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学习笔记

时间:2019-05-13 08:3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本教育学习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本教育学习笔记》。

第一篇:生本教育学习笔记

生本教育学习笔记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的德育观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第二篇:生本教育学习笔记

生本教育学习笔记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思乐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 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认识一: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教师不做“拉动学生的纤夫”沉重而痛苦而应该做“生命的牧者”。

认识二: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

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认识三: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给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认识四: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

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实践者,随着实践研究一定有那种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

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

飞他们的想像。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认为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您为不喜欢数学,乃置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带来了快乐。学生乐此不疲,焕发出光彩。没有人会拒绝快乐,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面对快乐,学生哪有不喜欢数学,不喜欢学习?

一个1岁半多的小孩,不会讲话,被人说是“大器晚成”、“贵人话语迟”,他却像蜜蜂一样勤劳,密度很大、频率奇高地做和想,他会拉着你的手去曲折地做他想做的事情,甚至,他会啊啊大叫,按住每一件物品要你说出名称。这给我们一个启发,暂时不会讲话使得他更醉心于活动和思考。由此可见,大自然育人的“安排”是多么缜密:让小孩子先活动、先思维,后说话,先成长后成绩!它不会图省事:“孩子先说话多方便呀”,而是以最有利于人的成长为依归。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够和它的步调一致,就会使之流畅地成功地发展,比如对于这位孩子,大人采用了最高明的策略,就是与大自然形成默契,无为而治,依靠他们自己咿呀学语,并不惊动他。

大自然向我们展开了对“人”和“教育”研究的无垠境界,也昭示了生本教育的合理性。在教育中,从把学生看做被动的接受者,转变到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即实行生本教育,这是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改变。

我们所走过的道路

什么是生本教育?按我们的说法,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有的人说,我们的教育向来依靠教,现在强调以生为本,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这是“剑走偏锋”,言下之意是权宜之计,是一种不得不采取的策略。我们并不排除这是在教育处于需要改革的困境之中的一种解脱的策略,但认为它更是教育的本质的回归。

教育,犹如园丁之于树木,对于树木,人所能做的很重要,但很有限,特别是完全被树木之天性所规定,所以,整个事情只能是在人的帮助下,使树自己更好地生长。由此看来,重心放在学上面的生本教育,以学定教,体现的不仅仅是策略,而是教育这件事情的本质。

13年前,我们提出了“生本教育”的概念和“教育走向生本”的判断,以及“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并写出了相关的书和文章。我们提出,生本教育所以取得成就,其原理是生命神奇的蕴含,教育的基本动力是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功能指向激扬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学习;德育的真正基础是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教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我们提出“教皈依学”的教学观,“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的课程观。

我们编写了包含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的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这些教材都依据生本教育的需求,进行了大开大合的改革,如语文把传统的“语文分析”策略,转向“语言文字实践”的策略;数学把知识点转向思维点的策略,英语大活动的策略,等等。

我们强烈建议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减少和消除短期统考,改变应试教育“绑架”整个教育的现象,走“素质好,何愁考”“读和做,缓说破”的路线。

以上两个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作为国家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我们连续10年分别在深圳市宝安区东方英文书院、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骏景小学、梅州市蕉岭县人民小学、江门市新会实验学校、深圳市南山区实验小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学校等一批中小学进行了使用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和“五年不统考,一考就见好”的生本教育实验,让孩子们先成长、后成绩,实验结果成就赫然。在此过程中,从1999年开始,我们提出的生本教育方法论和行为观,也在实践中形成并确定了在老师帮助下,学生“课前先学,课上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三步曲”。

10多年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刊登了我们的一批文章,尤其是2008年《人民教育》发表的长篇通讯《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和2009年出版的生本教育专辑,引起了更多人注意。今天,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已经广为人知,生本教育的理论已经被广泛关注和传扬,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许多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在一批边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进行了成功的实践,特别是,多年来“三步曲”在许多基层学校冠以各种名称、以各种方式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交流、推广和提升。

但我们13年的实验表明,“三步曲”仅仅是我们生本教育课堂的部分现象,它可以使课堂面貌发生一定的变化,但远不能解决教育教学的深层次问题。它不能摆脱短期应试的格局,不能解决课程和教材与学生学习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学校由于考点、知识点以及参考书的大量掺入,不得不采用繁重的各种各样 的学案,这样,学生就仍不能摆脱外部框定的思维,难于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老师们说,师生设计和参与这样的活动仍然很辛苦,仍然是“戴着镣铐跳舞”,或者是仍然“换汤不换药”。学生尽管都动起来了,不打瞌睡了,乐于发言了,甚至“你争我抢”了,但留给孩子思辨的时间很有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常常仅停留在表面,课堂产生虚假繁荣,学的质量不高。

而生本教育希望真正把学生视作教育的主体。这里,人,和人的教育,都是无限深邃的,并非简单的“三步曲”的实践可以囊括。

事实上,真正重要的不仅是学生有没有活动的问题,而是活动做什么的问题,我们不但要把学习还给学生,更要把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我们的实验从一开始,就通过全套语文、数学、外语教材的编写以及课堂和评价改革,解决把核心性学习还给学生的问题。

如上所述,目前一些地方的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表现为教案还是学案,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还是知识点考点组合、教师制定的知识系统以及题海系统,课本目标系统等,唯独不是学生自己学习的体系。

我们面临这样的抉择,一条道路是,以外部目标体系要求学生,学生不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或心灵中找到所学内容的通道,只好接受外力的推动,处于被动状态,这是一种应试的陈旧的培养模式;另一条道路是,我们从人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去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它最终指向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并形成积极性发挥的机制。在此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最终覆盖所要学习的一切。要使学生好学,不是一般地把学习还给学生,仅仅让学生形式上得到自主,如上所述,我们需要的是把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走向学习的核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那么,什么是核心性的学习呢?我们的课程和教材,原本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即使是为学习者的学而设计,也不可避免地要将丰富的多维的事物,转变为平面读物——教材。一篇课文,其实就像一个建筑,既有钢筋水泥沙石,更有它所反映的建筑设计的思想和灵魂。它的好坏不是水泥可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背后的人的生命气息。但是,一旦把它归结到具体的可视空间中,就只能看到钢筋水泥沙石,却看不到背后的人的生命性。

编者、教者、考试命题者,都把自己的无穷无尽的精力,投入到类似于水泥沙石和钢筋的描述中。对于语文是所谓字词句篇的大分析、大说明、大研究,对于数学就是对题目的大呈现、大归类、大演练,唯独没有对人的相关的基本素养是如何形成的思考。近年来,又发展为大量配套的解析性的参考书,纷繁细致,条分缕析,而为了驾驭这些材料,又发展出某些学案或导学案。这些材料有意无

意地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无从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根茎花叶,没有了原生态事物的生动气息和情怀。学生所接触到的,都是冰冷的知识陈列,它充塞了整个学习的空间、时间和流程,就算形式上还给学生的“学习”,也都是思维的最终产物,没有一点再思维的意义或含量。这种把学习还给学生的馈赠,犹如故事里说的,等于画一个饼给你充饥,也画得曲曲扭扭,更无法考虑学生的学习的核心。我们要给学生的核心性的学习,指的是使学生能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处:他们的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也就是庄子所说的 “意之所随”,宋玉讲的“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地方。

想要在人的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做文章,只要找到所学与人的心灵和生活接壤之处。就如有人说,从甘薯块根中长出来的甘薯叶,要比从甘薯藤上长出来的叶子鲜美好吃得多,直接来源于人的生活和心灵的东西,要无比精妙和充满活力。你把孩子们的学习变成心灵和生活活动的一部分,知识从此充满了心血和感情。例如,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读的是原汁原味的文章本身,想是依据文章而发的自身的提炼。于是,在读和想中,人的语文积累丰富了,人在最质朴的活动中提升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又比如,在高中的数学课本里,把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几何平均数称为基本不等式,这个不等式还不如两个任意数的差(a-b)的平方非负来得基本。而如果把后者称为基本不等式,从此出发,就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自己理解它。

我们许多人期望在那种“知识点”化和“考点”化的教学中可以实现“精准”把握,但事实是,由于彼此没有联系的大量知识点和考点充斥,学生能力和素养下降,更不能在变化的情境中把握“精准”。课堂只有发展人自身的能力,才有希望以简驭繁,在任何时候都获得“精准”。

要发展能力,需要的是“粗料精做”,而不是“精料精做”。粗料精做中,学生得到了去粗取精,也就是形成思想的能力,而精料精做中,无法形成这种能力,因为一开头就是“精”,已经是别人的加工物了。基础教育不只是要学生学知识或某些结论,更是要把得出结论的过程作为演练场,获得能力,去解决复杂多变的新问题。

近年来,高考本身全面转向测试人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使得死记硬背的方式无所施其伎,它宣布靠短期统考束缚学生的教育只会降低人的能力,干扰高考成绩的提升。高考的变化推动我们的教学回归到追求人的素质或素养的发展上,实现从短期应试的追求向人的发展的追求转变。

人们吃青菜,而后青菜转化为营养进入血液循环等系统,发展了人体。但某些人弃了吃青菜而选择打维生素针剂——他觉得这是一个进步。然而不。仅仅打维生素针剂,不仅使营养不全,更使我们为吃青菜而准备的全套机能及器官归于无用,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因为我们的机能和器官会因此而废弃。沿用吃青菜的这一比喻,我们吃得有滋有味,却又保证了我们的胃肠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循环系统健康运作和茁壮成长,这就可以类比到学生在形成知识的同时,又成长了学生自己。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知识的形成和人的成长可以同出一辙,同时出现。人的成长是关键,人有了自身的成长,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拥有极强的应变能力。一旦把握这一奥秘,教育就真正走向精彩和简单。整个教育问题,德育问题、教学质量问题和学生的能力提升问题,都取得良好的基础,因而得到解决。

人如何成长是一面最好的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取舍侧重。正是依据对人的学习的考察,我们把整个教育教学改革都寄望于寻找到核心性的学习的所在,并实施之。

“无形”莫被“有形”误

为什么我们难以认识学习的核心,即使认识了也难以把它交还给学生?学习的核心之处,具有既根本、又简单的形态,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悟无痕。在这里,我们做得很少,学生做得很多,学习的时间可以伸缩,而学习的绩效常常不在眼前,而是见于日后。需要静待花开,但花一开,就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灿烂。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并不习惯于适应这样的事物,我们喜欢看到的是现买现卖的,现学现测的,系统条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出自教者之手,经过教师之眼,我启你发,我带你动,你在我眼下成长的那样一种方式。常常听到人们反映的困惑是,用依靠学生的方法,好是好,但进度慢了,计划完成不了,容量不够大,等等,因而放不开。

原因何在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的课例。在这里我引用某学案或教案对《藤野先生》的研究:分析文章结构的明线暗线;分析讲解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和写法:“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2)动作、说话声调,体现人物特点……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外界对人的语文能力(理解、阅读和写作能力)成长的形式的生硬的揣测,它把连续的、有机的能力和素养的成长过程折算或翻译为一系列知识条文。这种把能力无

形物变为对知识有形物的企图,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它忽视了人对于文章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是整体的领悟,因此失去了必须而且可以依靠学生自为的判断。

与此相关,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是,只看见学生可以呈现的学习绩效,例如做的题目,得到的分数,却看不到学生在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积累方面的全方位的成长;只看见在我们自己经手的学生的获得,却看不到他们自身的获得;只看到学生的成长中教者贡献的份额,而看不到他们自己作为生命体贡献的份额,等等。

人们陷入这样的误区:试图对人的成长进行分析和模拟,而人的成长是无限深邃的、致密的、混沌的,对它的分析并不能刻画它本身。而我们投入其中,得到了一大堆有形物,这些有形物给我们一种可以传递,可以装配,可以测量的错觉,从此走上了有形教育文化的不归路。如同药片的药素总是和塑形剂存在一起,药素是无形的,塑形剂是有形的。使用者眼睛看不到药素,最打动他的是塑形剂。

这是一种惯性:我们只接受我们可以解释的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东西,而不接受无法解释的、不可视、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于是,我们不自觉地,形成了唯形的教育文化。

然而,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那样,原初、自发的观念、思想就属于这一类东西——它构成了一切真正成就的根基和内核。因此,与生俱来的才是真正的和无懈可击的。任何人如果想成就某样事情,就必须在他所从事这一工作的时候——不管这是商业、写作抑或教育——在不认识个中规律的情况下遵循着规律。所谓自发地遵循规律,就是本能。之所以教育可以如同春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就是因为有这种无声无息的生命本能在起作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认识人之学习本能,并千方百计地依靠本能去教育。坚持教育的非可视性,就是保护了这种学习的本能效应。

对家长来说,通常会容易接受比较浅显易知的分数、教师讲解等具形的事物,而学校要指导家长领会教育的目的,以及依靠学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批判应试教育的短视性,因为家长和学校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都希望孩子可持续地发展。我们自己去除了教育的愚昧,就可以使家长也豁然开朗,这是13年来我们的深刻体会。

我们还常常对教师自身的开发能量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不足。我们常以为教师不可能把握学生学习的核心。的确,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造成了一些恶性循环,教师的教要转化为学,必须学会组织学生的学习,这对教师也是全新的问题。但是,实践表明,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所有在学科上能够达到

相应水平的教师,也就都能体察学科的本质,让他们学会组织学生,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学生的提升根本不是问题。

对这一点,我已经讲过很多,问题不在于教师的素质或水平,也不在于学生,更不在于家长,而在于管理者是否给予非短期统考应试的空间。没有这样的空间,会使教育管理倒退回去。而如果彻底地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有可能高歌猛进,使之成为最好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得到解放,自然之力奔涌,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让他们自己进入社会的、生活的和学习的实践,去成长为更强的人。

生本教育使人发展到极致

生本教育13年来在全国各地大批学校实验的结果是,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快乐成长和素质发展,而且获得了终端考试的优异成绩。这是一种高质量的优异。它是用“生本”的方法取得的,不是把人当做分数的奴隶,不是束缚生命,而是保护着、激励着生命,使之达到极致。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第一批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数学教师邹涛,大约8年前,她的学生在六年级前没有参加过区域统测,但到六年级统测时,40名学生平均分达到98.9分,大家认为这是很高的分数,很难再提高了,令人吃惊的是,到了下一届,邹老师的班创造了99.1分的记录,再后来的一届,99.5分。人们说她是“师神”。在开展生本教育的学校,这类事情不胜枚举。

这些“师神”故事中的所谓“神”,实际上是学生的神奇。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漫长的教育教学是“生本地进行的”,把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以学生能学起来、乐意学、方便学、学得好为依归,优异成绩最终和基本上是学生自己所成就的。它的珍贵正在于此。

重要的是,这不是灌注和外部强求的题海带来的,而是贯彻我们的“大感受、大阅读、大活动”,“读和做,缓说破”以及“以评研取代评价”等保护学生和激扬学生生命活力策略的结果。也就是说,它的多年的培养过程,全面体现生本教育的特征:从教育的原点“为什么要做教育、靠什么做教育”出发,到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人自身的、本质的发展,它拒绝使我们的学生沦为二手思维和二手阅读的“拾人牙惠”的安享者。

生本教育的教师从这样的原点思维出发,做到了三点:

1.真正摆脱短期应试框架。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课堂,彻底地人化,而不是变相地为考点、知识点、参考书点、老师意志点所“绑架”,相信和依靠学生,把

生命拥有的一切和可联系的一切,都看成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处处凸显学生学习中的生长点,思维点,创造点。

2.进行课程整合和教材重构,以便真正适应学生。生本教育在它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都指向“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也就是,发自教者的材料尽可能少,而学生可以做的事情尽可能多,学生的学习时间尽可能活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形成了“大感受,小认识,勤熟悉”的格局。

3.深信上述自然的方式能够把人培养到极致。生本教育创造了条件,让被培养者尽享大自然给予他的全部机会、空间。很多人想要在生本教育中寻求具体的操作步骤,但生本教育给予人的操作步骤是同大思路连结在一起的。它不是在固有的潜在的师本的框架下的12345,而是指出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从而成为最大的操作指引。在这个指引下,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最有原则性、又有极大选择性的空间。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需要一种鼓励人的成长的、追求无形的、深刻的育人模式,把学习的责任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成长中感受快乐,体验到学习的幸福与价值。

一切都会有的,成长、成绩、能力、素养,都会来到我们面前。“没有谁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遍了山川和田野。”

第三篇:生本教育学习模式

生本教育学习模式

前置性作业:

目的:结合旧知,熟悉文本,汇集资料,获得自我体验。方法:收集资料,诵读课文,独立思考,互通成果 原则:简约、个性

课前两分钟:

目的:交流故事或者对知识的理解。

方法:演讲、演示、表演

原则:活跃、新意

导入:

目的:引入课题、明确任务

方法:激发兴趣、悬念引入、问题引入

原则:激趣启思

自学

一、目的:熟悉文本、了解主旨

方法:自学、小组讨论、共享资料、小组总结

原则:任务明确 分工具体

展示

一、目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方法:讲述、评价

原则:概括性与具体性相结合。

自学二

目的:结合自己的关注点具体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读圈画评思、小组讨论

原则:突出个性 激发深入思考,鼓励大胆表达

展示二

目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方法:朗诵 表演、表述、评价等

原则:有序探究、逐一解决

质疑

目的:结合收集的资料和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拓展延伸 方法:自主提问、变换角色、转换角度、合作探究 原则:难易适度、注重实效

小结:

目的:总结学习成效、关注独特体验

方法:概括总结、个案剖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或提升 原则:简洁、富有情趣

第四篇:生本教育学习资料

“生本教育”学习资料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绩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首先,“生本”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由郭思乐教授最先提出和指导实践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生本”它是一种理念,是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具有的品质和态度。即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习惯。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的呈现方式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好的“生本”课堂,作为执教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只要他是“心中装着学生”,能“以生为本”,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则他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激情,使学生在这些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去获取最大化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当然在教师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生本”为何物之时,一段较长时间的模仿和演练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都不是与生具有的,它们常常需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规范和训练才能得以形成和培养。尤其是将旧习惯和旧的思维体系进行更新或转型时,那更是一个“破茧而立”的艰难历程。对于一种新思维和新理念,要想学其所长,避免误差,就得先学其形,再会其义。当然在我们已经充分的了解和熟悉了“生

本”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后,则大可不必生搬硬套,故步自封。而应该以宽敞心怀和赏识的眼光去接纳“百花齐放”的美景。

其次,在生本教育中,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与教师价值的体现并不矛盾,学生的发展势必要依靠教师的引领,只是教师帮助的时机和帮助的程度应该视学生的学习进程而定,生本课堂上教师看上去无为,但实则有为,教育中的“无为”应该是不扭曲做作,不刻意去雕琢,而是率性而为,顺道而做。顺什么道?就是学生学习的规律之道。布鲁纳曾经这样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那靠谁来把学生引到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去呢。毫无疑问,教师担负着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教师无为举动背后是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的深刻感受和洞察,如果没有对学生水平的成竹在胸,就不可能有课堂上关键时刻的点拨与放大,教师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忽视。教师将路引得好,学生自然跑得更欢,跑得更快!我相信生本一定可以解放教师,但不是现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肯定不是在解第一头牛就达到那种高超的技艺,肯定是在不断地自学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有的。

第三、谈谈生本教师的作用。前面已经谈到生本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生本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设计好课前学习研究纸。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能力以及认知兴趣,进行有效的教案设计。尤其对于每个教学问题的提出多进行换位思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问题设计得简单通俗,易于理解,便于探究,真正能发挥引领学生有效探究新知的作用。正如数学大师华罗庚所说:“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可取”,对于数学问题,我们不可将问题复杂化,否则学生不但学不好数学,还会因无法理解而对数学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课堂上组织学生有效的讨论。讨论要有效,教师自己就要对教学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课堂中我们要讨论些什么,才能合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提高效率。以本节课为例,加法估算的重点问题可以是(1)为什么要估算(2)这样类型的加法怎样估算。(3)约等于号的应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讨论来明确这些问题。第一轮讨论:

当学生交流出两种解决方法后(先估再算和先算再估),这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对于例题,在这里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自己的想法。在这轮讨论中,如果学生能说到因为题目中只是问大约几百元,并没有要我们求出准确的得数,因此在这里只要估一估再加即可,不用算出来那么麻烦,教师便可以放大这样的表达,让更多的同学来想想这个观点的合理性,逐步明晰在不需要计算准确得数时我们用估算。第二轮讨论:

在明确了对于这道题我们用估算来解决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估算的,这轮讨论中要放大把加数想成整百数的情况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我们估算的步骤。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后,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确如何用简明的表达形式。

第三轮讨论:学生在交流自己估算的方法时部分人用的是语言表述,也会有孩子用算式的表达式(即约等于号的应用)。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明确了每种表达形式的意思之后比较哪种表达形式更简明?于是揭示约等于号的应用,让每个孩子用这样的形式试着写一写。

二、生本教育理论体系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3、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4、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 无为而为;教少学多;可以双赢;

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三、生本教育思想对儿童的看法

l.儿童不可限量,所以,对儿童的尊重,是天然地应当的。

2.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够了。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他们不必把情感和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3.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4.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5.儿童的智力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思想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6.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成人是以知御行,认识规律是知行律;儿童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7.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时,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

8.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的是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儿童以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一,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认识。人具有学习的天性。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是生命演化的结果。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感悟者、阅读者、计算者和思考者。人往高处走,进取是人的本性。

第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当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学生的学习最后发生在学习者自己的头脑中,教育建筑在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之上。因此,教育行为的本质是推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保护和依托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第三,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的三个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区别于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郭教授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是师本教育。

第四,要把“主要依靠教”的教学转变为“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郭教授提出生本教学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

1.个人先学。郭教授认为,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

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

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2.4人小组交流。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4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3.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班级研讨主要有两

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溶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4.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在个人先学阶段,估计有20%-30%的学生掌握;经过小组交流,可以使40%-50%的学生掌握;经过全班交流,可以使70%-80%的学生掌握;经过教师点拨,可以使90%-95%的学生掌握。并且,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生本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尽管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一样,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截然不同。生本实验班的学生更加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的领悟能力强。正如生本实验学校的一位学生说的:“别的班的同学是靠老师教的,我们是在老师帮助下靠自己学的”。

(二)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关于“前置性学习”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我们看到,实验班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体现出以下特点:

(1)生本教育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编写了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学科教材(2)前置性作业有知识的层次性,“差生可以跳舞,好生可以跳高”。(3)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教学,生本教学要求知识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上尤为突出。例如,一般的概念学习,学生可以从书上找、或照抄书上的语言。但是,知识的应用一定要有“我的例子”“我的理解”。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也一定要谈“我的感受”。

(4)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郭教授说,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而生本教育提倡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提倡“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课上45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三)语文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语文的“前置性作业”不仅是课文学习的要点,而且以课文阅读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以读引读”。比如,我们听课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脱稿讲一个感人的父爱故事,不超过一分钟,并将你讲的故事内容写下来”。一般来说,语文的“前置性作业”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等,去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类似文章阅读。在高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然后在小组中与同学分享。通过大量阅读,带动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郭教授说,阅读、积累、思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四)用评研代替考试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具体操作方法是: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生本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自己编题考小组其他成员。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错题情况编制题目,希望把同学考倒。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一定自己会做了,才能去考其他同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由此可见,生本教学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好学出发,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吕达先生曾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儿童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时强调在承认社会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自己的特点。[4]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认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2](75)社会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其教学效果却可能是负面的。所谓“尝试”即意味着“适合”,儿童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础教育

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本源和本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装饰,使“整体课程膨胀,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人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5]因此,生态课堂教学必须把教材当作范例,精选“知识”,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儿童视界,只有儿童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在广州、深圳、梅州的生本实验学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笔者目睹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灵动与热情,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的“应酬”,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这是与生本教材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状态,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虽然是严肃认真的却是徒劳的努力。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儿童的体悟水平得以提升。儿童具有天生强烈的对集体所具有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求得同集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一致是儿童的一种强烈愿望。儿童个体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讨论的常规化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因此,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才能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为使讨论常规化,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中的“生态位”,将座位的“行列式”改为“方块式”,在目前课堂环境条件下,这种“生态位”的改变,正是体现了生本教育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课堂教学生活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多尔赫认为“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生活。”[2](49)深圳南山学校李先启校长认为教育应是“充满爱的教育”。同时,学生又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大教育的视野看,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且应该成为先行的永远的学习者。教师只有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和精彩,才能精神感奋,充满乐趣与活力,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满意生活的地方。

因此,可以认为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选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常规化讨论,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

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本教育的特点

1、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生本教育的德育观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就必须依据这一宗旨来安排。因此,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一)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儿童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儿童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可以转变为直接经验,学生学习应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精选示范知识要考虑儿童的接受特点,要为儿童所喜爱,容易进入儿童视界。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社会化的准备。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巡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二)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 的有机成分。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在领悟层次上必须把握住一个“度”。如生本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死海》的教学,文中有“比重”一词,小学三年级学生没有必要弄清“比重”的科学概念,只要懂得“由于死海含盐量很高,人在海里就像木头漂在水上一样”即可。

(三)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罗华老师,在生本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在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这一历史事实领悟的基础上,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与弊端展开争辩,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其领悟水平是可以再提升的,提升的速度和广度常常是令人震惊的。在提升阶段的常规化讨论中,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我们在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这就是生态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还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用几节课来完成。例如对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组成一个“领受—领悟—提升”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预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四)用评研代替考试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具体操作方法是: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生本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自己编题考小组其他成员。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错题情况编制题目,希望把同学考倒。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一定自己会做了,才能去考其他同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由此可见,生本教学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

第五篇:生本教育学习汇报材料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苏增莹

白河镇李营小学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16年7月11日至2016年7月18日,我很荣幸参加了广州全国生本教育备课班的培训学习,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郭思乐教授说:做生本,讲标准,出素养,提质量。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生本教育的力量。

一、让学生充分发言表达。以前,我们也试着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管理,只是表面功夫,不是很彻底,不很深入。做一个懒老师还不够格,懒人有懒福,还是不很顺手,没有把学生完全调动起来,只是把班级三分之一的好学生培养起来了,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处于沉睡阶段,对这些学生的能力不太信任,仔细回想起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举手的样子,我相信了每个学生都是辩论的高手,一定要给每个学生机会让他们发言,表达。

二.让出语文分析的空间。要想让出语文分析的空间,就要培养素养,素养在活动中形成,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课堂,彻底做生本。我们以前的课堂上讲语文分段、大意、句子意思、人物特点等,把一篇课文分得支离破碎,确实是这样,没有整体的学习课文,生本的课堂不提倡教师的一点一点的分析。例如小认识环节,可以让学生整体的从一篇课文入手,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班级汇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说出为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文章或者什么人或事,提倡大阅读,小认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

必须充分讨论汇报,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主战场,让一篇课文在自己的手中变成激扬生命的动力,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她们最大的能力。老师必须彻底站在主导的位置上紧握指挥棒,以免学生偏离方向,要及时点评补充把学生拉回到统一的主战场。这样,我们一点一滴的进行培养,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天性和学习的本能,在学习中学生都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语文素养会逐步加强。

三.把管理还给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发展,无为而无不为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总是不适应,从班干部到小组长,每一个人都要给他充分的表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以信任,给他们以任务,让每组的学生都有事情做,把班级的大事小情都教给学生,相信学生都是策划的高手,老师不要事事亲为,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比如说让学生去布置作业,去检查作业,让学生改作业,让学生评讲作业,让学生辅导差生,让学生参与开家长会,让学生主持上课等等老师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做,老师站在监督和纠正的位置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补充,这样学生学习才有动力,才有兴趣。

四.进行课程再造。通过学习内容金字塔的分析表明知道学习中讨论占50%,实践占75%,教授他人占90%。也就是说让学生动起来是学习兴趣和知识获得最好的途径。特别是语文教学思考后的阅读实践才有效,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再

造就成为了必然。首先要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两周左右的自学探究,然后再展示探究的思维过程,讨论有难度的,有发散思维的问题,精彩之处学生会发自内心的主动鼓掌,引起其他同学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预习,从语文分析到语文实践,思考至关重要。经过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五.让学生海量阅读。生本教育本身首先就是让学生阅读,简简单单做教育。广泛的阅读和积累是语文教学之根本,生本课堂就是大阅读,大积累,大交际,大写作,大展示。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始推进阅读,每一单元老师就要给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阅读。我们往往在教学中把这个部分省略掉了,学生也懒惰,读书成了空架子,让学生搜集个什么问题名言警句,古诗,所能找到的书籍有限,脑子中的知识也匮乏,无从下手,所知甚少。更不用说上课展示了,只有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学得也昏昏欲睡。学生就是觉得无趣,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激发不了学生内心的本能,挖掘不出孩子内心的潜力。孩子都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不是机器,老师和学生是老农和小苗的关系,老师爱护学生,就像呵护小苗一样去关心帮助他们成长。让一个个生命动起来,鲜活起来,激扬生命的本能,从读书中寻找灵感和思想的火花,这样才能学以有成。

六.设置课前小研究。课前小研究不同于我们的预习,我们以前的预习大多是针对第一节课的内容,读读课文,找找不认识得生字,分分段,想想大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等。而我们现在的生本课堂的前置小研究是针对第二节课而设计的。它分为大感受,小认识,大阅读,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和本单元的主题密切相关的。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们大感受环节设计了收集一下关于西沙群岛的资料或图片,新闻消息等。小认识环节,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为什么?联系课文、自己的生活积累、阅历谈谈一谈。大阅读环节,找一找有关祖国的自然风光的谚语,诗歌,也可写一首赞美自然风光的小诗。也就是说课前小研究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精,不超过三个问题,也不一定要写出来,但老师一定要勤思考,每节课要腾出时间研究并布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寻找语文的根。

七.评研的形式丰富多样化。一节课上孩子通过大量的阅读之后,对学习知识的掌握要通过评研的方式检查学习的效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一心一意奔识字。可以多种形式读课文识字,同桌讨论识字,相互交流识字,游戏识字,绘本阅读识字等。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进行识字的小研究。中高年级可以进行三字词语,四字词语,叠词语的小研究。修辞的小研究,说明方法的小研究,以表格的形式综合出现,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八.备课的形式万变不离其宗。课堂流程一般是前置小研究,质疑交流,小组合作,展示总结。生本的课堂备课形式大体上是先备教学目标,要与课堂环节密切相连,过程与方法是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通过自读朗读等形式,读中思,读中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提高学习迁移的能力,能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带动其他相关的书籍的阅读并能将自己的经历带入到课堂学习与交流之中。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上都会得到体现和深入。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与互动设计:环节一,大感受,课前三分钟的搜集与背诵;环节二,交流大意;环节三,小认识,以读引说,品读课文,活动形式是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相互评价、补充,说说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由此还想到什么?可以是自己的经历,相关故事,名言,诗歌,谚语,歌曲等;环节四,以读引读,拓展阅读,你还知道有哪些令你感动的故事?环节五,以读引写,针对每篇文章的主题,你还有什么话想说,用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吧!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但是具体到每篇课文,每个步骤的内容是不同的,学生的搜集,学生的阅读的书籍,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总结,学生的写作的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人有点,人人有思,人人有文。

总之,语文教学推进阅读势在必行。让孩子读书上课,把书籍整理推给学生,老师自己也要和学生一起阅读。学校要定期添置一些书籍,还可以发动学生和家长自己购买书籍,或者进行读书漂流,循环利用书籍,创造条件让孩子去读书,不能流于形式。每次课后都要反思,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硬塞给学生。设计环节一定要简单,低年级的孩子要扶一扶,要让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端正。

教师要颠覆自己的思想,放下自尊,不要讲太多,放低自己,把孩子抬高,给平台,给孩子展示,有智慧,鼓励赞赏学生,让家长支持生本教育。花心机,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特点,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未来,学会静待花开,在摸索中前行。

下载生本教育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本教育学习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我有幸在兴文县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生本教育培训。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从初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有近半年的时间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学习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

    学习生本教育有感

    学习生本教育有感 云台中心学校------严金洛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学习,对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认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我认真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读本,聆听了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演讲,并学习了网上许多有关生本理......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假期在我校领导的部署下,我们在网上学习了好多教育教学理论及心理学等知识,不但拓展了我本身的视野,而且更有意义的是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生本研讨课心得体会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陶小:邹开萍 通过本次新理念的培训,不但拓展了我本身的视野,而且更有意义的是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