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基层法院教育培训工作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谈基层法院教育培训
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蠡县人民法院政治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也逐年递增,新型案件、复杂案件也大有上升的趋势,这无疑对法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官的司法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办案水平和质量,影响到法院司法为民、调节社会矛盾的能力。而要提高法官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加强法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法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一、近年来基层法院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根据各级法院的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经过多年有效的教育培训,基层人民法院队伍状况呈整体上升的良好态势,但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加强的地方。
(一)重视业务工作,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普遍存在。笔者所在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人均每年办理150余件案件,刑事审判审判庭审判员人均每年办理80余件案件,执行庭平均年执行案件近200件,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干警把绝大多数精力都用在案件处理上,集中学习也受此客观因素的影响开展的少,干警自觉学习的精力和时间更加少,业务知识的学习也表现为用什么、找什么、学什么,使得政治业务理论学习不深入系统,在办案中表现出政治敏锐性不强,就案办案问题时有发性,并且个别情况下存在汇报不及时,说理讲法不到位的现象。
(二)教育培训不贴近实际,理论性偏强,学习效果不好。目前的培训对于法学理论体系、法律渊源、经济、政治、社会方面学习内容不多,急需急用的法律知识学习的多,使得法官的知识面狭窄。目前进行的教育培训采取的大多是组织学习理论政策、领导讲话、法律法规,受教育者在集中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出现打瞌睡、开小差等情况,思想不能集中。在教育培训中,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如讲学、述学、网络教学以及研究式学习方法,但干警对此却表现出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比较差。
(三)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培训考核和保障机制。近几年,法院的教育培训工作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 1
在培训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的考核机制,往往是计划很好,效果不好,只摆花架子,不下真功夫,年度考核以检查学习笔记的多少来认定学习效果,干警没有感受到教育培训考核的压力,学习不深入,仅仅是照本宣科、浅尝辄止,拿参加培训当休息,将培训变成了提高政治福利待遇和获取法官等级晋升的一道程序。另外,法院是全额预算拨款单位,教育培训经费主要依靠地主党委、政府以及上级法院的支持,经费短缺,法院开展集中开展教育培训时有心无力,审判人员全方位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法官存在“知识断层”,影响了案件的优质高效审结。
(四)法院非编制内人员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培训。一是由于法院人员和编制有限,致使许多法院都聘用了一部分人员承担大量的书记员工作,但聘用人员的流动性和队伍的不稳定性造成了聘用制书记员教育培训难度大,新老人员在不断交替、更换中,大多数是以干代训,依靠法官和老书记员的具体指导逐步熟悉工作的,缺乏统一规范的岗前培训和平时教育培训。二是人民陪审员教育培训工作滞后。人民陪审员由于来自不同单位机构,有的是退休职工,因此进行统一系统的教育培训不容易安排,在案件审理中,有的陪审员陪而不审、只点头不说话,合议案件时不充分发表意见,使陪审成了形式,陪审员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对法院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人民法院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保障法官提高审判质量和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丰富教育培训内容是今后法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方向。针对上文提到的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今后需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努力。
(一)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引导干警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理论引导思想,思想决定行动。实践证明,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坚持把思想理论武装放在首位不动摇,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来带动深刻的思想教育,并且不断深化学习内容,引导干警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目前,人民法院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气氛不浓,主要原因一是认识问题。部分干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理解不深刻,未能深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是坚定理想和信念,激发工作和学习热情,指导审判工作实践的强大武器;二是方式方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留在召开会议、传达文件和观看电教片等固有模式上,政治思想教育调研不足,创新形式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显得枯燥无味,无法激发起干警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新时期干警的思想特点和审判工作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找准切入点,增强渗透力和感召力,引导好、保护好广大基层干警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他们的思想、精力统一到审判工作、法院改革上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干警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摸得着”、“看得见”,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好东西。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克服形式主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有力地促进干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观念转变。
(二)切实加强教育培训的基本保障。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培训能否有效、顺利开展,领导重视和机制、经费保障是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加强“软”保障。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造就人才;要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把业务培训作为上岗、任职、晋升的必要程序。定时定期选派中层干部到上级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政治思想及业务素质,切实发挥出他们在干警中的“以点带面“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另一方面,加强“硬”保障。在教育培训经费方面可实行专项报批、专项安排、专门使用、全额保障。一是出资鼓励干警接受各类在职教育培训,积极组织他们参加上级法院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班和各种考察学习,定期组织干警外出学习培训、交流,使其丰富阅历、增长才智,创新思路,积淀更加丰富的法学知识和审判实践经验;二是对参加提高学历教育和司法考试的干警,给予一定的复习时间和参加考试的时间,并予报销部分学习费用;三是上级法院举办的法官培训学习及其他专业知识培训,应免交培训费和教材费用,以充分调动法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减轻基层法院及法官个人的经济负担。
(三)丰富教育培训内容。进一步丰富干警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教育培训。致力提高广大干警的人格、气质修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和愿望。可见,对干警进行文化素养教育培训,有利于丰富干警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在教育培训中,一方面,进行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帮助干警培养科学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
面,通过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知识的学习,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人文精神的养成。
进一步丰富对干警的业务教育培训。首先,在业务教育培训过程中,融入“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促使法官在审判全过程务必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利益和宪法法律至上的原则。其次,在业务教育培训中,融入法学渊源、原理。改变单一的学习培训专门法律知识,加大对法理、法学渊源等深层次理论知识的培训,将法学原理、来源、形成过程等知识融入专业法的教育培训中,使干警在及时学习掌握实用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法官的专业兴趣,帮助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说理析法能力和法学理论水平深度。第三,要将教育培训的内容重点放在加强对广大干警的岗位能力的培训上,强化岗位技能,及时更新干警知识结构,努力使学历转化为能力,知识转化为素质,文凭转化为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努力培养更多的高、精、尖法官。对已经具备审判资格的法官,培训的重点是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及邀请专家学者、办案能手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对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书记员培训的重点是努力使他们尽快的通过考试,应当在复习时间和组织辅导上作出相应的安排。
(四)创新培训方法。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的中,重点要突出“三个结合”:一是要按需施教。培训既要紧密结合岗位需要,又要超前于当前工作,突出培训主体与发展需要的结合;二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干警的岗位需求、知识结构和从事专业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分类、分层次开展培训,使干警切实能够“缺什么、补什么”,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方子吃药”的旧模式,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三是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努力提高培训效果,突出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结合。
(五)建立特殊队伍教育培训模式。要将聘用书记员队伍造就成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后勤兵,就必须在保证这支队伍相对稳定。如何提高这支队伍的综合能力是各级法院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就是要对聘用书记员进行科学有效地教育培训,制定科学的培训制度,区分培训内容,将其分为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其次是设置专门培训机构。改变过去由法官传授经验的模式,安排专门培训机构统一进行,还可将其穿插于正式干警的培训中。对于人民陪审员队伍的教育培训,要改变现有人民陪审员
只陪不审的现状,就要有专门部门负责培训工作,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法律基础知识、审判工作基本规则、审判职业道德和审判纪律等。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进行集中培训,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学习,并配套采用上文涉及的案例式、研究式、参加观摩庭、旁听重大案件等生动、直观的培训方式。并对陪审员的考勤和陪审案件情况进行年度考核,促使他们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充分发挥参与庭审、监督审判的职能作用。
(六)将教育培训与干部任用和考核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健全审判(含执行员、书记员)人员和行政人员教育培训考核制度,把培训与法官的考核、晋级晋职挂钩,真正形成“培训、考核、任用”三位一体的有效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干警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很多法院推行的《人民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办法》,对审判工作和法官审判(执行)能力、行政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监督考核管理,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警晋级晋职、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使得教育培训的进展与成效在法院工作的各个环节凸现,形成教育培训工作有实施、有考核、有整改的循环机制,这一新的做法,将在今后的运作过程予以评价、完善。
人民法院教育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水平,促进广大干警综合素质持续提高,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需要进行不断地研究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陈出新。
第二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文章标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任务,为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面。完成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广泛的前景,为我们党政人才健康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有好的措施,好的思想并不一定能转成为好的行动,起到好的效果。所以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期重要任务,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的有关要求,紧密联系实际,找出现行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症结,如何加以改进,并具体抓好落实。
一、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绝大多数单位有少数领导干部轻视和忽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当作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干部教育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并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走形式,走过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财力、物力的。在去年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笔者就曾听见一个单位行政负责人对上级检查组发这样的牢骚:“这些务虚的、形式的、没有实效的活动要少搞一些,每个党员一本书,一个本子,三十元钱,能起了什么用?不过是浪费了国家许多财富罢了”。短短的一席话,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
2、管理不严格。虽然每次干部培训都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明确了具体的目标,建立了严格的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许多时候是强调自觉遵守纪律的多,监督检查的少。今年上半年党校举办了一期科级干部培训班,40来人的班,缺课旷课人数非常之多。一次仅来了三五个人,致使老师都无法正常讲课。之后对缺勤学员也没作任何处理。
3、针对性不强。一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针对性不强。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今年新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转正培训班与科级干部培训班的授课内容,一经对照,竟有很多雷同。应该说处级干部、科级干部、新参加工作人员这三种类型干部文化层次、工作经验、理论水平各异,所站的岗位不同,需要补充的知识及所培训目的不同,需不同内容及类型的教育培训。然而内容上却有许多雷同之处。干部教育培训不能“一个单子吃药”,不能“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二是在教学时间上针对性不特别的强。干部工作应该说有松有紧,有忙有闲。但干部培训教育在时间上,许多时候是想让干部什么时候培训就什么时候培训,不管你现在手头上工作是否紧。干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客体,却没有任何发言权,这就是所谓的“我上什么菜,你就吃什么菜,什么时候上,你就得什么时候吃”。
4、培训方式不多。一直以来,我们教育的方式手段不多,许多时候仍是以一人讲,众人听的灌输式,填鸭式陈旧方法为多,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必然影响培训的效果。湘乡党校的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典型。老师利用黑板进行板书或投影仪进行投影,除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外,很少与学员面对面进行互动式教学。有时老师讲课水平低,让学员在台下哈欠连天,索然无味。
5、保障机制不健全。任何一项好的措施、政策必须有好的制度作为保障。干部教育培训要搞好,必须要有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的保障。硬件设施即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投影仪、现代视听设备等),软件设施即雄厚师资力量,合理的教学计划,严格的考核的制度等。然而软件硬件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作为保障。而湘乡现实情况是吃饭财政,在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上投入是严重不足的,更多的时候是将培训所需经费转嫁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让各部门苦不堪言。笔者初步估算了一下,到今年10月,党校在笔者所在单位调训9人次,所需培训经费2万多元,全部由单位承担。我市干部教育硬件设施这一块方面,仅在2005年,党校新建了一栋办公楼房,还背了一大屁股债,而起好了的房子也仅仅是一个空架子,教室、宿舍很简陋,很少配置有电视机、电脑,更谈不上配备齐全的现代视听设备了。学员住在那,热天热、冷天冷,让他们不愿也不想住。软件设施这一方面则一是没有一套干部教育培训目标的预测和考核标准。对各类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不是很科学,各个岗位到底需哪方面的人才,各类人才需哪些方面的知识,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培训目标,以及是否达到等等,所有这些应该说没有一套完整的预测和考核标准。二是没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笔者对党校历来颇有微辞,就是因为“不管过了多少年,不管过了多少天,还是那多么熟悉的身影和笑容”。就这么几个老师,“你方唱罢我登场”,
第三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文章标题: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任务,为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面。完成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干部教育培训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广泛的前景,为我们党政人才健康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有好的措施,好的思想并不一定能转成为好的行动,起到好的效果。所以干部的教育培训的长期重要任务,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的有关要求,紧密联系实际,找出现行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症结,如何加以改进,并具体抓好落实。
一、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绝大多数单位有少数领导干部轻视和忽视干部教育培训。把干部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干部教育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并认为干部教育培训走形式,走过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财力、物力的。在去年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笔者就曾听见一个单位行政负责人对上级检查组发这样的牢骚:“这些务虚的、形式的、没有实效的活动要少搞一些,每个党员一本书,一个本子,三十元钱,能起了什么用?不过是浪费了国家许多财富罢了”。短短的一席话,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
2、管理不严格。虽然每次干部培训都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明确了具体的目标,建立了严格的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许多时候是强调自觉遵守纪律的多,监督检查的少。今年上半年党校举办了一期科级干部培训班,40来人的班,缺课旷课人数非常之多。一次仅来了三五个人,致使老师都无法正常讲课。之后对缺勤学员也没作任何处理。
3、针对性不强。一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针对性不强。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今年新进国家机关人员转正培训班与科级干部培训班的授课内容,一经对照,竟有很多雷同。应该说处级干部、科级干部、新参加人员这三种类型干部文化层次、经验、理论水平各异,所站的岗位不同,需要补充的知识及所培训目的不同,需不同内容及类型的教育培训。然而内容上却有许多雷同之处。干部教育培训不能“一个单子吃药”,不能“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二是在教学时间上针对性不特别的强。干部应该说有松有紧,有忙有闲。但干部培训教育在时间上,许多时候是想让干部什么时候培训就什么时候培训,不管你现在手头上是否紧。干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客体,却没有任何发言权,这就是所谓的“我上什么菜,你就吃什么菜,什么时候上,你就得什么时候吃”。
4、培训方式不多。一直以来,我们教育的方式手段不多,许多时候仍是以一人讲,众人听的灌输式,填鸭式陈旧方法为多,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必然影响培训的效果。湘乡党校的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典型。老师利用黑板进行板书或投影仪进行投影,除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外,很少与学员面对面进行互动式教学。有时老师讲课水平低,让学员在台下哈欠连天,索然无味。
5、保障机制不健全。任何一项好的措施、政策必须有好的制度作为保障。干部教育培训要搞好,必须要有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的保障。硬件设施即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投影仪、现代视听设备等),软件设施即雄厚师资力量,合理的教学计划,严格的考核的制度等。然而软件硬件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作为保障。而湘乡现实情况是吃饭财政,在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上投入是严重不足的,更多的时候是将培训所需经费转嫁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让各部门苦不堪言。笔者初步估算了一下,到今年10月,党校在笔者所在单位调训9人次,所需培训经费2万多元,全部由单位承担。我市干部教育硬件设施这一块方面,仅在2005年,党校新建了一栋办公楼房,还背了一大屁股债,而起好了的房子也仅仅是一个空架子,教室、宿舍很简陋,很少配置有电视机、电脑,更谈不上配备齐全的现代视听设备了。学员住在那,热天热、冷天冷,让他们不愿也不想住。软件设施这一方面则一是没有一套干部教育培训目标的预测和考核标准。对各类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不是很科学,各个岗位到底需哪方面的人才,各类人才需哪些方面的知识,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培训目标,以及是否达到等等,所有这些应该说没有一套完整的预测和考核标准。二是没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笔者对党校历来颇有微辞,就是因为“不管过了多少年,不管过了多少天,还是那多么熟悉的身影和笑容”。就这么几个老师,“你方唱罢我登场”,
就象一个教小学的师范老师,个个都是万金油,什么都能教。但在讲课的内容上,则理论的深度、联系的广度、讲课内容的趣味性等方面很是欠缺,让人总觉得在那上课,两个字:没味。
二、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的对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干部教育培训既存在如下许多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加以改进:
1、进一步提高认识,对立和实践“大教育,大培训”的新理念。“再穷不能穷教育”。更多的时候,这句话仅仅停留在口号上。100多年以前,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曾力主将一批幼童送入美国学习,以图富国强兵。而今天,我们许多的官员更多的是忙于事务性的,忙于为自己造政绩,更有一些人是尸位素餐,不思作为。江泽民在《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一文中就指出:不断培养造就中青年领导干部,始终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为此各级党委要“放宽眼界看教育,集中精力抓培训”,把这项放在国民大教育的框架下来认识,强化干部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建设”的新观点,树立和实践“大教育,大培训”的新理念。一是形成干部教育培训和干部自身成长相统一的新理念。要把党政干部的教育培训看成是推进党政干部全面发展的过程,把干部培训与干部自身成长内在地统一起来,激发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党政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二是形成“学习型干部”和“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干部变革学习和教育观念,从学历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干部教育培训“投入少、产出多、作用大”的观念。三是形成党政干部全员培训的理念。党政干部的教育不仅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而是党政干部的全员教育培训。必须不间断地一批接着一批、一期接着一期地培训,向干部教育培训要素质、要能力、要思想、要创新。四是形成“学习化,学习化”的新理念。学习型社会的学习,不是与相冲突、相对立的学习,而是与党的事业、社会的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的学习。可以说,就是学习,学习伴随着。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的对象、的环境、的内容、的方式等都在经常发生变化,要好,就要学习好;要提高效率,就要不断地学习。五是形成“科教兴国”的理念。“科教兴国”的“教”包括党校教育和党政干部教育培训,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央提出的“大教育、大培训”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确保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要把干部教育培训这项战略任务,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精力到位,措施到位,认真把干部教育培训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以干部需求为导向,精选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干部培训必须进一步树立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意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培训班次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设置,要做到与时俱进,体现“精、深、实、新”的教学原则,从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综合设计和安排,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干部培训的内容上要力求创新、突出重点。在培训内容上,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主题,大力抓好社会经济、法律法规、现代化管理、金融和高科技,各类文化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干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增强具有“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其次,为了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各类专题培训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最后,干部教育培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设置不同的课程,力求突出重点。对市级部门科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要注重领导艺术、行政管理、现代科技、廉政建设、依法行政等理论知识的培训。对乡镇领导干部的培训,重点要进行党性锻炼、形势教育、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农村法律法规知识等培训。对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主要进行村务公开、农村政策、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委会组织法》的教育培训。对村级其他干部的培训,由市委党校统编教材,主要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岗位职责等内容进行培训。要力戒“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总之,整个培训要根据各级干部的不同特点,做到“学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突出“新、实”二字。
3、创新机制,形成大教育大培训的保证体系。形成大教育大培训局面,需要全社会关心,需要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并投入必要的财力、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保证大教育大培训健康有序地开展。一是完善长效责任机制。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建立长效责任机制,保证常抓不懈。一是要建立领导抓教育培训的责任机制。各级党委要把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到本地、本部门的重要日程,认真研究和部署。要成立相应的干部教育培训领导组织,建立各级党委书记是抓干部教育培训第一责任人、分管书记是抓干部教育培训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把各地各部门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到党委目标责任制中,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实绩和评价领导班子是否优秀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中树立不抓教育培训就是失职,抓不好教育培训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建立职能部门责任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担负着牵头抓总的职责,要根据本地干部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中长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干部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式方法和管理措施等,使干部教育培训有章可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运用组织手段搞好学员的选调,安排好培训班次,保证参加教育培训的人数。要根据培训规划要求,精心安排课程,加强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纪检、组织、宣传等相关部门,要从各自部门特点出发,履职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的整体合力。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广大干部是教育培训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培训的成效。而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调动广大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一是要实行干部在职学习学时学分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干部“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的要求,借鉴国民教育管理实行学分累积制的经验,制定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把干部在职自学、正规化培训、短期培训及学历教育等干部教育培训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用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明确培训对象在5年中应参加培训的学时,并按分解,一年一通报,记入学习档案,以完成学习目标,最终实现5年培训目标。这种管理方法,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现大规模培训的平衡开展。二是要坚持计划调训制。按照每年培训五分之一的要求,确定每年应参加教育培训的人数及具体人员名单,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每个参训人员所在单位和学员手中,便于参训人员所在单位统筹安排,早作准备,也能够保证培训人数。三是坚持奖惩制度。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为每名参加教育培训的干部建立学习档案,并将学习成绩和学习表现逐年记载。对学习成绩合格的,要颁发《干部在职学习合格证书》;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干部调整时优先考虑使用;对学习成绩较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进而在广大干部中形成讲学习、求进步、争培训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干部教育培训是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因此要严格推广干部培训专项资金保障制度。对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要有适当比例保证各项教育培训日常运转,特别是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上要保证。
4、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党校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中青年干部这项重大任务中,党校是干教的主渠道,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要使干部培训主渠道的党校教育发挥其重要作用,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⒈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党校办学条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党校教育要与建设经富民强市的经济发展思路相适应,必须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和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党校教学手段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为此,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核定和拔付党校运转所需的经费,以保证党校教学、科研、教师进修、图书资料等需要,力求改善党校办学条件。⒉要加强党校师资力量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包括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对现在的教师建立培训进修和激励制度,要大力支持和帮助学校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和选调,从社会各界广招有志于党校教育事业、政治理论水平过硬,教
第四篇:基层法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基层法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内容提要:基层法院是我国司法一线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审判、执行工作任务。但在新形势下,基层法院在审判、执行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及基本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法院、问题、建议
近几年来,各地基层法院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积极践行科学发展
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三个至上”为指导思想,以司法为民为根本要求,立足审判、执行工作,狠抓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以职能作用充分服务于发展与稳定大局,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当前基层法院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审判、执行工作步履维艰
审判、执行工作是基层法院的主要职责。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汇集于基层法院,在工作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出现新的“立案难”
以前的“立案难”是当事人针对法院所说的“告状难”,近几年来存在的“立案难”问题则有两层解读了。一是当事人针对法院的“告状难”仍然存在,但“难”的程度轻多了。二是法院本身在开展立案工作时左右为“难”了。一方面按照“司法为民”的根本要求,当事人到法院起诉后,只要符合三大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均应立案受理;而另一方面,对涉及一些敏感问题或要害部门的案件,特别是涉府、乡、镇、村案件和最终必须通过行政职能才能解决的案件,法院由于受职能和当前形势的局限,往往不便受理,不能受理或不能最终处理,否则将给法院工作带诸多后遗症,难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面对当事人,法院立案工作存在着立案有据而不立案无据时的难言之隐。为此,各地法院均在偿试解此窘境的两个途径。一是上级法院作出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规定,要求下级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对某些类型的案件不予受理或慎重受理;二是采取诉前调解的方式谋求在诉讼程序外解决问题。但此两招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内部规定不足以说服当事人放弃据现行法律法规提出的立案请求,诉前调解不成时又不能久拖不立,否则又出现了当事人针对法院提出的“告状难”问题了,解此两难,至今尚无良策。
(二)“调、判结合”陷两难
“调、判结合,案结事了”是最高法院对各级法院提出的关于开展民事、行政审判工作的要求,这是维护稳定大局的职责所在,更是司法为民的根本要求。为此各级各地法院都提出提高调撤结案率的要求,并将调撤结案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绩效指标进行严格考评。调撤结案是一个快捷、高效、最能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结合的结案方式,也是法官们最乐意、最希望的结案方式。为了提高调撤结案率,各地法院招数尽出,想尽、用尽各种调解办法和技巧,推出多种激励措施,效果也是明显的,近几年来的调撤结案率不断提高。但是,调解不是万能的,判决却是必须作出的,调或判的期限也是硬性的。调解工作是一个需要做好大量思想疏导、多方协调的过程,往往还存着等待时机及火候的问题,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办案时间便为必然,也就必然地产生了办案效率的问题。但办案效率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法官们为了尽量提高调撤结案率,对能调解或有望调解的案件做更多的工作;对调解无望而必须判决的案件暂时延后或再候调解时机,在影响了办案效率的同时还往往错过了作出判决的最佳时机,带来本不应产生的负面效果,而因一个案件的负面效果而影响整个工作成绩甚至个人前程的例证时有发生。调也难,判也难,得之东隅,失之西隅,法官们办案处两难境地。
(三)“信访”阴影挥之不去
信访稳定工作是头等大事,涉法涉诉信访更是基层法院及法官的心病。信访工作责任制及一票否决制是悬在基层法院及法官们头上的利剑。一起上访案件往和主使一个法官的前功尽弃、前程尽毁。为了预防信访、化解信访,法官们在办案过程中谨小慎微,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尊严及合法权益而开展协调、化解工作。有不少法官在办理棘手案件时为了化解矛盾,自己掏腰包“舍财消访”。对于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无财产的小标的执行案件,在无法开展司法救助而申请人随时可能上访的情况下,有的承办法官不得不自己垫付结案,也不指望收回。挨骂受辱更是常事。但上访已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常事,已成为当事人手中所持的威力超越法律之上的尚方宝剑。法官们虽是极力预防避免,仍是防这胜防。于是法官们怕办案,尽量少办案。但面对案件越多越多的现实,又不得不办案,“上访”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四)“执行难”顽疾不克
执行难是当前法院工作的一个顽疾,频繁开展的清理执行积案等活动亦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笔者所在法院每年受理执行案件600件左右,但执行率仅不足60%,其中执结853件,其中包括许多执行和解案件和发放债权凭证而未真正完全执结的案件,形成越来越多的执行积案,严重困扰执行工作。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1、多类案件的执行难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被执行人
无财产可供执行。这类案件大约占全部未结案件的50%。对于此种情况,尽管采取了加大执行力度、适用强制措施等手段,但对无财产的被执行人来说效果甚微。对能否以劳役抵债的方式或通过启动破产程序解决无财产者的债务履行问题,目前尚无明确法律规定。二是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此类案件占了未结案件中的30%。笔者所在法院实施了快速执行、悬偿举报等多种执
行制度,牺牲执行干警的休息、休假时间进行突击执行,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案件的执行问题。我们应当借鉴公安的网络制度,编织一张无形的监督网,互通信息,方便快捷,使负债外逃的被执行人无处遁形。三是涉府、乡镇、村的案件执行难度相当大。这类案件一般属历任领导留下的历史问题。要解决这类案件必须根除“权大于法”的观念,真正树立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权威性,同时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对执行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支付,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消除被执行人与法院之间的对立情绪。法院自身也可灵活、科学的适用各种执行方式,逐步改善不利因素,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四是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是执行工作难中之难。此类案件一经判决,往往因当事人服刑、无财产而成死案。而申请人则往往要求强烈,不甘罢休,极易形成越级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对此类案件,除及时建立完善有效的司法救助制度外,尚无良策。
2、执行机构设置及执行机制不完善。
现基层法院已成立了执行局替代原先的执行庭,但在其形式、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已尝试了执行裁决权与执行权相分离,但效果并不明显。如果不明确执行局的地位、机构设置、管理方式、人员配备等相关方面的措施,那这种改革就可能流于形式。因而如何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执行机制,是开辟执行工作良性轨道的关键。
二、队伍建设亟待完善
基层法院的法官是履行法院职能的基本队伍,身处司法第一线,承担着90%的案件审理任务,基层法官队伍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法院建设的未来。基层法院具有法官队伍庞大、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办案数量多、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等特点。虽然在近年来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及当前形势等多方面原因,基层法官队伍建设又有着与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群众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基层法院法官队伍现状
1、人员来源广,素质参差不齐。
从基层法官队伍的人员构成情况看,有部队复转军人,有向社会招干青年,有法律院校或其它院校毕业生,也有不少通过关系等其他原因进入的;从专业知识结构局面看,通过业大或其它专业证书班自学取得学历文凭的居多,真正法律科班毕业的寥寥无几,法官队伍“专业化”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笔者所在法院现在岗的108人中,从部队转业退伍安置的35人,占32%;向社会招干的29人,占27%;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的16人,占15%;其他行业调入的28人,占26%。在现有的108人中,大专以下学历9人,占8.3%;通过业大或自修取得本科以上学历文凭的81人,占75%;正式法律专业科班出生的仅18人,仅占16.7%。由于人员来自各个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法官整体素质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矛盾比较突出。
2、法官政治、经济待遇没完全落实。
法官职业素质要求高,任职条件要求严,但工资福利及职务保障却实行与公务员统一的标准,高要求与低保障形成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成司法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在基层法院,法官所享受的工资待遇不要说与其它高薪行业了,就与公安干警的待遇相比,人均工资相差数百元。与此同时,基层法官的职级待遇落实难。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公务员,一般只要工作三、四年,即可解决副科乃至正科待遇。基层法院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审判工作达二十多年的老审判员仍然是科员级,庭长、副庭长要落实副科也很难,年轻法官的职级待遇更难解决,而这批人是法院的中坚,是法院的未来,他们承担的工作压力大,面临的工作环境较差,若政治经济待遇长期落实不了,必将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基层法官队伍的长远稳定。
3、基层法官断层问题突出。
由于法官准入比较严格,基层法院工作条件和各项待遇相对较差,法官的各种待遇得不到落实,也由于当前司法环境的不理想,法律及司法权威的缺失,政法机关不再是令人向往的去处,真正的专业人才不愿到法院来工作,在岗或考取司法资格的法官则设法外调、参加招考或选择律师职业,造成了基层法院审判人员青黄不接、审判工作滞后的严峻局面。笔者所在法院50岁以上的法官19人,40-50岁的法官39人,30-40岁的法官8人,20多岁法官仅2人。这说明,现在基层法院的办案主力仍是40岁以上的老同志,30岁以下的年轻法官越来越少,随着老法官陆续退休或退居二线,法官断层问题更加严重。
4、基层法官考评机制不科学。
《法官法》规定,法院要成立考评委员会,对法官的业绩进行考评,但基层法院多年来始终按组织、人事部门制定的公务员考评标准进行,在政治待遇、工作待遇上套用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评价一名法官事业成功与否,主要以其职务和职级的升迁为标准,使得法官的价值取向趋于政治化,法官的工作实绩不能很好体现出来,法院内部管理过于行政化。这种不科学的考评机制导致一些法官在基层法院难以得到升迁,转而谋求调往上级法院或其他一些较易升迁的部门。
5、基层法官缺乏系统教育培训。
由于受经费限制,基层法院培训机构和制度不健全,培训时间与繁重工作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一是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力度不够。基层法院无固定的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缺乏长远规划和具体计划,往往是临时的、应急性的,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二是教育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的时间、机会不明确。基层法院的许多法官多年也难得到上级法院或专业院校参加培训一次,法官培训基本上是请不进来,走不出去。三是培训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基层法院只能勉强维持办公、办案经费,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法官培训工作,法官难以外出深造。此外,由于审判任务和审判力量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法官参加培训学习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6、基层法官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基层法院法官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医疗条件差,身体健康状普遍不佳,从笔者所在法院法官体检情况看,近60%的同志出现不同程度的疾病。近年来,法官员额比例逐年下降,受案数量却大幅上升,而法官数量却未增加。工作和思想上的双重压力,加上医疗条件和福利待遇跟不上,造成了目前基层法官身体状况令人担忧的现状。
(二)关于基层法院队伍建设的建议
针对基层法官队伍的状况,如何加强基层法院队伍建设,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严格法官的准入制度。
鉴于基层法院法官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严格法官的准入制度尤为重要。必须严格按照《法官法》的规定,实行“两考一培训”制度,即进入基层法院的初任法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必须经过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统一测试、考核,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择优筛选;被录用的人员在任命法官职务前必须接受任职培训,培训合格的方能被任命为基层法院的法官。严格法官准入制度,不仅针对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应包括基层法院的领导班子,不能有“双重标准”。
2、提高基层法官政治、经济待遇。
适当提高基层法官待遇,增强基层法官职业荣誉感。基层法官待遇偏低是当前基层法院难以招录人才、难以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问题,提高基层法官的待遇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基层法官的职业特点,合理调整收入水平,薪水要比公务员的高,以此逐步实行高薪养廉,提高基层法官职业的吸引力。对地方财政有困难的基层法院,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要提高其政治待遇,只要任命为副庭长或担任审判员五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就应该给予副科级以上的政治待遇,体现基层法官职业的优越感和尊荣感。只有合理提高基层法官经济、政治待遇,确保法官享有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尊荣,才是留住人才、凝聚人才、吸引人才的基本措施。
3、营造基层法院有利的用人环境。
为进一步拓宽中西部、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基层人民法院法官的选拔渠道,基层法院在录用审判人员时,录用主管机关可以适当放宽开考比例,对已通过司法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的要优先录取。要每年有计划地选调一批优秀应届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生,安排到基层院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法官交流任用机制,加大法官的交流力度,纵向交流和横向交流同时开展,以提高法官的素质,增强队伍的活力。除此之外,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学习活动,弘扬优良传统,树立先进典型,引导教育广大基层法官牢固树立为司法为民的思想,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完善基层法院考评激励机制。
以严格法官考评为抓手,激活队伍整体合力。要按照法官的职业特点,从法官的业绩、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精神等方面,并综合法律、党纪、院纪实行量化考核,建立一套科学的法官考评机制。在考核内容上,做到定性考与定量考相结合,平时考与年终考相结合,考过程与考结果相结合。与此同时,要把考核评价结果,与部门、个人评先评优、晋职晋级,与领导班子调整、干部任免和岗位交流以及离岗培训、待岗试岗、辞职辞退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法官业绩档案,逐步加大平时考核结果在干部任用上的权重。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切实解决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和论资排辈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5、加强法官职业培训工作。
提高基层法官职业素质,教育培训是关键。对基层法院特别是中西部基层法院应立足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官职业培训工作。一是对未达到《法官法》规定的学历条件的法官,统一进行学历教育、基础法学培训,完成法律本科学历教育。二是对具有本科以上法律学历,且具有一定审判实践经验的法官进行专项培训,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新时期出现的新类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培养高层次专家型审判人才。三是对初任法官进行上岗培训,对晋升职务的法官进行晋级培训,增强其司法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以便其适应和胜任审判工作。四是将定期培训与专项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不同层次、功能各异的教育培训,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逐步提高法官素质。
6、关心关爱基层法官。
要以增强凝聚力为导向,注重关心和爱护基层法官,充分调动基层法官的工作积极性。一是政治上关心,掌握基层法官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切实关心广大基层官政治上的成长和进步,为他们岗位成才、建功立业创造条件。二是工作上支持,尤其对那些由于坚持原则、公正执法而遭到诬陷和非议的,要敢于为他们讲话,为他们撑腰壮胆,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三是生活上关怀,尊重基层法官的健康权和休息权,体察基层法官的疾苦,尽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定期为他们体检,并办理各种社会保障手续;要营造健康和谐的法院文化,给予处在职业压力中的法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积极为法官提供调节、放松、交流、沟通的平台;添置体育器材等设施,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法官业余生活,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使法官工作时受到的压力得到有效释放。
三、制度改革停滞不前
长期以来,我国法官制度建设沿袭前苏联的一些模式和做法,影响了独立审判,损害了司法权威。前些年偿试了一些改革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验,但近几年来未能进一步深化,一些明显问题仍未解决。主要问题是:
1、司法工作地方化。法院的人、财、物从属和依赖于地方行政机关,现行的制度使法院的工作人员从领导的配备到一般工作人员的进出,均由地方行政机关任命、审批、把关。法院从基本建设到法官工资、福利均由地方财政拔付,基层法院有求于地方行政机关。领导又是地方从政治需要的角度配备,因而在审理涉及地方利益的案件时,不得不考虑对法院的影响,无形中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司法公正,损害了司法权威。
2、监督工作信访化。信访浪潮经久不息,越来越猛,严重冲击法院工作。是否上访成为衡量办案质量的最高标准,信访工作成绩成为法院及其领导、甚至普通法官办案质量及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标。于是信访工作逐渐成为监督法院及法官工作的重要手段,审判监督制度等法律规定渐成虚无,无休止的上访成为无休止的不需法律程序的监督。另外不能否认的是,党委领导和人大对法院工作的监督经常异化成领导个人意志的监督;法律监督机关(人大、检察机关)和社会监督(新闻媒体)对法院审判活动进行事前监督,往往左右法院判决,容易导致司法不公。
3、内部管理行政化。法院内部审判管理的行政化模式,也影响公正与效率。如把法官混同于一般行政人员进行管理,甚至考试录用也按公务员要求进行。法院内部的审批、汇报制度就是行政管理模式的延伸,这种制度影响审判效率。上、下级之间的水平差异、认识差异,均会影响裁判结果,不利于法官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四、物质建设经费困难
当前法院的物质建设严重滞后,办公、办案场所,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状况距司法为民的要求和办公现代化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影响了法院审判工作效率。主要原因:
(一)办公办案靠收费。
以笔者所在法院为例,至两年内的办公办案经费总计758万元,其中区财政拨款148万元,占19%。中央及省政法补助专款281万元,占37%,其余329万元来自于本院所收诉讼费及罚没款返还,占44%。区财政所拨的148万元也并非通过预算后拨付的,而是在法院出现储如统一换装、紧急赴省、进京接访等经费需求后,由法院提出专项报告后逐笔批准拨付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还要通过院领导与区领导及财政部门领导的私人感情,做好协调、请示工作后方能取得,即这些办公办案经费是通过领导拨批取得的预算外资金。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法院要办公办案开展各项工作,主要靠自身的诉讼费收入来维持。在诉讼收费越来越少,甚至贴钱办案的情况下,中央及省政法补助专款已成为重要来源,而地方财政拨款仅占不足五分之一的比例,而且充满不正常的人情因素。
(二)基本建设靠中央
笔者所在法院依靠在国家发改委申请取得的350万元国债项目款,于始筹建审判综合楼。由于地方财政无资金投入,法院无资金积累,只得通过干警积资、承建方垫资、赊购建材等形式进行建设,在建成时,已形成900余万元的基建债务。据了解,中西部基层法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建债务问题,此债务的长期不能偿还,已带来严重影响法院形象等诸多问题。为此,中央及省委有关机关于、先后下达了关于在三年之内通过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清偿法院基建欠款的文件通知。但时至今日,该院仍背负着800余万元的基建债务,区财政部门在至两年时间内仅拨付了10万元以解农民堵门讨债时的燃眉之急,显然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最高法院亦在逐年下达标准化法庭建设任务,国家财政部通过政法专款的形式核拨每个标准化法庭建设款43万元,建设用地及装修等其他费用均由地方政府配套解决。但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对建设用地和装修等其他建设经费问题均不予解决。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金,不足的建设费用只得由法院自身解决,法院陷于既要还债,又要建设的困境。无奈之下,只能再次举债以完成法庭建设任务,又产生70余万元的基建债务。于是形成了法院的旧债不能清偿,新债不断产生,被越来越多的债务缠身的状态。在法院自身收费不断减少,地方财政不能保障供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中央财政支持来化解这一难题了。
总之,当前基层法院客观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坚持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随着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基层法院建设,及时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基层法院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自我完善、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必须逐步探索出一条自上而下的实现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
第五篇:基层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专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层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作者:谢续凡
来源:《财会通讯》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