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教育名著选读书目
幼儿教育名著选读书目
1.孔子《论语》(约公元前400年)
2.柏拉图《理想国》(约公元前370年)
3.思孟学派《学记》(约公元前300年)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96年)
5.颜之推《颜氏家训》(589年)
6.夸美纽斯《母育学校》(1630年)
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
8.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
9.卢梭《爱弥儿》(1762年)
10.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1787年)
11.裴斯泰洛齐《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年)
12.福禄倍尔《人的教育》(1826年)
13.乌申斯基《儿童世界》(1861年)
14.亚米契斯《爱的教育》(1886年)
15.爱伦.凯《儿童的世纪》(1900年)
16.杜威《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
17.杜威等《明日之学校》(1915年)
1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
19.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1909年)
20.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1936年)
21.蒙台梭利《发现孩子》(??)
22.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1949年)
23.陈鹤琴《家庭教育》(1925年)
24.罗素《论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1926年)
25.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年)
26.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1940年)
27.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1969年)
28.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年)
29.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69年)
30.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
32.加德纳 :《多元智能》(1993年)
3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
3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09年)
人们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发现”了孩子?在“发现孩子”之前的幼儿教育是怎样的?在“发现孩子”之后幼儿教育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第二篇:外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
外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幼教名著
柏拉图 《理想国》(约公元前370年)
柏拉图 《法律篇》(约公元前350年)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约公元前330年)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96年)
普鲁塔克 《论儿童教育》(约1世纪末)
奥古斯丁 《忏悔录》(约5世纪初)
第二章 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幼教名著
伊拉斯谟 《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1516年)
维夫斯 《论教育》(1531年)
蒙田 《蒙田随笔》(1580年)
康帕内拉 《太阳城》(1602年)
夸美纽斯 《母育学校》(1630年)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1632年)
第三章近代幼教名著(上)
洛克 《教育漫话》(1693年)
卢梭 《爱弥儿》(1762年)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和葛笃德》(1787年)
裴斯泰洛齐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年)康德 《教育论》(1803年)
老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的教育》(1818年)
第四章近代幼教名著(下)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1806年)
赫尔巴特 《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年)
欧文 《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1816年)福禄倍尔 《人的教育》(1826年)
乌申斯基 《儿童世界》(1861年)
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1886年)
第五章 现代幼教名著(上)
爱伦·凯 《儿童的世纪》(1900年)
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
杜威等 《明日之学校》(1915年)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方法》(1909年)
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1936年)
罗素 《论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1926年)
尼尔 《萨默希尔——一种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1960年)
第六章 现代幼教名著(中)
克鲁普斯卡雅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20世纪40年代)马卡连柯 《儿童教育讲座》(1940年)
苏霍姆林斯基 《我把心给了孩子们》(1969年)
第七章 现代幼教名著(下)
霍尔 《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1904年)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1910年)华生 《行为主义的幼稚教育》(1928年)斯金纳 《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年)布鲁纳 《教育过程》(1960年)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69年)马斯洛 《人性能达的境界》(1971年)
第三篇:幼儿教育名著选读读书报告
关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读书报告
主要摘要:作者围绕“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观点从家长期望、孩子的权利、现实中的弊端、孩子本身的能力、各种教育的结果以及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方法等多种角度来说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重要性,并在全文中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各种理论依据来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关键词:教育、期望、爱、竞争、最好、自主、自然、自己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书的作者是刘胜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编和参加编写的著作有《儿童习惯养成训练》、《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学》、中学生心理指导100问》、《孩子,我们该如何爱你》以及《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等等。多年来,刘胜林老师一直致力于将教育理论运用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她曾经受省内几十所中小学的邀请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为无数的在家庭教育方面感到困惑的家长提供面对面的咨询和电话咨询。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之余,她涉足过幼儿园的管理,到中学做过心理咨询,在网上开过中小学生心理教育专栏。在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里,刘老师认为健全的人格高于一切。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和深切关注家庭教育的结果。作者知道现在的孩子活得很累,也知道家长活得比孩子更累。为了孩子的希望不破灭,为了母亲不绝望,她提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了大量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并让孩子获得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全书共分为三大篇:目标篇—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原理篇—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成为最好、方法和步骤篇—自我的发展和启迪自我的教育。全书的主要观点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任何其他人希望他成为的人,并举出了大量故事和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那些不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的孩子的可能出现的后果,同时还引用了许多教育家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目标篇中,作者对“望子成龙”做了新解,作者以日本的邦赛树和美国的水杉的对比作开头,说明了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目标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作者认为在进行教育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我们要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作者认为望子成龙不能只有一个答案,因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劝告家长们不要把“望子成龙”当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并列举了一个儿子赵江山和父亲赵芝品的真实故事i,告诉大家如果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家长既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也不能做最好的自己,后果是相当的严重的。要想让孩子能成为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以及教育手段,所以作者把现实中部分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父母应该持有真正科学的的教育观念放在了整本书的第一部分,目的是想让家长接受“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观念,以便在书的后面才能更好的理解怎样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观点上,作者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的,美国的道格拉斯·玛拉赫曾经就写过一首诗,叫《无题》,诗的最后一句“决定成败的不是你的尺寸,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表达了本书作者相同的观点。ii美国西摩·圣约翰校长所提出的第五种自由—成为最好的自己又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了。作者认为“成为最好的自己”不仅是一种自然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这个时代孩子的基本权利。至于一个孩子是否成为了最好的自己,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他是否尽最大程度的努力了,而不是去和别人比。并用海伦凯勒的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孩子则大器晚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成长时间表,家长不能强求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长得一样高,成熟得一样快。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做父母的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和耐心
去等待孩子的成长。而在现实社会中其实是没有几个家长做到了的。
原理篇中,作者提到现在的教育不再是不足的状态,而是过度了。这说得一点没错,看看我们身边,甚至是在大街上或公交车上,到处都会听到有家长再讨论要给孩子报什么什么补习班或者什么什么兴趣班,而这些补习班兴趣班又有几个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所以作者提出过度教育的害处要么是受教育者自我的迷失,要么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抗拒。而在过度教育中家长们似乎也迷失了自己,他们似乎关心的是教育,而不是孩子本身。他们在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之前就开始了教育,然后在教育出了差错的时候去指责孩子不听话或不够努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人自身力量的获得。人其实生来就是有学习的能力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他的《有吸收力的心理》一书中也早就阐述过这种孩子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理,iii其实孩子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我认为孩子的这种自己教育自己是无意识的,也是不刻意的,他们自己或许并不知道这是在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事实。现实社会中家长和教师总是不太相信孩子本身具有的成长的力量,以至于当今的教育特别善于制造自卑者。卢梭曾在《爱弥儿》一文中这样写道:“现在的社会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iv这样的远虑是我们种种痛苦的根源。”看来教育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改善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家长们希望孩子们具有自主性,具有创造性,可是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堪重负时,又怎么谈得上自主和创造呢?关于这个难题,作者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的话:“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教育自己的主体,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v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家长对孩子有着某种的期望,却在教育中做着与这个期望背道而驰的事,而他们却全然不知,反而会反过来责怪孩子们。成长和学习主要是孩子们的事情,家长包办孩子的教育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孩子变得无能。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们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让他们学着自己长大,自己走自己的路。其实在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得让孩子学会发现自己,从而自我指导、自我教育。当孩子们按照他们的节奏不断的成熟和发展的时候,家长要扮演的是一种协助者、支持者、促进者的角色。关于这一点我想不仅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而且很多教师也没意识到。有知识不一定懂教育,所以家长们都应该谦虚,需要专门学习教育孩子的学问。家长首先要学的是如何尊重孩子的权利,其实尊重孩子的权利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导致的直接结果将是他们也尊重和维护别人的权利。家长还应为孩子的成长创造适当的条件,利用家庭生活环境去感染孩子。家庭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而作者是更侧重于精神环境的。在所有影响孩子成长的精神因素中,父母本身的言行及言行折射出的内在价值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除此之外,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目标是不行的,作者主张把目标管理的方法引进到家庭教育中来。目标是家长在规划孩子成长时头脑里对孩子的将来的期待状态,而这个目标必须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定出来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恰当的目标定位,这需要特别注意两点:1.不要制定不适合孩子的目标2.不要对孩子的目标定位太高。父母在确定了适当的目标之后,还得具体的行动,具体的行动是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后的系列行动,所以家长应该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策略,让孩子在一个阶段完成一个阶段该完成的任务,形成那个阶段的人应该形成的品质。
方法和步骤篇,作者提到了胎教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起点应该在胎儿,而关注母体的精神卫生和健康是胎教的基本方法。为了证明孩子在还没出生就受到母亲的情绪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大,作者还列举了许多著名心理学家的经典实验和理论,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而多种研究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极端情绪对胎儿的影响是最大的,另外母亲的营养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生下来后,爱就成为了孩子最好的营养品。弗洛伊德曾说过一句名言:“小时候受到过母亲宠爱的人,尤其是男孩子,一生会有成功者的感觉。”以前我认为小时候发生的很多事自己已经不记得了,就想当然地认为小时候的经历对我们整个人生不
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直到我读了刘老师的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的错误。原来生命早期的经历基本上不经过任何编辑就被直接保存下来,就算我们不记得了,这些经历依然会对我们后来的心里建构产生影响。而父母的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盲目的爱。爱首先表现为让婴儿感到舒适的生活照料。丹麦作家维利·布莱恩斯特在《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一书中描述过一个婴儿被换尿布的感觉,vi虽然他还不能体会那是一种爱,但是他会感到这种行为让他很舒服。与生活照料同等重要的是与母亲温柔的身体接触,关于这点,作者又列举了美国动物学家哈洛做的一个“假母猴”实验来帮助读者们理解。作者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经历得出一个结论:儿童的心理障碍和他早期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有一定关系。接着,作者还写了对孩子早期智力启蒙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帮助家长更好的运用。
在书的剩下部分,作者把孩子的教育按不同年龄阶段分开来说明。孩子1—3岁是应该让孩子进行自主活动,让孩子感到自己有力量。然而在让孩子自主活动的时候也要注意预防孩子早期的不良习惯。至于方法作者写在书中详细说明了。孩子3—6岁时就应该让孩子进行多种尝试,找到孩子的适性领域。这个时期是父母认识自己的孩子一个很好的时期,每个孩子都有7种不同的智能,而每种智能都会有孩子不同的表现,家长们应该认真耐心的去观察。而不管是哪种智能的学习,游戏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很多家长都会把学习对立起来,其实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接触了教育,我的观点才慢慢发生变化,才意识到游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特殊的价值,才明白游戏也是一种教育。就算家长意识到了游戏的价值,那么他们是否也掌握了让孩子怎样游戏的方法?我个人的观点对这点是表示怀疑的,当然这种怀疑可能并不准确。游戏也是需要家长们引导的,来促进的,作者也列举了几个方法供家长们参考。小学阶段的孩子该学习的是如何获得效能感和勤奋感。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很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来说明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培养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中学时期的教育就应该是孩子的自我觉醒和走向自我完善,因为中学时期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发育期。在这个时期作者也强调了对孩子进行必要并且正确的性的发育与爱情教育的重要性。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地东西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另外孩子到这个阶段学习任务也重了,学习压力也大了,家长不用过分追求孩子的成绩和分数,只要家长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并且帮助孩子科学的用脑,科学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比整天让孩子刻苦的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这样孩子没那么累,家长也会很轻松,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对自己是谁产生疑问,他们或许会做出一些家长意想不到的事来对自己进行探索,其实家长大可不必那么紧张,即使有些事情在家长看来是错误的,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吧,去自我觉醒吧,家长要做的是给他们提供条件,给他们支持,那么他们就会更容易走出这个谜团。
每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他们的心理危机,有时家长会觉得在一段时间特别难管住孩子,也许他们正处于那个阶段的危机期,所以家长们要对孩子的这一特性表示理解,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危机期,这样孩子们才会再次回到以前那个听话的样子,以致不会在危机中迷路而越走越远。而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教育,爱都是非常重要的,惩罚要带有爱,奖励也要带有爱。或许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已经足够爱孩子了,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家长给的爱如果不能让孩子有被爱的感觉,那家长为孩子做再多也是徒劳的。所以爱也是要讲求方法的,只对孩子尊重与约束并重且适当的爱才是真的爱。因为爱是最伟大的教育,如果孩子感受到了那份爱并认同那份爱,那么即使家长什么都不做了,对孩子的教育也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世界这么大,孩子的出路也并非只有一条,我们不能帮他们决定他们的未来,只能在他们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给予他们无限的爱和支持。人生只有一次机会,我们没办法重来,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追求幸福,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在努力中多少人迷失了自己,模糊了这个目标,在这个不容意饿死的时代还在追求者物质,有时觉得
真是可笑,因为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社会占了主导。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不会留下遗憾,所以也只有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最正确的教育。
i 《成都商报》2003年4月
ii 《无题》道格拉斯·玛拉赫
iii 《有吸收力的心理》蒙台梭利
iv 《爱弥儿》卢梭 v 《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vi 《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维利·布莱恩斯特
第四篇:《教育名著选读》阅读书目
1.孔子《论语》(约公元前400年)2.柏拉图《理想国》(约公元前370年)3.思孟学派《学记》(约公元前300年)4.董仲舒:《对贤良 策》 5.昆体良《雄辩术原理》(96年)6.颜之推《颜氏家训》(589年):《教子》、《勉学》 7.朱熹:《大学章句序》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9.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10.卢梭《爱弥儿》(1762年)11.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1787年)12.福禄倍尔《人的教育》(1826年)13.第多斯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4.斯宾塞《教育论》
15.亚米契斯《爱的教育》(1886年)16.杜威《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明日之学校》(1915年)、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17.梁启超:《论女学》、《论幼学》
18.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19.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1936年)20.陈鹤琴《家庭教育》(1925年)21.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1926年)22.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年)
23.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1940年)、《教育诗》
24.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年)、《给青年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5.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年)2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哲学》
27.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69年)28.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30.加德纳 :《多元智能》(1993年)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
第五篇:选读书目
选读书目:
1.《鼠小弟荡秋千》(绘本)2.《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绘本)
3.《鼠小弟的另一件背心》(绘本)4.《肚子好饿的毛毛虫》(绘本)
5.《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绘本)6.《逃家小兔》(绘本)
7.《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绘本)8.《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
9.《我不知道我是谁》乔恩·布莱克 10.《亲爱的笨笨猪》(拼音版)杨红樱
11.《小布头奇遇记》(拼音版)孙幼军
12.《我在这儿》成长阅读丛书系列(9册)金波、曹文轩、秦文君等作家创作一年级下册必读书目:《会唱歌的小窗口》深山里有一座白城堡,白城堡
里面有一扇会唱歌的小窗口,城堡中住着长不大的白精灵;蓝帆船上的蝴蝶帆鼓
满了海风,小绿人和小不点就要分手……这是著名作家金波2008年奉献的短篇
童话集,意境优美,感人至深。显示更多
选读书目:1.《小威利做家务》(绘本)2.《我爸爸》(绘本)
3.《搬家》(绘本)24.《快乐的森林舞会》(绘本)
5.《我爱波波熊》(绘本)6.《小马小熊和苹果树》(绘本)
7、《活了100万次的猫》8.《恐龙的温馨故事绘本》:含《你看起来好像很好
吃》《我是霸王龙》2册。9.《小巴掌童话》(拼音版)张秋生
10.《小猪唏哩呼噜》(拼音版)孙幼军
11.《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拼音版)周锐
12.《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拼音版)英国达尔
13.《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拼音版)(汤素兰)
必读:
1、《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2、《逃家小兔》
3、《我爱我爸爸》(绘本)
4、《红鞋子》
5、《爷爷一定有办法》
6、《安徒生童话选》(拼音读物或绘本)
7、《格林童话选》
选读:
1、《哪吒传奇故事》童趣出版社
2、《王一梅童话系列》王—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 汤素兰等 明天出版社
4、《晚上的浩浩荡荡童话》 梅子涵著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5、《可爱的鼠小弟》(日)中江嘉美、上野纪子著 赵静、文纪子 南海出版社
6、《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日)宫西达也著 杨文译 蒲蒲兰绘本馆
7、《丁丁历险记》(英)迈克?法尔著 邹晓平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8、《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罗尔德?达尔 代维译 明天出版社
9、《胡萝卜种子》
10、《小精灵的秋天》
11、《小猪唏哩呼噜》 孙幼军
12、《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周锐
13、《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挪威)埃格钠
14、《兔子坡》(美国)罗伯特 ?罗素
15、《稻草人》 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