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本节考纲透视
理解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考点精讲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一)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教师可以准确、合理、有效、全面的了解学生,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一)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
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4差异性。
自我意识对人格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发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1随班就读。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设置特殊班
学习的实质与特征:1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学习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联结3连锁学习4言
语联结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
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识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与认识结构2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2近直接性动机、远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
难度,恰当控制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
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结果归因:1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2老师也应
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羞,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迁移的作用: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现代的迁移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
用对迁移的影响。
影响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是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
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任务之一。2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创造态度和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标志
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和报告)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概括
知识的保持方法: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地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
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技能的特点:1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一
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学习策略:是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有效学习需要、是有关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简缩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学习策略训练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原则。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学生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
心、有独立性)
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假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推断2鼓励标新产异、与众不同的观点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态度的实质:1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者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品德的实质:1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2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2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遵守法则取向)3后习俗阶段(社会契约、普遍伦理)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地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地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令人满意、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儿童产生的心理障碍:1儿童多动症(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2学习困难综合症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4儿童厌学症5儿童强迫行为(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
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评估性会谈):1倾听2鼓励3询问4反映
(观察法):1项目检核表2评定量表3轶事记录(自述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
范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驰训练、系统脱敏训练、肯定性训
练
改善学生认识的方法:艾里斯(事件、观念、情绪、驳斥、新观
念)
教学目标的意义:1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分类:1认识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目标(具体目标、产生的条件、行为标
准)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一般、具体)
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
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游戏
发现教学: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
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所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个别化教学:1程序教学2计算机辅助教学3掌握学习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的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驵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群体动力的表现: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气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课程纪侓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
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情境结构: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2课程表的编制3教学过
程的规划
教学评价分类: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的时机)2常
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处理方式)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价功能)4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严谨程度)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2观察(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3情感评价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1课时计划的差异(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应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微格教学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学习的作用的论述
关于学习对人的心理发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是很丰富的,这里以张载和王夫之为代表。
(一)张载
张载对学习作用的论述其心理学味道更浓,且具有新颖独到之处。张载从人性论的角度论述了学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但在张载看来,天地之性是根本的,人所禀的天地之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区别,气质之性是次生的,人所禀的气质之性是有偏重之不同,所以有善与不善的差别在这种二重性论的基础上,张载建立了他的学习心理大厦,他认为学习,就是要变化气质之性,摒除其中恶的部分,不归于天地之性,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张载论学习的意义,可以一言以概之“学者当须立人之性„„学者学所以为人”,这句话反映了张载对人的本质的初步见解,他认为人并不是所谓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如果仅具有人的形体,不通过学习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和社会道德规范,是不能称之为人的。
(二)王夫之
王夫之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了学习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一是学习有助于人生的发展和完善。王夫之从他“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出发,论述了学习对于发展和完善人生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人的心理活动和动物的心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动物在其一生中主要利用本能,人虽然也有本能,但更依赖于学习,只有通过学习人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人性的内涵就其先天的秉赋来说并无多少差别,造成人性差异的原因在于后天的学习。学习是发展和完善人性的重要途径。
二是学习有助于获得巩固、知识和技能。王夫之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他解释说,所谓学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未能到能之的过程,所谓习,是复习获得的知识练习掌握的技能,使之得到巩固的过程,同时知识只有经过复习才能日进不已,技能只有通过练习方可逐步熟练。
三是学习有助于施展人的聪明才智。人的聪明才智是从哪里来的?自古以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先天就有的人生下来就具有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智力,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后天才有的人的聪明才智,只有通过学习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充分施展。王夫之认为,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心固有之智能”,但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先天因素就不能充分的发挥与施展。因此人的心理只有在学与用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二.学习的作用
(一)学习对生物学的作用
1.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学习是活着的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的能力明显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提高。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有机体适应环境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先天决定的反应倾向,这是每一种物种固有的本能。如人类婴儿和其它哺乳动物生下来就会吃奶。但这种先天本能只能适应相对固定或变化较小而缓慢的外界环境,有些物种因适应不了迅速变化的环境而灭亡。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适应能力,这是因为人类有机体,还有另一种适应环境的方式,即学习。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其特点是迅速且广泛;本能的变化,需要千万年的演进,而学习带来的变化有时只需要几分钟。
动物的生命形式越是低级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越是依赖于本能行为,学习的作用就越小,而动物的生命形式越高级,本能行为在全部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小,学习的作用就越大,行为成分与动物生命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1944年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一个人出生以后,就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获得新的发展,不断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新知识的需要,也就是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学会成为一个社会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育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不断积累知识的长期连续的过程,终身教育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石,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我们需要终生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二)学习对社会的作用
1.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成熟和生理的发展
受“用尽废退”自然法则的支配,“用”意味着后天的学习。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动物与人类的学习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动物尤其是出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同样,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更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从一个近乎无能的生物个体发展到一个具有多种能力和健康个性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社会成员,这一切都不是自发、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实现的。
2.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修养。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去获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缺乏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不能算作真正健全的人,现在社会的新型人才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学习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气质,敬业的精神,目标„„专一的性格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
3.学习是文明延续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概括为三个世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人类世代相沿的生活在亚热带或热带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实植物根茎为食,还有少部分栖居在树上,随着地壳的发展和气候的改变,人类不得不从树上移居地表,学会了食用鱼类,使用或打制石器等生存的本领,世代相袭,到了野蛮时代,人类又学会了制陶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这一时代后期还学会了铁矿的冶炼,并发明了文字创始人类历史,历史过渡到文明时代
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如同一场规模宏大旷日持久的接力赛,以前的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代代传递,便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学习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工作,经常变化,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也经常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当代社会公民的学习显得更重要,关于学习的意义,我们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会过高,学习是教育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的目的,在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只有善于学习吸收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并勇于突破传统束缚进行创造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三.学习的意义感
学生的学习意义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寻求个体与知识之间稳定的意义联系,对学习各方面产生强烈的意义确认和价值认同的一种意识活动,它既是评价学生学习的起点标准,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价值标准,还是缓解学习虚无主义危机的有效标志。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意义理解、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认同和对学习过程的价值体验三个方面。深化课堂教学,为意义而教,需要通过背景导入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需要通过经验回归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需要通过文化回应来营造价值体验的氛围。
(一)学生学习意义感的内涵
1.对知识内容的意义理解
从知识的内在构成上看,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的。学生将知识与自身的经验结合起来,形成对知识新的看法,建构起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体系。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思想的学习,真正地理解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及其实践价值与人生意义等。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多少,而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具有正确的意义理解,在于把知识串成整体,融入学生的经验、感悟、体验中去,并建构起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整体。就教学的内容而言,只有当教师所教的那些所谓知识包融了学生的经验、话语甚至是学生该有的孩子气的时候,学习的意义感才会显现。
2.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认同
学习意义感之所以会产生,一方面是因为知识本身具有意义属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寻求意义的。知识学习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学习活动具有价值认可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是学习意义感的深层表现。具有学习意义感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我超越。
3对学习过程的价值体验
对学习过程的价值体验是超越表层教学和表面学习、实现学习意义感的一个基本要求。对学习过程进行价值体验,要求学生具有学习意义感,并关注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自身与学习过程之间的价值关系,并对知识的意义进行澄明和表达。每一门学科都包含了其自身蕴藏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只有教师将学科思想和价值观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思想的浸润和价值的澄清,才会正视学习过程的价值问题,获得或增强学习的意义感。
(二)学习意义感的达成
知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具有背景依存性和经验依存性,深化课堂教学,为意义而教,就是要让知识不仅仅成为孤立的符号,而且要与背景和经验建立意义联系。学生对学习意义感的体悟、获得与创造就是从自身与知识的意义关联开始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营造价值体验的氛围。
1.背景导入,深化知识意义的理解
知识具有背景依存性,要获得特定知识的意义,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背景。没有背景的知识是不存在的,没有知识背景导入的教学是枯燥无味、毫无意义感的。学习意义感的产生绝不在于对知识符号表征的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背景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导入的知识背景既不是教学的主体,也不是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而是帮助学习者发现主体、认识主体的一种方式或途径。背景知识的缺席会导致学生很难准确深入地理解知识内涵,解读文本的现实意义。
知识背景的导入应该从其依存的三种背景——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入手。首先,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应该教给学生知识产生的自然背景,即学科逻辑,以便更好地知其所以然。其次,注重介绍知识产生的社会状态,比如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社会风气习俗等,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以及知识的性质、属性与特征等。再次,导入知识所依赖的种族文化,是理解文本建构模式、话语特点、特征内涵等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导入。这些背景知识的导入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内容的真正意义,将知识与自身的经验、实践与感悟结合起来,炼制一种专属自己的知识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背景、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意义感也才会随之而来。
2.经验回归,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
知识具有经验依存性,人类的历史经验和个体的生活经验是理解知识并获得意义的条件之一。教学中的经验回归主要在于将知识教学与人类的历史经验或种族经验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理解与自我认同的达成,进而促进学习意义感的生成。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的组织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生活世界、生活事件和生活实践经验。教师应允许学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真实有效的对话和交流。教学不能让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轨,任何失去知识的本真价值,即离开学生的经验、兴趣、理解力作为基础,学科知识都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真正的意义.
3.文化回应,营造价值体验的氛围
符号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获得知识的意义是以文化理解为根本前提的。文化认同感、文化继承性与学习意义感的生成具有密切关系。学生只有理解了各种知识背后隐藏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与价值。文化回应要求注重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关联性,把学生的文化背景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支撑。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承认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的差异性,教学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意识。文化回应教学的重点不仅应放在教学与学生背景文化的结合,更应强调知识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思想动态等的文化影响力。
第四篇: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天天都在同不同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打交道,但要真正理解和解释这些心理现象和行为并不容易。但是,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学科,研究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年龄特点及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心理活动规律,这些知识对于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预测学生的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教学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革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迁时期。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日益深化。研究人的智能及其发展,研究思维规律、学习机制、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等教育问题,深人开展教育改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探索开发智力、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纵观现代教学改革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理论,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才可能在教改实践中开展心理学的研究,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
(三)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在现代社会里,只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的人,才可称为真正的健康者。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与目标。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教师应当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基本技能,向学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学知识和劝导,了解心理异常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适应上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增进积极的个性品质和活动效能等,以便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学校的心理社会环境、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精华汇总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1)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3.1)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 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23,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以便突出本质特征.24,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8.1)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10.1)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11.1)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45,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4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人们心理特征.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题.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两种.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 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
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
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2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权利另一个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
27、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
28、学习需要以个体的一定成熟为其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29、经验和施展证明,成熟受用尽废退的自然 法则所支配。
30、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31、审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影响。
32、技能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使活动方式能够极少需要意识控制,能顺利、完善地进行时才形成。
33、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4、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35、学习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识和体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
36、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调节着学习者的认识过程。
37、监控学习进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确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
38、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学科学习直接相关的专用型的学习方法;一类是通用性较强的通用型学习方法。
39、知觉策略是指知觉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家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构合起来的一种机制。
40、概念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或现象分类的依据。
41、规则的发展学习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式。
43、一般说来预习有读、划、批、写、思、做等步骤。
4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45、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46、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
47、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48、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9、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50、从少年期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1、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定叫做自我评估。
52、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53、儿童的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54、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55七岁时儿童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大约为三岁时的4倍。
56、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兴趣、害怕、快乐、依恋。
57、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58、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59、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60、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61、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62、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信任感、事业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感、革命人道主义感等。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标志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人的整个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
63、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64、与儿童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都与幼儿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
65、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6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67、(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原因。
68、(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是第二原因。
69、(独立意志)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70、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
71、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成功。
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发展。
73、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
74、心理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
75、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76、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7、心理辅导的途径: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团组辅导、学科渗透、家庭辅导。
78、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79、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诱导式、自我分析模式、主体参与模式。
80、心理教育课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主题、课前准备、上课。
8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全体、和谐、互动特征。
8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抓好课前设计环节,课堂组织环节,师生交往环节。
83、对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偏爱、偏信。
84、班主任教育权威体现的是权利和威信的有机统一。
85、可以将班集体氛围归结为:人际、学习、教育、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
教育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4,学习动机的种类(4.1)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7,学习迁移的种类(5.1)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考一考自己.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化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2,做笔记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有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⑵轶事记录.⑶等级评价量表.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育学简答题集锦
一、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1、启发教育裎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荼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二、学习教育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
2、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或远离背后的理论假设;
3、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4、要注意广泛地阅读教育书刊。
三、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2、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3、教育学研究与教育裎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4、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也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四、教育的内函是什么?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指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样教育。其含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偏狭义的教育,还指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六、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教育主要处于原始的平等状态,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内容简单,只有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劳动知识,没有阶级性。
七、古代社会教育特征是什么?
它包括奴隶社会及其教育和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点是教育基本与生产相脱离,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基本被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所垄断,其主要内容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人之术,采用个别教学,具有封闭性与社会生活相脱离。
八、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学校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校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基本教学设施;
2、又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备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九、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学校是一种执行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有别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其他社会组织,具有独特的组织特点。其公益性特点表现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必须与宗教衽分离。
十、学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其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按排的文化;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风俗、习惯、民约、传统、时尚、规范等一种亚文化。
十一、学校绩效评估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校绩效评估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
1、按性质可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2、按形式可分为口头评估与书面评估;个别评估与集体评估;直接评估与间接评估;
3、按主体可分为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和下级评估;
4、按时间可分为日常评估、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
5、按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十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十三、如何理解儿童个体的发展?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教育不等于发展。
十四、儿童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差异性。、十五、在儿童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证教育的主导作用?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十六、教师专业化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十七、目前应如何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首先,从社会与政府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其次,学校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教师培训,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再次,从教师自身看,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或社会的认可。
十八、在我国担任教师职位的任职条件有哪些?
1、具备各级务类相应教师资格;
2、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地履行现职务职责;
4、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十九、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哪些?
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二十、教师考核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二
十一、制定教育目的有何意义?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对于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具体其功能表现在三点: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二
十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其一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
二十三、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港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十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十五、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1、德育的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
2、内容包括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二
十六、学校体育的功能是什么? 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二
十七、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二
十八、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1、直接功能即育美;
2、间接功能即一种潜功能;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
3、超越性功能即超美育功能。二
十九、智育与教学的关系如何理解?
智育与教学是一个交叉概念。智育与德育、美育、体育等相并列,构成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整架构。他的上位概念是教育。而教学则是所有各育都可能具有的教育形式,智育以教学为自己重要的途径。三
十、简述研究课程的意义:
有助于完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指导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三
十一、简要评析课程本质的定义:
课程是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学科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认知水平加以编排;
课程是经验:是相对于前一种观点的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和形成的。强调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所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的上是课程;
课程是活动:这是一种新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三
十二、简述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同一基础上啬灵活性,在多样基础上啬调控性。三
十三、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三
十四、泰勒原理中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有哪些?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三
十五、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教学任务有:
1、传授和学习系统和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空上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三
十六、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首先,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取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赐教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普及成为可能。其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第三,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的局限性:首先,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第三,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第四,强调统一,难以适应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五,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老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三十七、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教学目的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充分发挥。
三
十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三
十九、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四
十、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
十一、简述启系统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
十二、简述巩固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四
十三、简述量力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四
十四、简述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四
十五、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和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四
十六、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四
十七、简述运用讲授法应注意的事项。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式配合使用。四
十八、简述运用谈话法应注意的事项。
1、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在谈话结束时要进行总结。
四
十九、简述运用实习作业法应注意的事项。
1、选好讨论题目;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3、善于引导。五
十、简述运用练习法应注意的事项。
1、提出明确要求;
2、选择恰当的方式;
3、做好事后的检查。
五
十一、简述布置作业应当遵循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项作业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时间和难易程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
3、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4、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五
十二、课外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新生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培养;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五
十三、简述课活动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开发学生的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际能力;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五
十四、简述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培养。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五
十五、简述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是学生形成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班集体不公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五
十六、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与方法。
确立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作用;组织开展班级活动。五
十七、简述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的要点。以爱动其心;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五
十八、简述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2、自然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3、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五
十九、简述心理健康辅导的原则。
以技能形成为导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全体的参与。六
十、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六
十一、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领域有哪些?
1、认识自己;
2、自我激励;
3、自我控制;
4、人际交流;
5、人际合作;
6、学习技能的辅导;
7、职业发展指导。六
十二、简述提高信度的一般方法:
1、题量不能太少;
2、成绩要拉开档次;
3、多出客观题;
4、建立详细的评分指南;
5、评分要认真。
六
十三、简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试题内容;
2、选择试题类型;
3、评分;
4、测验分数的解释。六
十四、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
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
2、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倡导自我评价;
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六
十五、测验分数解释应注意哪些问题?
1、只有经过解释的分数才具有实际意义;
2、分数的意义是在比较中获得的;
3、比较时应考虑测验分数和物理测量不同,其测理值有一定的局限性;
4、根据以前的情况,指出本次测验中是否有进步,从而使测验更有激励效果。六
十六、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提出课题;
2、查阅文献;
3、设计方案;
4、收集和分析数据;
5、形成结论。六
十七、简述一个好的研究课题的标准:
1、有实际或理论价值;
2、问题具体清楚;
3、可操作性强、具有时代特点;
4、发挥教师特长。
六
十八、简述实验法实施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1、提出假设;
2、选择实际实验对象;
3、控制无关因素;
4、推行研究新计划;
5、对比前后测验成绩,检验假设。
六
十九、简述教育专业论文的基本格式:
1、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题目;
2、序言;
3、文献综述;
4、研究方法;
5、结论和讨论。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的问题,*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24、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
2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26、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7、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9、我国1951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1)明确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2)新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3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1、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2、老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进行哪几方面的工作?(1)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2)自我评价(3)道德情感体验(4)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德。
33、中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36、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
38、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式、情境——陶冶式
42、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
43、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3)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
4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5、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46、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47、班集体管理的几种类型:常规性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的管理。
48、毕业班集体管理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志愿和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和优秀生评选
49、阶段性管理工作的内容: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开学初报道注册工作;期中对前一阶段进行检查和小结;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考试。
50、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51、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52、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53、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1)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54、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是学校行政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中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
55、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有: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的方法。
56、教师的职责:是教师职权范围内应负的责任。教师的基本职责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57、当前教育思想转变中,要树立哪些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58、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有:(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59、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有:(1)学校管理自主化(2)学校管理开放化(3)学校管理民主化(4)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5)学校管理的精致化。
60、教育科研具有哪些特点?除了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1)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2)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3)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61、教育科研的任务是什么?:教育 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发现教育规律,并运用这率真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具体任务包括:(1)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2)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3)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4)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62、坚持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热爱真理、客观诚实;勇于创新、严肃认真;不畏艰辛、合作竞争
63、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1)选择科研课题(2)提出理论假设(3)确定科研对象(4)制定科研计划(5)选用科研方法(6)搜集科研资料(7)进行整理研究工作 64、教育测量的功能有哪些?是改进教学的良好工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
6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66、教育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67、教育评价一般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学校办学的水平评价、德育工作的评价、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68、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必须遵循哪些原则?(1)目标导向性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原则(3)坚持相对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4)坚持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的优化原则(5)坚持可行性原则。
69、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1)教育优先发展(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3)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5)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依*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8)多形式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70、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确定班组抽样的具体方法(2)提出相应的课堂研究假设;(3)弄请该课堂研究中的三类变量;(4)搞好课堂研究设计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脱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