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尊严
教育的尊严
一、教育的矮化
教育尊严的失落首先表现为教育的矮化。前些年经常有家长来学校要求调换老师,理由很充足,语气很肯定,结论不容置疑:这个教师教学水平不行,他教的学科总是全年级倒数第一,不能让他教我们孩子的班,孩子考不好校长你能负责吗,并且指定要换某某老师,如不答应,家长们则将集体来学校上访。学生也居然联名写信给校长,要求调换某某老师,历数老师的不是。去年居然有几名学生代表来校长办公室,当面要求我撤换老师,理由是这位老师不能适应我们,我们高三了,不能被他耽误了。遇到这样的事,作为校长,我觉得不解、愤怒、悲哀、无语。不解的是何以家长如此不信任老师、不信任学校,并且试图影响和决定学校的人事安排;愤怒的是何以学生也像“顾客是上帝”一样来挑选教育自己的老师;悲哀的是教育和教师的尊严失落一至于此;无语的是这些孩子们正是我们老师教育出来的,孩子身上的问题,最终要从教育者身上来寻找,换句话说,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教育矮化的表征。
二、教育的弱化
教育今天仍然是弱势行业,教师今天仍然是弱势群体。似乎谁都可以对教育说三道四,唯独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教师和学生集体失语,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教育的专业性、教师的专业性广被漠视。对于很多地方执政者来说,教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冲突起来不要的行业,分管教育的各级领导似乎都有职无权,无足轻重,既无人权,也无财权,只有事权。1993年国家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曾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4条也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遗憾的是,18年过去了,这一目标,迄今尚未实现。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再一次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并明确规定2012年达到4%。我们宁愿相信这一次是真的。
再比如教师绩效工资。2006年公务员已经兑现阳光工资,而同步改革的教师绩效工资尚未兑现(义务阶段学校已于2009年兑现),6年过去了,教师怨声载道,少数地方出现教师罢课、联名给上级政府写公开信、在网上连篇累牍地发贴子等行为,真可谓斯文扫地,尊严尽失。
三、教育的窄化
教育的窄化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现在的教育剥离了教育的精髓、抽干了教育的血肉,仅存的是教学而已。在教育教学层面上重精神轻身体,在精神层面上重智力轻非智力,在智力层面上重知识轻能力,在能力层面上重考的知识轻不考的知识。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学校只有教学没有教育,因而培养的学生有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能力,有能力没健康,有健康没快乐和幸福。我在美国考察教育,美国的学生问我,你回去后最想改变的是什么?我回答:我要让我的学生们和你们一样快乐。但是我没有做到。教育的窄化在形式上表现为教育的急功近利。今日之教育,浮躁与功利之风盛行,学生
学习竞争提前,小学就开始加压,中学拚搏(命),大学反而轻松,研究生也许更容易。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在最需要发展天性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快乐和少年轻狂。为了明天,牺牲今天;但有可能也牺牲了未来。从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时间,也就剥夺了他更大发展的可能和机会。教育的短视行为愈演愈烈,家长希望孩子上好学校,学校希望提高升学率,教师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是教什么学什么。学校异化成培训机构,学生异化成升学机器。教育的本质鲜被关照,教育的目的久被遮蔽。也许我们走得太远,已经忘记当初出发的理由。
教育是理想主义的事业,需要激情与梦想、责任与使命、理想与追求、尊严与操守。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教育需要理想,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虽九死其尤未悔的信念。教育需要乌托邦,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其基本要义便在于确认: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和终极目标。德国作家赫塞所言:“真正的教育是没有任何目的的,就象任何追求完美的努力,其本身就是目的。”教育不仅要拯救人类,更要拯救教育自身。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奠基,为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奠基,犹如万丈高楼之根基,千里铁轨之枕木,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重中之中的地位。但是实际上,激烈的学业竞争使得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堪重负,城乡教育的差别使得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既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求,又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自身规律,使得教育的现实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结语:
教育的问题总体上说是外部的问题,因为决定教育的往往是教育外部的因素。但是解决教育的问题首先要从教育内部做起。这似乎是个悖论,却也是当下教育的实情:教育尊严的失落原因很多,总体上是经济、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但是重树教育的尊严,却不能依赖和指望任何外部力量,必须从教育人自身做起,从教育内部做起。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教育: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教育,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2009年3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时说道:“美国最大的资源从来就不是我们积累的财富,而是我们能给我们的人民以什么样的教育,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我想不仅美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
第二篇:教育故事-给孩子尊严
给孩子尊严
舜王街道箭口小学 李炳燕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由于遗传、性格、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存在很多差异。有的听话懂事,有的倔强顽皮;有的聪明伶俐,有的迟钝呆板。作为一名教育者,需要有爱心,爱每个学生,更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信任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犯下的错误。下面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真实事例。
故事发生在两年前,当时学生交行知天下的钱,学生交钱上来,交一个,在本子上记一个,钱放在一个袋子里。照理说,这样是不会有问题的,可是,等到所有报名的学生都把钱交上来以后,我一清点,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袋子里少了10元钱,我没从里面拿过一分钱,怎么会少呢?难道是有学生顺手牵羊拿走了?我当时还没有离开教室,钱肯定是在教室里面丢的。当时在班上问学生:有没有同学捡到了10元钱?没有人回应。事后和办公室的同事讨论:10元钱是小事,但是,如果是学生拿的,作为学生,有这个行为一定要制止,一定要查出真相。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真的很生气,学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首先在班上跟学生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希望这个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承认错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根据心理学,用眼神对望着学生,就能发现一些隐藏在心底的秘密。说实在的,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们都呈现出一种恐怖的眼神,生怕老师怀疑自己拿了。望着一张张充满恐怖的眼睛,我无法判断是谁拿的,我也不能随便猜测是哪个学生做的。最后还是无济于事,到下午放学了,还是没有人承认错误。
后来,自己冷静想想,或许是这个学生不敢当着这么多的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过错,怕同学们嘲笑她吧。放学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很不寻常的作业,写一封信交给老师,可以不写自己的名字。学生们都感到很惊讶。
第二天,一封封信收上来了,我想这里面肯定有我想要的结果。我拆开每一封信,认真地读起来,有写着:“老师,您总是不辞辛劳给我们上课,改作业,还要处理班上的事情,您辛苦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在信的右下角还写好了署名。在办公室里轻声低吟着学生写给我的一句句真挚的语言。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还在寻找着。终于在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信封里,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这个信封与众不同,包了好几层,包的严严实实的,没有署名,最里层是2张10元的钞票。怎么是20元呢?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信:老师,您好,首先说对不起,让您费心了。钱是我拿的,我当时没有吃早餐,肚子饿,想买东西吃,一时财迷心窍,做了糊涂事,但是,我又很怕同学们都知道这个事情,万一同学们知道了,他们会嘲笑我,我会无地自容,我真的很怕出丑。所以,当时没有承认错误,就写信给您,把钱放在信里了。为了弥补我的过错,我补了10元钱,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错。看着工整的字迹,我猜想着这个学生会是谁呢?这个10元钱可是她自己的钱呀,那不能要她的呀!这20元钱又是怎么来的呢?最后,我通过排除法,终于知道这封信的主人是谁了。我找到了这个学生,经过旁追细问,原来这个钱是她自己存的压岁钱,父母亲并不知道这个事情。“你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证明你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并不是用钱能弥补的,10元钱退给你,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教训,以后再也不要做这样的糊涂事情了。”她很诚恳地点了点头。对于她所说的压岁钱,作为老师,并不是不相信她,而是觉得有些不踏实。最后打电话告诉了她的妈妈,问清楚这个钱是怎么来的,经过谈话,孩子的钱确实是她自己的压岁钱,我跟她妈妈说,这个事情,作为家长也不要太刻意去批评,多引导,通过这个事情,她应该认识到了错误。她妈妈听后,很感激地说:我真不相信我的孩子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作为父母都感到羞耻。谢谢老师给了我孩子一次改过的机会,我会从侧面好好教育她的,我相信通过这件事情,她以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
孩子是有思想的,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需要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别人的关心、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呵护,他们不会把你的好心当做驴肝肺的。保护我们的孩子吧!给孩子一些自尊吧!这样孩子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人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所以我说,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过去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有些老师总喜欢以体罚的方式以示惩戒,以威严换取尊严。但事实证明,这种所谓“尊严”,不过虚有其表。只有当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真诚的情感付诸教育,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第三篇:通识教育的尊严
通识教育的尊严:英雄心灵
任然
《文汇报》2012年6月2日 7 版
1698年,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通过竞选方式赢得了那不勒斯大学的修辞学教授职位,这一职位的正式职责就是在每年的10月18日发表一篇新学年开学典礼演说。维柯在职期间共发表了9篇演讲。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这9篇演讲的汇编本《大学开学典礼演讲集——维柯论人文教育》。在这9篇演讲中,维柯以热烈的激情,雄浑的气势,清晰的逻辑,华丽的词句,西塞罗的风格,阐述了人类教育的起点、原则、形式、内容、本质、目标等。维柯在早期演讲时关注的是人类的个体教育问题,在《新科学》时期关注的是人类的民族教育问题。在早期演讲中,维柯提出了教育的四个原则:人性原则、公民原则、整体智慧原则、人类个体的发育次序原则,把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归结为智慧教育和德性教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范例教育,范例教育是人类教育的最初形式和基本形式,是理性教育的补救方式,创造力教育是理性教育和范例教育的根基。
1732年10月18日,维柯发表了最后一篇演讲《论英雄心灵》。在这篇短短的演讲中,维柯思考了教育根据什么而可能?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教育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什么样的目标?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什么,怎么教?维柯给了教育新的尊严:英雄心灵。
“英雄心灵”以人类幸福为目的在维柯生活的时代,意大利一直是异族统治,在异族的统治面前,他大胆地谈论时代英雄,谈论英雄心灵。不仅如此,维柯视英雄心灵为人类教育的基础和目标,是人类教育的精神和榜样,也是拯救人类免于野蛮堕落的药石良方。维柯深知,人的天性趋向堕落,然而人之为人,恰恰在于人性有其神圣的一面,人的心灵有其神圣起源。维护和发扬人的神圣天性,将人的堕落一面转化为德性,就是真正普遍的人类英雄主义。公民教育的根本含义在于,既然人人都是公民,都是自由的个体,为防止普遍的堕落和争斗,免于最终的专制或覆灭,只有一条路可走,即通过英雄主义的公民教育,使得人人都可以、都应该成为英雄。只有如此,才能化腐朽为德性,化利益为福祉,化私人为公民,成就人类之不朽事业。这一点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人的自然本性。英雄教育的根据或基础,就是我们本身拥有的成就英雄事业的自然本性。哲人们将英雄定义为“近乎崇高者”,基督教以至大至善的上帝为英雄,这就是英雄心灵之所出,也是人类教育的最终根据。维柯指出:“心灵的本性就是欢喜那神圣的、无限的和永恒的事物,故而不能不去思慕那崇高者,不能不去尝试那伟大者,不能不去造就非凡业绩。”英雄心灵总是充满爱怜,热爱整个人类,以“极大地促进和增长人类的福利”为目的。
通识教育就是智慧教育
维柯认为,大学即各种学问研究之统一体,也就是人类知识整体和学问总体,它包括每一代、每一个开化民族在任一门科学中的学问,“无论是百科全书式的或是专业性的学问”,以及全心全意钻研和讲授这些知识的各类教师。以此培养学生的高贵精神,“在无比博学的前辈的指导下,谦逊地、恭顺地、愉快地纠正自己、教育自己、改进自己。”这就是维柯所理解的大学精神。大学之大,大在学问研究之大,大在教授研究之大,大在学习精神之大。为国成栋梁,为民谋福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维柯的大学教育观首先提倡通识教育,即教育贵在知识全面、培养德性、获取智慧、净化灵魂。只有专业没有通识的教育是残弱的教育。残弱的文化教育往往把全部重量都压在某种唯一的、有限的和特定的学科或教条身上。维柯强调,各种知识和各种德行本来就有相同的本性,为此他引述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德性”的观点。任何个别认识都不可能是真理,正如任何个别德性也不是完备的德性,知识与知识之间要达成和谐,其结果是德性与德性也要达成和谐。能做到化知识为德性,能做到知识之统一与德性之和谐,大学就可以称为智慧,即各门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智慧。维柯将大学教育与公共教育联系起来,公共教育的目的也是智慧。柏拉图把智慧定义为净化、治疗和完善人的内心之母。内在之人无非心灵与精神,教育无非照看心灵与精神,大学教育为的是精神之善。照看好心灵以明理求真,照顾好精神以去邪养德;前者可致知识和谐以达真理,后者可致德性和谐以保健康,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则为智慧,能达至智慧,则灵魂得以净化提升,方能成就通识教育之真谛。
明了通识教育之大义,即可力戒数种弊病。比如,通识教育不能与专门教育混同起来,不能把通识教育变成知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精神之康健,身心之统一,因此通识教育就是智慧教育,它不仅包括追求知识真理的理性智慧,还包括为人处世的做人智慧,为国为民的公民智慧。以精神健康为最终宗旨,其他目的如财富、荣誉、权力等就显得微不足道。培养真正的学识,维护精神之健康,就成为第一要务。
培养大多数人的英雄主义心灵
在大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上,维柯反对跛足的教育手段,提倡一种统一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判定教育方法优劣的标准有三个:新创造、新真知、新追求。他的建议是,用教师和前贤的各种学问来治疗、健全和完善心灵与精神的一切能力;教育的次序是先人文科学,后自然科学;方法是研读经典,统一把握;最终目的是融贯一致、和谐统一、比例优美的智慧整体。
维柯倡导的英雄心灵,的确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神圣感和高尚感,这或许就是英雄之为英雄的人性根本。知识英雄在于大全统一之知识;道德英雄在于心灵精神和谐统一之德性;智慧英雄在于德性与知识之完美比例;创造历史之英雄在于极大地发挥创造力,为整个人类谋福祉,同样也是公民英雄。维柯大声疾呼,通过人类的通识教育培养英雄主义心灵。
第四篇:尊严(范文模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尊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桃李小学----马文娟 课文简说
《尊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他的言行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由衷赞赏,他被杰克逊大叔留了下来,并很快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在困境中仍坚守自己的尊严;从杰克逊大叔的言行中感悟到每个人都应该诚挚地维护他人的尊严,认识到尊严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进一步训练学生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懂得每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有尊严地或活着,并诚挚地维护他人的尊严。【教学目标】
1、抓住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体会哈默自尊的品格,认识到自尊的可贵。
2、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书、思考讨论,懂得尊严的价值与意义。【教学重点】
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书、思考讨论,懂得尊严的价值与意义理解什么是尊严,体会他自尊的品格。【教学难点】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他女儿说的话,认识到自尊的可贵。【教学过程】
(课前)人文价值静思的体验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一下,脑子里什么也不要想,深呼吸三次。(采访)现在你感觉如何?好,那就让我们轻松快乐的进入今天的学习吧!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尊严》这篇课文。
1、课件出示: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他最需要的是 _______(学生练习填空)
2、师生合作读,再一次体会年轻人先吃饭再劳动的决心
师:对啊,他可能还需要关心和安慰,可他却选择了干活,我们从上节课的语言、动作、外貌和神态中已经感受到了,如果你是这位年轻人,你将如何读这些话呢,让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老师读杰克逊大叔的话,你们读年轻人的话。
评价:从你们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年轻人的坚定,年轻人用自己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所以杰克逊大叔给他提供了一个捶背的机会。
二.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书、思考讨论,懂得尊严的价值与意义理解什么是尊严,体会他自尊的品格。
1、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体会“狼吞虎咽”与其他人的不同。
师:那么这个年轻人此时的“狼吞虎咽”得到的食物和那些人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3、指名说
师:是啊,没有劳动得到的食物是善良人给他们的施舍,那么,年轻人得到的是劳动后的报酬、成果,这就是他和那些逃难人的不同,他也因此而得到了杰克逊大叔对他的(赞赏、尊重)
4、板书(尊重)
师:此时,这个年轻人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5、指名说
师:这个年轻人虽然是个逃难的人,没有金钱,没有地位,没有权利,甚至连最起码的温饱也没有,可他有的是什么?(尊严)对,他有尊严,有一颗有自尊的心,他懂得靠劳动来获取食物,所以,杰克逊大叔是怎么评价他的?
三、理解杰克逊大叔对他女儿说的话,认识到自尊的可贵。1.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2.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朗读,并说说这么读的原因。
师:谁来当杰克逊大叔,来读读这句话?(并提问,你为什么这么读?有的同学可能会把重读放在不同的字眼上体会)3.体会这句话的寓意
师:这句话再说他是个有钱人吗?这中间蕴含的意思是什么?他的什么是富有的?(精神是富有的)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句话
5.认识杰克逊大叔,并板书(同情、理解)
师:杰克逊大叔由一开始的同情年轻人到理解再到赞赏,他同样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赞颂的人,(课件出示)找出描写他的句子读一读,在杰克逊大叔身上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尊重他人、善良、看中人品的长者风范)
四、了解石油大王哈默与他的尊严之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哈默的资料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那个年轻人哈默(读课件内容)2.指名学生说一说,哈默的成功与尊严的关系
师:听了老师介绍了成功的哈默,你又想说什么?结合你今天的学习来说。(可提示这与他的尊严有没有关系)
师总结:是啊,尊严可以让人努力,让人发奋图强,改变他的一生,改变他的命运。
五、小练笔
1.写出自己对尊严的理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直在讲尊严,请结合这篇课文,以及我们课上说的,来写一写你对尊严的理解吧。2.完成后,指名读
六、课后拓展、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
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的人问:“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展开辩论,各抒己见。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七、作业布置
利用电脑、查阅图书资料以及亲身经历,收集和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
八、板书设计
尊严
同情
杰克逊 理解 年轻人 尊重
课后(人文价值静思的体验)
师:同学们,请再次闭上你的眼睛,给一分钟静静地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最喜欢这节课的哪个环节? 一分钟后请同学说一说。
第五篇:以诗的语言唤醒教育的尊严
以诗的语言唤醒教育的尊严
今天的周前会有点特别,用上了ppT,正当我纳闷于校长“葫芦里卖什么药”时。校长便娓娓道出了赋于诗意的却又振聋发聩的声声置疑之声?其他的皆已不甚明晰了,唯有“山区孩子同样有享有优质教育的权利”仍不时萦绕于耳畔。
是啊!曾几何时也有过书生意气的豪迈,但现实的磨损使得人生得航标渐行渐隐,自己也有了横秋之色。为了不使终身迷于津渡,于是不断调整,期望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之途,虽多年执着于此,却未曾斩获。彷徨、迷茫时伴左右,期期茫于人生之途。
而今几近而立之年,古人云:三十而立,一个“立”字时时令我警醒于夜阑。不甘心有太多的不甘心使我免于沉沦的同时却也备尝煎熬。校长不经意间的几句富于诗意的话语(散文诗,虽然本人钟情于更显功底的格律诗,情之深处偶有涉及,不复赘言)不说醍醐灌顶,却也如一根针,扎痛了隐于意识深处的关于教育尊严的残存记忆。它让我确信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干一行,爱一行”。每个人都有追求人生理想的权利,并且可以矢志不渝,但在你迈向其途时,请做好身肩之职的本职工作,毕竟职业有高低之分但无贵贱之别,每个人做的都是良心活,人总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吧?与我而言,从现在起,备课、上课、反思……我只愿尽一份薄力,了一段情缘……
以上便是鄙人一时起兴而作,所谓言为心声,也算是真情的一段流露吧。
实在不喜写,一直视为畏途,“写”怎一苦字了得。但写有两利,其一将心中思想固化与形,培养整合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二古人提倡“立德”、“立功”、“立言”,前二者非圣即贤,恐当今无人能胜其任,而“立言”吾辈假以时日则是可期的。由此两利,累就将就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