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演讲稿

时间:2019-05-13 08:3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做教书匠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做教书匠演讲稿》。

第一篇:不做教书匠演讲稿

教育,从选定一把椅子开始

柳州高中刘华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教育,从选定一把椅子开始》。这个名字并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来自书本中的一个标题。这本书就是我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不做教书匠》。接触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情况,因为上网查阅班主任的资料而无意中看到了对这本书的介绍。书名听上去就觉得比较新颖,《不做教书匠》那要做什么呢?我很想看看作者能有什么建议。而介绍词的说法更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介绍词这样写到“献给即将踏入教育岗位的师范生们,献给已踏入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们,献给在教育十字路口徘徊的老师们,献给为教师的专业精神苦恼的校长们”。这本书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能耐可以献给这么多的对象吗,还是仅仅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教育书籍。抱着一探究竟的想法,怀着挑剔的心态我开始了对这本书的阅读。

书的作者叫做管建纲,江苏省吴江市电村实验小学的副校长,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他用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写出了这本《不做教书匠》。此书共分七章,每一章的标题实际上都是给教师的一条建议。他建议我们要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些既是对年轻教师的要求,更是一个前行者对后来人善意的提醒。书中管老师与我们谈人生,谈教育,对中国教育现状和年轻老师的成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诚挚的关心。这7条建议一一道来,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鲜活的故事,没有说教式的批评,有的只是亲切的话语,循循善诱。这7个要求看似很难,很高,但经由管老师娓娓道来,却象是在体内注入了兴奋剂,想要立刻去实现它们。在书中,他用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选择歌唱这个职业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从选定一把椅子开始。如果想同时坐两把椅子,就有可能掉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既然选定了教育这把椅子,就应该把它坐好。在书中,管老师还对处于十字路口徘徊的年轻老师们提出了告诫,他说到“如果你的志向是搞物质搞经济,那就千万别继续窝在学校里,这对你,对学生,对周边的同事,对学校领导都是一种不经意的伤害。对学生来说,宝贵的只有一次童年,少年,在你手里给浪费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浪费啊。对自己来说,只有一次宝贵的青春就这么消耗了,同样也是一种无法挽救的损失。对同事来说,由于受你的情绪,你的“南辕北辙”的人生观的影响,也无法安心于教育。对学校领导来说,对不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老师,觉得头疼,他们会想办法帮助你,你呢,会觉得这是领导故意找碴,于是冲突不可避免”,这是多么质朴的告诫啊。这些告诫,中肯而且直接,没有拐弯抹角,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强调了教育的责任。在书中,管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当我们倾注心血,投入精力,收获的一定比付出的还多。他还鼓励我们,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情来做,积极去做教育,一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二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三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四不做应付作假的事,做出实效来。这些话语,既是对年轻老师教育行为的规范,也是一个长辈对晚辈人生方向的指引。管老师的文笔清新,言辞恳切,看他的文章,读他的建议,如沐春风,就象是在与一个自己的长辈进行交谈。亲切而在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给曾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我一个很深的思考和启发。

说起来惭愧,当初走进师范大学的大门并不是因为真心喜欢教育,仅仅是因为志愿填报的问题。师范的四年也没有培养起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喜爱。工作的头2年,更多的时间也是出于一份工作,一份谋生职业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认真之余却少了份激情。真正是从自己开始担任班主任,独立去处理班级各种事务,更深入接触和了解学生后才逐渐加深了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也更真切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2002年担任班主任到现在,一路走来,工作中的酸甜苦辣,都在看书的过程中一一涌现。每天早出晚归,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是精力。再好的运动员都有疲惫的时候,时间推移,工作压力增大,自己也觉得苦恼,觉得疲倦,自然地微笑少了,埋怨多了。2007年担任文科班班主任以后,更是碰到了一系列学生可能出现问题,诸如学生干扰百年校庆晚会,学生之间短信骚扰,宿舍着火,恋爱**,偷窃等等事件,纪律的违反和成绩落后的压力,都让我一度失去了继续带班的信心和勇气。那个时候的我感受不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快乐与幸福,每天从事的都是机械化的工作程序。进入教室就感觉到一种疲惫和情绪的低落。一次在处理一个学生迟到问题后,她给我写了一个小纸条,上面有这样一句话“麻烦你以后不要凭自己的幻想和推测来教训我,我都不想理你了”,这个纸条给我很大的震撼,也让我感到很挫败。自己的努力却没有得到理解和信任,自己的付出没有化为成效。我有些讨厌班主任这个角色,我总在羡慕别人的班级,抱怨自己的学生。我离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越来越远,虽然我还是每天早出晚归。

庆幸的是我得到了同事的开解和鼓励,他们给我处理班级事务的建议,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认真的阅读了管建刚老师所著的《不做教书匠》这本书。也许有人觉得这是夸张和虚假,但我的确把这本书当成一本量身定做的励志书,在我觉得疲惫,困惑的时候给了我精神上的鼓励。《不做教书匠》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尊重这个职业,尊重这个职业的快乐与艰辛。在书中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政府邮政大臣野田圣子面对记者谈起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妙龄少女时,第一份工作竟然是洗厕所。面对这份讨厌的工作,野田想过要放弃,想要寻找新的工作,可最终她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下定决心: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个最出色的厕所清洁工。她曾经在清洁了马桶后,喝下一整杯厕所水,证明自己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水都可以饮。而她也没有一辈子洗厕所,靠自己的认真和执着走到了邮政大臣的位置。这个故事告诉我:每一个工作都是人生又一次学习的新开端,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里,谁懂得了“工作即学习”的道理,谁实践了“工作即学习”的内涵,谁就走在他人前面。每一份工作都充满了巨大的机会,每一份工作里都蕴藏着巨大的契机。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班主任工作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不正是对自己的考验吗,古人云“骤然临之而不惊,悴然加之而不怒”,深呼吸,调整心态,一个一个却解决,不也是自己成长的表现吗? 我没有再为学生的纸条而愤愤不平,也不再把学生的每一个表现介怀于心,变通之后,事情处理反而更妥当了。

如果只把教师看作一个职业,每天批改作业,备课、上课,教育学生,连业余时间都要占用,那么它真的很枯燥和无趣。如果把它看作是赚钱的职业,那更不会有什么激情,因为

教育赚不到大钱。但是,如果看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就会有个很深的体会:教育是值得我们投入的。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的能量、智慧发挥到极致且永没有止境的事业,它有着巨大的弹性可以让人创造出更宽广的空间。教育,可以有一份比较固定的收入,在稳固的生活基础上进行人的培育与研究,和学生产生真挚的情感。一份工作,却能获得多重的幸福收入,我想很难再找到一份象教师这样单纯而快乐,积极又充实的职业。既然如此,又何不在内心和行动上坚守教育的理念呢?教育上的种种艰辛与困扰,不都是在追寻教育的梦想中而产生的吗?当我们在解决问题中历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不更能体会到幸福和快乐的简单与透彻吗?也许这就是“痛苦越深,幸福越浓”的道理吧。

读完《不做教书匠》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工作的8年,其实,收获远比比付出的要多,得到的快乐与满足要比生气、埋怨的多。教育是个很好的职业,没有哪个行业象教师这样每天有学生作伴,时时有快乐同行。节日收到祝福,路上听到问候,魏书生老师曾说,教师的工作除了工资的回报外,另有3重收获,即收获人才、收获真挚情感、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这么好的工作上哪去找呢?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会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乐趣,就像人们投入热恋,会觉得恋人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我们所接受。是的,当我们真正钻下去的时候,会越来越多地发现教育的好与美。调皮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懂事和成熟,成绩薄弱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进步和成长,听到学生与家长的肯定,是何等的荣耀。当学生获奖,考上大学,出类拔萃,我们的心里又是何等的光荣。当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听到同事和领导的赞扬,心里又是多大的满足啊。在座的老师们可否参加过每年学校运动会结束时的跑圈活动呢?在学生的簇拥下,举着班旗,绕着操场跑上一圈。看着学生的笑脸,听着耳旁学生的欢呼,什么生气、埋怨都烟消云散。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既然那么快乐,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做好教师这个工作呢?

高二的我埋怨多了,微笑少了;生气多了,淡定少了。这不是一个成熟教师该有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从《不做教书匠》中逐一找到了答案,正是少了书中所说的教师方向感、奋斗感和专业感。8年来,教师这个职业已经烙印在我的身上,举手投足之间总带有教师的职业习惯,无法抹去。但我却没有把教师职业幸福的真谛放在心里,还是为了工作而去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其中,因此碰到问题才会觉得很苦,很累。其实在教师身上,“辛苦”与“幸福”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辛苦的教育劳动,教师就不可能得到教育的幸福。这样想来,辛苦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在座的年轻的教师们,曾经年轻的教师们,我想你们和我一样也曾经有过困惑或正在经历困惑,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把椅子,就应该安心下来,把这把椅子坐好。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太难,学校要求太高。不管未来怎么变迁,且坐定目前这把叫做“教育”的椅子吧,用心去做,投入去做。这无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最好的行动。因为只有投入、用心才会积极去解决问题,才会在哭过擦掉眼泪后继续前行,才会在回首时体会苦也是种乐,教育原来也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当我们心无旁骛地工作时,才会感受工作的乐趣,机会和赏识也就离我们不远了。即便目前没有机会

走向梦想的那条路,但我们可以更深了解,先人把 教育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夸大的赞誉。

有一个富翁到海边度假,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就问:“你为什么不去挣钱?”乞丐问:“挣钱后干什么呢?”富翁说:“再去挣大钱啊”,乞丐又问:“挣大钱后干什么呢?”富翁说:“象我一样到海边来度假啊”。这个时候乞丐反问到:“我不是天天都在海边度假吗?”同样是海边度假,一个人是在海边乞讨为生,一个人却是外地来旅游的成功人士。他们所获得的心灵快乐,以及这快乐所蕴涵的状态与价值是不同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更想成为那个到海边度假的富翁,在座的大家呢?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你行,你可以

人生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我们都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基础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实际呢,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请记住一个成语: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勇敢面对;请你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交给你一个所谓的乱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是啊,没有压力,怎么会有动力。我们教师太爱按部就班了,逐渐就养成了一种惰性。)

请从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懒惰中走出来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来;你现在怕吃苦,到头来吃一辈子苦。

年轻的老师们,我还要告诉你,从现在开始“起飞”,还不算晚。从现在“起飞”,你的教育人生一定能够精彩美好。“十年磨一剑”,成就一个人生辉煌所需要的周期,不过十年。十年后,你才多少岁?常有青年教师,听说要开课,连吃饭都没有味道了;听说要交论文,苦恼得仿佛进了旧社会。勉勉强强上了课,交了论文,顿时觉得光明就在眼前。然而,下一次呢?这样做一辈子教师,这样走完一个人生,有什么意思呢?更为糟糕的是,在这种心态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又给学生带去怎样的负面效应?

人生就是这样,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见到的庐山面目也就不一样,优点和缺点,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同视角的庐山。

抱着缺点的人,容易有意无意地放大自己的缺点,从而失去正确认识自我的机会,自己把自己打垮。

有人说,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有特点。年轻的老师们,不要在比较中消磨自己的特点,这世上,你就是你,你独一无二。

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真诚的,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心底的,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热烈而持久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态度不缺乏努力和勤奋,即便有缺点,我们也能将缺点化为自己的特点,成为教育的亮点。

有个年轻人问苏格拉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苏格拉底让年轻人陪着他向河中心走去,河水没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趁年轻人没防备,一下子把他的头按入水中。之后,苏格拉底说:“当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你刚才需要空气的愿望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是的,当渴望成功的欲望,像渴望延续生命一样迫切是,工作就不是一种被动,而是自动自发。

一个人想要做出点事业来并不难。难的是集中自己的精力来做好这件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今朝把力气花在这儿,明日把气力花在那儿;今朝在这儿挖一个坑,明日向那儿掘一个洞,到最后,始终没有挖出一口属于自己的、能源源不断冒出清泉的井来。

“十年磨一剑”,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事业之锅,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煮上十年,那么不管锅里的是铁水,还是铜水,都能沸腾。

哪怕我们自身微不足道,但是当我们专注地工作,专注地教书育人,时光会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我们的重量和力量。我愿意相信,当你专注地做教育的时候,教育不只回报你丰厚的精神生活,也会回报你不错的物质生活。

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年轻的老师们,守住教育的方向,你行!你可以!

第三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

──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 陶维林

我是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师大附中工作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了。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南京师大(当时是师院)的毕业生在未分配前,附中有挑选毕业生的优先权,因此,附中积累了不少人才,各科教学力量都很强,教学研究的风气也很浓。当年,给我们年轻教师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这句口号。

要“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就必须开展教学研究。

每年学校都举办“学科论文报告会”,至今已坚持30年。这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开展。每次报告会之前,各人撰写的论文都必须先在学科组内交流。这一要求加深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风气的形成。学校召开大会交流,并宣布获奖情况。全校一等奖仅评出两、三篇,二、三等奖多一些,因此,要想获得一等奖很难。那时,缺乏教学经验,文笔也差,基本上都是拿二等奖,很少获一等奖。但是,每年的报告会我都会坚持撰写文章,参加交流,至今也已经坚持27年了,似乎成了习惯。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分教研组办公(现在又恢复了)。同行整天在一起,要探讨教学问题十分方便。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有什么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向老教师请教,因此,进步就比较快一些。教师间的听课也比较频繁,不邀不请,自觉参加。在附中听课,很少提前告知、专门准备,更不上“表演课”,这样的课保持原生态,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听了课自然就要议论、评课,年轻教师可以及时把老教师对评课的意见、介绍的教学经验记录在备课笔记上,以便下次上课时吸收进来,纠正教学中的失误,使课越上越好。

那时候,数学组办有小报《数学爱好者》。主要刊登学生的文章,也刊登少量老师的文章。主编是葛家覃老师。不象现在,可以用电脑编辑、排版,那时主要靠葛老师手工刻制钢板。但是,葛老师特别认真,字也写得漂亮,令我们年轻教师敬佩不已。记得我当时负责“数学问题征解”这个栏目。我的工作就是挑选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审阅来自同学们的解答,挑选优秀的刊登在下一期上。这一做法培养了一批数学爱好者,也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这个小报至今仍有收藏。

那时候,课时不象现在安排得这么紧。下午的七、八节课经常有讲座举办,主要是面向学生的。但是,只要有老师开讲座,其他老师都积极参加听讲座。马明老师给学生开的“等周问题”讲座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听课笔记还留着。

应该说,我开展教学研究,与附中这个环境,与附中教学研究的氛围、风气是分不开的。我享受了这个氛围,从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因此,也应该为延续这样的氛围作出自己的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使得薪火相传。开展教学研究应该形成一个团队,而不能搞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团队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可以互相促进。

不应该把撰写文章与上好课,搞好课堂教学对立起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不应该对撰写(或者发表)论文有什么要求。我以为,这个说法欠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要把课上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呢?很少学习,缺乏思考,不善总结,能说把课上好了吗?恐怕不能。即便如此,也还是个“教书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争当教育家”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该善于总结,撰写文章,甚至把教学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的理论。

把学习当习惯,你才可能成功。要搞教学研究,就必须认真学习,并且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自2001年起,我先后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两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一套是《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这是我国第一套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材。另一套是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A版)。我有幸与国内顶尖的一些数学教育的专家在一起讨论、研究教材的编写,我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每次参加会议,我都认真记录每一个人的发言,会后研究,虚心学习。经历了教材编写的过程,聆听了教育专家的指点,使我对数学课程、数学教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认识,教育规律究竟是什么也逐渐清晰起来。由于经常到各地去讲教材,也促使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听众——我的同行、一线老师欢迎的报告者,我认真准备每一次报告,这又必须认真学习。

要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许多教师并不缺乏教学经验,但是缺少理论学习、理论指导。我也这样告戒自己。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关注教育改革前沿的动态,并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先后发表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等文章,就是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后,指导教学实践写出来的。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经常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比如《数学教学认识论》、《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以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我在大学学习时就订有《数学通报》,关注着中学数学的教学研究。我相信,厚积才能薄发。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几何画板?”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家伙就是几何画板玩得好。这是一个误解。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中学数学教师,一切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方法都应该努力拿来使用。我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我的屁股是坐在数学教学这把椅子上的,我是站在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几何画板的。我有幸比较早地接触到几何画板这个软件。我相信,几何画板一定会受到中学数学教师的欢迎;我相信,许多中学数学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于是,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写成《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可以说是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想,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急。2001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选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审查时被选中。现在已经被确定为“21世纪师范院校计算机技术规划教材”。被许多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选为教育技术的教材,有的院校指定为“专升本”必考用书。

搞教学研究有时要敢于挑战自我。手持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借助图形计算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享受成功的乐趣。我有幸得到一个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但是,菜单是全英文,看起来极不方便,操作也比较复杂。我想,其他老师也会有同样的感觉。面对1340页的英文说明书,我提出了挑战自我的任务——把它翻译出来,并且结合教学写出案例。我英文水平很差,但是,我周围有英文水平高的年轻教师,有的还在英国教过一段时间的数学。我虚心向他们请教,并借助网络、查《英汉数学词典》,写成《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后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把它作为本科生教育技术选修课的教材。

扬长避短,打自己的牌。中学教师从事着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室里摸爬滚打,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们的长处。因此,我撰写的文章,大多围绕着数学教学这个话题,因为我熟悉它。写自己怎么干的,还要写自己为什么这么干,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提升。既有观点,又有论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血有肉”。给读者有一定参考作用,可以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录用。有一次,我同时向《数学通报》投了《学习几何画板,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两篇文章。前一篇,有观点,有我的做法介绍,有技术介绍;后一篇对正确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没想到,《数学通报》杂志社通知我,两篇文章全录用。成果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当然很高兴。

写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发自内心。有一次,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是讲求函数最大值的应用题。他上得很好,但是,数学思想缺少挖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我当时就思绪万千,把怎样利用来自学生的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材料,及时实施思维教学的感受写了出来。《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听课有感》一文投给《数学通报》杂志社,很快被发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而许多教师对后者关注不够。

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任何事情总是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回顾我撰写文章投稿的过程,也是开始写一些小文章,解题类的,给学生看的,发表在诸如《中学生数理化》、《现在中学生》等杂志上。一方面没有能力写大文章,另一方面也练练笔。写着写着,就会感觉到不是那么难写了。如果一直不写,那就很难做到会写。所以,笔要勤快,不能“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不能太功利。为评职称当然要写文章,必须面对。这也说明,评职称要求写文章对教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不为评职称,那是唱高调、说假话,应该说,是但不全是。我在评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之后仍然发表了不少文章,这肯定不是为评职称的了。有两个老先生,我很佩服他们。一个是上海的陈振宣先生,已经90岁了,今年还发表了数学教学研究的文章。另一个是我们南京市教研室原来的主任王永健先生,80多岁了,还在关注着教育改革,在《数学通报》上发表文章。他们为了什么?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真的让我们可敬可佩。

教师的任何努力、任何进步,最大的受益者是他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学生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第四篇:不做教书匠

2012——2013秋季学期读书笔记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土地塘小学

梁洁

2012年12月23日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在同事的推荐下,我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读了以后本作者的新理论深深地震撼了,书中大胆地阐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事关教育事业的兴盛衰败。本文所谈论的青年教师成长的7个问题——

1、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2、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3、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4、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

5、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

6、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7、当前教师的专业性体现。针对性强、具体实在,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裨益。

其中,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三个问题“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约束”和“约束感”虽仅一字之差,那有着根本的差别。一个经常感觉被约束的人,心定觉得不自在,痛苦;一个拥有约束感的人,面对一些必须要约束的事,根本没有这种消极的情结,因为,这完全出自他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价值,他的内心是安定的,祥和的。约束来自于外界;约束感存在于内心。

一个人有了约束感,就知道这个社会上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做,什么时候做才行;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去做好;哪些事是有意义的,需要争取,哪些事是没意义的,需要拒绝;哪些话不说不要紧,哪些话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不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去说„„

谈约束感,就必须谈到学校纪律。作者的阐述让我突然想到在我们的老师队伍中间,很多青年教师认为违反点学校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大还了,是小事。上班迟到一会,没什么;下班早走五分钟,没什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上放松自己,越放越松,到最后会一塌糊涂。比如说“迟到”,先是有事迟到,后来没事也迟到,到后来,知道要迟到,叫别人代签到。再比如说“中途离校”,先是有要事离校;后来有小事也离校,到最后,一些事本可以下班后做,但上班好像“空闲”得很,“无聊”得很,就中途离校去办了,以便下班后能更好更自由地“享受生活”。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规则、无纪律、无秩序的社会环境中,看似最自由,实际上是最没有自由保障的地方,也就是最没有自由的地方。纪

律和自由是孪生兄弟。纪律越发达,自由越发达。自由思潮下的年轻人,很(同时是很自然)错误地把“自由主义”当成人生的美好追求,把不受任何约束看作是个性的解放与张扬,把我行我素看作特立独行和有个性的标志,把与学校与社会做无谓的对抗,看作是年轻人的英雄气概。不客气地讲,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在“纪律与自由”之间,做得恰到好处,因此它必须存在。存在不是威胁。对于每一个自觉遵守纪律的人来说,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存在是让管理者有依有据地肯定你的工作态度和价值。换个角度可以这么说,每一条纪律对于遵守纪律的人来说,是对他每一点态度和价值的肯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纪律是管理者有意与我们作对,以为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整人的。读了这本书以后才明白,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一个校长想要凭自己喜好来制定纪律的,已不大可能。管理者制定的纪律,出发点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就无可非议。

读了这本书,我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从自己身上去思考,去寻求答案。手术刀伸向自己身上是痛苦的。但是经历这种痛苦的人,将变得无比冷静和充满力量。纪律就像石头,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它垫在脚下,它会帮助你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人,不可避免地有惰性,但因为有纪律,所以我们会强迫自己不朝着更懒惰的方向发展,不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享乐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而是帮助自己朝着一个有纪律、有责任、有事业的“人”的方向发展。

作为教师,需要这种约束感。我们如果有了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思想,就会有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行为,最常见的“自由”行为就是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和精神虐待。年轻人本来就冲动,学校教育又时时处处与学生打交道,学生不懂事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孩子少年老成,我们会觉得其乖巧;一群孩子少年老成,我们将觉得不对劲;整体性的少年老成,那将是一种可怕现象。如果我们不注意训练自己的约束感,容易在情急之下,做出这种不该做的事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体罚事件调查到最后,大家都觉得可惜,都觉得这个老师工作蛮认真的,蛮负责的,就是一刹那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就是缺少约束感,由此酿成终身的遗憾的苦酒,也只能由自己躲起来悔恨地品尝。

人的约束感是在克制中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克制。知识都像人的衣服一样,会旧,会过时,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正像一位商业人士讲的,你必须时刻睁大商业的眼睛,因为你一不留心商业信息和情报,你就会被无情的商海淹没。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会被淘汰

第五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做什么?管建刚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一书中做了如下的阐述:“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细细想来,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称职的老师……充其量也就是“教书匠”而已!管老师在书中,和我们谈人生,谈教育,字字珠玑,宛如一波波涟漪,荡涤明澈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像一声声响鼓,催动我们犹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工作,我想“用心工作”最重要,一个用心工作的老师即使一辈子也成不了名师,但他可以当学生心目中的贵人,而非匠人。

左拉说过:“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老师们,如果你想成为物质上的大亨,千万不要当教师。从我们选择教育那一天起,可能有过彷徨与怀疑,也有过忧虑和退缩,但是当你的脚步坚定下来,当你的内心安静下来,用心投入工作时,你会发现,比起其他工作,教育有着更多的乐趣和幸福。你感受着自身的成长,你的教研成果获得了肯定,你上的课受到大家的好评,你指导学生参赛获得了大奖,你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肯定,你会感到快乐,感到幸福!你还感受着学生的成长,相处几年,孩子们长大了,学问增长了,人也越来越懂事。济济一堂,那么多学生,时不时有学生发表习作,比赛获奖,看着他们个头一天天长高,精神一天天丰满,你一样会感到快乐和幸福。岁月老去,将来,各行各业都有学生,双鬓染霜的你走到哪里,都有学生亲切的问候。这种幸福,是其他任何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当然,要发现这种快乐与幸福,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你用心投入地去做教育,你才会发现,教育原来也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你在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享受着事业的美丽,感悟人生的幸福!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教师这个工作除了工资回报,另有三重收获,即“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情感”“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

教育,值得你做!

下载不做教书匠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做教书匠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黄龙小学 李童 去年参加重庆市打造《卓越课堂》学习培训时,青年作家管建刚老师对他的教书经历跟我们做了一个很深的交流,让我们对他的教育人生有了一......

    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 当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就想这辈子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事。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做人的道理。然而,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后,深深感到......

    不做教书匠(最终定稿)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新浦镇中心小学龚聪珍 推荐假期中,每位教师要读一本教育名著,并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同事向我推荐了一本《不做教书匠》。拿过这本书,不免与同事开玩笑:“......

    不做教书匠124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做教书匠》一书,这本书给我了很大的感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的大多是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下面品才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我寻着一件宝贝,那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也就是......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梁丽丽读后感 “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我们知道南辕北辙的故事,它告诉我们选择方......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大全

    《不做教书匠》是管建刚写的一本书。本书探讨了教师如何发现和完善自我,如何才能更具有职业竞争力,如何才能顺应教育变革走一条少些坎坷的职业发展之路。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最终定稿)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做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