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新时期散文

时间:2019-05-13 08:5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十二章新时期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十二章新时期散文》。

第一篇:第二十二章新时期散文

第二十二章 新时期散文

本章概述:

一般认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中国当代散文复苏阶段。但由于复苏是跟随当时社会的“拨乱反正”,因而具有回归传统的明显特征。如《我爱韶山的红杜鹃》、《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和《望着总理的遗像》等颇有影响的作品,批判极“左”多以缅怀传统为主,思想突破不多。可以说,散文复苏只是相对“文革”而言,还缺乏真正个性和自觉意识。新时期散文真正突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从选材到手法,从思想到意趣,都开始摆脱传统的“美文颂歌”模式。创作个性意识的觉醒推出了一个新的散文时代。个性张扬体现在诸多方面:如题材出现不拘一格的开拓,如大胆表露个人心声,如出现了随笔化、杂文化、学术化和评论化。这不仅表现了思想自由也显示了风格多样。

个性张扬导致90年代散文的真正多元化。如出现了人们所说的世俗化、平民化、地域化、都市化和知识化等,还出现了如青春美文、作家随笔、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思想散文和书趣散文等多种分类。这些概括与分类未必准确,创作未必都好,但确实说明了多样化的存在。

教学内容:

一、时期主要散文现象:

1、“挽悼散文”

“挽悼散文”拉开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序幕。

挽悼散文指的是“文革”结束后出现的大量怀念在“文革”被迫害致死的仁人志士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是当时整个文学大环境中“伤痕文学”的一个支流。它既是对于在混乱时代里牺牲亡灵的沉痛悼念,也是一个民族积郁多年的愤懑之情的总爆发。作为“天安门诗歌运动”精神的延续和深入,这些作品在深沉悲慨的悼念文字中寄寓了强烈的爱憎和现实战斗精神。

2、“报告文学热”

70年代末,报告文学创作出现一个高潮。一方面是正面报导知识分子、各界名人;另一方面是反映重大事件,并指斥时弊。197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发表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中国。它标志着报告文学繁荣昌盛新时期的到来。此后,名家风起,佳作叠出,报告文学大有“空前绝后”的盛景,蔚为可观。80年代初,报告文学进一步弘扬了尖刀作用,以锐利的发现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反对官僚主义,抨击歪风邪气,揭露权与法的矛盾,反映知识分子落实政策的巨大阻力。代表作有,刘宾雁《人妖之间》《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娘的忠心》,乔迈《三门李轶闻》,陈祖芬的《共产党人》。80年代中期始,新时期文学在高潮过后孕育、突破、转型。80年代中后期的报告文学再起高潮。在艺术思维、结构框架、文本风格诸方面都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主要为从单一视角到全景观照,从单向思维到“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从“小说化”“散文化”转为“学术化”、“报告型”,从写一人一事转写人物群像、重大问题和事件的宏观展示,即所谓“全景式”,极大拓展了报告文学艺术思维的空间。

诗歌转向后“朦胧诗”自我放逐,“反语言、反抒情、反崇高” “三反叛”小说转向叙述的圈套、语言的迷宫和形式本体趋向。这样,启蒙理想,社会使命感,英雄主义,这些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在诗歌与小说中急剧衰退,报告文学却异军突起,托起了精神大旗。

3、“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也叫“大散文”是指历史意识、思想视野和文化内涵的“大”,主要相对那种主题先行、思想统一、视野狭隘、结构定型的模式化散文而言。突出的社会忧患意识是“文化散文”意识的根本所在。“文化散文”思考的往往是现实矛盾、人生苦难、历史悲歌、社会反常和人性扭曲等问题,而不是风花雪月、小桥流水、莺歌燕舞之类的“甜美东西”。“文化散文”文化意识突出,显示了开阔文化视野,表现了文化观念的冲越,而且文化容量大,即或落于小处细部也多能折射时代风云。“文化散文”的文体意识也非常自由。它们完全打破了开门见山、中间解释、结尾升华这种“三大块”的块状结构。

4、闲适散文或“休闲散文”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闲适”一直是作为新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获得其自身的发展,而“闲适”文学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散文”这种文类,因为追求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闲适”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生活哲理与小品散文的“体性”取得了高度的和谐。

闲适散文作家往往崇尚老庄式的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人文精神,主张超政治、超时代、近人生的文艺观。发端于“五四”以后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是对清闲安适公开的文学追求,十对宁静平和、超然物外的古典境界的营造。在文体形势上,它采取的“谈话风”的小品样式;在表现内容上,闲适散文大多取材于身边琐事。

5、其他:“女性散文”

“女性散文”专注于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以自己的经历体验为基础的,换句话说是以自身的经历体验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作为观察社会人生、历史自然的视角和触角的。其想象方式具有女性的心理特征偏爱或擅长顿悟、直觉、联想等。张洁、唐敏、苏叶的《挖荠菜》、《拣麦穗》、《过不去的夏天》、《女孩子的花》等,充满温情、细腻、柔和、感伤对人性之爱,美的追求。斯妤、叶梦、素素、韩小惠的《女儿梦》《流放者》《月之吻》《潮》张扬女性意识、女性体验、女性生命情感,而斯妤则介入荒诞、梦幻的人性错谬,扭曲等颇见现代意识的非理性认知城。

二、主要散文作家:

1、巴金及其《随想录》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

(如那儿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仟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巴金的反省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2、徐迟、黄宗英的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

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报告文学这支轻骑兵,首先在科学领域和知识分子题材上纵横驰骋,扬出一片崭新的天地。197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发表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中国。它标志着报告文学繁荣昌盛新时期的到来。同时期的黄宗英的《大雁情》,也充满了与沸腾的现实社会相呼应的激情,作品反映的内容与社会的关注焦点和大众情绪保持同步,过去知识分子总是中间人物或被改造的对象,而报告文学让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形象重新进入大众关注的视野,并且第一次把他们当作了英雄,这样等于是为知识分子正名了。

3、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及基本评价:

由《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千年一叹》以及《行者无疆》组成了一系列文化散文。他凭借山北风物的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秘谛,反省民族文化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其作品充盈着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启蒙精神和现代知识分子人格重建的思索。他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观体悟,它流溢着历史诗情的沉郁柔丽,张扬着现代飞天的吟啸。它不动声色却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又不失骄矜,天马行空遨游于无限时空回眸一顾却尽显生命本色。《收获》上推荐大散文的评论中说,“它力求新的观念和审美取向,既要感悟人生,富于智慧”,“对历史和现实有合乎今人的审视品味———有历史穿透力,敏于思考,有助于再铸造民族精神和人文指头精神的散文”。

二、新时期散文成就与影响的整体评价:

散文繁荣原因除社会变革、文化开放和思想更新等外部原因的激励,散文本身有三个标志性原因:创作个性的张扬、出版的选择和“文化散文”意识的出现。它们与外部环境结合,构成了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动因与内涵。新时期持续出现“散文热”,以致有人认为21世纪的中国文学是散文时代。预言暂且不论,繁荣则毋庸置疑。这种广泛深入发展的散文的初步繁荣局面,是继“五四”散文小品高潮之后的有一个高潮。

重点难点:如何评价“文化散文”的历史文化意味?

教学指导:讲授

本章练习:如何看待余秋雨笔下的历史文化情结?(见教学内容)

第二篇:新时期散文

新时期散文 第三章 第三章新时期的散文第一节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第二节巴金挽悼散文 第三节余秋雨文化散文 第四节全方位的报告文学第一节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一、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审美特征

二、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以来散文表现形态

一、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审美特征 1.个性意识复归,抒情意味增强 2.闲适散文和世俗化散文的倾向 3.表现了一种理想色彩和深度追求 4.大散文观念拓展了散文创作领域 5.美文的提出,恢复、强化了散文本体特征 6.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消费意识增强

二、散文创作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79――85),散文由恢复到沉稳发展 怀逝者,寄哀思,控诉“四人帮”,反思历史,传达感情的本真,掀起了挽悼散文的高潮。第二阶段(85――89),散文朝本体精神回归 1.叙事记人散文小说化 2.写景状物的散文追求主题的多义、含蓄与朦胧 3.以人文观点审视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大散文出现了

1.挽悼散文:粉碎“四人帮”后,起开了人们心灵的窗扉,许多作家以顿挫的笔触,缅怀老一代革命家、十年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优秀人物,把对历史的记忆与反思结合起来,明辨是非,伸张正义,阐扬真理,具有高亢、苍凉的旋律,这样的散文叫挽悼散文,他的大量出现,开辟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闸门。代表作有: 巴金《怀念萧珊》、《忆胡风》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丁宁《幽燕诗魂》

三、散文表现形态

(一)2.回忆反思散文大量出现,通过回顾探寻悲剧产生的原因,表现信念、人性、价值规范。代表作: 丁玲《牛栅小品》、杨绛《干校六记》 巴金《随想录》、陈白尘《云梦断忆》

3.传记文学成为热点:如《元帅外交家》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4.杂文恢复生机: 孙犁《云斋琐谈》、黄秋耘《国家不幸诗人幸》 廖沫沙《回到马克思主义》、黄裳《谈焚书》 邵燕祥《蜜和刺》、《黄昏随笔》

三、散文表现形态

(二)三、散文表现形态

(三)5.报告文学全方位发展,成为一支奇葩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在湍急的河流中》

钱刚《唐山大地震》 戴厚春《百万大裁军》 张天来《划破夜幕的陨星》

何建明《中国高考作弊报告》《落泪是金》 《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 赵瑜《中国要害》《但悲不见九州同》 《强国梦――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 《第二国策》《太行山断裂》

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兴起 学者散文:是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现象,他们多出自学者、教授、专家之手,以对历史的反思和生活本体意义的探索为主要内容,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抒写自己对历史、人生的反思和感悟,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其中融会了学者的理想、哲理的体悟和人文关怀,以智性的幽默平衡情感因素,将生动的个性与学理知识渗透,使之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代表作家:余秋雨、张中行、金克木等。

三、散文表现形态

(四)7.女性散文凸起 女性散文为本时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生活、体察人生,以自身的经历体验女性的心理,传达女性特有的对美的追求与理解,把笔触伸向女性隐秘的世界,展示女性私人空间,表现了女性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女性散文集是对五四散文张扬个性,主张人的解放传统的继承,又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超越。代表作家:王英琦、斯予、苏叶、唐敏、马瑞芳

三、散文表现形态

(五)第二节巴金及散文集《随想录》

一、巴金新时期创作介绍

二、《随想录》概述

三、《随想录》思想内容及意义

四、《随想录》艺术成就

一、巴金新时期创作介绍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中,巴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粉碎“四人帮”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写出了《十年一梦》、《随想录》、《再思录》将其散文创作推向星等为人传诵的作品,将其散文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1982年,意大利但丁学会将1982国际荣誉奖授予巴金,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又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称他为“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有一次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随想录》是巴金新时期的代表作,是作家长期探索,深刻反思的真实记录,从1982年开始写,1986年完成的五卷本散文集,由《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组成,共100多万字。巴金将散文当遗嘱来写,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人格博物馆,是一部讲真话、抒真情、求真理的的大书,代表了新时期散文的高峰。

二、《随想录》概述

三、《随想录》思想内容及意义 1.回顾文革,揭露“四人帮”的罪恶,引发对民族劣根性的思考,直接否定文革,指出这是一场灭绝人性的浩劫,一个以革命名义进行的骗局。2.毫不留情地解剖审视知识分子自身,剖析自己,缺乏主体精神的奴隶意识。3.审慎地解剖自己背弃诚信、良知的劣根性。

三、《随想录》思想内容

(二)《满江红》 文徵明 拂拭残碑, 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世事言难赎。最无辜,**狱。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笑区区一桧又何能,逢其欲!以曲笔的方式,揭示了这场浩劫、灾难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四人帮”一伙猖狂的原因所在:1.标志知识分子重铸人格的自觉,是“五四精神”的回归。2.表达了一种忏悔意识,代表了一种群体的内省和审视。3.主张建立自己的独立意志、独立人格。

《随想录》的意义 追求无技巧的最高境界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统一,是一种无雕琢的自然美,是自然天成的,以文字本色反映生活色彩。

四、《随想录》艺术成就第三节 余秋雨文化散文

一、余秋雨生平简介

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基本内容

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主题意蕴

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色

五、情感倾向与散文模式

一、余秋雨生平简介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著作有: 论文集《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 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碎片》《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行者无疆》

《千年等一回》《出走十五年》等。余秋雨是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文化苦旅》一经发表,便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基本内容 探讨了中国文化问题,具有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批判观

1.描写了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 2.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足迹和印迹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 3.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了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

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主题意蕴 1.以游记进行文化思考,无论写自然山水,还是写漂泊的旅程,都和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赋山水以文化内涵。2.描写山水给予人文关怀,使自然山水人格化,感性与理性自由切换,且理性成分深化。

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色 1.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的表达程式,以多元开放的发散试凸现所写对象的意义。2.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与历史画卷。

五、情感倾向与散文模式 他的散文追求自然美、精神美、艺术美,汇合为崇高美。是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追求,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充满跨越废墟而产生的苍凉感、悲壮感。一条散文生产流水线: 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咋看精妙绝伦,连起来看却淡然寡味。以散文方式完成了知识分子的话语转换,感触于现实,落笔于历史。

五、情感倾向与散文模式第四节全方位的报告文学

一、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变化与分期

二、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特点

三、徐迟的报告文学

四、何建明、赵瑜的报告文学

(一)第一阶段(1979――1989),历史进入了解冻的春天,一大批直面人生,反思历史的作犹呼啸而来,形成异军突起之势;且80年代中后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形成潮流拓宽了报告文学的生存前提,深化了报告文学的批判精神。代表作有:王晨、张天来《划破夜幕的陨星》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黄宗英《大雁情》 郭慎娟《知识的罪与罚》、霍达《国殇》 张书绅《正气歌》、涵逸《中国的小皇帝》

一、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变化与分期

一、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变化与分期

(二)第二阶段,九十年代以来的报告文学复归平实,文体更趋成熟。1.出现了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识的报告文学作品: 李存葆《沂蒙九篇》、李鸣生《澳星的发射》 黄传会《希望工程纪实》、杨黎光《生死一线》 罗盘《塔克拉玛干:生命的辉煌》卢越刚《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何建明《落泪是金》、梅洁《西部倾诉》

2.中国人民解放军推出了中国革命斗争丛书: 《淮海战役》、《上海:1949大崩溃》 《板门店谈判》、《历史在北平拐弯》

一、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变化与分期 3.记忆历史的事件: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徐志耕《南京大屠杀》何建明《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

张建伟《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温故戊戌年》反思文革:胡平《历史沉思录》

张正隆《大寨在人间》

二、报告文学的特点 1.全景式的报告文学的展示:报告文学从小格局封闭式中走出,变为灵活可控,多变自如的开放式结构,使作品负载密集的信息量,博大的生活容量和强进的思想力度(表现:社会问题与历史沉思录式的报告文学)。2.艺术形式发生了变革、创造了多种样式: 全景式结构、集合式结构,突破了平面叙述,将诸种现象连缀组合,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本质特点。3.方法上,诗的语言,小说式的描写,电影蒙太奇的手段,戏剧的对白,散文式的笔调和调查报告时的数据组合,加上论文式的逻辑力量,体现了全方位的报告文学的生机。

二、报告文学的特点 4.报告文学的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歌颂与批判、质疑与针砭同在,展示与呼吁、忧患与反思并存,全景式的把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多维关系,关注人的命运、人生的价值,表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三、徐迟的报告文学(一)作家介绍 徐迟(1914――1996),现当代文学作家,诗人,翻译家,1996年因病自杀。粉碎“四人帮”后,写出许多反映科技生活的作品,如:《歌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生命之树长绿》蔡希陶《在湍急的河流中》周培源、《地质之光》李四光

1.紧紧抓住生活中的重要契机,抓住典型事件以反映时代的特点。2.人物形象鲜明生动。3.艺术构思:思路开阔,结构宏伟,以一个人物为中心,通过一个或几个重要的事件表现人物走过的道路,思想经历,给人一种时空宏阔感。4.浓郁的诗情诗意和一定的哲理性、政治性语言结合,使作品显得深厚,富有底蕴。

(二)徐迟报告文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歌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作为一个真实人物,性格孤僻内向,历来被称为数学怪人、畸零人。a.揭示人物性格的历史成因 b.展示畸形环境中的独特性格,作为数学语言大师,在与人打交道时,交际语言却惊人的贫乏。A.陈景润的形象:

四、新世纪报告文学

1.关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大事:2.关注其它社会生活现象:人为灾难、官僚

腐败、老年人的生活问题 关庚

第三篇: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1.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对周总理的歌颂和怀念。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末日的到来,也成为 “伤痕文学”的发端。

2、政治的拨乱反正

①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对文革作出了定性。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③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解放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

1977年至1979年,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文艺组织恢复工作。文学刊物相继复刊;一批被打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提出艺术民主,文艺界全面解冻。

1984年12月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

(二)文艺论争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提出了置疑。

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视和重新认识,为1980年“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作好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对现实主义中真实性的重新认识。对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本质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达成了共识。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一)文**流

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蓬勃发展时间为1978-1980年间。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主要作品: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等。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 “改革文学”开启风气之作。

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平凹 《腊月·正月》等

(二)文学论争

1、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化”问题。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①需不需要现代派;②现代派好不好;③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的小说《老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顽主》等。

1、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2、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3、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

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张承志、阿城、郑义、贾平凹、莫言、王安忆。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先锋小说:马原、洪峰、余华、格非、苏童的“先锋小说” 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

新写实小说:80年代末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 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

(二)文学论争

1、文学主体性的讨论: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究文学的论著,引起讨论。有关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文化寻根的讨论:文学论争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变化到对纯粹理论的争鸣。文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显示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化寻根”热等,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识的作家。如韩少功、李杭育、郑万隆等。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它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四、9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

一、90年代的文学环境:

1、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

2、文化体制的改革:

①削减“专业作家”的人数

②版税制度的全面实施

③社会、个人资本对书刊出版的注入

④经济集团活动的方式影响规范文学的取向

3、“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

①以大众娱乐节目和电视连续剧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的蓬勃发展。

②时尚、消闲性报纸杂志和书籍的大量涌现。

③网络的迅猛发展。

二、文学界的分化:

90年代规模、影响较大的文化论争:

1、1993——1995年间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2、90年代中后期逐步呈现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的分岐。

90年代作家的“存在方式”的复杂情形:

①“自由撰稿人” ②作家下海

③重返文坛

④“兼职诗人” ⑤“亚文学”写作

⑥作家与市场营销身份“合二为一”

⑦作家进入高校成为教授 三、九十年代的重要文学现象:

1、新写实小说:

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

在1989年第3期该刊的“卷首语”中,编者对什么是新写实小说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2、新体验小说:

⑴概述

1993年9月25日《北京文学》编辑部邀请陈建功、赵大年、母国政、刘庆邦、许谋清、王祥夫等中青年作家召开座谈会,决意联合发起“新体验小说”创作大联展。1993年11月9日《北京文学》又邀请在京的毕淑敏、徐小斌、刘毅然、齐庚林、王愈奇等10位青年作家举行组稿会。以后《北京文学》从1994年第1期起,开始接连推出“新体验小说”,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代表作品:

毕淑敏的《预约死亡》

陈建功的《半日追踪》

⑵新体验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亲历性:新体验小说的创作基点。②现时性:新体验小说的叙事方式。③体验性:新体验小说的情感内涵。④平易性:新体验小说的审美风范。

3、新市民小说:

⑴概述

1994年底,《上海文学》和《佛山文艺》刊出了“‘新市民小说联展’征文暨评奖启事”。启事中说:“城市正在成为九十年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一个新有有别于计划体制时代的市民阶层随之悄然崛起,并且开始扮演城市的主要角色。在世俗化的改革奔小康的利益角逐之中,个人的生命力空前勃动,然而它又是极其原本与粗始化的。城市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生长点之一,它最终将会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带来什么,现在尚难完全把握,但是它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不容回避的人文命题,处于城市社会生活的现实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期刊,也必将对这一命题加以自己的演绎和阐释。”启事宣告将从1995年起发起和举办“新市民小说”的旗号,刊载了新市民小说作品。邱华栋,凡一平,胡丹娃,何顿,张欣,姜丰等。

⑵新市民小说基本内容:

①市民社会的奋斗与挣扎。②市民社会的性爱与欲望。③市民社会的思考与批判。

4、新生代小说:

⑴概述

九十年代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平民人生的倾向,使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与八十年代不同的意蕴。一些年轻的小说家脱颖而出登上文坛,成为九十年代令人关注的文学现象,朱文、韩东、鲁羊、徐坤、刁斗、李冯、王彪、述平、邱华栋、毕飞宇、刘继明……以对自我人生与心态的录写与描绘,以对他们这代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的深刻体验和生动叙写,成为九十年代文坛的一种景观。

由于他们大都出生于六十年代,出现于九十年代的文坛,他们被人们称为“晚生代作家”,或叫做“文革后作家”,或称为“六十年代出生作家”,或叫做“新生代作家”。

⑵新生代小说的基本内容:

①创作大都高举起欲望的旗帜,在对欲望的张扬与描述中突出现代社会中青年人的生活形态与人生观念。

②细致地描绘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种种心理心态。

③新生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努力描述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奋斗与挣扎。

⑶新生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①面对当下人生碎片的写实。②书写个人的自我感受与体验。③关注世俗生活的本色叙事方式。④对于文学形式的关注与探索。

5、“现实主义冲击波”:

⑴概述

指的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而进入一个新阶段。他们积极关注我们社会当下的生活,关注社会下层百姓的窘困处境,关注社会改革途中的曲折与艰难,也关注现实生活中种种不良的倾向和风气,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地写出社会转型期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引起文坛的瞩目,因此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回归潮”、“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主义的回归”、“新社会问题小说”、“新现实主义”等。

⑵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转型期广阔的现实生活。②关注改革实施的艰难。

③突出地提示出揭示官场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表现了作家的忧虑与思考。

第四篇:新时期如何爱国

新时期如何爱国

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具体到每个人,每件大事小事。在当代,爱国就是拥护社会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甚至可以说,每个公民遵纪守法,做好本分就是爱国了。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也许我们没有狼牙山五壮士那般的壮壮烈烈,无需经历硝烟战火,无需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但越是在和平年代,越是考验我们的爱国之心。爱国不单纯是一句口号,作为公民,我们是否遵纪守法,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衡量爱国之心的标准之一。

今年国庆期间,某台记者以“你觉得自己爱国吗?”为题采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其中一位卖梨的老伯伯的一番话让我感慨万千。他说:“我是爱国的,我卖梨从不卖坏的,烂的梨,从不做假包装。”如此简单朴素的话语中蕴含了爱国的大道理。老伯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分,诚实守信,坚守着商场道德的底线,他不仅体现了自身的人格魅力,还维护了他人的生命财产,无形之中就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就体现了爱国。还有一位大学生,他每次外出,在没看到垃圾桶的情况下,他都会把垃圾装进背包,直到见到垃圾桶才扔。这位大学生从我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做好自己,为创造清洁的社会环境努力,这也是爱国。我们都知道,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每个公民作为国家的一个部分,要发挥自己的作用,遵纪守法,做好自己,自然就对国家这个整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体现了爱国。如果你是一位农民,辛勤种好每一块土地;如果你是一名建筑工人,认真砌好每一块砖;如果你是一位教师,用心教好每一节课;如果你是一名学生,专心学好每项技能„„这些都在无形中体现了各自的爱国之心,只是方法不同。因为爱国这颗“大心”是由无数的“小心”组成的,只有每个人都做好了,至少不给国家社会带来麻烦,必要时可以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这就已经是对国家最真诚的爱了。

除此之外,新时期的爱国还应该是理性的。

众所周知,钓鱼岛事件之后,许多中国人一气之下,打,砸,抢,抵制日货。虽然说,这些人的爱国之情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的方法和途径是错误的。这种不理智的做法会导致国内市场混乱,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宣泄了一时的怒气之后,我们一无收获,不但问题没解决,反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我们说理性爱国,就是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行动之前经过科学的分析,缜密的思考。否则,将适得其反。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向上,全面提升自己,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便是爱国了。

总而言之,爱国是具体的,每个人,每件小事都能闪耀爱国的光芒;爱国需要理性的指导,方法要正确。朋友们,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让爱国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吧!

第五篇:新时期外交

“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领导人既是最高指挥员,又是冲锋陷阵的士兵。”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曾如此写道。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不足70天,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大角落,外交活动的密度和力度可谓空前,自信、务实、富有人情味等特色日益被外界所认可。

出牌更积极主动

以往中国外交大都跟着事情转,有着如季节更替般的冷热变换,但过去两个多月中国外交始终维持在很高的热度,随着主席、总理的先后首访掀起一波波高潮,并在心态、姿态、行动、理念上都呈现出更多的积极担当。

当选主席后的第4天,习近平就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美国总统特别代表,第7天就偕夫人彭丽媛踏上首访之旅,先后访问俄罗斯和非洲三国,并出席金砖国家峰会。此后,新一

届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频频亮相。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指出,过去外交一般有事了就转得快一些,事少就转得慢一些,新近则呈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态势,一方面确有不少事情需要去处理,另一方面新领导集体也想做一些事情,客观上的需要加主观上的意愿,促使我们更主动地出牌,这也反映出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

更注重“组合牌”

在新领导集体会见的外国高官中,有近邻,有远朋,有大国元首,也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通过这一系列外交活动推进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体现出“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布局。

有分析指出,过去中国外交比较“向西看”,外交重点主要集中于同美国、俄罗斯、欧盟等的大国关系及一些战略要地,新一届政府的外交布局则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除维持与大国良好的双边关系外,更加注重发展与邻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

在原有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外交之外,当前外交也更注重统辖能源、军事、金融、人文交流及民间外交,在公共外交上也开始更多新的尝试。

善于打“人情牌”

访问印度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见来访的印度青年代表,深情回忆早年访印的情景,一下子拉近宾主距离。此前的首访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演讲中多次用故事打动人,给往访国人民留下亲切、温暖的印象。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提到,习近平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显得十分温和,放松自如,还在演讲中加进不少自己当场的思考和发挥,这种在国际场合的自信从容,给外界留下非常重要的印象,也给中国外交注入“个性”和“气场”。

外界也评论认为,中国领导人的访问富有人情味,有助于双方增强互信,减少猜疑,同时具有外柔内刚的特点,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发声铿锵有力,体现出“强势不强硬,自信不乏务实”的风格。

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正如习近平主席明确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那样:“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第二,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关于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是国际局势的导向性因素,也是国际格局的重要塑造性,因素。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大国政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最近两年来,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短短的时间,新型大国关系从理念变成了推动现实的巨大力量,凝聚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对国际关系发展历程和中国外交实践的科学总结。这一理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第一,针对的是国强必

霸、崛起必战的传统逻辑与思维;第二,针对的是意识形态偏见和零和游戏为代表的冷战思维;第三,针对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包括大国之间利益交融的现实;第四,针对的是中美之间共生共存、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第五,针对的是世界各国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期许与担忧。针对这五个方面,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无意称霸,更无意争霸;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双方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关系,而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中美关系,但远不止于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将成为引领中国发展未来与世界备大国关系的指针,也将成为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外交新理念远远不止上述三点,“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同样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必将催生中国外交的新面貌,推展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中国外交的新布局

新的历史起点呼唤新的外交布局,新的外交布局必然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全方位。领导人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一国外交的宏观布局。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主席的两次出访、李克强总理的一次出访和中国举办的国际活动、接待的外国领导人已经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全

方位布局特色。中国领导人的出访国有大国强国、也有小国穷国,有近在咫尺的邻国,也有远隔万里的非洲、拉美国家。中国主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也出席了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中国领导人出访的地区有国际热点地区,接待的外国领导人也有热点国家的领导人。中国领导人外交活动的每一个“点”都是有考究、有思量的,这些点串起来,就是中国外交的恢宏布局。兼顾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兼顾了周边国家、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兼顾了双边合作与多边舞台,也兼顾了公共外交与热点问题。第二,宽领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首脑外交既谈政治,也谈经济,既推动经贸合作,也推动人文交流,同样也会探讨人类共同挑战的应对之方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访是到俄罗斯和非洲。在俄罗斯,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仅能源领域的合作就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煤炭、新能源等多个行业,贯通上下游各领域产业。双方还就两国地方合作形成重要共识,开辟了中俄互利合作的新领域。习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双方商定明后年互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大幅增加互派留学生名额。习近平主席访非期间共签署了40多个合作文件,包含一批有利于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习主席还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非援助、投融资合作、职业人才培训等。在非洲,习主席还出席了我国援非医疗、文教等项目的启用仪式,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2013年6 6

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二场会晤。两国元首介绍了各自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并就中美经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这既是中美两国的相互交底,也是两国元首之间的一种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这在中国与其他大国元首之间的交流中并不多见。第三,多形式。多形式、甚至不拘泥于形式的外交活动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外交事务成竹在胸、驾轻就熟,仅仅几个月时间,就通过多种外交形式,谱写了外交的开篇之作。首脑外交是重中之重。今年“两会”以后,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李克强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他们的出访带动了世界的“中国风”。短短80多天的时间,中国高层领导人已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面。特使外交承担重要使命。刘延东同志作为中国领导人的特别代表于今年2月赴韩国,出席了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就职仪式。今年5月,中国接待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在朝核问题山重水复的时刻,给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带来了新的转机。“庄园外交”是近来国际媒体热炒的一个话题。6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中美两国元首围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积极成果。

第四,谋长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工作重视战略思维,立足当前,但重点在于谋长远。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开展的“庄园外交”谋的就是中美关系的长远、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远,是在做一件对中

国、对美国、对全世界都利在千秋的大事。同样,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期间,非洲国家领导人提出,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非洲发展的主要瓶颈,希望中国支持帮助。‘“和谐世界”理念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在冷战时期,由于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通过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采取与一些大国结盟或准结盟的策略,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自身和世界的发展放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陆续提出了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发展观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在追求自身发展和强大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和平共处、共享繁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目标——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继承和升华。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这些主张,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和谐世界”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由于各种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游离于国际制度之外,并对战后国际秩序抱有批判、反对的意识。在外交实践中,中国扮演着革命者的角色,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融入现有国际机制,特别是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参与多边机制的增多,中国对多边机制及其运行规则逐步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也逐渐发生变化,从现有秩序的批判者向有保留的认同者、建设性的融入者转变。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尽管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包含着大国政治、维护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合理成分,但也存在尊重各国主权和人权、照顾发展中国家及对大国力量进行制约等积极因素。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合理的一面正在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冲击,而不合理的一面未能得到改变。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使其更为公正合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希望作为一个建设性的合作者,通过积极参与制定、修改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制度建设,逐步改正其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使之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改革、朝核六方会谈、东亚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建设、反恐、防扩散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体系的建设性参与者、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周边秩序的务实塑造者。

习近平完成今年外交布局 收官之作

新一届领导集体外交轮廓清晰

自今年3月履新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4次出访,足迹遍布亚非欧美,不仅已对13国进行国事访问,还在4个重要的国际多边舞台悉数亮相,5次“习普会”、2次“习奥会”引人瞩目,与40多国领导人或政府首脑的会见、寒暄也颇受关注。

昨天,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从巴厘岛的APEC会场归来,为今年外交布局收官之作画上圆满句点,进一步勾勒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外交开局的清晰轮廓。

>>出访·行程

半年与40余国领导人会见晤面

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仅隔一周后的3月22日,习近平就携夫人彭丽媛从北京飞抵俄罗斯,开启任内首访。

不到7个月时间,习近平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从白雪皑皑的俄罗斯到骄阳似火的非洲,从远隔重洋的拉美到举世瞩目的中美会晤,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亚到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从G20峰会到上合峰会,再到APEC峰会,这位新一届领导人昼夜兼程,马不停蹄。

首次出访的日程安排就异常紧凑。3月22日至30日的9天期间,习近平出席了66场活动,与32位国家元首及政要举行会谈和会见,发表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并出席10多场人文和公共外交活动。

“一路风尘仆仆,不辞劳苦,或冒着零下20度的风雪,或顶着炎炎烈日,完成一站又一站的访问,有时一天内不间断工作15个小时。”外交部部长王毅如此描述。

南非金砖会晤期间,习近平一天参加9场活动,到夜里12点还在进行最后一场双边会见,没时间吃晚饭。对这样的出访之旅,习近平说“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

美洲之行,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特多以及英语加勒比国家,与8个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谈。无论是几万人口的小国,还是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均以诚相待。

中亚四国之行,习近平沿古丝绸之路一路西行,所到有沙漠绿洲阿什哈巴德、“苹果城”阿拉木图、重要枢纽塔什干、“东方璀璨明珠”撒马尔罕、天山山城比什凯克等。其间还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G20峰会,近45个小时里密集与会,还同10余国首脑双边会见和寒暄。

东南亚之行,习近平对印尼、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在巴厘岛APEC会议发表重要演讲,并与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智利等国领导人会见。

在一系列双边多边会见中,今年6月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上演的“习奥会”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场会晤,一场晚宴,一同散步,这场“不打领带”会晤交流时间加起来超过8小时,被视为中美高层交往的一个创举。

>>出访·礼遇

诸多破格和特殊礼物

习近平4次出访共对13个国家进行了正式国事访问,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中国国家领导人到访,给予最高规格礼遇和热烈欢迎。

在莫斯科,如俄媒所述,“普京像接待稀客一样迎接习近平”,11辆警车开道,总统骑兵仪仗队首次在克里姆林宫列队欢迎外国元首,普京携“超豪华阵容”举行欢迎仪式,连续陪同习近平8小时,习近平还成为第一位到访俄联邦武装力量作战指挥中心的外国元首。结束访问前,习近平收到一份特殊礼物——父亲习仲勋当年访苏时的照片册。

在非洲,习近平夫妇受到“像非洲的阳光那样温暖热烈”的夹道欢迎。抵达刚果共和国时,萨苏总统带所有内阁成员和外国驻刚使节等数百人前往迎接,访问的短短24小时中更是全程陪伴习近平出席9场活动。

在拉丁美洲,特多总统、总理共同出席习近平的多场活动,哥斯达黎加民众和少年儿童夹道欢迎习近平到访,墨西哥总统为习近平举行多年来少见的隆重欢迎仪式。

在中亚,习近平同样受到诸多特殊安排的礼遇。抵达土库曼斯坦时,少年儿童按照当地迎接贵宾的礼节为习近平献上鲜花、面包和盐,而在乘车前往“复兴”气田的1个多小时车程中,沿途近10万民众身着节日服装夹道欢迎。

在哈萨克斯坦,73岁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亲自在机场迎接习近平,陪同前往下榻酒店途中兴之所至,干脆叫停车队,邀请习近平信步走上大桥观看城市夜景。访问期间,两位领导人一同乘坐中方专机赴阿拉木图,在飞机上共进早餐,促膝长谈。

在乌兹别克斯坦,手工匠向习近平献上耗时8个月手工织就的丝毯,赠给尊贵的中国客人。在吉尔吉斯斯坦,阿坦巴耶夫总统在总统官邸设“家宴”款待习近平,总统夫人、孩子身着中式服装热情迎接,习近平则依照当地习俗穿上总统一家赠送的当地传统服饰。

在印度尼西亚,习近平成为首位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的外国元首。抵达马来西亚时,总理纳吉布夫妇特设家宴欢迎习主席夫妇,两人“一见如故”。

>>出访·演讲

交谈用词多来自“群众路线”

出访期间,习近平发表了数次重要演讲,语言形象生动,频频引用诗词、俗语、歌词和感人的故事。

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为人称道,演讲数十次被听众的掌声打断,当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热播时,引得全场笑声,而讲述起中国年轻人蜜月旅行爱上非洲的故事时,引人不禁动容。

在印度尼西亚的演讲中,习近平将中国印尼关系比喻为美丽的梭罗河,提到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的两国友好交往,提到《红楼梦》对印尼奇珍异宝的形象描述,提到印尼海啸后当地群众见到中国救援队学会了用汉语说:“中国,北京,我爱你。”

在不同场合的演讲中,习近平多次说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说到国家之间民心相通、心心相印的重要,也多次提到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

而在多边峰会上,习近平的演讲更以真诚铿锵之音触动听者。金砖会晤上,习近平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谈彼此合作,提出坚定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在G20峰会上,习近平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国家间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明确表示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

习近平在多次演讲中谈及中国改革,劲道十足。在G20峰会上他表示,“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在APEC峰会上更指出中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改革要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出访·收获

签署百余政府间合作文件

4次出访,硕果累累。访问俄罗斯期间,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领域的合作横向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煤炭、新能源等多个行业,纵向贯通上下游各领域产业,提升中俄务实合作水平和层次。

访非期间,共签署40多个合作文件,包含一批有利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金砖会晤上务实合作取得新进展,在财金、经贸、科技、卫生、农业、人文等近20个领域形成新的合作行动计划。

访问拉美期间,与三国共签署24项合作文件。此行被视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拓外交新局面、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行动。

中亚之行与四国共签署38份政府和企业间合作协议,涉及领域广、数额大、时间跨度长,开启地区睦邻友好合作新前景,开创了丝绸之路共同发展新纪元。

在东南亚,将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关系定位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防务、安全、经济、航天、科技、海上等推进合作。

在圣彼得堡G20峰会上,继庄园会晤后中美两国元首再次相见,被认为“会见时间长、议题广、基调积极”。习近平直言亚太是中美共同利益体现最充分的地区,两国合作面大于分歧点。

>>点评·布局

先外后内先易后难外交布局完整呈现

昨天,习近平今年的第4次出访落下帷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表示,习主席此访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是新一届领导人就位以来,外交布局的一个收官之作。

“如果把前3次访问连起来看的话,充分体现中国外交大的格局、大的结构”,曲星提到,习近平履新后的外交轨迹,“到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所选择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体现中国外交大的气势与布局,外交结构已非常完整地呈现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分析认为,新一届领导人在外交上的“打法”可总结为“先外围后内线,先易后难”。从4次出访的安排看,习近平先巩固俄罗斯、非洲这些“兄弟”,然后到拉美,把外围先跑了一圈,巩固一下,然后开始处理两个棘手问题。

“中国外交当前的棘手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美之间缺乏信任,一个是周边关系有所紧张”,金灿荣提到,习近平先从中美关系入手,再处理周边关系,所含的逻辑是,先将外围基础打好,把中美关系稳定好,再来处理周边这个难题。

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表示,“从整个状态看,中国外交的布局大轮廓已经明确”,从外交开局看,与大国的关系、与世界超级大国的关系、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三个主要点都已突出出来,布局非常清楚。

>>点评·意义

收官之作有意外之财对周边秩序作出贡献

金灿荣提到,APEC会议上,中国有“意外之财”,如果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参会,美国会分享很大的影响力,但奥巴马因国内因素无法前来,习近平成为峰会上当仁不让的主角,使其东盟之行“很出彩”。

秦亚青提到,习主席此访体现周边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外交方向,东亚到亚太这个区域,对中国整体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一届领导人也非常关注和重视周边,习近平此访之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外交部长王毅的足迹也已遍布周边。

“亚太将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秩序,中国在这个秩序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想通过习主席参加这次会议,很清楚地表现出来”,秦亚青提到,习近平此次参加APEC会议,明确释放出几个信号,即中国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对地区多边秩序作出支持和贡献,对该地区国家的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周边是中国外交安身立命之所,习近平此行一定程度上消散笼罩在周边的疑云。秦亚青提到,习近平在会上再次表明鲜明态度,支持东盟作为重要的地区组织,发挥主导作用,这点很重要。

秦亚青指出,东盟在本地区的制度规范、协调磋商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地区大国、世界大国对此是支持还是阻碍,是积极投入还是消极应对,对地区局势有直接影响。“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地区多边、区域性的合作给予高度重视”,秦亚青认为,从这方面看,今后中国将加大在这个区域的积极参与,作出应有贡献。

>>点评·风格

大国风范积极进取外交开局可打高分

金灿荣总结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风格,认为在战略上坚持和平发展,在战术上有四个风格:主动性、全面性、底线原则、个人风格。他提到,新一届领导人在外交上积极主动出牌,强调合作共赢的同时也强调要守住底线,并且讲话很有风格。

这个外交开局可以得多少分?“应该是个高分吧”,金灿荣提到,习近平在不到7个月时间里4次出访,总体非常成功,“我昨天从美国回来,他们的评价是印象很深刻,感觉到一种‘强势’,讲话基调非常自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认为,“全球视野、积极进取”是习近平在外交上很突出的特点。“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外交视野非常开阔,所到几乎遍及全球”,阮宗泽提到,主动进取也是其一个鲜明特点,无论是引领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都积极有所作为。

秦亚青认为,从几次外交大动作上可看出,中国在整个世界事务、地区事务和周边关系上,越来越采取一种大国的风度、行为和思维,在世界范围内从事中国的外交,积极开展建立世界秩序和地区秩序的外交活动,整体外交风格表现出更加负责任的态势。

“国外有声音说中国现在很强硬”,秦亚青指出,要看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表现出来的整体战略意图,基本外交取向是要发展国际合作、维持世界和平稳定。

秦亚青认为,外交战略更加清晰是新一届领导人外交上的一个鲜明特色,通过各种场合积极展现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主张,说的做的都很清楚,敢于负责任地表达自己主导的外交战略,并提出非常实际的具体措施。

>>点评·未来

外交投入倾注热情当注重预防性外交

“我觉得新一届领导人对中国外交展示了领导人新的热情和他们的投入与关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朱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外交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个人的热情投入,多大程度展示他的思想,对风采的展示、个性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朱峰认为,习近平的外交,确实很大程度体现中国新领导人对外交的个人投入,在外交场合勇于表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的形象,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塑造者和推销者的作用,这点非常好。

“习主席在出访的时候,个人魅力也很充分,在国际场合语态轻松,自然”,朱峰认为,习近平在各种讲话中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考,“是一个真正的大国领袖”。

4次出访中,夫人彭丽媛3次随访,并参加了诸多人文交流活动。朱峰指出,夫人外交为元首外交加分加彩,能增加元首外事活动人性化的内涵和深度,大家通过第一夫人看到的也是这个国家领导人的工作和生活。他认为彭丽媛形象出众、举止优雅,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体现中国的魅力。

金灿荣也提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上投入之多,超出国际舆论原先的预期,国际国内政策同时推进,好处是能迅速把内外局面打开。局面打开后,很多共识需要慢慢落实,把已经开始的良好局面稳定下去。

“开局不错,为中国发展争取了一个比较好的国际环境”,阮宗泽认为,新一届领导人的这些访问,扭转了前段时间在某些地区的相对被动,特别是扭转了亚太地区的一些劣势,变被动为主动影响,主动引领。中国下一步还应更主动地去发挥作用和影响,并且要有一种前瞻的做法,多做预防性外交,可转化危机,让坏事变好事。

秦亚青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以消极的态度回避问题,在许多问题上必须清楚表态,就中国自身而言,也更加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环境不是靠等来的,也不是靠机遇求来的,是需要积极争取来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展开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是正常的,甚至还需要更加积极”。

秦亚青指出,从当前的外交布局上看,在一些重大领域的基本政策已经奠定,政策态度也已经表明,下一步需促成具体的行动,还可能会看到与其他一些国家也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来协调和处理关系,“有的时候形势比人强”。

下载第二十二章新时期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十二章新时期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秘书工作

    新形势下秘书工作的特点及对秘书人员的要求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复杂化,秘书工作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新形势下,社会对秘书人员提出......

    新时期文学

    西南大学 《新时期文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探索》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09级 学 号: *** 姓 名: 贾文龙 成 绩: 二......

    新时期文学(范文)

    新时期文学(1977到现在) 新时期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继十七年文学时期、“文革”时期以后的第三个文学时期。以“人”的观念的现代思考、文学观念的多元发展、文学思潮与文学论......

    新时期企业文化

    征文评选 与时俱进 推动新时期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加强,文化作为经济的载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家、区域的限制,成为世界各国......

    浅谈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

    《浅谈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一年级语文组罗耘电话:***浅谈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摘 要: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历......

    新时期党员素质★

    新时期党员素质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当代大学生党员应该是......

    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修养

    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共产党员的党性,是由党的......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精选)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初赵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而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它的宗旨是保证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和奋斗目标的实现,任务是解决人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