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读书心得11.6[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8:4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机智读书心得11.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机智读书心得11.6》。

第一篇:教学机智读书心得11.6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书心得

有人说:“童年的饥饿莫过于无书可读!”,今天年龄稍长的教师大都经历过那种“饥饿”。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如果我们不愿意抽出时间来阅读和思考,这就缺少与大师的对话,缺少与智者的交流,终有一天会使我们的教师职业逐渐“工匠化”。

前段时间,有幸读到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马克斯·范梅南,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际质性方法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等。他是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教育现象学》杂志的主编,现同时担任着北美和欧洲六种教育和人文科学研究国际学术杂志的顾问编辑或国际编委。2001年以来,范梅南教授在中国发行的三本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它们向中国读者打开了一幅全新的教育研究图景,并使我们有可能在很短时间里了解现象学教育学在北美及欧洲发展的情况。这本书不像以前看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性强的教育类经典著作,它没有晦涩的理论,没有精深的逻辑,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作者自己的深刻体会,甚至连故事都那么的平易近人,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平易近人,深受启发。

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范梅南明确地道出了写作此书的目的:“新教师可以感到本书不仅引导他们更善于反思,并为其提供许多源于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对教育学的反思首先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可以实现的。有经验的教育家从书中找到其个人经验的实例,从而希望以一种深思的方式再次回顾这些经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幸福,认真地对待年轻人,始终能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一点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将“学生”提高到“中心位置”。而这,正是我们在以往的教育中被极大地忽略的。

对国内教育的批评不止一日,甚至国内的教育学是否应当存在都被一些人质疑。我不太赞成“一棍子打死”的取向。毕竟,教育界不可能被剔除出日常生活也不可能为他类所取代,教育学同样需要甚至有必要大加发展。以公心论事、以建设姿态出现,则我们对待现存的问题,就可能会有一种客观的态度。但如此立论,并非否认教育界与教育学界所存在的问题,这些恰恰是需要质问并值得吸取众长,不断改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范梅南的研究与思路取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范梅南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关于教学机智,在范梅南先生的书中,教学机智是这样被描述的:“它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他认为教学机智的起点是教育学理解,一种敏锐的观察与聆听。正如书中描述的:“儿 1

童不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学校不只是让教师通过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而且,来上学的儿童必定来自某个地方。教师需要了解一下孩子们带来了些什么,他们目前的理解程度、心境、情绪状况如何,他们是否已准备好了应付学科学习和学校世界。”

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动态过程,所以范美楠认为“不管老师如何精心地准备一堂或一个情境,似乎任何一个教学情境都是会出现某种不确定性”。所以,教学就是“即席创作”。他还认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一种“临场的天赋”,也就是说,在教学情境中,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理论的思考,即便有的是时间,“理论知识和诊断性的信息不会自动地导出恰当的教育行动”,而此时此刻真正发挥作用的也许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只有教师的教学机智才能促使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什么时候该说什么、做什么或者不该说什么、做什么”。

在看这本书以前,我对教育机智的理解是:一位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读完这本书,发现我以前的看法是多么狭隘,只是从表面上去看待教育机智。从书中知道了教育机智原来竟有如此宽广而深远的含义,范梅南教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影响的魅力:挖掘孩子成长的意义,体现教师教学机智的价值。它使我认识到:教育机智可以表现为克制、对孩子的经历坦诚以待、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教育机智可以做到以下的事:保留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受到伤害,让破碎的变成整体,巩固孩子的独特之处,支持个性成长;教育机智通过实施某种认知的敏感性和实际一种对孩子的主动关心来实现其目的。

书中前半部分主要是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有关教育学的知识,教育学的健康性是一种使命感,一种对孩子的爱和关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在危机盛行时的积极希望,一种反思的成熟,一种基于聆听和“看”孩子的能力的教育学理解,一种对年轻一代的一般信任和同情的态度。作为一个师范生,学习了很多有关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不同时代的教育家对教育学下的定义都不同,这是时代在前进,对教育学的内涵在一步一步的完善,如何理解并灵活运用好教育学的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一个大的问题。理论知识要和实践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现在我们呆在学校要好好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充实理论知识,拓展视野。

书中列举了很多的家长的教育经验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方面的例子,旨在说明教师与所教的儿童之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恰当关系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现在就我们中国的农村而言留守儿童占大部分,教师有时可以说是“替代父母”了,他们在教学生的同时也算是在像教自己的孩子一样。

通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我认为,作为一个智慧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有责任感充满爱心的老师,“教育者对孩子们的教育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再次他应该是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最后他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可能性的老师,去除自身的偏见,积极倾听,理解、认可并接受孩子的多种可能性。可以说,从某种意义

上说名师之所以不同于普通教师的原因并不在于其理论知识多寡和专业技术的精深上,而主要在于他们对教学情景的把握及对教学中问题的判断和处理上,即“教学机智”的问题。

读完此书,还使我迫使反思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该当如何教育?”提到这一问题,首先涌入脑海的,则是我们自己是如何接受教育的?“教育”与“被教育”是两个同时进行却又密不可分的重要过程。但作为教师者,又有多少是真正地在严格意义上去思考过这个问题?既当过无数年头的学生,也有过曾为人师的经历,对这一问题渐渐是有着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了。

“教育”是为了什么?人言人殊,但大致不外乎传授知识、传递文化、传续传统、养成人格等方面。实际上,在社会里占据如许庞大比例的教育问题,最终的追问,仍不得不回到“教育目的”上来,教育的目的,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要培育出真正意义的“人”来。正如马老师今天的沙龙所讲体育的目的,其实目前体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最终的追问也要回到体育的目的上来,简单地说也就是,体育是人的体育,体育需要强调人的全面性。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呢?且不说体制结构、时代背景、思潮影响、政治因素等诸多复杂条件,就具体教育过程中的步骤来说,也值得细加分析,不可忽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师范的作用”,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强调的是作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关系。确实,在一个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三方面的示范作用将制约他的成长,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实际上,除了学校教育,即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正规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家教其实非常重要,所谓“言传身教”,所谓“书香门第”,所谓“家学渊源”,说的都是此理,一个人整天处于书海之中,和每天都听麻将的洗牌声,那效果是一样的?社会教育的功能,也主要是提供一个客观的环境,以供孩子能够“耳濡目染”与“潜移默化”,这种教育的效果,在于“经时历久”,而不太可能“立竿见影”。

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教育,其实“教学机智”问题都应予以重视。因为只有手段的先进,才可能将先进的理念加以最大效率地贯彻。所以,范梅南对此立论,可谓抓住了关键环节。更进一步,即不仅作为教师需要“教学机智”,应当学习如何“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同样也存在一个“求学机智”的问题,即学生同样需要学习如何“被教育”。这个问题在欧美国家好些,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成后的综合素质明显要好;但在中国,除了考试成绩出类拔萃之外,似乎总体上确实有些乏善可陈,这点海外留学生的感触可能更深些。其实,在我看来,除了“教”的一方面因素外,“学”的一方面也大有关系。我们不但应当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更应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不仅应当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能指点他们如何去“学”。这种“学”,还不仅是简单的“学习方法”的问题,还应当包括学习的思路、相关的背景等等。如果能有这么一本“求学机智”的著作出现,我相信,是更能得到读书界与学生的欢迎的。

总之,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范梅南例举了一些平日里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教育时机或情境,来说明了教育即成年教师和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交往生活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本身确实是个体验的过程。细细品读这本书,我不只把它当作一本书,更是把它当作一位老师,它让我明白:一个拥有教学机智的教师,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生存与成长。让我更深层地发现着教育的真谛。

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第二篇:读书心得 (6)

读《弟子规》有感

这,不是一本神秘的书,却令人百读不厌;它,是一本启蒙读物,却经久不衰,如明珠璀璨夺目,教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却有个普通的名字:《弟子规》。这是一本不分性别的书,我之所以推荐它作为我们女性的读物,是有理由的。圣人的训导,无论对男对女都是平等的,我们是成长在新世纪电力系统的新女性,也可以和男同志一样与古人交流对话,博古通今,以古鉴今。我们女性中为人母者,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影响人,有理由也有责任学好这本书,正人正己,担当起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接力棒,把中华民族的精华代代相传。通过阅读此书,可以提高我们女性的文化素质、个人修养,从而增加自信,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实现自身的价值。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24个字,展示了人生的大道理、大智慧。先贤圣人教导我们,做人应持有的规矩,即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弟子规》全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意味深长,谈及做人做事的道理,颇有见地,耐人寻味。读此一书,感慨万千,我就从感悟颇深的一二谈起吧。

“首孝弟”。《弟子规》告诉我,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从小在宠爱中长大的我,虽然已成了家,可是对父母的依恋仍旧如孩时,每次回家总能享受一番家的温馨,享受父母给予我的从不计回报的关怀与体贴,每次临走时还要带上父母塞过来的水果、糕点,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为父母分担些什么,要为父母做些什么,而自己也像永远长不大的小女孩,不知道怎样去关心、体贴父母。《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毋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话正好告诉我应该这样去做: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这些话经常拿出来看看读读,对照自己,自问今天我做到这些了吗?吾日三省吾身,相信一定会对自己大有裨益的。

“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的著名观点是一致的。我平常生活中不高兴时就要跟心爱的人耍耍小性子,赌赌气,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什么时候伤了对方自己也许还不知道。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件心里想的事,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办事比较着急,不达目的不罢休,或是没有注意到方式方法,缺少与别人的沟通,往往事与愿违,事情也许办成了,但达到的效果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由父母推己及人,其实每个人的感受和我的感受应该是相仿的,都需要关怀和爱。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如人意的事,要告诉自己,别人怎样对我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怎样去对待别人,“克己复礼为仁”,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到的。天地间爱是最真挚、最感人的,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同一企业工作的我们,应该相亲相爱,生活中彼此关心,工作中互相帮助、互助合作,这样才能共创和谐环境、共建和谐企业。

如今,我把“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24个字做成了电脑桌面,每当我打开电脑,静坐下来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这些个大大的字,它提醒我每一天应该怎样去做一个厚德的人,去做一个诚实守信、有爱心的人,去做一个自信、勤学、奋进、从善如流的人。感谢《弟子规》这本书,它教会了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谢我周围的所有人,他们使我在健康、快乐中成长。感谢自己所度过的每一个昼夜,它让我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篇:读书心得6

读《有效备课》

今学期我阅读了《有效备课》,现结合体育科整理一些心得体会,仔细研读《有效备课》这本书,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反思有助教师成长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发展”中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需要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做法如下:

1、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2、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

3、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

4、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帮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二、改变教育观念

作为体育教师,也深思,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当然也要让学生知道体育室中考科目之一,分数也很重要要计入中考总分的,并且作必要的训练准备。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

1、品德教育。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

2、具备良好的情感

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体育教师的具体情感包括:

一、热爱之情(包括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

二、期待之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四、宽容之情(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

第四篇:《教学机智》读书报告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书报告

(曾奇奇,10123032)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品读了范梅南教授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该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实例为我们讲述本应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从教育现象学这一全新的学科角度来审视教育学与教育活动,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冲击,也不觉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现今面临的教育。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教育学理解,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而这种聆听和观察,我认为,是应该基于儿童的,聆听和观察的是每一个个性鲜明的儿童,这些儿童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聆听和观察是对每一个儿童的个性的和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个性差异性的一种和认可,这也应该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和遵循的,只有教育者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任务中,没有什么比实施教育学理解更加根本、更加本质的。了解一个具体的孩子对事情的感受,了解什么是必要的,能帮助年轻人在道德、审美观、社会和职业的意义上变得更加完美、更加自立,这是最重要的。那么教育学理解和教育学洞察力的性质是什么呢?要想找到答案,只有从孩子的要求出发,首先从孩子的经历的主观性来理解孩子。这时,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学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范梅南认为,教育学理解的结构非常的复杂,它包含了反思性的和交互作用的因素。教育学理解和教育思想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富有思想的人比一个相对而言缺乏思想的人更能显示出对他人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的真正的理解。教育学思想是一种反思能力,而教育学理解,则更侧重于体验一个具体的情境中的意义方面。教育学理解的一个常见特征就是感知和聆听孩子的能力——依据不同的情形感知和聆听方式也有所不同。而所有的这些聆听和观察、感知都应该是从儿童出发的,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我不禁对教育学的内涵进行反思,“教育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又开始萦绕在我的心头。

关于教育是什么,《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给了我新的思路,教育是成人(教育者)与儿童(受教育者)之间一种交流、互动,是一种对话式的社会活动。根据范梅南的思路,教育应该是一个两方互动的活动,而且还应该特别强调儿童的作用。而当前对“教育是什么大多数”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与“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智力发展、身体健康及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类似的,大都只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对教育进行定义,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仅仅站在教育的一个构成要素的角度看教育,必然会有失偏颇,不能识得教育的真面目。国内外,享有教育定义话语权的人往往是一些大教育学家,同时他们中大多数也充当了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所以他们在对教育定义时会不自觉的从自己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为什么说教育的定义大多是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呢?首先,人们把教育用“教育”一次表述就可看出,“教育”作为动词,施动者是教育者,而受教育者是受动者,是教育通过各种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另一方面,对教育的众多解释中,都是讲教育者通过对教育者施加影响,有意识的培养人,在这些解释中都强调了教育者及教学、方法等的重要性、却弱化了受教育者的作用。

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三大要素,对教育的定义应该包含全部的三大要素,况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最终落脚点在受教育者,所以在教育的定义中应体现受教育者应有的地位。在教育中,教育者对通过教育中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不是最重要的,要达到教育目的,就必须由受教育者来完成,所以教育应该由受教育者决定。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这些需要都需要自己有一定条件,从而需要教育来实现这些需要,不同的需要层次需要不同的教育需要。教育应该是基于受教育者自身的教育需求的,教育应是受教育者主动接受的,教育者的教育实践活动应该是服务于教育者的,服务于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服务于教育目的的完成。教育目的的最终完成也是靠受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学习,使之与自己的经验相适应,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生成。对教育的定义,应跳出个人在教育中的角色束缚,高屋建瓴的看教育,同时也必须基于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所以,教育是一种由人的教育需求引起的,使教育者引导、服务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生成,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社会活动。这样定义的教育我想才是真正能体现现代教育应该具有的特点,也能把交互式的教育理念囊括其中。对教育的理解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于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是踏入教育领域的第一步,我们应做的第二步则是如何在将来的工作中践行这种教育理念,在将来实际具体的教育活动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具备一种素质——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写到:“教学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育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也就是说教学机智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是需要通过教师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更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以自然形成,它是一门活的教学的艺术就学。在实际教学这一复杂、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无论教师如何准备和组织课堂教学,总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情境。所以,真正的教学应该一场“即席创作”,但这种“即席创作”不是简单的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而是通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观察问题背后儿童的心理、个性,教师应保护儿童展现出来的特点,这样才能让儿童自由的成长。只有教师的教学机智才能促使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什么时候该说什么、做什么或者不该说什么、做什么”。

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必须要走好这两步,即先认识教育,理解教育是什么;再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好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准备,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篇:教学机智是什么

教学机智是什么?

蔡锦珠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是一本我很喜欢的书,尽管我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文中通篇不乏精彩的论述和动人的描述。

这本书籍颠覆了我对教育学的观念,在我看来,教育学告诉我们理论,然后是在教育中去实践。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矛盾和冲突是无时无刻不在,经验和理论往往也无法解决现实的日常教育问题。即使读再多的教育经典,即使有再多的教育经验也不能说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和价值对于理解如何进行教育性的行动很重要的,但是在教育的时机中事实和价值都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做。”“方法和哲学对于了解如何进行教育行动很重要,但是在教育的时机,方法和哲学都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做。”所谓科学的方法、所谓教育的规律和原则,自然对于教育实践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学生在变,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理论和经验在复杂的教育情景面前,未必就能灵验。在理论和实践的中间需要一个层面,那就是机智。机智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机智就是“打动”他人,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机智受见解的支配同时又依赖情感,机智支配着实践。机智的老师是善于发现教育的 困难的,同时也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的并且也很感兴趣。一个老师在对学生有教育的行动时,已经对学生有了自己的教育性的理解。“这种感知力部分来自于某种无言的直觉的知识,教师可以从个人经历或者通过见习某个更有经验的老师获得的这种知识。许多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人类活动都包含默契和直觉的综合因素。”这种教育的机智是通过对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老师得于体现教育机智。

反思对于教育机智的获得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性和感知力源于反思。文学、电影、孩子讲述的故事、童年回忆,都是我们反思的对象。“智慧的反思,对过去的经验所赋予的意义就留下了活生生的记忆。”

在我看来,第七章《教育机智》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前段时间看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文章的结构很清爽,事例加道理。这部分也是如此。典型的事例加上朴素的思想,让人一目了然。机智表现为克制,对孩子体验的理解,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对情景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发挥,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保留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为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通过言语、沉默、眼睛、动作、气氛、榜样来调和。看完这部分后,我看到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他用他的实践解释了教育机智,他的课堂喜欢幽默化的语言,喜欢加入京剧的丑角的成分,喜欢换一种方式和学生交流„„。在我看来,那就是教育机智。

范梅南说:教育学就是优秀的教学。教育学的条件是关心孩子、对孩子充满希望、对孩子有责任感。如果心不向着学生,不关心学生的自身和发展,教育机智是不会来的。李镇西老师说:我的智商的很低的,是因为想教好学生,所以我就变得越来越聪明。我想,一个好老师的教育智慧就是这样来的,心向着学生,又不断在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

下载教学机智读书心得11.6[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机智读书心得11.6[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心得体会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采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

    教学机智

    生动形象是教学语言魅力的生命。。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又是一......

    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

    教学机智

    谈谈您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或突如其来的提问,常常使你措手不及,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不光会影响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还会......

    教学机智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苏霍姆林斯基 摘要:对学生学......

    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书笔记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里没有晦涩的理论,没有精深的逻辑,甚至连故事都那么的平易近......

    教学机智浅析

    教学机智浅析 课堂是教学生成的课堂,它往往与预设的教案有所偏差,这就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机智。然而,这堂课下来,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教学能力的退步。面临教学生成点,心中暗自......

    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一、教学机智的含义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比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