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家讲座李镇西《爱心,民主与教育》视频课程作业
名家讲座.李镇西《爱心,民主与教育》视频课程作业
1.通过观看视频课程,你如何看待李镇西的爱心、民主、教育思想?
爱心不盲目,民主有土壤
中山中学单江晓2011.8
我一直以为,教育应该是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活动,爱心、民主可以给人温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常态。可是,从教多年后,我才认识到自己真是天真得可以,因为在我们学校,包括周边学校,甚至其他县市的学校,能够持爱心、民主教育理念来管理班级的班主任,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看了李镇西老师的视频后,我是深有感触。
我完全认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民主教育思想。民主、科学、个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的精华。李老师认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教育要从爱心走向民主。的确,老师对学生付出爱心不难,但要老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平起平坐,甚至打成一片,这就没有多少老师能做到了。李镇西认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民主教育有这样的特征: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民主教育主张“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平等、自主合作探究、尊重个性等等理念,都是民主精神的鲜明体现。
所以,他觉得真正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教师要由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他认为向学生学习,就是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当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神而还原为质朴、真诚但不乏缺点的人时,学生会把教师当作可以信任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当然,这里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教师必须有才,必须有值得学生崇敬的地方。
从李老师娓娓道来的一个又一个实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作为老师的那份自豪和辛苦。应该说,李老师做到了与学生的平等和谐相处,他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以及勇气实践了民主教育理念,赢得了学生该有的尊敬和爱戴。李老师的教育最令我震撼的倒不是他与学生相处得有多和睦,而是他的果敢和睿智。他特别能想,想了又敢做,不像我们有诸多顾虑。但是,我以为他是幸运的,假如在我们
现在的条件下,他的一些做法未必可行。先说写信请谷建芬老师作曲一事吧,正像李老师自己说的那样假如是在现在的中国,试问还有像谷老师这么真的乐曲大师吗?我想假如是在现在,不要说能得到回信,就连那信是否能到她本人手上都难说。再说李老师把语文课堂搬到校外上这事,我们现在是连把课放在教室外上都不大可行,更别说是出校门上了。还有,现在学生安全第一,老师个人多次带学生外出旅游,教育局能给批吗?所以,我以为李老师那个时代,人心更淳朴,学生更真诚,李老师能够实践他的爱心、民主教育,除了他个人的魅力和努力外,实在也有适合的土壤啊。在李老师的讲座中,李老师自己也说农村比城市学校更可推行这方面的教育。民主制度需要土壤,在土壤没有形成之前,孤立地搞“民主”,到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一位富有责任感的年轻教师曾经写了《春风不度玉门关》一文,他在文中恳切地道出了他的努力及其由此产生的困惑。这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教师,这是一位与城市教师有着一样理想的教师。因为年轻,他充满激情,因为年轻,他推崇新的教学理念。怀揣一颗为教育沸腾的心,他遵从爱的理念,体贴、关心学生,以至大受学生欢迎。但是结果却很不理想,他的教学方式遭受同事的质疑,挨领导的批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教的班考试成绩不理想。渐渐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他模仿同事的做法,走上了教学的老路。他不再把爱心表露,而是严”字当头,甚至变得苛刻,但教学效果却出奇的好,他当然也就受到了优待。可表面的风光怎能掩饰住内心的痛苦?是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改革的春风吹不到偏远的地方?
我比他还糟糕,因为他还是班主任,而我只不过是任课教师而已。记得刚跨进中学校门时,我就告诉自己要尊重学生,要关爱学生,要让爱心教育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因而开学第一课,我就试着在课堂上营造民主氛围。此后我朝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努力,我与他们平等对话,我与他们协商处事,我与他们谈心,结果学生鼓掌欢迎我,有学生说我平易近人,有学生说我善解人意,更有被公认为最吵的学生说只有我和数学老师是被他们所欣赏的,因为我们不歧视落后生。应该说,我的爱心付出是为大部分学生所认可的,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学生愿意把心里话对我讲,一些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或产生心理困惑的时候,愿
意找我帮忙。而在我工作遭遇困难或心情不佳时,学生会及时安慰我或帮我出主意。
在他们面前,我是诚恳的,我不赞成呵斥,更不赞成责打,因而学生上我的课是最不会感到有压力的。然而也正因为我的体贴,在众多科目中,我所布置的作业是最晚交的;在我这门课上,他们所花时间最少;考试时,他们还会以牺牲”这门课去换取其他科目的高分。而他们告诉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对他们最好。这样的理由真让我哭笑不得,难道这就是我奉行爱心教育的结果?这就是学生对爱心教育的认可吗?苦苦思索之后,我终于明白,在现今条件下,爱心教育生长的土壤还不够,作为课任教师,在与班主任的“铁血政策”的对比下,我的爱心教育显得那么苍白无助。
综上所述,我赞成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民主教育思想,但我并不认为它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遭遇过爱心教育尴尬的我非常理解推行爱心、民主教育的艰辛,所以对李镇西老师更为钦佩。
2.谈谈你对李镇西教育思想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意义。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包含道德成长、教学成长、科研成长几个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锻炼,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终身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个体主动、自觉参与才能完成。李镇西在这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从李镇西身上,我们领悟到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不能简单地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自主发展来完善。李镇西启示我们,要力争做有风格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而并非千篇一律地模仿别人;要做有文化、有品问的教师,这是厚积薄发的力量、是日积月累的沉淀,这更是平日里勤于阅读、勤于笔耕的结果;要做学研型教师,要学习、研究相结合,给自己拟定不同时期的计划和发展方向,不断地向着目标前进。不断地反思、剖析自我,认清发展形式,不断提高。具体地讲:
道德成长方面:爱岗敬业,寻求教育的幸福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为人师表,不分学生智愚、长幼、勤惰,去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做充满爱心的“职业者”,要多看到学生的长处——做教育的“宽容者”,要树立教师个人品牌——做教育风范的“引领者”。
教学成长方面: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停写作,不断充实学科知识;钻研教材,把握形势,研究学情,创新教学。
科研成长方面: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点滴记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收集资料,并积极去探讨如何解决问题。
而今,自主发展已经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有效的自我规划,并让专业成长变成自主行动,自主学习—提升学科的专业素养,自我修养—提高专业情意,自觉研究—积累实践智慧,自觉反思—在专业成长中不断提升实践智慧。
第二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教师的热情——对孩子真诚的爱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对孩子真诚的爱,当下的老师几个能有?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泛滥,物欲横流,大家都忙,忙着竞争,忙着升迁,忙着挣钱。老师也忙啊,拿着微薄的工资待不住了,心思不在教学上,精力不在学生上,况且,育人任重且道远,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人的学习也是很复杂的,教不好教啊,有的老师畏惧了,逃避了,所以也就敷衍了。
俗话说,“做一行爱一行”。任何工作,只因为它是一个工作,它便是有难度的,要想做好,便得花心思,花功夫,所以人千万不能偷懒,一偷懒就出问题,虽说快乐是人的天性。况且,责任感是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准则,“在其位,谋其政”,该你做的事,就得认真做。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苦便有甜,做教师很辛苦,但只要你用心去感知,你会发现育人的趣味,就像品茶,品多了便品出韵味了,但首先你得认真去品。
为孩子的真正的实际条件下的更好成长,教师仅仅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是不够的,就像炒菜一样,仅仅炒个家常小菜,寻常的厨艺肯定小菜一碟,但要做个色香味俱全的超好吃的菜可不够看,还需要热情。热情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水不沸则茶不香,盐稍少则菜无味,一如画龙不点睛,活不起来,总感觉少了那么点意思。热情就是那万能的点睛之笔,点哪哪活。炒菜有了热情,会更加细致认真的对待,会去琢磨,会有发现,会去寻找,会去花时间,会有改进,便会有进步,大厨就是这样炼成的,就这么简单。做出更好吃的菜,是厨师的热情,教师的热情,又是什么?
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第一篇中提到他的精神导师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小故事,印象很深刻,也很感动。曾在一个春天,苏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苏在他的《巴甫雷什中学》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感受到了吗,满到快溢出来的,都是对孩子真诚的爱啊。
对孩子的真诚的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工作的热情,又何尝不是兢兢业业、耐心认真、执着探索的教育实践者与教育研究者的热情呢?因为爱,所以选择;因为爱,所以坚持;因为爱,所以热爱。
平凡而简单,但绝不平庸,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第三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有爱的教育是成功的
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爱心与教育》。这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淡黄的封面素雅洁净,鲜红的标题醒目地印入眼帘。李镇西老师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样子俨然就是位学者。我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而感动!我不禁想说:有爱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
李老师在书中将自己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分成了七个版块来写:《爱心与童心》主要讲述李老师和学生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主要讲述李老师对后进生的转化;《锻造卓越人格》主要讲述李老师如何培养优秀学生;《回答心灵的呼唤》主要讲李老师对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是李老师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主要讲李老师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讲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章节都让我感受了李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他记住每一位学生的生日并为他们送上生日祝福和礼物;他对后进生、优秀生一视同仁,用自己对学生无私的爱赢得学生对他的信任和敬爱;他讲究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方法,帮助一个个学生打开心灵之窗,顺利迈过青春的门坎;他为每一届新生都送上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并引导学生关注他人、捕捉幸福、学会感动与感恩;他与素未谋面的远方学生通信,鼓励他们走好人生路;他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从书里,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善良正直的宁玮、令人头疼的后进生万同、多才多艺的程桦、把市级三好学生的荣誉让给其他同学的王铜、体弱多病又顽强上进的杨守丰„„这些性格迥异的学生,他们的成长路上留下了李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他的学生也把真诚给了他,使他赢得了学生的敬重与爱戴。学生为他祝福生日,学生把他当成知心朋友一般信任他,毕业了的学生不远千里赶来看望他„„从他摘录的学生作文里,从他和学生的书信来往中,从一个个小故事中我们读到了师生间令人感动的情谊„„
李老师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而他的成功,来源于他对学生无私的爱。如果我们都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用满腔的爱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也能像他一样,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因为,倾注了全部爱心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成功!
2014年9月14日 草于光明
第四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充充电。《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
(一)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的看了作者简介和自序,自序中一句颇具想象力,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话深深的攫住了我的心,那就是“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当时决定买他的书并不知道他有那么大的名气,那时蓬安还没有开什么教育大讲堂,也没有亲自听过李镇西的报告,更没有看过他的讲学的碟片(后来学校在集中学习时才有幸看到他在蓬安作报告的实况碟片),当时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在经历过几次失望后才买到这本我心仪已久的书----《爱心与教育》(增补版)。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所以我就分几个早读给孩子念了书中关于杨守丰的事迹。我一边读,一边哽咽,我和学生(当时是六年级)一起被杨守丰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时不得不停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遗憾的是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言,下来我真担心此举是我的一厢情愿,疑惑从心中悄然升起----学生听了后是否会受到震动呢?是否会引起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否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呢?第二天(08年4月29日)在期盼中到来,学生的日记交上来了,代理班主任陈鑫竟以《听梁老师念爱心与教育有感》为题写了很长一篇日记,至今我还保存着。她因为杨守丰请了二十几个月病假居然考了全班第八名而从心底里感到无限敬佩······文末写到:“梁老师,你明天还继续念吗?我很期待”。姚柳伊也以《杨守丰,你是我的榜样》写了命题日记,原文结尾是这样的:杨守丰,虽然你走了,但是你童稚的心灵却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这天看他们写的这些关于杨守丰事迹的感想,我喜出望外,这种惊喜超过了我们班今天夺得体操比赛全校第一名给我带来的愉悦。他们无一不被感染,对她的事迹回顾的很仔细,都决心要以杨守丰同学为榜样,要珍惜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还针对自身不足做了剖析,希望我继续给他们读《爱心与教育》,也有同学问我哪儿可以买到这本书,向我借这本书。他们认为这种读书活动比上课还有意义,从他们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纯洁无瑕,向上向善的童心,我相信杨守丰这个名字和她的事迹都将深深铭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并会逐步内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当天我在写教育日记时总结了两点:一是榜样的感染力和激励效果是空谈阔论无可比拟的,二是以后得多抽时间给他们读这种感人肺腑,令人肃然起敬的同龄人的故事。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如今年上期我在班上发火,下午母春兰就用小纸条给我提建议了:“梁老师:做事不要太急躁,不能意气用事,要考虑清楚再实践,有时要学会克制自己······别让自己生活在气愤当中,有时同学们跟你的友谊比你的面子还重要。”我因为这位学生朋友般真诚的建议而感动,我因为她的存在而幸福,同时也更加理解李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第五篇:李镇西 爱心与教育 读后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年前就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只粗粗地过了一遍,让它在书柜沉默了很久。最近,重拾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三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读完书后,我深感: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 “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的评价。读罢此书,我感觉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掩卷深思,李镇西老师演绎的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背后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撑,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李镇西,最重要的是学他“做有思想的教师”。不能否认现在确实涌现出一批像李老师这样有思想的教师群体,但数量极少。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重复着别人说过的话,复制着别人写过的教
案,模仿着别人上过的课。
李老师说:“当教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说自己的话。”这句简短的话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反思。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多向名家和大师学习,多参加一些沙龙类的讨论,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李老师曾感慨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李老师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对教育家思想的汲取和积淀。我们向教育家学习,不光要学习教育名家的理论和思想,还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总结的毅力。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这份艰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份丰厚的回报。反思我自己,与李镇西老师相比,真感到汗颜!大师的成长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往往都经历过“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彷徨,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的学习积淀过程。与其天天盼机遇的垂青、幻想一鸣惊人,不如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和反思总结。如果我们还想进步,如果我们还不甘沦落为可悲的“教书匠”,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吧
(三)对教育的反思除了“爱心”和“做有思想的教师”,书中还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真的,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窑北头小学
邵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