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教育学 前五章答案

时间:2019-05-13 08:4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道俊教育学 前五章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道俊教育学 前五章答案》。

第一篇:王道俊教育学 前五章答案

教育学,王道俊版,课后习题前五章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仸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仸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仸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地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

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

4)警惕“学校消亡论”、“教师取消论”和“教育万能论。

第三章

1、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

答:教育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人口、经济政治制度等的制约。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活动,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由于教育具有双性,所以在分析教育问题时一方面要考虑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的制约,要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状况,不可超越。另一方面也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不能将教育视为政治、经济的附庸,不能用经济、政治的方法取代教育特有的方法。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2、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这种功能?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积极作用?

答: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期达成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教育引起社会变迁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同时教育还具有隐性功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后者正是导致其他社会变迁的条件。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3、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职业岗位等转换、调动,以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抱负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具有多重意义:

1)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个人物质上、事业上、家庭上等多方面的成功,实现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对社会而言,可以通过提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对教育本身而言,也可以再提高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本身的发展。在当代社会,教育的流动功能更加凸显,1)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4、怎样理解教育是一种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

教育通过传授生产经验、科学知识,使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不断推动具有更高效能、更为先进的现代生产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教育还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分流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教育是一种投资,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重要原因。

5、为什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样落实这一决策?

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在提高综合国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居于基础地位。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2)从文化传播看,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3)从文化传承看,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的发展需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关键在于国兴教育,教育为本,教育先行。

6、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教育不公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教育涉及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对个人发展和前途具有深远影响,所以要实现教育公平。

产生的原因:

1)城乡经济实力的差距;

2)优质资源短缺造成教育机会不公平;

3)城乡、地区、校际教育数量和质量严重不均衡。

对策: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缩短城乡和地区经济差距

3)积极扩大优质教育面,着力引导和扶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转化为优质学校等。

4)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

5)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

1、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答:1)这两种教育目的是有区别的。应然的教育目的又称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又称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2)两者也具有联系。现实生活中,实然的教育目的要以应然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不至于使实然的教育目的偏离轨道;同时还要将应然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实然的教育目的。

2、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内涵?

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就是指再国家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结构。包括四个层级: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包括

1)身心素质作出规定:知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这是教育目的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2)社会价值: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求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答: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表现在1)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2)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更显得重要,3)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4)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确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4、个人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对人的培养和成长有何重大意义?

答:个人本体论是指教育的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观点有

1)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挥职能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是指教育的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来决定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观点:

1)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2)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级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个人本体论意义:个人本体论在解放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教育要从人的自身需求出发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若片面只强调个人需求。而一味贬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也是错误的,必然导致教育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

社会本位论意义:教育的社会作用十分重要,教育满足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但抹杀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也是不正确的,极易破坏教育的因材施教和主动活泼,导致对人身心、个性的压抑和璀璨。所以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要兼顾个人和社会双方的需要。

5、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以人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致力于对受教者个体的培养、塑造、促进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造就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价值取向就集中在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外在价值。教育的内在目的是指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变化的意图。教育的外在目的是指旨在通过教育来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以及一定的思想意识来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促进社会变化发展的意图称为教育的外在价值。

6、如何理解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仸务?

答: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他的仸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或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7、分析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措施:1)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仸务,要坚持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坚持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的仸务。

2)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发展。

3)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第五章

1、为什么终身教育会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怎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答: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就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前者从纵向上江,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来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还要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能和才干得到充分的发展。终身教育主要不是一种教育形式或一个教育阶段,而是教育领域的活动指导原则。在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中,教育制度已由过去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与组织系统发展为当代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与组织系统为中心,校外儿童教育结构与组织系统和成人教育结构与组织系统的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一改革的趋势就是走向终身教育。当前世界各国都把终身教育从原则和政策转向实际的应用。终身教育应该处于社会的中心位臵上;终身教育是打开21世纪之门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正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来,教育制度正在越来越多地向终身教育的方向迈进。

2、现代学制有哪些类型?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

答: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①双轨学制:是指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它有两个平等的学制系统,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以后的职业学校(显示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这两个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代表时期是18、19世纪的欧洲 ②单轨学制:是指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它只有一个系列,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模式。这种学制形式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因此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③分支型学制:这是前苏联创造的一种学制形式。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有其优点。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3、现代学制的变革有哪些趋势?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再制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答: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好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西欧的双轨学制则正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并轨,小学和初中已基本并轨。这就使原先的双轨学制演变成了分支型学制,即下段单轨,上段多轨。近年来欧洲高中有向综合高中发展的明显趋势,说明这种单轨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可以说,欧洲学制的发展变化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的完整轨迹。我国现行学制是由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的改革趋势应是完善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4、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答:1)、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虽然建立起来,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对于大多农村学校来说,国家教育经费只是保障了学校最基本的运转需求,还不能适应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难以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二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是教师素质不能满足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音、体、美、外语等学科教师短缺,教师队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关于教师津贴、补贴发放的政策未及时出台,2008年教师

在收入上同公务员的差距开始拉大。三是城市“择校”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学校间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距较大,教育行政部门虽屡出新的政策力图制止“择校”,但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并不明显,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也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

3)、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总体上看,由于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仍处在政策引导、舆论倡导阶段,只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仸重道远。“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违背教育规律、偏离教育方针、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考试分数、考试名次、升学率仍然是教师评价学生、校长评价教师、社会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学校在德育、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改革创新。学校教育在个体的成长中的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这样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教育更加系统。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肩负重大的责仸,家庭教育时学校教育的补充,应该和学校教育相一致,共同培养个人的良好发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避免出现5+2=0或者2+5=0。对于教育的评价而更应该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特点,公平客观的对儿童进行一定的教育评价。

第二篇: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 是古代()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

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1.“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

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A.教育 B.教育学 C.教育论 D.德育论 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

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

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1.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二、填空题

1.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____,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____,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____、____、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4. 广义的教育包括、____ 和____。5.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 庠、序、学、校是____ 名称。

6.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____ 》和1904年的《____ 》。

7.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____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和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8.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

9.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____。10.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____。

1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____。12.先秦时期,以____ 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1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____。1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____ 中。

15. ____的教育思想集

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16.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____ 著作 中。1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____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 著作《政治学》中。18.教育学是一门以____ 为研究对象,探索____ 的科学。

19.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____。

20.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____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____。21.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其代表作是____。22.法国____ 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____。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____。25.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____,其代表作是____。

26.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____ 和____ 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27.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____。

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____ 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____。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____是。

30.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____ 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____ 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1.20世纪60年代以后

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____ 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____ 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2.义务教育是国家用____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 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三、简答题

1.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3.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

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四、论述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2.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

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D

5、C

6、C

7、D

8、D

9、D 10 A

11、A

12、A

13、A

14、C

15、A

16、B

17、C

18、C

19、D 20、A

21、A

22、A

23、A

24、A

25、B

26、C

27、A

28、C

29、D 30、A

31、A

32、D

33、D

34、B

35、C

36、D

37、B

38、A

39、B 40、C

41、B

二、填空题:

1、学校教育

2、一定的社会要求

3、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4、家庭 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5、学校

6、《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 7、1902、1904

8、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9、礼、乐、射、御、书、数

10、六艺

11、四书

12、墨翟

13、苏格拉底

14、《理想国》

15、柏拉图

16、《政治学》

17、亚里士多德

18、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19、《大教学论》2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1、卢梭、《爱弥尔》

22、启蒙主义

23、洛克

24、洛克

2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6、伦理学、心理学

27、儿童中心主义

28、杜威、儿童中心主义

29、凯洛夫 30、布鲁纳、赞可夫

31、课程结构、教育发展

32、法律形式、免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

一、选择题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2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 4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5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二、填空题

1-----------------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力量。------------------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5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6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

-------------------。7

--------------------------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的精神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10------------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三 简答题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

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6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8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9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10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3)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11 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13 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四 论述题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

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

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

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第二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3)2(4)3(3)4(4)5(2)6(3)

二、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制度 2 舆论 3 生产力 4 人力资本 5 科学技术 6 学校文化 7 校园文化 8 校园文化 9 观念文化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5.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格塞尔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10.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1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12.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二、填空题

1.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___。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 过程中实现的。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 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___、本质的特征。6.所谓___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___ 上的特点。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___。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___。11.所谓___,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12.个性亦称___,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13.___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三、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4.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5.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7.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

任务是什么?(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第三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B 6.D 7.B 8.D 9.A 10.B 11.B 12.C 13.C

二、填空题 1.个体身心发展 2.社会实践 3.白板说 4.华生 5.典型的 6.发展关键期 7.生理解剖 8.可能性 9.成熟 10.外部条件 11.人的价值 12.人格 13.青年期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4.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

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5.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6.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8.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有哪些?(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9.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10.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11.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有哪些要求?(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12.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13.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

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第四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C 5.D 6.A 7.D 8.D

二、填空题 1.总的要求 2.出发点、归宿 3.特殊要求 4.教学目标 5.社会性 6.社会需求 7.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片面发展 9.精神和身体 10.教育与生产劳动 11.非认知因素 12.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13.鉴赏美和创造美 14.劳动观点和习惯 15.人格特征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选择题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

2.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 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基础 4.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5.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6.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7.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 8.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9.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 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1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 系统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门化

11.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12.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1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14.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15.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1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

二、填空题

1.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____ 的人。

2.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____ 时期。3.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

求所引起的需要与 ____之间的矛盾运动。4.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____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5.学生是学习的____,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6.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____ 的作用。7.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____,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8.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____。

9.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____、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10.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____,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11.____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12.教师职业是一种____,教师是专业人员。13.我国教师承担着____,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4.教师职业的____ 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5.学生具有____,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16.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____的 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17.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____ 素养。18.____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9.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____,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20.____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21.____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22.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____ 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23.教师的____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24.____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5.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__。2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 的关系。27.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____ 的关系。2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 的关系。

三、简答题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5.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

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7.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8.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9.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1.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2)知识广博、肯教人;(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4)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5)教学

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1)经常骂人、讨厌学生;(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3)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4)偏爱、不公正(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12.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13.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4.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5.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四、论述题

1 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 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第五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D 5.B 6.C 7.D 8.B 9.C 10.B 11.A 12.C 13.D 14.A 15.B 16.D

二、填空题 1.社会属性 2.关键 3.个体的发展水平4.环境 5.主体 6.主导 7.社会个体 8.社会权利 9.生命健康 10.受他人尊重 11.受教育权 12.专门职业 13.教书育人 14.最大特点 15.向师性 16.基础性 17.教育专业 18.教育理念 19.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20.教育能力 21.语言 22.创造性活动 23.人格特征 24.师生关系 25.授受关系 26.民主平等 27.友好帮助 28.相互促进

第六章 课程

一、选择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7.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地方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知识性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8.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A学校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A国家课程 B工具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10.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

11.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

标 C课程目标

D教

学目标

12.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13.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1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15.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

1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1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径

18.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二、填空题: 1.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____,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2.课程是指课业及其____。.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

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____。

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____ 和教科书。

5.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____ 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6.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____ 来划分的。7.所谓国家课程,是由____ 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___ 的形式出现。9.课程是随____ 而演变的。

10.____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11.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____。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____、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13.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____ 为依据。14.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____ 等。15.教学大纲又称,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____ 的指导性文件。16.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和____ 两部分构成的。

17.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____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8.教科书是____ 的具

体化。

19.课程实施是指把____ 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0. ____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21.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____ 的问题。22. ____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23. ____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24. ____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25.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____。26.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____。

三、简答题: 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2.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3 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4 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5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6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7 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8 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9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

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10.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11.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12.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13.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4.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15.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经历哪些步骤?

要解决的问题如下:(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要经历的步骤如下:(1)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第六章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B 4.A 5.D 6.B 7.A 8.D 9.B 10.A 11.C 12.C 13.A 14.D 15.B 16.C 17.D 18.D

二、填空题: 1教什么 2进程 3进程安排 4教学大纲 5组织方式 6课程任务 7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8特色课 9社会的发展 10教学目标 11对学科的研究 12强制性 13科学的分类 14周课时 15学科课程标准 学科教学内容 16本文 17教学大纲 18教学大纲 19课程计划 20教学单元

21.如何安排 22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3课程评价 24目标评价模式 25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26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第七章 教学(上)

一、选择题

1.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2.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

3.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4.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5.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6.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7.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

11.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12.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4.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

二、填空题: 1.____ 是学校教育中最

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

2.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 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____。4.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 ____、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5.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____。6.体力主要指身体的____ 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7.学生的____ 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____ 的过程。

9.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____。

10.____,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1.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____ 经验。1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____ 为基础。13.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____。

14. ____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15.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____ 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1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____ 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7.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____。18.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____。1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____ 而采用的方法。2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____ 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21.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__ 和讲演三种方式。22.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____ 的能力。

23.谈话法可分为____ 和启发谈话两种。24.____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25.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____ 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2)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3)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的作用是什么?(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1)教育目的;(2)学生年龄特征;(3)学科的特性;(4)教学的时空条件。5.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6.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7.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

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8.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9.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10.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那些?(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11.教学过程的基本阶

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12.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2)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13.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1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5.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16.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何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创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17.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8.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9.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讲授要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20.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技巧;(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21.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22.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3)严格要求。

23.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材料,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及教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4)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的作用。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

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3)举例,略。3.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1)原则的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

第三篇:《教育学》复习大纲王道俊、郭文安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大纲

绪论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作者:儒家思孟学派。郭沫若考证,乐正克

内容:1229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问题都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

藏息相辅

《学记》未达到科学的水平,其理论性、系统性不强,思维方式也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

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

提出班级授课制

卢梭和《爱弥儿》

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

提出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学派

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

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

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代表人物:杜威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

——奴隶社会-17世纪

特点:A

教育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B

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大多体现在哲学著作中,并停留在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理论分析和完整的体系C

教育观点、著作打上阶级烙印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叶)

特点:A

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B

逐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演绎的方法

C

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著作和资产阶级教育家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学研究的细化和多元化。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

特点:A

教育学理论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B

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C

不同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在争论、冲突中,逐渐融合互补,形成新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问题。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既可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

三、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总之,本课程主要是在广义教育学的背景下,从狭义教育学的角度站在教师这一立场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重点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更到底产生于生产生活,它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了新生代的成长。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先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教育中介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育起源论的各种观点

(1)、“神话起源说”,宗教持有者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最古老的观点,是非科学的,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和冲动。

(3)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一、原始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结果相适应

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贫乏性:内容、方法简单3.原始全民性(同一性)

二、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

特点:

1.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a

古代学校以古典学校为主

b

学校培养目标是统治阶级人才:官吏、文士、武士、僧侣、骑士

三、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机器大生产的工具为标志

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

特点:

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且生产性不断增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现代教育特征的理解。

特点:

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且生产性不断增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二、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遗传、遗传素质、环境、个性发展等概念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

1.人类的发展2.个体的发展

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遗传——物质基础,遗传: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称遗传素质。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的总和。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教育适应措施

人的发展的特点:1、未完成性2、能动性

人的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6.稳定性和可变性

教育适应措施①

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③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距,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文化知识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的价值:

1)知识的认识价值

2)知识的能力价值

3)知识的陶冶价值

4)知识的实践价值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人的现代化方面

另外: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运用教育与人的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含义

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制约教育的性质

2、制约教育的目的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制约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

5、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内容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一、经济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二、政治功能

1、促进政治民主化

2、培养社会管理人才,领导人才

3、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文化功能

1、保存与传递文化

2、选择与整理文化

3、交流与融合文化

4、更新与创造文化

四、生态动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名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个人抱负。分为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教育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②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原理分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等概念

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教育对象通过教育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社会)对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

教育目的的结构

1.含义: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内容:(1)对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核心部分

(2)对培养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a

不可分割。b

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而不同,也因民族、文化背景、传统、教育指导思想的不同有差异。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他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含义:

1)什么是价值?

2)什么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2、重要作用

是教育目的中核心部分

是教育目的中的复杂领域

3、教育史上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观

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罗齐、康德、马斯洛、萨特、福禄倍尔、斯宾塞、孟子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①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④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使人的个性得到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进步意义,但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离开社会思考人的发展,过于片面性。

社会本位论: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柏拉图、赫尔巴特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

②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③教育的结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④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等。

——看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极端的割裂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造成对人的个性的压抑与束缚,则是不可取的。

两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冲突

(一)一)中国:孔老时代

孔子——个体社会化

老子——理解“道”

汉武帝后——“独尊儒术”

近代——个性自由发展

(二)西方:古希腊时期

雅典——培养政治家、商人等

斯巴达——培养国家需要的军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基本要素:

(1)智能、体能

(2)活动能力

(3)道德品质

(4)感情

意志

性格

3.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智育、体育、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

对儿童和少年应当按不同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予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并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过渡这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的理论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第二,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

2001年我国提出的教育新方针(目的)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表述:“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基本点);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第二、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性质:基础教育,即“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下基础的教育。

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特点: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

正确认识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综合实践活动

相互关系:

渗透性

促进性

不可替代性

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

1)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整体功能,防止片面性

2)坚持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

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

流生增长

运用教育目的有关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育制度

什么是教育制度?

1)广义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a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教育施教机构系统、教育管理机构系统)

b

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2)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终身教育的含义及其倡导者

终身教育制度

一、什么是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1.含义:是指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教育学》P113

(1)一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应该是伴随着人的一生;

(2)一个人受教育的场所应该包括学校、企业、家庭、社区以及网络学校等各种所。

2.代表人物: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出版“education

permanente”。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西欧国家,英,法,德

一轨是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后来包括预备班)

一轨是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又包括初中)-职业学校(初等、中等)

两轨关系: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2、单轨学制:美国

一个系列,多种分段;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3、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一开始不分轨,初中毕业后分轨

不同类型的学制比较:

双轨制:学术性水平高,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单轨制:有利教育的普及,但不利提高学术水平。

分支型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有双轨制学术性一轨高水平及职业学培训扎实的优点。但是统的过严,管的过死,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负担过重。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幼儿教育阶段

2、小学教育阶段

3、初中教育阶段

4、高中教育阶段

5、职业教育阶段

6、高等教育阶段

现代社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学制的改革,大致有以下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层次增多;

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开放性的招生政策与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

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变革。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初期:学习国外学制

学日本、美国

1.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壬寅学制

(1902年)

—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

(1904年)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

(1922年)

—解放前一直沿用的学制

2.新中国学制的确立

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为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学制进行改革实验。

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

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

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但由于¡°左¡±的影响,急噪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新创办的学校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错误进行了及时纠正。

二、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的体系

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为四等七级,直系旁系齐全,相互沟通衔接,已形成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

四等是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七级是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支系旁系齐全、相互沟通衔接是指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系统完善,不仅构成纵向升迁系列,而且三种教育亦可横向沟通。

近十年来,形成了公办、民办、公立民办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改革高等学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校自主权;

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

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

调整教育结构;

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

六、课程

课程

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开设的各种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大多数国家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分别编订发行。--

《教育大辞典》p57

广义: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狭义:指具体某一门学科,也称为教学科目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

是国家统一制订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使用和评价教材的依据,是检查、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考核学习效果、测量学习水平的依据。

教科书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课程发展史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课程理论的发展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含义、特点及其评价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

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

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基本问题、基本方式143

课程内容的概念、选择、组织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趋势

二、趋向多样化、开放的、发展的课程结构,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

道德教育;现代科学成果与民族传统相结合;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

三、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具体目标

1.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运用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七、八、九、教学(上)(中)(下)

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特点:双边性

目的性

中介性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学校教育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但不是教学唯一。

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首要任务

知识和基本知识

技能、基本技能、技巧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双基”教学。我国的教学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加强“双基”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系统。其核心是思维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环境的主观条件。

思维力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构成他个人的灵魂、个性的核心,制约着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向与动力,从而也深刻地影响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思想是指理性认识,主要是作为思想意识的观念形态。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文化活动与审美的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觉悟、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

价值观是指推动并引导个人采取决定和行为的信念与准则,是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的核心。

情感是指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情感发展的高级形态的是情操。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直接决定个人行为的方向、性质与强度。

对于教学而言,态度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思想保障。当代许多国家都主张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作为首选的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过程的性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2)教学过程具有认识活动的特殊性

间接性

引导性

简捷性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两种模式:以授——接为特征的模式

以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模式

(一)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1、引起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夸美纽斯提出“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伤害了他们”

“我们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教师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即激发学习动机

1)学习的目的性动机:学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从而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动力。

魏书生

2)学习的成就动机:希望学习上获得好成绩,这种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人际交往动机。

4)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部动力

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情感演示

令人注目的直观材料

讲有趣的故事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发展学生的观察等认识能力

学生认识事物,通常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如果没有感性知识作基础,教师所教的概念和原理将是一串不能引起清晰表象,不表示明确意义的文字和符号,学生只能机械背诵,却不能理解。

学生感性知识的来源: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往学习的获得;教师的直观描述;演示;参观、实习、实践

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感性认识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理解教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加工的过程。

思维的方法:

比较

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

形成概念时要注意:

1)概念措辞要简要,明白,准确,便于掌握与熟记

2)帮助学生区分已有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不符合之处,防止干扰

3)帮助学生弄清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

4)概念掌握要逐步深化、精确化,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4、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巩固知识的方法: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检查知识、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5.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间接经验:他人认识的成果

直接经验:自己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ª¡ª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两种偏向

书本至上:一知半解、形式主义

过分强调从做中学:肤浅,片断的知识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历史偏差: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1)相互依赖: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本身含有很高的智力价值,又是智力活动的材料;智力的发展是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以表现和发展的。¡°无知必无能¡±

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ª列宁

智力的发展又为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提供了条件:智力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知识掌握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智力发展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的效率高。

2)知识并不等于智力: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要启发学生了解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防止¡°高分低能¡±,不仅要授之以

¡°鱼¡±,更要授之以¡°渔¡±

要引导学生自觉的掌握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要树立知识、智力统一发展观,两者是在教学统一过程中实现的;

掌握最佳的知识结构。¡°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ª¡ª乌申斯基

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扩充知识以发展学生智力

注重个性因素发展。

¡°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ª¡ª爱因斯坦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的为基础

2)知识掌握并不一定提高思想:要引导学生的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

大学生虐待动物

3)思想的提高能推动学生积极地的学习

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智力活动: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非智力活动: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1)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必然联系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3)对教学的指导意义:防止

教师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

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指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的知识,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基本要求:

1)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如克隆羊——非洲的一种羊;

成吉思汗——成吉这个人思考时出汗.螃蟹——水中青石板下的小动物。

2)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启发性原则

教学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从问题入手,以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启发的三种境界

“告诉”:5×3=15

“启发”:5×3=?

“唤醒”:5×3=14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郎之万上课

刘亦婷谈中美学生8大差异,其中¡°动手能力相比,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强¡±:家务劳动时间

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民主的教学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

《一个中学生的反叛》

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的含义

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或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练习法。

以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作为分类标准,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不同种类:

①以语言传递为主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②以直观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

③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法、研究法)

1、传授-接受教学

是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

2、问题-发现教学

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

请问: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什么长处与局限性?

3、程序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特郎普制的特点

班级上课制: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提高了,要求扩大教学规模,丰富教学内容,于是,个别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班级上课制则应运而生,在欧美学校最早出现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制是指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将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编成一个教学班,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实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教学形式。相对个别教学制而言,班级上课制教学的规模效率高,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

道尔顿制:1920年,由美国H.H.柏克赫斯特在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道尔顿制。由于班级上课制弊端的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有人开始否定班级上课制,而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值就是其一。它是一种自学辅导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合格后,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别差异的照顾,但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难以保证教学的进度和系统性,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特朗普制: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特朗普制。他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优秀教师讲授。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内容。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兼容了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制的优点。

课型及结构;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评价的功能及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

德育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内容与主要途径;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德育的方法。

十一、班主任

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定义: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

作为班集体,它需具备自己的特征:

a.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b.健全的组织系统:

c.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d.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e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参照群体

发展阶段:组建阶段、核心初步形成阶段、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培养方法:确定集体目标、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学生集体的一般情况和学生个人的情况

方法:观察、谈话、分析书面资料、调查研究

2.教导学生学习:

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加强学习纪律教育,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组织班会活动:

计划-主题-内容和形式-准备工作

4.组织各种课余活动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

5.组织学生劳动

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7.评定学生的品行

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十二、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

创造性

示范性

专业性

教师的素质及其培养

(一)教师基本素质

1.师德素质

2.业务素质

3.能力素质

4.身体素质

(二)新时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与时俱进的现代师德素质

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家的意识和素质

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性格特征、稳定的情绪、清晰的自我意识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法律意识

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

数量少

质量低

队伍不稳定

分布不平衡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1、发展师范教育

2、教师提高: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一体化进程

(1)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一体化

首先,是教师职前培养的改革。

其次,是教师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的完善。

最后,是培养和培训及继续教育的衔接。

(2)我国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得到加强。

第四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答案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认为儿童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且体现在一种语言获得装置(LAD)中的教育家是(B)

A.斯金纳B.乔姆斯基C.皮亚杰D.伍顿

2、儿童早期将“miao”的意义当作猫、狗、羊等,这种常见的错误属于词义的(C)

A.过度扩充B.过度缩小C.借代D.引申

3、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的儿童语言学习现象通常被称为(A)

A.前语言现象B.自我中心语言现象

C.社会性语言现象D.理解语言现象

4、谈话活动与日常交谈相比较而言,它具有(D)

A.无计划性B.随机性C.自发性D.目的性

5、教幼儿学英语应当始于培养幼儿的英语(A)

A.倾听能力B.表达能力C.阅读能力D.书写能力

6、能使学前儿童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完整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是(B)

A.谈话活动B.讲述活动

C.欣赏文学作品D.早期阅读

7、为了培养有意识的倾听能力,不提倡教师采取的做法是(B)

A.选择合适的故事、童话和儿歌

B.强迫幼儿仔细倾听

C.增加倾听内容的吸引力

D.教师可以通过手势、动作或其他体态语言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8、不符合幼儿园语言教育软件设计和选择原则的内容是(C)

A.呈现适当的刺激是幼儿园计算机语言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B.演示内容生动形象,但要适时适度

C.同一个教学信息的呈现,要做到尽量不可重复

D.与学习内容进程相一致

9、(A)的语言学习模式认为,语言获得是在关键期内通过语言获得装置逐步掌握语法规则的过程。

A.先天论B.认知相互作用论C.行为主义D.社会相互作用论

10、根据凭借物的不同,幼儿园进述活动可分为实物讲述、看图讲述和(C)

A.叙事性讲述B.描述性讲述C.情景表演讲述D.议论性讲述

11、幼儿出现比较严重的口吃现象,是一种(A)

A.言语流畅度障碍B.构音障碍C.听觉障碍D.情感交往障碍

12、语言内容不同于语言话题,主要表现在它是(D)

A.个人化的B.具体的C.非独立的D.一般的13、卡洛—乌尔福特和伦奇提出的“四范畴说”包括了语言规则范畴、语言内容认知范畴、语言操作范畴和(C)

A.语言表达范畴B.语言运用范畴

C.语言交际环境范畴D.语言理解范畴

14、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整合观的是(A)

A.它包含了语言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的整合B.它是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理论影响的直接结果

C.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的三位一体构成了语言知识

D.同化和顺应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两种机制

15、率先提出以系统性方式研究儿童语言构成的是(B)

A.伦奇B.布伦姆和莱希C.乔姆斯基D.加德纳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写出5种讲述活动的类型。

答:看图讲述、生活经验讲述、情境讲述、绘图讲述、续编故事。

2、构成幼儿良好语言环境的因素是什么?

答:成人的言语范例,丰富的生活内容,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试述怎样才能使幼儿有健全的大脑和言语器官?

(1)要优生;

(2)要保护好婴幼儿大脑及言语器官;

要有合理的生活制度:

要注意不要让婴幼儿的头部受伤;

尽量让婴幼儿少感冒,预防传染病;

婴幼儿用药要十分小心;大人对婴幼儿讲话时声音不要过大,也要教育婴幼儿不要大喊大叫。

2、试述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答:(1)阅读能刺激大脑,是发展大脑组织的最好方式;

(2)阅读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3)阅读增加了幼儿的经历交往;

(4)阅读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条件;

(5)阅读是幼儿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

总之,早期阅读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答案

1.为什么说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请谈谈您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统一的,二者联系密切,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1)儿童的生理不适应可影响心理,儿童的疲倦或饥饿是由于生理上不适应而产生的,转而可影响情绪。如果儿童不吃早餐到幼儿园,由于饥饿,精神不能集中,或易发脾气。若教师上课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和活动,可以使儿童情绪饱满,精神愉快,从而减少疲倦感。

(2)儿童的情绪可以影响生理功能,如儿童进餐时精神不愉快,或受到斥责,处罚,吃饭时哭泣等均可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

(3)儿童生理的缺陷可引起心理不正常,如斜视的儿童不及时纠正,又常受到同伴或他人的讥笑,就会引起儿童的自卑感;耳聋的孩子可以造成发育障碍或发音不正确;常受斥责的孩子,说话时犹豫不决,养成口吃的习惯。(4)精神影响身体的外形,情绪一贯正常的孩子,精神愉快,经常是挺胸、抬头,坐、立、行走的姿态正确,动作敏捷。长期情绪受压抑的孩子精神不振,注意力不易集中,不爱活动,以致外形出现病态,如站不直,弯腰,驼背,行动迟缓。(5)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同样重要,生理方面食物不足或不平衡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但是过量的饮食又会造成消化不良或肥胖症。心理方面也是如此,从小得不到母爱的孩子,多半孤僻;父母和家人过分溺爱的孩子,一切随心所欲,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唯我正确和无组织无纪律的习惯。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十分注意儿童生长发育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影响,要使二者统一协调发展。

2.论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答:1.学前儿童日常生活行为教育

(1)生活卫生习惯教育内容:第一,生活自理能力。第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第三,清洁卫生习惯。第四,学习卫生习惯。

(2)安全行为教育内容:第一,知道玩电、玩火、玩水的危害性。第二,养成不随便将东西放入口中的习惯。第三,不携带危险物品如小刀、针等锐利的器具。第四,外出活动时注意安全。第五,遵守运动和游戏规则。第六,防拐骗。第七,学习认识交通标识,遵守交通规则。第八,学会打求救电话。2.学前儿童营养教育

(1)让学前儿童学习浅显的食品营养和卫生知识。(2)让学前儿童有自我控制饮食的意识及能力。(3)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4)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5)纠正营养不良。

3.学前儿童疾病防御教育

(1)懂得疾病防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前儿童关心自己或他人身体状况的意识。(3)培养学前儿童预防疾病的卫生习惯。4.学前儿童体育

(1)学习和掌握各类体育活动基本锻炼方法、规则和知识。(2)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3)训练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4)认识自己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5)学习在体育活动中有关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6)培养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个性、智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5.学前儿童环境教育

(1)懂得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前儿童环境保护意识。(3)培养学前儿童保护环境的习惯。6.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第一,正确认识、理解、评价触发情绪反应的情境,明确只有合理的需要和目的才能得以满足或达成,而不合理的需求和目的必定受阻。第二,培养学前儿童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学习用自我说服、诉说、注意转移、忘却、宽容等方法调节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愤怒、畏惧、忧虑、委屈、厌恶等消极情绪;学习并表达成功后的愉快与欣喜的感受。

(2)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第一,学习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第二,学习轮流分享、合作互助的技能。第三,有初步的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第四,正确认识、评价和调节自我。第五,懂得基本的礼貌礼节。

(3)性教育:第一,性别认同和性角色。第二,科学简洁的性知识。第三,正确处理学前儿童的性游戏。第四,纠正玩弄生殖器和大腿摩擦的不良习惯。(4)学前儿童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预防。

2.简述铁缺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答: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也比较大。我国儿童铁缺乏高达 30%~40%。铁营养状态不良的儿童,精神发育和运动发育与正常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典型表现为易激动或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铁缺乏影响机体免疫功能、造成反复感染。当贫血儿童处于污染的环境中时,有毒重金属(如铅、镉等)吸收增加,即使贫血被纠正,铁缺乏性贫血对儿童脑的损伤也是不可逆转的。重度贫血的儿童死亡率增加,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如果合并其他营养不良,死亡的危险性更高。

3.什么叫“蛋白质的互补”?它对合理调配膳食有什么意义?

答: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后营养价值提高,这种情况称为不同蛋白质的互补。例如,谷类食物中赖氨酸含量较少,蛋氢酸含量较多,而有些豆类食物中,赖氨酸含量较多,蛋氨酸含量较少,如果将这两类食物混合食用,使两种氨基酸含量互相补充,在比例上接近人体的需要,就提高了这两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我国人民的膳食习惯是兼食粗粮与细稂、主食与副食、荤菜与素菜等。如果搭配合理,就可以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从而提高其生理价值。

1.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同化作用明显大于异化作用,因此睡眠对于儿童来说非常重要。请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讨论如何做好睡眠前的各项准备。答:幼儿园做好学前儿童睡眠前的各项准备,可保证儿童及时入睡,并有益于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1)创设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要空气流通,室温宜人,安静,无亮光刺眼。寒冷季节,在学前儿童睡眠前应开窗通风,至临睡时关上,睡眠时可打开通风小窗或气窗通风换气,但要注意应避免风直接吹学前儿童的头部或脚。(2)准备舒适的睡眠用具。睡眠前应认真检查学前儿童的床铺(或垫)和被褥,床铺不应有杂物,特别是一些有可能伤害儿童的物品如别针、发夹等。被褥要厚薄适宜、干净,枕头不要过高。

(3)睡眠前饮食要适量。睡眠前不宜让学前儿童吃得过多,以免妨碍横膈肌的运动,加重心脏的负担,也不要空腹睡眠。临睡前不要让儿童大量喝水,以免小便增多影响睡眠。

(4)睡眠前提醒儿童入厕小便。学前儿童会因贪玩而忘记在睡眠前入厕小便,应经常给予提醒,让儿童养成入睡前小便的习惯。

(5)平定儿童的情绪。幼儿园在午餐后、午睡前可安排一段时间由教师带预作一些较平静的活动,如很自由的散步、听听轻松的音乐、念念儿歌等。而不宜让学前儿童做活动量大的游戏,不看不听会引起情绪波动的影视和故事,不大声唱歌和跳舞,不喝茶、咖啡等使大脑兴奋的饮料,使儿童的情绪保持稳定,以保证儿童安静入睡。

(6)给予儿童准备睡眠的信号。在睡眠前,幼儿园可以播放一段优雅的催眠曲之类的音乐,或让 儿童在自己的座位上静坐片刻,给儿童一种睡眠的信号,日久可让儿童形成条件反射,到时就会安静自然地入睡。

2.三大产热营养素指哪些?它们对生理功能有何影响? 答:(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第一,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18%。人体细胞的不断更新、旧组织的修补,都需要蛋白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碳、氢、氧、氮四种元素,还可能含有硫和磷。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中只含碳、氢和氧,不含氮,所以,蛋白质是人体唯一的氮的来源。

第二,蛋白质能调节生理机能。人体中许多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质,如催化体内化学反应的酶、调节体内代谢过程的某些激素等,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第三,蛋白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某些有害因素保持高度的抵抗力。例如,机体中能抵抗或杀死引起流感、麻疹、传染性肝炎病的病毒、细菌的抗体,就与丙种球蛋白有关。

第四,蛋白质是供给人体热能的营养素之一。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放出热能 16747焦耳。

(2)脂类的生理功能

第一,脂类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磷脂、糖脂、胆固醇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胆固醇又是组成激素的重要物质。

第二,脂类能供给身体热能。每克脂肪能产生37681焦耳的热量,供大于求时可以贮存,是能量贮存库。

第三,脂类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第四,脂类有保护功能。脂肪大部分贮存于皮下、肠系膜、大网膜和肾脏周围,能防止体内热量大量散发,能固定脏器位置,减少它们之间的摩擦,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第五,脂肪能延缓胃的排空,增进饱腹感,增加食物的色香味,促进食欲。(3)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第一,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人体三分之二的热能由糖供给。它能较快地放出热能,是最经济的热量来源。

第二,碳水化合物是构成机体的一种重要物质。如,黏蛋白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糖蛋白是细胞膜的成分之一,神经组织中也含有糖脂,而碳水化合物是糖蛋白、黏蛋白和糖脂不可缺少的成分。第三,碳水化合物能维持心脏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心脏的活动主要靠磷酸葡萄糖和糖元供给热能,神经系统只能由葡萄糖供给热能,血中葡萄糖是神经系统热能的唯一来源。血糖过低,人 即会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2.简述学前儿童体育游戏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答:学前儿童的体育游戏在不同年龄段中有很大的不同。小班体育游戏的特点一般是所有儿童做同一动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在游戏中常常不分组,规则简单,不带限制,易于操作和实施。主要角色应由教师来承担,不一定要求有一个明确的游戏结果。中班体育游戏开始在动作上有所增加,游戏规则更加复杂,难度也增大并且有限制性。中班体育游戏开始有分组,并开始有一定的竞争性,但规则仍要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大班儿童的体育游戏开始分组,在难度、动作的复杂性和要求上也开始提高,同时要求在规则的设定方面开始充分考虑儿童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师幼可以通过商量确定和修改游戏规则,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开始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并对他人进行监督。同时由于大班儿童开始关注游戏比赛的结果,所以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比赛中输了的孩子的情绪的抚慰。

3.简述学前儿童体育对儿童走的基本要求。

答:学前儿童体育对儿童走的基本要求是:走时躯干要直,头摆正,眼看前方,自然挺胸,不耸肩。两臂前后自然而轻松地摆动,五指自然并拢,摆臂时肘部稍弯曲,前摆臂的高度不超过胸。两脚依次进行蹬地向前迈步,后脚跟先着地,然后迅速过渡到前脚掌。两脚走时不擦地,落地要轻,步幅不大不小。集体走时不抢步,不落后,使自己走的速度、方向同集体协调一致,并能保持前后距离适度。1.我国儿童龋齿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普及口腔卫生知识乃当务之急。请论述引发儿童龋齿的病因以及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答:1.病因

目前认为龋齿的发生与下列三个主要因素有关:

(1)口腔中细菌的破坏作用。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在口腔的残留食物上繁殖产酸,使牙釉质脱钙,形成龋洞。

(2)牙面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儿童临睡前吃东西,或口含食物睡觉,滞留在牙面牙缝上的食物残渣,尤其是糖果、糕点等甜食残渣,是造成龋齿的重要因素之一。(3)牙齿结构上的缺陷。

①牙釉质发育不良。牙釉质的发育与钙、磷、氟等矿物质及维生素D的供给量有关。氟是增进抗龋能力的最主要的微量元素。氟在人体中主要储存在骨骼和牙齿中,尤其在牙釉质内。牙釉质内含氟量达一定高度时,才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含氟低则容易受酸腐蚀。

②牙齿排列不齐。因牙齿排列不齐,不易刷净,使食物残渣和细菌存留,这也是造成龋齿的原因之一。2.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应从小培养儿童饭后漱口和睡前刷牙的习惯,以便及时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否则它们会在儿童睡眠时大量繁殖产酸,腐蚀牙齿。睡前刷牙后切不可再吃零食。

刷牙要用顺着牙缝直刷的方法,以便彻底清除牙缝里的食物残渣,不要横着刷。要着重刷后面磨牙的咬合。选用儿童保健牙刷,牙刷头小,刷毛较柔软,只有两排刷毛,便于直刷,同时又能将里外牙面都刷到。

(2)多晒太阳,注意营养。乳齿钙化开始于胎儿第5个月,萌出后仍继续钙化。恒齿的钙化开始于出生时。怀孕期间要注意钙、磷的摄入量。要供给儿童合理的膳食,多晒太阳,以保证牙齿的正常钙化,加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

(3)氟化防龋。口服氟化自来水是预防龋齿的一项有效、安全、经济的公共卫生措施。

(4)定期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齿,早期治疗。如龋洞尚未穿通牙髓,可补牙。若乳牙患了龋齿,未能及时修补,可使牙周组织发炎,以致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若乳牙因患龋齿过早丢失,还可影响恒牙的正常排列,因此,乳牙患龋也应早治。

2.学前儿童的早操往往是学前儿童在园一日生活的开始,对儿童身体健康和培养良好的习惯都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幼儿园活动实际谈谈早操活动的设计过程。答:第一步:明确目的。在设计和选编学前儿童早操的时候,首先要明确选编和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儿童升班了,原来的早操动作不适合现在的年龄段,还是临时为了某项活动(如运动会、六一儿童节等)而准备,还是说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对原来的早操重新进行设计和改造。明确目的之后,教师可以向其他教师,或者是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应的资料,根据资料进行创编和设计。同时在早操设计和选编之前要明确自己所面对的对象,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确定早操活动的类型(是模仿操、器械操还是徒手操),早操的结束(小班4节、中大班 8节左右)等。

第二步:设计单节动作。在确定目的后,进行单节动作的创编和设计,首先确定单节中身体的姿势,包括起始姿势、动作姿势和结束姿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动作姿势)。动作姿势不宜过于复杂,要求自然而不突然。然后是根据姿势安排动作的方向,学前儿童早操的动作方向一般都是对称即左边一右边、前面一后面、上面一下面,接着确定动作的速率和幅度。学前儿童体操的速率和幅度不宜过大,要求以不影响儿童的平衡为准。在单个动作编排好之后,就是对单节动作进行串接,一般要求起始阶段是立正姿势,结束时也是立正姿势。要求整节动作能锻炼某项肌肉部位,动作要求连贯、自然。

第三步:整套动作的整合。在各单节动作创编完之后,需根据早操设计的目的将单节动作进行整合。整合时首先要注意操节的顺序,符合早操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整套早操动作的编排上也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注意整套动作的自然和优美。第四步:选配早操音乐。早操音乐一般可以分为多种,如果是少儿广播体操,则主要是节奏性的音乐,一般有规定的节奏和卡带,这种情况下音乐的选配一般是在早操选编之前确定。如果是器械操或艺术性的体操,则可以自由选取音乐,选材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少儿歌曲,也可以是当前的一些流行歌曲,这种情况下可以事先选配音乐,也可以在动作编排之后根据动作来选配音乐。早操音乐的选配基本原则是节奏明了清晰,旋律动听易记,整体感觉活泼轻快。

第五步:修改和完善。在早操选编和设计初步完成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设计动作自己先进行一遍串接,看哪些动作需要进行改善,同时注意哪些动作儿童可能会有困难,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同时还可以请几个儿童跟着教师先练习一遍,从儿童身上看到整套动作所存在的问题,儿童在做整套动作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困难,从而对整套动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1.简述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目标。答:环境教育的目标是让学前儿童懂得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不爱护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防止环境污染对学前儿童的危害,保障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3.简述学前儿童性心理特点。

答:当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有男女性别的不同之后,可能会产生好奇心,很想看看异性的生殖器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发现儿童有这种情况,不应打骂,否则,女孩容易产生“性罪恶”观念,成年后易出现性冷淡,男孩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成年后易出现“窥阴癖”。

当男孩子发现自己有“小鸡鸡”而女孩没有时,有些男孩会有意在成人面前“炫耀”,比如在老师、家长面前把小便浇得高高的。老师如果发现儿童有这种行为也不要打骂,否则儿童的逆反心理潜抑下来,成年后易出现“露阴癖”。

学前儿童往往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从玩弄生殖器中获得快感,造成手淫习惯。如果老师发现儿童有这种不良习惯,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打骂指责,否则可能使儿童因心理受到打击而产生“性罪恶”观念,造成成年后的阳痿或性冷淡。

1.简述幼儿园防止污染的措施

答:1.建立环境卫生制度

幼儿园应建立清扫、粉刷园舍、喷洒药物和消灭蚊蝇、老鼠、蟑螂、树木病虫害等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管好厕所、垃圾、污水,保证幼儿园建筑、设备、场地的清洁卫生。禁止机动车驶入幼儿园,以防噪声的干扰及保障幼儿的安全。

2.搞好清洁卫生

无论室内、室外都应搞好清洁卫生,搞清洁时提倡湿式扫除,防止尘土飞扬,预防传染病,保障呼吸卫生。3.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从小就要让幼儿树立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乱扔果皮和纸屑,不在墙上乱涂乱画,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保持幼儿园的环境清洁等。4.绿化

因绿色植物具有净化空气、阻挡风沙、调节微小气候、减低噪音等作用。所以绿化是防止污染的一项有效措施。幼儿园要重视绿化工作,要尽一切可能使幼儿园的一切空地绿化。如在幼儿园靠近公路、闹市区的地方,可以用一排茂密的灌木,其后加一排高大乔木来隔离公路上的汽车等发出的噪音,同时还可以过滤粉尘,降低风速;幼儿园内培植草坪,因草坪能吸附灰尘,可使园内灰尘量减少,保持空气清新;幼儿园内栽种一些对有害物质敏感性不同的植物,比较其受害的情况,可监测幼儿园环境的污染情况等。为了增加绿化面积,还可采取垂直绿化或建屋顶花园。此外,也可保留部分杂草,并对其进行规划、修整。2.联系实际论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答:现今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不统一,对学前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的标准研究较少,总体上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应包括以下方面。

1、智力发展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之一。一般来说,智力分数在50分~70分的为轻度智力不足,这种儿童能从事简单的活动,以后的生活基本可以自立,但难以应付新奇、复杂的环境,学习有困难;智力分数在25分~50分的为中度智力不足,这种儿童以后生活可以半自理,需要周围人的帮助,动作基本可以完成,但有障碍,只能说简单的字或极少的生活用语。25分以下的为重度智力不足,这种儿童生活不能自理,动作、说话都有困难。

2、情绪反应适度

积极的情绪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核心和重要的表现形式。良好的情绪和情绪反应适度表现为学前儿童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适当的情绪;能够经常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准确地识别自己和他人的表情和情绪,有恰当的移情反应;能够开始逐步调控自己的情绪。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常常伴随着情绪情感异常,如焦虑、忧伤、抑郁、情绪表现异常;常因环境变化而烦躁、过于敏感或反应迟钝;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差。

3、和谐的同伴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乐于与他人交往,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能恰当地处理与同伴发生的矛盾,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同伴表现出同情、欣喜等。而避免在与同伴发生纠纷的时候出现攻击性行为;虽然偶尔与同伴有矛盾,但能很快在教师、家长、其他同伴的劝说下恢复良好的同伴关系,并在活动和游戏中主动、积极、自主地处理与同伴的关系。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在同伴中表现得冷漠,漠不关心;在群体活动中往往独自一人游戏,不参与其他同伴的活动,甚至在同伴和教师的邀请下也不愿意参与;当与同伴发生争执的时候,容易冲动,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等。

4、安全的依恋关系

依恋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根据安斯沃斯等人的研究,儿童的依恋可以分为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安全型依恋,而前两种依恋模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不利的。学前儿童的依恋根据不同对象可以分为对父母(抚养者)的依恋、对教师的依恋、对同伴的依恋。心理健康的儿童在这些依恋上都是一种安全型的依恋,表现为对他人依恋,但不控制他人;有自主性,但不回避他人。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却相反。

5、行为表现正常

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正常指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既不过分兴奋,又不迟钝,面对新的环境能作出恰当的回应,不过分夸张也不过分退缩。在幼儿园的时候能根据幼儿园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活动,能在纪律的要求下慢慢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逐渐表现出自控能力,同时又能在纪律的要求下积极主动地、自由地活动和探索。在活动的时候能积极参与群体性的活动,并表现出持续的好奇心。在家里能不断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不事事依赖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来说,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标准,人们更多地从情绪和人际关系的角度予以关注。但是健康和不健康都是相对的,健康的状态不仅是从外界的帮助和自身的调整中不断获得,也是从不健康中成长发展,最终达到健康的水平。因此看待一个儿童是否心理健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是为教师和家长在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树立一个方面和目 标,而不是用这个标准来去评定某个具体的儿童是否是健康。

下载王道俊教育学 前五章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道俊教育学 前五章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6-2013年学前比较教育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认识世界、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展开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研究2 .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有哪些? 1.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状况的评价(目标达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试答案

    1:科学: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研究:人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究事物性质规律,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3:客观性原则是研究......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从数学教育总目标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是逐级的…(3)①概括化②笼统化③具体化④一般化2、顺口溜数数是为……教学打基础。(4......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一 填空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任务有教给幼儿一些初数学初步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 2.幼......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答案范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的作业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基本目标? • 1、乐意与人交往,谈话礼貌 •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 3、能清楚的......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试卷及答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试卷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儿童掌握句型的顺序是: 、 、 、 。 2. 是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活动。 3.根据凭借物的特点,讲述......

    《国际贸易实务》前五章练习答案

    考试163 www.xiexiebang.com 职业资格考试辅导专业网站 《国际商务单证教程》第一部分综合练习答案 一、单选题: 1,按照《2000年通则》的规定,以FOB贸易术语的变形FOB trim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