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 作者:蒋 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2期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爱情题材的处理
语文教学中爱情题材的处理
上必修二时,有一篇课题是《诗经两首》中的《氓》,当讲到那个女子“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我不禁感叹说:“恋爱中的女人是疯子,再讲到女子被抛弃时,我忍不住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子。”课后评课时,语文组同仁对我这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是最后还是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恋爱中的女人是疯子,恋爱中的女人是傻子”之类的话不大合适,最好别提恋爱两个字,我这种说法不是会让学生们更向往爱情吗?长此以往,学生还有心思学习呀!
评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的确,在现代信息社会,面对爱情,教师能否再回避,解读爱情会给学生早恋推波助澜吗?一系列问题也跟着摆到了我的面前。那么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处理爱情题材呢?笔者以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教师要正视中学生朦胧的感情,勇于解读爱情作品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多少名篇作品让我们铭记于心,感动至深。从古典诗词到现代诗歌,从《诗经》到《雨巷》,从《孔雀东南飞》到《罗密欧与茱丽叶》,从《红楼梦》到《边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大胆地选取了爱情题材的作品,于是,爱情撞进了语文教学课堂。
时光已经奔流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飞速发达,世界瞬息万变,中学生普遍早熟,他们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和异性交朋友,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是心里还是生理都难免对这个敏感话题产生好奇,加之现代生活中电视、网络、口袋书等有关爱情问题的渗透,因此,中学生的恋爱现象并不会因家长、老师的担心而消失。相反,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出现普遍化,低龄化,公开化的趋势。爱情,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教师大可不必将爱情的话题在校园里讳莫如深,不必谈“爱”色变,更不必将中学生谈情说爱视为大逆不道。不少语文教师一副道学家面孔,谈到爱情题材是讳莫如深,顾及左右,草草收场。“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老师的回避与顾及反而浓厚了学生对爱情的兴趣,致使不少学生的个性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协调,肤浅地认识社会与人的情感,最终走进感情的误区甚至人生的死胡同。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心态正视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学生之间的懵懂感情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
教师应勇敢地去解读这样的爱情作品,运用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传达正确的信息,教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香花毒草,辨别爱情的真善美假丑恶,培养学生纯真高尚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感情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师要注重语文课程的特点,准确解读爱情作品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已不是作为技术性的语言训练工具,而是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承担着文化建构的任务。中学语文终极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现代意识的公民。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倘若抛弃在古今文学中占有主旋律的爱情文学作品,那语文也就失去了灵魂,爱情是人类正常的基本感情,对爱情的向往也是健康心态的表现。中学语文教材把鉴赏爱情题材作品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语文能力的突破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新编的语文课程中,教材选入爱情题材作品是符合当代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符合我们新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毕竟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会使用语言文字的有思想的人”。与其让街头的淫秽书刊影视节目网络爱情等东西乘虚而入,导致身心伤害,不如在课堂上好好利用文学精品让学生对爱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正确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爱情观和人格。
三、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第一步,让他们畅叙爱情
薄伽丘说:“纯洁的爱情是人生中一种积极的因素,是幸福的源泉。”既然爱情走进了课堂,身为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们了解爱的真谛,感受爱的美好,帮助他们走好青春的第一步。教学中教师不要让一味地学生接受自己的观念,要给学生创造畅谈的机会。因为在中学生阅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学生们的思维创新,想象能力非常丰富,我们要懂得相互理解,尽量做到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聆听,用赞赏的眼光去赏识,友善地去引导,这样既可消除他们紧张而又恐惧的心理,又可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大胆发言,老师决不能歧视他们的想法,而要加以鼓励。
当然,教师可以在课下举办诗歌散文小说或剧本精彩片段的朗诵会,也可以组织欣赏戏剧演出,观看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欣赏诗歌经谱曲而成的歌曲,这样让学生更广泛的接触爱情题材作品,使他们走出教材,拓展阅读,也可以用辩论或以作文的形式评价某人某事,说出自己的看法,从学生的评价中看到优秀婚恋作品触动青少年心灵的隐蔽处,使他们的情感受到鼓舞,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爱情的理解,又有利于他们正确的对待爱情。
弗洛姆说:爱是需要学习的。没有经过学习的爱情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学生朦朦胧胧的爱情观只有通过引导与学习,才能够成为理性的有价值的爱情观。因而,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的解读,挖掘其情感内涵,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
当爱情撞进语文课堂,就让我们以语文艺术化的方式让美好的爱情世界与学生美好的心灵世界融为一体,让教与学和谐应答,让语文教育的智育与美育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吧!
参考文献:
[1]王莎微.贯彻新课程标准 实施大语文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2]邵天坤.《“语文开放式大课堂”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3]《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第4卷第8期.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优雅的教态美,悦耳的语言美,养眼的形象美,让学生在和谐的、轻松的、优雅的,悦耳的,多彩的课堂里遨游,来学习这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关键词:美;和谐美;教态美;语言美;形象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46-0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美的艺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处于对未来充满幻想,充满理想的花一样的少年更是期望看到的,想到的都是美的。在教学中我感到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了兴趣,才能把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能不能学好语文,与他们爱不爱上语文课有着重要关系。本身就是美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处处有美的存在。教师也应该去创造美,发掘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在美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下面就谈谈自己浅薄的见识。
一、形象美
学生喜爱接受老师才能去认真听,仔细思。学生如果对教师都不能接受还谈得上听讲,谈得上思考吗?所以教师首先从形象上融入学生,这里包括发型、衣着、化妆等。发型上,不是完全迎合学生的追星心理越奇形怪状越好,而是不要太老土,还像“五四”时期似的。衣着上方面,如颜色、搭配、款式,都应跟上时代。如果是女教师最好化点淡妆。但是这一点,农村一些教师和年纪较大的教师还有点不能接受。但是你想,夏天到了,女教师穿上得体的裙子,留着简单大方的发型,化着淡妆,一脸春风走进课堂,效果会怎样?学生们会精神抖擞的听讲,教师自己也会充满信心的上课。
二、和谐美
1、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线,或明或暗的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时,都能通过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文中那优美的语言材料中,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使学生进入课堂,进入课文。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己的总结,来解决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
2、学习内容的和谐美
语文教材内容多是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总留给教师许多发展的空间。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教师应重视拓宽教学内容,丰富语文活动形式。教学内容不再囿于课文,在课堂教学中联系能联系文中相关内容,作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课本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警惕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过早、过多补充内容,或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尤其是对刚进入中学的年级学生来说,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态美
怎样才能使孩子们爱上语文课?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固然重要,美的教态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课堂上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表情,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影响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兴趣。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当自身的容貌服饰、言谈举止以及心理与自我感觉相统一时,才是其最具风采的时候。在课堂上,我总要求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教态。只要一站在讲台前就要做到姿势挺拔、自然,动作协调、有精神,给学生亲切、可信的感觉。在讲课时各种手势的配合力求干脆利落,文雅和谐;目光、表情时时与学生交流,力求“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语言美
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美的课堂语言也至关重要。课堂语言与一般的日常口语和书面语言有不同之处,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精确性、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和韵律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语言流畅、吐字清晰、语调亲切有节奏,讲究抑扬顿挫,有起有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容易理解并产生共鸣。有时还不失时机地用一句“妙语”或一段小幽默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创造一个热烈轻松、有秩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饱满,不知疲倦地完成学习任务。和风细雨,润物无声;高潮迭起,珠落玉盘是我的希望。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共同演奏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温婉轻柔,张弛有度;舒缓处如诗如画,高昂时如醉如痴;而老师恰是那统领全局的乐队指挥,这则是我理想。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形象美,教态美,语言美过程和谐美,教学内容美,都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决定着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绪,课堂的氛围,教学的效果。每一个教师都应努力做到这些。
第四篇:将爱情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将爱情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徐闻中学
语文科组
林小平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传媒手段的日益多样化,高中生接触爱情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而对他们进行爱情教育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爱情教育的必要性,教师博爱、宽阔、敏锐之心的具备,教材中爱情篇目的教授,课外爱情文学的拓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彻爱情教育。
关键词:爱情教育
语文教学
拓展阅读
爱情教育是属于情感教育的一个环节,在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综观语文新教材可发现,涉及爱情的作品不少,诗歌有《雨巷》、《错误》、《氓》、《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雨霖铃》等:小说有《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等;戏曲有《雷雨》、《长亭送别》、《哈姆雷特》等。高中新教材如此频繁地出现爱情题材的作品,教育工作者怎么能够回避呢?其实,在高中阶段,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爱情教育呢?
一、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风华正茂,渐趋成熟却又涉世未深,有着单纯而美好的审美心态。从生理角度说,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时期,是爱情的朦胧期,对“爱情”这样的话题特别敏感但他们不敢公开说,更不敢公开去了解去谈论,而内心深处却强烈地对异性或爱情的话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如果这种求知欲望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知时,街头那些淫秽的书刊杂志、影视节目的镜头及网络中美眉便乘虚而入,趁机引诱他们。这个时期的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对给他们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是非不清,好坏不分,所以,那些病态的东西很容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身心造成伤害,早恋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一个证明。但早恋带给中学教育不少问题:一方面,青少年心态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上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现在偶像剧、言情小说铺天盖地,在那些文字中对于爱情的理解大多是成人化、1 庸俗化、甜腻化、肉欲化,对中学生的爱情观产生的多为负面的影响,使中学生在处理早恋时出现不少行为偏差。因此,很多学生希望教材能贴近生活而不是远离。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做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高中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沽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相反,要正视它。
二、教师应具备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在中学生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爱情教育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要具备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够稳定的,特别是在爱情方面,缺乏足够的自制力,他们对爱情既兴奋新奇又渴望获得更多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传授给他们合理的处理早恋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希望能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坦诚交流。如果教师在态度上稍为不注意,导致学生的心理需求被漠视或被拒绝时,后果将不堪设想,也许影响终生。所以教师在处理情感问题上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应保持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竭尽全力去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
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最好的方法。高中语文新教材所选爱情题材的作品基本上沿袭旧教材,没有做太多的删减。这类作品或歌颂爱情的纯沽与崇高,或传达相怜相思的情感,或赞颂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等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知相许的痴情,《雨霖铃》中的不舍与忧思,《孔雀东南飞》中的真诚与挚爱,《边城》中的纯朴与自然等。教材中美好、纯洁的爱情正是他们内心深处萌发和向往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必要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 2 的审美心理与行为动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许多同学在学完沈从文的《边城》后各抒己见,有人为翠翠的结局感到惋惜,有人为她的等待呐喊,有人为她的痴心感动„„无论哪种见解,他们都认为翠翠的故事中蕴涵着人类至真、至诚、至纯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此外,我们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细节的东西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感。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十七为君妇”,这是否意味着“早恋”早已有之,不足为奇?这一方面说明古人缺乏有关人生长发育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习惯造成的。今日心理科学告诉我们:由于营养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的生理成熟年龄已经大大延迟。这一巨大的矛盾给教育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讳疾忌医,鸵鸟政策,当然不行;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更是不对。唯一的对策是,让学生在遥望爱情的中学时期受到爱的教育,作好爱的准备。这样既破除了爱的神秘感,部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作好了爱的理论准备,为以后恋爱期进入真正的恋爱提高婚恋质量做了一件好事。
教材几乎以爱情闪光的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现实生活中爱情不会只有光明的一面,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可以发现,在我们的周边,失败的婚姻数不胜数,近年来父母离异的学生比例日趋上升。作为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教师,深刻体会到父母的分手、家庭的破裂对青少年成长的伤害。在他们没有选择地要承受家庭痛苦时,有谁真正想过,除了伤害,这些无辜的孩子还要承担些什么!当爱情和婚姻陷入困境时,我们又该作出一个怎样理性的抉择?这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强爱情的责任感,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明天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一代又一代的人负责。
四、走出课本,拓展阅读爱情文学
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教育。我们还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分析其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豪气与爱妻念家的儿女情长的完美结合——“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乐牺 3 牲吾身与汝身之祸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让学生理解“无情未必真豪杰,丈夫亦是常人”的情感真谛。《牡丹亭》中“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的至诚; 简·爱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追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相许等。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爱情教育,并不是鼓励学生过早涉足爱情,即早恋,恰恰相反,是为了防止学生早恋,让他们感受爱情的优美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低俗,知道如何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审美观与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妥善处理好学习、生活与爱情的关系,明白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为理想奋斗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2006年6月24日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刘艳龙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认知和情感教育,二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的、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天天都力求纯粹合理,合乎科学、逻辑、语法,仅仅理智的进行语文知识传授,那么我们就会亲手造就语文学科的“流失生”,即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语文实在是一种缘分,更何况学生不是容器、口袋,他们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后蹦乱跳的一群,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和灌溉。学生不仅依靠认知而行为,而且受情感的左右而行为。但情感与认知若不能相互配合,或竟至彼此冲突,那么情感足以干扰认知学习。
纵观当今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为目标,以健康,良好的情感素质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在课堂教育中,如果人的情感方面出现障碍,就会影响人格的其他方面的品质,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空谈不上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仔细地想一想,如果一名的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后,其发展前途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教学中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中队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即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 的情感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我个人认为,首先我们要了解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一、情感教育有助于诗化语文教学
如前所说,学语文是一种缘分,一种情缘。语文工具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工具,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是表达情意,那么,由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文章作品,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蕴含一定的感情色 彩。其中,语文教学以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很浓厚的情感因素。因此,寓情于语文教学的特点,诗化语文教学,是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所以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
二、情感教育有助于强化语文学习
情感不能代替认知,但是凡是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波动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且保持牢固有的甚至终身不忘;凡是学生对之具有好感,发生热爱,产生迷恋的事物,就能巩固地保持在他们的记忆中,从这个方面上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信号功能和强化功能。所以语文学习呼唤着情感。
三、情感教育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难免有产生压抑、困惑、寂寞、疲倦等消极情绪的时候,也难免有情感脆弱的时候。语文教学尽管不等于心理学,但能从感情狭义的状态中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再者,人的情绪与生物性需要有关,它常以心境或激情的状态,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人的情感与基本社会需要相关,它既带有人类的某种天性,又在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较含蓄、较稳定的特点。人的情操语法噢及社会需要相关,它更多的是在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更深沉、更坚定的特点,如道德情感、美感、理智感等。所以,学生的全发展呼唤着情感。
在语文课中但多数是文质兼美,历史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扣人心弦,但为什么有的学生对语文课会感到枯燥无味呢?会感到消极被动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只把语文作为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至于把活生生的语文课讲“死了”。学生并无兴趣可言,因此,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学生才能感觉到以情激情,才能将情感发挥到最高境界。那么,教师应怎样做,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要进入角色。教师进入角色,必须建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的情感必须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如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好感和依赖,随着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师生互动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习结果也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次,教师应重视创设情景。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应善于创设情景,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作家之心于教师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这时候,学生怀着一种新分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共振共鸣”中迸发。
第三、是教师的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之生动形象,充分情感的语言,这种语言有助于挖掘情感因素,有助传情达意,叩击学生的心弦。无声语言之表情和配合得体的手势和动作,教师岁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爱恶语的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情感的对立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征,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美的力量,以及自由积极向上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至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确立地位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根本上说,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可以说,如果没有情感的配合和促进,认知活动简直无法进行。把教学看成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活动,以为只要掌握知识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极其片 面陈旧的。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对只强调传授知识的旧观念而言,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倘若无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他排斥在语文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之外,则仍然不完整。而事实上,许多语文教师总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加强情感教育的路子。任何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上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渗透自己的情感,完全没有情感教育的语文课客观上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进一步增强情感教育的意识,努力做到有心、有序、有效,真正确立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情感教育决不是随心所欲的事,不是高兴就进行不高兴则可以取消的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有关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情感教育的目的,要点、方法和途径。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如果忽视了情感教育的目标以及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就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认知活动出现障碍。应该从整套教材到每一册书每个单元每篇文章,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情感教育目标和计划,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反复强化的情感教育过程。这样才能克服随意性,克服星星点点,一鳞半爪的现象和一曝十寒的毛病,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培养和训练,不仅要明确情感教育的内容,而且要着眼于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情绪和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这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之一,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自我就教育能力的训练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感染固然重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的增强,自身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要把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就一定要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有的放 矢地加以引导米促成转化,促进每个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并进而使整个班集体成为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群体。要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做法,废止一切空话、套话、大话。只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情感教育,才能叩响学生的心弦,受到实际效果。那种贴标签,画蛇添足的做法,只能造成情感的冷漠,甚至虚伪,而不能激起情感的波澜。
二、着眼发展、建立机制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塑造。这就是说,要使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操,并强化情感发展的机制。
应该在情感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激发起情感感受的欲望,并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不同于逻辑的理性认知过程,它不属于认知活动的范畴,而是与认知活动交融在一起的,与认知活动相辅相成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同认知活动一样,是人的发展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情感教育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只能寓于听说读写之中。
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之中。通过范读把教师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课文本身对学生熏陶感染固然是重要的,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也不可忽视。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之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教师这个特定的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高质量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的齐读,个别读、分组读,也不只是为了熟悉或背诵课文,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体验的交流和深化。课上各种形式的读,固然应一度正确为基本要求,但同时也必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严格地说,若不能正确把握课文中情感的基调,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读正确。
情感教育应寓于讲解之中。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包括情感的熏陶。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表现或表达出自己的爱 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甚至久远的影响。教师更应深深懂得,一堂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象诗一样精炼、感人。以捷克的结束语,特别是交完一篇扣人心弦的文章的结束语,应该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能呆板地收束,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至于讲解时的声调、表情、体态,所用词语的感情色彩,无不仅反映教师的情感激起对课文中人物、事件的态度。而所有这些都不可能详细地写在备课笔记上,只能伴随知识的传授和阅读的指导渗透在讲解之中。
情感教育还应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并延伸到课外活动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作品,不知要揣摩字、词、句的含义,贫家篇章结构的特点和写作的技巧,还必须求的情感的沟通。这里用常用的手法,进入角色。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中的认同而忽视这种情感体验,就很可能导致认识的浅薄和语言的干瘪。科内的情感体验,靠的是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围绕语文教学所进行的参观、访问、观察、写生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上述的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感受、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坎上打下烙印。所以,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旅程。
情感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学就像一个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样,显示出勃勃生机,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反之,则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
三、协调关系,创设情境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协调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众所周知,情感教育是认知发展的动力。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离不开情感的作用。由于情绪的低落或波动,由于情感的淡薄或抵赖,认知活动必然处于低效状态,甚至难以持续。反之,由于情绪稳定,由于情感的投入和他的调节作用,认知活动 才有可能顺利进行。忽视情感教育的同时,往往看不到情感教育的作用,一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卡壳的现象,就一味埋怨学生。殊不知,没有情感教育的参与,学生的认知是很难进入最佳状态的。
要协调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空间进行的,为优化教学过程,需优化教学环境。一个班级的环境,学风如何,影响每个个体的学习。应该使每个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学习,努力激发他们的动机和兴趣,一堂成功的课,一定要有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投入。那种完全由教师讲,学生听的作法,不仅不利于认知活动的进行,而是就情感教育而言,也是绝对不可取的。
优化教学环境的突出任务在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是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就必须破除封建的师道尊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企图用强制的,训练的手段要求学生建立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那是南其辕而北其辙。教师的成功应表现为引导学生乐滋滋地读书,主动地求知、探索,自觉地接受教师的熏陶感染,提高渎职,发展个性。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师生思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情感。教师即可使自己的情感隐而不露,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可以直抒胸臆,叩击学生的心扉。由此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则既可以似清风吹拂下的微波,又可以像飓风掀起的波澜。一切都应该合乎情理,顺乎自然。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即以诚感人,有以言感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课文中所表现的感情、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志情、爱国情,爱心、善心、事业心、进取心、自信心,正义感、责任感、审美感等等,教师要认真地感受,以自己真切的体会与学生交流。千万不能以教训人的口吻对学生唱高调,说假话,千万不能故作姿态,矫揉造作。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魅力,体现情感教育的真正内涵。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更是教学氛围的灵魂,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总 之,语文教育中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利用情感教育,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