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l读后感柳君华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你是否做到教育公平
枫树小学 柳君华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集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专为中小学教师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写的一本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基本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给老师的建议》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震撼。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句话是那么朴实而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都是自己曾经碰到过或者别人碰到过的。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找到答案或有所启发。《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我也遇到过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我常常扪心自问,我们是否都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都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是独立的个人,有他独特的思维和思想,他们并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他们有个更加生动洁净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 1 /
2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相差甚远,经常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关于个人素质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但是作为一个小学老师在考试的压力下,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稍微有点时间就想读读愉悦身心的闲书。至于教育名著有时候就会觉得都是套话空话,本着不虚心的态度就这样把教育书籍抛在一边,置之不理。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想想实在汗颜!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多创新,争取成为一位优秀的小学老师。
2013-12-5/ 2
第二篇:给教师100建议读后感(梁木华)
我读《给教师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泉州现代中学数学组梁木华2006-11-22
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费脑筋的事。我们面对着同样的问题,诸如:如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何保持孩子的学习动力?怎样更有实效地安排好课堂45分钟?怎样更高效地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如何自我调节减压提高生活品质?„„现如今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先得尤其突出和急迫。吾上下而求索,年年岁岁,也没有真正搞清楚经常会碰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故而不敢放松求教和学习。最近我正在拜读苏霍姆林斯基、郑杰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阅读完新旧建议合有二百条,可谓收获也,甚喜!
所感千言万语,岂止百条,鉴己之短,略述所悟,期以点见面。
郑杰道(第83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领导者。我以为,于班级管理,教师首先是个领导者的角色,其功能或不亚于处级等领导。同行们诸位一定发现,我们的上头领导隔三岔五开会。上司在我们的头脑中植入强化了与时俱进的校本精神,矫正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公开报告各教师的教学过程,研讨我们的工作业绩。同理,当班级的班主任,也要定期为班级中不同层面,不同表现的学生小组开会、座谈(包括书信、条子交流等)。而且这些有益的会议所间隔的期日以“新精神”能在学生头脑里起作用的保鲜时间为限,此事我得切记。说来有点讽刺,实则不然,哪位同行去查阅查阅,这不是那些教育家依据青少年学生不稳定的心理特征得出的结论吗?此时,我把它提升为自己的思想,指引自己的行动。
当然,领导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得有那么一回事。得为自己的技能本事加固更新,得有领导者的才能、头脑和胸怀,得深入爱学习爱研究的最前沿,得设身处地体察“生情”,得投资搞好班级物质文明以带动精神文明,得分析天时、地利、人和环境,得决策出班级的“三年计划”。我暗下决心得一如既往修炼才能得以追赶先进甩掉落后。
郑杰又道: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可谓“千差万别”。我以为,应对差生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教师要认识差生问题的本质。什么是学校?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掌握了真理,而是从犯错误的深刻教训中,获得许许多多比知识本身更多也更深刻的体验。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学习,教师也通过尝试错误学习。意思是说没有永远正确的知识供人们“顶礼膜拜”,在学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声称自己是知识的富豪而拒绝学习。所以,当老师的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妈妈也是如此。
其二,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转移到培养其学习的动力。
心理角度说明,人的兴趣是很难培养见效的。没有兴趣易产生疲劳,产生疲劳一大原因是烦闷。美——约瑟夫·匹马克博士在《心理学学报》中,报告了一次实验,安排一群学生参加一个实验工作,都是他们不感兴趣的,所有的学生都感觉疲倦、头痛、眼睛痛,总想打瞌睡,想发脾气,甚至胃不舒服。经过化验显示,烦闷的时候,身体的血糖和氧化作用会下降。相反一旦人们觉得工作学习有了动力的时候,其新陈代谢作用加速,记忆力强且快。而英国汉斯·威辛吉教授的“假装”哲学,由假装爱读书变得习惯读书,会减少疲劳烦闷增强记忆从而培养终身收益的好习惯。当下读到这个段落的时候给我启发很大,我将会应用到我的课堂中,贯穿于我的教学生涯中。
我们鼓励学生假装。假装喜欢读书,假装很认真听课,假装炫耀当天的内容熟记于心。这样的假装带来的是内心的需要,这样假装带来的成效绝对远远大于零。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假装”哲学,还要为学生做思想工作,巩固其“假装”技术,暗渡陈仓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有许多理论可借用,如:鼓励自主学习,被动学习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如丘吉尔求学时作业做得很差,说话也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但他不是凭个人兴趣在学习。他确定各种各样的学习动力因素,最终成了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领袖和演说家。
书读完了,感悟许多,启示昭昭,我一下萌生了好些新的想法和点子,很不得马上应用到学生中去,但我明白要于无形中细水长流地运用这诸多心得才能见真效,就在实践中来检验我的真理吧。而上述粗见恐难以飨,这又应了我的脸皮厚之短了,权当自省吧。
梁木华于泉州家中2006-11-22
第三篇:胡伟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建文小学胡伟华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灵,而教师手中就有点燃他们“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苗的火种。放眼望去,即便是身边的“问题学生”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师这个职业是何等得神圣?一想起假期结束就要踏上教师的舞台,很担心初出茅庐的自己会在那一张张无邪的小脸面前手足无措!趁着休假时间,我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以加深自身功底。说来从师范到现在,接触过不少教育书籍,有教育学的、心理学的,学科教育理论的,名师教育宝典的„„有些书读过了,随风而逝了;有些书读过了,留下了一丝影踪。有一本书却沉淀了下来,深刻地留存在我的心底,那就是苏联当代著名的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它是一本适合各个层次教师阅读的作品,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是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他那么执着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伟大的教育家细致的观察,精妙的见解以及宽厚的心胸,这100条建议,无一不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常会遇到又值得借鉴的妙招。
“要在很长的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了,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
“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空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
“没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的了。” “决不要急忙打不及格的分数,要记住,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
“你如果想教“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就要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让他们观察一系列现象,从而了解其因果关系。“
“要把知识留传给我们的学生,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移到我们所教的人的头脑中去。”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毕业后我虽然接触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但毕竟时间不长,经验浅薄,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我常想《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是那种应该放在书桌上,旁边一杯清茶,一本笔记,时不时地要摘抄几句,时不时地要停下来思考一番,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的书。它给我指点了许多不解与困惑,怎样面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无论是如何帮助后进生的工作,还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等都几近面面俱到。
就拿常常被比喻成“难啃的硬骨头”——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来说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待后进生教师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与耐心,换种方式来代替原来的批评与体罚是不是更加有效呢?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赏识与关爱,正
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自己体会学习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吧!这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生,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想一想教育专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年轻教师的一条最好的建议。有人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我更要努力读更多的书来充实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年轻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应该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解”,而面对教材还很生疏的我也从中体会到厚积薄发的道理!
读完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着实让我受益匪浅,它像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利用它来细致深化自己的工作。
第四篇: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认真品读了魏校长推荐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这本书给我留下阿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成功无捷径的真谛。雷夫先生每天为了自己的学生早上三点多从家里出发,倒好几次车在早上六点多赶到教室,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这些都是免费的。他那所谓的“魔鬼式训练”,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了。对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态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其次就是教会孩子善待他人。雷夫先生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首先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他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书中他从教的小学处于一个充满贫穷与暴力的地区,56号教室里的孩子大多来自移民家庭,成长的环境并不好。但这些孩子经过雷夫的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他看来尽管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是的,自古瓜儿苦后甜,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反思我们的教育,真感到汗颜。
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学生犯错的时候,如:学生没写完作业或忘记带作业、与同学闹矛盾、不遵守纪律„„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你会怎样处理?我以前的做法是——严厉的斥责、批评。但效果却是差强人意,这些错误学生还是屡屡再犯,甚至是变本加厉。雷夫告诉我们当孩子们犯错误时,并不可怕,而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这时,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斥责与批评,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正确的引导。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虽然只看了书的一半,但让我感觉到:书中到处洋溢着一个“爱”字。虽然我也口口声声地说,我爱自己的学生。但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我自愧爱得还不够深,没有用心去真正地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对学生的爱,随处可找。它让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真正地把自己与教育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把一切都献给了学生。爱,让我觉得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真诚地、用心地去爱学生。才能创造出与雷夫老师一样的奇迹。
宋年华
第五篇:西游记读后感(宗华君)
《西游记》这本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朝的当吴承恩所写,西游记读后感(宗华君)。我翻开西游记的第一页时就已经深深的迷上了它。它讲述了:唐僧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在途中收了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又在云栈洞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了沙和尚,他们四人齐心协力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走了十万八里、过了十四年终于取到了真经。唐僧成为了旃檀功德佛、孙悟空成为了斗战胜佛、猪八戒成为了净坛使者、沙和尚成为了金身罗汉、白龙马成为了八部天龙。
文中他们师徒四人性格个异。唐僧胆小如鼠,道童请他吃人参果他却不敢,有句为证:“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到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通过“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来,未及三日,怎么就拿来当果子?'这句话让我们知道了唐僧有多么善良,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宗华君)》。”
接下来就写大徒弟孙悟空了。孙悟空长着毛脸雷公嘴,会七十二变、驾筋斗云,拥有火眼金睛能认得妖怪。除恶扬善,忠于他的师傅有句为证: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孟,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孟,掣铁棒当头就打。再遇到妖精时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当他与唐僧发生争吵时,行者到:“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论到二师兄八戒--猪八戒把头摇上两摇,坚起一双蒲扇耳,扭动莲蓬吊搭唇,发一声喊,把那些妇女们吓得跌跌爬爬。八戒还有私心,总挑拨离间,书上写到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疯,连忙说:“师父,说起这个女子她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她是个妖怪,哥哥(孙悟空)的棒重,走将来,试手打她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什么《紧箍儿咒》,故意使个障眼法,变做这样的东西,幌你眼,使你不念紧箍咒。八戒还很好色”八戒见她长得俊俏,八戒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哪儿去?手里提着是什么东西?'
沙僧很简单没什么主见,平时都是听师父的叫他干嘛他就干嘛。
我最喜欢孙悟空他除恶扬善,深得我的喜爱。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