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生的学习》读书笔记
《一生的学习》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
《一生的学习》(《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life》)----------------------------二十世纪最纯洁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
克里希那穆提:印度著名哲学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在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目录
教育与生活的意义
正确的教育
智力、权威和智慧
今日世界的危机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
父母与教师
性与婚姻
艺术、美与创造
文摘
一
1、我们配做父母吗?想想我们曾经历过的教育,想想我们是如何一天天的变得平庸。如果教育只是想用模具来塑造各种标准样式的人,教导人们去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的人物,或是早日过上舒服日子,那么,教育只会助长这个世界的不幸与毁灭;如果教育只是一个职业,一项赚钱的方法而已,那么老师怎么会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2、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附和随从导致平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是反抗环境绝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寻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了“不满之情”遏制了自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生活加以明智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灵便冷漠迟滞了。
3、当我们寻求舒服时,通常会在生活里找到一处最没有冲突的安静角落。于是,我们便惧于跨出这块隐蔽的地方。这种对生活、对奋斗、对新经验的恐惧,扼杀了我们心中的冒险精神。我们一切的环境教养与教育都促使我们不要异于他人,唯恐自己的思想和社会上的模式相左,使我们对权威和传统给予错误的尊敬。
幸好,有些认真的人们,愿意摒除左派或右派的偏见,而探究有关人类的问题。然而,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真正的“不满之情”,真正的反抗之心。当我们对于环境不加了解便屈服于其中,则我们可能具有的任何反抗之心便逐渐熄灭了。不久,我们的种种责任则使它完全死绝。
4、反抗有两种。一种是暴力的反抗。这仅是对于既存的秩序不加了解的一种反作用而已。另一种是深入的、充满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许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统规范,却又落入新的正统规范,落入了更进一步的迷惘和巧加隐饰的自溺自满之中。一般来说,我们总是脱离某一人群或某一组理=理想,而加入另一群人,背着另外的理想,如此地制造新的思想模式;而对于这项思想模式,我们则必须再起而反抗。反作用只会产生对立,而改革则需要再度的改革。
5、然而有一种明智的反抗,它并非反作用,而是由于一个对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察觉,因而随着自我认识而产生。唯有当一种经验来临时,我们面对它,而不避开它所带来的骚扰,如此我们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的觉醒;而高度觉醒的智慧是直觉,他是生活中惟一的向导。
6、如果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
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人。一个只知接受训练的心智,只是过去的延续,这样的心智永远无法发现新的事物。所以,为了要寻出何为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寻生活的全部意义。
7、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如果没有自我认识,则自我表现便成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种种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冲突。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满足自己的自我表现。
8、要建设正确的教育,显然地,我们必须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来了解它的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能够思考,不是指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的思考,而是直接的、真实的思考。一个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的思考者,是一个不假思索的人,因为他遵循着一种模式,他重复着说过的话,循着一个窠臼去思考。我们无法抽象地或根据理论来了解生活。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而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在于此。
二
1、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当一个有学问的人依赖书本、知识和权威,借着它们以获得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的。
2、今日的教育已全盘失败,因为它过分强调技术。由于对这项技术的过分强调,我们便毁灭了人。磨炼技能和效率,然而对生活不了解,对思想、欲望的行踪不能领悟,只会使我们变得日益残暴无情,以至于触发战争,危害了我们肉体上的安全。由于单单培养技术,已经制造出许多科学家、数学家、造桥工程师、征服太空的人,但这些人了解生活的整体过程吗?一个专家能把生活加以整体地体验吗?唯有当他不是专家时,这才有可能。
3、注重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它给予我们一种安全感,不仅是经济上的安全感,而且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有能力,有效率,足以使我们心安。知道自己会弹琴,或会造房子,使我们有一种活力感,一种逼人的独立感。然而,由于渴望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强调了能力,这是摒弃了充实的生活。生活的整个内容,我们无法预知,它必须在每一时刻加以重新体验;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有所恐惧,所以,我们以体系学说、技术、信仰,为自己建立了心理上的安全地带。只要我们寻求着内心的安全,则生活的整体过程,将无法被我们所了解。
4、目前我们所谓的教育,只是由书本聚集见闻、知识,这是任何懂得阅读的人都办得到的。这种教育提供了一条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样,它无可避免地制造出有增无减的苦难。冲突和混乱,是由于我们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间差错的关系而产生的,除非我们了解此项关系而改变了它,否则,仅仅知识的学习和堆砌,各种技能的获取,都只会将我们导向更深的混乱和毁灭。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将子女送入学校,学习一些技能,借此在来日谋生。我们对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将他塑造成一个专家,希望给予他一个安全的经济地位。然而,技术的训练能使我们了解自己吗?
5、技术上的进步,在某种层面上,确实为某些人解决了某些问题,然而,它也带来了更深
更广的问题。生活在某种层面里,而忽略了生活的整体过程,必然会招致不幸与毁灭。每一个人最大的需要和最迫切的问题,乃是对生活要有整体的了解,才足以使他面临生活上日益增加、错综复杂的问题。
6、正确的教育,一方面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某种更为重要的事;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这种体验才能将能力和技术至于它们应有的地位。如果一个人真正有话说,那么在他说话时,便会创造了他自己的格式。然而,学习一种格式而没有内心的体验,则只会导致肤浅。
7、正确的教育,与任何意识形态都不相关-------不论这意识形态保证能在未来产生何种乌托邦;正确的教育,不是以任何学说为基础-------不论它是多么精心构想得来的;正确的教育也不是一直手段,借以把个人加以某种特定的限制。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理想或者未来乌托邦的蓝图,都永远无法产生内心的彻底改变----而内心的彻底改变却是必要的。如果,我们要终止战争以及全世界的毁灭的话。理想无法改变我们既存的价值观;后者要得以改变,唯有借着正确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对于“现在存在的事物”了解。
8、当我们为了某个理想,为了未来而努力,我们是按照对此未来的概念而塑造个人;我们对于人一点也不关心,我们关心的只是“人应该如何”的这种想法。对我们来说,“应该如何”变得比“现在存在事物”-----换句话,就是个人和他本身错综复杂的问题-----更重要了。如果我着手于直接了解个人,而不要通过我们所设想的“他应该如何”的幕布来看他的话,那么我们关切的便是“现在存在的事物”了。这时,我们便不再想要改变这个人。我们关心的只是帮助他了解他自己,而没有私人的企图和利害关系,如果充分察觉到“现在存在的事物”,我们便会了解它,摆脱了它的束缚而得以自由。因此,要察觉到真正的自己,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想要成为他人的挣扎。
9、理想在教育中并不重要,因为理想妨碍了对“现在”的了解。显然,唯有不逃避未来,我们才能察觉到现在存在的事物。转向“未来”,追逐理想,表示心智的怠惰,以及一种想要逃避“现在”的欲望。
10、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其间有许多影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发生作用。而为了“未来”而牺牲了“现在”,我们便是追求着一项错误的手段,以为借此可以达到一个可能正确的目标。然而,手段决定了目标;何况,我们是何许人,竟能决定“人”应该如何?我们有何权力,能够决定将“人”按照某种特定模式-----这个特定模式乃是从某种书本上学来,或是受我们自己的野心,希望和恐惧所规限-----而加以塑造?唯有爱才能触发对他人的了解。有了爱,才会和别人在同一层次、同一时间有即时的沟通。由于我们自己思想干枯、空洞,没有爱,所以,我们才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方针拱手让给政府和学说。然而,政府需要的是有效率的专家,而非“人”,因为“人”对政府是个威胁----对于组织化的宗教,对“人”也是威胁。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和组织化的宗教,要设法控制教育的原因。
12、一颗仅仅被训练来接受知识的心,无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和奥妙,以及生活中的深渊和峻岭。当我们按照一套思想学说,或依照某种特定的规律,来训练我们的子女;我们教他们限制在种种不同的部门内思考,便是阻止他们发展成完整的男女。因此,使他们没有能力作明智的思考-----也就是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教育。
13、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的处理。
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制造新的价值。仅仅将既存的价值置于孩子的心中,使他符合理论,这是将孩子加以限制,而非唤醒他的智慧。教育和目前的世界危机息息相关,明白了世界骚乱原因的教育者,应该自问如何唤醒学生的智慧,帮助新生一代不再制造冲突和灾难。教育者必须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关怀和情爱,以创造出正确的环境和智慧的培养,使得孩子长
大成人以后,能以智慧处理他所面临的人生和问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了解他自己本身,而非依赖种种意识形态、学说和信仰。
14、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在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漏于社会。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
理论的追求,排斥了爱,而缺乏了爱,任何有关人的问题,都无法获得解决。
15、正确的教师不会依赖某种教学方法,他会对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加以研究。我们与孩子、少年的关系,处理的并非是那种可以迅速加以修补的机械,而是易受影响、变幻不定、敏感的、恐惧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要处理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具有深入的了解力,以及忍耐和爱的力量。缺乏这些东西时,我们便求助于迅速而简易的补救方法,希望由此而获得神奇而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力,如果我们的态度和行为都是机械化的,便会在使人为难,且无法以机械式的回答来解决问题之前退缩,而这就是我们教育上的一项主要问题。
16、爱和善良,唯有在个人自由的时候才能充分发展;而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提供这种自由。
17、了解了何为内心自由的正确教育者,能帮助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去观察和了解他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加诸自己的强制行为;他帮助学生察觉到那些将他加以限制的种种影响力,以及他自己的愿望,这两者都使他滋生了恐惧。当学生逐渐长大成人,教育者帮助他,借着观察他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了解自己。因为,造成无止境的冲突和悲哀的,乃是完成自我的渴望。
18、a、为了政治和工业上的理由,纪律成了目前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而由于我们想要获取心理安全的这种欲望,我们便接受了各种形式的纪律,且加以实行。纪律保证可以带来某种结果,而我们认为目的比手段更重要;然而手段限定了目的。
B、纪律可以压抑恐惧,却不能根除恐惧,而我们在现代教育之下所得来的肤浅知识,只会加深恐惧。
C、智慧是了解自己,并且超越了它;然而一旦心存恐惧,智慧便不存在。
D、我们年轻时,不论在家中或学校里,恐惧便渗入大部分人的心中。父母或教师都没有耐心、时间或智慧,去驱散我们童年时本能上的恐惧-----当我们成年时,这种本能上的恐惧便支配了我们的行为和判断,制造出许多问题。
19、自由不是一项目标,不是一种要在未来才获取的目的。自由在于开端,而非结局,它不存在与某个遥远的理想之中。
20、正确的教育,依赖于对孩子的爱。
21、正确的教育,意指自由和智慧的培养,然而,如果存在了任何任何形式的强制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恐惧,则这项培育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总之,教育者所关心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他整个生活中的各种纠纷,使他心中造成无尽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形成社会上的对立状态。产生秩序的是智慧,而非纪律。
22、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这项品质,他便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3、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正确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随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应该首先帮助个人了解他自身的心理过程。
24、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危吓。
A.我们被教导着去顺从着一位教师的权威,一本书的权威,因为这么做是有利可图的。生活上每一部门的专家,从牧师到官僚,都掌握着权威,支配着我们。然而,任何利用强制方式的政府或教师,都无法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对于社会的幸福
和安宁,是不可或缺的。
B、教育上的真正问题是教育者。
C.要了解生活的意义,以及生活上的冲突和痛苦,我们必须摆脱权威-----包括有组织的宗教权威-----而独立思考。然而,如果我们为了帮助孩子而在他面前设下具有权威性的榜样,那么,我们只助长了恐惧、模仿,以及各种形式的迷信。
25、教条、奇迹和仪式,这些都无助于精神生活。真正的宗教教育,鼓励孩子了解他自己和他人、事物、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A、我们所谓的宗教,仅是有组织的信仰以及它的种种教条、仪式、奇迹和迷信。每个宗教都有它的圣书、教主、教士以及威吓人们,控制人们的方法,大部分人都被这些所限制,我们认为这便是宗教教育。然而,这项限制离间了人,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对抗,他不仅仅是在信仰者之间,而且在其他不同信仰者之间制造了对立。
B、我们所谓的宗教训练,并不赞成人们询问与怀疑,然而,唯有对社会和宗教的价值观加以探寻其意义时,我们才能发现何谓“真实”。
如果孩子的心没有被宗教的先入为主观念和偏见所塑造的话,那么他将可自由地经由自我认识而去发现那超越他自身的事物。
在教育孩子时,深入的洞察力和了解是必需的。
宗教并非是一种限制的形式,它是一种存在的真实、上帝的宁静状态。然而,唯有自我认识和自由存在时,那种创造性的状态才会出现。自由产生德行,而没有德行,宁静无法存在。平静的心不是一个被限制了的心,他不是通过纪律或训练才变得静寂。唯有当心灵明白了它自己的种种存在方式-------也就是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平静才会出现。
有组织的宗教,是人们冻结了的思维,人们一次建造寺庙和教堂;它成了胆怯者的安慰品,哀伤者的麻醉剂。然而,上帝或真理远远地超越了思维,超越了情感上的需求。对制造恐惧和悲哀的心理过程有所认识的父母和教师,都足以帮助年轻人去观察、了解他们自己的种种冲突和灾难。
真正的宗教教育,是帮助孩子获得明智的觉察力,能明辨瞬息即逝与真实的事物,能无私心的面对生活。
唯有鼓励孩子对任何他所读的书加以质询,对种种既存的社会价值、传统、政府的形式、宗教信仰等等加以探寻其真伪,教育者和父母才有希望唤醒,并维持孩子批判性的机警和敏锐的洞察力。
不满是导致自由的途径。
他们不能让权威窒闷了心智和情感。跟随他人------不论这人是如何地伟大-----或是依附一种使人心满意足的意识形态,都不会产生一个和平的世界。
第二篇:《一生的学习》读书笔记
《一生的学习》读书笔记
读了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的学习》,有一种价值观被颠覆的背叛,在我20多年不算长的人生中一直接受的是中国传统式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读完《一生的学习》,我体会到原来人生、教育、知识、老师甚至是自己的父母都可以用另一种表达来诠释,思想的颠覆让我找到了新的出口,现将自己的一些感悟付之于笔端。
一、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被誉为“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
二、《一生的学习》概述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 教育与生活的意义,第二章 正确的教育,第三章 智力、权威与智慧,第四章 今日世界的危机,第五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第六章 父母与教师,第七章 性与婚姻,第八章 艺术、美与创造。
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当一个有学问的人信赖书本、知识和权威,借着它们以获取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
目前我们所谓的教育,只是由书本聚集见闻、知识,这是任何必懂得阅读的人都办得到的。这种教育提供了一条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样,它无可避免地制造出有增无减的苦难。冲突和混乱,是由于我们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间差错的关系而产生,除非我们了解此项关系而改变了它,否则,仅仅知识的学习和堆砌,各种技能的获取,都只会将我们导向更深的混乱和毁灭。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将子女送入学校,学习一些技能,借此在来日谋生。我们对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将他塑造成一个专家,希望给予他一个安全的经济地位。然而,技术的训练能使我们了解自己吗?
虽然,显而易见的,懂得念书写字、学习土木工程或其他某种职业,是必需的,然而技术能给予我们了解生活的能力吗?技术,无疑地,是次要的;如果技术是我们惟一奋力以求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摒弃了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了。
生活,是痛苦,喜悦、美、丑、爱,一旦我们将它整体地加以了解,那么这项了解在各方面都会创出它应有的技术。不过,相反的说法就是不是真的了:技术永远无法产生创造性的了解。
今日的教育已全盘的失败,因为它过分强调了技术。由于这种技术的过分强调,我们便毁灭了人。磨练技能和效率,然而对生活却不了解,对思想、欲望的行踪不能领悟,只会使我们变得日益残暴无情,以致于触发战争,危害了我们肉体上的安全。由于单单培养技术,已经制造出许多科学家、数学家、造桥工程师、征服太空的人,但这些人了解生活的整体过程吗?一个专家能把生活加以整体地体验吗?惟有当他不是专家时,这才有可能。
三、读后感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在于其他,而是在于自己,在于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真正认识自我。所以教育的真谛并不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育让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学习。曾看过一个小故事,人们问放牛娃放牛是为了什么,放牛娃说为了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娃,生了娃放羊,就陷入了“放羊—娶亲—生娃—放羊”的恶性循环。我们感慨放牛娃的鼠目寸光,殊不知我们也已经走入了“考大学—工作—结婚—生孩—考大学”的怪圈。这难道就是现代教育赐予我们的礼物?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更多的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灵魂。什么是教育的意义?教育应该让我们发现恒久不变的价值,使我们不至于只依附公式或重复口号;教育应该帮助我们拆除在国籍和社会上所竖立的栅栏。不幸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们变得卑屈,变得机械化,变得毫不思考,虽然教育唤醒我们的智力,然而,它使我们的内心残缺不全、矛盾、没有创造力。
正确的教育使我们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现在社会的发展突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但是要使一个人内心变得强大起来我们更多需要的是“爱”,通过爱的传递,帮助他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有了爱,才会和别人在同一层次、同一时间有即时的沟通。珍视现在,珍爱身边的人,学会理解和信任,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别人身上,尤其是父母总是倾向于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孩子有孩子的未来,他们的人生不是任何人能掌控的,家长应给以孩子更多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神圣的字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教师已经把教育当做一个扩张自我、满足自我的方法,即使是一群小学生也会成为他私人野心的工具。教育一个孩子不
仅仅是教给他们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帮助他们了解何谓自由和完整,教导他们学会怜悯、同情、知足,寻求至高无上的真实。因为,惟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拯救。真正的教育,要唤醒智慧,培育一种完整的生活,惟有这种教育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和一个和平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被评价为独立自主,我会觉得这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因为内心没有依赖,就没有束缚,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这样的人善于剔除传统的思维方式发现新的事物。这样的人生永远不会平庸,永远充满活力。
一生的学习,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多少有些哗众取宠了,远不如原来的英文名字-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来的贴切,教育和生命的意义,或许在众多的书籍里面显的太过普通,确实是,关于教育和生命,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它的书也是汗牛充栋,可是这个名字切切实实的告诉你这本书是讲的什么。生命的意义,这个才是一切的根本,我们的教育如果不是从这里出发,不是为了生命的意义,势必为功利所引导,结果就是培养出一批批工蚁一般的工作机器。人,是有思想的,没有了思想的人,要么是麻木,要么是痛苦。
教育从心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智慧充满我们的心灵,这个才是教育的根本,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之后,生命才会充满宁静快乐,才有继续学习其他知识的能量。
作者的故事大家可以自己去读传记。我读了传记之后第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克里希那穆提对于自身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这也成为他思想的重要基石。克里希那穆提14 岁就被神通学会认定为弥勒尊者的化身,可是在后来他坚决的解散了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他相信真理是无限的,纯属个人的了悟,一旦落入某种组织或上师的崇拜,人的心智就开始僵化、定型、软弱和残缺。如克里希那穆提一样,让我们和大师一起,去追寻我们心灵的自由,寻找自己的智慧吧。
第三篇:《借我一生》读书笔记
书是好书,一贯的我喜爱的文风,厚重而不罗嗦,深刻而不矫情,颇显长者风范。可惜以我的学识,只有学习和理解的份,却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见和自己的观点。站在他所提的高度,确实能比较准确的解释现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一些现象„„
我摘录了书中讲的关于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的特点:
1.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能够不断的延续至今,不是常例,而是奇迹,极其罕见,极其艰难。
2.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传导技术上的原因在于早早的建立了一个既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
3.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传导状态上的原因在于早早地建立了一个对社会,对历史的开放式对话系统。
4.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生息空间上的原因在于一直没有失去过一个辽阔而稳固的承载地域。
5.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精神空间上的原因在于一直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灼伤。
6.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外部关系上的原因在于一直因地理阻隔和农耕心态而并不过度热衷于对其他文明的军事远征。
7.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内部关系上的原因在于一直没有让社会长期陷于整体性无序状态。
8.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固守精神主轴方面的原因是借助于科举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了一种广泛的生命化遗传。
9.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汲取外部资源方面的原因是采取了一种粗糙而又松软的弹性态势使各文种文明成分大致相安无事。
中西文明对比:
1.中国当前社会转型中文化的地位,要开创新文化
2.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人格和行为方式矫情
3.中国文化缺少创新意识的自满
4.中国近代以来的激进主义选择
5.中国文化在近代城市生态上的缺漏。
6.经济奋斗中缺少人文目标的盲目性
7.中国文化历来重老式荣誉,轻视法律意识的传统
8.中国文化越演越烈的民族主义偏执
之后中华文明的方向,作者有自己的观点:
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并行不悖,共臻极致
个人自由和相互尊重并行不悖,形成公德
此为我对于余先生写此书的一些看法:
对于科技学者来说,出成果应该是在青壮年时期,老年时期除了教授弟子,就应该是享受尊荣。而对于文化学者来说,我一直认为是“老而弥坚”的,虽然精力和创造力不比年轻时,但学识的积累应该是会越来越醇厚,固然也要传道授业及享受尊荣,但是还是有很大机会发挥学术方面的第二春的。而以老余的年龄和身体状况(1946生,今66岁),现在就急着写出自转体散文,详述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我感觉有点为时尚早。为何他选择在这个时候?莫非他认为自己的学术创作已经达到了顶峰,之后无论是精力还是智力都难以为继了?还是他已决定收山?
——2010年5月28日
LYC
第四篇:借我一生读书笔记
借我一生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借我一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借我一生读书笔记1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不能不说感触真的很大,也很久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了。以前高中三年静不下心安安静静的去读完一本书,大一是因为太浮躁吧,总之就很久没有阅读了。所以现在再重新去完整认真读完一本书我还是有感到吃力的,所以也看得断断续续的,不过,这本书还是对我影响很大,感动感触很多。起码让我能重新静下心来去体会一本书。但我知道,我现在对这本书得认识还很表面,有很多深层东西我还不能体味到,现在的我阅历还是太少,也许以后再看这本书时还会有更多收获,品味学习到更多。
大二了还带有很多小孩子习性懵懂无知又不懂独立的我,这本书真的告诉了我很多,也让我反省自己很多。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很幸福,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和平的年代,个性张扬,幸福的享受着父母为我们准备的各种物质享受,不知吃苦受难为何物,被层层好好的保护着。但这也同时让我们染上了很多时代病,让我们过于的依赖,让我们不懂长大。让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会生活去成长,这也是所谓的有得必有失吧。面对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真的要学会感恩。
当我读到文革时期作者的各种遭遇,我感觉真的真的很揪心,一直知道文革时期是一段很黑暗的历史,但不敢想象人性却真的可以变得如此恐怖如此自私,人权可以被如此轻贱,面对迫害会如此无力。由父亲被身边亲友因一句闲聊时的话而导致蒙冤受害十年之久,到我一直感觉很亲切很有爱的叔叔被迫害,无法作任何申诉辩驳而最后致使一个如此刚烈坚强的人自杀,当时真的感觉很悲苦很心酸。还有为爱人而自杀的益胜表哥,典型上海小女人的姨妈,很有风韵很有味道的妈妈,还有太多太多,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吸引我感动我的地方。其中,我最爱的还是祖母,多么可爱多么坚强多么干练自强的一个人啊,对她有太多的爱有太多的崇拜。总之,看完本书之后的感受很多很多,有很多是我所不能用语言表达出
来的,但它确实已成为我记忆中的一部分,并一直影响着我。
认真读完一本书的感觉真的不错,大二这段空闲的时间我大概都会用来看更多更多感动我触动我的书吧。每看完一本书,我觉得都是一种成长,真的应该让阅读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借我一生读书笔记2说到余秋雨先生,是在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上”看到的,作为综合素质的评委,需要多么渊博的知识和阅历啊,听他对选手的点评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寒假,儿子拿回来一本余先生的《借我一生》,无意中的拿起却再也无法放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观其一书,洋洋洒洒数万字,竟然完全出自余先生大半生的经历!如果说许多文学作品的'成功,在于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在于文辞的优美,那么我看《借我一生》中最为成功的就是:用平实理性的语言讲述着真实的人生、诚挚的感受!余秋雨先生在写这本书时候这样感受着:“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说起来,他笔下描写那段中国大地的敏感岁月,我也算亲身经历过,在阅读中,我的脑海中又真实的再现了那样的历史时光,而且在余先生平实的笔触中显现得越来越清晰!其中最大的因素也许就在于他用诚恳的态度将文章写得如此真、如此妙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独特的一生呢?我想这些文字给予人的震撼,在于他真诚的写作态度,也在于他渊博的学识!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做得最多的事情,恐怕就是阅读了!姑且不说他那满满一百二十箱的个人藏书,就单看在十年中的他因为疾病“失踪”在逢化大桥镇的半山老楼,在那样的艰难岁月中,贫病交迫的他却感觉到一种难得的兴奋,因为他拥有了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旧式图书馆,并且在里面得到了阅读的快乐,从而感受没有任何苦楚!学识再高的人,如果满足于自己的知识范围,不图进取,终会遭至淘汰!余先生用他精彩的文字和他无止境的学习告诉着每一个读书人:在广泛的阅读中获得快乐和进步!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很多人都知道,余秋雨先生是个名人,他的许多作品可以说都是在四面八方的炮轰声中问世的,《借我一生》也不例外。在网上打开相关网页,可以看见许多对他的骂名。我不赞成这样的攻击,更不愿意随意地标榜人!但是我觉得评论,都应该以事实作为依据,任何脱离事实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他的《文化苦旅》在中国大地掀起的阅读热潮无人可比,他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的学者散文我更是欣赏。他的沉稳和宽容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从他在现实中与反对者余杰的面谈那“未成干戈已化玉帛”的感人一幕更可以让人感受他的谦虚和宽让!一个人一生中的种种磨难能够坦然面对,可是要忍让这样的诬陷和攻击需要的是何等开阔的胸襟啊?我欣赏这样的人格,佩服这样的骨气!
妙文不嫌长!读完《借我一生》,我既佩服余先生精彩的文笔,更敬服余先生在真诚文字中蕴藏的涵养!接下来,我该去好好看看《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笛声何处》……
借我一生读书笔记3前几天读了余秋雨教授的封笔之作《借我一生》这本书。其实一直都很喜欢他的书,从最早轰动文坛的《文化苦旅》,里面有中学学过的《老屋窗口》,以及后来的《霜冷长河》里面的文章我都仔细看过,感觉不错,但是给我震撼最大还是《借我一生》这本,里面写的是他自己的家庭以及长辈和文革时期的一些事情。也从他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流露中真正了解了他的家庭,他的父辈以及那个悲苦时代所发生的一切悲苦事情。
最尊敬的是他的祖母,那个不知道真实姓名的毛姓妇女。这个老太太真不知用什么字眼才能形容的更透彻。她的倔强,好强,骄傲,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余家的重担,她独自抚养十个孩子的压力,她看着狠命想攥在手心中的十个孩子一个个先她故去的时候,她所承受的那种悲恸。这些,只让我想到一句话:“女人!你的名字不只是弱者!”她,这个半大脚的,无名字的旧式女人,无疑是伟大的,她是真正的强者。最佩服的是他的妈妈,那个从上海大城市下嫁到农村的穿旗袍的有点腼腆的大家小姐。她在小村庄的所做所为;她独自一人在荒野的树林里描绘余家墓碑的孝心;她对余家上下老小的忠心;在那个丈夫长时间关押,没有经济来源独自撑家的境况下、,瘦弱女人身上的压力,分量,不得不让人佩服!最羡慕的是他的童年,那样的有趣,闯坟场,走山林,玩火灯……最喜欢的是他出生的那个余姚村的叫高地地的小村庄,那个有着大山岭,里面充满神奇故事,有着古老历史的地方。最敬佩的人是他的小叔叔,刚烈的年轻人。里面很多都很有印象……
其实读到他的童年,因为他的祖母没有真实名字,他和他的小弟弟给他祖母捶背猜名字的那段时,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多么调皮的举动。嘿嘿……我于是也突然想起我在小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不过,他和小弟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猜了无数次也没猜着,后来给她戴了个半俗半雅的“素娥”了事。可我就不一样了哦。因为那时候调皮心起,家里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我都知道他们叫什么,连爷爷的名字我也在别人叫的时候偷听来记住了。奇怪的是奶奶的名字好像从来没人提起,问身边的人,居然没人知道。后来我干脆自己问她,她在纺线只是笑怎么都不说,只说姓徐。自那以后我每天没事就去缠她,她也总是笑不说,于是没办法我也就学起了余秋雨先生小时候的那套,一个字一个字的猜,看她有何反应,只记得真的是猜了老长时间,嘿嘿……后来居然猜中了,奶奶敲着我的头笑骂我“人小鬼大”。那件事可是我小时候一直引以为豪的事,家里所有人都奇怪我怎么会知道奶奶的名字。这也难怪嘛!他们都还不知道呢。想想那时还真是顽皮。
这本书真的不错,我喜欢!
第五篇:《一生旅程》读书笔记
《一生旅程》读书笔记
《一生旅程》读书笔记1
迪士尼
是每个女孩子的梦想圣地
在那里
每个大人都拥有了做梦的权利
都可以回到无忧无虑的时光
到底怎样才能打造一个像迪士尼一样
给人快乐和做梦的地方?
《一生的旅程》
迪士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的自传
透过他的人生起伏
了解迪士尼为何那么成功?
《一生的旅程》讲述了罗伯特·艾格从ABC电视台权力底层工作人员到迪士尼CEO的工作心得经历,他在一片质疑声中担任迪士尼总裁,收购皮克斯动画,漫威娱乐,卢卡斯影业,合并福克斯,打造了全球娱乐帝国。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经营哲学与人格魅力令人惊羡,值得深思。
在某种角度来看,艾格的职场道路遇上了不少的机遇,也不乏有运气的加成,但最终的成功是取决于他的实力。绝大多数情况下,运气只是在做对了其他事情基础上,额外给予的奖励,这是实力的一小部分,然而成功是需要强大的实力去捕捉运气的机遇。艾格积累的实力体现在他经营哲学中,而其中的“开拓创新,知人善用,真诚坦率”最令我印象深刻。
开拓创新。创新是公司的核心内在驱动力,迪士尼的辉煌战绩的打造离不开技术与动漫的破壁创新。艾格的敏锐的眼光与创新思维引导着他坚定收购皮克斯动画,将漫威娱乐与好莱坞电影作融合,带领公司走出困境,也赢得董事会的尊重与信任。保持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往往使得我们更富有创造力。
知人善用。在艾格的工作中,他遇上了不少导师,引导着他一步步前进,他对此也充满着感恩之心,也将此精神传递执行下去,打造强大的职业团队。实力与过往的经历不是完全正比的关系,一个人过往的经历与经验并不能完全代表个人的潜能,在全新的环境中,人们会成长发展出与之适应的能力。因此,在高位要善于观察他人品行,挖掘潜在能力,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真诚坦率。在大都会底层工作时候,艾格经历过职场欺压,也目睹过上司喜怒无常工作方式带来的破坏,也更坚定了他以善待人,用公平和同理心对待他人的处事原则。这个也是他总结能与乔布斯修复关系,完成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重大产业收购创举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工作与生活中,真诚坦率也许偶尔会让我们吃亏,但是这往往是最低成本的沟通方式,也会让自己收获额外惊喜。
最后,分享其中一句喜欢的话语“你如何做一件事,就会如何做一切的事。”每一件小工作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坦率待人,保持好奇,富于观察,培养创新思想,也许很多的我们都无法达到艾格的高度,但总会找到自己的舞台。
《一生旅程》读书笔记2
我选了一本《一生旅程》,今天抽空把它看完了,赶快记录一下心得。
这是一本迪斯尼CEO的自述,倾向于介绍领导力方面的书。所以读客文化把副标题写成“如何请比我优秀的人为我工作”,本书分成两个大部分,学习和领导,也可以说通过艾格的人生经历来阐述为啥成功的,以及在领导力方面引领迪斯尼成功经验。提到读客文化是我最近一直关注华与华兄弟的品牌理念和方法论我觉得启发很大。
整本书很大的篇幅是介绍艾格执掌迪斯尼以后的收购的过程,通过这些收购,让迪斯尼突破原有的框架,重新焕发活力,走向了辉煌。我觉得艾格对迪斯尼功不可没,一个公司在几个关键环节走对了,直接决定着公司的未来发展,如果只是固守原有的观念,不大胆创新、大胆的变革,公司是没有办法长久的。
当时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动画公司皮克斯,人才、创意、科技含量和优秀作品的产出,都是远远超越迪斯尼的,比如《海底总动员》等,后来产品的电影《寻梦环游记》是我很喜欢的电影,都是皮克斯原班人马,可见实力非常强,给当时的迪斯尼造成了巨大威胁。艾格敏锐的认识到了这一点,艾格对董事会说:“迪斯尼动画的命运,就是迪斯尼的命运”。艾格在收购的过程中各方协调、费尽周折,最后成功并购,也迎来了迪斯尼的伟大时刻。
创意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艾格认为收购的真正价值在于人才。他的收购让迪斯尼聚集了一大批伟大的导演、编剧、制片人和动画科技的创新人才,造就了今天非常多人喜爱迪斯尼电影和游乐园区,我就是其中之一。
艾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感觉艾格是一个果断而又不偏激的人,一直能够大局为重,专注的.把事情做好,勇敢的挑战未知,性格理性而又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和找到方法办成事的人。同时,又是勇于担当、直面问题去解决问题,内心又非常诚信有底线的人。这一连串评价,是我看这本书贯穿下来的整体感觉,也许这些是他领导力魅力的关键所在。
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协调这么复杂的关系完成收购,也不可能从原来的ABC公司,被迪斯尼收购以后,做到了第一把交椅,然后又通过收购和敏锐的眼光和战略能力,把迪斯尼带到了巅峰。他抛开个人的私心和情绪,客观理性地了解各个方面的诉求,寻求平衡解决之道,这也是领导人必须具有的素质。
还有一种坚韧的精神我非常欣赏。刚入职场的上司鲁尼的做事风格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风格,比如鲁尼如果让你去做一件什么事情,就会要求你穷尽一切可能的方法去达成目的,如果你回头告诉他你做过尝试但实在做不到,那么他就会告诉你:“再找别的路”。这种成事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艾格觉得鲁尼有些过于偏激,因为鲁尼不顾别人的感受,对人太冰冷从不留情面,在他的手底下做事压力非常大,这样的领导估计很多人都遇到过,那种带有杀气的氛围,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所以艾格的感悟就是不能仅仅对事,还要考虑人的因素,提出了“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做事方法,核心是让人们拒绝平庸,对平庸不妥协。
艾格是非常自律的人,直到今天,他都会4点15分起床,他说是为了在白天的繁忙工作袭来之前,有自己的时间思考、阅读和锻炼。这也是雪师一直倡导我们5点钟起床,每天一定要给自己留有独处的时间,让灵魂得以歇息和充电。早起或许是优秀的人共同的特质。
书后面还附录了很多精句的汇总,我觉得这个是读客的创新点吧,这个可以省去了前面划线做笔记,看后面的总结可以加深印象,也可以帮助别人提炼精句划重点,这一点微小的创新,我觉得读客文化也是在创造价值。
总之,艾格的人格魅力,把一大群优秀的人才聚集起来,创造了迪斯尼的巅峰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就像巴菲特评价:”艾格总是非常冷静、理智并且通情达理,他善于借助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晓瑾老师送的书,还亲笔写了赠言:”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期待与君共创共建共赢未来—陈晓谨“,这么用心,这篇读后感也算是交了作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