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1
【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一】
教师不良教学行为及其矫治
中小学教师不良教育行为,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专横型。
采取这一类型教育行为的教师对待学生要求苛刻,常常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恐吓、斥责,甚至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2.放任型。
采取这一类型教育行为的教师,对待学生常常是不闻不问,不负责任,或忽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使学生教育失控;或无视学生进退,有时为了讨学生的“欢心”,甚至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睁只眼,闭只眼”,任其放任自流。
3.偏向型。
这类教育行为的特征是,在教育对象面前,常常采取不公正、不一致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好恶有别,对部分学生施之过分的宠爱,对部分学生(主要是差生)无端指责、歧视;好则一切都好,无可挑剔,故充分信任、百般重用、关怀备至;差学生则一切都差,毫无可取之处。
4.唆使型。
此类教育行为常用有悖于教师行为规范的言行影响、作用于学生。这在教师中是极少数,他们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要求学生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有甚者甚至袒护学生违法。
教师不良教育行为,并非偶然因素所致,而是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根据不良教育行为产生的原因,矫治不良教育行为方式,应注意抓住如下几点:
1.认知偏差的矫正。
这是妨碍教师全面、正确认识、评价学生的因素。认知偏差造成对学生认识、评价的偏颇,进而造成教育行为的失当。如有些教师认为,有的学生是天生的调皮捣蛋者、欺软怕凶者,根本不是学习的“料”;而面对在他们认为的“好学生”,即使有再大的错误、也认为不足为怪。在这种以偏概全的光环效应的作用下,不良的教育行为随之产生:对好学生百依百顺,温柔倍至,着力培养,袒护错误;对差生则采取岐视行为,免不了训斥、辱骂、饿饭、关锁、驱赶等行为。
走出认知误区。全面而正确的认知水平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优化教育行为的基础。一方面,要克服光环效应。要善于与学生谈心、交心,做知心朋友,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不被学生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以获取关于学生本质特性的深层认识。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又要年看到学生的长处,以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学生的特质,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特别是看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不要把学生看“死”,这样,才能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不断优化教育行为。
2.情感异化的矫正。
异化的情感,必然导致偏异的行为。情感异化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冷漠。
多以斥责代替教育,缺乏人情味。
二是易怒
教师情绪偏激,对待学生哪怕是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也会不顾师德严加责罚,大发雷霆。三是偏爱、偏恶。
偏爱偏恶情感几乎是同时产生的。这种情感是产生偏向行为的直接因素。试想,一个教师偏爱了一部分学生,哪能不导致偏恶另一部分学生,由此又怎能保持教育行为的一致性!克服情感障碍。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任何教育要求都不能实现。教师要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要抛弃冷漠、厌恶情感,主动关心、真诚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谊,采取理智的、有效的教育行为。
3.观念陈腐的矫正。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陈腐的教师中心论,错误的学生观,在很大程度上必将导致不良教育行为的滋生。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值得继承发扬,但是也有一些陈腐落后的糟粕,诸如传统的“人才观”、“学生质量观”、“教师中心论”等,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新教育观念。一方面,要转变陈腐的教育思想,摒弃教师中心论,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提高师生交往的亲密感;同时,正确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自觉承担起管理、教育学生的责任。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全面准确地了解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以防止把学生视为自己的“附属物”,随意驱使、横加指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4.师德低劣的矫正。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对教育实践活动有重大的调控作用。没有高尚的师德,便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师德低劣,造成教育行为不良有如下表现:
一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于是不能自觉地从理性的高度审查自己的教育行为,常常作出种种非理智的举动。
二是爱生感淡薄。有些教师,总是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不能把满腔的挚爱倾注给学生,于是影响了对教育行为的选择。
三是师表意识差。一些教师缺乏师表意识,于是带来行为粗鲁、出口成“脏”,或散布庸俗世故,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少数教师行为不端,有酗酒、赌博、偷窃、腐化等恶习,极少数教师道德败坏。这些行为一旦作用于教育对象及教育过程,其后果不堪设想。
强化师德意识。首先要增强事业心、责任感。高尚的师德集中表现在坚定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上,它是驱使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较、选择,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
其次要增强爱生感。爱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是教育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严从爱出,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以根除一切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等有损于学生人格尊严的不文明教育行为。
第三,要增强师表意识。为人师表,既是教师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又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基石。一方面,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暗示性,可以收到身教重于言教之效;另一方面,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言行的心理倾向,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感,成为学生言行的心理模式。因此,努力摒弃各种有损自身形象的言行,强化师表意识,提高师德情操,是矫治不良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5.环境不良的矫正。
环境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校风不正、领导方式偏异,是造成教师不良教育行为的客观因素之一。校风不正,造成教风不严谨,进而造成教育行为的随意性。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个缺乏民主、公正气氛的学校,教育行为很难避免专横、偏向倾向;一个纪律不严明、学校群体犹如一盘散沙的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纵容、放任行为。在这当中,校长的领导方式尤其具有极大的行为感染作用。校长行为武断、独裁,或是纵容、放任,抑或是偏向不公,那么,教师就会仿而效之,出现同样的的教育行为。
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加强校风建设。优良的校风,能随时为学校每个成员提供调节自己行为的信号。建立优良的校风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优良的校风一旦形成,有悖于校风的不良教育行为便会失去市场。
二是优化领导行为方式。学校个体优良的行为准则是由校长提出和倡导的,要优化教育行为,校长必须率先实践,以自己的行为为全体教职工作出榜样。学校领导要实行民主管理,摒弃放任自流,任尔东西的作法;用人应不分亲疏,公正合理地对待教师……这样,专横、放任、偏向等不良教育行为就可能会不矫而正。
第二篇: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系列材料29
【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二十九】
教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
中国教师报—中国名师大讲堂
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2.课前要“胸有成竹”3.提前三分钟进教室34.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35.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36.平等、民主的课堂很重要4.巧用课前三分钟5.第一印象很重要6.上课时要充满激情7.做一个真实的人8.要了解你的学生9.给学生自由的空间10.课堂要立规矩11.给学生一个期望12.和学生有个约定13.课堂管理要管放有度14.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15.要有一颗包容的心16.把爱给每一位学生17.保持亲和力18.赏识你的学生
19.切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20.让学生在幽默和笑声中学习21.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22.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23.让你的眼睛会说话24.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25.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26.身教重于言教27.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28.努力实现有效教学29.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30.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31.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32.控制好课堂的“活”33.将游戏引入课堂
37.善待学生的错误38.让学生自己“认错”39.善意“忽视”不良行为40.表扬和批评要适度41.把握好公正的天平42.善于委婉地劝诫43.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44.正面教育效果好4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46.帮助学生赢得信心47.巧用个别谈话48.“一帮一,一对优”49.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50.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51.多看学生的闪光点52.巧设物质奖励53.把握激励的最佳时机54.慎用您的课堂语言55.用心对待“个别生”56.签订课堂管理合同57.用好学生舆论监督58.给孩子认错的勇气
59.教师要有细心、慧心、恒心和耐心 60.放宽胸怀,学会等待61.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62.尽量赢得家长的支持63.学校里没有相同的课堂64.用心呵护课堂的秩序65.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66.“课堂”管理工夫在课外
第三篇: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系列材料27
【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二十七】
走出教学误区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从教育内部来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能不说是其直接原因。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课业负担就轻;课堂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则必重。由于应试教育的流弊,加之教育思想的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可以说目前课堂教学较为普遍地、程度不同地陷入“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困境。
一、尽管素质教育正向纵深发展,但诸多的原因仍制约着课堂效率的提高。
下面仅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些剖析。
(一)“五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思想障碍。
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说过:“我们的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同时,我们的应试教育搞得得扎扎实实。”较长时期以来,由于受陈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不少课堂教学形成了一套“五中心”的模式。
l、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是一般的课堂教学对此并没未达成共识,不少的课堂,“主体”却成了“客体”,“主导”变成了“主宰”。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学生得围着教师转,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于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2、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虽说新课程改革已搞了多年,但不少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似乎教学只囿于课堂。因而,教学变成了局限于课堂的封闭式教学,致使学生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三缺乏”一一思想上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学习上缺乏自学能力,便是以课堂为中心的必然结果。
3、课堂活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尽管目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正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新方法、新理念得到广泛实践。但教师、家长、学生并没有真正从以前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由于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唱主角,因而教学活动便是教师按自己事先准备的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讲解,讲解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基础,接受的能力则考虑甚少,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识结果代替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4、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不少教师的眼光只看到课本,固守课本,自然课堂上的讲解便以一本孤立的教材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中,只有学科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则名存实亡,活动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尽管写进了课程标准,列入课时计划,却始终难以付诸教学实践,成了一纸空文。
5、一切讲解以应付测试为中心。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考”仍然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教学仍秉承“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理念。教学老是跟在考题的后面瞎跑。多考的多讲,少考的少讲,不考的不讲。特别是毕业班更是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内容题目化,题目内容系列化,答案要点规范化”,成为普遍推广的“经验”。
(二)“五个一”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显性表征。
下面五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一讲到底,满堂灌。讲风太盛是各种教学的通病。课堂上唯恐讲之不周,讲之不详。有人认为: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还有难以言明的心理障碍是:怕考试考到了,而教学中没有讲到,会引起学生的埋怨,领导责难;我没有讲到是我的问题,我讲了你答不出,便是你(学生)的问题了。因此,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讲得过多,讲得太细,面面俱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时间。难怪有学生向教师呼吁:“还我自读权,授我自读法,留我自读时。”有的课堂上虽有几个点缀性的提问,其目的是服务于讲,本质仍然离不了一个“灌”字。
2、一练到底,满堂练。有的教师又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一讲到底变为一练到底,美其名曰强化训练。教师的教学工作成了“备课找题单,上课做题单,讲解对答案。”而所练内容,往往未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多为信手拈来,缺乏明确的目的,不是安排在合理的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练习,而多是可有可无、机械重复的练习题目。一练到底,满堂练的结果,自然是白费时间,徒耗学生精力。
3、一问到底,满堂问。强调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有的教师却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老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名为“启发式”,实为“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堂堂都是如此,学生哪里还有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岂能不低?
4、一看到底,满堂看。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没有圈点勾画,没有动笔批注。有的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既不动口,也不动脑动手。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式”,5、一乱到底,满堂乱。有的老师缺乏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纪律松驰,管理混乱。课堂如“放羊”,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学生思维的五种缺陷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隐性表征。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从当前课堂教学看,学生思维活动很不充分,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五种缺陷。
1、依赖性。现在的学生多“唯书唯上”,书本上怎么说,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去思维。平时死记,考试死答,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缺乏变通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思维的封闭状态,这是出现“高分低能”的症结所在。
2、单一性。不善于从事物的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前因与后果、偶然与必然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表现为孤立的线性思维,表现出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和片面性,缺乏辩证思维和立体思维能力,多求同思维而少求异思维,多横向思维而少纵向思维。
3、无序性。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顺应同化,建立自己的认识结构,不善于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少学生毕业了,对已学过的内容还是七零八落的,呈无序散乱状态,构不成知识组块,组不成知识网络,理不清知识层次,建不起知识系统。
4、浅露性。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的真谛。不懂得去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循文明象,循文悟道。因此,阅读中大多只能领会浅表层的明示信息,而发掘不出深层的隐含信息。
5、缓慢性。思维迟钝而不敏捷。阅读速度慢,作业费时多,作文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不善于联想和想象,举一而不能反三,触类而不能旁通。
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实,决不是责难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必须综合治理。
二、对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要从源头进行整治、并且实行综合治理。
(一)切实转变观念。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要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质量观,效率观,不能只唯书、只唯分数,要了解21世纪人才观的要求,注重实践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武装头脑、武装教学。坚决摒弃自己以前的思维定势、行为定势、模式定势。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学习好、贯彻好。
(三)加强实践演练。学习先进理论与经验必须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加以验证。这个转化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要了解、熟悉并掌握一定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其二,敢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三,积极开展大教研活动,给每位教师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
(四)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通识培训,多个层次的实验演示,制定符合师生实际、学校实际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学活动,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自己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思维的全过程,把每一个过程折射出的共性东西记录、提练、提升,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选自《中学教研》2011年第2期2
第四篇: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7
【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七】
如何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思想的综合反映。班风的好坏对班级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班风能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生活的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班级正气上升;不好的班风会使他们受到不健康风气的熏染而消极不思进取,使整个集体涣散。因此,班主任要注意使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成为一种教育因素。
然而良好的班风不会自发形成。要培养良好班风,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早抓早管。
班风的好坏对一个班集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必须高度重视。班主任要做有心人,要动脑筋,身体力行去培养良好的班风,尤其是在接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要思考建立怎样的班风并运筹和设计如何起步,如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下去。假如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待班级内某些不正的风气得以形成,再去纠正它、改变它,再去重塑新的风气,就会相当困难或事倍功半。因此,抓班风建设宜早不宜迟。
(二)全员发动,形成共识。
一个班到底要树立什么样的风气,应是一个动员全体学生,统一认识的过程。一般做法是:首先,班主任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一个主题明确的班会。其次,班会形式要新颖、活泼,师生共同讨论,民主确定班风标准。讨论越充分,认识越深刻,越有自觉性,这是培养班风的起点。班风标准确定后,由班主任、学生干部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和任课老师、学校政教处、团委取得联系,以得到他们的密切配合和指导。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家长通报,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三)培养骨干,形成核心。
一个班集体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必须有一支能独立工作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班主任在抓班风建设时,必须留心发现积极分子,选择那些品学兼优、关心集体、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一个一职,分配一定的工作,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树立威信,形成核心。平时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新的积极分子实行干部轮换制,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对积极分子和要求进步的同学,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为建设良好的班风作出贡献。
(四)重视舆论,建立规范。
舆论是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的作用有:一是直接影响学生个体道德认识的提高,增强是非观念;二是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的源泉。研究表明,学生集体情感因集体正确舆论是否形成而造成的差异大于因年级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三是对学生个体的道德行为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因此必须重视集体舆论这一集体成员变化的“晴雨表”,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正确能使正气发扬,不正之风不得施展,以至不能存在,这是形成班风的基础。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相互强化、相互影响的。
班级规范实质上是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而且有约束作用,能使学生在对它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从众行为。因此它和正确舆论都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准绳。班级规范的制定主要包括:班级制度(如作息制度、卫生制度、住校生生活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团队行动制度、班级干部责任制度等);守则(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一日常规等);纪律规范(如课堂学习、作业、考试的要求等有关纪律);约定俗成而为大家一致遵循的不成文的准则(如主动为集体办实事、帮助他人排忧解难等)。
(五)加强训练,养成习惯。
按照班风标准制定出来的班级规范,一经确认,师生必须处处遵守,不允许有任何违反行为。学生中出现反复,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是不奇怪的,关键在于出现反复就要反复地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经过这样艰苦地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各方面良好的习惯,比如读书习惯、讲文明礼貌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艰苦勤俭的习惯、热心助人的习惯、体育锻炼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等。学生这些
1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班级集体好风气形成的过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班级的特点,形成一个良好的稳固的班级集体。
(六)常教为主,善抓时机。
良好班风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始终抓紧经常性的教育和训练,不可一日松懈。同时班风教育还有些容易获得更大成效的时机,例如新生入学,新学期或新学年开始,校庆、校运会、艺术节、卫生文明评比表彰会、段考与期考总结等等。班主任要信任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班风的集中教育,或检查、总结班风标准、具体规范的实施情况,表扬好人好事,以推动班风建设。
(七)开展活动,增进团结。
组织和培养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应该贯穿在各种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发展同学间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可采用评选“班级之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自豪感。方法是开学初就公布评选的内容和方法,按规定选出班级里“最关心集体的同学、学习最勤奋刻苦的同学、最受欢迎的班干部”等。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受到教育,被评选上的同学倍受鼓舞,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没选中的同学也以他们为榜样,争取下次选中,使班级里形成人人争上游的好风气。
(八)树立榜样,骨干带头。
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有相对先进、后进的区分,要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共同的习惯、风气,总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少数到多数、由压力变动力、由不自然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班主任要在本班发现各层次、各方面好的榜样,并通过学榜样产生“新榜样”,以带来“一花引来百花开”的良好教育效果。班级内的班、团干部等核心骨干,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是正确舆论的实践者,是班级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是各项活动的带头人,应该在班风建设中成为模范带头人,凡是要同学们做到的他们必须做到。如此坚持不懈,才能带出一种风气来。
(九)个别教育,溶入集体。
一个班集体是几十个人的集合体。由于每个人成长过程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纪律观念、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自发形成一种共同的习惯和风气。这就需要班主任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树立和培育共同的奋斗目标、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采取一致行动,为集体利益而奋斗。
(十)不良风气,坚决抵制。
良好班风的形成过程也是与不良行为、不良现象进行低制和斗争的过程。对班级中不利于班风的形成,不利于班集体利益的言行和现象如违纪、吸烟、赌博、讲粗口话以及偷窃等,都要予以制止和劝告。
(十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班主任抓班风要狠下功夫,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所谓从大处着眼,就是对班级集体的培养和建设,要在大方向的问题上下功夫。比如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学习质量的保证、身体素质的提高等,都要有明确的方向要求和各种措施的保证。而且要抓住不放,持之以恒。所谓在小处着手,就是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都不能置之不理,对任何微小的苗头,都要给予关注和解决。
(十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班主任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思想行为的指导者,同时也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班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班主任要以其敬业精神、负责的态度、良好的自身表率,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要善于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和激励学生,促进班集体形成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总之,良好班风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两次教育所能奏效的,而是一项长期的、经常的、细致、复杂和艰苦的工作,是长期的教育和师生合力共创的结果。
第五篇: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30
【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三十】
新时期教师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积极肯定的关系。教师如果热爱学生,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方法,广泛的兴趣爱好,高超的教育艺术,便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和榜样,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信任和敬重感,从而成为一名有威信的老师。
威信是“威”与“信”的结合,威的含义是尊严,信指信服。所谓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信”不同于“威严”,威信能够使学生信服,乐于亲近老师,而威严则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惧怕心理并敬而远之。有威信的老师会自然地影响学生。教师的威信似一个巨大的磁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存。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凝聚他们的求知欲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功不可没。教师怎样树立这至关重要的威信?
一、爱岗敬业,品德高尚。
热爱教育工作是教师获得学生尊重、信赖的先决条件,而献身精神是决定事业成功的最主要的内部因素,有了它,才能有执着的追求。一个教师如果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积极教学,必然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反之,是不能确立威信的。一个思想品质上有缺陷的教师不可能在学生中有威信。
有威信教师都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他们对学生有着深深的爱,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有毅力,有韧性;能真诚地与学生相处,能忍受学生的缺点错误并予以正确地矫正;勇于自责,敢抓敢管,富有自我批评精神等。
二、仪表端庄、作风正派。
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获得威信有重要影响。教师的仪表指教师的穿着、情态、举止,它是教师精神面貌的体现。教师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上课举止随便、手插口袋、接打手机、抽烟、坐着讲课、喜欢敲桌子、搔头皮、玩粉笔、衣着过分华丽等等,都有损教师形象。
一个人的仪表与他的精神风貌紧密相连。教师朴实无华、衣着整洁、自然大方,表现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可以给学生以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感知,能够增强对学生吸引力。当然,只注重仪表,而生活懒散、作风漂浮、工作马虎、业绩平平,甚至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学生会认为老师表里不一,教师也就无威信可言。
三、苦于锤炼,功夫不凡
如果教师讲课南腔北调,板书龙飞凤舞,无扎实的基本功,威信决不会敲你的门。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像鲁班学艺一样,首先刻苦磨炼其基本功,磨砍刨凿样样行,显示非凡的功底和素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美观漂亮的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讲课似高山流水,板书如行云流水,学生听课如坐春风,便会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除练就普通话基本功之外,简笔画、自制教具、课件制作、上好公开课、组织教育活动等技能也都是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身怀绝技,威信由此而生。
四、乐于吸取,学识不浅
孔子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自己没有足够的“光”和“热”,怎能促进学生“光合作用”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能深入浅出,侃侃而谈,能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能结合教学内容谈今论古,能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有很高的智力,应付能力以及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就是学生理想的榜样,能被学生看成是智慧的化身,自然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教师学识浅薄,孤陋寡闻,学生提出疑问,你瞠目结舌,思维枯竭,江郎才尽,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博览群书,知识广博,讲课时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启发时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妙趣横生,学生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只要我们以吸取知识营养为乐,形成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有求必应,每问必答,被学生喻为“百科全书”,不愁学生不佩服,威信当然由此而增。
五、善于创新,名噪教坛
墨守陈规,死搬教条是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教学法与高层次、高品位绝对无缘。教有法而无定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能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特长,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法的老师才会倍受学生的青睐。方兴未艾的“导学式”,妙趣横生的“情境教学”,令人神往的“创造教学”交相辉映。每堂课都成为艺术享受课,学生便会陶醉在你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中,会被你高超的驾驭调控能力所折服。多少年过去了,茶余饭后,你精妙绝伦的课仍是他们难以忘记的话题,敬佩之情不减当年,无意中为你远扬美名,你的威信因此而存。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善于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口齿清楚,表达能力强,讲课富有启发性,教学效果好,能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师才能赢得很高的威信。
六、勤于笔耕,名不虚传
学而不教则荒,教而不研则浅。教学之余,热心教研,勤于把自己独到的见解述诸笔端,可谓锦上添花。适时地把自己在报刊上登载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可增加神秘感。学生沸沸扬扬,议论纷纷,能说会道,能说会写的你定会成为他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名不虚传的感叹此起彼落,侃起自己的老师来,学生们一个个神采飞扬,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教师成信的提高亦顺理成章。
七、诚实守信,教人求真。
所有的学生不仅喜欢和敬佩爱岗敬业、有崇高事业心、高度责任感、对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知识渊博、能力很强的老师,更敬佩那些对学生高度负责、为人师表、言而有信、待人真诚、办事公道的老师。教师要树立威信,既要自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言传身教,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又要对学生真诚相待,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视同仁,力求相知,在师生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做到幽默但不尖刻、和蔼而不放任,严格却不凶狠,热情、乐观、民主、创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能心悦诚服。
八、精于管理,爱注心田
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精于管理,充满爱心的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圣母。没有爱就无所谓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它在教育管理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还是品德的培养,无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充满爱心之时,学生能以其特有的敏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到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真诚的爱抚,于是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乐意听从老师的教诲。只要教师不存偏见,平等待一,不吝赐爱,爱注心田,学生也一定会投桃报李,回报一个高度和谐的教学气氛。仰慕之情油然而生,教师的威信将永驻学生心灵。(《中国教师报·中国名师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