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推荐)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是会议期间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却引起了人们的强列反应。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与此同时对自身的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如今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决定》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下面就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几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初升高,甚至是幼升小的择校难问题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以常规思维理解,经济物质条件等外在因素允许的条件下,家长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更好的学校。那些名师多,教学条件优越,生活环境适宜,升学率高的学校,必定会首先被选择。于是便出现了众人排队,缴纳重金入名校,而普通学校却达不到招生指标的怪象。在这些分配不均中,城乡差异尤为严重。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二、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中小学生课业压力普遍过大,严重的制约了中小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全国各地屡屡爆出学生因完不成作业而自残,自杀的事件。小学拼命为了初中的重点班,初中拼命为了高中的实验班。取消重点班,实行九年一贯制和推出综合评价制度,让学生从根本上看到了解放的希望。努力学习是为了好成绩,好学校。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考试”。传统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学生被贴上优劣标签后面临的便是学校的招生。然而新的规定中,小升初不再择校,没有考试,自然无需招生;高中不再有重点班,评价趋向多元化,削弱了考试成绩的作用。在根本上从考试、评价、招生,这些关键性的“关口”环节,破除了应试教育带来的课业压力。通过对“关口”环节的改革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必然会带动和促进包括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三、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
一年多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等学校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对此是没有任何非议的。然而“什么才是优?”这就要回到评价体系上来看。在应试教育下,成绩代表一切,所以导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做题。而不能真正适合社会的需要。所以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将引领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四、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当然改革带来的必定有利有弊,高考制度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就眼下来看,高考是全国最公平的一场竞争,相对来说不受金钱和权势的影响。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随近年来自主招生政策的放宽,各种负面报道不断。这也就是说“多元录取机制”的人为可操作性相对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录取机制来说大大提高,所以监管变成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社会参与监督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教育改革做出来战略性的规划,而且对长期的改革中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性意见,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与清晰思路,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曙光。
第二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下面,我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涉及教育问题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理解。
一,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一改以往泛泛而谈的说教式条文规定,以“定量”的形式对《决定》做了说明,使得这一规定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可能出于各种由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决定》的量化标准,使得考核有据可依,同时也断绝了教育改革形式主义的后路。在此次改革中,突出了教育领域中的关键环节,更加具体,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了改革的可操作性,让大家看到改革的希望。
二,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定》的小升初不再择校,没有考试,自然无需招
生;高中不再有重点班,评价趋向多元化,削弱了考试成绩的作用。在根本上从考试、评价、招生,这些关键性的“关口”环节,破除了应试教育带来的课业压力。通过对“关口”环节的改革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必然会带动和促进包括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三,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决定》我们看到了对招生制度的改革,更确切的说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等学校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对此是没有任何非议的。然而“什么才是优?”这就要回到评价体系上来看。在应试教育下,成绩代表一切,所以导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做题。而不能真正适合社会的需要。所以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将引领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可见,此次改革并不是单纯的从高等教育方面入手,而是把更大的精力集中于最根本的初高中教育阶段,从根本解决畸形的应试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当然改革带来的必定有利有弊,高考制度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就眼下来看,高考是全国最公平的一场竞争,相对来说不受金钱和权势的影响。为普通百姓提供了
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随近年来自主招生政策的放宽,各种负面报道不断。这也就是说“多元录取机制”的人为可操作性相对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录取机制来说大大提高,所以监管变成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社会参与监督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监管体制的制定和执行必将对《决定》的实行有很大影响。
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教育改革做出来战略性的规划,而且对长期的改革中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性意见,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与清晰思路,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曙光。
第三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
土木卓121贾以坤
摘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关键词:改革标 准化建设 评价体系 多元录取机制 监管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是会议期间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却引起了人们的强列反应。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与此同时对自身的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如今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决定》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以下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教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全文。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下面就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几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初升高,甚至是幼升小的择校难问题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以常规思维理解,凡是在经济物质等外在因素允许的条件下,家长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更好的学校。那些名师多,教学条件优越,生活环境适宜,升学率高的学校,必定会首先被选择。于是便出现了众人排队,缴纳重金入名校,而普通学校却达不到招生指标的怪象。在这些分配不均中,城乡差异尤为严重。结合自身经理来说,当我们自己搬着凳子去上课时,县城孩子们已经在用多媒体教学,更不用说大城市的学校。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可是差别却如此之大。硬件的落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优秀教师,优秀生源的流失,最终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一改以往泛泛而谈的说教式条文规定,以“定量”的形式对《决定》做了说明,使得这一规定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可能出于各种由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举例来说 A是甲校校长,假设上级教育部门有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校长必然会希望自己的学校获得更多的资金,于是A就有可能会动用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去尽可能多的争取这笔资金,甲学校分得了过多的资金,必然导致其他学校分得的资金减少,最终导致钱没有花到真正需要的学校身上。“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一政策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决定》的量化标准,使得考核有据可依,同时也断绝了教育改革形式主义的后路。在此次改革中,突出了教育领域中的关键环节,更加具体,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了改革的可操作性,让大家看到改革的希望。
(二)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中小学生课业压力普遍过大,严重的制约了中小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全国各地屡屡爆出学生因完不成作业而自残,自杀的事件。究其根本是因为“应试教育”。小学拼命为了初中的重点班,初中拼命为了高中的实验班。取消重点班,实行九年一贯制和推出综合评价制度,让学生从根本上看到了解放的希望。努力学习是为了好成绩,好学校。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考试”。传统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学生被贴上优劣标签后面临的便是学校的招生。然而新的规定中,小升初不再择校,没有考试,自然无需招生;高中不再有重点班,评价趋向多元化,削弱了考试成绩的作用。在根本上从考试、评价、招生,这些关键性的“关口”环节,破除了应试教育带来的课业压力。通过对“关口”环节的改革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必然会带动和促进包括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三)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在新的《决定》我们看到了对招生制度的改革,更确切的说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等学校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对此是没有任何非议的。然而“什么才是优?”这就要回到评价体系上来看。在应试教育下,成绩代表一切,所以导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做题。而不能真正适合社会的需要。所以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将引领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决定>指出“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可见此次改革并不是单纯的从高等教育方面入手,而是把更大的精力集中于最根本的初高中教育阶段,从根本解决畸形的应试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当然改革带来的必定有利有弊,高考制度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就眼下来看,高考是全国最公平的一场竞争,相对来说不受金钱和权势的影响。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随近年来自主招生政策的放宽,各种负面报道不断。这也就是说“多元录取机制”的人为可操作性相对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录取机制来说大大提高,所以监管变成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社会参与监督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监管体制的制定和执行必将对《决定》的实行有很大影响。
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教育改革做出来战略性的规划,而且对长期的改革中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性意见,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与清晰思路,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曙光。作为一个入党的积极分子,更作为一名学生,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留意社会的动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进一步提高党性认识,不断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服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争取做一名优秀大学生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改革站上新的起点》---《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14日第1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明确教育改革方向》---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明确教育改革方向》---中国教育在线
2013年11月20日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
浅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教育改革
姓名:张瑶班级:法学C111班学号:118875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本文将围绕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关键词:教育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资源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改革“一考定终身”完善素质教育机制
在此次公布的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容中,最受家长、学校关注的无疑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在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实在的、有所突破的做法,比如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
关于文理科方面,我还是比较赞同取消文理分科的,我认为学生在中学学习间应该是以全面为主,如果文理分科的话会使学生的全面
性受到影响,特别是进入到大学之后,理科就使得学生的逻辑性更强,文科会使人文精神得到陶冶,大学老师是更希望录取到综合全面的人才。所以我认为大学招生应该对此有所配套。但是,实行这文理不分科这一改革必须与考试、招生分离同步推进,如果离开了后者,而在现有的集中录取框架之下实行,可能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众所周知,目前的集中录取制度使得“教招考一体化”,中学教育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自然也就学什么。文理不分科后,既考文科科目,也考理科科目,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事实上,我国高考实行文理分科的初衷,也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其二,文理不分科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应试教育之下,几乎所有学科的教育都重视知识教育,应试化和功利化较为严重,想要通过增设考试科目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显然难以实现。
简单的来说,此次《决定》中提到实行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就是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大学自主招生,这才是破解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中除了高考制度改革引发关注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提议也引发热议。“择校热”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难题,尽管一些试验区采取了加强教师流动、优质资源校带动相对薄弱校、“一长掌两校”等做法,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成效并不
理想。而此次《决定》中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等都是在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做努力。在我看来,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也就是所有的公办学校都要有统一的标准,同样的办学条件,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并且各地可以通过结对帮扶、教师交流、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正在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边远和农村地区。通过集团办学、定期流动等办法,一批优质学校带活了一批弱校。
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从根本上要靠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就要进一步保障教育机会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同时,还要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为普遍建立教师交流制度提供体制保障,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决定》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也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快解决教育难题的决心勇气。中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它长期所包纳的垢弊一直在阻挡着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欲破次困境,必须革之。但在目前的中国,激进式改革不大可能,渐进式改革,虽步子小,也总算是进步了,多少让人看到了一些希望。我们想往更为彻底、更为实惠的教育变革,想往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第五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
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有特殊意义,中央及各级领导通过调研等活动,基本掌握了国家内外部事务的大致情况。一些影响全局的问题在酝酿讨论中达成了共识,完成了各方面的设计准备工作,可以正式交由全会批准并向全民发布。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今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
战鼓擂响,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应该做好以下一些准备。
一是做好思想准备。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关键词。改革进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一轮改革要“闯关”,需要“清障”。思路决定出路 态度决定成败。首先要有坚定地思想信念,改革势在必行,每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对于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坚定不移地维护和扎扎实实地执行。其次要有风摧不垮,雨打不折的刚毅。困难、问题会随时随地出现,刚毅能让思想更深刻,心灵更坚韧,品德更高尚,让改革路上的贪恋、犹疑、怯懦和所有的困厄销声匿迹。其三,改革,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要破解不想改、改不动的窘境,有闯关破难的勇气,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中心工作为重,为群众利益为重。
二是要做好学习的准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政策,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的是新的,有的是继续深化的,是需要领导干部认真、深入、扎实学习的。学习好了,才能深刻领会,才会付诸行动。
三是要做好务实推进的准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传统,是我们党“务实”、“高效”的自信心的展示和彰显,也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由手段。要扎实开展学习调研,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各级党委部署,掌握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征求各方意见,真正做到把问题找准、把现象摸透,让“等一等、看一看、缓一缓”的惰性思维根本消除,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蔚然成风。有了高效的的执行力,定会与中央和各级党委的精神和部署保持高度的一致,定会以群众意见和建议为基础,真正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各项政策、决策落到实处,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是对中国发展起关键的作用,也将备受全国人民和世界关注的关注。领导干部是推动党的事业顺利开展的中流砥柱,是贯彻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中坚力量,准备好,为科学、加快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贡献。(李伟)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二:
昨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的日子,这又将是一个历史性的会议,里程碑式的会议。由此我想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发生的翻天劈地的变化,那时候的确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党的好政策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爸爸彻底平反恢复工作,压在我们兄妹身上的政治包袱被彻底的清除,我们都得到了信任和尊重。心里感到特别的轻松和高兴。
从1980年到1984年每年都有使我感到快乐的事情 1980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当时我苦苦追求了多年的美好愿望,以前一讨论我的入党升学招工等等问题,爸爸被错误处理的所谓政治问题就挡住了去路。三中全会以后,自己感到前进道路顺畅多了,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同事们的尊重。
1981年市教育局从全市的教师中选拔了三个同志负责中考的试卷分发工作,我当时在市第八中学担任团总支书记和数学教师,被选中我很高兴,因为自己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教育局胡键局长亲自带领我们不分昼夜的紧张工作了二天,为了保密,中考开始的那天早晨,胡局长带着我们离开了六安。在庐山等地玩了三天,那是我第一次旅游,庐山美丽的风光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中考结束以后我们才回来。那一次是小六安市第一次自己组织中考,当时市政府很重视,试卷是省教育厅出的,试卷在考试的前二天才送到六安,我们负责分发到各个考场,任务是很繁重的。那一次,胡局长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对我教育很大。他是山东人,十八岁就担任区长,是个老资格的领导干部,讲话做事都非常的干脆,直来直去。和他在一起都不自觉的有一点敬畏的感觉。但是,他工作认真踏实,要求自己严格,一直和我们一样工作,工作任务完成以后,带我们出去,他风趣幽默,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一点特殊。表现了一个老干部的优秀品质。那一次,也使胡局长了解了我们三个年轻人,对我们以后的成长,有了一定的帮助。
1982年,因为有了参与管理中考试卷的表现,暑期市教育局又推荐我参与了地区高考试卷的管理工作,地区教育局从每个市县各选择一人集中到合肥,在安徽农学院高考试卷阅卷中心负责本地试卷的阅卷服务,我负责管理六安市的试卷,每天早晨阅卷中心来调试卷,下午下班前再把试卷送回来,阅卷中心为了保证阅卷的公正,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规定。那一次,我在安徽农学院住了二十天左右,试卷改完回来,负责高考查分,又在皖西宾馆住一周左右。试卷管理工作虽然很重要,但是很枯燥,每天试卷调走以后就没有什么事了,也不准出去玩,很急人。后来我请假出去借了很多书,所以,那段时间看了许多书,写了一些学习心得。同时,也提前备了一些课。虽然这个工作有些枯燥,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当时六安市十个中学,那么多老师,能够选到我,我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
1983年,因为我带的一个毕业班各方面比较好,我被评为六安市优秀班主任。暑期教育局组织教育先进个人代表旅游,我和玉玲一起到青岛泰山曲阜孔庙等地进行了游览,第一次看见大海的感觉到现在都不能忘记,一望无际,蓝天白云,海天相连的美景,波涛滚滚一往无前的气势,心胸豁然开朗。那年我和玉玲准备国庆结婚,大家开玩笑说这么多人给你们证婚,你们就在青岛举行婚礼吧。
1984年机构改革,干部“四化”机关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我在教育局领导的推荐下,调到了市委组织部工作,从此走上了行政工作的岗位。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相信年轻人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展示才能的机会。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好。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会议明确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这次会议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刻关注党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政策。只有学习好了才能深刻领会,只有理解领会了各种思想和方针政策才能实践好并付诸于行动。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理论指导实践,思想支配行动。对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要坚定不移的维护并且扎扎实实的实施,基层党员干部是各项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只有努力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重视,提高认识掌握政策的实质,领会好政策的内容才能够准确的执行,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好群众。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要创新工作方法,树立服务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国家已经把建立服务型政府当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地方政府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跟中央的步伐。在新的形势、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工作将会面临更多复杂严峻的问题,群众对我们干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紧要任务是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精简程序,为群众办实事、解困难、释疑惑,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推动中国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将会受到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更多关注。各级领导干部是推动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中流砥柱,而基层的千万工作人员则是贯彻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中坚力量。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为加快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贡献。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四: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即将出台的改革“路线图”以及“时间表”,将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要事。如何落实好全会精神,必须做到“五要”。
要有全面的眼光。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且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和重点无疑是“全面”二字。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牢牢确立“全面”思想,要有全面的眼光,一定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切忌单兵突进或孤立片面地想问题、办事情、抓改革。国家制度建设或国家制度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加速各类要素积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在中国还要保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长治久安、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由此,就需要全方位的变革,这包括观念变革、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等等。只有全面抓、抓全面,才能使中国改革全面深化、整体推进。
要有深化的谋略。改革开放35年来,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十分突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能不能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需要深化的谋略,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深化改革。要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思想认识,绝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一知半解。要对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和把握,找准改革突破的关键点、着力
点,深化改革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绝不能走过场或等要靠。
要有改革的魄力。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改革更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法宝。但是,改革势必会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尤其需要有攻坚克难、排除一切干扰的勇气。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以及壮士断腕的决心,义无反顾、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拆解“硬骨头”,要树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更高层次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靠改革促发展、靠改革调结构,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有务实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部署,提出的改革“路线图”,要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必须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以作风建设提振全党精气神,形成了全党全社会的新风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需要传承和发扬务实作风,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落实精神,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既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更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要有清正的环境。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没有一个清正廉洁的环境不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一年来,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出台“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然在全党上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少数干部中还存在着侥幸心理以及顶风违纪行为。越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越不能放松风清气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营造。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支持改革为荣,以破坏改革为耻”的良好风气,使干部群众都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支持改革,服务改革,共同推进“中国号”巨轮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幕,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即将绘就,接下来就需要全党全国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共同做好“落实”这篇大文章了。(倪洋军)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开幕,这次被海内外誉为“中国道路的历史新起点”的会议,承载着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着各界对“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改革的期待,如期而至,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波澜壮阔的中国发展历程,奇迹般的中国发展速度,改革是其中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改革开放在中国已经走过了整整35年,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有目共睹。改革,为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远航注入强劲动力,过去、现在、未来,一以贯之。因为,改革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动力所在,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35年,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远没有可以躺在功劳簿上酣睡的程度,何止不能酣睡,还必须时刻警醒。与改革之初相比,当前的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说,35年前改革主要的阻力来自于认识层面,那么今天的改革则主要遭遇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分化、诉求异化、利益格局固化等制约与牵绊。
显然,改革已然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前进之路,或许布满“地雷阵”,或许到处激流险
滩,其艰巨性、复杂性不言而喻。在大调整、大变革、大转型中,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智慧。总书记上任后,在考察广东时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如今,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党中央“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庄严承诺。然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从来都伴随着种种怀疑、非议乃至反对的声音,往往需要改革者以一马当先的姿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胆略,才能使反对的声音转化为佩服的话语和羡慕的目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高地擎起改革的旗帜,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现实,创造更多人生出彩机会,让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梦想落地,这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价值取向。我们翘首以待,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铺开后,全国上下昂首阔步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途。(旗峰论剑)
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有特殊意义,中央及各级领导通过调研等活动,基本掌握了国家内外部事务的大致情况。一些影响全局的问题在酝酿讨论中达成了共识,完成了各方面的设计准备工作,可以正式交由全会批准并向全民发布。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今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
战鼓擂响,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应该做好以下一些准备。
一是做好思想准备。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关键词。改革进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一轮改革要“闯关”,需要“清障”。思路决定出路 态度决定成败。首先要有坚定地思想信念,改革势在必行,每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对于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坚定不移地维护和扎扎实实地执行。其次要有风摧不垮,雨打不折的刚毅。困难、问题会随时随地出现,刚毅能让思想更深刻,心灵更坚韧,品德更高尚,让改革路上的贪恋、犹疑、怯懦和所有的困厄销声匿迹。其三,改革,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要破解不想改、改不动的窘境,有闯关破难的勇气,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中心工作为重,为群众利益为重。
二是要做好学习的准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政策,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的是新的,有的是继续深化的,是需要领导干部认真、深入、扎实学习的。学习好了,才能深刻领会,才会付诸行动。
三是要做好务实推进的准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传统,是我们党“务实”、“高效”的自信心的展示和彰显,也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由手段。要扎实开展学习调研,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各级党委部署,掌握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征求各方意见,真正做到把问题找准、把现象摸透,让“等一等、看一看、缓一缓”的惰性思维根本消除,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蔚然成风。有了高效的的执行力,定会与中央和各级党委的精神和部署保持高度的一致,定会以群众意见和建议为基础,真正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各项政策、决策落到实处,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是对中国发展起关键的作用,也将备受全国人民和世界关注的关注。领导干部是推动党的事业顺利开展的中流砥柱,是贯彻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中坚力量,准备好,为科学、加快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