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教研活动”收获和体会
参加“区教研活动”主要收获和体会(300字左右)
今年来特别感到区教研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了!
经过教研员们的精心设计,一个学期的教研活动显得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如:在院内进行进修时,教研员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各校老师进行热烈的讨论,高水准地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活跃的气氛,严谨的设计,新颖的课件,全新的教学理念,使教研活动精彩纷呈,老师们始终沉浸在欢乐、有序、乐学的氛围中,听课者得到了美的享受。在院外的听课活动中,大家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每次课后全体英语老师进行了评课,大家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本来完美的展示课更加完美,也为大家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与经验。希望多多组织这样的教研活动。
第二篇:教研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教研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陈俊斯
我年级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语文老师都要上一次教研活动课。我们班是毛老师上的,在这节课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课堂上的老师教得很细致,我们也学得很认真。第一,关于阅读。她说:“读书首先要做到三点:1.把书读懂;2.把书读细;3.把书读薄。”这三点我们都很赞同。是啊,不是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说法吗?毛老师在这节课一方面引导我们学习《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一方面建议我们多阅读一些对自己学习有益的课外书籍。让我们的视野得以开阔,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还告诉我们不要让自已的脑子在课堂上睡大觉。
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的同时,老师也告诉我们了几个体会课文中点词句的方法:1.勾画重点字词,通过勾画的这些字词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2.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3.通过作者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来体会。比如:“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句子我是通过勾画字词来体会的,重点的字词是:揪、拖、揍。从这3个词我不仅体会到了老板的凶恶,更体会到了凡卡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
这就是我的收获和体会!在此我也很感谢这些教我们的老师,不但学到了知识,还收获到了快乐!
教研活动心得
——让读书的种子在心灵发芽
郭子源
在每个人心灵中都有一块关于读书的土壤,有一颗种子等待在土壤之中,沉睡过漫长的冬天之后便会在心里发出嫩芽,最后再经过无数次浇水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而我的种子在心灵发芽生根的那一天,便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上。
在那次教研活动上我学到了许多关于读书的知识,体会到许多。以至于让我沉睡的种子发芽。学到了的读书方法不在让我盲目的读书。看书可以先看目录,知道
每个故事中的内容。然后再看前言,听听对本书的评价,看主要内容来提升自己的兴趣。其实别看这些是小事但对于读这本书的人会有很大帮助。如果可以的话去收
集一下作者的资料和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能体会作者的用意。在读书时可以在文章中作批注,体会主人公的经历,更增加了自己在阅读上的理解
能力,抄下文中的好句。读完之后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读完这本书的心得。别看这样看书很麻烦,费时,但只有这样才能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活。在这次教
研活动中,不仅学到了怎样读书,还收获了几本好书。如《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本小说都属于冒险类小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类文章,我刚
开始读时就爱上了这本小说,跟着主人公去进行惊心动魄的冒险,是我看的不亦乐乎!
读书的种子等待着在心灵之中发芽,最后开出美丽的花。来吧,让我们用好的读书方法,化作甘甜雨水滋润它,让种自在心灵发芽!
罗雨欣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们迎来了一次别看生面的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使我学会了怎样解读坚持,坚强。教会我学习,读书的方法。
在课文中我体会了鲁滨孙的坚强勇敢与乐观,感受了汤姆的机智勇敢······这些经历都是我们现在大多数同学所缺乏的。如果我们陷入一个荒岛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们有几个人能做到不自暴自弃?坚持活下去?如果我们在一个错杂的山洞迷路时,我们有几个人能不坐在山洞等死?坚持寻找生路?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缺少历练苦难的机会,而课文却带给我们犹如亲历般的感受。正是这次教研活动的精华之所在。
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讲的“读书三句话”。在拿到一本新书时,先看前言,了解接作者和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再看目录,了解文章大致的内容,接着一个一个章节的阅读,读到好词佳句随时摘抄,如果有感受随时勾画批注。“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透”就是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时的过程。“把书读薄“是指读完这本书后,你要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把书读细”是指在读了一遍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要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书中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把书读透”是指多次翻阅后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赞扬或批判了什么,从哪些段落词句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自己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读完这本书后,这本书教会了或让你知道了什么。最后,当然是“温故而知新”啦,当你再次翻阅的时候,说不定会有新的东西出现,让你学会更多。
在这暖洋洋的春天,开展的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
教研活动心得
申旭
—让书籍的阳光撒进你的心灵
书籍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你的心窗;书籍就像一眼清泉,滋润你的心灵;书籍就像一碗热汤,温暖你的
心房。这次的教研活动, 让我懂得了一些关于读书的方法。
第一种是:把书读薄。就是一本很厚的书,把它读完后,能简要的概括—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它的主题是什么,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这就是把书读薄。第二种是:把书读活。意思是要联系自
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体会,可以把自己和文中的主人公作比较。这就是把书读活。第三种是:把书读
细。就是把一本书的一些重点的或你觉得有感触的字、词、句、段,要去细细地体会、品悟,要知道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这个词或句在这里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把书读细。
当然,除了上面三种方法外,还不能囫囵吞枣地读一本书,还要在读书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读后
感的习惯,也要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在读书时,也可以先看看目录,看看有哪些内容,了解一下
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样可以帮助你有更深的体会。
高尔基说过:“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请大家多读书,读书时也一定要用一些好的读书方法,书籍是可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让书籍的阳光撒进你的心灵吧!
第三篇:教研活动体会
2011年10月29日和30日,我校组织我们到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参加 “教育新视野·第三届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此次活动可谓规模宏大,吸引了来自于上饶市所有县市及其他各省的部分县市近千名小学数学教师前往观摩学习。活动期间我们共领略了六位数学名师的教学风采,分别是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执教的两节不同年级的《找规律》、并做了报告《悦纳“生成”、关注个性》。深圳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数的大小比较》和《认识百分数》,并作了精彩的报告。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副总校长——刘松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和《认识方程》,并作了报告《小学数学情智课堂的构建》。江西省特级教师——吕英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最后压台好戏是由天津市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重复》,并作了精彩的报告。名师教学可谓“清新而深邃,灵动而扎实”。他们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组织教学,风格迥异,引人入胜,和谐的师生关系贯穿整节堂课,很好地落实了所上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教师观。他们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彰显了名师风范,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观摩学习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不停的赞叹声,让人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思和所感。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水到渠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接下去的教学就 “水到渠成”。周卫东老师在执教两个不同年级的《找规律》的课堂上,我欣赏到了周老师高超的导入艺术。在四年级的《找规律》上,老师用猜纸牌的魔术,吸引学生们的眼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在五年级的《找规律》中,周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比比记忆力,并以15秒时间限定,优胜组说说获胜原因,从而水到渠成的引出了课题,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二、课堂游戏——快乐地学习数学。
全国名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数的大小比较》,整堂课都是在数学游戏中完成的,首先是课前活动:玩相反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新课伊始,黄老师又和孩子们说:“游戏我们继续,按组分成黄河队和长江队。每对各派代表上来抽签。”并且出示游戏规则。同学们个个争先,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游戏活动中,完成了大数的比较,掌握了比较的方法,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仅有学生的游戏,而且还有师生之间的游戏,老师在课堂中是学生的引导者,游戏的组织者,还是游戏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学生在游戏中思考问题,把新知在愉悦的课堂中充分理解和消化了,这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认为这份枯燥乏味的《大数的比较》,在黄老师的精心组织设计中,能这么有趣,听课老师们都忍不住再三笑起来,并报以阵阵掌声。这掌声是奖励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动脑的孩子,也是对特级教师黄老师的精心教学的最好诠释。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徐长青老师执教的《重复》,徐老师用了脑筋急转弯《困惑的理发师》创设情境,初步认识了重复。而后进行游戏“抢椅子”,故意设置障碍:椅子两把,学生两人,学生无法进行游戏。而后又故意多点些学生,游戏还是无法正常进行。怎么办呢?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解决了问题,然后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在徐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己解决了“重复”这个很难理解的概念。集合图的诠释真是让我眼睛一亮,这么难理解的集合知识,徐老师用了两个呼啦圈,很形象的进行了解释。新课教学徐老师没有使用任何电教用具,而是用他那人格的魅力,那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延伸拓展题。本课在掌声和笑声中结束了,但是徐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艺术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
三、个性鲜明的大师“语言”
当我听着这些名师的课时,我感受到大师的“语言”不仅是声音,更有逼真的表情,和谐的肢体语言。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瞬间让陌生远离,让共振如音符般美妙;它能如水波般荡漾,一圈圈打开学生的心扉,不经意间深入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灵深处„„
如徐长青老师的课前交流对话。师:你们是二年级的学生吧? 生:不——是—— 师:是,别骗我了,(故作我很聪明样)只有二年级的学生才那样说话。三年级的小孩一般回答:是。
„„
这虽然只是简短的课前交流,但可以看出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好的习惯短训。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就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思考的创造,让学生体会到学生思考的美,创造的快乐。
四、圆融无缝的布局谋篇
徐长青老师的课的结构真切的让我突然想起了武侠小说大师——金庸,金庸大师的作品气势恢弘,结构严谨,而徐老师的课又何尝不是如此。
上课伊始:
师:我能在一分钟之内记住班上所有同学的名字,信不信? 生:不信。(有一低声慢2秒后传来:写在刚才发的纸上。)
师:噢,对了,那么你们能把你们的名字大大的写在纸条上吗?(分别在两张纸条上各写一次)„„
我正思考,这是作为课前交流的一个好方法,不定这里面的“大大”是不是课题“重复”的关联呀?
„„
疑问间,摆下,因为课太精彩了。
流程至这:
把刚才的游戏中的两个呼拉圈画在了黑板上(成集合图式样)
师:谁是在红色的圈圈里的?谁是在黄色的圈圈里的?请你们进去。生:哄然大笑,继而发言,不能进去。(数名学生低语:把纸条上的名字贴上去。)
我大悟,继而惊,徐老师的构思真巧妙呀,原来纸条不仅仅是个交流,还是个伏笔呀。
同时玩两个游戏的学生贴了两张上去,我想:“这是不是要拿张下来呢?刚才这个学生怎么不会只拿一张,把自己的名字贴在中间呢?”正在为徐老师担心时。
徐老师:数一数,怎么又是7个了呢?看来我原来还是对的。生:贴错了,两张应该只贴一张,贴在中间。玩了两个游戏的学生上台,把纸条移一张到中间。
徐老师:噢,原来这两张纸条是同一个人,他玩了两个游戏,这个玩猜拳的,这个玩抢椅子的,是角色不同。(继而示意把两张贴在一起)
徐老师:原来这两个角色都是同一个人,重复了。(掌声一片)
听到这里,我惊叹不已,继而心悦诚服,这哪里是两张小纸条,这简直是个魔术,它竟然串起了课前交流;化现实中的具体的学生为符号,进入集合;现在又点出了课题——重复。徐老师简直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高手,竟然就两张小纸片埋伏这么深,在绝对意外,绝对合理,绝对准确的时候出现。
两天的耳濡目染,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听君一席话,胜教十年书”,大家都表示要把对大师的赞叹化为反思,化为实践,化为探索,化为学生的成长。我会以此次观摩课为契机,继续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学,组织教学,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让孩子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
第四篇:教研活动体会
教研活动体会
寿县三义初中:尹英华 本人于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参加在合肥市举办的安徽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全省15个市的中小学音乐精英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次活动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合肥市教育局协办,包河区教体局承办,并取得圆满成功。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颇深,收获颇多,下面就此次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做以下总结:
一、此次活动主要关注点:
1、体现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3、建设新型的课程文化——民主、开发、科学、平等、对话、些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4、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实际。新知教学时关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5、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行,展示课堂创新特点。
6、课堂上充分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学习情境。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7、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
8、体现音乐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特点。
9、教师素养(语言、板书、教态、多媒体、弹唱、指挥、教学突发时间的应急处理等。)
二、课例分析:
1、歌唱教学活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带来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春天,它改变了音乐课无地位、无组织、无核心的局面,正在走向日益完善、系统的道路。唱歌课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以前所谓的“唱歌”,就是老师教会学生唱会旋律就可以了,也不管歌唱的方法和歌唱的状态,以及对歌曲的感情处理,教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而已。如今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就要求唱歌课有了新的标准。在此次活动过程中,有位教师的歌唱课《踏雪寻梅》让我印象深刻,首先她在介绍作品与作者的时候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对“冬天”、“踏雪”、“寻梅”等活动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歌唱的时候能够很好的把握歌曲的情绪。其次,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歌唱自信心,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们知道自信心对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那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而自信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呢?这位教师就采取了师生共同合作的方法,在上课的时候,及时的找出学生的毛病加以修正,并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她很注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充分体现了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学习情境。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这位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音乐要素塑造音乐形象方面。
2、欣赏教学方面。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音乐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外国优秀作品。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光凭唱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器乐作品必然会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即感受与鉴赏,作为现今音乐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领域,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它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让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靠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创造音乐之中。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学生的欢迎。在我们的欣赏课中,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然后进行初步欣赏;接下去就是分析曲子、乐器、表现手法,再度欣赏。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于是往往出现教师在上面口若悬河,学生却是云里雾里,甚至根本不想听。那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就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有一位教师的欣赏课《G大调弦乐小夜曲》令我叹为观止,她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并且把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放在第一位,在作品主题模唱这一环节更是非常精彩。她用很形象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将《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三个乐段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第一乐段她用“愉快的奔跑玩耍”来形容;第二乐段她用“高贵的贵妇”来形容;第三乐段的颤音用手势来形象描绘。将整个乐曲表现得活灵活现。整节课的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很弄厚,同时她还采用对比法,用力度等音乐要素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来分辩,可以说,整节课非常成功。中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已经不象幼儿园和小学时,音乐课上喜欢唱唱跳跳,他们变的安静了。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开始懂音乐了,很好的引导他们就可以喜欢欣赏音乐。在初中音乐课中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对我们下一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今后我一定要加强和重视这方面的教学。
3、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教学是普通学校各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它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以音乐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学生是它的基本特征。它的基础知识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也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 基本乐科,不属于工具学科。首先,它必须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达到喜爱音乐的目的。但是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个别专家也给了恰当的意见,基础知识教学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不是特别重要,只需要一带而过,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其涵义,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懂得如何去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达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目的。有一节课我印象深刻,这位教师在教授《桑塔露琪亚》时,在升记号“#”的讲解中一带而过,没有过多的解释其原理,而是采用了对比的教学方法,分辨弹奏原来的音和带有升记号的音,让学生从听觉感官上分辨升记号所带来的音乐感受,这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了升记号的意义所在。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热情、独立意识及强烈的表现创造欲望。设计教学方法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的方向发展,从成功的经验和失 败的教训中促进自身教育思想的转变,尽快地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音乐教育的愉悦中,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
4、音乐要素塑造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人们通过聆听具体音乐作品或通过阅读、分析乐谱等方式,感受音乐的内在美感,同时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不断体会音乐的情感、形象,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从而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音乐欣赏中,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要素支离破碎地讲授。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要渗透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要素变化。比如在一位教师的《当兵的人》中,她将歌曲意境讲解完毕,根据学生脑海中军队的形象,展开联想,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歌曲应该以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进行,才能塑造军人威严的形象。这样使得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了大大的提高,使他们懂得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形象与音乐情感,这样是一个很成功的教学方法。
总之,作为一名新教师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音乐教师的庞大队伍,在教育路上,我会以这些教师位榜样,努力钻研音乐教学,勇往直前,踏踏实实的工作,自信的表现自我,虚心请教,不断在风雨中历练,磨砺个人的精神意志,爱岗敬业,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2011年11月
第五篇:教研活动感悟收获
语文高效课堂教研活动的感悟与收获
针对本周三举行的《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科素养》的教研活动,现将感悟与收获整理如下:
首先,在研讨会上,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张青老师执教了一节示范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语文教学进行了专题指导。一个独具魅力的“残损的手”的汉字板书设计,一曲荡气回肠的《我的中国心》,一下子让我们融入课堂中;既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愫,又为接下来的诗歌品读奠定了感情基调。整个教学过程浑然天成,教学环节设计层层推进。张老师精心设计,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着学生积极思考;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着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赏读课文;用饱满的激情唤起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整节课在轻松愉悦中度过,学生学有所获,课堂结尾用红色粉笔将“残损的手”汉字设计补充完成,板手设计新颖独特,“手”字左边是“恨、怒、冷”,右边是“爱、赞、暖”,既完整地概括了本课重点,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课后张老师做了题为《把最好的给你——我所追求的“生态”教育》的专题指导。张老师从四个方面分别做了介绍:
一、心灵登高,行走从容。张老师建立集体备课群名“汇智启思”,正如这四个字一样,具体做法包括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2、研究学情,有的放矢
3、趣味横生,智慧生态
4、科学规划,有的放矢
5、多维出招,优化细节,比如课后及时检查学生听课记录,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6、利用教材,增识益能,充分挖掘课内文章,不搞课外题海战术;
二、勤思反刍,引领阅读。主要理念包括思考即研究,研究即课题,站在语文的高地引领读书,发表《高效作文教学建构及评改》;建立悦读计划,包括文学作品、人生修养、名人传记、科学技术等,以激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以自读获取阅读初感、以分享寻找情感共鸣、以线索把握整本名著、以专题整理感悟收获。指导学生做批注,开读书报告会,每学期让学生整理作文集。
三、不为彼岸,只为海。多读书,勤读书。不断的积累与写作,创造汉字板书设计,持之以恒地进行高效作文教学的探究,一直在路上。
然后,山东省教育科学院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做了题为《践行新理念,建构新课堂》的主题讲座,张老师对大家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使我们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张老师指导我们上课要关注全体学生,这是切实的工作。打造教学新理念,包括
一、立德树人,先选语文;
二、守正出新,纠偏除弊。要求我们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其中指出习惯、基础、兴趣三者的重要性。指出每一位语文老师讲课要求:惜字如金,出口成章。讲课要抓住重点,关键点。写作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光指导技巧是不可取的。
三、重视语文要素。如隐在线索、语法修辞、阅读、写作策略、方法性知识等,指导上课要围绕文本,抓住文本的细微之处,贴近文本。
四、强调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重要性。课堂导入要唤起学生的体验和情感,从学生的感受和疑问出发。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老师与学生的思路相契合。
五、吸取智慧,学会转化。理解文本解读,找到与名师之间的差距,区别在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前者提倡少教多学,后者提倡小技巧。强调时刻关注学生的重要性。基于学感受和疑问的课堂,就观念层面问题做了一一讲解。指出提问题是学生的权利,问题是学生的专利,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强调感情与表达形式的关系。引用张志公的话: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从形式到文章内容,再回到语文形式!提出教“小语文”,包括
1、聚焦文本和语言
2、教学目标“一课一得”,不要贪大求全
3、教学方法多用小技巧
4、努力发掘文本特质
5、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强调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总之,强调少讲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