010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分18个专业大类重点建设。江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下设的20个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分工负责对应学科或专业大类的资源开发、引进、升级、审核和管理工作。汇聚资源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江苏有4所高职院校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全国高职专业资源库建设,占全国的1/4。
三、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
1.强化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2002年以来,我们每年都将职业教育师资的信息化培训作为师资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切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年均信息化师资、网络管理人员专项培训200人次以上。在全省校长培训、专业负责人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中,将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培训作为主要模块之一。目前,95%以上职业学校教师能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近5年来,全省每年都举办优秀课件竞赛,参与企业实用软件或教学模拟软件开发的各专业教师每年达数百人次。2011年起在全省职业学校组织开展省级研究课、示范课评比活动,全省已有近千名教师参与省级‚两课‛评比活动,共评出197个示范课和561个研究课,并在全省示范推广。
2.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我省把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推进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工作,放在与技能大赛同等重要的位臵抓实抓好。2010年起,我省每年定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市级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做到了全覆盖。全省形成了‚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大赛机制。省教育厅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全省高职院校教师优秀多媒体课件大赛和学生多媒体设计竞赛,竞赛成果全省开放共享。
3.建立数字资源‚统建共享‛机制。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成立了‚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下设 13个‚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 和8个‚特色项目建设协作组‛。2012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还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下属的凤凰职业教育图书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江苏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备忘录》,省政府曹卫星副省长、省政府分管教育、文化的两位秘书长出席了签署仪式。目前,这个项目已投入近1亿元,已组织开发13个专业大类10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了‚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统建共享机制。
今后,我省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真正做到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早日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辽宁省教育厅
2006年以来,辽宁省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回顾建设经历,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政府主导,抓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广泛性、专业性与共享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为此我们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统筹规划。2011年省教育厅制定了《辽宁省职业教育建设五年规划(2012—2017年)》。将中、高等职业教育统盘考虑,根据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改造和社会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的实际,进一步规划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及项目,对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布局。
二是集中投入。对具有引领性、共享性的高水平信息化建设项目,集全省之力重点投入。2007年以来,仅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省财政及各地配套的专项经费就达2.5亿元左右。
三是顶层设计。对所有省统一规划的项目都要求高端设计、新技术制作。实行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制作规范、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仿真模拟环境、统一的用户管理,为省内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二、夯实基础,打造高水平的信息化环境 1.实施职业院校标准化信息化环境建设
以省内国家示范校为依托,实施职业院校标准化信息化环境建设。初步实现了高职院校宽带接入不低于1000兆、具有特色的校本资源不低于1T、校园网利用率不低于80%,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教学、实训环境实现信息化100%;中等职业学校宽带接入不低于200兆、具有特色的校本资源不低于0.5T、校园网利用率不低于70%,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教学、实训环境实现信息化90%以上。
2.启动了辽宁省职业教育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 今年,我们建成并启用了‚辽宁省职业教育效率平台‛实现与国家教育政务管理平台有机对接、数据共享,与院校信息数据互联、同步更新等功能;同时对我省职业教育各类专项建设工作基本实现了‚实时管理‛、‚互动管理‛、‚纠错管理‛、‚跟踪管理‛等科学管理模式。
3.实施信息化应用多终端建设
2011年省教育厅,遴选中高职各10所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示范学校。初步实现了学生三终端、教师四终端的试点建设目标。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校内共场合触摸电脑登陆校园网,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数字资源从教室、电脑机房走向校园,走向广大学生身边。
三、资源优先,全面拉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1.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共享性资源 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由8所高职院校和15所中职院校牵头组织实施了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现已在30余个主体专业领域,初步建成了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通过整合、新建的资源总量超过1000T,可以覆盖全省85%以上职业院校和85%以上职业院校在校生,形成对信息环境、服务平台建设依据27条,为实现‚三通二平台‛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
2.通过推广应用,全面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通过数字教学资源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促进了各个职业院校尽快改善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以满足应用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各院校在使用中尝到甜头后,又激发了他们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在2010年和2011年,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上,辽宁代表队两次夺得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第一名。
四、探索理论,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007年我们组织专家编制了全国第一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2010年我们将信息化建设中的成果、做法、经验体会和初步的理论探索结集,编写出版发行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鲁昕副部长为该书编写了序言。前不久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民营TI企业出资,并牵头注册成立了‚辽宁省柏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汇集辽宁省多年从事或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院校的专业带头人,专门研究探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理论和项目研发。目前,在‚职业技能获得理论‛、‚数字资源形态理论‛、‚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理论‛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五、抓好队伍,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1.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队伍
以省内高等学校、职业院校、IT企业知名信息化专家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专家团队,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项目确立、建设指导、项目检查验收、建设标准制定、项目理论研究等项工作。目前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库拥有专家近百名。
2.建立信息化建设骨干师资队伍
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了以专业为单位,以牵头院校为核心,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进行研发建设模式。这种建设模式实现了以研代培、以建代训的目的,教师通过参加项目建设,锻炼成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自2006年以来,我们已在30几个专业领域培养了数千名,能够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中进行教学设计、稿本脚本编写和独立研制一般教学软件能力的骨干专业教师队伍。
3.建立信息化建设企业支撑队伍
一是对需要引进的行业企业实施成果共享,免费向这些企业提供研制成果,建立互惠机制;二是设立IT企业准入门槛,准许入门IT企业参加各种专业会议、进入专家团队、优先竞标项目建设。几年来,有500多家企业、超过300名IT企业精英全身心投入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辽宁省信息化建设重要的支撑队伍。
六、几点体会与启示
第一、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因教育内容不同,导致教育方法、手段、模式的不同,因此,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独立思考、个性规划。
第二、信息化建设的经常性、更新性、普及性,决定了政府以政策支持为主、资金投入为辅,走社会化建设的思路。第三、是资源建设先行,还是资源、基础环境建设并行,要结合地方发展实际,科学规划,谨防建设盲目性。
第四、采用边建设边应用、边应用边总结、边总结边提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同志们: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将利用此次会议机会,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继续深入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理论,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教学 与管理的信息化革命
湖南省教育厅
近年来,在教育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带动,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以个人学习空间建设为核心抓手,带动全省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管理模式深刻变革,有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以“三通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
我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职业院校基本实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三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为打破‚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维护管理难,服务能力弱‛这一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我们坚持以转变方式为引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思路,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引导职业院校从‚建设者‛向‚应用者‛转型,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同时,积极探索大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应用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模式。另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我们确立了空间建设先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开始突破,然后向欠发达地区推进的建设思路。首先在长、株、潭地区学校取得进展,逐步覆盖到全省各个地区。截止今年10月,全省职业院校通过向企业支付租赁费的方式,已建设机构平台190个,师生个人空间50余万个。此外,我们非常注重应用带动,要求教育行政人员利用空间管理学校,一线教师利用空间组织教学,广大学生利用空间自主学习。并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展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和推动职业院校利用空间改善管理、改进教学和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学校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和经验传授。
我省这种‚企业投资建平台,学校按需买服务‛、‚企业是建设主体,学校是应用主体‛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格局,极大地节省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经测算,学校的资金投入仅为传统建设模式的十分之一,较好地实现了温总理提出的‚方便用、用得起‛的要求。
二、以‚空间教学‛为着力点,努力打造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转变,我们按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的思路,在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新模式。
一是初步形成了数字资源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新格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职业院校师生通过个人空间已发布教学视频78万个,发表文章1269万篇,视频浏览数973万次,文章点击率1.9亿次。
二是推动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职业院校教师利用空间完成作业批改、学习指导、问题解答和教学资源整合,学生利用空间进行课前预习、与教师和同学互动、提交作业等,真正形成了开放、互动、透明、安全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广大教师利用个人空间,积极探索表格教学、ISAS教学、PBL(问题导入)教学、预约式教学,以及分组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场教学等方法,师生间、学生间通过空间进行及时互动交流,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局限,课堂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三是推动了教学手段改革。一方面,利用空间引进以‚学生学为中心‛的‚PGP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开展电子双板教学试点,积极探索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目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已开始‚电子双板‛教学试点。另一方面,广大职业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努力探索3G实景教学课堂,实现了企业现场教员与课堂师生的互动,克服了‚课堂上讲技能,黑板上开机器‛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四是推动了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利用空间教学,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对教学双方进行评价,真正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跟踪指导,实现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案例、产品放在空间里,初步建立了适合职业教育特点、以学生作品为核心的评价方法。
三、以管理手段改革为切入点,着力构建职业教育管理新机制
一是从2010年开始,全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主要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评估专家通过学校干部、教师个人空间了解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掌握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改革。
二是在职业教育省级重点项目评审中,要求每一个重点项目建设一个专门空间,项目申报、评审、建设过程和结果公布均在空间进行,确保了评审过程公开透明和评审结果客观公正,推动了教育项目评审机制改革。
三是利用学习空间开展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管理。一方面,培训学员的学习任务、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及时在空间呈现,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对学员的培训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另一方面,要求每个培训基地建立专门空间,省级培训机构对基地培训、管理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指导,推动了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改革。
四是建立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抽查专门空间,将抽查标准、题库以及抽查的组织工作通过空间公布,并在现场抽查中随机抽取学校部分学习空间,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推动了职业院校质量监管机制改革。
五是各学校充分发挥个人空间参与面广、透明度高、互动性强的特点,以个人空间为窗口进行党务、校务公开和重大事项公示、公告,实现了管理决策层与师生在校务管理上的互动,促进了学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过程的透明化。
四、以“三个课堂”建设为突破点,创新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新举措
我们十分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均衡、学校不均衡的问题。
一是实施‚武陵山片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计划。针对国务院确定的武陵山片区湖南省37个县(市)区农村中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缓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区域产业升级要求的实际,一方面,集聚全省职业院校的教学名师,建设同步课堂,以网络直播方式,将他们的课堂教学实况‚专递‛至武陵山片区农村中职学校,使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均能享受到全省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结合县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它们‚量身定做‛一批集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素材、教学案例、教学视频以及试题库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专递课程资源。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两个专业的专递课程资源。计划到2015年,我省建设的职业教育专递课程资源覆盖武陵山片区农村中职学校70%的专业。
二是实施‚名师课堂‛建设计划。基于个人学习空间,遴选部分优质课程资源公开出版。以此为基础,建设名师库和名师课程资源库。目前,我们已利用‚职教新干线‛建立了‚名师课程墙‛,集中收录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名师的课程计划与安排、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资源,供广大职业院校学生跨校选课,真正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三是实施‚网络课堂‛建设计划。根据湘南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对应相关专业和职业岗位,开发一部分网络培训包,供湘南地区职业院校师生学习、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快速提升湘南地区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不均衡。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观念难以转变,往往重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和资源开发共享;二是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相对较好,中职特别是广大农村中职学校依然比较薄弱;三是不少单位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不强,防范措施相对薄弱。下一步,我们将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为指导,根据《‚十二五‛期间湖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的要求,围绕建设‚数字湖南教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培训队伍,增加投入,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加速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实现湖南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学校
信息化水平
天津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刘斌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领域越发广泛。不知不觉间,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保障措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确定了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题为‚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的讲话,更是吹响了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号角。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一个组成部分和建设主体之一,职业院校同样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此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愿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以资源建设为重点,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 学校根据国家和天津市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以资源体系与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管理为关键,以安全体系与专业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资源平台为展示窗口,在行业指导下,与医院企业合作,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全方位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发展规划确定了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和模式中的应用、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等五项主要任务;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工程、教育管理信息体系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工程、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工程、资源利用平台建设工程等六项重点工程;教育科研网入网项目、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校园移动无线漫游与覆盖项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专业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卫生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服务特色资源建设项目、信息标准集制作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校院教学管理直通应用系统建设项目、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项目、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项目、专业队伍技术提升项目、全员信息素质培训项目、资源利用总平台搭建项目、资源利用子平台搭建项目等十五个子项目,因此学校内部也简称该规划为《5.6.15信息规划》。
二、以四个“突出”为特色,加强优质资源建设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对此,我们强调了四个‚突出‛。
1.突出教育资源体系的系统性。学校制定了‚双三驾马车‛的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框架,确定了由药物制剂技术、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三个专业分别引领药学相关专业群、医护相关专业群、医疗技术相关专业群加强资源建设的思路,和以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医学图书、学术论文、统计数据等专业资源为支撑,卫生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服务特色资源为拓展的三类资源建设内容。
2.突出资源建设过程的开放性。
融入信息化技术、符合网络传播特点、反映真实工作场景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更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中,学校的专业老师与医院专家共同收集和制作资源;请行业专家监控资源质量;与平台开发人员反复完善需求、调试修改直至交付使用,保证了资源内容和技术保障的水平和质量。
3.突出与职业岗位环境的一致性。
医学教育的校院合作悠久历史,属天然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许多‚珍、私、危‛的死角——因独生子女的‚珍贵‛,学生不能进新生儿病房;因要尊重病人的‚隐私‛,学生不能现场观看妇产科手术;因辐射‚危害‛,学生不能在‚出线‛的影像设备上真实演练等等。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我校专业老师勇于实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难点。
药学专业自主研发的‚3D仿真医院药学工作系统‛,真实再现了医院门诊药房、中心药房、配液中心、药库等四个医院药学工作场景,使学生能够多角度观察物品设备、通过点击仿真人学习每个岗位的相关文件和操作流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会同临床、设备公司共同研制的《医学影像模拟DR训练系统》,采用全模拟形式,为X线影像技术及诊断教学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在模拟DR机上完成真实X线机上的所有操作,且避免了接触X射线管等辐射的危险。
4.突出教学资源使用的共享性。
通过共享,扩大教学资源服务范围是我们资源建设的原则。国家级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将向全国342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14万余名在校生开放,并与医药行业17万执业药师、200余万制剂生产在岗人员共享。学校卫生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特色资源中的居民健康保健咨询台,包含母儿保健、心理咨询,老年养生、中医坐诊,美容授方、营养固本,合理用药、体检答问,科学护齿、康复健身等栏目,将利用学校所有专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防、治、保、康、美全方位服务。
三、以“最具推荐价值资源库”为代表,我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1.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不断提升。
‚双三驾马车‛龙头专业之首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坚持‚知识点课程‛、‚资源内容‘三全’覆盖‛、‚软件设计‘三维’、‘四化’‛的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理念,使得该资源库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五周年成果展示会上荣获‚最具推荐价值的资源库奖‛。
护理专业在牵头完成《成人护理》《母婴护理》《护理用药》等课程的国家教学资源建设任务后,又将首届高职护理技能大赛的操作标准、考核标准、视频资料等制作为资源包,为兄弟学校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提供支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与天津市医学影像技术分会、天津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及多家医院的影像医师与技师合作,完成了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5门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的市级教学资源库建设。
针灸推拿、医学影像技术和护理专业还分别建设了古医籍特色数据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数据库、护理专业特色数据库。目前,学校共建成8个资源库,包含数字资源总量逾20万条。
2.校院企多方合作的资源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信息化建设缩短了校、院间的距离,数字资源建设提升了医院的软实力,唤起了医院(企业)参与教学的兴趣。一些合作医院开始主动牵头实训子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校院合作建资源、校院企合作建平台的良好局面。
3.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体现和增强。我校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既考虑到学生、教师的需求,也兼顾了社会学习者与社区居民的需要。如药物制剂技术教学资源库的药物使用说明、在线用药咨询,护理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家庭常见病护理等都是针对普通居民需求设计的服务内容。
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升了服务能力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资源建设创建了模拟病房、模拟药房、模拟放射科、模拟病人等仿真的职业环境和岗位工作流程,使学生在虚拟的职业环境中、在模拟的职业岗位上学习、实训,提高了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对接。通过与行业、医院共建资源,将临床一线的治疗项目、操作流程转换为课程教学项目和考核标准,使我们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高度一致;同时,经过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教学标准又成为了行业的培训标准,形成真正意义的‚共建、共享‛。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校面向行业及社会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过资源建设形成了大批优质培训资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护理技能大赛、完成了天津市卫生行业10余个专业的技能大比武任务、举办了五个专业国家级骨干师资培训,并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按摩师、育婴师等培训1万余人次,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信息化建设中的体会 回顾我校在示范高职建设的带动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体会有:
1.帅要站在顶上。
信息化建设是不同于学校传统‚业务‛的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决策层应站在顶部做好顶层设计,避免重蹈各系统独立建设,孤岛成群互不相容之覆辙。
2.钱要用在刃上。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薄弱的原因之一是缺钱和缺少用钱的理念。信息化建设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用着疼,疼也得用,这是一场革命。
3.洞要补在底上。
职业院校的网络设施就如一张满是漏洞的网。在资金紧张的现实面前,首先进行的只能是补网底:更新终端机、升级服务器、拓展带宽、改造中心机房。在改善信息化环境的基础上,再考虑上系统、搭平台。我们的办法是‚分门别类储资源即时展示,独立平台成总库永久共享‛。
4.将要布在点上。
职业教育信息化薄弱的原因之二是缺人。职业院校特别是医学职业院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我们除了进行常规的大范围信息化知识普及、小范围的技术提高,还特别重视人员的合理布局。学校信息中心技术人员,通过中心机房调整、维护、监控全校网络运行;各职能部门设有兼职网络维护员,负责监控本区域内网络运行情况,协助信息中心技术人员排除小故障,起上传下达、及时沟通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是做了一点点尝试,还有许多地方要向兄弟院校学习。让我们互相切磋、携手共创高职信息化建设的美好明天。谢谢大家!
第四篇: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定义: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内涵: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目标: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指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 基本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二)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①教育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打破小学--中学--大学这种单一纵向的学校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更多地向企业、向社会招生,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来扩大教育场。②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向实践效益开放,向社会经济效益开放。③教育经费来源从围家财政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开放。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国家无偿性的财政拨款,将逐步改为有偿的价值补偿。学校是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应该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开放式办学就是在信息上与外界交流,有吸收也有输出。怎样实现:
1.更新教育观念
要真正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首先要辩证地去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树立竞争、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家长和教师才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鼓励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张扬与发展的环境,这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其二,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种种现实原因,人们对个性发展存在着一些偏见,担心由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出乱子。因此,须解除这种疑虑,认清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懂得鼓励人的个性发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怎样引导,怎样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其三,认清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诱发人的创造力,不断完善教育对象的人格。2.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学校是否具备办学特色,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个性化教育的课程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优化课程体系须做到:一要突破传统的单
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对各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归并,陈旧的内容删除。二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学以致用。充实活动课,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三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加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选修课。四要加强课程的“校本开发”。目前,中小学已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新课程计划把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针对各地差异和实际情况,课程管理体制重心必须下移,学校课程开发亟待解决。3.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是体现个性化教育的中心环节,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改革课堂教学,逐步建立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系。探索最优化的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质疑,以激活思维,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创设各种新颖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二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需要,如采用问题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探索世界,发现真理。三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转变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合作者,应实施民主化教学,确保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8] 4.完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完善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为此,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个性化教育需要一大批有个性的教师,“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因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教育过程,学生的个性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教师的个性的痕迹。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应建立起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师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二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把钱用在刀刃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先进的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等。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9]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对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个性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国际的例子
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个性化教育。它的个性化主要特征是在教育中重视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家庭、学校、社区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注意平等地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成长中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家长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替孩子作决定,因而孩子从小就不完全依赖父母。家长很注意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肯定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反抗行为。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鼓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说。
第五篇:教育现代化
概念: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内涵: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特征: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6)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7)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进程:
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代化起始于19世纪中叶,它是大工业革命的产物。当时,为使教育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从体制到课程、从教育规模到教育投入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例如课程方面,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科体系得以确立,理化、生物等学科首次取代了传统的人文学科(如拉丁语、希腊语等)成为学科体系中的“高地位知识”;与此同时,现代国语、现代外语也成为重要学科,这一切都是为适应当时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需要而出现的变革。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段时期,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为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例如美国,在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20世纪初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而编制的,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生活关系密切,怎样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来编制课程。经验主义课程观一直影响美国的课程改革,德国在本世纪初出现的“合科教学”运动也出于适应科技革命时代的迫切需要。
本世纪扣年代以后,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革命为标志,高科技含量空前之高是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60年代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世界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日等国)的课程改革运动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经典性教育现代化运动。此次运动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着眼于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成就,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掌握科学的方法的课程设计。例如美国高中理科课程改革在美国科学财团和产业界的巨额资助下,设计出了PSSC物理、CBA化学、ESCP地球科学、BSCS生物等具有“现代化”内涵的课程。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如拉美、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开始着手进行教育现代化运动,从教育设施的改善到教育规模的扩大、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远程教育的开播等等,教育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政策: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