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古训,学习《弟子规》[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08:3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效仿古训,学习《弟子规》[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效仿古训,学习《弟子规》[小编推荐]》。

第一篇:效仿古训,学习《弟子规》[小编推荐]

青少年科技教育方案

[方案名称]:效仿古训,学习《弟子规》

[方案的背景与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益处。

一、古代蒙养教育的传统主要包括的几个方面

1.蒙以养正。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

2.德教为先。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品德教育。《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对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3.习惯养成。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在我国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规定得具体详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

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4.环境濡染。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这一思想与实践被荀子概括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国传统处世箴言、家训教诲中几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谨慎交友的训诫。此外,古人也已经注意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问题。认为“父兄教之于家,师长教之于塾,内外夹持,循循规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陈宏谋《养正遗规》)

二、现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1.国民道德水平低下。在日常生活中,随地吐谈,乱扔垃圾,随意攀折花木、践踏草坪;不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上公交或火车拥挤抢座,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对尊长毫无礼貌、随意称谓;骂不离口,一点小事就互不相让、大打出手„„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公共场所,都必须写明“不准攀折花木”“不得跨越栏杆”“不得随意刻划”“住院区不得大声喧哗”等字样,这本来是尽人皆知的道德规范,却必须写明,意味着很多人并不遵守。2.当前形势下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学校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本来应该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现行的学校教育就是个“知识传习所,”完全忽视了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总是规定一系列的禁止条文,让学生机械照做,结果是好多学生根本不听学校那一套,和老师捉迷藏,互相对立,我行我素。在知识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学校确实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在品德知识的传授与品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学校-2-

教育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而屡受指责。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导向偏离,也是导致学校德育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大多学校都把教育质量当成学校的生命线,考试成绩是判断学校的好坏,是家长择校的条件,也是判断一个老师好坏的标准,于是,学校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重近期效应,轻长远效应,重局部利益,轻国家利益。而在教师的德育教育中,一些教师无视德育教育的规律,不遵守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犯错误则严加惩罚,采取“我打你服,我说你通”,坚持“棍棒下出好人”的传统、简单粗暴、压制堵塞的办法。对后进生挖苦、讽刺,对自己与对学生,标准不一致。缺乏社会实践,致使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彼此孤立,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综合目的⑵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的不良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生命的起点,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但现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有的家长以工作忙为借口,把学校作为看管孩子的场所,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不闻不问;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深受其害;有的家长对子女一味放纵,娇生惯养,使之形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有的家长语言不文明,行为拖沓,让孩子从小忽略了文明标准,降低了处事原则;一些家长对社会不满,满腹牢骚,在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怨恨社会的种子。

⑶社会环境的问题。社会是个大染缸,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不良德育现象的滋生地,并且为青少年的不良德育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至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谋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3-

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毒、赌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

在这种物欲横流,道德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推行圣人的《弟子规》教育,事在必行。只要学校、社会与家庭共同关注这一教育训责,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孩子会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中国人才真正能冠得起“礼仪之帮”的美誉。

[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人数]:

二年级(3)班全体同学,共41人。

[方案的主体部分]:

一、活动内容

对本班学生进行《弟子规》教育。

二、难点、重点、创新点

重点是教学生学习《弟子规》全文,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帮助自己养德塑行,影响他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难点是能赢得更多的学习《弟子规》的时间,并能与学校、家长三方结合,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创新点:学习《弟子规》,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孝亲尊师”,学会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麻烦,把学校的一切被动的禁止性规定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

三、利用的科技教育资源

学习场所可以是校内、教室里,也可以是家里,校外等。教师和家长、学生均可以通过网络、名种媒体,获得《弟子规》的原文,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视频短篇、相关故事等,从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四、活动过程和步骤

1.充分利用周会课和少先队活动时间,全面学习《弟子规》原文,并要求学生背诵。

2.在学校、家长的配合下,学习一段原文,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其中的真实意趣,达到进一步深化的目的。

3.随时养成记录的好习惯,把自己从中所学到的真实东西记录下来,好的方面与不足之处总结出来,然后加以改进。

4.充分利用一定的时间,落实《弟子规》的教育内容。如:专门教学生如何洒、扫;如何收拾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如何为他人服务;采用角色游戏模仿如何劝诫同学、父母等。

5.办《弟子规》中体现“孝”的手抄报,说说生活中有关“孝”的话题,收集有关“孝”的故事,说说自己从前不“孝”的做法及后来改进后的方法。

五、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教学中,时间可能会比较紧张,有些东西估计没有太多的时间加以渗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召开家长会,专门向家长做大量的指导,让家长先学《弟子规》,然后与学生共同进步,推进学习速度。

六、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通过1-2年的学习,首先必须能稳定学生学习、生活的情绪,使他们对生活与学生产生长远的兴趣。学会如何“孝亲尊师”,勇于面对困难,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使过去被动的行为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使班风有一个非常好的改观,让班主作、辅导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能带动全年级及至全校同学效仿。

七、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对本班学生学习《弟子规》前与学习《弟子规》之后做对比,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议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

八、对青少年“益智、养德”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学习《弟子规》,使学生养成稳定的情绪,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凡事都能认真去做。树立正确的生活、学习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成为明礼诚信的典范。

第二篇:效仿与奋进

效仿与奋进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穴鸟与鹰的故事。鹰从高空俯冲下来,抓走了一只山羊。穴鸟十分羡慕,也学着鹰的样子从高空中俯冲下来,抓住了山羊,自己却被山羊毛缠住,被牧羊人剪去了羽毛,再也飞不起。文中最后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是谁的鸟。这是小时候对于效仿别人最初的认识了。只觉得特别恐怖,好像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我,那便是死。后来,在历史课本中,我了解到了日本是一个极会模仿并从中受益的国家。他们不惜花费巨大物资,漂洋过海,派遣唐使,谴隋使来到中土。学习文化、知识。于是,便有了今天人们所见的可以不用翻译就能读懂的日文,便有了日本人讲究的茶道,便有了梦回唐朝般的日本建筑……这样的剽窃者让人感到可怕,一块在瑞士出生电子手表让日本在一年之内挤垮了一百七十多家瑞士手表制造厂。一款圆珠笔使得“日本制造”再一次风靡全世界……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效仿的真谛和内涵。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为明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而日本人却可以从海上获利呢?原来,效仿并不一定是坏事,而是要从中发现新的东西,从中获取经验与教训并对效仿的对象奋起直追。魏晋是一倜傥的年代。当年第一美男子潘安喜欢乘着敞篷的车,手拿弓箭,长车过洛阳。十里长街,万人空巷,老妪妇孺都挥着手绢,撒着鲜花。潘安总会载着一车水果满载而归。这被当时的一个人左思看见后认为是一个成名的大好机会,认为“潘安效应”一定会让自己一飞冲天。左思,字太冲。人如其字,果然还是太冲动了。冲动是魔鬼啊。当他驾着牛车游洛阳时被“群妪吐之”。这件事让他终于明白了效仿别人是不会有成绩的。于是她发愤著书,精心花费十年时间写成了《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纸贵。别人能做的事不一定你能做。为什么武则天能做皇帝,而后来韦后的下场却很凄惨?为什么毕加索拒绝他的学生模仿他的画风?因为只有一个武则天,只有一个毕加索。你更应该做的是奋进。你就是你,是天、是海也是你自己。学一学别人,让自己走得更稳,想一想自己,让自己走得更远。

第三篇:廉洁古训

廉洁古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大意】富贵不能使心志迷乱,贫贱不能使节操改变,武力不能使人格屈服。

【提示】一个人能否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意志坚定的人,可以战胜各种威胁利诱,义无反顾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上面这几句话是孟子在与别人辩论什么叫做“大丈夫”时提出的做人准则。我国历史上这种“大丈夫”很多,西汉时的苏武就是其中一个。汉武帝时他奉命出使匈奴国,匈奴国首领胁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财富、官位等条件引诱他,不成之后又罚他到极其艰苦的偏远地方牧羊,断绝他的饮食来源,企图用艰苦贫困的生活迫使他就范。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也不为富贵所诱惑,在匈奴国被囚19年,始终保持节操。后来,他终于回到汉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处】《孟子•尽心上》。

【大意】失意的时候,就加强自身的修养;得志的时候,同时让天下人一起好起来。

【提示】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地位高低和仕途的顺与不顺,在对人对事方面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职责。有能力时,多多帮助别人;能力不足时,至少要把自己管好。孟子还说过“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是说一个人处在顺境时,不应忘乎所以,背离做人的基本道德;身处逆境时,也不能因追求物质利益,不顾道义,胡作非为。无论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处】《吕氏春秋•诚廉》。

【大意】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

【提示】这句话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吕氏春秋》中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以一种暴力代替另一种暴力,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终于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司马迁著《史记》,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的首篇,表现出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处】司马迁《报任安书》。

【大意】人都是会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提示】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说的话。司马迁把那些“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的英雄的死,视为重如泰山,而把皇帝身边弄臣之死,看做与“蝼蚁无异”。一个人总要面对死亡,但有种种不同的死,表明了种种不同的生命意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出处】桓宽《盐铁论•地广》。

【大意】不要因生活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要因地位低贱而变更志向。

【提示】桓宽是西汉著名文士,他参加汉昭帝时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会上的辩论,撰成《盐铁论》,因而闻名。桓宽这句话是说,任何人在身处逆境时都要坚守自己的气节、志向和理想。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晚年在北京西郊,住着“满径蓬蒿”的破旧屋子,连一天三顿饭都成问题,但他终于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文学名著《红楼梦》。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大意】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

【提示】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元景安的人,他本来是北魏贵族。公元550年,高洋灭魏,当了北齐皇帝,把北魏的许多皇亲都杀了,稍远的皇亲如元景安等人,连忙商议对策,决定跟着北齐国皇族改姓高氏,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说:“怎么能够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表达一个人坚守气节的决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出处】李世民《赐萧瑀》。

【大意】狂风劲吹,才能显出野草的坚韧不折;动荡的乱世,才能认识忠诚正直之臣。

【提示】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大臣萧瑀而写的诗中的两句。唐高祖后期,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帝位,萧瑀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虽然,这只是封建社会的一次权力之争,但这两句诗说明了一个道理: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在艰难时刻,在危难面前,能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而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常常会迷失方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处】周敦颐《爱莲说》。

【大意】(莲花)虽生长于淤泥之间,却能保持洁净不污;虽洗涤于清水之中,却风姿天然,不显得妖媚。

【提示】这句话赞扬那些品质高洁、操守坚定的人。他们不论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还是在顺利的条件下,都能够保持自己的心灵高洁。屈原本来受楚怀王的重用,由于小人的挑拨离间,楚怀王渐渐疏远了他,并且贬谪他。楚怀王的儿子即位后还是不用他。屈原心情抑郁地走到江边,被一个渔翁认出来,说:“你不就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他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我被流放了。”渔翁说:“既然举世混浊,为什么你就不能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皆醉,为什么你就不能吃点儿残羹剩饭呢?为什么怀里抱着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却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刚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又有谁愿意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身江水葬身鱼腹,又怎么能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屈原的言行,正像“出淤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处】于谦《石灰吟》。

【大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提示】这首诗通过对“石灰”的歌颂,抒发了作者“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坚强信念。深山中的石头经过了千锤百炼、烈火焚烧而粉碎,变为洁白的石灰。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要留下一身正气,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的气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出处】郑燮《题画•竹石》。

【大意】竹子牢牢扎根青山不放松,那根原来是埋在破败的岩石中。尽管遭到千万次磨砺打击依然坚强挺立,任你们东南西北风吹打依旧从容。

【提示】郑燮就是郑板桥,清代画家,一生喜爱画竹。他在画竹中寄托了一种精神,或是高洁不俗,或是虚心有节。《竹石》这幅画和四句题诗,歌颂了那种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别看一丛柔弱的竹子,任凭风吹雨打,千磨万击,依然坚韧从容。作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难道不应当站稳脚跟,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吗?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

【提示】修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严格按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他认为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是强调修身可以成为自强的一种途径。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出处】文天祥《正气歌》。

【大意】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崇高的气节才越能显示出来,这种气节永垂青史。

【提示】这是文天祥在狱中写的诗句。当时元朝统治者绞尽脑汁,以高官厚禄相诱,劝他投降,可他丝毫不为所动,并写《正气歌》一诗以明志,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这种民族气节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出处】于谦《无题》。

【大意】名声与气节重如泰山,个人小利与欲望则轻如鸿毛。

【提示】这是明朝保卫北京城的名臣于谦所写的诗句。公元15世纪,北方瓦剌(西部蒙古人)向明朝大举进攻,明朝皇帝被俘,大部分大臣逃离北京,惟有于谦为首的抗战派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打败了瓦剌。被俘的英宗回京后,却对抗战派下毒手,杀害了于谦。广大人民对于谦表示极大的同情与尊敬,在北京为他建了祠堂。于谦临难不屈、坚持民族气节的行为,本身就是“名节重泰山”的最好体现。

以上古训,与大家共勉。[,感谢原作者]

第四篇:有感于“平遥古训”

有感于“平遥古训”

——检察机关自身公正廉洁执法之我见

纪 辰 张春华

【摘要】 “以史为鉴,传承文明”,古人前辈能够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比较科学的总结出如何严格吏治,并以对联等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寓理于情之中,把教训寄予卧榻之侧,不仅体现出治吏之严,还时时刻刻提醒官员自警,洁身自好,这一切对我们今天搞好检察机关自身的廉政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古训 公正廉洁 执法 洁身自好 古为今用

2009年春,有幸随队来到山西平遥古城观光,面对古老城墙的威严,明清时代吏制的严谨和独到,不由得感慨万千。尤其是古县衙的关于廉洁从政的几幅对联更是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今日结合自身工作写下感悟,对从事检察事业如何公正廉洁执法应有警示和开导之用。

历年来,党中央、中政委、高检院多次提出“廉洁从政”、“公正执法”、“廉洁从检”的要求和号召,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进一步约束司法工作人员的言行,防止司法腐败,以达到依法治国的社会基本需求,力求用公平正义来实现社会和谐。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强调公平正义的客观性和法律性,就是让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到法治实施的全过程,使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通过司法活动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使公平正义成为人民看得见、可以感受得到的结果。

公平正义如何实现?主要是通过执法者的执法活动来体现。执法者能够公正执法、廉洁执法,使得社会矛盾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得到化解,让有错误的人意识到错误并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并能够在内心里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委屈的人感到正义得到了伸张,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内心感觉到温暖。由此可见,执法者的执法思想和执法水平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样,对执法者的要求也提到了一定的高度,由于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规范执法行为、公正廉洁执法的呼声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检察院既履行侦查、逮捕、公诉的执法职能,又肩负着法律监督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生力军。社会的需求,职业的需要,百姓的期盼,无不要求检察官公正执法、廉洁执法,加强自身建设,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身正不怕影子斜”,让群众从检察官身上感觉到正义的存在。

检察官要加强自身建设,真正做到公正廉洁执法,笔者认为,要从内在要求、外在要求、制度要求三个方面来规范言行,才能达到法律监督的基本要求。内在要求意即执法理念和执法水平,外在要求意即自身形象,制度要求意即保证有章可循。通过这次寻访古迹,隐隐约 约感觉到古训与现在的执法需求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往今来,凡事道理相通。古人之治国治吏之道,用于今日,仍不为过。我们现在提及“和谐”、“清廉”,在平遥古城县衙的衙门联上可见一斑:“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亦造孽难欺天。”此联上联安民,告诫天下百姓要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包容、理解和善意,多一点忍让之心,轻易不要打官司。下联劝官,为官必须勤政廉洁,谨慎行事,否则天理难容。在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今天,此联仍有现实之意。一幅对联将为民之德、为官之道阐述的淋漓尽致。遥想当年,感悟今天,身为共和国的检察官,更应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头,在审查办理案件时,一定要明察事理,洞察秋毫,不可一带而过,敷衍了事。否则民为此所累,诉讼缠身,难以平息事端,最终导致民间矛盾加深,无法体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和谐氛围。断案者则为千夫指,道“昏官混断平常事”,实际上损人损己损国威,公平正义更是无法体现。作为基层检察官,我想可以给自己的道德划上一个最底线:即要对得起党给予的岗位和薪水。然后再谈爱岗敬业,励精图治,不断提升觉悟水平。能够做到不拿不该拿的财物,不去参加不该去的宴请,不做愧对良心之事,就可以基本保证廉洁执法了。否则即使瞒过一时,也瞒不过青天。此所谓对“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通俗理解,也是检察执法理念的通俗解释。

由此联想到“涉检上访”的问题。抛开一些不谙法律的无理取闹者,其他的难道都愿意抛家舍业、到处申诉?难道心甘情愿地长时间守候在上级机关的门口等待接见?难道他们不懂“宁为田间累,不愿诉讼跑”的道理?反其道而思考,是否我们在处理案件时有不公之处?我们的一个疏忽是否让有诉求的百姓心里感觉到不舒服?这些是否足够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执法理念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要求同步?

至于说执法水平,此联亦有表述。“酌理、揆情、度时世”,就是对检察业务水平的内在要求。仔细琢磨,其意不难理解:要做到既酌理又揆情,没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用什么来判断对错?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拿什么来分析案情?没有与时俱进的执法理念,怎样来处理日新月异的社会矛盾和犯罪?古人做官,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在今天看来,类似于高考。那时,只有勤奋读书,“头悬梁、锥刺骨”,方有出头之日。我们今天倒不能参考过去为一心做官而发奋读书的落后理念,而是在思考在就业前后对社会知识的认知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学无术者,偷奸取巧,得过且过,害人害己。

平遥古衙的对联,深奥莫测。仔细品味,又为我们检察官如何树立自身形象提供了更好的借鉴。无论是工作之中,还是八小时之外,都用一副对联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语言之干练,寓意之深刻,令人拍案叫绝。

检察权是用来确认正义、演绎正义的,但也需要控制。为防止检察权的滥用,高检院屡次强调、数次出台检察纪律,意在规范检察工作,树立检察机关自身高大的形象。可见,在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些不能公平廉洁执法情况的存在,奏响了不和谐的音符。为告戒危险者,惩治违法者,提醒后来者,才有了这一系列的规定和不准。这些与古衙的对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刻理解官与民的鱼水之情,检察事业与群众工作的紧密联系,那么,大堂之上的对联则揭示了这一观念:“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联寓意明确,任何官员均来源于百姓,受用于百姓,最终还原于百姓。社会环境需要有人来管理,社会矛盾需要有人来排除,全在执法者身上。由此联想到高检院的规定:“不准对告诉求助的群众采取冷漠、生硬、推诿、蛮横、推诿的官老爷态度”。先不谈为什么会出台这样一个硬性规定,只考虑检察官对待有诉求的百姓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回答都是确定和一致的,就是用上述词语的反义词来回答即可。但实际工作中是这样吗?百姓来寻求帮助或是咨询问题,往往是怀着忐忑的心、迈着轻轻的步伐、伸出颤抖的手敲响办公室的大门。而得到的往往是让他感到迷惑的答案。这些让人感觉到了威严,却感觉不到温暖。没有温暖的回答能让人感觉到公平正义吗?这对树立自身形象是极大的损害。出现的败音,扰乱了正常的旋律。常以此联做鉴,会感觉到有时自己很渺小,但在别人眼里已经树立了高大的形象。

我想,确立了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的正确观念之后,就是如何树立检察官自身形象的问题了。即“革命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检察官形象的高大与否,与执法水平有直接关系,但检察工作之余的严谨作风亦不可小觑。执法者自身出现问题,乃至腐败滋生,基本上是来自于八小时之外。“一请就到,一到就喝,一喝就多,一多就错,一错再错,悔恨不洁”,洁身自好是保证廉洁执法的前提。明清官员在处理完繁杂的公务之后,最能体现官员休闲和修身养性的莫过于内宅联上:“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法制,但存公道去私情。”此联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明清官员在八小时之外也不忘警示自己。分清公与私,法与情,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我们可以在工作闲暇之余,或沉迷于书画,或陶醉于鱼鸟,或徜徉于树林,或于雨雪飘飘时小酌,既陶冶了情操,又在群众眼睛里树立了检察官清正廉洁的形象,使得百姓对检察官能够公正执法充满信心。如此修身养性,警钟长鸣,必然能够领悟到“鱼因贪饵遭钩钓,鸟为衔虫被网羁”所蕴含的意义。

明清两代官员就任规定,县令上任不得携带家眷,而且必须在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异地当官,就任三年内不许家眷到任所探亲等等,此举有效的防止了裙带关系的发生,为官员勤勉做事扫清了障碍。虽然后来出现了卖官卖爵的腐败现象,也出现了“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尴尬局面,但那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必然,不是我们借鉴的历史,却是我们思考廉洁公正执法的反面教材。一个时代,一个朝代,制度的初步确立,初衷都是好的,为的都是实现一个共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制度也会随之变化。试想,明太祖为防止腐败,将贪官剥皮制像,规定凡初上任者必先到此,以起到警示作用。即使这样,也没有保住朱家江山的永固。建国之处,枪决了刘青山、张子善,确保了共和国几十年的清廉从政。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也使得政局稳定,此举确实起到了警示作用。但是要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绝非易事。完善的纪律制度是必要的,关键在于人为因素。制度如此之严,却仍然有人不惜以身试法,这里面确实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常常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古为今用,其乐无穷。

第五篇:学习弟子规

学习《弟子规》心得

通过读《弟子规》使我深刻领悟其内涵和重要,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处事、交友、尊老、爱幼等日常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对当今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是非常有益的。它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它能在人的心灵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约束,它能唤起人们的“仁

爱”“慈悲”之心,从而能树起人生的正确坐标,远离是非避邪之路。俗话讲: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坏确实与家庭教育有关。比如:孔融四岁能让梨、黄香九岁为父暖被窝等。都是圣贤教育的结晶,然而,现代的一些为人父母实在是忽视这方面的圣贤教育,肆意宠爱,娇惯孩子。出门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儿子吃这个吧!要那个吧!逛商场先让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谈自己孩子怎么调皮怎么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时大摆宴席,收合理。致使孩子有一种高傲唯我独尊的感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种子。在处事交往中总是爱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能好好学,可以竭尽全力不惜一切地达到孩子的所求欲望。而忽视了 正确的圣贤教育遗弃了道德行为地约束,导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学校门后还为报答父母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走上违法之路,真是可悲可叹!

为此,我建议做人父母的要重视和培养道孩子的品德素质,从《弟子规》学起。让他们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育,令其 明辨是非,善恶,尊老爱幼。自己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好表率,引导和启发孩子们的“孝心”、“爱

心”和“感恩心”开拓孩子们的道德智慧,为他们传授圣贤教育的典范。总而言之我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人的学习和效仿,是正规人生纠正错误的良方。从都应以《弟子规》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

《弟子规》不仅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更教会了我们怎么样更好的与身边的人相处,使我们能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从容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

弟子规读后感

最近学校提倡我们学习弟子规,在不断的学习中,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学习《弟子规》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们要学会感恩,懂得尊敬,谦虚做人,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面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的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们却有很多做不到。平时感觉自己做得很好,可仔细回想,我们并不是尽善尽美。现在我的父母都已日益衰老,我应该怎样尽到为人子女的孝道,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呢?现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我常常从电视电影里看到外国人吃饭前会念祈祷文,都是些感谢的话,而且还有感恩节,专门抽时间来想想如何感谢那些对自己有恩的人。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别人的恩德,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人才会活得开心,社会才会和谐。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让别人喜欢与你相处,你的态度首先要恭敬,行动上要多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所谓做人难,不就是难在这里吗?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敏感度不够,其实是缺乏平日的训练。尊敬和真心都是相互的,只要我们先做到尊重别人,我相信我们一样会得到朋友真心的尊敬。

《弟子规》让我知道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独处时都要持恭敬的态度,恭敬才会成为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想从《弟子规》学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个过程,过得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从这句经文让我明白了要以“德学”和“才艺”为重。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如果以外在的物质作为追逐目标,无论多少都不能让人感到真正长久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充满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过程,这种快乐我想应该是可以带入坟墓并影响后世的,应该不会让人的一生有什么遗憾。

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当我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有关《弟子规》活动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受过几年教育,对我们的管教是严而宽。“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品行已经落后的太远太远了,今天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运,很感恩学校,感恩蔡礼旭老师。要感恩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象蔡礼旭老师一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下载效仿古训,学习《弟子规》[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效仿古训,学习《弟子规》[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弟子规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

    学习弟子规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家庭教育的课本。现在好多的幼儿园都以它和三字经作为教材,原本,我以为它就是一本幼儿读物,只是给小朋友们学习的,但是,这......

    学习弟子规

    学习《弟子规》使我最难忘的句子是“凡是人,皆友爱。天地覆,地同载”。它传递了孔子的“泛爱众”,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蓝天之下,大地之上,对所有的人都应该爱,所有的人也都......

    有关挫折的名言古训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越碰钉子越有心眼●初生之犊十八跌●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哈萨克族)●不磕不碰,骨头不硬●小孩是经过跌倒再跌倒,才逐渐长大的(苏联)●事情的成败以结果为断......

    学习弟子规心得

    学习《弟子规》心得放暑假前学校工会发了一本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并布置任务假期里学习。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去看的,当我看到第17页的时候,我真正被这......

    学习《弟子规》感悟

    《弟子规》学习感悟任课教师:段玲老师感悟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在前段时间与大家一起学习《弟子规》,也许,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每个人都......

    学习《弟子规》实施方案范文

    七年级组学习《弟子规》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高尚的情感,营造扎实勤奋的学风,积极向上的校风。通过开展学......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最终定稿)

    校本培训作业 学校:园洲中学 序号:105 姓名: 徐炳娇 我学《弟子规》的收获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