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国际视野》读书心得
《教育的国际视野》读书心得
杨婷婷
今年四月,我读了上官子木博士的《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这本书以中外教育的差异为视角,对早期教育中外差异、学校教育中外差异、学生素质中外差异、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阐释,举例详实,理论丰厚,让我对中国当下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有了更为清醒和全面的认识。书中的一些教育教学案例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目前的教学工作,有几点体会较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应该称为学生学习的第一助推力。我们的教材、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是否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有机结合了呢?“只有当学生喜欢、热爱所学的内容时,他们才会专注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的是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书中介绍了各国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多种途径并与中国教育进行了比较。作者大胆批判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缺乏可读性、趣味性,充斥这枯燥乏味的篇章,指出教材缺乏趣味性是学生们对语文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动手和动脑同样重要。美国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参加义务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理能力。而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乌鲁木齐9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业余生活情况调查,随机抽样319名中学生,仅8.6%经常做家务,从来不做
家务的有11.3%。其中有16岁的男孩子不敢划火柴,15岁的女孩不会缝扣子。由于当今的孩子缺乏实践性活动,缺乏来自亲身参与而构成的经验,所以他们普遍地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智慧,缺乏处理问题的对策。这也是很多学生不会学以致用的原因之一。
合作比竞争更重要。美国是个重视体育、全民健身的国家,也特别重视体育教育。家长一到周末,就都忙着奔向各种体育场所,去为参加各类体育比赛的孩子助威。中国的家长一到周末,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辅导班,培训辅导的主要内容多是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科目,以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加分为目的。现在中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开始逐步重视体育教育,但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强健身体。在美国,体育的含义早已超越了锻炼身体本身,体育活动被美国人视作是一种锻炼在团队中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而体育同时也需要参与者具有勇敢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些都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很重要的品质。我们孩子在参与合作性活动时不知如何进行合作,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是重要原因,我们的学校教育给学生提供的平台有限,家庭教育则很少涉及这方面。缺乏合作意识、缺乏团队精神,使孩子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易造成心胸狭小、视野狭隘。这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以后全面发展的障碍。国外特别是美国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延伸出了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二篇:《教育的国际视野》读后感
《教育的国际视野》读后感
《教育的国际视野》通过对早期教育中外差异、学校教育中外差异、学生素质中外差异、中国教育现实问题四个方面的阐述,使我们开阔了教育视野,帮助我们对当前中外教育中的优劣有更清醒的认识,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此书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分析问题,它所分析的正好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面对、感到困惑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是两种常见的对立的指导思想。对于知识教学中的直接传授、满堂灌,已经是广受批判、不得人心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但出于考试、升学的压力,我们的教育教学还经常不得不采用直接传授、满堂灌的方式。例如在英语语法的教学方面,我们的学生主要是依赖课堂上教师的讲授,通过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来掌握语法知识。其实,我们知道都知道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性,我们也知道语法是要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慢慢体会的。但是,我们中国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可能让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慢慢体会”去获得外语或是母语的语法知识的。因此,我们老师也只好采用直接传授、满堂灌的方式。在我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我想我会努力让学生做到“四解放”:
1、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自己学会观察;
2、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
3、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自己学会动手操作;
4、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自己学会表达。
我国的教育趋向于“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把培养学生的毅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作是成功的指向标,而国外则非常注重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特性发展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外的成功教育有着更为宽阔的视角,更加地注重人性化教育。虽然我国现在的教育教学也在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听课、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但更多的是服务于升学考试的,还没有真正切实地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来考虑,我们经常把素质教育挂在嘴边,可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又有多少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并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使我站在新的角度反思当前的教育和自己的工作,有不少先进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我们以课本为世界,而人家是以世界为课本,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不仅使学校面向社会,使学生了解社会,而且不断地把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正在面临的问题变成学校的教学内容。我国基础教育亟需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应加强“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将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以便使学生的视野能从狭小的“课本世界”扩展至广阔“生活世界”。
读了这本书,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教育的问题,从自身做起,真正为教育做一些探索。
第三篇: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800字左右
对外交流频繁 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金秋十月光明中学对外交流频繁,“光明链”(光明初高中)首次联合赴法友好学校交流,交流访问团一行共16人,访问了法国亚眠市罗贝尔德·吕萨斯中学和贝尔市乐利克斯中学等学校。10月20、21日,由我校与日本文化厅、日本全国高等学校文化联盟、NHK ENTERPRISE联合筹划的“2009中日高中生书法交流活动”在光明中学举行。本次活动是日本文化厅开展的众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部分。它是日本在全国范围内选出20名有书法爱好和特长的高中生,由书法专家、老师的带领和我校书法社特长学生进行交流活动。
加强国际交流,国际交流课程化,已经成为光明中学开拓创新的亮点。
月初风和日丽,我校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上海法国学校高一学生们,他们与我校高一法语班学生一起体验了一天“中国学校日”。
这是早在开学时,上海法国学校中文老师与我校校长、法语老师共同定下今年两校交流计划,希望两校学外语的学生能够结对,互助提高外语,更多了解异国文化。
当告诉法语班学生法国学生要来,三分之二的学生有法国伙伴,一对一交流时,他们都很兴奋,花了几天功夫:画海报、写欢迎词、设计各种漂亮的图画、文字来欢迎法国学生的到来。
在第一天的见面仪式中,我校穆晓炯校长为本次活动致欢迎辞。日本文化厅、日本全国高等学校文化联盟的领导就此次来访的目的和意义向全体同学和老师作了介绍并对我校的活动前期准备和接待工作表示了感谢。双方互赠了礼品,学生之间也互赠了小礼物。
在为期两天的交流活动中,中日双方学生被分为5组,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件以“相逢”为主题的作品。同学们在各组翻译的帮助下扫除了语言障碍,集思广益、认真协调,将各自的拿手绝活一一展现出来。最后各组都高质量的完成了集体作品。其中有以表现中国广阔地域为主题的,以“遇见古典”、“与文化相遇”为主题,也有以“与艺术相遇”、“与人相逢”为主题的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作品。完成后进行了作品发布会。各组同学都表述了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意图。此后,中日双方书法专家、老师对各组的作品进行了点评。
晚上,中日双方师生在上海老饭店举行了告别晚宴。在晚宴上,我校金怡书记和日本交流团团长、全日本高等学校书道教育研究会前理事长等老师都对此次意义丰富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同时为我校20位参加活动的同学颁发了纪念证书。我校吴丹妮同学也代表中方学生谈了感想,孙震来同学为大家表演了黑管《北国之春》。日本全体20位同学也为大家献上了极具日本特色的民歌与笛子演奏。
此次活动中,同学们以书会友,在不断地交流中加深了双方的友谊。同时在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中日双方高中生对中国传统经典艺术——书法的热爱之情。
“上海法国周”始于2002年,每年的10月,梧桐掩映的雁荡路将化身巴黎小巷,来自法国的艺术家、歌手、红酒商相聚于此,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法国文化的窗户。
10月16日下午,高一(6)班和(8)班学法语的学生在外教和两位法语老师的带领下,共赴这一年一度的法兰西风情之约。对于刚刚学了一个月法语的高一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接触法国文化的机会。
2009年“十一”长假,经过小半年的各项前期准备,光明初中带队教师校长杨翎,初三学生5人,随行初三年级组长、英语教师魏燕华、法语教师朱祎恒;光明高中带队教师副校长朱莹毅,高二学生6人,随行校办主任、高二政治教师孙瑛。本次赴法交流的主要任务是访问3所法国的友好学校,并参观法国主要的文化景点,感受欧洲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上海法国周”始于2002年,每年的10月,梧桐掩映的雁荡路将化身巴黎小巷,来自法国的艺术家、歌手、红酒商相聚于此,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法国文化的窗户。
10月16日下午,高一(6)班和(8)班学法语的学生在外教和两位法语老师的带领下,共赴这一年一度的法兰西风情之约。对于刚刚学了一个月法语的高一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接触法国文化的机会。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发展良好的对外国际教育与交流关系,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课程和营造一种表现国际文化的校园文化和活动。本文通过对国际交流处/港台事务办公室国际交流简讯网页近五年(2003年——2007年)来关于广外大国际交流活动记录的回顾,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分类,从高校国际人员流动(学生与教师的流动)、课程国际化、科研合作与合作办学几方面,描述出近五年来广外大国际化教育交流策略的概况。
关键字: 国际化 教育交流近五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与国际化的策略。
顾明远主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种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注意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l)加强外语教学,大量增设有关国际问题的课程、专业和系科,注意培养从事国际问题和国际事务研究的专门人才。(2)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如本国教师和学生出国留学、进修、讲学、研究或接受、邀请外国教师、学生从事类似的学术活动。(3)进行教育和学术跨国合作。如实行联合培养、合作研究,互相提供资料、信息、设备条件等。
威特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模式中,把定为国际化关键因素的许多不同的活动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别即项目策略(计划策略)和组织策略。项目策略(计划策略)指那些把国际维度整合到其主要功能中的高等教育组织的学术活动与服务。组织策略包括那些通过发展恰当的政策和管理的体制,从而有助于确保一种国际维度或者说是己经论及的活动被组织化的创建活动。
本文在综合威特的分类基础上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手段)归纳为以下几类:人员流动(学生与教师的流动)、课程国际化、科研合作、跨国教育(合作办学)等。
2.近五年广外大人员的国际交流情况。
人员的交流包括学生、教师、学者的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高与低不仅体现在其教育输出的强势上,同时也体现在学生、学者的国际范围上的发展上。因此高校除了采取措施吸引国际教育人员的来访,同时还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教师出国学习交流,以进一步增加对世界各地的人民、民族风情、文化、政治的了解与认识。2.1.学生的国际交流情况。
广外大国际交流简讯近五年来有记录的学生对外交流的活动为30多次,学生交流并不算很频繁。主要的形式是外国高校的友好参观访问,而我校学生走出校门到国外高校交流的次数并不多;其次的形式还有跟外国合作相互派遣学生体验外国生活,例如2004年9月7日,以谷祝子女士为团长的日本兵库县洋上大学137名师生来我校访问。这是洋上大学第11次访问我校。代表团参观了我校,并与我校学生进行了友好交流。随后19名日本学生分别入住我校学生家庭,进行为期1天的广州生活体验,并由我校学生陪同参观广州市区。学生对外交流的高校所属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美国和韩国,也有少数西欧的国家,如英国和德国。2.2.教师与访问学者的国际交流情况。
聘请世界著名学者任教或讲学已成为重点涉外型大学创新型发展的模式。许多世界著名高校之所以拥有一批世界公认的各种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许多尖端科技之所以在著名高校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高校的国际人才引进措施有关。如二战初期欧洲大批科学家逃亡到美国,他们大多在美国高校任教或从事科研,从而大大加强了美国高校教科研的力量,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包括科学家爱因斯坦。
相比起学生的国际交流,近五年广外大与外国高校教师学者的交流比较频繁,共有120多次的相互交流,每年就有20多次。主要以教师学者来访为主,且大部分都来自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交流的主要的形式是开设讲座和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来访的教师学者开设的讲座的类型以语言类、经济管理类和人文科技类为主,尤其以语言和经济类的讲座为主;而由我校教师学者走出去讲学比较少,而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交流为主,例如2007年8月1日至2日,徐真华出席了由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及台湾龄东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三方论坛。本次论坛由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主办,主题是“国际合作与发展:构建远东与拉美文化、经济与技术交流的桥梁”。徐真华以“国际通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了主题演讲,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由此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学者对外相互交流的形式比较单一,应该注重交流多样化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国际教育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培养创新研发教育模式。教师与学者的国际交流也会促进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有利于扩展高校的相关课程的国际因素。
3.近五年广外大课程国际化、国际培训情况。
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因素,也是当前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近年来,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断做出调整,在设计、改造过程中不断增加国际性的科目,并不断拓展课程的国际内容。
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为美国、及世界各国所认可之国际名校,其商学院在全美排在前八十名,MBA全美排名二十五并获得全美,2003年在北京、美国德州同时开课,在台湾地区则开设EMBA课程。
广外大在过去五年里国际化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04年我校与兰开夏大学国际班结业;05年我校英文学院与英国利兹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英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班毕业;06年,我校与英国兰开夏大学国际班结业、第五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硕士班开学;07年,欧盟财税法律和政策培训班开班、我校与兰开夏大学国际班结业;我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高级翻译文凭班开学。国际化课程在我校的开始,不断开拓了我校国际性学科广度、提高了我校的国际知名度的同时也为本校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4.近五年广外大对外国际科研合作情况。
著名涉外型高校高校大都推崇与国外学术组织、科研机构以及国际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既可以增加高校研究人员的国际经验,又可使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提高大学的知名度。
广外大过去五年里对外的科研合作项目主要有我校欧洲研究中心的项目,07年9月10日,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评估组成员莅临我校,对我校欧洲研究中心执行欧洲研究中心项目进行评估。而还有其它的合作项目尚处于商谈之中,包括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佛莱士诺分校助理副校长托玛斯.麦克那汉博士希望在ACT等项目上与我校合作。
科研是广外大的薄弱环节,在对外国际科研合作中,广外大也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对外科研项目少、对外科研成果不多等等都制约着广外大向研究型大学发展。5.近五年广外大国际办学情况。
国际化办学有几种情况,如建立直接建立海外分校,招收海外学生,但这样的费用较大;第二种是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一方出师资和课程,一方出场地与教学设施;第三种是两所学校互相提供课程与师资,共同培养双方的学生,并提供两所学校的学位。一般第二、第三种合作方式较多。(图1)
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王伟鸣同志作重要讲话,他对“黄浦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并强调了:我们是教育的实践者,因此要去实践,才能达到目标;要看到“快乐、幸福”对学生成长的价值,看到“快乐、幸福”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黄浦教育办好学生喜欢的学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从内容、形式、方式上作一点改变,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一件一件加以落实,共同推进黄浦精品教育。
1.调研结论
学生层面:目前我院学生虽然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观念和意识,但由于经济承受能力、外语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大多不能拥有足够的主动参与到实际出国出境学习活动中的能力。
学校层面:如需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动性,学院需要结合重庆地区以及本校国际化现状和程度,制定学院国际化战略规划和组织落实实施,加大政策及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在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外语培训、外国专家聘请、宣传推广等综合方面下大功夫。
2.主要应对措施
第一、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模式,针对我院学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能力层次现状,对症下药,分别寻找英语水平适中、学习费用较为低廉同时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毕业后获得理想经济回报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宣传策略,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使学生跳出基于特定经济社会条件、思想开放程度不够而形成的较为保守、狭隘学习成长模式,通过积极组织宣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夏令营、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逐渐开拓视野,逐渐融入到实际的国际化浪潮中来并积极寻求自己的发展定位。
第三,加大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学生参与力度,结合学院外籍专家聘请、外国专家讲座、外国专家来访等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外事干事来开展学生工作的组织与宣传,加强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学生典型的介绍和宣传,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善于交流和沟通,更有利于国际合作与交流内容的宣传、组织和推广。
第四,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和强化外语培训,组织成立学院英语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学院硬件设施和英语教师资源,主要针对在校生开展英语四级、出国雅思培训,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英语自主学习的道路上来。
第五,创新工作思路,构建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宣传组织体系,形成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为龙头、以学生组织自我宣传为主体、以各二级院系和辅导员为依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参与推广体系。
2002年,我校被评为第一批北京市级示范高中校,这在我校的发展中是个大事。而如何利用这一契机,使我校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知名教育品牌,是需要全方位筹划设计的。加强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为师生创造开拓眼界、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条件,应成为我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校开展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
我校多年来一直注重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我校开展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主要有如下一些:
每年聘请一至两位英语国家的外教,这使文化教育的交流深入到课堂中去。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真真切切地感受英语文化,接受纯正的英语知识,这种方式的熏陶也能有助于学生消除一些与外国人交往的隔阂; 每年暑期举办“中华营”活动,学生在全封闭的英语环境中生活、学习、活动,全方位地掌握英语,使用英语,与外国人全面交流。尽管每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学生的收获是高效的,对学生的后期影响是长效的;
每年举办短期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班,为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中小学生培训,同时安排他们与中国学生开展多种交流活动。特别是安排他们周末住家,做到了“互惠互利”,中外学生都有极大的收获;
每年派出英语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交流一年。教师学成归来后,他(她)的收获就不仅仅对个人有利,他(她)的学生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每年派出学生赴欧美国家学习一年。学生回来后,他们的生活学习的体验与感受在学生中有很大的辐射作用,为周围的同学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 从2002年开始,我校还开始了一个接待住家的项目。外国学生在中国学生的家里居住一年,并进入到正常的班中和中国学生一样地学习。中外学生从最初的新奇,到最后的习以为常,并很自然地进行交流的变化,说明了交流的成功; 另外,我校还经常接待来访的各国师生,他们来自泰国、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国,交流是短暂的,但对于中国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对学生的作用
学校中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对于年轻学生是有巨大作用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对于新型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种新型国际型人才不仅是有出色的外语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与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理解能力,合作能力。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要有适当的环境。我校频繁的对外交流活动,正是为学生们创造了这一环境。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可塑性、接纳性是很强的,这种环境对于他们的成长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因此,我校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实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双赢效果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结果也是双赢的。由于我校频繁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使得我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引起了国外不少教育机构的注意,他们纷纷向我校表示合作交流的意向。这就为我校将来把教育作为产业发展,把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与国外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展现了广阔前景。更好的资源整合将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而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到一流大学深造,会成为我国各方面发展所需的人才,同时也会扩大我校的知名度,会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也有助于我校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形式 在今后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中,我校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形式。除前面涉及到的几种形式外,我们还可以:
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文化小组活动,聘请中外有关人士为学生们传播不同的文化,为他们播下多文化沟通、理解的种子,为他们培养高境界的人文品位、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打下基础;
增加师生的出访,扩大他们的视野。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目前我校更多的是请进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资源、途径,为师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走出去,让他们去亲身感受各种文化,并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 对师生的英语语言培训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提高他们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有了语言这个工具,才能有交流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国际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外语教师的事情,而目前,国际文化交流更多地局限在外语教师这个范围内,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英语不只是学习的科目,而也应该是真正进行多文化交流、沟通的工具;
鼓励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对中外文化比较方面有所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方面,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多文化融通的宽阔思维。这样的素质对个人、对社会都大有裨益;
开展非英语学科教师的外语培训,创造条件进行双语教学。由于我校要培养的是能进入高水平大学的学生,目前,这些大学很多科目都使用英语教学,因此,如果我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在这方面尽早适应,会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另外,我校可以聘请英语国家的非英语学科教师,直接用英语教授某些学科,同时也可以增加中外同学科教师的交流机会,互通有无,拓展视野。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在对外交流方面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我们应该严格遵守。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中还需要注意的以下一些问题:
鼓励交流,但需要有原则。特别对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他们有时会对其它国家的文化盲目崇拜,并妄自菲薄。要让学生首先对中国的文化深入了解和理解,然后才有对外国文化的理智比较,真正做到不卑不亢。
礼仪在国际交流中的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交流中要以尊重对方为原则,不能一味地强求对方入乡随俗。只有做到这一点,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有基础。处理好交流中的矛盾冲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信息渠道的不同,交流中会产生一些尴尬的局面。比如,对中国的国情方面、对国际事务的看法等,中外常有较大的差异。我们要实事求是,不回避这种矛盾,可以求同存异,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阐述清楚。交流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理解。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交流中的障碍。交流前要多了解对方的各方面情况,小到饮食服饰习惯,大到民族传统,有了解,才能有理解,才会真正做到尊重。只有这样,交流才能真正进行下去。
我校作为示范高中,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有效手段;加强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也是大势所趋,会有助于我校的持续发展。
国际部2008年
第四篇:教育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2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第五篇:教育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2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