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课程计划实施方案
初中课程计划实施方案
为了严格执行《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本校原定课程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学校课程安排自本方案公布之日起正式实行。
一. 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两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二. 各年级均按每周5天安排课程,每节课时为45分钟。
三. 七至九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体育课遇室外条件不允许的情况,应当安排在大体育室内授课或在教室内讲授体育健康知识,并且每学年也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教育。
四.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集中安排在七年级授课,遇微机室不能使用等情况,应当在教室组织理论学习或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活动,如国际国内信息技术新闻等。劳动与技术教育即绿色证书教育,应结合当地农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组织地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应担负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
五. 地方课程包括3个领域:1)成功教育;2)家乡文化;3)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包括:1)心理健康教育;2)安全和法制教育;3)环境教育。
1、七至九年级成功教育每周一课时。
2、七至九年级家乡文化与专题教育隔周一课时,具体为:专
题教育每月第一、三、五周授课;家乡文化每月第二、四周授课。七年级家乡文化课中安排民族礼仪教育课程。
3、成功教育使用《成功训练》教材;七年级家乡文化使用《家乡》和《民族政策常识》教材,八九年级家乡文化使用《家乡》教材;七至九年级专题教育使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综合读本)》教材。
六. 校本课程为本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课程,本学期开始准备开发有关“经典诵读”内容校本课程,将与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边实践,边调研,边总结整理,在学期末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七. 开始执行调整后的新课程表,任课教师不得无故随意调课,串课,缺课,占课。
八. 班主任负责向班级学生传达学校课程计划并将课程表张贴在班级醒目位置,并且要教育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缺任何课程。
第二篇: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
范六小学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淮安市教育局下发的课程计划,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规范了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科学、环保与学校课程、音体美等学科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年,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环保、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包括安全教育(一、二、三年级开设,教材是《国防教育》)环境教育(四、五年级开设,教材是《蓝色家园》),环保是学校课程,有国学经典(一------五年级)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一年级是《生命与自我》,二年级是《生命与他人》,三年级是《生命与自然》,四五年级是《生命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2)是微机。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周)
一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生活(3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环保课程(2课时)。
二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生活(3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环保课程(2课时)。
三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环保与学校课程(2课时)。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淮安市教体局下发的课程计划,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四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环保与学校课程(2课时)。
五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环保与学校课程(2课时)
六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环保与学校课程(2课时)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数26节。三——五。六年级每周总课时数30节。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严格执行新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国家课程和环保课程中指令性内容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课程管理上转变管理思想,研究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保证足够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环保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包括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
2013.2
第三篇:初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模版]
方案一:初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校长)
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方案二:初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范、自信展示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组织与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白连顺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潘占武陶洪才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李宁、窦忠庆、石英武、陶敬杰、徐贵成、陶勇、张世俊、李家金、杨固、李江、陶慎中、张巧娣、胡金莲、魏思进、李月华、赵立群、邵慧敏、钱奕强、庞丁江、李维进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师资培训。选派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学校提供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让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3、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等。
五、校本课程建设的范围
初中校本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以下6个领域:
1.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诗词、散文、政论,以及校史、地方史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通过环境调查、科学普及、小发明、小制作等,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3.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4.艺术探究领域。通过开展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欣赏、创作及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爱好及特长,拓宽艺术文化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使学生感受艺术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爱好与追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艺术品位,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5.体育与健康领域。通过开展体育团队、快乐体育、围棋、心理及青春期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识,掌握运动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运动欣赏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农业技能领域。结合本地特点,依据本地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农业生产劳动,增进学生对农业劳动的体验,增强科技兴农的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的各种技能,使课程内容适应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七、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计划的执行。
2、学校将邀请区校本课程建设领带小组、教研员到校指导工作。
3、每个教研组至少开发12种校本课程,九月份全面实施。
4、学校尽可能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5、完善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确保我校校本课程从少到多,从有到精,尽快形成特色。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⑴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⑵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⑶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⑷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⑸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
⑹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报告册及其它相关档案内。
方案三:初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研究背景及意义:
校园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5.12汶川大地震又将校园安全教育推上了一个高度。那所坚持进行安全演练的学校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们如花的生命。反观我们的校园安全教育,5.12大地震为我们的校园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学生可以不必画手抄报,可以不必答安全教育知识问卷,但是他必须知道,当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他应该怎么做。因此,安全教育不仅是活动教育,知识教育,更是习惯教育。安全教育不仅是校长后勤主任份内之事,更是每一个教职员工及相关部门的份内之事。基于此种认识,结合现在的校园安全教育误区,我认为,我们应该树立大的安全教育观,逐步提高全社会(学校、家长、社会各部门)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把握校园安全教育的三实性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采取多种教育方式结合,建立并落实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广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审视当代的中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有许多人格的闪光点,主要表现为: 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看到他们的缺陷: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不能在人为侵害时从容应对,抵抗外部世界的侵害能力显得相当脆弱,面对来自自然和人为的侵害,往往会不知所措。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旦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就乱了方寸,很难应付。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保护学生的生命及身体健康,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给每个家庭减少痛苦,对家长和学生负责,提出了本课程的研究。
二、课程名称:
中学生安全教育手册(选修课)
三、课程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创建和谐校园,为学生提供防护知识,树立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课时安排
七年级课程(王秀华 王秀兰)
1、掌握道路交通安全常识(2课时)
2、地震逃生方法之我见(2课时)
3、培养青春期自我防卫能力(3课时)
4、注意饮食卫生安全(2课时)八年级课程(张智慧)
1、怎样正确使用网络(2课时)
2、日常安全用电知识(2课时)
3、巧妙应对青少年敲诈现象(2课时)
4、学会防火灾侵害(2课时)
四、研究思路和步骤
(20xx年11月20日20xx年3月15日)
(一)建立组织,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1、课程研究初期,我们组织课程组成员阅读相关书目,围绕承担的课程做好记录和修改,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建立课程研究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并确定相关制度。
2、研究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在课程研究阶段,组织例会,及时填写课程研究进展情况表,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组织专题研讨,课程组成员定期召开例会,通报每个阶段课程研究进展情况。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客观准确地判断不利于的因素,做好课程调研,通过参与活动、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检查课程研究的实施情况。
(二)搜集资料、汇总研究、制定《中学生安全教育手册》目录草案
1、查阅网络资料:王秀华 张智慧 王秀兰 任立新
2、查阅文本资料:周晓芹 刘虎 王淑红 王春英
3、资料汇总、制定目录
(三)编写教材《中学生安全教育手册》
1、《中学生安全教育手册》编写研讨,确定教材编写分工。
2、编写教材。
3、审稿。
4、定稿。
四、讨论制定校本课程评价标准(20xx年3月15日-------4月15日)
五、校本课程研究资料整理、装订(20xx年4月15日2009年6月15日)
五、课程的研究优势和基础:
1、我校教师积累了许多课程研究的方法和经验,这必将对本课程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课程组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主持、参与完成过多项十五和十一五课程的研究,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
3、我校积累大量解决学生安全问题的方法,这些都保证了课程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研究起点的合理性。
完成本课程的条件:
(1)人力保障:学校领导对本课程的研究高度重视,课程组成员具体开展的研究网络,做到分层管理,步步落实,确保课程研究顺利正常地运行。
(2)资源保障:学校已于20xx年建起了远程教育网,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室、电子备课室等,这些硬件设施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经费保障:学校支持本课程的研究工作,保障本课程研究所需经费(含购书、活动、培训学习等费用),确保这项课程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4)制度保证:学校将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做到月月有小结,努力搞好中期论证和总结。
方案四:初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的开展课程改革,开设好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开设阅读技巧、校园文化、文明礼仪教育、长跑等校本课程。学校具有阅读技巧、校园文化、文明礼仪教育、长跑等校本课程的专业特长师资,学生普遍都很感兴趣,家长也一致认为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思维、体格、美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目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把尊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目标。
1、学生通过校本课程,亲身参与、积极体验,具有初步的训练和美感熏陶。
2、促进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关注文化体育事业。了解我国古今文化、文明礼仪、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利于学校课程实施的多样化、特色化,不断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提升科研改革的能力。
四、校本课程内容:
我校现开设阅读技巧、校园文化、文明礼仪教育、长跑等校本课程。
五、校本课程的实施:
1、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①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帮助学生去体验、实践,从中体验愉悦。
②坚持让学生体验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发现自我和社会和文化、体育的内在联系,促进全面发展。
③成立组织机构,采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循环开发模式,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④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实施开发、规划、指导、评估等。
组长:田小冬
副组长:王中秋、伍建清
组员:语文、体育教研组教师及政教处教导员
六、校本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全面化。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学分制,学分的给与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给予一定的分值。二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石桥子初中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是教育信息化中的热点。在许多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用到了文件操作、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和网页浏览等技术,基本涵盖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在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不能以简单的操作培训来代替。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科整合的目标中虽然也提信息素养,但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初中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可以这样来理解,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苗逢春博士提到了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分别是本能、使能、效能和智能。我的理解是学科整合只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使能”阶段,通过熟练地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想达到“效能”“智能”,必然要增加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进行操纵和控制,去解决实际问题。但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适当加入LOGO语言教学,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现在初中阶段常规教学内容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绘画,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网络操作等几个模块,而且这几个模块是分阶段来安排的。我认为模块之间可以交叉进行,根据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灵活安排,注重体现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另外,在进行各个模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初一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要重点突出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伙伴的功能。要在课堂上多用一些学科类的儿童教育软件,通过软件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意识。
2、抓好学生的文字输入技能,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观
点奠定基础。经常有学科教师向我提出,学生的打字速度太慢了,影响了整合课的效率。但据了解,现在初中语文对拼音的掌握不作严格要求,这可给信息技术教师出了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好好思考。
3、文字处理模块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只要能够把自己的作文、日记等输入电脑,进行初步排版。在实际的应用中,Word的许多功能是用不到的。
4、初二年级多媒体制作要达到按指定链接进行跳转的要求,会在作品中插入多媒体元素。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PPT作品是演示自己或小组研究成果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
5、网络操作模块中,要能够熟练地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保存,处理等操作。网页制作可以不作要求,或者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重点让学生使用博客,把博客变成自己的知识管理工具和记录学习过程的工具。其实,只要用好了就是一个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电子档案袋。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文章网上很多,有不少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任务驱动法、主题探究法、研究性学习等。其实,教学设计方法不存在过不过时的问题,要看教材内容、学习对象,教学环境是否适合某种教学方法,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提“建议”以下几点:
1、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把信息技术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三课时,其中一课时就是信息技术课。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就有必要去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写感想、办小报、设计作品、查阅资料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及时的捕捉到学生的需求,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设计教学内容。如学生需要制作调查表,教师可以从如何设计调查表开始,再如何用Word的表格功能来实现,可以避免单纯地讲解制作表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倍受重视。如果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了,也可以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一位教师直接负责三课时的教学,已经有学校开始这样安排了,这样可以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有可能转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或者专门负责学校的网络管理,硬件维护等电教工作,当然这要看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2、开启创新之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目标中,只有教师实实在在去创新了,培养的学生才会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要为“技术”找个“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练兵”的机会,促成学生对知识真正有意义的建构。与学生的学科学习相结合,如在学习word2000中的修改文章时,教师可以请语文老师提供一篇习作,在课上分发给大家进行修改,既学会了用word2000修改文章的技术,又对作文修改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技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要避免活动要求过于简单,导致学生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任务。如学校要组织学生分批外出春游,五六年级到上海,三四年级到昆山,我就利用学生这个兴奋点,开展了网上旅游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外出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因此教师的视野要开阔,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3、强调生活算法
在很多信息技术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顾把自己精美的设计展示出来,学生在机械地参与着教学活动,没有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没有看到学生有创新火花的迸发。我们在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时,同样不能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要把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进行提炼,让学生懂得,当自己遇到问题时,先要做什么,再做什么,要从操作步骤上升到算法思维。活动选题要适度增加挑战性,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比较、分类、综合等深度加工,并通过理解、分析、推理等高水平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促进其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概念地图”,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地图的方法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显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4、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反思
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中,作品评价的比重占得比较大,这样的评价教师容易操作,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学困生得不到鼓励。因此,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必须要更多地关注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点,争取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来做。我的做法是建议学生写学习叙事,把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要有自己的真实体验,然后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教师再上学生博客进行点评,利用网络实现师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
四、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要求:
1、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画图工具箱是一种手段或者是一种媒介,如果只简单教授操作,给学生的只是一项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在课堂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多少的发展,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多少的提高,他的各方面的信息素养是否有所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一个负责版面图案设计,一个负责具体操作,通过合理的角色分工发挥了每个成员的最大潜能,显示出一种主人翁意识和渐增的参与意识,对集体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贡献,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作品赏析活动时,笔者鼓励学生对他人的作品大胆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风俗和文化的沉垫,是一个民族自诞生以来的哲学观、道德观、审美观、人文历史的结合体。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是,随着西方文化侵入,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正慢慢为人们所忘却,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如何挽救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在教学与学生作品中,糅进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提高民族文化意识。如图3(过年啦)中,倒立的“福”字、鞭炮、可爱的雪人等都是中国元素,描绘了祖国北方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喜庆情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气息中,体会着这种人文关怀,在身心受熏陶的愉快情境中,自主建构知识。
3.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我们选择“构建和谐家园”这幅漫画让学生用画图工具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真善美,懂得爱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达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学习中目的。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初中科,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是大有作为的。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认清形势,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特别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模式,从而带动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石桥子初中
第五篇: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总结
落实课程计划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我校全体教师要贯彻并严格执行国家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一、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课程内容主要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包括:学科课程——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
地方课程包括:云南地方课程系列、三生教育、民族团结等。
二、落实课程计划要求
1、全体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严格执行学年初学校安排的各任教年级及学科课程安排,不得随意倒课和调课,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各班教室内要设立班级课程表,并注明各学科任教教师。
2、努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1)信息技术课,各任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周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认真组织教学。
(2)各任课教师结合班级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研究课题。
(3)各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和学生生活环境及生活区域现状组织教学。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周两课时。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组织活动。
3、地方课程,各任课教师在制定好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安排下,认真备课,组织教学,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4、学校课程,每周一课时。学校及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年段设计编排教材,教学中不断实践改革,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5、班队会,每天安排学生十五分钟的写字训练,学生通过作文培养写字基本功。
三、加强落实课程计划督查工作
为使课程计划严格贯彻和落实,我校成立督查小组。小组成员为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班级学生。对全体教师落实课程计划进行定期或随机检查,对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检查。
教师落实课程计划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认真执行国家“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对教师落实课程计划要求如下:
一、提高认识,严格执行。
认真学习“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领会其精神,明确其内容,高度认识。各教师严格执行学校学年初安排的任教年级、学科教学任务,按照班级课程安排组织教学。开全课程,上足课时。不得随意倒课和调课,更不能随意增减课时。努力做到:上好每一节课,上完所有内容,上得让学生喜欢。
二、备课。
凡课必备。专任学科备详案,兼任学科备简案。教案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和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简案“教学过程”环节可作简化处理。其中,科学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必须单列,要有专门的实验报告单;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建专门的学生上机记载薄。
三、上课。
1、各学科教师要严格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侯课、上课、下课。教学中不准脱离课堂,不准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2、逢课必上。不得已任何理由私自将小课程课时转给其他课程。科学课中的实验课必须在实验室上,信息技术课必须
在微机室上,体育课在天气许可的情况下必须在室外上。
四、作业。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的作业在课堂中完成。布置学生家庭作业前,学科教师要互相沟通,互相调配,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五、其他课程。
1、各班主任每天安排10分钟的晨会或夕会,每周安排1课时的班队活动。
2、结合地方课程,对1—5年级学生开展每天15—20分钟的《习字与书法》训练。
3、结合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每周0.5课时的健康教育。
六、督查工作。
1、学科教研组、教务处,对教师学科教案撰写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并按评价标准进行“优、良、合格、不合格”等级评价。
2、学科教研组、教务处,根据各班级课程表及相应任课教师,进行随机听课,检查教师落实课程计划情况。
3、以学生调查问卷形式检查教师落实课程计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