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高等教育_ 发展才是硬道理(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8:4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_ 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办高等教育_ 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篇:中国民办高等教育_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才是硬道理

Private Education in China:

The Best Option is Development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寻利性和公益性间的哲学思考

——Focus on the philosophy

of benefit or non-benefit orientations of private education

成永笑郑延才(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066004)

方慈(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Cheng yong-xiao, Zheng yan-cai(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Fang Ci(Shijiazhuang Economy Insititut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摘要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借助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以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为背景,从教育的基本属性出发,阐述了服务是教育的第一属性。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寻利性和公益性间的哲学探讨,在描述了绝对发展的同时,分析了相对的差异;在描述了生存的危机的同时,阐明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向。结论是在保证我国教育主权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发展就是硬道理。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民办教育教育属性寻利性公益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present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means of systematic scientific research.Considering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it argues that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to serve the customers, with rel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It illustrates the inevitabilit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by the discussion of benefit or non-benefit orientation of China’s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It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conjuncture of survival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est option is development, provided the preserval of our educational sovereignty.Key Wor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ivate education, nature of education, benefit orientation, non-benefit orientation

0 引言

对于加入WTO,中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做了充分准备,各行各业都在审视WTO给本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对此反映尤为强烈。2002年4月3日由厦门大学高教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中国十大万人民办高校联合形象展示新闻发布会暨民办高等教育论坛”。展示了20年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和中国优秀民办高校佼佼者的非凡实力,著名教育学专家潘懋元教授、邬大光教授

*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2001年度项目燕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1年度项目 项目名称: 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200104012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理论问题的研究1

等对入世后中国民办高校面临的现状、生存条件及发展走势进行了剖析;2002年7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界酝酿已久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京开幕。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国防科工委、中科院所属有关高校的82位现任校长参加了论坛,论坛同时邀请了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16位校长和部分专家,就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和高校办学经验做了专题性演讲。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致辞中说:“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正在经历着自她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为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面对WTO,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站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找出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正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1从教育的属性看服务的定位

关于教育的属性问题,是教育理论界长期研究的基础课题之一,有关教育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培养说”等学说,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了教育的一些基本属性。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为了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的公益属性与教育资本的寻利属性、再从教育对象到服务对象看以人为本的教育属性,人们对教育属性问题需要有个再认识的过程。即,教育的属性也该得到不断完善和充实,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分析来定位其服务的属性,进而从多视角证明教育具有多维性的属性。

WTO的核心是贸易自由化,按照WTO总协议,服务贸易同其他类服务贸易一样把教育视为一种服务贸易产品。在进行服务贸易磋商谈判时,各国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要按照不同的服务行业(教育类别)分门别类地做出具体承诺,并列入各国的减让表;同时允许各国依据国内立法对有关服务的开放做出限制和保留。

“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早已在国际上流行,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许多国家已经把教育看成了一种准公共物品,由此,服务已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日本、韩国及欧美一些国家,甚至提出了“以客户为导向”的教育。这是9O年代以来以“消费者为中心”和“质量的持续提高”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移植进学校的结果。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服务的对象”,这是教育观念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伴随着中国的入世,教育作为服务贸易中的一项会逐渐走向开放,中国的高等教育最终将走向“以人为本”。我国几十年的大学教育多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过于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思想,惯以一种教育者的身份出现,教师在“师道尊严”的理念之下,仿佛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一种容器,教师把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作是一种主宰性活动,迫使学生的学习及思维模式等都必须遵循教育者预先设定的千人一面的模式,这与入世后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贸易的要求相去甚远。加入WTO后,学校只能成为一个提供服务的主体,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服务产品意味着每个学习者将变被动为主动,家庭、学校和社会有义务为每个人提供从生存、享受到发展等多方面相应的教育服务。根据中国(公办、特别是民办教育)现实的教育环境,若实现这种“教育的服务”,无论是在教育的观念及教育法规的健全程度上,还是在教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上,加之对教育方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材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深刻的变革。

就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而言,公立大学民营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美园90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校——“赢利教育学校”(for-profiteducation),这里所说的赢利教育、赢利学校是指由赢利

性的私营公司管理的公立学校及其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就读的学生应该享受其他公立学校享受的待遇。根据《教育法》第53、46条规定,鼓励社会投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究竟如何理解学校的公益性和投资教育资本的寻利性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根据教育的准公益性原则,办学者应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视其办学效益按市场运作获取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就是说可以赢利。而判断“赢利”与“非赢利”为目的,需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民办学校的出现总是增进了当地社会的公共利益。这说明,民办学校的公益性在总体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其次,如果不允许投资人获得及合法又合理的回报,那就等于要求办学者捐资,这是超越中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的,其结果必然使民办学校的消亡或成为公立学校的点缀,这将意味着重新回到公立学校的一统天下,而这恰恰不是中国改革的出发点。因此,应辩证地对待学校公益性和资本寻利性的矛盾。“教育以赢利为目的”和“教育需要赢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命题,前者是将利润作为终极目的,可不择手段,不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后者是说:教育作为实业需要赢利。前者似乎在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后者似乎在强调赢利性。笔者认为,对一个主权国家、一个民族对所办教育不能不讲公益性,不讲公益性的教育也许就像缺少灵魂的躯体。同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掌,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一个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机构不能没有赢利,因此,公益性和赢利性都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属性。

不以赢利为目的,意味着举办者应将办学作为公益事业来对待,但事实上,这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冲突,但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高等学校实际上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很少;办学模式的高度集中、市场经济的不平等竞争与开放性及效益原则表现出明显的冲突。这些冲突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不相适应,在本质上则是向计划经济办学模式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办教育是一种选择教育。因此,民办教育在定位上应不仅仅是公办教育在数量上的补充。在市场条件下,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都处在相同的竞争位置,两者都只有在满足家长和学生需要的条件下,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民办教育促进法》有望在2002年底或下年初出台。在对教育主权、方针、目的及服务功能做出相应界定的前提下,新法或许突破允许民办学校办学赢利,允许部分赢利性教育集团的出现,这可能意味着中国民办教育春天的来临。[1]从绝对的发展看相对的差异

就世界高等教育而言,近50年来,在校生总数增长了5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95年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9700万人,2025年将增至一亿人。发展大规模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将是21世纪的主要趋势和巨大挑战。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都经历了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全国普通高校598所,在校生86.7万人,同年龄进高校的只有1.4%; 扩招前夕1998年招生数为108人,1999年招生数为164万人,2000年招生数为220万人,2001年招生数为260万人,2002年招生数为290万人,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也由1998年的341万人,到目前高校各类在校生人已突破1400万人,毛入学率已超过13.2%,其中,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共计6万余所,每年招生量和在校生量接近国办高等学校的一半。到2005年全国高校在生将达到160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要达到15%,202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30%,届时全国年招生规模将达到500万人左右。

[3][2]

私立院校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备受重视的领域。其中,美国私立学校发展有悠久的传统,名牌大学50%以上均为私立;日本的543所大学中,有390所是私立的;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学生在私

立院校学习,如菲律宾为86%,韩国为75%,孟加拉国、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约为60% ;中国全日制在校学生近3亿人,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受教育总人口的20%,而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为170亿美元,仅占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总数11500亿美元的1.5%。以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支撑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真是穷国办大教育。所以,民办教育发展空间巨大;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84名,仅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1/5和发达国家的1/9;再如印度的软件产业,前几年出口就已达到50亿美元,而我们只有2-3亿美元,都是因为缺乏的人才。

近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并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重要法律,即将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定会对中国的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育督导制度不断完善。实践证明,民办高校培育的人才已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仅北京就有150万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4]

3从生存的危机看发展的机遇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本来就面临着公立大学近年扩招的极大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兄弟民办高校的激烈竞争。面对加入WTO,意味着我们的民办高等教育已驶入国际轨道,所面临的是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挑战,这真可谓雪上加霜,因此,如何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这是关系到民办高等教育生死存亡的大课题。总之,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道理指明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加入WTO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的行动策略。

我国加入世贸时对教育曾做出这样的承诺:除军事、警察、政治、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等5个方面做出了承诺,允许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WTO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目前有40个国家签署了开放教育市场的协议,而更多的国家则是通过对教育提供方式的实质规定,不同程度地开放教育市场。虽然WTO主要是一个侧重于经济贸易方面的协议,但从根本上来说,对我们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是深远的,全方位的。加入WTO全面地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这一切表明,一个世界性的开放的教育大市场正在悄然形成。

当中国刚刚步入(WTO)国际轨道的时刻,由于接轨此刻发展速度差的存在等原因,难免出现许多不适之症。中国的民办教育实际是在一个不成熟的产业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大多数民办高等教育而言,具有“先天性营养不良”,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缺乏发展后劲。他们首先遇到的是如何摆脱生存中危机,只有有能力摆脱危机者才有发展的可能。对民办教育的生存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种:

(1)随着公立大学的扩招,加之由于出国留学热而流失了部分教育消费份额,这都对民办大学生源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迫使一些弱势民办大学难以维系甚至濒临关门,同时,对其就业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当然,对一批在规模、设施和办学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一定水平的院校,虽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

响,例如像西安翻译学院等十二所民办高校的在校生超过万人,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看好。他们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2)近年来,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对民办教育产生了不小的负面效应,虽然它在许多方面揭示了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客观规律,并在教育发展和改革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其贡献是需要充分加以肯定的。但是,它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本身带有很大的线性函变特征,而没能看到或很少看到教育的政治和文化功能。而失去或削弱这种主权的功能,意味着对教育属性的脱离或反叛。因此,这种思潮对民办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3)入世贸后西方跨国公司会进一步加大对我高校的科研投资,或建立实验室,或直接资助科研项目,以期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为其开发高技术产品。少数著名跨国公司已陆续在我国一些高校设立科研“基地”或“实验室”。同时,海外教育机构将纷纷要求来我国投资办学。允许海外机构来中国投资办学,这无疑对我们的教育是个促进,也为我们进入国际教育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有助于尽快培养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的人才,这正是我们入世的主题和宗旨。但从近期看,将会严重冲击着我国教育主权和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而对发展还不很成熟的我们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更是难以应对的。

(4)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维的。

(5)在办学经费不足的前提下,一则我们的立法相对滞后,已有的一些规章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另则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执法缺乏可操作性。加之潜在的另一个风险是我们多数学校对WTO的规则不熟悉。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构建国有、民办、外资入境办学“三足鼎立”的办学格局。在我国已涌现出一批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独树一帜的学校,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民办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更有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民办高校陆续兴起。诚然,对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首先应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在WTO的背景下找准自己发展的视角。4 结束语

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衡量一切工作和辨别是非的最根本的“三个标准”:“是否还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和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民办教育而言,加入WTO后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改革开放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管国办、民办教育,只要在保证教育主权的大前提下,都应该以是否办学效益好、是否对增强国力有益为标准,一切看效果,其实,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注释

1瞿延东.民办教育的投资主体与校产属性.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29日第4版.2

3http://campus.tom.com

4http:///20010829/209800.shtml

参考文献蔡克勇.高等教育研究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译.东西方教育丛书,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8月.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重文科 译.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5次印刷.潘懋元 等.试论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潘懋元 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November 13, 2001邬大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与政府的责任[J].教育研究,2002年;总第266号(第3期);24~27.7 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年;总第269号(第6期);77~79.赵庆典.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2年;总第266号(第3期);28~32.瞿延东.民办高教的发展模式.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30日第4版.瞿延东.民办教育的投资主体与校产属性.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29日第4版.汪晓东.民办学校的法律难题.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年01月18日.蒋国华.西方教育市场化:理论、政策与实践 [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9期).许明等.当前西方国家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J].民办教育动态,1998年,总第269号(第8-9期),P28.顾美玲.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J].教育评论,2001年(第3期).萧灼基.论大学的产业性.光明日报,2000.1.19.杨明.中国教育离现代化目标有多远[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岑建君.加入WTO,教育事业需主动应对 [J].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18日第5版.郭魁斌.WTO与中国民办教育国际化.中国教育报,2002年2月25日第4版.傅志田.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上海教育,2001年第9期.郭扶庚.民办学校的曙光在哪里.光明日报,2001-6-13.赵一成.民办教育发展前瞻性思考.http:///20010823/207368.shtml毕淑芝、王义高 主编.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陈宝瑜.探析民办高校新格局.http:///20020225/3021112.shtml

24傅志田.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上海教育,2001年第9期.

第二篇:发展才是硬道理(模版)

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极为重要的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都种论之中。那么,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重要命题呢?

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特点和脉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发展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心。邓小平把发展问题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联系起来,指出第一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中国加快发展起来,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可见,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新纪元。但是,社会主义仅仅是共产主义的低级形态,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人们正是通过今天的社会主义去憧憬明天的共产主义。如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迟迟得不到发挥,不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而目会使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产生怀疑。因此,要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获得充分发挥,用事实来教育人说服人。只有更快地发展自己,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心眼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是在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落后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在经济上获得了极打的发展,60年代后,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了战后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带来的发展机遇,果断的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起飞。而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握住这次历史机遇。从70年代末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带集体,抓住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力时机,果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迹,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邓小平对形势的分析从来就是运用二分法,既看到严峻的挑战,也看到发展的机遇;既看到不利的困难,也看到有利的时机。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再次反复强调要利用机遇,把握机遇,不可错过机遇,以实现发展。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三篇: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摘要: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十年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所在,发展是我们国家民富国强之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关键词:发展经济建设党执政兴国

一、历史经验的总结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为各国史学家所称道。但是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而当清朝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大举进攻面前,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使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历史就这样无情地上演了一曲被马克思称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

在血的教训面前,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他们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虽历尽艰辛但始终无法使旧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后来,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使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

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来看,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

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即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可以说发展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号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然会越来越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是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要把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还不平衡,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还不能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1]

加快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前两个目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希望,部分人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们希望国家保持经济的发展,以便为他们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开放及深化、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下岗人数增多,乡镇企业景气指数下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慢,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增加投资、加快发展、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国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仅物质利益矛盾和问题直接根源于经济的相对贫穷,其他问题和矛盾也同社会

物质财富不充裕息息相关。发展中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从长远来看我们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只有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才有利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才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三、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展望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从国际看,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

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五、可持续发展更是极其重要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在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再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的问题了。一针见血,指出了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酷现实,也从而划清了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两类不同的环境问题。因此,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紧迫要务是发展,为人民提供一个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建设高潮,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不仅13亿人民满意,也得到国际社会一片赞誉之声。中国发展实践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是战胜“贫穷污染”最有力的武器。

在基本战胜“贫穷污染”之后,我国早已跨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我们充分肯定30年来经济上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环境问题早已从发展不足的问题演变成发展不当的问题。面临快速发展中形成的严峻环境形势,我们应当作深刻的反思,重经济,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希冀通过经济发展来自动治愈环境问题的想法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现在已经到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与发展长期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时候了,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是硬道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环保事业推动起来,确保环保规划的如期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为了摆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关键性和根本性措施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党中央和国务院多年前就对这种转变作出了决策部署。但是,实施力度不够,转变速度过于缓慢。如果说前些年对转变发展模式往往从经济角度考虑,似乎可以慢慢来,那末今天不同了,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从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这是一项极其繁重、又必须实现的承诺,靠一般的节能减排是很难完成的,必须从经济“转型”

上找出路。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敢于制度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采用新技术,“转型”是可以推动起来的。迟疑徘徊,困难重重;改革创新,海阔天空。

[4]

在发展方针政策方面,国家正积极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环境管理措施上,近年来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措施,颇见成效,是一项政策创新,说明政府实行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管理是大有作为的。应该将这种做法坚持下去,不断扩大充实控制指标,并且将监督和考核办法严格一点,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就可以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突破口。政府对这种改革应更坚定、步伐更大一些。

六、历史不会忘记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世纪伟人之

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留给中国人民乃到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七个字可谓字字千钧,每每想起都会让人激动不已。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92年1月29日,南巡途中的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随后“发展才是硬道理”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事实上这句话不但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而且,也因为它的深刻和朴素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信念。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所以,经过建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靠发展;我们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现在世界各国竞争激烈,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跟不上世界脚步。

因此,不断重复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

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许多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困难,我们只有让硬道理真正“硬”起来,通过加快发展积累更为雄厚的实力,才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才能进一步增强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守“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动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

[2]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啥能家喻户晓?》 200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3]《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交锋》凌志军

[4]《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曲格平2011年3月9日 《国际在线》

第四篇: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国贸09020806090217张也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邓小平这样说:“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依然记我们小的时候父母跟我们讲他们小时候到了七八岁才可以去上学,没上学之前他们都是去割野菜啊什么的,等他们上学了以后最好的也是读到初中啊高中的,因为他们没时间也没钱跟没心思读书,而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割野菜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怎么喂牲口,为了适应现在的社会更不会读到初中高中就不读了,现在到处都是大学生,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也在发展,同时我们也日日夜夜沐浴着国家发展带来的好处。

我个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史过程。社会制度的确立,归根到底由生产力水平决定。我们从上学就学习到: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史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

我们知道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时促进其发展,不适应时就成为桎梏阻碍其发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阻碍是相对的。即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不适应其性质时,虽然会受其阻碍甚至受其破坏,但往往仍会有一定的发展。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不断累加发展的,从而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表现为自然史的过程。为此,人们的一切活动,只要能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即为“顺其自然”,是为革命;反之,阻碍破坏生产力发展,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为反动。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发展就是硬道理。

最近我们很强烈的感应到物价的上涨,我们宿舍都喜欢吃水果,但是,我们每次去说过店都可以看到又涨价了,而且水果现在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但是我们觉得只有科学的发展才可以给人民带来好处,如果盲目的大发展那么带来的可能又是经济危机或是大萧条,所以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是是健康的发展。

所谓健康的发展,就是要创建产权分明、政经分开的经济体制,形成清廉的政治、公平的社会,就是要融入现代人类文明,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国家制度、现代社会制度、现代城市制度、现代农村制度,不健康的发展还不如慢下来规范地发展。健康的发展只有具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能做到。时代的不同变化,人们对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要求,现代人要求健康发展,只有健康发展才能使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使综合国力得到发展。

总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于发展特殊的重要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

第五篇:发展才是硬道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越来越面临市场的竞争和选择。这次我们考察的浦东钢铁公司,同样需要进行机制改革及产品结构的调整,这个过程充满着跳战与机遇。

这次通过对国营大企业的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的理解,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我们肩负的职责。

调查内容有如下几点:(1)浦东钢铁公司的概况;(2)目前企业的经营情况;(3)企业发展对企业员工的要求;(4)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浦东钢铁公司是大型铝铁联合企业,产品品种达四千多种,可以适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领域。例如:航天航空,航海,工业,农业,民用,军用,医用。目的该公司有职工二万多人,分别服务于26个不同生产职能的生产、管理、科研部门。

浦东钢铁公司的主要生产产品为钢和钢材。该公司的全年钢产量能力为的200万吨,占全市钢铁生产的三分之一;钢材产品约为180万吨,占全市钢材生产的四分之一。

浦东钢铁公司全年的生产产值近40亿,在上缴税利最好的时期可达3—5个亿,是全市税利的大户。

目前企业已完成现代企业的改制,成为国家投资为主体的全民国营企业公司。

浦东钢铁公司是一个有8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新中国的诞生使钢铁企业得到了强大的发展。浦东钢铁公司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浦钢公司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目前企业正面临产业结构调鳖,产品品种开发管理现代化,员工分流

再就业等十分艰巨的困难形势,企业改革到了艰难的阶段。企业员工、领导和群众正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争取走出困境。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们看到了当前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基本面

貌。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十分激烈与无情的。如果没有适合市场的产品,企业就不能生存下去,就会被市场竞争淘汰。因此,在这种形势和社会大背景下,国营企业必须走改革的路。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也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年青一代肩负的历史使命。目前我们虽然仍在高中学习,但不久的将来,我们都面临社会、企业的选择,所以一定要学习好基础知识,加强自身秦质,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我们的国家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市场经济又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要趁目前的良好学习条件和机会,抓紧学习,提高自己,为将来参与祖国建设打好基础。

下载中国民办高等教育_ 发展才是硬道理(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办高等教育_ 发展才是硬道理(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发展才是硬道理

    浅谈发展才是硬道理 事物是不断的运动 变化与发展的,这是哲学上的一条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经济上尤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学习王总《奋勇争先,全力发展,努力提升行业领先能力》感受 今年,省公司以“提升质量,改善服务、强化创新、深化管理、加快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为核心经营策略,以......

    发展才是硬道理

    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摘要】:毋庸置疑,教师锤炼教学语言应在语言的清晰度、亲和度、形象性和丰富性上下功夫,可是钻研的出发点还是教师自己的表述,因此不能产生持久效果,为了真正提......

    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纵横比较) 1. 关于这次作业咱们是合作完成,我认为首先把东西做好,然后最后上去讲的同学由抽签决定,这样比较公平。其次是这次作业的准备时间跨过国庆长假,大......

    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

    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 ——关于钦州市经济开发区的考察报告 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今社会,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了我党......

    发展才是硬道理(精选5篇)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初,中国南方春意盎然。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着名论断。这个论断,简洁明快、朴......

    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文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