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xx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1、总体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教育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高素质教育人才为关键,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
源,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办与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相适应的一流水平的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一五”教育事业规划是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担负着重任,既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2、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xx教育要保持协调、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发挥教育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⑴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
将教育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适度超前发展。
⑵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原则
按照点校带动、特色办学的思路,重点打造一批办学条件优、办学水平高的品牌点校,以此引领全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⑶资源优化、均衡协调的原则
加快调整校点布局和教育结构,把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和薄弱学校的改造相结合,分段分层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⑷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原则
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内容、方法、模式创新,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⑸人才强教、质量兴教的原则
坚持教育发展以教师为关键,以校级队伍的建设为龙头,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和过程督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奋斗目标
按照“一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十年争一流,把xx建设成为基础教育强区和职业教育高地”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通过扩展小学优势,提升初中实力,突破高中瓶颈,强化女职特色,做大中职规模,基本建成一个以小、初、高协调发展为标志、优质教育资源密集的基础教育强区;一个以女子职业教育为重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高地。
——名师名校名校长打造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重点打造10所市级知名学校、10位名优骨干校长、10个“名师”的“三名计划”,加快推进品牌学校建设,加速提升xx教育新形象和影响力。
——学前教育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学前1年和3年幼儿受教育率分别达到98%和85%,90%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基本受到科学育儿的教育;4所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15所幼儿园达到一级标准,所有镇建成合格中心园并达到二级园标准;二级幼儿园的比例达30-35%,其余多数达到三级标准。
——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小学年辍学率为0,毕业率达99%以上,7-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上,年辍学率低于2%,毕业率达95%以上;15-50周岁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
——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性优质化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中80%以上学生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达到6: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托上中段地区建设规模化优质化职业教育基地,在农村地区探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机制灵活、层次多样、结构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
——初步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建立区成人教育中心和电大分校,积极筹建社区成人学校。全面推进街、镇成人学校功能达标工作。初步构建起xx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
二、“十一五”期间xx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和努力,但核心在人才,关键在教育。“十一五”期间,为了满足yy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xx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xx教育要按照“名校带动,特色办学,质量兴教,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夯实基础、整体推进”为工作策略,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八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以满足并能够更好地服务xx及yy都市发达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以名校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名校建设。通过加大争创市级以上示范校和引进名校的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中小学、幼儿园,加速提升xx教育新形象和影响力,以此引领xx教育新发展。“十一五”期间,按重点打造“一所职高、两所高中、两所初中、两所小学”和“一学院、一中心、一集团”的名校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女职中创中华职教名校、yy18中创市级示范高中、yy字水中学创市级重点中学、建新中学和观音桥中学加快发展、新村小学和华新小学扩大办学规模、区进修学校晋升教师进修学院、五里店职中建区职教中心、新村等幼儿园组建幼教集团等工作。同时进
一步巩固和深化鲤鱼池小学、玉带山小学等校的特色办学成果。力争到2010年,创国家级示范(重点)校1所,市级示范(重点)校5所,区级示范校10所。
各校(园)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优势,结合社会需要,着力在办学理念、教育风格、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学校内在品质方面突出特色、打响品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真正在全区形成“一校一品、各具特色”的学校发展格局。把教育办成因材施教、富于个性、最适合学生需求的教育,全面彰显各自不同学校的特色和风采。各校(园)要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内容、方法、模式创新,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努力提升教育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以名师培养为重点,努力造就高素质育人队伍
着力加强校级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培训、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并重的校级干部管理体系。继续坚持校级干部任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稳步实施校级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制、轮岗制、交流制;积极探索任期制、任期目标管理制。切实创新校级干部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质量。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采取“名校长”、“治校专家顾问组”等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名优骨干校长培育计划。到2010年,着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理论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校级干部队伍,力争培养10名以上在全市有影响的名优校(园)长。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学校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业务进修,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立足教师进修学校,以区级培训、校本培训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对外学习和交流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教育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顶岗学习。从2006年起,每年在教育事业费中设立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教研、科研和优秀成果的转化推广等工作。
大力实施名优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着力创造条件,促进优秀人才和优秀群体脱颖而出、建功立业。重点建立和打造10个“名师”,积极推行“首席教师”制,充分发挥教育导师、学科带头人、国家和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来源渠道,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高中级拔尖人才。到2010年,全区培养30名在全市具有影响的教育名师,100名市区学科带头人,500名市区级骨干教师。从2006年起,每年在教育事业费中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校长的表彰奖励。
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对在职教职工和退休教职工分别发放工作补贴和生活补贴,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实行教职工个人医疗账户注入资金制度,确保教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实行薄弱学校教师奖励福利经费最低保障制度,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2006年起对在边远的鱼、复、五地区工作期间的在岗教职工按增加一级工资的标准给予边远地区工作补贴。进一步提高退休教师的活动费,切实做好离退休教师的管理服务工作。切实关心贫困教师家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高度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以强化教育规划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布局结构
完善校点布局调整方案并加快推进步伐。按照“缩点、扩面、提质、上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点布局调整规划,并重点做好上段地区特别是滨江路内侧城市重点开发区域的校点布局和学校建设工作。抓住城市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厂办校移交的契机,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增加全区学校占地面积和生均占地面积,以适应我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段地区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并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校点布局的调整方案要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实施;中段地区要对校点进行重新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对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度提前实施部分学校建设;下段地区要抓紧制定新的校点布局调整方案和规划。在开发建设中,要优先保证教育用地,凡上一定规模需要配套建设学校的,开发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提供教育用地,以实施学校建设,不得挤占教育资源。拆迁学校必须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确保校点布局调整平稳进行。在完成全区校点布局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落实年度实施计划。
4、以“双高普九”为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切实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按市制订的《yy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标准和验收办法》、《yy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和《yy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举全区之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办学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化,切实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按标准配置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仪设备。在2005年完成25%的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任务的基础上,2007年完成50%的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任务;2010年全区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从2006年开始,在保障学校生均办学经费的情况下,重点加大对薄弱和边远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以实施“班班通”工程为重点,努力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加大校园信息技术建设的力度。在全面建成xx区教育城域网和xx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完善区、校两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在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班班通”工程,再建一批市级以上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全面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进一步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信息资源的作用,学校网络设施最大限度的向学生开放并提供服务。实现教育电子政务、管理、远程教育、图书资料资源及科技信息共享、综合信息服务等应用功能。
6、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积极建设学习型城区
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巩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电大教育成果,力争在2006年成立电大分校,全面提高各类成人教育注册生人数。要继续办好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抓好农村成人教育和“绿色证书”培训。依托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未就业、未升学”人员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衔接互认制度。认真指导街道和社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急需的教育培训活动。以社会单位和家庭为重点,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构建“全员、全面、全程”为特征的终身教育体系。
7、以落实“两免一补”为重点,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子女入学问题
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继续执行资助城镇低保户子女入学的政策。建立农民工子女就学机制,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助学金制度、特困大学生资助制度,广泛开展各种捐资助学、慈善助学、结对帮扶活动。“十一五”期间,在教育事业经费中,每年拨出200万元专款,专项用于中小学贫困生的教育救助。
8、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巩固“德育教育示范区”创建成果,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加强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积极开发德育资源,改革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理想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立体网络,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积极稳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改革创新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深化和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和改革,建立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
切实抓好职业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建立政府办精品,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社会就业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握劳动力和市场就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办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大力开发新兴专业,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努力为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发展培养实用型、服务型、复合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编制部门要按照编制标准调整充实学校编制。学校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教师准入制。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和岗位,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加大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改革力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不断改善教师年龄、学科结构,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认真做好落聘教师的校内转岗、校际交流、自谋职业等分流试点工作。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并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落实各街镇、区级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能、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责任。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依法加强“督学”和“督政”职能。区编制、人事、教育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人事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考试考核等的管理。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工、团和教代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民主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把民办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区域教育布局要求,支持鼓励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和举办各类成人职业培训,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督导评估,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建立民办教育激励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保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的对外开放。
三、“十一五”期间xx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政府的责任,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政府要坚持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的战略思想,从抓教育就是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的战略高度;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健全完善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的制度。继续把各委办局和街镇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在制定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及年度计划、安排年度财政预算、规划城市建设、配备教职工和改善待遇等方面,要把教育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党工委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抓好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加以强化,促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完善教育工作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育监督工作。按市要求建立和落实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主动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题报告教育工作。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区委、区政府督查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教育政策执行、职责履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督查力度。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开展督政督学工作,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2、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每年超收部分(除有专项用途的收入外),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包括政府对教育基建投入,以及教育收费、教育资源置换转让所得全额用于教育,统一作为对教育的投入。
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一费制”收费办法。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由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企事业单位应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经费,用于职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府安排的扶贫培训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部分用于职业技术培训。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政府统筹下,积极支持教育融资发展。积极发展勤工俭学,补充教育经费不足。凡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依法实行行政划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渝委发[2004]27号文件关于教育发展、学校建设中税费、规费减免等政策。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健全教育经费预算制度、公告制度、统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学校收费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持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切实治理教育乱收费。进一步规范对教育系统的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学校负担;切实控制学校债务,逐步消化教育欠债。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国有资产处置程序,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和教育资源处置的管理工作。
3、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与教育法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修订《yy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做好《yy市实施(高等教育法)办法》、《yy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人《yy市学校安全工作条例》地方性法规和《学校收费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等立法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权。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全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把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加强教育统筹与协调;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管理职权,依靠法律手段实施有效监督,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制度,及时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案件。
全面推进依法治权。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行政、工会、教代会团队组织等积极作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建立健全师生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和实行校内教师、学生申诉制度;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民主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继续推进全国和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
4、落实部门责任,调动全社会力量,为教育事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编制、干部人事、教育经费、学校布局和教育教学等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区教育工委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教育系统党的工作的指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系统的全面贯彻落实。强化教育行政机关服务意识,把行政管理转到主要为学校服务、为学校创造良好发展条件上来,充分调动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激发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做好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教育战线的持续稳定。
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财政、发展与改革、规划、建设、国土、物价、公安、环保、卫生、科技、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把支持和发展教育作为份内职责,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支教制度,落实支教责任,努力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简化教育办事程序,落实教育优惠政策,为教育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严禁各部门对学校的多头检查,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检查评估和验收,一般都纳入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评估范围,或由督导部门牵头组织,避免出现多头、重复、过多、过滥的评估检查,切实为基层“减负”,在机关和教育系统营造“一心一意抓教育、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氛围。
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教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危房当年消除,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学校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区公安、消防、规划、建设、交通、文化、教育等部门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切实维护学校的稳定,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牢固树立“人人出力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观念,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健全区级部门、街镇和驻区有关单位对口联系学校,继续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努力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深入宣传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宣传教育战线的新成绩、新经验,宣传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的优秀品格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风气,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教育、时时相关教育、尽心尽力办教育、齐心协力兴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扩大xx教育在国内市内的影响,共同营造xx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篇: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范文
“十一五”期间,全区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工业驱动战略,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高强度投入、跨越式增长、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为建成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奠定
坚实基础。工业发展规划如下:
㈠瞄准一个目标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强区”这一奋斗目标。
㈡构建两大平台
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生产力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和楼宇集中,构筑两大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提高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园区工业。立足XX区情,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在中下段地区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区、鱼嘴工业园区、复盛和望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正确处理四者关系,形成港城、鱼嘴集中带动,复盛、望江配套补充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楼宇工业。高起点制定都市楼宇工业发展规划,在西部、中部地区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楼宇工业,通过利用存量空置楼宇(厂房)培育一批、规划建设发展一批,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就业的平台。
㈢壮大三大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安公司,以建设“汽车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加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挥YY海尔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和电子电器制造业关联性强的优势,以海尔产品为核心,以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为补充,拓展产品门类,形成家电及汽车电子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产业链,打造YY最大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物流装备产业集群。以寸滩港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发展集装箱、专用车、机场设备、港口吊装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业,以生产物流装备为主,培育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㈣发展四大行业
——食品加工。依托观音桥农贸市场、商圈及物流优势,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中扶持一批名牌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集中和规范食品加工企业,引导、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包含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等众多环节的完整的食品加工链条,使我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依托西部广阔的市场潜力,丰富的生物资源,巨大的成本优势,在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科技现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之上,采取政府积极支持,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业。
——包装印务。适应广告、印刷、包装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结合寸滩港现代物流中心、XX城商务中心、观音桥商贸中心建设,推动我区现有包装印务企业提档提速和新发展一批包装印务企业,做大做强包装印务产业,构建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在构筑印务产业基地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积极丰富印务产业文化内涵,将发展包装印务企业与发展都市工业相结合,做大做强我区印务文化产业品牌。
——新建材、新材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发展。适应建筑行业的新需求,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不断把我区建材工业培育成为土地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工业废渣得以有效利用、能源消耗得以有效降低的新型产业。围绕我区汽车产业的优势,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及其配套产品。
㈤实施五大战略
——投资促进战略。开拓创新工业投资领域,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在对工业产业增加投入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资源优势,保持支柱产业投资的领先位置,加大重点产业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重点抓好汽车及汽摩零配件、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投入。通过有效的工业投入,促进我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工业科技工作要以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为主线,从全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需求入手,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凝练共性和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产业结构
优化,提高我区工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战略。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布局规划中,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发展专业化配套协作生产体系,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树立产业集群理念,增强工业经济的后劲。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长安、海尔、中集等三大产业集群,依靠三大产业强势龙头带动全区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市
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鲜明、多业并举的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实施集群战略中逐步打造强大的产业链条。
——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并以名牌企业为龙头,推动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加紧组织制定XX发展工业经济名牌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完善对名牌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名牌,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强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强化名牌意识宣传,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激励区内更多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优化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区高技术领域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步解决结构趋同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以培育我区现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平。
㈥狠抓六大举措
——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强领导、转变观念,理顺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工业管理部门从“企业主管部门”向“行业主管部门”的转变,提高工业管理部门对工业经济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加大投资强度,夯实发展基础。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大工业经济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等领域的投资强度。引导重点企业加大自主研发资金投入,提高我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引进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解决好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也可以采取年薪制。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调整工作思路,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份内事,摒弃那种“我管企业”的旧思想,确立“我为企业”的新思维。制定推出“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24小时值班联络制度”、“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企业维权投拆制度”等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尽快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并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对于重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要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确保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强化政策支撑,转变增长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我区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用好用活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实行大、中、小项目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方针。尽快出台实施工业名牌带动战略和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资源向名牌集中。通过强化工业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楼宇集中,在工业发展区域上形成合理布局,使园区间、楼宇间形成功能互补,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工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制定工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我区实现工业强区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依托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教育,建立工业教育基地,培养大量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建立工业人才培训基地。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方式,形成培养、输送、就业相结合的良好机制,同时缓解全区就业压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区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工业驱动战略,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高强度投入、跨越式增长、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为建成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奠定坚实基础。工业发展规划如下:
㈠瞄准一个目标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强区”这一奋斗目标。
㈡构建两大平台
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生产力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和楼宇集中,构筑两大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提高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园区工业。立足XX区情,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在中下段地区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区、鱼嘴工业园区、复盛和望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正确处理四者关系,形成港城、鱼嘴集中带动,复盛、望江配套补充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楼宇工业。高起点制定都市楼宇工业发展规划,在西部、中部地区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楼宇工业,通过利用存量空置楼宇(厂房)培育一批、规划建设发展一批,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就业的平台。
㈢壮大三大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安公司,以建设“汽车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加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挥YY海尔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和电子电器制造业关联性强的优势,以海尔产品为核心,以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为补充,拓展产品门类,形成家电及汽车电子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产业链,打造YY最大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物流装备产业集群。以寸滩港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发展集装箱、专用车、机场设备、港口吊装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业,以生产物流装备为主,培育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㈣发展四大行业
——食品加工。依托观音桥农贸市场、商圈及物流优势,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中扶持一批名牌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集中和规范食品加工企业,引导、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包含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等众多环节的完整的食品加工链条,使我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依托西部广阔的市场潜力,丰富的生物资源,巨大的成本优势,在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科技现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之上,采取政府积极支持,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业。
——包装印务。适应广告、印刷、包装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结合寸滩港现代物流中心、XX城商务中心、观音桥商贸中心建设,推动我区现有包装印务企业提档提速和新发展一批包装印务企业,做大做强包装印务产业,构建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在构筑印务产业基地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积极丰富印务产业文化内涵,将发展包装印务企业与发展都市工业相结合,做大做强我区印务文化产业品牌。
——新建材、新材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发展。适应建筑行业的新需求,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不断把我区建材工业培育成为土地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工业废渣得以有效利用、能源消耗得以有效降低的新型产业。围绕我区汽车产业的优势,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及其配套产品。
㈤实施五大战略
——投资促进战略。开拓创新工业投资领域,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在对工业产业增加投入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资源优势,保持支柱产业投资的领先位置,加大重点产业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重点抓好汽车及汽摩零配件、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投入。通过有效的工业投入,促进我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工业科技工作要以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为主线,从全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需求入手,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凝练共性和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我区工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战略。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布局规划中,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发展专业化配套协作生产体系,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树立产业集群理念,增强工业经济的后劲。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长安、海尔、中集等三大产业集群,依靠三大产业强势龙头带动全区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市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鲜明、多业并举的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实施集群战略中逐步打造强大的产业链条。
——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并以名牌企业为龙头,推动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加紧组织制定XX发展工业经济名牌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完善对名牌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名牌,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强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强化名牌意识宣传,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激励区内更多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优化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区高技术领域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步解决结构趋同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以培育我区现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平。
㈥狠抓六大举措
——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强领导、转变观念,理顺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工业管理部门从“企业主管部门”向“行业主管部门”的转变,提高工业管理部门对工业经济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加大投资强度,夯实发展基础。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大工业经济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等领域的投资强度。引导重点企业加大自主研发资金投入,提高我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引进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解决好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也可以采取年薪制。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调整工作思路,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份内事,摒弃那种“我管企业”的旧思想,确立“我为企业”的新思维。制定推出“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24小时值班联络制度”、“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企业维权投拆制度”等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尽快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并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对于重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要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确保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强化政策支撑,转变增长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我区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用好用活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实行大、中、小项目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方针。尽快出台实施工业名牌带动战略和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资源向名牌集中。通过强化工业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楼宇集中,在工业发展区域上形成合理布局,使园区间、楼宇间形成功能互补,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工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制定工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我区实现工业强区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依托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教育,建立工业教育基地,培养大量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建立工业人才培训基地。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方式,形成培养、输送、就业相结合的良好机制,同时缓解全区就业压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XX区“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精神,适应我区畜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转型期尽快完成,加快我区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惠农政策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以强化防疫、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政策支持、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提升我区养殖业综合水平,推进我区由养殖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迈进。
(二)、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0年,使我区猪、牛、羊、禽的存栏量分别达到30万头、6万头、35万只和30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48万头、3.5万头、50万只和600万只;全年肉蛋总产达到6.8万吨,畜牧业产值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2、技术目标:
三元杂交猪推广率达到90以上,山羊改良率达85以上,黄牛改良率达100,家禽实现土洋结合,土种占20,引进品种占80。
禽疫病强制免疫率100,产地检疫率100,畜产品检验率100。
全面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申报4个以上无公害品牌。
3、目标:
XX区“十一五”畜牧业生产目标
表一单位:头、只、吨
项目
2008
2008
2008
2009
2010
备注
猪
存栏
426
出栏
35.2
38.4
41.6
44.8
牛
存栏
44.555.5
6出栏
22.25
2.5
2.75
3羊
存栏
出栏
禽
存栏
200
230
260
280
300
出栏
200
460
520
560
600
兔
存栏
312
出栏
肉蛋总产
5.2
5.6
6.4
6.84、行业目标
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存栏3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达300户以上、500只以上的规模养禽户300户以上,着力培育万头猪场和6万只养禽场等大型养殖场,力争得到国家产业资金的扶持,实现养殖场和市场直供连接。
建立猪、牛、羊、禽四大产业基地,按照《XX区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方案》的要求,到2008年基地建设要初具规模,2010年全面建成。
以畜牧局为牵头单位,成立养猪、养牛、养羊、养禽四大产业协会,到2008年初要实现协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全区养殖业同一步调发展,强化养殖业与市场的衔接,增加养殖效益。
建设2-3个畜禽产品专业交易市场,扩大本地产品的市场号召力,放开畜产品流通市场,特别是生猪交易市场,防止人为操作畜产品价格,杜绝坑农事件的发生。
到2008年底,基本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培养和使用一批素质高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到2010年,畜牧兽医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全面完善并能高效运转。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发展畜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落实中央一号、省委8号和市委4号文件精神、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要加强领导,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把发展畜牧业放在日常工作的主要日程中,甚至可以把畜牧业的发展作为特事来特办。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的生产特点,认真制定本地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认真实施。
2、切实执行“政企”、“技企”联系制度
“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是政府和业务部门与规模养殖户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养殖户解决生产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执行好本制度,可以使广大规模养殖户免除许多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扩大生产。因此,要制定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以便政府对联系人员进行监督和评比表彰。
3、优化环境,促进发展
制定切合实际、能够广泛吸引资金、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减免畜产品生产、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势服务。
4、狠抓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这是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应对全国大中城市市场准入制度必须采取的措施,也是提高畜产品
第五篇:XX区“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精神,适应我区畜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转型期尽快完成,加快我区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惠农政策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以强化防疫、推广标准化生
产技术为手段,以政策支持、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提升我区养殖业综合水平,推进我区由养殖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迈进。
(二)、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0年,使我区猪、牛、羊、禽的存栏量分别达到30万头、6万头、35万只和30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48万头、3.5万头、50万只和600万只;全年肉蛋总产达到6.8万吨,畜牧业产值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2、技术目标:
三元杂交猪推广率达到90以上,山羊改良率达85以上,黄牛改良率达100,家禽实现土洋结合,土种占20,引进品种占80。
禽疫病强制免疫率100,产地检疫率100,畜产品检验率100。
全面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申报4个以上无公害品牌。
3、目标:
XX区“十一五”畜牧业生产目标
表一单位:头、只、吨
项目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备注
猪
存栏
426
出栏
35.2
38.4
41.6
44.8
牛
存栏
44.555.5
6出栏
22.25
2.5
2.75
3羊
存栏
出栏
禽
存栏
200
230
260
280
300
出栏
200
460
520
560
600
兔
存栏
312
出栏
肉蛋总产
5.2
5.6
6.4
6.84、行业目标
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存栏3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达300户以上、500只以上的规模养禽户300户以上,着力培育万头猪场和6万只养禽场等大型养殖场,力争得到国家产业资金的扶持,实现养殖场和市场直供连接。
建立猪、牛、羊、禽四大产业基地,按照《XX区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方案》的要求,到2007年基地建设要初具规模,2010年全面建成。
以畜牧局为牵头单位,成立养猪、养牛、养羊、养禽四大产业协会,到2007年初要实现协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全区养殖业同一步调发展,强化养殖业与市场的衔接,增加养殖效益。
建设2-3个畜禽产品专业交易市场,扩大本地产品的市场号召力,放开畜产品流通市场,特别是生猪交易市场,防止人为操作畜产品价格,杜绝坑农事件的发生。
到2007年底,基本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培养和使用一批素质高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到2010年,畜牧兽医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全面完善并能高效运转。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发展畜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落实中央一号、省委8号和市委4号文件精神、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要加强领导,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把发展畜牧业放在日常工作的主要日程中,甚至可以把畜牧业的发展作为特事来特办。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的生产特点,认真制定本地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认真实施。
2、切实执行“政企”、“技企”联系制度
“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是政府和业务部门与规模养殖户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养殖户解决生产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执行好本制度,可以使广大规模养殖户免除许多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扩大生产。因此,要制定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以便政府对联系人员进行监督和评比表彰。
3、优化环境,促进发展
制定切合实际、能够广泛吸引资金、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减免畜产品生产、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势服务。
4、狠抓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这是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应对全国大中城市市场准入制度必须采取的措施,也是提高畜产品质
量,保障畜产品安全的基础性工程。“十五”期间的基地建设我们已经作了一些工作,制订了规划和标准,今后关键在落实、在建设上。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将养殖小区建设同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大对养殖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激发基地建设的活力;积极争取各类扶持资金,制订扶持优惠政策,创新技术推广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抓好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点建设,启动养殖小区挂牌制度,推动全区标准化养殖小区上台阶、上水平。
5、产品质量的一项花钱少、效益高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要振奋精神,提高素质,强化服务,加强管理,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大力推广牛羊猪三元杂交生产和增产增效综合配套技术,不断提高畜牧综合生产能力。以扶持培育种业龙头为重点,健全良种推广网络,多渠道筹资加大良种投入,积极推进畜禽良种的更新换代,提高三元化生产。一方面要发挥现有种畜禽场的作用,提高生产能力,缓解良种供应的压力;另一方面要争取财政支持,力争实现对养殖大户购种的补贴,再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畜牧产业龙头企业投资兴建高标准的种畜禽场,特别是种猪场和种禽场,加速我区基础母畜禽的更新换代。要加大对种畜禽管理的宣传力度,加强市场管理,推行良种良法。
6、大力推进产业化工程的建设。这是畜牧业的根本出路,是做大做强畜牧业的重要标志。畜牧产业化工作是我们畜牧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以前的工作只重视畜牧生产技术服务,对畜牧业产前产后、产业化链条建设重视不够,今后必须加强。一要成立畜牧产业化工作组织,积极与计委、农委、财政等有关部门联系,争取支持;二要以政府的名义制定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决定;三要抓紧编制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帮助龙头企业搞好项目工作,建立畜牧产业化项目库;四要对本辖区内畜牧业产业化企业(组织)进行摸底登记,建立信息资料库,做好产业化企业有关报表的填报工作,及时掌握畜牧产业化企业生产动态,为指导决策畜牧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五要帮助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帮助更多符合条件的畜牧产业化企业(经济组织)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六要将养殖基地建设与订单畜牧业紧密结合,减少养殖风险,解决龙头企业的生产原料来源问题;七要积极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区畜牧局要成立畜牧行业协会,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地方成立畜牧经济合作组织,争取有关部门对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到2006年底,猪、牛、羊、禽四大养殖协会要全部成立并开展工作;到2007年底,全区所有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要全部加入到专业协会。
7、强化畜牧产业安全工作。这是做大畜牧业的保障工程,是畜牧业发展的稳定器、保护器。当前影响产业安全因素很多:首先是重大动物传染病,其次是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第三是用于治疗的兽用药品。以提高畜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的,以动物防疫灭病、兽药、饲料、疫苗的监管和检疫监督为重点,以增加投入、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兑现奖惩为手段,以加大查处重大动物违反案件和制售假劣生产资料为突破口,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疫情和违禁投入品的检测,构建“防疫、检疫、监督、检测”四道防线,逐步建立健全动物疫情检测预报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动物检疫监督体系、畜牧兽医执法监督体系、畜牧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和突发重大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体系。提高全区动物防疫水平和畜产品卫生质量,提高全市的规模化饲养水平和标准化生产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全区清净无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