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应该怎样读书?

时间:2019-05-13 08:5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老师应该怎样读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老师应该怎样读书?》。

第一篇:语文老师应该怎样读书?

语文老师应该怎样读书?

---------读白岩松《五类作品的读法》想到的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读书我都十分茫然,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籍。读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时总认为对学术无益,浪费时间,生活琐事相绊也真是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读它们;功利性地读书便是读专业书籍如《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研究》等学术性十分明显的书籍,但是工作十年间读过的成套的专业书籍那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大多因为专业书籍太过枯燥乏味,理论性强,很难坚持。十年教书两盲盲,那是专业书籍盲呀,文学盲!今天无意间看到白岩松写的《五类作品的读法》一文很受启发。可能是职业的需要,作为一名记者、主持人要阅读的书籍种类很广泛。在文中他谈到了包括散文、小说等在内的五种作品的阅读方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更应该读这几类书籍,于教学于人生都是十分有益的。“一篇好的散文,读过之后都会让窗外的平常景致变得美丽起来。”这是作者对散文的诠释。确实如此。繁忙的工作之后,在某一安静的时空里慢慢地徜徉在散文的美好文字里,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让自己的灵魂与文中的某个灵魂去触碰,感知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光辉实在是件美好的事情。读散文其实是在用感情读感情的过程,生活中我们必须常常学会用感情读感情,散文类书籍是我们案头必不可少的书籍。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人物传奇的生活,所以小说的阅读是我们可以从现实中逃离到虚幻生活的最好的方法。拿起或薄或厚的一本小说,几页下来,生活的时空便与小说中的同步,然后便可以同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深深地投入其中后还会时常感觉自己变成了书中的主人公,那种感觉就更加刻骨铭心。在故事中与各色人物对话是阅读小说的最大乐趣,也是我们工作之余休闲消遣的最好方法。

对于纪实作品类文章可以说从未涉猎过,只是在电视的记录片中了解到这种作品。它以记录实际历史生活为主要内容,还原历史为主要目的,这是年青一代认识历史的一种快捷途径。文中说读历史纪实作品都会有一种悲壮或让人忧患的情感。心情总不会很好,与其说带着乐趣去读不如说带着责任去读。如果说好的散文是让人读过之后有种灵魂升空的愉悦感,那么好的纪实作品则会让人有种双脚再次着地的沉重感,我们毕竟不能遗忘过去,哪怕无法提醒别人,但通过阅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历史很长无法尘封的人和事很多,年青人多读读史实类作品在现代社会实在必要。

诗歌,个人认为可以暂且不读,浓缩的语言,浓缩的情感实在让人难以琢磨。

传记,不知大家有何见解,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读一读人物传记太有必要。读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初中语文课文中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家、名篇,但他们距离现代生活遥远,单纯从语言文字本身去理解主题很难够体会作者的真正用意,我们可以看一看关于作者的人物传记,了解在写作文章时作者的人生经历,再回过头来文章本身你的体会会更加深入真切。比如教授杨绛先生的《老王》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花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杨绛传》,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一家遭受迫害,全家被红卫兵整天拉出去游行,那时他们是大家唯恐躲之不及的人物,老王却如此真诚地对待他们一家,甚至在临死之际送来香油和鸡蛋,更能显现老王人性的伟大,这样以来教者对文章的认识便更加深入了。老师要读人物传记,更应该引导学生读人物传记,增加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为以后更好地解读名家作品作好准备。

古语说:“开卷有益”,作为一名教书者应该时刻不离书,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在书中找寻生活的快乐,在书中提升自己的灵魂,把书读到寂静的程度。

第二篇:青年干部应该怎样学读书

青年干部应该怎样学读书

孙中山先生说过,“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话题。关于读书的好处,孔孟以来一直推崇至今。在这个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事业本位‚三本‛社会,尤其是在这个‚赢家通吃、快鱼吃慢鱼、以小博大‛的学习型时代、在这个‚学习速度<变化速度=死亡‛快速变化时代,读书学习的道理勿庸质疑。但是为什么不同的读书人,会有不同的读书形式与效果呢?为什么有的人能真正快乐读书、读出境界、读出命运、读出感悟出来呢?笔者认为,归根揭底是读书的心态不同。不同的学习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与效果。学习力的不同,是个人思考力、创造力、执行力的差距的根源,也是造成个人行为习惯与成长加速度差别的原因。《内经》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那么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保持健康的机会就大。‛联系到今天社会,青年人要怎样的心态去读书,确保读书不流于形式,真正致用,应该是我们青年干部首先要厘清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生命题。我认为,作为青年干部,要做到五个规避、带着五种心态去读书。

第一,青年人要多规避浮躁,带着宁静去读书。

林语堂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让我们基层青年干部面临着许多人生新的挑战与考验。坚持读书,正好可以祛除青年人心中的瑕疵与幼稚,让自己心中多一些沉淀与稳重,少一些狂热与傲气;多一些内敛与持重,少一些飘浮与虚无。时下,有的青年人读书治学,是为了赶时髦、跟形势,好象别人都在读书,自己不读就会不合群,生怕背上‚不思进取‛之名,于是便有了诸如‚文凭学历型‛、‚被动应付型‛、‚时髦跟众型‛等所谓读书人。还有的人,似乎认为读书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读书是为了和别人比谁更能高谈阔论,比谁过目的书录更多,比谁知晓的名人佚事多。其实,我以为,这都不是正常的青年人读书心态,而是 1

一种典型的浮躁。这种人,放下书本,就会回归到灯红酒绿、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中去,即使是捧着书本读,也是一种作秀。

真正克服浮躁读书,首先应立足于个人静读。读书,应该是一种放下一切包袱的学习,一种超脱的、发自内心主动而为的学习,其关键是要把握一个‚静‛字。余秋雨在《谈青年人读书》里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个善于吸收的观众,总喜欢独个儿静静地走一会,慢慢体味着一个个镜头、一句句台词,咀嚼着艺术家埋藏其间的良苦用心,而不会像有些青年那样,还没有出电影院的门就热烈谈论开来了。在很多情况下,青年人竞争式的谈论很可能是一种耗散,面对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这样。‛当我们走出一天那无穷的应付,脱身于不尽工作事情纠缠,忙里偷闲,闹事求静,一灯相伴、一卷在握,宠辱皆忘,万里神游时,当我们不读书中黄金屋,不读书中颜如玉;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读国事、读心情、读人情时;当我们不为欲求所扰,不为时髦所驱,不为浪头所逐,不光只读名词、读术语、读流行,更读趋势、读规律、读永恒时,我们就能充分体会到守得孤单、耐得寂寞、静得心思、宁静致远的淡泊与镇定,体会到跋涉于书山学海、沉身于字里行间、会心于情境理路的真正乐趣,体会到‚书中自有心神的寝席,灵魂的皈依,书本才真正是智慧人生寿终之正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真正克服浮躁读书,还应该着眼于社会博览。南朝刘勰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真正的读书,应该是有所积淀的读,要博学厚积。鲁迅先生读书是极力精深又非常强调博览的,他认为读书先读史,一部史学就可知许多‚古已有之‛的事,主张不要对阅读范围作过狭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功课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也在闲时拿来翻看。他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这样,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的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毛泽东同志读书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等在内11大类;有的史书,他甚至读过几遍。他们的读书,都是一种心怀宁静的泛读。只有做到了‚个人静读‛与‚社会博览‛,我们青年人读书的心态才能得到沉淀,才能走出‚为读书而读书‛的误区,才能真正在读书中领略无穷的风采;才能真正达到一个因无求获有求、因无形生有形,因无为致有为的过程。

第二,青年人要多规避惰性,带着激情去读书。

宋平同志说过,‚学习上的懒惰与无序,将造成政治上的淡漠与进取精神的丧失。‛现在很多青年干部读书,大多满足于占有式的阅读,买书不如借书,新书一买回来就束之高阁。对于有些青年干部来说,由于工作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空间较大,往往工作之余甚至工作时间,或喝酒打牌、游山玩水,或乐于应酬、倦于生活,或累于权势、疲于奔命等等;有的甚至天天是‚处处闻麻声,人人修长城‛,‚清晨起床打拳,上午开会打盹,中午吃饭打嗝,下午上班打哈,傍晚加班打牌,半夜回家打架‛。聚焦本领恐慌,青年干部的读书学习,有‚玩麻‛一样的激情,有上网聊天一般的‚劲头‛,是很重要的。

怎样去规避这种读书的惰性呢?关键是‚人要勤,手要记,心要恒。‛ ‚破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道出了读书的两个首要前提。读书首先要肯下功夫,能勤奋向学。青年人的习惯决定他的命运,如果你每天晚上静下来坚持比别人多读一个小时的书,那么一年下来,你就会‚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比别人高明很多。毛泽东曾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要读好书,就必须勤记笔记,多写心得,因为提笔也就意味着继承,意味着批判,意味着发挥,意味着创新。他的《评二十四史》,其所批注之多之深,让人叹服。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著名学者顾炎武读《资治通鉴》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

这是不足取的。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三,青年人要多规避形式,带着思考去读书。

‚熟读深思子自知‛。思域无疆,读书要会思考,不能盲目的去读;不会思考的读书只能费时耗力,没有效果。‚不思则惘,惘后则殆‛,不思考则一事无成。因此,学会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读书,要思索书中的主题、内容、涵义,明白作者的用意并有所心得。现在的很多青年朋友,满足于走马观花,浅行辄止。其实,这样的读与不读,并没有二样。我认为,带着思考去读书,要做到‚二个结合‛。

坚持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读书。读书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就是将书中的知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因此,读书要和生活、工作相结合,要和认识世界、探究真理相结合,要和国家大事、时政热点、社会焦点、工作难点相结合,要和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相结合。兴起于宋代、发展于明末、盛行于晚清的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知行合一,提倡以读书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读书,根本着眼点就在这里。事实上,很多读书学习,是因工作而需,因实践而生。青年干部的人生轨迹中,会面对不同的岗位。只有坚持读书,才能让自己收获,让自己适应,让自己干一行爱一行熟一行。当自己事业信心不足、感到前途困顿迷茫时,读《曾国藩经世要谈》、《沉思录》能让自己浮躁功利的心灵逐渐淡泊沉淀;当自己为基层工作难于推动而烦忧时,读《关键在于落实》《六维领导力》能给自己领导团队的信心和艺术;当自己面临名利与钱权诱惑时,读《方与圆》能给自己以做人的正气与骨气、原则与方向;当遭遇群体性公共事件时,读《公共危机管理》可给自己沉着、智慧与稳健。读书就有这样的神奇,难怪别人都说:‚勇者无惧,智者无惑。‛

坚持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读书。有的人读的书

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瞆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得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书中真正得到益处的。鲁迅主张‚自己有主意‛,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选择、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他强调‚自己思索‛ ‚自己观察‛,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的一部活书‛。坚持边工作边读书边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寻金、掘井、熬肉、啃骨头式咀嚼,千锤百炼,让自己感到收获、更让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与信心。

第四,青年人要多规避庸俗,带着精神去读书。

西汉东海的匡衡在邻家墙上凿孔‚偷‛光读书、汉朝孙敬和战国苏秦 ‚悬梁刺股‛刻苦学习、东晋寒士车胤捉萤火虫借萤光苦读等经典故事,无不演绎着中华民族的读书史,见证着这个学习型民族读书的精、气、神。古人尚且如此,今天我们的年青朋友更应有自己的读书精神。

俗话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书籍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阶梯。毛泽东同志有两句名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我认为,读书的真正境界,要做到三无,无时不学,无事不学,无处不学,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低位学习状态,哪怕是听个会、和别人一次交流,都应该是一个学习思考的机会。嗜书如命,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每次读书学习,都是一次新的自我检验,一次的缺陷的排查,一次新的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一次新的内省和提高改进。

第五,青年人要多规避盲目,带着信念去读书。

用读书明已志。思想家王明阳曰:‚志向不确定,犹如没

有舵的船,没有马嚼子的马,飘流奔放,最后将达到何处呢?‛一个人,要有一个目标,要有一个自我愿景。易卜生说过,‚人生就像一个舵手,时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对于青年干部来说,我们应该崇尚这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书味学者,面自粹润。腹有诗书气自华,应该是读书的真正境界。读书求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获‛字。带着信念去读书,实际就是要做到三句话:‚明志、立身、致用‛。作为青年干部,志当存高远,志之不立,木之拔矣,而读书是立志、强志、正志、促志的最好方法。当自己在困难挫折中踌躇时,是书本给了我们力量与信心,坚定了我们的方向,使自己能一步步迈过艰难。

用读书立已身。培根说过,‚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一个干部的号召性源于自我人格,人格又是源于其知识与品质。当我们驰于书海,超越私欲,超越感性,超越自我,超越有限的境界,不住地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性时,自己才能经常地提升、超越、历练、感悟,同时也会有了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人生观,使自己能不断地跳出社会看社会、跳出自己看自己,明白了做人应该学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学会敢闯、敢冒、敢想、敢试,学会慎独、慎权、慎欲、慎言,学会不为物欲所诱,不为人情所扰,不为世事所困,立足岗位,宁静致远。余秋雨先生在《谈青年人读书》中说过,‚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他认为,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大多产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这种状态,则取决于青年时期的准备和积累。中年以后的读书可以随心所欲,而在青年时期却需要接受一些过来的指引。事实上,带着宁静读是前提,带着激情读是过程,带着思考读是方法,带着精神读是要求,带着信念读是目的。只有拥有了好的读书心态,才会拥有人生的定力,做到思想上要解惑、精神上要解闷、心理上要解压、文化上要解渴、能力上要解弱;才能更好的成为做人的高手,做事的能手,工作的里手;成为一个有所为、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思的人。

第三篇:小学生应该怎样读书

小学生应该怎样读书

宁安市朝鲜族小学崔洪爱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那么,在有书又有时间的情况下,小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才有效、才高效呢?毫无疑问,这需要老师的指导。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读好书,为他们列出具体的书目;绝不能让学生盲目地去读。其次要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的人生的起点,哪怕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很难单纯凭借作品自身的资质“不胫而走”,而需要通过推广才能广泛地被儿童接受,老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已经成为制约儿童经典阅读的瓶颈。第三,教师与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了解其阅读情况。对其阅读热情要不断予以鼓励,予以强化。但发现其阅读不良书刊,更要及时制止或引导。比如《Q版语文》、《秀逗古诗》,就要慎重对待,而更甚者,一些坏书,暴力凶杀,犯罪倾向类则要坚决制之,要防止小学生受坏书的影响。但事实上,通过我的调查发现,老师和家长很少对学生读书进行引导或指导。劝学生读书的多,但关心其读什么书,该怎么读的少。我们很有必要对老师和家长普及关于读书的知识。让老师和学生知道学生应该读什么报,应该怎样读书读报。

其实,通常的阅读方法,也无怪乎几种方法:闲读、精读、略读或速读、摘读,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应该告诉学生,哪类需闲读,比如一般的童话;哪类需精读,比如经典诗文,甚至需要熟读

成诵,或背诵如流;哪类需速读,比如一般的报刊;哪类需摘读,需要建立摘抄本,当作知识积累起来等等。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序,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导读非常重要,要有读书推荐、读书计划和读书随笔,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每个年级段的书目,并科学指导学生阅读。一般不要让学生盲目阅读、无序阅读、随意阅读。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更何况书还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要有计划。

1、让学生充分利用早晨、中午的闲散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二十分钟的阅读时间(允许学生自带课外书)。学生每天晚上在家里安排三十分钟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更要做到读书、休息两不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2、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大家一起分享。还可以把自己认为精彩的书介绍给大家。开展好书大家看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之间和班级间学生互相交换看书等。比较优秀的作文、读书笔记发表在班级文化墙上。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批注读书法。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在“采蜜本“中,做好每天的摘录和评价(短文不少于300字,评价不少于三处。)

4、运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培养学生迁移阅读的能力。为了提高应考能力,在用好课本的同时,安排一些相类似的读物。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将课外知识和课堂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5、利用黑板报、古诗背诵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6、家庭读书活动。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议一本书,再由家长每周将课外阅读情况做简单签署。

学校应该设阅读课,给学生阅读时间。教师应该是读书迷,言传身教,并精心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让学生把读书形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让他们在读书中丰富情感、充实知识,明辨是非,修身养心,逐步成人成熟。

第四篇:老师应该怎样激励学生

老师应该怎样激励学生与学生对老师的激励

“激励是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激励能使懦弱变的坚强,能使自卑变为自尊、自信、自强,能使消沉变为激昂向上,能使落伍变为进步,能使失败变为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总会发现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学习总会有困难,考试也总有失败。面对这些,作为老师的我们,时刻激励学生,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一、激励学生确立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学生在学习中也有自己实现的目标。有的学生有自己长远的目标,将来能成就一翻事业,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目标就是考上重点高中,然后考一所好的大学;有的想把某一门功课学好,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也有的是希望把每一次考试都考好;也有的就是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等。为了提高目标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在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确立目标时不能定的太遥远、不能太简单、不能太难。比如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帮助他确立的目标应该是争取考第一名,或者竞赛获奖。而对一位后进学生,确立的目标不是期末考出好的成绩,而是要求他从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中来确立。认真搞清楚每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作业能及时订正,或者能把作业都做正确。有的学生就是希望他能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能考出好的成绩,然后再努力。确立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的到。

二、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总希望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进了多少,退了多少。所以学生在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后,总希望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所以在每次作业和单元考试中,不能简单就把作业发到学生手上,也不能只是把考试的卷子发还给学生,必须要认真对待作业和考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于考的理想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考的不理想的学生也要帮助分析考的不理想的原因,并肯定学生在学习中值的肯定的地方。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要给予公平、真实、及时的评价。一位平时不认真的学生,某一节课特别认真,思考发言很积极,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及时给予评价。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应该先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给予学生鼓励,有勇气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中的一些表现,教师在课外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也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甚至可以通过别人的口来表扬学生,向家长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从同学、老师、家长中获取信息,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般意义上经常说的榜样都是一些英雄人物、模范人物、一些伟人等。这些对学生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距离太遥远,学生觉的要做到这样的程度是太难了,也就缺少了激励的作用。对于英雄人物,学生崇拜的偶像,老师要努力挖掘,让榜样来坚定自己前进的步伐。比如上学期将近学期结束的一次主题班会课,为了激励学生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班会课题目取名为《努力拼搏迎接期末考试》,制作的课件中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精彩拼搏镜头时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告诉他们不仅仅看到他们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更要看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学生们大受鼓舞,在期末考试中很多学生考出非常理想的成绩。当然在学习上应该以学生身边的一些先进典型,这些典型不一定就是成绩最好的,可以是学习态度认真进步明显的,可以是注意学习方法的学生,可以是能帮助别的同学的。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身边树立自己学习的榜样,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他。对于身边的榜样,老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先进性,并不时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向好同学学习。由于身边的榜样时刻都在身边,能充分发挥榜样的机理作用。四、一视同仁的激励学生

不管是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还是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应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都希望学生能取得进步。很多时候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爱,更多的期待。可是,成绩差的调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更多的期待,更多的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重视自己,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时刻让学生感受到,他还有进步的可能,老师在等待他的进步。

一、教师如何了解学生

1.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1)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个人和具体情况。学生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兴趣、特长、性格、气质,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交往情况等。学生集体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班集体的情况,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和家庭情况等。

2)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应从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年级特点、时代特征三方面入手。

2.了解学生的基本途径

通过各科教学和学习活动了解学生;通过学生在校的独立活动了解学生;通过集体活动了解学生;通过同学与学生干部了解学生;通过家庭与社会了解学生。

3.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

1)观察分析法: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直接感知学生及与学生有关的人和事,搜集学生表现的信息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运用观察法要注意: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观察,使掌握的材料真实可信,要进行多次反复的观察,要在多种场合观察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对观察所得材料进行及时全面的分析。

2)师生谈话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或学生干部交谈,以了解情况的一种方法。运用师生谈话法要注意:谈话的准备要充分;教师的态度要端正;谈话的内容要有意义;谈话的方式要恰当。

3)资料分析法:是指教师通过分析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来了解学生的方法。运用资料分析法要注意以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兼容的观点对待和分析材料。

4)调查访问法,是指教师为了解学生情况或弄清有关学生教育的某个问题,进行考察了解的方法。运用调查访问法要注意:调查访问前要做好准备,要尽可能地广泛接触调查访问的对象;要发扬民主作风;要做好记录;要分析比较调查访问所得的信息资料。

5)问题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以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看法的一种方法。运用问题讨论法要注意:要选准讨论的问题,加强启发诱导,注意调控;做好总结发言。

6)测量检查法:是指教师根据某种规则对学生的学业、智能、品行、个性或班集体的稳固程度、人际关系等方面予以数值化和科学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测量法要注意:选择好测量工具;做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正确对待测量的结果。

4.了解的障碍

1)教师易产生的心理偏差: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总是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了解认识学生,因而往往有可能产生心理偏差,主要表现为:情感效应偏差、定势效应偏差、晕轮效应偏差、首因效应偏差、从众效应偏差、权威效应偏差、参照效应偏差、求全效应偏差等。防止和消除这些偏差的主要措施:深刻认识了解学生的工作的意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采取心理偏差的补救措施。

2)被了解对象易产生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现为畏惧效应的偏差,应付效应的偏差,迎合效应的偏差、文饰效应的偏差。消除学生心理偏差的措施有:提高了解对象对班主任了解情况的认识;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5.分析和研究学生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掌握大量感性材料后,要客观地、全面地、具体地、动态地、深入地分析研究学生,为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教育措施提供客观依据,为做好学生个体和班集体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如何激励学生?

1.在教育工作中“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

(1)目标激励:通过激励使内驱动力在人的心理方面发生较高层次的变化,使人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发生变化。

(2)榜样激励:以具体鲜明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使个体人在心理上发生定向变化。

(3)感情激励: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一种气氛,促使人的情感及内心世界发生变化。2.“激励”在工作中的作用:

1)诱发潜能效应:

“激励”是促使人的心理发生变化,有些不必用语言去点明,在当时,个体的心理上已发生反应;还会有潜在的、长期的作用,甚至可以在人的一生中起重要作用。一个好的活动,甚至在他的一生中也不会忘记,其所起的作用,在教育统计学上是无法量化的指标。

2)诱发快乐效应:

“激励”是通过动中寓教,乐中寓教,动、乐、教溶为一体,让人洗个“温水澡”,把教育变成“吹面不寒杨柳风”,因而不易引起反感,使思想转化工作易被人接受。

3)诱发群体效应:

“激励”可以使群体发生连锁反应,可以达到其他教育方法起不到的作用,可以使这个群体增强集体感、荣誉感。

4)诱发高能效应:

“激励”的实施一般是在短时间或每个局部点的有机结合。这时候大脑兴奋点最集中、排除了各种干扰,比起一般的教育方法效果更佳,取得了事半而功倍的教育效果。

3.“激励”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结合年龄特点进行,注意不要成人化。

2)“激励”的采用要注意因地、因人、因环境而异。

3)要注意充分利用载体。

德育方法和途径很多,“激励”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是,它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比较常用的方法,它可以集声、情、景、形于一体,造成立体效果。研究和运用这一手段,可使工作取得更佳的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鼓励老师

“老师您真棒!”“希望永远是您的学生。”“上您的课真是享受。”“您说我们可爱,我们觉得您更可爱!”“热情是您的特点,博学是您的优点,多鼓励学生是我最欣赏的一点。”这些饱含感情的留言,出现在江苏常州市常州一中民主评教活动中并不奇怪。因为在最近开展的民主评教活动中,全校42名班主任获得了平均76.3%的“优秀”,146名任课教师的平均“优秀”得票率达到历史性的93.2%,其中有178人次获得了100%“优秀”。这是常州一中民主评教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最让老师意外和感动的是学生竟然学会了鼓励。“老师上课让我们很满意,更生动有趣就更完美了。”“我相信您的努力不会白费,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会合作更愉快。”“良师益友,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他们也懂得了体谅。“您辛苦了,我们让您受累了。”“千万不要为了我们累坏身体。”用语之得体,情感之炽烈,令人始料未及!某老师看到这些留言后,感动之余,连说了几个“没想到”。

看得出,常州一中学生是很爱护和尊敬老师的,他们渴望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有亲和力的老师:“您真像我们的大姐姐。”“您让我感受到关怀的滋味。”“您阳光般的笑容让我的心情大放光彩。”“您的微笑充满了智慧。”他们也委婉地对一些老师提出了意见:“有些鼓励比批评更有动力。”“批评的同时,请给我们信心。”“慢慢来,不要急,我们相信您,更相信我们自己。”这就要求老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循循善诱,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一味地批评学生、压制学生,尽管老师用心是好的,也会导致师生关系僵化,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结。怎样寻找更好的方法,使自己的教育过程更快乐、更有效、更充满诗意?一些比喻再通俗不过了:“温暖的阳光比凛冽的寒风更容易使人脱去外套。”“再好的药,如果太苦,病人喝不下去,那这味药也是无任何功效可言的。”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如果说,以往学生的评价让老师们认识到,学生不是任人浇灌的花朵,而是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从而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那么,学生在这次评教中表现出来的感激和鼓励,更像是吹进他们内心的春风,洒进他们心头的阳光。他们在感受到为人师表的崇高和愉悦时,更萦绕着一种责无旁贷、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真没想到,学生竟这样爱戴我!”“虽然我们班成绩落后,但同学们还是这么信任我,鼓励我。”“相比而言,我的态度还不如学生。”“学生给我上了一课。”老师们的观念和行为也悄悄发生了改变:许多教师主动到学生中征求意见,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学生成绩滑坡、心理障碍等情况,不是训斥或简单地批评,而是了解分析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进学习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也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不少教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增加了“学生评教”的项目,让学生来评估、考核教师,进而把测试的结果当成衡量教师是否优异的标准,以图从根本上打破用“考分”这一把尺子评教的旧格局。但由于开展学生评教工作费时费力,各界对于“学生评教是否科学”一直有争议,质疑和喊停的声音不绝于耳,其理由是“中小学生没有能力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评教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问卷如何设计、结果如何统计和分析;评教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进行评教活动,评教后如何帮助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评价,如何将评教结果与教师的考评相结合,如何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矫正功能„„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带来负面作用。

常州一中自1994年开始,组织学生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十年来,学生“民主评教”活动已形成制度,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导向、改进和激励功能。任欣伟校长认为,民主评教的关键不在于“评”本身,而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生评教是否科学,责任不在学生,关键在于评价组织者如何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如何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针对民主评教,该校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措施之一,引导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上,一切工作都要以培养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措施之二,在教师中大力弘扬“尊重、支持、合作、发展”四个主题词,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尊严、人格、差异和质疑精神,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措施之三,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工作。该校举办了“我最敬佩的老师”征文活动,在学生笔下,老师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人格的魅力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建立起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

新高三学生如何尽快进入高效学习状态

一、怎样衡量自己是否进入高效率学习状态

进入高效率学习状态的人,存在以下明显感觉或特征:

①记忆上有一种超清晰的感觉,能清楚地知道今天比以前多学了哪些新知识。

②每天的学习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遇到疑难问题如获至宝。

③解题、记忆觉得极其顺畅,学过的内容自己感觉像刻在脑海中一样。

④充满着自信,并且感觉自信心不断膨胀。

⑤从不低看自己,能不断吸收他人长处为自己所用。

⑥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自己的学习脚步。

⑦发现问题总期待能在最短时间内予以解决。

二、怎样才能进入高效率学习状态

1.学习上要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表

拿到学校的课程表后,便能模拟课程表安排好每天课余时间学习计划表,列出每天的学习科目和学习时间段,并尽量详细地列明早晨几点到几点读什么书,中午几点到几点午睡,傍晚几点到几点体育锻练或课外阅读,晚上几点到几点各安排哪几科学习,每一科目学习上一般兼顾到学习的吸收、复习、练习、归纳、预习五大环节,连各科学习期间的休息时间以及睡觉和起床都列出来。每一天所安排的时间和内容都应能兼顾当天的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兼顾到第二天的新内容,力求使每一科都有保证的学习时间,不要出现明显的偏科现象,数理化三个学科安排上尽量不要出现隔天安排现象,也不要挤在一起安排,中间可安排一些识记类学科以缓解紧张的思维。订下学习计划表后,能尽量排除干扰雷打不动地执行,学习情绪和学习计划不受学习成绩波动影响。为防止偶遇不可避免的外界干扰(如别人请酒、朋友偶而拜访),而把某一科学习时间冲掉,最好将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上午设定为一个学习弥补调节时间点,为自己准备一个弥补时间。当然,能在近一两天内挤出一些时间补上则更好。

2.要有保证且合理的睡眠时间

有了保证且合理的睡眠时间,整个高效率学习环节才能有保证。

早上尽量不要过早起床,能六点多起床就足够了。早晨能低强度锻炼十几分钟,一天精神会特别好,早读一般安排两科朗读、背诵(可侧重安排语文、英语科,其它科也可安排读一读),尽量不要在一科朗读或背诵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否则对长时记忆不利。

中午要尽量午睡40到50分钟左右,但不要睡眠过长时间,这是整个学习过程最重要但最易被学生忽视的环节。为了能放心午睡和防止午睡过头,最好在家中或租住的地方配一架闹钟来提醒自己。在家睡不着,可提早到学校,看看一会儿书,然后伏睡半个钟头(冬天伏睡要注意防着凉)。

大多数学生在中午没午睡的情况下,下午三点左右人坐着不动易进入浅睡状态,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加上下午三点左右学校时常安排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需要动脑思考的科目,因而学生课堂吸收率普遍极低。如果靠自己课后弄清楚相关内容,时常要比别人多花费两到三倍以上时间,且知识运用还很难熟练,因而学习效率时常达不到别人的三分之一。另外,中午未午睡,晚上六点到八点这段时间内人又会进入浅睡状态,而这段时间是课外学习时间中逻辑运算思维高峰期,当人有睡意时,这一高峰期便容易被错过,这对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学习极为不利。

若在晚上六点到八点这段时间里伏睡一下,不但容易把其中一两科的学习时间冲掉,同时又会使逻辑思维时间延后,使得晚上十一点后很难入睡,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很多学生还会因此而在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再次进入浅睡状态,许多学校数学课常安排在这段时间上,因此数学科学习容易受到影响。长期这样下去,学习上不可避免会出现恶性循环状况,学生个人也会感觉自己总跟不上别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几科学习会感觉越来越吃力,越来越力不从心。许多家长感觉特别奇怪的是自己孩子初中数理化基础非常好,为什么一到高中便学不好,经过家长会点拨一下才发现自己孩子忽略了这一点。

每天晚上能好好钻研三~四科,每科安排四十~六十分钟就足够了,切不可在一科上花过多的时间。个别题目一看就会可以跳过去不做,这可为需要深入动脑的地方多腾出一些时间。要避免数理化等需要逻辑运算思维的学科一个晚上只安排专攻一个学科,虽然表面上看学习很有成效,但练习量过多,不便于识记,还会冲掉其它科学习时间,造成明显偏科现象。还要避免数理化学科连续性安排(即一个接着一个),让头脑没有休息和缓解的机会。另外,不要贪多安排六七科,表面上看似乎科科兼顾,但学得一定很浅,思考问题也无法深入,这也等于白花时间。晚上尽量不要超过十一半点睡觉,有些人超过时间人还未睡,头脑会越来越兴奋,以后非常难入睡,这容易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而有些体力和精力不济的人学习到十一点半左右已身体困乏,再也无法接受知识。可以说晚睡得不偿失,自己身体也容易搞坏掉。

每天晚上学完二科(尤其是动脑量大的学科)后,应安排十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这个时间不要呆在教室或房间里,最好到静静的校园里或房子外大路上散散步,这样做既可以借机休息一下,又可以帮助你理一下学习头绪,许多新奇的思路、方法往往可以在这时候萌生出来(平时遇到难题时不妨也这样散散步,通过散步来思考解决难题)。一直坐在教室不动,连续性看书做作业,表面上时间抓得紧,但所学的内容容易被后面所学的内容冲淡,吸收力极差。每天晚上十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是值得任何一个人投入的,一天里没有机会锻练的人也可以利用这一时间锻练一下。

晚上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要注意思维科(数、理、化)与识记科(语、英、史、地、生)插开,睡前不要安排思维科练习和阅读,只适于阅读一些课外内容,这样容易入睡。

晚上有上学校自修的学生,要有根据老师下班调节学习科目顺序的意识。当晚数学老师下班,数学科就要尽量安排在前面,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就可先问老师。若安排在后面,等想问老师时老师已回家了,这容易失去与老师交流和探讨的机会。

如果上课常打瞌睡,便说明时间安排上肯定存在问题,学习效率一定很低。许多原本基础较好的同学就因为不注意这一点而在高考中失利。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上课时能精神抖擞,便能最大限度吸收教师传授的内容。大多数人70%知识是靠课堂吸收的,30%知识才靠课余时 间吸收。

如果感觉一周学习很累,则有必要安排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白天好好休息一下,这样做身心既可得到充分休息,接近大自然,从中汲取灵感,寻得一些文章素材,得到一些启迪,写出有血有肉带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个时间最好不要有过长时间紧张激烈的活动,这容易造成此后二三天时间内身体过度疲劳,上课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极大地降低课堂吸收效率。

第五篇: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教

最近连续听了60多节语文随堂课,常常有一些惊喜,尤其是那些构思精巧、韵味悠远的课,总让人按捺不住兴奋。但也不时有一些焦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课改以后又冒出了一些新问题,感到事关重大,必须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注意。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已经非常悠久,具有丰厚的积淀。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教,课怎样上才有好的教学效果,历史其实已经形成了很好的路径。但是,我们教学一线的一些同志对语文教学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语文学科的特质缺乏准确的把握,对语文教学的传统缺乏继承的意识,对语文教学的路径缺乏探究的行动,加之本身教学态度、教学素养的缺失,造成语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不能教出语文的滋味,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效益,不能尽展祖国优美文字内存的魅力。

语文老师要有底线意识,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独特的规律,遵守学科个性,坚守教学法则,切实保证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能够完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展示语文学科魅力,尽可能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尽可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1、依体而教,让学生明晰文体之特,有径感悟作品之美。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有个很大的弊端,老师教课文,不管什么文体,都是依式而教,统一的格式:字词疏通、整体感知线索结构、主题分析、特色领略,不注意根据文体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路径,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作品的独特魅力。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体型的,教学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根据文体设计和组织教学,所谓依体而教。只有学生先把握了文体特点,才能根据文体的要素去理解课文的结构、主题和技巧。脱离了文体的分析,很可能就是浮于表面,不能登堂入室。比如小说,它有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但首先它是虚构的,它有突转、象征、超然等特性,其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杂取种种人而成为一个,把握了这些,才能真正地认识作品形象,理解课文题旨。比如《斑羚飞渡》,有人说动物这么通人性,其实是一种虚构,但表达的是一种象征。知道了这一点,就不要在斑羚做了什么上纠缠,而研究她为什么这样做和做了以后的意义。比如《范进中举》,胡屠户一个嘴巴就把范进打醒了,《最后一课》,一节法语课就让小佛朗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中这是不真实的,但艺术是真实的。这是一种突转,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才能避免简单地把生活中的形象与小说中的形象对号入座,感悟艺术创作的魅力,并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戏剧怎么教?像《陈毅市长》、《雷雨》,首先要让孩子搞清楚三一律,然后找出戏剧冲突,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形象、主题之类,而不是教了《雷雨》,只纠缠于周朴园是好人坏人,坏到什么地步等等。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大多数就喜欢读读文学类作品,议论类、说明类、应用类作品,他们不要读,也写不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依体而教的意识和探究,不能把那些文体的特点和美点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自然就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2、注重设计,让学生真正喜欢课文,强烈感受文本独特。

语文老师应该是设计师,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精心设计,都要让学生感觉出美来,从而激发阅读的热情。现在的课堂教学给人的感觉是教学流程比较呆滞,看不出老师研究课文后精心设计教学的痕迹。一些学校集体备课,不同老师教同一篇课文,教案如此相似,没有自己的独立研究、思考、设计。如此教学,不可能带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生也就不能通过老师的精妙构思而对课文产生强烈感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位老师教鲁迅的小说《药》,巧用三个标点符号设计流程: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药字,在右下方填上一个小小的句号,说这是一个关于药的故事,同学们陷入沉思,纷纷沉浸入对故事的回忆中;当大家带着沉重的心情又重温了一遍故事情节以后,老师又在药的后面加了一个问号,让学生去提出疑问。学生纷纷献疑:华老栓怎么这样愚昧,花光全部积蓄用不能治病的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痨病,而且满怀希望?革命者的鲜血成了愚昧者给儿子治病的药,这里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标题‘药’难道就是一般意义上治病的药吗?一个个问题正是打开作品内文的钥匙,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就把课文教学一步步引向作品的深处;课堂进行到尾声,老师又在药后面写上一个感叹号,学生顿时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慷慨激昂:这是辛亥革命的悲剧!我们要思考悲剧何以会发生!拯救黑暗的中国需要一副真正的良药!拯救民族首先要拯救国民的灵魂!我们要对愚昧的民众下一记猛药,唤醒他们的灵魂!这堂课,老师的设计何等的自然精巧,而产生的教学效果又是何等的强烈!语文老师呀,绝不能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而要坚决做一个文字的建筑师,只有这样,你才能把学生真正带进文字的王国,去接受美丽的熏陶。

对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是向导,走进课文这路怎么走,有了精巧设计就会曲径通幽,登堂入室。没有设计呢,就会到处转悠,迷失方向,最后晕晕乎乎,甚至走不出来。而且从课堂教学的节奏来说,精心设计的课有张有弛,风生水起,避免了平铺直叙,容易引人入胜。所以我们必须坚决杜绝没有设计的语文课。

3、强化朗读,让学生多通道直面课文,充分感知语言魅力。

从古到今,语文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朗读,佳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学生自然会得到道的熏染和学的悟觉。现在的课堂,学生朗读的声音是越来越少了,老师在刻意地分析,学生在被动地思考,架空于文本之上,游离于文本之外,除了抽象的条条干干,学生没有血肉的亲切,这样的分析越多,学生的感性认识就越少,根本谈不到对母语味道的咂摸。

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母语的特点,架设四通八达的朗读通道,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受熏染。而教师则要精于朗读之道:可以自由朗读。以学生熟悉课文、了解课文大概为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自在地放声朗读课文,读完能勾勒出文章的轮廓;可以沉思细读。学生根据老师或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从课文中寻求答案,一边细细地读,一边静静地思,读思结合,思读有悟;可以协作精读。选择精美的语段进行探究性朗读,一些问题不是读读就能理解,需要大家协作,在读与商量中获得对作品的真情悟觉;可以理性品读。透过字面,跳过大量的感性文字,学生边朗读边品味,获得哲理的启迪、人生的感悟。像教学张洁的《我的四季》、《散步》这样的散文,必须让学生去进行带着思想的品读;可以配乐美读。这是一种欣赏性的朗读,学生把握了作品的精髓,在音乐的伴奏下,醉着心儿朗读作品,领略文章的形之美、情之美、意之美、言之美,沉浸在美轮美奂的境界之中;可以集体演读。这种朗读,师生共同参与,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尾声,以形成高潮,创造余音绕梁的效应,颇像文艺节目中的诗歌朗诵,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震撼力。余映潮老师很推崇这种朗读方法。校园是读书的地方,课堂更是读书的场所。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把书本捧起来,把眼睛盯上去,把声音放开来,有情有声、有滋有味、有觉有悟地朗读课文,让朗朗的书声流进心田,让美丽的意境永驻心间。没有读书声的语文教学是缺失的教学,没有抑扬顿挫的朗朗书声的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4、大局着意,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整体感,渐次形成作品和学科的系统。

园林也好,建筑也好,整体的才能是美好的,残缺的、支离破碎的很难让人产生美感。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也是这样。现在我们有些老师比较地忽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常常是讲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教学没有整体感,给人残缺的感觉,严重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这种倾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每篇课文的教学必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例: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典范的记叙文,教这篇课文,我们要分析阿长这个特殊的形象,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欣赏作者采用铺垫蓄势、对比衬托手法所产生的效果,还要引导学生借鉴本文的结构和手法去写自己熟悉的或难忘的人和事。但所有这些都必须有一个前提,这就是首先必须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阿长,把作者写阿长的几件事要弄清楚罗列起来,并对阿长的人物性格有所把握,即既粗俗、迷信、守旧,又善良、热心、忠厚、乐于助人,能感觉到作者写阿长主要是通过先抑后扬和对比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我们说,学生有了这种感知,理解起课文来就顺畅了,下面随便分析哪一个角度或者片段,学生就能在作品整体的框架下,从容不迫地去思考和分析。如果不讲究教学的整体性,就顺着课文读读讲讲,或者拉上来就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技法之类,学生就会不知所云,思维就会被弄乱,到课文中找答案,那课文在学生眼里也是斑驳散乱,找不到内在的逻辑层次,自然没有美感可言。

其次,一篇课文如果要几课时教完,每一课时都要相对独立完整,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学流程,而学生呢,也有实实在在的知能收益。

第三,要通过一节课一节课、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积淀的基础上,形成语文学科独有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完善全面的语文能力的建构,真正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能自觉地运用语文工具去生活、工作、创造,优化自己的语文人生。

5、相机穿插,让学生充分了解背景性材料,准确把握作品意图。

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一些背景性材料,这是解开文章思想的一把钥匙,所谓知时论事、知人论事、知境论事。现在教学中有种倾向,以为介绍写作背景之类是一种老掉牙的程式,所以老师不屑于向学生介绍写作的背景以及其他相关的背景性资料,不注意研究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只从文字上去研究揣摩,导致对作品的理解隔靴搔痒。有的甚至打着多元解读的旗号,弃特定的写作背景于不顾,主观臆测,自说自话,这自然严重影响对作品的正确把握,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缜密性、准确性的培养。当然,介绍背景性材料要与课堂教学的流程推进有机结合,相机穿插,相切相融,避免生硬,真正成为作品教学的有机组成。

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从字面上阅读,也能感受作品的气势,但要真正走进作品,就必须对作者的境遇、写作的背景、赤壁之战的过程、三国重要的历史人物等背景性的东西有充分的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教学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相机向学生作必要的介绍。学生初步阅读作品之后,就要介绍苏轼在词风上所作的里程碑式的贡献,让学生感受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豪放;在欣赏江山如画的美景时,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壮阔,让学生感受建功立业的辉煌;在再现周瑜英姿的时候,就要联系三国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让学生对周瑜产生由衷的敬佩;在词人感叹人生时,自然要介绍作者生平经历与所遭受的挫折,让学生悟到词人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流程的推进,适时穿插背景性的材料,就让学生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情境下理解,自然能够获得比较真切和全面的把握。

能进入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文章合为时而作,作品的思想、作品的技艺,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果不把孩子带进那特定的时期,就难以真正把文章读懂读透,语文学习就可能只懂得了一些皮毛。至于介绍背景用什么样的方法,在什么时候介绍,那当然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相机而动,但把背景置于一边显然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再说我们让学生写作文,也要指导他们写出时代的声音,绝不能无病呻吟。

6、讲于当讲,让学生悟出课文之韵,充分品酌文章原味。

在坚决反对讲风太盛的时代背景下,现在的课堂教学,满堂灌少了,但满堂问又充彻课堂,看似的热热闹闹中,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不是太明,深蕴于作品中的韵味并不能真正体味,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获益。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毕竟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面,必要时老师的品鉴、点拨、引导会成为学生登堂入室的台阶。于漪老师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庄文中的信中指出:我听了一点课,不多,给我的印象是满堂问,满堂闹,现在还有几个教师能侃侃而谈满堂灌?于老师当然不是鼓吹满堂灌,她是希望语文老师还是要有一点讲的功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对一些不讲学生难以懂、难以通、难以悟的语文材料,还是要精要地讲,不让学生停留在皮毛层面,而是进入深层,实现对作品的真正把握。

一次听一位老师教沈从文的《边城》,有个学生大胆提出了这样的疑惑:三十年代是个烽火硝烟的年代,作者为什么要回避时代主题,选择那闭塞的荒野边城来进行世外桃源般的描写?这里,我多希望老师来一点侃侃而谈,介绍作者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观念,分析写作的特殊背景,让学生能透过作品形象真挚纯美的心灵世界,去呼应作者田园牧歌般的生命追求,去感受人生本色质朴的生命主张。然而,这位老师没有讲,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弄了半天,也没理出个头绪来。课后我和执教者交流,我说,你为什么不来点诗画般的语言,为什么不去大胆煽情?执教老师说现在不是提倡少讲嘛?我说不错,但当讲不讲,你会让作品的神韵跑掉的,你看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能体味到作者表达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吗?

我们不能望讲生畏。语文老师应该有讲的天赋,关键是要把握讲的分寸。只有老师讲于当讲,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传授和点拨,化浅显为深邃,化模糊为清晰,化似是而非为击中肯綮,真正把握作品所内蕴的内容美、结构美、技法美、文字美。

7、以读促写,让学生叹服课文之美,同时找到写作路径。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感知母语的魅力,欣赏各种文体文章的美丽,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学生会写作,会写出各种文体的文章或片段,会写出自己想写、有兴趣写的作品来。所以教学过程必须贯穿一个主题词写,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紧地揉合在一起,以读带写,以读促写,以读引写,以读提升写的水平。

广西柳州四十六中秦思老师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学生一起品味诗歌的语言、推敲重点的词语时,处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假设自己是诗人会怎样表达,会怎样遣词造句。教学高潮处,老师让学生吟诵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借助想象,把自己的梦想和愿望寄托给天上的世界,编织成美妙的诗句。学生异常的活跃,仿照郭沫若的诗句,纷纷做起了小诗人: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快乐的天堂。那快乐无忧的生活,定没有考试的烦恼!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丰富的书房,我想阅读的书籍,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尽情欣赏!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舒服的床铺,那柔软的白云被子,定能让我睡个饱!这样的以读促写,是激发兴趣,也是教给方法,让学生读了后爱写作,会写作,体现出鲜明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性。以写贯穿,搭梯引路,以读促写,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

当然,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个浸润的过程,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出现为写作而教学的痕迹,一切要讲究圆润,一切要恰到好处。写作水平也不仅仅指书面写作,口头表达同样是写作的重要方面。

8、交互链接,让学生领略例文美丽,自觉走向课外世界。

课文无非是例子,一方面,我们要把例子教好,实现解一例,会一类,带一片的教学旨归;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由此及彼,借助例子,为学生引出博大的语文世界来。

语文教师教语文,在让学生充分领略课文美丽的基础上,一定要有两项基本功:一是把课文与相关作品连缀起来,形成一条美文链,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和感悟。甘肃金昌市金川公司六中刘航军老师教冰心的《纸船》,在带着孩子充分理解了作者用托物言情的手法表达对母亲爱和思念的情怀以后,围绕母爱主题,把学生带向课外的世界,与他们一起品味冰心的《繁星》102、童子的《记忆里有一盏煤油灯》、孟郊的《游子吟》、泰戈尔的《金色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教者自己的下水作品《树的心愿》等作品,通过古今中外母爱作品的广泛浏览,让学生笼罩在浓浓的母爱氛围中,在接受文学熏陶、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拓宽视野,丰富积累。这样的语文课语文味很浓,需要老师的丰厚积淀和备课的惨淡经营;二是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沟通起来,形成一个阅读场,让学生有读不完的佳作。通过教学,要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窗户,映入丰富的阅读世界,真正让孩子伴着阅读成长。江苏如东实验中学李凤老师教郭沫若的《白鹭》,在进行了一系列诸如形象绘描、风韵品味、背景链接、感受抒发、理性把握等环节以后,把学生引向课外的世界,让他们去阅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居易《白鹭》(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等,让学生通过古诗的阅读更美地映像白鹭,同时又增加古典的积累、文学的熏染。这种引领,学生是很感兴趣的,而且教学的效果远远高出课堂教学本身。

语文教学承载着重要的教书育人的重任,无论如何马虎不得。很多人批评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我听了大量的课以后,深有同感。我想,语文老师不能怠慢了语文课,他应该有一种自觉,保证日常的语文教学要运行在正常的轨道上。保住了语文教学的底线,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本质量,才能为语文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语文老师应该怎样读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老师应该怎样读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加强专业化发展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加强专业化发展?云安县南盛镇黎明小学李建良通过两周的视频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加强专业化发展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阅读,努力提升......

    应该怎样宣传(宣传稿)

    你们应该怎样宣传各位居委会主任,领导: 你们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户的给有儿童的家长发放轮状疫苗的接种告知书(告知书的右下角写下你们的名字,方便到时候给你们算你们的报酬),五岁以......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1读了叶澜教授所写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篇文章,掩卷沉思,深有感慨。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首先,我们要从书本中解放出来......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1 有人说:做教师是最苦的,也是最傻的。也有人说:当教师,千万别当小学教师,披一身粉笔灰,陪一群毛孩子,简直就是一孩子王。所以,你也许会问,教师的......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1 有人说:做教师是最苦的,也是最傻的。也有人说:当教师,千万别当小学教师,披一身粉笔灰,陪一群毛孩子,简直就是一孩子王。所以,你也许会问,教师的幸福从何谈起?......

    《老师和学生怎样说话》读书心得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书心得 “起飞的时候,我们期待着飞往一个热带的岛屿,却不幸降落在冰冷的北极。我们本来期待着灿烂的阳光,却出乎意料的遭遇了北极漫长而严寒的冬天.........

    《今天怎样做老师》读书心得

    做科研型教师,创幸福之教育 ——《今天怎样做老师》读书心得 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说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篇在初中学到的古文,也许当时给......

    《今天怎样当老师》读书心得

    《今天怎样当教师》读后感 寒假中,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