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教育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8:4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国平教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国平教育读后感》。

第一篇:周国平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心得

王小红

教育应该要培养怎样的人?成功的人要具备什么品质?这两个问题是要从事教育的人首先要思考的。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 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现今教育,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若挂着教育之名而实际上对素质起了压制、扭曲、摧残的作用,就只能说是伪教育和反教育了。毋庸讳言,今日的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只教给学生一些狭窄的专业知识、结果必然使大多数学生心目中只有就业这一个可怜的目标,只知道作为谋生手段的这一种不快乐的工作。

在书中,作者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看一个学生的智力素质好不好,第一个尺度就是看他对事物有没有好奇心,对知识有没有兴趣。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尚的灵

魂。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从学校和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也不是讲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一个有趣的教育的定义:你把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而那个忘不掉的剩下的东西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不要挫伤孩子的哲学兴趣,而要保护和鼓励,而最好的鼓励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思考和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都不可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本身,使我们对那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中。因为孩子们是多么善于提出既不实用,又无答案的问题,这正是哲学问题的典型特点,可惜的是,它们往往被毫无哲学听觉的大人们扼杀了,同时也扼杀了许多未来的哲学家。而老师必须有着活泼的心智,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把它们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而人生最珍贵的价值和最美好的享受恰恰就寓于这样的成功之中。一个人若不把自己的理想、思考、感悟体现为某种社会价值的人,都不能说他有事业。

第二篇:《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上庄小学—林彬双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三篇:周国平读后感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周国平的《妞妞》不是一本让人读后“潸然泪下”的书,而是一本让人“泪如泉涌”的书。“十一”期间到新华书店买书,站着随手翻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两页,眼泪就涌上来了。从某种程度而言,流泪是奢侈的,因为泪水可以涤荡人心的许多杂质;又或许父母之爱是一种本能,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也是一种本能,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会让人心疼。而在后来从头至尾的阅读中,我确实都被这种心疼揪痛着。

《妞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妞妞的父亲是个哲学家,母亲是个天真未泯的小女人。他们的婚姻虽有问题但感情新鲜别致。对于父母而言,妞妞无疑是一个天使,但这个天使来到人间十八个月后便被上帝召回。她徘徊在无可挽回的死亡的旅途上,却一路播洒欢笑。在此过程中,哲学家一直思考着生与死的重大问题,而小女人慢慢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母亲,三个人彼此依赖,彼此温暖,愈陷愈深……

如果说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命题,那么妞妞则是很早就直面的。她既是无知的,又是代表灵性的。她泡沫般的短暂一生,似乎专为承受苦痛而来,她生命的序曲同时也意味着终结。但她始终兴致勃勃地“呀呀”学语、学步、学看世界,不曾计较生命的一寸寸逝去,而是以童心拥抱每一寸获得;哲学家是代表父性的,小女人是代表母性的,他们看世界、看待生与死的角度和方式都不相同,他们沉沦的姿势也全然不同。妞妞夭折后,哲学家与小女人选择了分手,但妞妞永远是他们生命中的至痛,永远停留在彼此的记忆里。

每个生命都是偶然的,但这并不妨碍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有些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妞妞》一书没有那种呼天抢地的大悲大痛,它拉家常式地娓娓道来,不渲染,不溢美,它的苦与笑都是直击人心的,它对生命的尊重和爱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一本不幸的父亲悼念他早夭爱女的书,更是一本颂扬生命,也缅怀和反省生命的书。本来很容易沾染的文人习气,因哲学的底子而显厚重;本来很容易出现的伤情、滥情,因情真意切和克制收敛的叙述方式而感人至深。

沉浸在书里的那几天,每天洗完脸照镜子的时候,我都会格外认真地端详自己的眼睛。我开始原谅它的近视,原谅它的单眼皮,原谅它的不亮不清澈,而格外感恩父母给予自己一对完好无损的瞳孔,因为没有什么比阻碍我与世界自由的视觉接触更为可怕。我想象着妞妞那黄色的“猫眼”长着丑陋而可怖的肿瘤,正渐渐往眼睛外面长,吞噬光明,继而吞噬妞妞可爱的美丽的娇小的生命……

十八个月,目睹一个生命从诞生到萎谢,经历悲剧的每一个幕次、每一处细节,体验大悲大喜。纵然那“喜”是卑微的、命运间歇性的赐予,也因此而尤显弥足珍贵。这出“将美撕毁给人看”的悲剧,自始至终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剧中人物无论是妞妞、还是身为哲学家的父亲(作者)、小女人的母亲(雨儿),甚至配角阿珍等等,都无限深情地投入,决不懈怠其中任何一个细微处,哪怕如芥豆之微。虽哭笑不由人,但都全力以赴……

从前读陆幼青的《死亡日记》,读陶金的夫人追忆、悼念丈夫的书,都远远不可能有这样的震撼。比起《妞妞》,前两者多少是造作的——尽管这样说是对亡者的亵渎,请原谅我无意中的不敬。

第四篇:周国平读后感

这样突兀的标题,缘由来自于近日所读周国平的散文集——《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认为,交往和独处是人在世上活着的两种基本生活方式,人们习惯只以某人和他人交际能力的高低来判定某人,却往往轻视甚至忽略了一个人的独处能力,也是人生体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独处的光阴,可以沉寂,可以幻想,可以思索,可以整理,甚至什么也不做,就用来漫无边际的发呆也未尝不可。

活在这纷乱噪杂的世上,要听要学要懂要接受要认知的东西好多好多,久而久之来者不拒,仿佛内存不够用,交通堵塞的情形时有发生,用孤独的心理经历去消化、整理、删除、沉淀它,是再好不过的了。从独处的消极意义来说,人性处于被压抑和蹂躏的极端环境中时,被迫遭受着长期的孤独与苦痛,也往往催生了一大批传世名作的诞生。

更有甚者,作者援引国外学者的观点认为,惧怕孤独、害怕独处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不敢也不愿直面空灵的自我,换言之,无颜面对自己的上帝!他们只能一味的顺从迎合外部,而没法通过自己内心世界的强大,征服世界和他人,当然了,他根本连自己也不能说服。

借奥伊肯的观点,现代人处在“社会生存情绪激奋而精神贫乏的疯狂漩涡”当中,现实需求令人们几乎将生命力全部投注到如何更佳的在外部世界中立足,而怎样面对自己内心世界这类的冷门话题,则被束之高阁。人不敢不愿独处的理由之一,往往是疑心自己被归为无能力人群。是呀,这都什么时代了,怎么还能一个人呆着呢。

再提升到宗教意义来讲孤独的话题,很多宗教的诞生,都是在孤独冥思中顿悟开化立地成佛的。若干得道高人也偏好在云淡风清的绝壁前隐居独处,也许只有在那样的环境里,凡夫俗子的灵魂才能更好的接近神灵,去忏悔,去感悟,去聆听吧。

多点独处,多点眷恋留给孤独吧。孤独并不可怕,怕的是无法处理孤独中的心理感受,亦或压根没法承担孤独中的沉静寂寥,而凭空生出对于独处莫须有的恐惧来。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读后令人叹服——“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我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这一篇由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而成的抒情散文集,史铁生用朴实的语言和记叙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与感悟,每一篇文章都写的很细腻,我具体描述一下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散文——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作者在双腿残疾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什么都找不到了,在那个时候,他找到了地坛。作者觉得那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说一个人更容易看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他经常在地坛里或默坐,或呆想,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窥看自己的心境,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在文章中史铁生写到:“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作者当时双腿残疾,自暴自弃,以为自己是最痛苦的那一个,但十几年后才发现有一个不幸的儿子的母亲才是最苦的那一个。作者那时一天到晚都在地坛里,能理解他知道他心中的苦闷的母亲并没有阻止他出去走走,但母亲因为担心作者常常跑到地坛附近,远远的望一眼他的背影再默默的回去。有时候找不到作者,她便会焦急的四处寻找,作者当时看在眼里,却没有出声叫她:“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

在感受到作者深深的自责的同时,我想到了我的母亲。现在这个时代,一般像我们这种年纪都是跟一群朋友在一起玩,跟父母在一起的人都很无聊。我觉得我没有那么极端,但还是渐渐跟母亲疏远了。作者说他有一次回去拿东西就看到他母亲还保留着原来的姿势,我当时就想到了每次出去玩妈妈都会跟在收拾东西的我后面叨唠什么要注意安全啊,小心色狼啊,谨防小偷啊。我每次都会好好好地敷衍一下就出门,读了《我与地坛》之后我就开始想,每个母亲都会关心自己的孩子,妈妈在背后实际上会有多担心,但我却还嫌她烦,想到这里我就感觉跟作者感同身受,但我觉得我比作者幸运,因为我的母亲还健在,我还有悔改的机会,而作者只剩下无限的懊悔。

我觉得母亲像水,温柔地围着你,拥抱你,在你要摔倒的时候接住你。俗话说柔情似水,我认为母爱就是这样,水在平静的时候就像母亲和蔼可亲,温柔的时候,但水的深处远处会有小小的骚动,就像母亲平时为我们担心一样;水会有波涛汹涌的时候,母亲也是,但母亲的焦急与怒火肯定因为孩子犯了错或者被欺负了;水也有结冰的时候,这时候母亲是心寒了,世上有太多的不孝子,一直辜负母亲的培养和期待,只会索取不懂的付出。母亲的一举一动,她的情绪的起伏,她的悲喜,无时无刻不关系着她的孩子。母亲是伟大的,不然怎么会有“母爱无私”这种说法呢?我们在水里无论怎么打闹水都不会打还你,我们有时候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都会跟母亲发泄,态度很差,但母亲会包容我们,会倾听,会为我们指明方向。母亲为我们做的事情可远远不止这些,我们的日常生活:做饭,洗碗,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等全部都是母亲一个人做;我们在学校里做错了事情,去学校里听老师的指责和批评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母亲,而她们每次出来都会笑一笑说没关系,下一次改进就行了;我们的成绩一直没有提高,就算形式不同母亲会一直在旁边陪着我们,叮嘱我们,鼓励我们......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过: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不仅是男孩子,女孩子也一样。我们经常会在各种书里面看到作者直到长大成人以后才明白母亲有多辛苦,从而开始感叹和后悔,但很多人现在就算看再多这样的书也无动于衷。我非常庆幸我在向不归路张望的时候被史铁生拉了回来,所以我也想告诉所有人不要再错下去了,好好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不要等失去了之后才懊悔。

史铁生用朴实但却让人印象深刻的语言,虽然没有直说,但描写出了自己对当时一直让母亲担心操劳的后悔和对母亲的无尽思念。我想他跟我一样,也想表达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母亲,因为现在他懂了,但后悔也来不及了。

第五篇: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假期中,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一书。最早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我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平最珍贵的东西,可能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周国平热爱孩子,在《周国平论教育》的这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童心和童年》、《守护童年》、《如何做父母》等,都表达了他对儿童的爱护。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要疾呼“救救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我不曾了解的观点,并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教育即生长”,这个由卢梭提出,杜威作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平的共鸣。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今的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应该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人身上的哪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

周国平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个是灵魂。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教育是德育,再加上一个审美教育。他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轻了其他三个方面。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这样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人之为人的价值。我们只注重智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不是不能成为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社会人?还是只能成为一个仅存生存技能,苍白地活着的人?

周国平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时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种生命力乏弱的人,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心的。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当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知识性的目标,还应要渗透入这种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引导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及人,善待一切生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在接受知识方面的教育。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现在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这样做只能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在学生的智力品质中,第一是好奇心。杜威曾说过,兴趣是一个人能力的可靠征兆。我们在课堂中,往往是通过一些建议图片,视频,或是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殊不知,兴趣和好奇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兴趣只是学生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愿意继续深入了解下去,对新授知识接受程度的前提。而好奇心则是不一样的,好奇心的中心点是学生对于所呈现的内容和主体有自己的求知欲,他们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自己想了解的内容,这里面有动机的不同,而这动机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形式上激发兴趣,而是要去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争取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非仅仅是兴趣。这样以后,学生的探索性更强,参与性更强,效果必然更好。我们在进行有些任务的同时,学生可能会发散思维,出于好奇心,提出其他的观点,我们不能为了教学的进度而简单扼杀,可以在课后做进一步的延伸。这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且认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知识。这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到我们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文章的的中心进行揣测和思考,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研究,等到新授课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个别任务,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在出示学习任务时只是引导学生往哪个方向钻研,接下来的具体过程,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退一步来讲,也应该让他们多参与,多投入。在一个接着一个的任务中,达到教学的目标,或者说是完成学习的目标。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会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身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书中讲到英国哲学家怀特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想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只是暂时的,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上,或许会淡忘这些知识,但是他们有了学习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新鲜事物,都能够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那就是能够存在于社会的能力。

周国平认为,德育不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之类,德育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时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德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给孩子们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灵魂的领导,不仅是教师的灌输,更应该是让孩子们在特定的任务中,自己感悟,自己深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不能仅仅关注智育,而应关注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

读书,然后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本书文笔清新,娓娓道来,启迪我们,引领我们更好地前行在教育之路上。

下载周国平教育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国平教育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5篇范文)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欢......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精选五篇)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周国平......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五篇]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介绍了周国平的教育理念,读后感触很深,在这本书中总结了周国平的七条谏言,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周国平论教育》,欢迎阅读《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周国平论......

    周国平妞妞读后感

    周国平妞妞读后感范文一我读过的书有很多,但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本叫《妞妞》的书。它告诉我们,一个名叫妞妞的女孩,生下来就得了绝症。但她乐观、坚强,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渡过了灿......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大全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一: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

    周国平宝贝宝贝读后感

    周国平宝贝宝贝读后感学校为了给老师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平台,与市图书馆建立了友好关系。在揭牌仪式上市图书馆赠送我校教师一批书,在同时的建议下我选择了周国平的《宝贝宝贝......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一: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