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廉政教育长效机制增强廉政文化的“软实力”
创新廉政教育长效机制增强廉政文化的“软实力”
一、构建廉政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不断加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党员思想出现了多样性的局面。因此,加强廉政教育,建立健全廉政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增强党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对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够治国兴邦,为民造福,用之不慎,也可以身败名裂,祸国殃民。在反腐败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很多领导干部感觉到“角色冲突”带来的冲击与压力:既是“公家人”,又是社会人;既代表公共利益,也有个人利益。“官德”的失范体现出道德自律在“经济人”本性面前的力不从心。这些权力异化、权力寻租的突出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建立健全党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保证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发挥模范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第二,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是全面提高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党建科学化是我们党一切事业的根基。当前世界正处于知识社会和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千变万化的新情况、错综复杂的新局面层出不穷,“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特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能力低弱、作用退化甚至腐败变质等严重问题。公权寻租的泛滥,固然与我们现行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有关,但归根到底是腐败者的权力观、人生观、价
值观错位,这样的腐败价值观在起着根本性的诱导作用。因此,必需要顺应潮流探索创新,建立健全一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廉政教育体制机制,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思想道德进一步净化和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第三,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依托弘扬廉政文化,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建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保持党的先进性,核心是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实践证明,党性问题是由社会环境、制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党的先进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制度保证;既要靠个人自觉,又要靠严格管理;既要靠集中教育,又要靠常抓不懈。因此,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必须要建立健全使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用“教育引导人、制度约束人、法律规范人、利益驱动人、环境改造人、管理监督人”,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教育。第四,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腐败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毒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培养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良好的道德规范”,清除侵入党健康肌体的毒瘤,保持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筑和谐社会防腐倡廉的堡垒。
二、当前廉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加强廉政教育和党性教育,建立健全廉政教育成效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不少的弥足珍贵经验,但依然存在着教育对象的扩大化、教育内容的泛泛化、教育过程的形式化、教育方式的简单化等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一,对廉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偏差。不少党员干部,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存在错误的认识。片面认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对象和教育重点是领导干部,搞廉政文化是“干部生病,群众吃药”;廉政文化是软指标,往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量太大,涉及面广,影响和分散查处腐败分子工作和精力。第二,廉政教育工作与文化教育相互融合不足。一些地方没有把党风廉政建设的性质、理论等与文化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而是生搬硬套,就廉政抓廉政,就文化抓文化,导致了廉政工作、文化“两张皮”,使廉政教育变成了空洞无物的口号,感染力不强,缺乏教育亲和力。第三,廉政教育工作缺乏合力。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大力协助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有些地方只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单打独斗,唱独角戏”;有的地方仅强调党政部门的作用,仅着眼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而没有真正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缺少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造成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第四,廉政教育长效机制尚不完善。有的地方某些虽开展了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收到了较好效果,但由于没有建立长期有效地运行机制,形式上缺少进一步创新,活动不能持久深入,结果使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只红火一阵子,不能持久坚持,文化节目缺少持续供给的作品,其他活动出现断层;有的缺少责任机制,没有检查监督,没有奖励惩罚措施,使廉政文化建设只停留在“文件”和任务部署上。
第五,廉政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有些地方的廉政文化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各种展出、演出、宣传一哄而上,热闹一阵子;有的是热衷于标新立异,追赶时髦,搞概念炒作,求一时的轰动效应,领导出席,媒体宣传,只有声势,缺少实在的效果;有的“轰轰烈烈搞形势、认认真真走过场”,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活动“作秀”。
三、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转变观念,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廉政教育的科学性,体现党性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使廉政教育更有说服力,预防腐败更有推动力,反腐倡廉更有号召力,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
(一)明确廉政教育工作目标,切实增强廉政文化的思想性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勤政廉政为主题,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一个讲廉洁、崇诚信、守法纪的良好环境,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尊廉崇洁、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党员干部的从政修养,自觉养成守法、诚信、自律的良好行为规范,抵制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找准廉政教育推进新平台,切实增强廉政文化的实效性
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注重以下三个结合,突出廉政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首先,坚持与执政理念教育相结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理念,也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利用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次,坚持与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通过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规范机关行政行为,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再次,坚持与机关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渗透、影响和辐射作用,借助机关文化生动、灵活的特性,结合机关工作特点,将廉政思想融入各种文化活动中,使广大机关干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勤政廉洁的教育和熏陶。
(三)找准廉政教育推进着力点,切实增强廉政文化软实力 围绕“廉”字,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社会,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切实增强廉政文化“软实力”。
1、读书思廉,增强廉政文化的互动力。清廉以自守,激浊以扬清。净化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廉政教育的根本。根据部门情况、行业特点和岗位实际,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积极开展“读廉政书、听廉政课、写廉政文”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反腐败导刊》、《中国监察》、《纪检监察报》、《廉政准则》等廉政书刊,督促党员干部熟读精思,认真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开展各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上廉政讲台、讲廉政党课”评选和“党风廉政知识”测试活动;举办“读廉文、思廉政、树形象”专题讲座,让党员干部决定理想信念,恪守宗旨意识,树立“经济账、法纪账、良心账等“三本账”的观念,增强腐败风险意识。
2、教育倡廉,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注重分类施教,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出现的不同问题、不同的阶段,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
心入脑。因人施教,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对领导干部着重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享乐关和亲朋关等“五关”教育;因事施教,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开展教育,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抓好任前教育、任中教育和离任教育;针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强化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尤其是突出管人管财管事管项目的政府“强力部门”这个重点,抓住在这些“强力部门”有“话语权”的公职人员这个关键;针对节假日、婚丧嫁娶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问题,加强廉洁自律教育。
3、谈话促廉,增强廉政文化的预警力。坚持完善谈话制度,把谈话教育作为关心干部、帮助干部、爱护干部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实施,全面开展任前谈话、诫勉谈话、廉政谈话等为主要形式的预警促廉机制。对新提任或转任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开展任前廉政谈话,告诫他们廉政从政;开展信访诫勉谈话,实施信访“四书告诫”,达到保护干部、教育干部的目的。
4、典型导廉,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充分挖掘、积极提炼身边勤政廉政方面的先进典型,组织观看《任长霞》等勤政廉政正面典型专题片,举行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开展学习先进典型事迹活动,形成弘扬正气、尚廉倡廉的社会风尚;以案说纪,把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作为警示教育的事例,增强自我约束意识,经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达到查处一案、治理一线、教育一片的效果。
5、媒体传廉,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媒体具有影响面广、信息传播及时、快捷,受众多等特点,是进行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主阵地。用好网络、用好电视广播、用好报纸、手机通讯等四大媒体平台,拓宽廉政文化的传播渠道,大力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增强廉政文化的辐射力。
第二篇: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人们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不再限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更多地偏向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怎样应该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呢?
结合我们家乡的民俗文化来看,我们湖北省荆州市石首人向来以勤劳节俭为荣,素以“早起三日当一工”,”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正三年,反三年,缝了补了又三年”等谚语。尊老爱幼,以礼待人,亦为石首人传统美德。所以,针对这方面,我们应该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向外国人推广和宣传我们的这种文化传统,让我们的文化传统为全世界人所知。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其次,我们家乡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言行讲礼貌,如主客对话,答道:“吵闹了”,“多谢”,“到我家走走”,主人答:“得罪了”,“慢走”,“请再来”。与陌生人对话,先得“请问您(liang)贵姓”,答:“不敢姓赵”。故有“石首礼行大,开口就是您(liang)家(ga)”之评。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另外,我们家乡石首人民热情好客,这正是传播我们石首文化的好契机。如果我们能以热情饱满的精神面貌来迎接他人,我相信我们的民俗文化一定会为其他人所知。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因此,以人民的热情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提升思想、观念和原则等多方面价值理念,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而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所以,在新的历史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第三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的能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高文化软实力是适应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还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和主权。
在全球传播中,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和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全球化浪潮中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形式。而在全球文化多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也有各自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还有在这种历史传统和方式方法中形成的独特理性。正是这个原因,一些国家,特别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来推行其文化扩张战略,使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它的潜移默化性大大超过了政治经济因素。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民所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喜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为此,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传播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制约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瓶颈、破解阻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难题,真正向世界展示中国文明民主进步发展的国际形象。
第四篇:增强软实力 提高竞争力
增强软实力 提高竞争力
http://2010-03-12 09:29深圳新闻网【字号:大 中 小】
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力量型、智慧型城市文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为再展深圳雄风、再创特区辉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证,这是昨天召开的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表彰大会,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今时代,城市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上,更根本、更深层地体现在文化层面的竞争上。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深圳要以世界一流城市为标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要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城市竞争中占据优势,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极其关键。只有城市的思想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价值观念先进,广大市民普遍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跻身国际一流城市之列。
城市的主体是人,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说到底要依靠人、为了人。因此,软实力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提高广大市民的整体素质上,要造就文化素养高、道德风尚好、精神昂扬向上的新一代特区市民群体。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普及性的大众城市文化,使我们的文化成为人人可享受、人人可参与、大家共创造的一种公共服务产品。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建设文化供给服务体系,通过建设更多的公益文化场馆等措施,把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送到普通百姓身边,使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市民身上;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公共文化参与和创造服务体系,打造更多像“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关爱行动”这样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并积极促进市民的自觉参与和主动创造,使市民在良性互动中濡染文明,提升素质。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现在深圳正倾力于两大盛事,一是特区建立30周年大庆,一是举世瞩目的大运会将于明年在深举办。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全面总结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鼓舞、激励全市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同时,通过打造良好形象、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为再创特区辉煌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第五篇:如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
“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文化软实力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硬实力发展很快,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已位居世界第一,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指挥人员、作战人员的素质,使任何对手都无须怀疑我们捍卫国家安全的信心和能力。因此这样能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奠定基础
二、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政府要着眼于校园、机关、企业和大众文化方面的建设
校园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机关文化----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抓好拒腐防变教育,开展读廉政书、看廉政片、上廉政课、做廉政人活动,进一步形成反腐倡廉理念和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或称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读书月、文博会、大芬村、民俗文化村……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贱,然后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从而进行文化创新。
1、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改造的过程。
3、要树立创新意识和观念。文化创新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和时代性。
4、我们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又要与外来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吸收其中的精髓,从而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文化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四、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五、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
2、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3、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什么都可以丢,唯独教育不能丢。无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同时又要超越经济和政治的束缚,独立生存,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当前,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最重要的。高考改革,发展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去行政化,注重学前教育,都是当前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