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我们镇素有“垦区重镇”之称,教育一直是我们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我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去年镇党委、政府提出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目标以来,全镇上下对“创强”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一致,计划措施周密,效果体现明显。相信通过我镇的“创强”工作,一定会推动全镇的教育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全镇的各项工作也一定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跃。
一、本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我们镇位于萧山的东北部,东接农
一、农二两个农垦场和83021、83351两个部队农场,南连党湾镇,西邻省级中心镇—义篷镇,北靠广袤的萧山垦区,距杭州市中心约40公里,是萧山一个比较典型的垦区镇,也是全区区划面积最大的一个建制镇。全镇总区划面积88.6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3.6万人口。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依靠上级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们已经跻身省级教育强镇、省级卫生镇、杭州市小康乡镇、杭州市新农村乡镇和杭州市双拥模范镇的行列。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10016元),财政预算内可用资金2408万元。
作为萧山的垦区镇,新湾的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发展条件也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但这几年随着杭州发展战略的转移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兴起,新湾的区位优势不断凸现,发展潜力不断放大,外界对新湾的认同感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让我们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新湾历届党委、政府多年形成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持之以恒努力打下的扎实教育基础,使我镇教育事业一直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全镇现有初中2所,中心小学3所,镇中心幼儿园1所,公办民工子弟学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11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90人,小学专任教师121人。共有在校初中生1581人,小学生3250人,在园幼儿1050人。目前,全镇有省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省一级成校1所,杭州市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杭州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
二、创强的主要措施
开展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创建工作,是我镇继2001年创建为省级教育强镇后又一次新的目标提升,应该说这次“创强”的要求更高、内涵更深、难度更大。为了保证“创强”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主要致力于在以下“四个坚持”上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
(一)坚持以教育优先为引领,切实推进教育强镇战略
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现“九五”教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快发展教育的“十五”规划。近年来,为争创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镇党委、政府不失时机、精心造势、周密部署,坚持把“创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党委、政府向百姓承诺的重大实事工程来进行重点实施。由于镇党委、政府历届领导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镇政府的大楼却仍是20多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楼房,不仅空间小,而且很多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安装。为保证“创强”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具体做到“四个到位”:
1、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确定争创目标后,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强”领导班子,组织有关力量,对照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规定标准,对全镇的教育硬件设施再次进行调整和投入。同时,由党委、政府牵头,多次召开社会事务办与辅导学校两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辅导学校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创强”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还多次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创强”工作汇报,积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努力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到制度落实到位。为了把对教育的重视真正形成持久的规范,我们相继建立健全了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学校调研和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一年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制度,镇人大主席团对教育工作专题调研视察制度,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等相关制度,使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纳入了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3、做到资金保障到位。我们新湾是萧山的一个经济欠发达镇,客观上财力不足,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就是最穷也不能穷教育,财政最困难也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最大投入。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2408万元,用于教育1269.6万元,教育的拨款占全镇预算内专用资金的52.7%,年人均预
算内教育经费353元,年人均教育经费579元;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225元,初中339元;实际公用经费:小学776元,初中1141元。同时,镇政府还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按规定足额征收,2004年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607万元,占上年农民人均收入1.84%,较好地保障了教育的经费来源。
4、做到整改落实到位。针对预查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镇党委、政府认真讨论,落实整改。为保证“创强”经费的投入,镇政府决定取消原定于05年实施的3个项目:一是取消了新湾镇首届全民运动会,二是取消了在全镇安装治安电子监控系统,三是取消了塘新线两侧的改造工程,投入500多万元用来新建新湾初中、镇小塑胶田径运动场,宏图中心小学食堂兼风雨操场。增加计算机170台,多媒体50台,全镇中小学课改起始班全部安装了多媒体。镇中、镇小新增加计算机房,其它学校增加计算机数量。同时对四大系统、八类教室进行了投入和改造。10月份通过了学前教育达标镇验收。应该说整改措施有力,投入力度大,这对经济欠发达镇来说,做到这一步确实很不容易。
(二)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确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整合优化办学资源,是我镇构建现代化教育强镇的重大举措,也是保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从2001年开始,我们围绕这一重大目标,精心谋篇布局,积极科学论证,切实加大调整力度,使新湾的教育亮点更亮、重点更重,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快速协调发展。具体我们做深了“三个点”的文章
1、坚持把突破点放在调整优化教育布局上。小而散的教育布局,是我们农村教育多年积存的一个现实。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制约,镇党委、政府站在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高度,大手笔规划,超历史投入,高起点建设,2000年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新湾镇中易地新建工程,新建的新湾镇中占地面积43335平方米,建筑面积15406平方米,不仅大大提升了办学档次,而且走活了新湾教育的整盘棋,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2002年,我们将原新湾初中校舍划分两块,大块划入镇中心小学,小块作为成校教育用房。通过这一重大调整,不仅撤并了原共建、共裕、建华三所村完小,使我镇成为全区第一批结束村完小历史的镇;而且更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现在我镇形成的“一成、二中、三小、五幼”的总体教育布局,可以说校校有精品、有亮点,成为新湾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注重把关键点放在改善优化教育环境上。近年来,政府已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建设,各中小学校的教育环境均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新建的新湾镇中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完善,建有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通讯、广播4个校园系统,设有语音教室1个,电脑教室2个,被确认为省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I类标准学校、省农村示范初中、杭州市文明学校和萧山区一级学校。经扩容改造后的新湾镇小办学条件更是日趋完善。植物园成为学校一大景观,有天桥与校园相连,整个校园四季葱绿,凸现了校园的人文景观。学校设有3个电脑教室和电子软件资料室,建有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安装了校园通讯、闭路电视、智能广播系统,是萧山区第一批“一级中心小学”和“省示范小学”。2004年镇政府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前进中心小学旧教育楼改造;2005年镇政府又将对宏图中心小学食堂和风雨操场建设,预计投入300万元。
3、注意把着力点放在均衡发展各类教育上。一是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开展“一纲四法”宣传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多渠道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问题。04年镇关工委向困难学生发放就学资助券85700元,资助困难学生123名;新湾镇中自96年起已连续20次开展向身边同学捐资助学活动,师生捐款累计达20多万元;新湾镇小的师生还自发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外地学生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这些捐助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保证了全镇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04年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为100%和100%,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二是积极提升幼儿教育档次。近几年来,我镇先后将三所中心幼儿园改制为民办公助的办园模式,既增强了办园的内在活力,又加快了幼儿教育社会化、幼托一体化进程,现镇中心幼儿园和前进幼儿园已成为杭州市农村示范幼儿园。2005年,全镇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103.8%。05年,对照杭州市学前教育达标镇标准,镇党委政府制订创建规划,拨出专项经费,落实专人负责,镇领导高度重视,现已顺利通过萧山区首批学前教育达标镇验收。三是有效推进成人教育。镇成校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充分发挥成校的多种功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知识教育。04年共组织各类培训近40期,受训8900人次,占劳动力总人数41.2%。积极开展扫盲工作,全镇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4%。与此同时,镇成校还积极与中等、高等学校挂钩,组织开展各类学历教学活动,目前通过成校学习取得高中、中专毕业文凭的88人,取得大专毕业文凭的87人,现在在读的大专、本科148人。为提高成人文化素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近
第二篇:创建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我们镇素有“垦区重镇”之称,教育一直是我们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我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去年镇党委、政府提出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目标以来,全镇上下对“创强”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一致,计划措施周密,效果体现明显。相信通过我镇的“创强”工作,一定会推动全镇的教育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全镇的各项工作也一定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跃。s0100
一、本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我们镇位于萧山的东北部,东接农
一、农二两个农垦场和83021、83351两个部队农场,南连党湾镇,西邻省级中心镇—义篷镇,北靠广袤的萧山垦区,距杭州市中心约40公里,是萧山一个比较典型的垦区镇,也是全区区划面积最大的一个建制镇。全镇总区划面积88.6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3.6万人口。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依靠上级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们已经跻身省级教育强镇、省级卫生镇、杭州市小康乡镇、杭州市新农村乡镇和杭州市双拥模范镇的行列。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10016元),财政预算内可用资金2408万元。
作为萧山的垦区镇,新湾的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发展条件也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但这几年随着杭州发展战略的转移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兴起,新湾的区位优势不断凸现,发展潜力不断放大,外界对新湾的认同感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让我们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新湾历届党委、政府多年形成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持之以恒努力打下的扎实教育基础,使我镇教育事业一直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全镇现有初中2所,中心小学3所,镇中心幼儿园1所,公办民工子弟学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11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90人,小学专任教师121人。共有在校初中生1581人,小学生3250人,在园幼儿1050人。目前,全镇有省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省一级成校1所,杭州市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杭州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
二、创强的主要措施
开展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创建工作,是我镇继2001年创建为省级教育强镇后又一次新的目标提升,应该说这次“创强”的要求更高、内涵更深、难度更大。为了保证“创强”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主要致力于在以下“四个坚持”上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
(一)坚持以教育优先为引领,切实推进教育强镇战略
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现“九五”教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快发展教育的“十五”规划。近年来,为争创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镇党委、政府不失时机、精心造势、周密部署,坚持把“创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党委、政府向百姓承诺的重大实事工程来进行重点实施。由于镇党委、政府历届领导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镇政府的大楼却仍是20多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楼房,不仅空间小,而且很多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安装。为保证“创强”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具体做到“四个到位”:
1、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确定争创目标后,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强”领导班子,组织有关力量,对照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规定标准,对全镇的教育硬件设施再次进行调整和投入。同时,由党委、政府牵头,多次召开社会事务办与辅导学校两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辅导学校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创强”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还多次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创强”工作汇报,积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努力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到制度落实到位。为了把对教育的重视真正形成持久的规范,我们相继建立健全了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学校调研和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一年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制度,镇人大主席团对教育工作专题调研视察制度,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等相关制度,使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纳入了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3、做到资金保障到位。我们新湾是萧山的一个经济欠发达镇,客观上财力不足,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就是最穷也不能穷教育,财政最困难也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最大投入。~年,全镇财政收入2408万元,用于教育1269.6万元,教育的拨款占全镇预算内专用资金的52.7%,年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53元,年人均教育经费579元;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225元,初中339元;实际公用经费:小学776元,初中1141元。同时,镇政府还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按规定足额征收,~年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607万元,占上年农民人均收入1.84%,较好地保障了教育的经费来源。
4、做到整改落实到位。针对预查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镇党委、政府认真讨论,落实整改。为保证“创强”经费的投入,镇政府决定取消原定于05年实施的3个项目:一是取消了新湾镇首届全~动会,二是取消了在全镇安装治安电子监控系统,三是取消了塘新线两侧的改造工程,投入500多万元用来新建新湾初中、镇小塑胶田径运动场,宏图中心小学食堂兼风雨操常增加计算机170台,多媒体50台,全镇中小学课改起始班全部安装了多媒体。镇中、镇小新增加计算机房,其它学校增加计算机数量。同时对四大系统、八类教室进行了投入和改造。10月份通过了学前教育达标镇验收。应该说整改措施有力,投入力度大,这对经济欠发达镇来说,做到这一步确实很不容易。
(二)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确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整合优化办学资源,是我镇构建现代化教育强镇的重
第三篇:创建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我们镇素有“垦区重镇”之称,教育一直是我们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我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去年镇党委、政府提出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目标以来,全镇上下对“创强”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一致,计划措施周密,效果体现明显。相信通过我镇的“创强”工作,一定会推动全镇的教育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
阶,全镇的各项工作也一定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跃。
一、本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教育概况我们镇位于萧山的东北部,东接农
一、农二两个农垦场和83021、83351两个部队农场,南连党湾镇,西邻省级中心镇—义篷镇,北靠广袤的萧山垦区,距杭州市中心约40公里,是萧山一个比较典型的垦区镇,也是全区区划面积最大的一个建制镇。全镇总区划面积88.6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3.6万人口。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依靠上级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们已经跻身省级教育强镇、省级卫生镇、杭州市小康乡镇、杭州市新农村乡镇和杭州市双拥模范镇的行列。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10016元),财政预算内可用资金2408万元。
作为萧山的垦区镇,新湾的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发展条件也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但这几年随着杭州发展战略的转移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兴起,新湾的区位优势不断凸现,发展潜力不断放大,外界对新湾的认同感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让我们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新湾历届党委、政府多年形成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持之以恒努力打下的扎实教育基础,使我镇教育事业一直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全镇现有初中2所,中心小学3所,镇中心幼儿园1所,公办民工子弟学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11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90人,小学专任教师121人。共有在校初中生1581人,小学生3250人,在园幼儿1050人。目前,全镇有省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省一级成校1所,杭州市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杭州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
二、创强的主要措施
开展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创建工作,是我镇继2001年创建为省级教育强镇后又一次新的目标提升,应该说这次“创强”的要求更高、内涵更深、难度更大。为了保证“创强”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主要致力于在以下“四个坚持”上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
(一)坚持以教育优先为引领,切实推进教育强镇战略
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现“九五”教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快发展教育的“十五”规划。近年来,为争创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镇党委、政府不失时机、精心造势、周密部署,坚持把“创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党委、政府向百姓承诺的重大实事工程来进行重点实施。由于镇党委、政府历届领导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镇政府的大楼却仍是20多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楼房,不仅空间小,而且很多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安装。为保证“创强”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具体做到“四个到位”:
1、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确定争创目标后,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强”领导班子,组织有关力量,对照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规定标准,对全镇的教育硬件设施再次进行调整和投入。同时,由党委、政府牵头,多次召开社会事务办与辅导学校两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辅导学校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创强”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还多次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创强”工作汇报,积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努力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到制度落实到位。为了把对教育的重视真正形成持久的规范,我们相继建立健全了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学校调研和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一年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制度,镇人大主席团对教育工作专题调研视察制度,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等相关制度,使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纳入了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3、做到资金保障到位。我们新湾是萧山的一个经济欠发达镇,客观上财力不足,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就是最穷也不能穷教育,财政最困难也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最大投入。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2408万元,用于教育1269.6万元,教育的拨款占全镇预算内专用资金的52.7,年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53元,年人均教育经费579元;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225元,初中339元;实际公用经费:小学776元,初中1141元。同时,镇政府还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按规定足额征收,2004年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607万元,
第四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镇江一中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总结
创建教育强镇是巩固发展“两基”成果,落实“科教兴镇”战略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教育强镇目标,真抓实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形成了“务实进取,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和合力,使我校的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创强工作在9月份顺利完成,为我镇创建教育强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回顾近年来我校的创强工作,有以下几点:
一、对照标准,制订规划,落实措施,扎实地开展创建教育强镇的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创建教育强镇,我校成立了以校长张华俊同志为组长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有关工作会议,认真学习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明确了创建教育强镇的目的意义和开展自查自评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工作程序,并根据标准分解指标,明确分工,落实措施,制定了《镇江一中创建教育强镇实施方案》,对照标准,找出差距,逐条加以落实。学校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不但听取各部门汇报,而且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二、全面发动,统一思想,营造发展教育的氛围。
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认识,营造发展教育的氛围是创建教育强镇的前提。我们十分重视抓住各种机会,运用多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创建教育强镇的目的意义、义务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及时召开教师学生会议组织宣传发动,使大家充分认识教育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我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理解“科教兴国,科教兴镇”的战略思想,从而消除了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了教育教育强镇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总之,为了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创建教育强镇,学校从创造外部条件到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全校形成了创建教育强镇的浓厚氛围。
三、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舒适的育人环境。
在创强工作开展前,我校规划落后,校舍残旧,门窗破烂,饭堂楼烂尾,教室设施落后,功能室不齐全,实验设备设施配备不足,学校校道旁挡土墙零落不堪,有泥石流隐患,围墙破残裂,学校绿化率低,晴天像黄土高原。为了改变以上破旧的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我校从下面几方面努力:
(一)多方筹措资金,师生义务献工,合力齐创强
为改变以上落后的教育条件,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镇委政府的领导下,对整个校园重新规划,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另一方面也努力发动校友、企业家捐资,其中93届校友捐款13万元建起一个高标准的水磨篮球场,全校师生共捐款12万多元。创强至今学校共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含教学仪器设备114.6万元,上级拨款400多万元,自筹资金200多万元等。
学校师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参与创强工作。除捐资外,还牺牲休息时间,利用节假日回校工作。近一年多时间里,教师献工200多天,学生献工100多天,维修校舍近5000平方米,种树130株,种草达5000平方米······
(二)加快基础建设,积极完善学校办学条件.搞好校舍维修建设。我校投入创强资金130多万元续建饭堂楼,建成准A级食堂,共三层,可容纳1000多人同时就餐。投入创强资金80万元用于教学楼维修。投入40多万元新建挡土墙500多平方米。其它新教师宿舍修缮费用约40万元、校道硬底化15万元等。共计投入300多万元,使校舍焕然一新,再无破旧、烂建筑。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教室和功能场室设置。
1、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其中用于400米环跑运动场改造、新建设四个水泥篮球场,一个水磨篮球场,三个排球场,三个羽毛球场,一个网球场。共计投入78.66 万元。生活后勤设备设施如课桌椅、饮水机、监控摄像等投入资金达66.6万元。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强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2、在教学设备购置方面按照标准化学校标准,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4.6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467元。购买教学用计算机数125台,教师专用计算机40台等教学学实验仪器一大批。
3、现在教学楼内设教学班19个,普通教室23间,全部使用电教平台,教师办公8间,多功能教室、科学教室、体育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各1间。实验楼内设置物理实验室2间,化学、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书法、计机教室、图书室各1间,全部都按标准化学校布置。为丰富同学文化生活,增长见识,学校投入资金10万元新增图书8164册,学校图书室藏书达2.5万册。
校园文化完善。为营造文化校园,绿色校园,为使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优美环境里接受熏陶,学校投入创强资金15万元,用于学校文化和绿化等。现在学校各功能场室到处可见文明标语,显眼处可见国学文化精粹,校园绿化面积达到9000平方米,校园里已是花草遍地,绿树成荫的优雅育人环境。
(三)创强改旧貌,学校换新姿。
通过教育创强改造,学校一改旧貌,展现新姿。现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绿草如茵。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文化广场读书公园相对独立,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饭堂和教工宿舍错落有致,校道全部硬底化,创强期间栽花40000株,校园绿化率达到45%以上。新续建成的饭堂大楼,是准A级 食堂,配有标准化师生食堂操作间和餐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吃饭难的问题。为改善教师安居而改建的新教师宿舍楼也已完工。现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完善,400米环跑,足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一应俱全。校内闭路电视监控和自动化办公系统齐备,功能场室全按标准化学校配置,学校图书室藏书2.5万多册,现代化教学设备完善,已实现班班有平台,办公全电脑化。学校已实现了校园园林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优化育人环境,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彻底改变了学校面貌。
四、存在问题
我校虽在2015年教育创强工作中顺利通过,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创强资金缺口大,筹措资金压力大,现学校负债达200多万元,且个别项目仍然需要继续投入完善;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有待全面提高;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未能形成特色。
五、下一步工作部署
(一)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多渠道、多方位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对教育事业的支持,通过捐资捐物助学等方式,使全社会都能继续参与到“创强”工作中来,营造全民助学的氛围。
(二)强化提升教育工作内涵。通过实施创强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我校将继续加大投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注教育发展,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强镇为契机,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篇:创建教育强镇
创建教育强镇 促进教育跨越发展
——四会市罗源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申报单位:四会市罗源镇人民政府 申报时间:2010年9月
目录
一、基本情况…………………………………………………..第1页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第2 页
(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合力创建教育强镇…………… 第2 页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发展 ………………………… 第3页
1、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第3页
2、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第3页
(三)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3页
1、调整学校布局,实现优化整合 ……………………………… 第4 页
2、建设规范化学校,增强教育实力…………………………… 第5页
3、建设平安校园,创设平安环境……………………………… 第5页
4、尊师重教,营造良好氛围…………………………………… 第6页
5、实施信息化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第7页
(四)均衡发展教育,多层次教育同步发展……………………第7页
1、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第7页
2、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第8页
3、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第9页
4、广泛开展社区教育…………………………………………… 第9页
(五)加强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教育水平…………………… 第10页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第10页
2、实施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第11页
3、积极提高教师福利,调动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 第11页
(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第12页
1、以德育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第12页
2、狠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13页
3、抓好体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14页
4、科研促教、促进教育水平提高………………………………第15页
三、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第15页
四、自评结果…………………………………………………….第16页
创建教育强镇 促进教育跨越发展
——四会市罗源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罗源镇位于四会市北部,由于地貌特殊,三面环山,形似盘地罗纳五水之源,故称罗源。全镇总面积26平方公里,辖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有56条自然村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30人。其中外来人员328人。
罗源镇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被评为省文明镇,时任省委书记的谢非同志多次到罗源镇调研,并号召全省向罗源学习,罗源镇成为了当时的“岭南明珠”。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动,罗源镇经济社会发展已初具规模,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功能较全,是四会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现已发展成为潜力较大的新兴工业城镇。2009年,全镇实现GDP1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规模工业总产值4.975亿元,同比增长23.5%;实现税收入库2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再次实现两年翻一番;人均财政收入2215元,比全市人均财政收入1839元多376元,名列四会市前茅。
近年来,罗源镇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强镇战略,以创建省教育强
镇为契机,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提高师资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调整学校布局,优化了教育资源配臵,育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我镇原有3所完小,一所初级中学,经布局调整后,整合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师44人,学生535人;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149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212人。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合力创建教育强镇
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教育,把教育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教育工作会议制度,专门研究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订解决方案。“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是我镇党委、政府的坚强信念,“重教兴学,科教兴镇”已成为我镇领导班子共识。镇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了解办学情况,及时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010年初,我镇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奋斗目标后,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一是召开创建教育强镇的动员大会并组织镇村干部、教师认真学习《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方案》,提高干群对“创强”的认识,树立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成立以镇党委书记吴楚敏为组长、镇长梁海连为副组长、镇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职办公室,并制订《罗源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方
案》。三是组织镇“创强办”成员有针对性地走出去学习取经,明确做法,增强信心,创新思路。四是充分利用本镇的宣传媒体,以悬挂标语、派发传单等手段,把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目的意义宣传到各村、居委会、学校,让“创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发展
1、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以重教为先,以兴教为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一是对教育的投入实现逐年增长:2007年至2009年,市、镇财政对我镇教育拨款分别为223万元、245万元、263万元;二是生均教育事业费实现逐年增长:2007年至2009年,生均教育事业费依次为1950元、3232元、4040元;三是生均公用经费实现逐年增长:2007年至2009年,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625元、700元、710元。
2、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我镇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发展,镇领导主动联系有关企业和社会组织,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2006年广州杰伟公司出资30多万元为洞心小学进行教学楼翻新;2007年、2008年佛山企业家冯绍泉先生为中小学捐赠了
价值约15万元的设备设施;2009年企业家叶伟光先生为学校捐赠了一批办公设备、杰伟公司分别为学校捐赠了办公设备脑。社会力量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使我镇的办学育人环境跃上新水平。
(三)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调整学校布局,实现优化整合。
我镇学校布局调整有“起步早、力度大”特点。2000年前,镇内原有5所小学,1所中学,学校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功能场所欠缺,设备落后,专业教师缺乏,素质教育难以开展。2000年初,镇委、镇政府为了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臵,按就近入学和相对集中的原则从办优质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出发,制订了《罗源镇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对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且分散偏小的学校进行全面调整,规划将全镇5所村办小学进行合并。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向群众讲明布局调整的意义;二是落实“三对一”责任制,即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和一名教师负责做通一名需撤并学校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三是落实补助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的政策,减轻贫困生家庭经济负担,帮助解决边远学生学习、生活、交通等问题。通过落实布局调整政策,2000年9月,圆满完成了第一轮的布局调整工作,共撤并了2所村办小学,将原有的新丰小学合并至石寨小学、将红旗小学合并至洞心小学。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初步实现了规模办学设想。为进一步优化整
合教育资源,开展规范化学校建设打下基础,为了创建省教育强镇,我镇实施了第二轮学校布局调整。为了使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完成,镇委书记吴楚敏,镇长梁海连亲自带领班子成员、村委干部挨家挨户深入细致地做家长思想工作,通过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8月顺利将罗源中学、中心小学、洞心小学全部合并至石寨小学,整合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了我镇教育资源的配臵,全面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档次、品位和水平,为我镇创建省教育强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建设规范化学校,增强教育实力。
近年来,我镇把建设规范化学校作为提高我镇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来抓,对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的硬件、软件建设都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3、建设平安校园,创设平安环境。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镇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成立了以镇委书记吴楚敏为组长,派出所、综治办、司法所、文化中心、工商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学校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罗源镇平安学校建设工作方案》。领导小组定期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综治办、司法所对全镇重点人群进行监控;派出所每天上学、放学时段派出警员在学校门口及路口布防。此外,我镇还
加大校园安全工作投入,先后投入5万元为罗源学校、中心幼儿园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添臵了技防器材,并聘请了4名专职保安;其次,2007至2009镇投入32万元,用于小学自来水安装、添臵课桌椅和改建幼儿园;2010年镇投入650多万元作为创强资金,新建罗源学校综合楼1栋,面积880平方米;投入87.13万元安装防雷设施和消防设备;投入388.82元改造200米运动场。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多年来我镇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为学生安心学习创设了和谐、平安环境。
4、尊师重教,营造良好氛围。
镇党委、政府坚持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和春节教师座谈会,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把优秀教师推选为镇、市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同时每逢中秋节、教师节、春节等节日,镇领导都为全镇教职工送上礼品、慰问金,让教师感受党委政府的关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家冯绍泉先生近三年每年教师节筹集10000元资金,用于慰问教师。我镇在生活上对教职工给予关怀,关心患病、离退休和贫困教师的生活,积极筹措资金为教师购买医疗保险。罗源镇镇委、镇政府一直认为“教育无小事”,发现教育问题就立即研究解决。如:2007年中心小学、石寨小学、洞心小学教师宿舍还没有安装自来水,给教师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
便,当得知这一消息后,及时安排资金5万元为学校铺设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教师用水困难的问题。2008年分管教育的领导到中学和小学调研时发现部分教室课桌椅破旧且没有风扇,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镇委领导及时争取到佛山企业家冯绍泉先生的支持为学校添臵了价值1.5万元的课桌椅凳和风扇,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2009年我镇积极争取省财政厅教育扶持资金10万元,用于中心小学校园广场建设,进一步美化了校园环境。
5、实施信息化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
在市教育局支持和指导下,我镇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扎实搞好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建设,按高标准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经过短短三年的努力,我镇的信息化建设在学科教学、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整体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学校建立了校园网,计算机拥有量为12台/百人,按市要求,全镇小学四年级以上信息技术课开设率达100%;45岁以下教师全部会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技术,45岁以上教师基本会操作计算机,76%的学科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时覆盖率达37%。
(四)均衡发展教育,多层次教育同步发展
建设教育强镇必须坚持均衡发展,努力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1、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我镇认真贯彻《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大力抓好学龄前三年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一是加强学校管理,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镇制订了《中小学防流控辍措施》,把防辍控流纳入党政主要领导考核范围,严格控制学生的流失,严禁开除学生,落实各种帮教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学生的辍学率,其中初中控制在1.2%以下,小学控制在0.2%以内。由于几年来都注重对学校“防控”工作的监督,很好的巩固了就读率。二是严格落实免除学杂费制度,确保学生依法享受义务教育权利。三是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得问题,抓好“低保”家庭在读子女助学金的发放,同时督促各中、小学切实做好非“低保”困难的子女助学工作,避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007年至今,我镇没有出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四是积极开展奖教奖学活动。2003年澳门同胞江全先生在我镇设立了奖教奖学基金,七年来共奖励优秀教师55人次,奖金5.5万元,奖励优秀学生102人次,奖金2.04万元。2007年广东省四会监狱团委在我镇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共扶持了10名困难学生。五是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制订了《关于外来工子女就读我镇学校的意见》,规定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外来适龄儿童入学,三年来共解决了18名外来工子女读书问题。2007—2009学,全镇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7.7%,小学适龄儿童入
学率、初中入学率都达100%,小学毕业率100%,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率98%,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98.2%。高中毛入学率87.05%。
2、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我镇在抓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牵线搭桥,共筹得资金30多万元,于2007年2月新建了罗源镇中心幼儿园,改善了原镇中心幼儿园落后的办学条件,有效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从制度上加大了对幼儿园的监管力度,保证了办园质量,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近三年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逐年上升,2010年达87.7%以上。
3、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我镇坚持全面、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成人教育。1988年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成人文化学校教学大楼。我镇还结合实际,不断调整成人教育工作思路,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中心,以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为补充,辐射各村、各单位、各企业,形成成人教育的培训网络。坚持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重点,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的实用知识、科学技术、劳动技能培训与科普讲座,不断拓宽成人教育培训面,有效地提高了我镇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每年都至少开办3个以上的长班,三年培训达多
5523人次,培训面达到39.4%以上。1996年,我镇成校被评为“四会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10年9月被评为“肇庆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4、广泛开展社区教育
我镇结合实际,以社区为依托,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运用多种手段抓好社区教育。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力度。近年来,我镇高标准新建了罗源文化中心,设施配套完善,为全镇群众、外来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2008年镇文化中心被评为“广东省一级文化站”,成为我市唯一的一级文化站。二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我镇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明单位、书香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加强群众的荣辱观、家庭美德、文明礼仪教育;以生态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创建活动为契机,对群众进行现代新公民教育,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三是丰富群众文娱活动。我镇每年利用各种节日举办各种体育竞赛、书画展览、征文比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广大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了我镇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加强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教育水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保障。我镇历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把它作为创建教育强镇的重中之重来抓。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为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我镇每年都开展“爱与责任”为中心的一系列主题教育。组织全体教师重点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件,并撰写心得体会。镇每年专门召开2次师德交流会,搭建交流平台,让广大老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年终考核重要内容,对师德建设不达标的,取消当年的年终优秀考评并全镇通报。通过狠抓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思想觉悟和职业修养,树立了人民教师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近年来,何锡桃、邓杏颜、伍尚平、江伙生、黄成康等老师被评为四会市先进德育工作者光荣称号。
2、实施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我镇大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共有15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有2人参加市校长培训班学习,其中中心小学朵应衡校长2007年9月参加了肇庆市小学名校长培训班。通过培训,一批有特色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目前,我镇小学有专任教师28人,学历达标率达100%,大专或以上学历19人,大专率67.8%,本科7.14%;研究生2人,占3.48%;中学专任教师15人,学历达标率达100%,本科率是40%。
3、积极提高教师福利,调动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积极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我镇教师工资统一由市财政按时足额统发。2008年起全市教师的工资实现了高水平的“两个相当”,实现了教师的工资与公务员的工资相当,全市教师的平均年工资达到55956元,排在肇庆市各县市区的前列。镇财政积极落实好教师节假日慰问金、奖教奖学金等各种教师福利待遇。2008年,教师节假日津贴与公务员同标准同步发放,全镇教师福利待遇得到了明显提高。另外,每年的教师节、春节,镇政府均拨出专款用于慰问在职、离退休教师,并隆重表彰、奖励先进教育工作者。其次,镇政府还每年组织教师进行体检。2000年以来,我镇多次被评为四会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在建设规范化学校工作的同时,我们从素质教育入手,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积极推动我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1、以德育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镇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探索德育新模式。一是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和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研讨德育工作问题,加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健全了团委会、学生会、少先队、家长学校等组织,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
合”教育网络,制订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军训、升旗仪式训练、学雷锋活动、每日一语、到敬老院慰问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积极举办“反对邪教、拒绝吸毒”宣传图片展览、“6.26国际禁毒日”专题宣传教育,使学生受到警戒教育。三是充分挖掘地方德育素材。在我镇敬老院设立德育基地,拓宽育人渠道。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我镇根据学校实际,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几年来,我镇学生违法犯罪率为0。
2、狠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几年来,我镇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工作,积极推广课改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2007年我镇组织学校领导和骨干老师到广州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越秀区登峰小学参观学习。2008年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领导两次带骨干教师到我镇指导教学工作,还捐赠了价值约50万元的电教设备。2007—2009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组织学生到我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
对全镇中小学生进行英语辅导。我镇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和改革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工作。从2007年起,我镇小学开展了“嫁接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专题实验。有效解决了“满堂灌”的问题。2007—2009年,全镇小学的质检成绩合格率均达到或超过市的要求;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亦不断提高,中考成绩处于全市的中上水平。另外,中小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有21项,其中,获国家级1项、省级5项、市级15项。特别是石寨小学黄诗琪同学参加2008年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二等奖。
3、抓好体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镇各中小学在抓好主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和一届中小学运动会。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模式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各中小学校认真抓好“两课两操两活动”“阳光体育”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针对学生特点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近三年,我镇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年分别为97.2%、96.7、96.9,优秀率年为25.4%、27.6、30.1;初中体育课考核合格率达98.4%、98.3、97.6,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8.0%、97.6、97.3,体质健康优秀率35.0%、35.4、38.3。近年来,我镇各中
小学特别重视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经常开展内容丰富的文艺活动,学生的艺术作品屡获奖励。我镇中学、中心小学在2007年四会市第六届校园艺术节、2009年四会市第七届校园艺术节都获得铜奖。并有15名同学在艺术节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
4、科研促教、促进教育水平提高。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实现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镇不断完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管理网络,加强对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管理,引导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科研兴教观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改革试验,逐步形成“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和“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的新局面。近几年,我镇教育教学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题立项2个,其中县级1个,镇级1个。近三年我镇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43篇,其中省级5篇、市级38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2篇。
三、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创建省教育强镇,我镇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镇教育正在大踏步向规划范、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镇教育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2、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细化。
3、教研相结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4、教育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我镇对各项指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评分,各项必达条件全部达标,自评得分为 496分,占总分值的99.2%。我们认为,罗源镇已具备了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标准,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请予以督导验收。
四会市罗源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