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的威海实践

时间:2019-05-13 08:2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均衡的威海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均衡的威海实践》。

第一篇:教育均衡的威海实践

教育均衡的威海实践

——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王玲 通讯员 程斌 房玮

在威海,“教育均衡”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超前实践的真实写照——从人人都有学上的初步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人人都能上好学的优质均衡,我市一直在求解教育均衡的道路上执着探索。

以教育均衡促教育公平,威海教育人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在缩小城乡、校际间资源差异,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保证困难群体受教育权等实践中,创造出区域教育高位均衡的“威海模式”,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树起了新标杆。

2009年11月,我市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称号;2010年1月,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推广我市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不久前,我市“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项目纳入第一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范围。

理念引领,率先推行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是最大的发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让每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平等教育,是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早在199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教育发展是最大的发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的理念,把促进教育均衡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途径提上日程。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规划、研究、部署和落实,先后召开以“发展农村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前教育”等为主题的教育工作会议,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措施落实,为教育均衡发展打开一幅崭新的画卷。

“端平一碗水”办教育,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是关键。为此,我市教育投入坚持向农村学校倾斜,带来农村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区泊于中学就是其一。

崭新的教学楼、平坦的塑胶操场、宽敞的多功能餐厅,孩子们的笑脸如花绽放。走进泊于中学,记者难以相信这是一所农村学校。

据了解,近三年来,我市财政性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新增投入大都投向了农村,同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农村小学、初中分别达到507元、815元,高于省定上限标准。

为提升农村学校管理和办学条件,2007年,四大富有民生情怀的工程———规范化学校创建、“食暖行”、教学仪器更新、信息化建设进入人们的视野,温暖着人们的心灵。“以前,孩子打点饭回到教室都凉了,吃点热乎饭都难。现在的食堂一下子变得这么好,吃得也不错,俺打心眼里感激政府办了一件好事。”环翠区温泉小学学生家长王丽妹对记者说。

据介绍,温泉小学未投入使用前,1400多名孩子分布在原来的温泉小学和江家寨小学两所学校,当时学校食堂都在低矮的平房且没有学生就餐用地,学生只能将饭带回教室吃,有的学生甚至站在食堂外吃。而现在的学校食堂,可容纳1000多名孩子同时就餐。

在威海教育人看来,实施教育均衡战略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还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平等受教育权。基于此,我市健全了助学保障体系。市、县两级

教育部门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家庭贫困学生课本费,补助生活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等费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由公办学校接收,并免除杂费、借读费,划拨生均公用经费。

数字彰显成效,目前,我市农村学校平均每个镇保留1.8所小学、1.3所初中,学校的规模效应、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到2009年底,全市农村中小学已全部创建为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农村学生中午就餐、冬季取暖和上学交通问题得到解决;教学仪器更新完成规划目标的90%;“校校通”建成率达到100%,“班班通”达到76%。

创新机制,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威海教育人认为,教育均衡,不仅仅是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更要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这种教育从起点、过程,直到最后的结果。因此,科学调配师资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激励教师从城市向农村、从优质校向薄弱校合理流动,我市推出了业务交流、送课下乡、请课进城、城乡教师拜师会、城乡手拉手、校长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创新之举。

自2002年起,环翠区区直14所学校分别与1到3所农村学校“牵手”,拉开了城乡教师交流的序幕。同时,环翠区还实行了农村校长竞争上岗制度,从区直学校选拔优秀人才到农村去。

本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经区提出打破城乡教育管理体制二元制,实行学校建设统一投入、教育经费统一拨付、教师待遇统一标准、教职员工统一管理和师资力量统一调配的“五统一”工程,将城乡学校纳入全区统一管理。

在加强城乡师资交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同时,各级教育部门都认识到,均衡城乡教育,不能只是城区学校一味地向农村学校“输血”,更重要的是要帮助这些学校“造血”,并能回馈城区学校,实现共赢,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为此,乳山市城乡学校之间以课题或以学科教学为节点,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定期组织相关联动活动,将全市中小学形成了一个更广意义上的大学校、大教研组,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进一步均衡了校际之间、镇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师队伍素质。在环翠区,实验中学与威海八中、威海十三中两所农村学校结成了学区。各个学科中心教研组把每周三定为学区活动日,每月举办一次教育沙龙活动,每位骨干教师分别带1—3名教师,并签订“结对协议书”,大大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我们学校地处山区,英语教师多是初中教师转任,对小学英语教育并不熟悉。通过互换交流,我们的教师实地学到小学英语的先进教法,英语教研工作有了新的起色。”诸往镇初中校长于军深有感触地说,城乡教师的科学调配,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实现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突出特色,构建优质均衡教育体系

在前不久全市“实践与创新”主题活动现场会上,文登市张家产中学的学生的创新成果尤为引人注目,学生获得的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达34项,个个都充满了创意智慧,其中两项获得第三届全国“宋庆龄儿童发明奖”。

“‘实践与创新’课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为农村孩子搭建了思想腾飞的平台。”张家产中学校长丛茂滋一语破题。他说,在历届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和威海市少年科技节上,学校已近60人次获奖,有4名学生被聘为威海市少年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副院长。

近年来,我市从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着手,提出了“体育大课间”“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实践与创新”、“高中有效教学”、“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小学小班化教学”六大课题,积极探索“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办学思路,努力在均衡中凸显个性和内涵。

对环翠国际中学的学生来说,写作不再是让他们感到头疼的事。与以往老师先做指导,然后把他们封闭在课堂里写作不同,现在,上写作课时,老师常常带他们走出课堂,引导他们观察事物、体验生活。这种体验式写作让他们不再感觉无话可说,文字也灵动鲜活起来。作为全市特色教育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环翠区率先提出以“学科素质教育”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走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鼓励学校按照“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路径,加快创新与发展。

初中语文的“大语文·主体性”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初中音乐“音乐·美术·文学”整合教学等模式各具学科特色;塔山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城里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南山小学的大英语立体教学等异彩纷呈„„这些特色实践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成为全市多元竞美、百花齐放教育格局中的代表。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进行时,各学校始终把因人施教作为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特别是把贫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教育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经区西苑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在校生的60%以上。结合自身特点,学校确定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谐融入教育”的目标,通过“我为父母骄傲”、“我为家乡自豪”等活动,广泛开展自信心、责任心、自尊心的“三心”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责任心、自尊心,让每个孩子都成才。

与西苑学校一样,全市28所城区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让他们与威海本地孩子一样享受教育阳光。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占到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总数的26.6%。

均衡体现公平,更彰显特色。威海教育已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第二篇:教育均衡

万紫千红春满园

——庐阳区构建均衡教育实践纪实

“安徽教育看合肥,合肥教育看庐阳”,庐阳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区,庐阳教育一直是首善庐阳引以为豪的教育品牌。2002年,随着区划调整,庐阳教育不断壮大,庐阳教育人创新机制,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闯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庐阳区2008年被授予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2009年被授予安徽省教育强区。《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了庐阳推进均衡教育的种种先进做法,庐阳教育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回眸近十年的均衡发展历程,庐阳教育人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用“创新”炼出“金字品牌”,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均衡教育。然而十年来,庐阳教育人又是怎样走上这条高位优质的均衡发展之路的呢?

困境与挑战

——为什么要实施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

(一)两大反差造成择校风愈演愈烈

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的反差

原中市区(庐阳区的前身)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中心地带,是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造就了一批名校和一批优秀教师队伍,拥有在全省教育界享有盛誉的一、六、八高中,42、45、46等中学,南小、六小、师范附小等小学,合肥市仅有的四所百年老校均在该区,是优质教育聚集的地方。庐阳教育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是千万学子向往的地方。2002年合肥市实施区划调整,新成立的庐阳区在原中市区的基础上又划入了三十岗乡、大杨镇和杏花镇三个乡镇,总面积扩大到139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37.14万增加到60万。18所农村学校并入庐阳教育,另外,7所企业自办中小学划转庐阳区。这些新划入的乡镇、企业学校,教室破旧,设备简陋,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城乡教育形成巨大反差。

老城区学校与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的反差 随着,合肥发展“三大战略”的推进,庐阳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郊融入城市,远郊面向城市”,在原近郊的土地上,一个个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城市迅速扩张。而新建小区多在北一环、二环附近,绝大多数未配套学校,且小区周围学校多为原乡镇学校,因此入住率低,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发展。而老城区学校密集,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拥有高中6所,初中6所,小学19所小学,公办幼儿园6所。学校虽然教育教学质量高,但城市用地紧张,学校面积狭小,学生多,已成为遏制学校发展的第一大难题,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张。

(二)区域内义务教育暴露出四大问题,并日益尖锐

1、区域内教育极度不均衡。城区学校已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教师们如饥似渴的更新教育观念;可新划入的乡镇学校,简陋的教室,一支粉笔,一本书,不知课改为何物,形成天壤之别。

2、择校之风愈演愈烈。教育由于极度的不均衡,庐阳老城区又聚集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择校的首选地。

3、由于大量学生择校,导致上学时间段,进入庐阳老城区的各条道路拥挤堵塞,形成道路交通的瓶颈问题。

4、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现实中,受客观条件限制,优质教育发展缓慢,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谋划与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怎么办?庐阳区被“逼”着走上了推行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之路。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出台了庐阳区《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合肥市庐阳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庐阳教育人确定了异地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城市反哺农村,统筹城乡教育,谋求优质均衡,实现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均衡发展机制,吹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序曲。

(一)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精心打造北部地区教育新亮点

由于两大反差造成择校风愈演愈烈,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鉴于此,我区本着“合理布局、规模效益、撤弱入新”的原则,全力整合教育资源。先在北部地区新建了杏林小学和庐阳中学;继而高起点举办小区配套的柏景湾小学、南国花园小学、海棠花园小学和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去年,中铁42中校区和六安路小学校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另外南小、红星、逍遥津等城区名校的分部也即将落成。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城区学校削减了一半,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一举破解了老城区学校过于密集的问题。而在北部地区新建的学校,不仅继承了原有的办学特色,还加强了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北部地区教育的新亮点,倍受人们的青睐,也从根本上缓解了北部地区学生入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需求。曾经的舒城路小学,巴掌大三四亩地,坐落在省政府宿舍区内,现在迁至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占地近三十亩,办学规模同时扩大为36个班,教学设施,配备到位。在继承原学校优良传统基础上,创新管理,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成长,三年来已形成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舍予”校园文化。

(二)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整合、改造全区薄弱学校 学校硬件条件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庐阳区政府2007年就将中小学基本建设和建立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列为重要民生工程。运用撤弱入新壮大等方式,解决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的窘状。近三年来,连续投入资金5千多万元,对19中、钢小等7所乡镇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和异地重建。同时充分利用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加强乡镇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常规教学设备建设。自2005年开始,分别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和“三个一”工程。2008年,区乡镇学校全面实施农远工程,重点抓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的教师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现在乡镇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全部完善了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自然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教室、音乐(舞蹈)室、美术室、以及篮球场、60米跑道、钢琴、电子琴等适合学龄段要求的体育器材和专用音乐器材。现在全区最漂亮的校舍在乡镇,最好的教学设备在乡镇!

(三)依托“共同体”,全面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根据《庐阳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细则》的要求,全区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并将城区中小学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紧密联系的21个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城区学校教育资源、教学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帮扶活动。实行三个“一对一”,即学校、学科、老师三者均为“一对一”结对帮扶,促使“共同体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不断交流融合。其中“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被立项为国家级课题,由于课题研究成效显著,庐阳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基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以中心城区带动边远乡镇的教科研均衡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城区品牌学校合肥45中与地处偏远的合肥19中还建起了“共建班”,使19中在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捆绑与深入

——城乡学校结对“捆绑”,探索均衡发展新途径 一个学校硬件再好,教学水平、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等软件跟不上,也不算真正实现教育均衡,更无法称为优质教育。2009年,我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谋求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开创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做法——施行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一)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前期探索

为缩小城乡差距,2003年,庐阳区将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企业划转学校结成“手拉手”学校,建立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对口帮扶制度,以城区学校带动乡镇学校,播撒先进理念的种子。建立支教制度,开展“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等,同时,城区中小学也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教育“共同体”。随着结对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家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共同体两所学校之间虽然也经常交流,但制度上并没有要求共同发展,连带意识不强,有时就会出现松懈现象。于是庐阳人开始思考如何将结对工作继续深入下去,带动更深的均衡发展?很快大家的思想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必须把两校的办学捆绑起来进行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三步走”

第一步、撤弱入新,并小壮大,全面改造乡镇学校。庐阳区政府出台《庐阳区实施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建设方案》,坚持“撤弱入新,并小壮大”原则,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并分批进行整合、改造。三十岗乡原有3所村小,一所中心校,学校小、旧、弱,生源不足,课程开不齐。经过调研,政府投资扩建中心校,异地重建一所学校,扩大办学规模,配齐教育教学设备,两座现代化新校拔地而起。同时为综合学科引进专业教师,让学生接受全面教育。为方便原乡镇的学生上学,建立交通保障机制,采取校车免费接送学生方式,保证学生的安全。

第二步、撤销乡镇中心校,理顺乡镇学校管理机制。2009年春,庐阳区在全省率先撤销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原大杨镇、三十岗乡中心校所辖的8所小学由区教育局直接管理,首开“一竿子插到底”的乡镇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先河。古城小学、幸福小学、大杨中心小学、跃进小学、五里拐小学、十张小学、新农小学、岗西小学8所小学为独立的法人单位,由区教育局直管。为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理顺了机制。第三步、依托“共同体”,全面深化城乡学校“捆绑”机制。2009年,庐阳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2月份制定出台了《庐阳区教育局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机制为载体,通过办学理念的传播、办学经验的交流、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强化城市学校的“连带”责任,加大对乡镇学校的指导帮扶力度,增强乡镇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乡镇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区学校的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在原来较松散的“手拉手”学校和“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三十岗乡、大杨镇的8所小学与城区8所名校进一步结对捆绑”,“捆紧”的是共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二)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核心

1、两所学校,一个法人。三十岗乡、大杨镇的8所小学与城区8所名校结对“捆绑”,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办法,城区小学校长同时兼任乡镇小学第一校长,乡镇小学校长为执行校长;城区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学校的校长为第二责任人。

2、多级“捆绑”,实现“四共”。城乡学校共同体结对“捆绑”管理以城区学校为核心,双方签订共同体办学协议,结成相对固定的办学实体,从而实现共同体结对“捆绑”内各成员“四共”: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建立学校间同教研组的“二级捆绑”和教师之间的“三级捆绑”乃至学生间的“四级捆绑”;建立学校共同管理、教师共同提高、学生结对交流、教学业务互通、弱势贫困帮扶和“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及考核评估等六种机制;制定了“捆绑”学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人每周汇报“捆绑”工作信息制度。

3、明确职责,同奖同惩。明确学校责任:城区学校是促进共同体建设的主要责任方,有提高乡镇学校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学校有接受共同体领导、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有获得城区学校各方面帮助的权利。明确校长职责:第一校长职责:帮助乡镇学校构建自我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拥有对中层干部任免的建议权和教师统一调配权;每年至少互派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到对方学校任职,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以乡镇学校教师为基数)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帮助乡镇学校建立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拥有乡镇学校财务管理权和委托审批权,接受上级的审计、监督等。

执行校长职责:负责乡镇学校常规工作,实施有效管理,是常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协助、支持第一校长在乡镇学校开展工作;受第一校长委托管理学校财务工作,保全学校固定资产等;积极谋划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明确教师责任:城区学校的教师有到乡镇学校任教或参与管理,帮助扶持乡镇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乡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学校的教师有到城区学校学习,接受城区学校教师结对帮扶的权利。

明确区教育局责任:区教育局负责全区共同体学校 “捆绑”机制建设的协调、指导、考核、评估、总结等工作,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及时配套出台深化共同体学校 “捆绑”机制建设相关文件,细化实施意见。

(三)派驻城区“执行校长”,“两校一体”破难题

当然,在实施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过程中,也不出意料的遇到了种种难题,如:第一责任人两地奔波,如何既管理好老校又因地制宜管好新校?一级捆绑活动频繁,互动频率过高,而二、三级捆绑落实不够到位,教师参与面不大,乡镇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教师的交流推进难度大,乡镇学校个性发展不足等等问题。善于革新的庐阳教育人通过第一校长统一领导,派驻城区“执行校长”,强化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有效的破解了这些难题。

1、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模式。共同体学校要在第一校长的组织下,集班子全体成员智慧,紧密结合乡镇学校办学传统和现有发展水平,因校制宜,思考拟定乡镇学校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以促进乡镇学校实现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2、加大城乡学校级干部交流的力度。城区学校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素质很高的副校长,让他们深入乡镇“捆绑”校,担任执行校长。执行校长接受第一校长领导,任期2年,全面履行执行校长职责,享受小学校级正职待遇,其绩效考核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执行校长负责日常学校管理,贯彻共同发展和第一校长的治校方针,派驻城区执行校长也是庐阳捆绑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

3、加大城乡教师互派的力度。城乡捆绑学校间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以乡镇学校教师为基数)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可以综合“岗位需求、支教愿望、专业引领”等因素考虑,各校要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拟出倾斜政策。城乡教师互派的核心是两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师资配置。

4、加大对弱势群体关爱力度。在乡镇,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较多,家庭教育缺失;乡镇学校应主动作为,利用家长学校传播先进的家教理念,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师生结对帮扶、开设“放心班”等形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5、加大特色办学创设力度。在乡镇学校特色尚不明晰阶段,乡镇学校每校先尝试1-2项特色活动,如经典诵读、腰鼓队、三国文化校本课程等。通过特色活动的开展,展示学校积极进取的状态、师生的精神风貌,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凝练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均衡与发展

——城乡携手同进,共创优质均衡

南小与古城捆绑的故事:古城小学原为三十岗乡中心校,2003年,区划调整后,划归庐阳区管理。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因为政策、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学生少,校舍简陋,教学设备落后,农村教师整体实力不强,长期形成的安于现状,对于教育改革创新不积极,学校整体向心力、凝聚力差。南门小学,是老城区一所百年名校,省特色学校,拥有积淀深厚的办学经验和学校文化。

2009年3月,根据《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南门小学和古城小学牵手为城乡共同体“捆绑”学校。南门小学校长任“捆绑”校第一校长,全面管理两校事务,财政、人事统一调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指派一名副校长任古城小学执行校长,在此期间,原古城小学校长任南门小学副校长,到南门小学挂职学习。两校积极抓住机遇,并及时制定了“捆绑”共同体发展战略:以“引领·自主·创新”为整体发展思路,按照“三年三步走”——“一年实现观念转变、管理规范;两年实现特色引领、课程渗透;三年实现自主创新、特色凸显”的目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

捆绑发展三年来,古城小学找准定位,明确思路,从实际出发,以最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为精神支柱,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锻造平台,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走出了农村学校自己的特色之路。学校校容校貌、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领导作风与管理水平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各项工作制度步入规范,学生精神面貌和素质也有了可喜的进步。农村学校特色发展的脚步坚实而有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来,尤其是在捆绑工作深入开展至今,庐阳的均衡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镇学校办学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镇农村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变化。在城区学校的指导帮助和影响下,许多学校变美了,变亮了,变得更有生机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比以前更浓厚了。

乡镇农村学校管理层人员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发展思路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乡镇农村学校的校长及中层以上班子成员对办学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不再单纯强调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而是能够从内部管理、办学理念、内涵发展上探求,从而一改过去十分被动的办学为较为主动的去发展。

乡镇学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捆绑”机制给教师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通过“教学互动”、“课题共研”、“送课下乡”、“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了农村学校教师的视野,其业务素养、教研教学水平明显得到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已发生微妙的变化。乡镇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在城区学校的帮助下,乡镇农村学校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课外活动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充实。同时,城乡两校学生的互动交流机会也多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乡镇农村学校的学生开拓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综合素质也得以整体提升。

在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庐阳区教育体育局作为均衡教育先进单位,在大会上进行经验介绍,所做的《践行科学发展,推动教育均衡》的报告得到了与会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高位、优质、均衡教育的推进,大大缩短了庐阳城乡教育的差距,加快了庐阳“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区教育优质化,义务教育均衡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庐阳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奏响了庐阳均衡发展的最强音!

第三篇:均衡教育

官渡口小学

关于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

督导评估的自查报告

官渡口镇人民政府: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 我校逐项进行自查自评工作。一是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评估方案,结合学校实际进行讨论,让教师理解指标内涵;二是分解指标到部门,落实责任人员并负责收集资料;三是对照指标开展自查,按指标写出评估意见和打分,同时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完善学校工作;四是在完成各部分自查的基础上,形成自查报告报镇政府。现将自查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招生辖区面积较大,涵盖全镇 十多个行政村,在校学生265人。其中0-5岁人口为293人(其中女101人),6-11岁人口为302人(其中女137人),12-14岁人口为138人(其中女73人)。

目前,我校为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5人,在职教职工21人, 专任教师21人,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 18人,学历合格率为85%。其中获中级职称的教职工15 人,占学校在职教师总数的71%,获初级职称的教职工 6人,占学校在职教职工总数的29%。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 7178平方米,教学用房建筑面积 277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约 10,5平方米。

二、自查情况

(一)全面提升保障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1、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一是学校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等规划,立足现实,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推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发展。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将学校的规划发展纳入城区整体规划之中,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高度重视。在现实基础上,我校按照规划,不断提高师资,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校园文化,满足学生“上好学”的愿望。

2、不断健全运行体制机制。学校调整了领导班子,理顺了管理体系,制订了包括绩效管理与考核办法在内的全套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1.按照城乡编制一体化标准配置教师。目前,我校教师的编制已经超过了师资配置标准。共有老师21人,其中40周岁及以下的教师 6 人,比例占 28 %,而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 71 %。教师学科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2.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素质与能力培训。从多角度去培养老师,使教育首先具有崇高的思德和敬业的精神,从而打造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全部教师都经过专业培训,专任教师胜任率达100%; 70%能经常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20%教师能自己制作课件。

(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建设。目前,学校占地面积 718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2772平方米。学校有学生图书 5千余册。添置了学生课桌凳,更换了老师办公桌椅,添置了办公电脑。2.扎实推进“五个校园”建设。

完成校安工程工作。校园安全警务体制勤务机制运行良好,全面建成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制订“五个校园”建设规划;“唱读讲传”活动步入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轨道。

3、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教,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保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学校无实验班、重点班、大班额,实现了招生考试、教师行为、收费支出、课程开设、课外辅导等办学行为的全面规范。

(三)多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1、加大教育投入。我校近来年改建了学生浴室,添置了不锈钢晾衣杆200余米,安装电扇20余台,开辟安全通道三十余米,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学校近期多渠道筹集资金5万元,改善了学生厨房设备和住读生的床铺,把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用到教学中去。

2、保障教师待遇。设立教师工资入卡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领取,教师绩效工资已开始全面落实。

3、落实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每学期落实两免一补,对困难学生进行慰问与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义务教育。国家各项困资助资金每期足额及时发放到学生或家长手中。

(四)依法办学(1)、办学秩序:

通过“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和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建立学校安全管理立体网络,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聘请保安全天候值班、护校队上课期间值班巡逻,严格执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2)、办学环境:

我校一直坚持依法治校,学校内坚持不设摊点;教师不延时补课,不乱收费,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校与社区及派出所密切联系,使周边环境得到治理。

(3)、规范办学。学校执行国家和重庆市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实施基础教育新课改成效明显。能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明显,课堂教学优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效率较高,效果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会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小学毕业生毕业率达到市规定要求。在校生辍学率为0,在校生体质健康达到标准。学校无乱办班、乱招生、乱补课、乱收费等现象。(4)办学特色: 学校在保证学科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我校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五个校园”为重点,以“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一切为教师的成长搭台,一切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工作思想,从“励学、励志、修身”的特色办学思路出发,重视“自信、自律、乐观、主动、坚韧、执著”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立足新起点,明确新目标,建设新亮点,开创新局面,全方位突出“激励教育”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努力构建平安校园 健康校园 绿色校园 和谐校园 数字校园。

三、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学校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有效。

几年来,学校工程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师生办公、学习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投入了资金较多,在改善教学条件方面加大了力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落实总资料员,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文件及规程,根据规程指标体系,动员全体教师分村、分片摸清辖区内学龄儿童情况,并抽出责任心强的教师利用双休日加班加点,突击“档案建设”工作。

(二)、坚持“软硬件”俱严的基本原则,促进学校管理趋于规范。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加强领导,团结协作,注重安全。

学校形成了以“教学育人为中心,管理育人为主导,活动育人为主体,道德育人为主线”的学校工作体系。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为强化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学校配备专职安监员。健全了安全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每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生参加火灾、地震等各种应急演练,确保遇到危险情况全体学生能够井然有序,安全撤离。几年来我校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1、科学合理配置教师。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科学合理配置各学科各年级各班教师。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学科的教师,统一调配使用,使学生都能受到公平良好的教育。

2、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全能型的教师队伍,是我校执著追求的目标,也将是学校今后的生命线。学校着力为教师创建了三个平台,即: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多年来,许多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多篇论文获奖。同时,我们也时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取人之长。在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帮助最大的是专业引领。学校积极主动组织区教科所的送课下乡活动,请教科所教研员、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实施专业引领,优秀教师献课现场观摩,学习课堂处理技能技巧。因为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我校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勇于进取的教师队伍已渐渐形成。3、2009年我校建立健全了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2010年我校完成了中、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方案的修订,通过对学校核心制度的修订与完善,最大程度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校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同时加强了体、音、美教学。认真落实《体育工作条例》和《卫生工作条例》,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控制学校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通过领导苦抓、教师苦教,营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乐学,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稳定,社会声誉的良好。

1、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团队力量。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我校重点是通过弘扬“执著追求,创新求变”精神,所有的干部明确岗位职责,并实施层级管理,竭力发挥干部管理的高效能、高效益;实施巡课制度,校级领导分段负责教师上课的巡查工作,同时,在做好各自分管的工作之外,每位干部还包段负责,做到每期不少于30节推门课,每月召集一次联系会议。严格考试考核,把好教师工作检查关,把好学生学习考试关。学校每期中都要组织各年级学生的质量抽测,把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2、倡导减负提质、教师规范发展。我校倡导有效教学,“少时间,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是我校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六认真工作进行了细化要求,对各学科教学做了专门的规范,比如教师要写出备课详案,没课前有教学构想,后有教学反思。教师的六认真工作每月接受学校检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每学期每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探索课、创新课、评优课、观摩课、等几种公开课,还必须听别10节公开课。

3、营造轻松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特色班级”和“四有五星”好儿童的主题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斗志。

(五)关注弱势群体,爱洒“留守儿童”。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特成立了由桂家庭校长任组长,吴芳、卢先红任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确保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自2011年以来,我校都一直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几年来,我校每年都如实整理留守儿童相关资料存档,利用班队活动、家长会和爱心电话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和教育,为了使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受到均衡教育,不留盲点,我们还发动每一位女教职工,结对帮扶一个或多个留守儿童,担任“爱心妈妈”,使留守儿童不缺失母爱。

四、存在的困难及今后的打算

我校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各项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学校地处城区和农村的交接处,又是库岸滑坡观测区,上级投入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2、由于学校公用经费紧张,教师办公条件简陋,教师教学辅助工具简单,至今为止学校还无一间多媒体教室及媒体设备,全校可供办公使用电脑不足五台。

3、教师年龄结构趋忧。教职工整体年龄老龄化严重,学科分配上已经存在一定的困难,艺体科目专业教师显得有些欠缺了。

4、各种功能房欠缺。由于学校场地有限,学校功能房暂时基本没有,特别是学生无食堂,住读生雨天冒雨打饭吃饭。走读生中午靠家长送饭。给教师的管理也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

为此,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更好发展:不断增设现代化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积极协调,主动争取继续以“五个校园”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追求更好发展,以质量、声誉、形象来解决生源减少的问题。

特此报告。

2013年9月20日

第四篇:均衡教育

推动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谭连桂

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综观中国教育历史,不论是以培养统治者为目的的古代贵族教育,还是我国自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都不能也不敢把教育的目光投向于教育的公平。民国初期在陶行之等教育名家的倡导下,平民教育有所萌芽,可惜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公平教育也只是昙花一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唯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才可能真正地重视公平教育、办好公平教育。

本人30多年工作在农村教育工作一线,对公平教育深有体会和感触,我对办均衡教育最深刻的体会有下面五点。

第一、做好网点布局调整是推动均衡教育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办素质教育目标,大力倡导均衡教育。可是,农村小学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村民居住相对分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学生数逐年减少;小学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有特长的艺、体类老师更少,导致英语、电脑等一些课程无法开设;村完小分布过多(基本上是一村一所),教育资源分布又不均衡、教学质量更是参 1

差不齐。——以上原因导致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2002年我在桑田乡(现改为桑田镇)主持教委会工作,我围绕“如何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调研与思考,经过慎重的集体研究后,率先向县教育局和县政府递交了学校网点布局调整的建议:“全乡只保留两所完全小学,其它小学降级为只保留1-3年级的村小”。县局和县政府对我们的建议非常重视,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吴信根同志专程来我乡开展调研并鼓励我们积极稳妥地搞好该项工作,为全县树立样板。至2004年桑田镇全乡小学结束网点布局调整工作,由于科学合理地整合了教育资源该乡的教学质量快速得到了提高。

莱溪乡交通条件较好(水泥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村民普遍比较富裕、村民对教育也很重视。基于以上优势,2005年我调任莱溪乡中心小学校长后,在原有网点布局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调整力度,决定通过两年的努力,全乡撤并六所村小,只保留四所完小。2005年上井、西山、后举三所小学顺利撤并成功。黄满、石渠、上潺三所小学由于部分村民反对,列入第二批归并对象。2006年开学初我带领班子成员前往这三个村,深入了解情况。原来,村民反对撤并小学是有“三怕”:一怕孩子到新学校读书不适应;二怕自己村子里没了学校没面子;三怕路途远、孩子小会出安全事故。我们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走村入户交流谈心、散发倡议书等方式方法,大力地反复宣传网点布局调整的积极意义。并代表学校明确对家长作出了三项承诺:

1、保证给每个孩子在新学校学习都有进步。

2、通过路队制的建立和执行保证每个孩子的路速安全。

3、保证给每个孩子更好更全面的教育。由于家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2006上半年黄满、上潺两所学校顺利归并东方小学,2006下半年石渠村的家长们看到我校的三项承诺确实得到兑现,主动承担起接送任务,要求将孩子并入东方小学就读。至此全乡网点布局调整工作圆满结束。办均衡教育的优势很快得到体现:2006年莱溪小学夺回了久别的全县毕业班成绩第一名,2007年和2008年保持了全县前一、二名;全乡四所小学仪器图书得到很大充实,校舍环境得到良好整治,办学条件迅速提升了档次;师资在整合中得到加强,全乡小学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特色教育得以快速发展并初见成果。

网点布局调整工作给我的启示是:只有心系群众、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才能取得群众的大力支持,才能真正把教育工作做好。

第二、平等配置教育资源是均衡教育的硬件保障。

近年来,我们多方筹措资金60余万元按部颁二类标准为莱溪乡四所完全小学配齐了教学仪器、教具。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资源配置方面更是充分考虑到公平发展的因素:每所村完小都配备电脑六台;教学用彩电四台、VCD两台、英语复读机一台以上;中心小学、杨梅小学各配各远程教育接收系统一套。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小学的幅射和辅导功能,中心小学将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料刻录成光盘(近三年据统计刻录光盘300余片)无偿分发给各村完小。我们还通过为全乡老师配备V盘、建立全乡教师QQ群、建立全乡教师电子资料库等形式努力做好资源共享工作。

一步慢,步步慢。面对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学校领导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紧迫感,要时刻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试问:落伍、低级的教育硬件资源即使搞得再均衡又有什么

意义呢?!

第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均衡教育的关键

首先我着重师资管理,优化培训策略,创新培训模式,多层次开展业务培训。每年都要组织教师业务知识考试,达到以考代训,以考促学的目的。在经费紧张情况下,投入资金购置图书资料在全校开展教师“全员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每所小学我都想方设法配齐音、体、美、英等专职教师,我们还通过青年教师轮派制(中心完小教师派出有专长的青年教师,两年后成绩优秀的保证其回中心小学)、业务骨干帮扶制(中心小学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老师下派到村完小任教导主任帮助村完小组建教研组织)等制度的落实,有效地解决了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问题。

师资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建立激励机制,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与价值导向。自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进行全乡“十大名师”创评活动。每年根据对教师德、能、勤、绩综合评估,在全乡小学评出10个群众满意、责任心强、成绩优秀的“名师”并予以大力宣传和一定的物质奖励。我们还坚持执行教师业绩奖励制度,奖励面都在四成以上。虽然我们本着人文和尊重精神,从来不对老师采取惩罚措施,但是可喜的是:后进老师正在努力地追赶着先进老师。

近三年我校教师获得优质课、说课竞赛市级一等奖8人次,二、三等奖12人次;在县、市、省乃至国家级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余篇次;论文、CAI课件获得省、市、县级奖励80余人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平等教育。

第四、关注弱势学生是做好均衡教育的重点

我们认为的弱势学生有两类: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和学习接受能力有困难的学生。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在争取上级单位部门帮助的同时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我们成立了扶贫助学领导小组,通过校领导、教师与特困生结成扶贫互助对子等形式,近三年先后资助特困学生160余人。实现了适龄儿童入学“一个不少”的庄重承诺。

对于学习接受能力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求老师做到“三要两不准”:不准歧视、打击学差生;不准搞重点班、实验班;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要根据学差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适度辅导。

教育本就是充满爱的事业,而同情和怜悯更是爱心的基础和源泉,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碧蓝的天空、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和煦的阳光,既是社会公平的象征更是每个教育人行动的指南。

第五、抓好教育创新是提升均衡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我国教育专家指出,教育的均衡化当前提倡的是 :有质量的教育均衡,接受有质量的平等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均衡不仅仅要关注教学机会的均等,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教学过程和成功机会的均等。因此我校围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让学校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这个宗旨,大力推动课程改革,积极进行信息化教育工程建设,长期坚持艺术教育和校本教研实践。

2005年开始,我们莱溪小学率先推行“五加二”课程设置,即:每天

用5课时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另外安排活动2节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特长训练。素质培养的内容一方面是加强安全、法律、卫生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开展“课堂剧”、“演讲比赛”、“争做环保小卫士”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特长训练的内容主要是进行“艺体训练”——组建鼓号队、体训队,开设舞蹈课、书画课、棋类课等地方课程。2006年市教研室领导来我校开展新课程执行情况调查,对我校的“五加二”课程设置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的课程创新走在了全市课改前列。

我们非常注重教学研究工作,2007年申请了国家级教改课题“发展式教育手段与学生能力提高”立项,并围绕这一课题在全乡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构造实验工作。近三年来我乡小学教师还先后承担了6个省级教研课题、8个市级教研课题、30余个县级课题的实验工作,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重研究”的浓厚校本教研氛围。不但锻炼了教师队伍,全乡小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探索和创造能力也普遍得到很大提高。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泼、民主气氛,得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质量。2005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英语书写能力比赛、现场讲故事、作文比赛等赛事每次都获得了团体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参加市级以上征文、小制作比赛获一等奖6人次,二、三等奖11人次。学生23篇习作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

通过抓好教育创新,让孩子在学校就练就适应、引领现代化、信息化的好素质、真本领,这既是我们当代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更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重心。

我们的均衡教育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的肯定:2007年省教育厅、人事厅授予我校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省教育工会授予我乡小学工会“四个一”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市教育局授予我乡小学“实施新课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和2006年县政府先后授予我乡小学“文明单位”“创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县教育局近三年两次授予我校“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虽然均衡教育还需要加大投入,也存在不少问题,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能为推动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出一点力我感到由衷的幸福,我更为有幸亲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的盛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愿平等教育的目标早日实现,祝福祖国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早日描画成功!

第五篇: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

情况介绍

中共威海市委组织部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 2017年12月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情况介绍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用好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等资源,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深化提升工作,被列入省委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威海市利用独特的历史资源,高点定位、高标设计,着力推进教育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教育基地理论架构

主要是突出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把握一个基调、聚焦一个主旨、做到三个覆盖:

一个主题,就是“民族复兴”。威海是一座几乎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所有元素的城市,是甲午国殇的亲历者,是天朝迷梦彻底破碎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起始和发轫之地。如今,这片曾经沧桑的土地焕发了无限生机。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威海被确定为全国18个典型之一,在《人民日报》进行了整版报道。可以说,威海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程,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注脚。基于此,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确定以“民族复兴”作为主题,以此统领教学内容,设计理论架构,使基地教育具有较强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

一条主线,就是“梦碎、梦醒、筑梦、追梦”。用这条主线贯穿所有教学版块,吻合了“国殇—抗争—复兴”的历史逻辑,起到串珠成链的作用,使基地兼顾了历史的完整性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

一个基调,就是“警醒、感悟、自信、坚定”。用国破山河碎的悲惨史,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探索史,与群众生死与共的交融史,带领群众走向复兴的奋斗史,警醒人们勿忘国耻、勿忘人民、勿忘初心,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最终达到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

一个主旨,就是通过回答“三大问题”,来增强“四个自信”、实现“三爱统一”。把呼应现实、有力发声作为基地的根本使命,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和模糊认识,依托发生在威海的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着力回答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赋予教育基地强烈的使命担当和现实意义。

三个覆盖,就是教育对象以党员干部为主,同时覆盖社会各界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基地教育主题的重大性和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仅对党员干部,而且对企业家、军人、青少年等群体,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能够

3多名“乳娘”用超越生命的大爱哺育1223名革命后代,在敌人“扫荡”和育儿所不断迁徙中,乳儿无一伤亡。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引导人们深刻体会群众是哺育我们的“母亲”,在新形势下要“勿忘母恩”,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专题版块

(二):奋发图强与民族振兴——主要回答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依托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和沈秀芹纪念馆,用两位烈士展示新中国建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精神;依托威高、金猴、迪尚三个民营企业,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复兴有我在”的使命和担当;依托幸福威海展馆,展现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追求,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实现民族振兴。其中包括6个教学专题:

1.以身许国——为民族振兴奉献才智。通过讲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在生命最后一刻仍保护国家绝密资料的故事,引导人们感悟他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关键时刻冲得上、挺得住。

2.艰苦创业——把一生交给党安排。通过讲述成山林场原副场长沈秀芹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一往无前、对群众一往情深、把一生交给党安排的事迹,引导人们学习她的崇高 精神和纯粹品格,立足岗位、发光发热。

3.开拓创新——威高集团敢为人先。通过讲述威高集团以自主创新抢占行业制高点,快速成长为中国医疗器械第一品牌的故事,引导人们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转换发展动能,争当发展排头兵。

4.工匠精神——金猴集团在坚守中求突破。通过讲述金猴集团60多年的发展历程,展现贯穿其中的“工匠精神”,将传统产业变成朝阳产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军民融合、助力强军梦的担当精神,引导人们对事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久久为功。

5.国际视野——迪尚集团海外发展抢先机。采取现场参观、3D展示、VR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现迪尚集团实施国际战略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同时让人们体验一次时尚、自豪、幸福之旅,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自觉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格局中。

6.幸福威海——为了人民的向往。通过展示威海“人民幸福”元素以及创造幸福的模范人物、组织、制度、机制等,引导人们深刻理解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接续奋斗的动力。同时,警示党员干部,“赶考”的答卷还未完成,要通过创造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赢得未来的选择。

三、教育基地建设原则

7地的灵魂、境界和层次。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副局长薛庆超指出:基地贯穿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思想,以“立足威海、面向胶东、兼顾山东”来看待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以小见大,以局部展现全局,把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清晰地展示出来,可以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充分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周溯源认为:威海是中国梦的起始和发轫之地,将教育基地的主题确定为“民族复兴”是正确的,这个“点”找得准。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时任省委组织部巡视员刘永巨先后三次到教育基地现场指导,认为威海的教育基地立意深远、意义重大,完整展现了中华民族“梦碎、梦醒、筑梦、追梦”的复兴历程,为全省党性教育“大树”理清了根脉、增添了枝叶,为党的历史发掘、党员干部培训乃至整个党的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和新的贡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蕴岭指出:威海教育基地的一大亮点,在于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性,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沂蒙红色教育研究会会长王举生认为: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论述相呼应,非常符合中央要求和威海实际;教育基地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历史脉络,在刘公岛是思考,在天福山是力量,在胶东育儿所纪念馆是感动,在威高集团是自信,这条历史脉 络简洁清晰,有血有肉,有深情大爱,看似讲历史,实则问今天、问自己。厅级老干部认为:基地的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创举,是一部催人奋进的教科书,更是一座以史育人的不朽丰碑。

二是教育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大家认为,基地按照“国殇—抗争—复兴”的历史脉络设臵教学版块和现场教学点,实现了各版块和现场相互联动,听觉、视觉和感觉立体触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教育效果。薛庆超认为:教育基地最大特点是系统展示与专题展示相结合,主题展统领专题展,专题展支持、佐证、提升主题展,而且还有历史现场和实景实物,这在全国比较少见。参观者普遍感到,教育基地思路清晰,联系紧密,内容丰富,对威海红色资源是一次大开发、大提炼、大整合、大升华,看了以后很受震撼和教育,对党的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有了全新认识;教育基地框架坚实,内容充实,各教学点特色突出,相互印证,给人思想上带来的冲击超乎想象;原来对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只停留在概念层面,通过基地各个版块从历史到现实的层层引导,深刻领悟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是教育资源独特、对象广泛。大家认为,威海所独特的甲午国殇史、红色胶东史和复兴发展史,几乎包涵了中国

011

下载教育均衡的威海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均衡的威海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丰南区教育局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进工作,提高办学质量,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专人深入城区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走访座谈、调......

    2013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深入实施均衡教育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我校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全体教职工发扬团结、务实、奉献、创新的精神,深入实施......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逐梦扬威 展翅高飞 --------留耕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让每位学生都享有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的责任。为此我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黔西县白泥中学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黔西县白泥中学位于是黔西县西南角上锦星镇,距离县城14公里,白泥中学的前身是农文中学,由民国时期当地民主人士丁扬斌先生(原冯玉祥将军的......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精选合集]

    深入实施均衡教育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克城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克城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全面推......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做均衡教育育成功人才——南里岳中学均衡教育发展汇报材料让每位学生都享有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为此我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教育均衡解说词

    奏响均衡教育的恢弘篇章 ——5月14日教育均衡检查解说词 一、【校门口总体说,也可以边走边向愚公苑说】 “红墙绿竹如在画中,试问此间是城是乡?”走在克井文化路上,人们不禁发出......

    均衡教育8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与省政府签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中规定的期限,2015年我县要分别接受国家和省、市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