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实施“文化大省”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
浙江省实施“文化大省”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
班级:机械072
姓名:毛灵卫 俞钢 田郭毅 叶书华 梁威 邹朋达
内容摘要:近年来看到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事项,我们已经走过了部署、改革和制度化发展三个阶段。而且经过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浙江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形成了具有浙江独特风貌的一些特点,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意见。
关键词:文化发展1999年底,中共浙江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浙江要目标” 的战略目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出了“高举„三个代表代表“的号召。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改革综合试点省,大省的决定》1999年中共浙江省委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后,文化产业的概念在浙江被正式接受,业发展从自发状态步入自觉状态,自此走过了部署、革和制度化发展三个阶段。一 部署发展阶段在1999认,因而其发展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为止,年7月,省委召开建设文化大省座谈会。大省纲要》,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并为发展文化产业做出了安排。《关于建设文化大省诺干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二 改革发展阶段2002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制定了浙江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诺干意见》力,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快速发展。三 制度化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度风险。为此,要加快文化法制化进程,加强政府规划引导。的形式为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批重点文化企业提出发展思路,展通道。经过七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特风貌的一些特点: 文化大省2000年的‟的伟大旗帜,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努力当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2001年出台了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文化
一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阶段以及基本特点并被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强调,7月,浙江省委召开十届四次全体会议,在经会议审议通过自1999年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为标志,全省文化产业在新的战略部署中有序发展。2000。文化体制改革释放和激活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作为布局规划,浙江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决定》,2003年浙江省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12月,省委常委会通过《浙江省建设文化2001
必须尽量降低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必要制2005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区块、中,进一步提,2002年制定了《关
标志着浙江文化产
到2002年浙20005月,省政府出台了
壮大一形成了具有浙江独
“《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文化经济政策》。年之前浙江文化发展的实践中,文化产业只是也是存在的,只是并没有获得承年年,以切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年,省政府首次以规划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步入制度化快速发
一 是全省上下普遍具有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自觉意识。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个成绩的取得,于全省上下普遍形成的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自觉意识密切相关。
二 是面向市场、立足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强烈的市场意识。浙江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成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而发展的浙江文化产业,有着天然的市场属性。面向市场、立足市场,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 是民营文化经济发达,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四 是在发展模式上,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以盘活存量、做足增量、增量于存量共同发展为特征。
二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浙江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和“四个强省”进程中,文化大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 政府和社会文化投入力度加大,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对文化主要领域的投入力度。
省财政投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系统的预算内支出达
算内总支出的28.9%,比2003年提高
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文化设施,如杭州、宁波、绍兴大剧院,温州、衢州博物馆和嘉兴文化艺术中心等建成并投入使用,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新的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中。
文化建设的高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紧紧依靠社会力量,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必由之路。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还十分注重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有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环境,从政策上推出社会力量一起经营文化,前,浙江民营资本投入文化建设的总量也逐年加大,并涌现了广厦集团、横店集团、宋城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快速增加,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二 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加快
一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教育投入增加,教师素质提高,视发展教育事业。2004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
前为止,浙江省教育强县已达到了
大突破。此外,浙江省近年来还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素质得以提高。
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的加大,队伍素质的提高,为确保各级教育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科技投入继续增长,自主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244亿元,相当于全省
业产品得到更新,涌现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2.9%。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合竞争力,浙江省一方面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研体系的培育和扶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0.3个百分点,大量的投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西湖文化广场、浙江美术馆、重点文化设施在浙江省遍地开花,是浙江经济腾飞的法宝,为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打下 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47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53个,占全省县总数的58.9% GDP的1.03%。于此同事,一大批主要工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规模以后工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科技综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此外,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保持着较快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推进文化大省2004年,全307.65亿元,占财政预温州大剧院、台州文体现了浙江也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努力营造一个一起从事文化建设。目20%。到目伴随着专任教师教师2004年,全省高等院,全面建设“平安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较全省教师学历合格率和高层次学历比例提高也较快。加强了企业和高等院校科
三 文化传媒事业繁荣发展
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浙江省成功举办,它以前所未有的盛大规模、整体水平和创新机制,充分体现了“发展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主题和“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丰富了全省人民的净胜文化生活。此外,近年来浙江省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协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大力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影视产业。而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工作也再创新绩,社会文化事业呈现新面貌。
四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卫生机构人员不断增加,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条件的改善,使浙江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99
五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
在趋势瞩目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
绩。在群众体育方面,一是在全省范围启动了体育强县和体育强镇的创评活动。
角洲体育圈“英派斯杯”全民健身大联动的正式启动,作成为现实。三是完成了第八批国家全名健身工程的布点工作。
三 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中的不足和建议
自浙江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以来,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相比,设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化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二级三级政府还没有对文化产业产生足够的重视,对文化的生产属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在文化市场准入方面,开放的力度还不够大,业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性障碍;三是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化产品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四是文化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结构失调。
二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基层文化建设薄弱近年来:浙江省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较小,等问题,各种新兴文化产业还有待培育壮大。
关于推动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 以“创新”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转变;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文化精品,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二 增加文化事业投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要用改革的思路,在政府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的文化投入机制,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同时要充分利用文化设施的兼容性和共享性,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群众参与率。
三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目前我们要以市场为基础,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加快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建立起覆盖全省、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并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是建设文化大省,加快社会进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而各级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努力建设一支人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浙江省运动员取得了不错的成二是长江三标志着酝酿多年的长三角跨区体育合发展文化产业我省的文化建 还存着种种限制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创造的精神文 设备关心不及时,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实现“事业型”文化向“产业型”文化的根本创造更多的民间力量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 应用高新技术来发展文化 岁。我省的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并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要鼓励社会力量、精干,素质优良的基层文化事业工作队伍,更好地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活跃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万斌《浙江蓝皮书 2007年浙江发展报告文化卷》杭州出版社
万斌《浙江蓝皮书 2006年浙江发展报告文化卷》杭州出版社
柯平《文化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二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调研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渭滨区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调研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任务。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科学的体制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当前我区文化工作的新举措。
一、我区文化体制改革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1、文化体制改革现状:我区文化体制改革依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有关精神,按照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的总体安排和部署,以“立足发展、搞活机制、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为原则,以大局和事业为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程。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开拓,我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通过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的探索和推进,以及完成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基本形成了职责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活力、服务优良的文化运行体制机制。目前初步完成了对区图博馆、区文化稽查大队的体制改革,区清姜影剧院的改制工作正在进行中。改制后的区图书馆图书事业发展能力有效提升,区
文化广电综合执法大队对文化广电市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有序,收到了良好效果。
2、文化产业发展情况:通过构建科学、富有活力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我区文化产业以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区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以积极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为抓手,以加强宣传服务、政策引导为已任,努力开创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壮大。现已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图书、工艺美术、文物复制品、艺术培训、互联网上网服务等九大门类十二个行业,涉及法律、法规20多部,具有600多家经营单位的多门类、多成份、多元性的市场体系。其中,营业性演出场所9家,演出团体5个;歌舞娱乐场所16家,茶秀28家,棋牌室221个; 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80家,电影放映场所3个,图书(报刊)批发零售57家,美术培训机构19家,电脑复印打字92家,印刷企业28家,文物工艺品(复制品)生产(销售)企业37家,网吧62家。文化资源附加单位5个,直接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文化设施固定资产原值9000多万元,实现增加值1000余万元,年产值3000多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大、门类多、靓点多的特点。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浓厚的文化建设氛围、优越的经济基础条件,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多样化,没有形成领航产业品牌,整体合力低。二是区域文化特色价值挖掘不足,城市缺少文化元素,全区没有确立核心价值文化,使文化产业发展缺少主题文化凝聚力。三是文化产业总量不够大、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不高,要成为我区支柱型产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三、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1、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深化改革,努力构建促进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制度明晰、职责清楚、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富于活力的运行机制,保障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建立健全人才任用、管理、考核体制,扩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产业发展,为繁荣产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持。
2、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方式转型发展的深刻意义和重大作用,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工具作用,通过发动基层组织,用板报、标语、走访、讲解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展开宣传动员,宣
讲优惠鼓励政策,引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到发展文化产业事业中来。建立渭滨文化网站,搭建政府与企业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进一步提升对文化产业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产业的新政策和渭滨产业的发展情况、特点,实现互动、沟通、交流,寻求更多支持渭滨产业发展的力量。
3、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动漫、影视、演艺、出版等产业,不断推出文化精品项目。学好用好、用足用活各项产业政策,提高政策服务能力,放宽市场准入,扶持文化品牌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4、争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引导银企联姻,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中来,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保证。
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打击盗版,保障正规企业经营利益。做好文化产业市场安全规范整治监管,促进产业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二0一一年九月二日
第三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速文化产业发展
全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月 日上午,全市文产办主任座谈会召开。会议学习传达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省文产办主任会议和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部署2012年全市文产工作任务。
会议要求,2012年,全市文产部门要加大力度,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整合传媒资源,优化功能组合,全面完成传媒集团组建工作;制定和完善改革方案,抓好市、县(区)文艺院团改革工作;积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抓好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壮大一批文化企业。要结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积极发展与新闻传媒相关的包括文娱、演艺、旅游、宾馆、酒店、房地产以及创意、策划、咨询、设计、经纪等中介业,不断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级重点推进体育运动中心、文化广场、新闻中心等市级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推进XX古镇文化遗产保护、XX县文化产业建设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要构建文化传承传习机制,利用文化传习所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文化传承示范村建设,逐步成立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习所。要继续加强与国内知名影视公司的合作,抓好电影、电视剧创作和拍摄,加快培育影视产业;抓好节庆文化活动,着力提升节庆文化品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积极协助做好《文产网》建设。
县(区)文产办主任及市统计局有关人员在会上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精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及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一、阿右旗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形势
阿右旗文化产业因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链。但近几年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和传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推动作用,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起步和壮大。
1、文化旅游业:阿右旗旅游业自2000年起步以来,历经10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2006年我旗启动了旅游活旗战略,为全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
精
精
现了跨跃式发展。旅游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全旗累计接待游客53万人次,年均递增48%;旅游创收3.2亿元,年均递增65%。2012年,全旗接待各类游客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44%。地方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以来,地方财政累计投入7500万元。十一五期间,通过鼓励和调动各类民间资本,累计投入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资金近1亿元。2009年,内蒙古巴丹吉林世界级沙漠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在我旗落地,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资金2200万元,动员企业自筹资金1300万元。2010年,成功引进鄂尔多斯泰宝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我旗,对以巴丹吉林景区为重点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协议引资2亿元,截至目前已建成的旅游基础设施有巴丹湖酒店、诺尔图酒店、马山井金顶大帐、地质公园职工宿舍等,完成投资1.1亿元。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截止目前,全旗拥有旅行社3家,牧(农)家游和旅游专业户28户,星级酒店4家,其他规模以上酒店6家;旅游景区开发公司1家;沙漠旅游专用车120余辆;旅游商品经销网点5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0大类20种;其他旅游娱乐场所28处,全旗现有旅游从业人员1500人。>
我旗工艺美术品以挖掘阿拉善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线,积极研发具有
精
精
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与当地传统民族工艺品相结合的新产品,如民族工艺地毯、手工马头琴、沙画、蒙古族服饰、沙嘎工艺品、手工银器、根雕、木雕、工艺羊头、蒙古族刺绣、水晶制品、皮画、驼具、烫画、石画等都远销区内外。其中民族工艺地毯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文化遗产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旗把曼德拉山岩画、布布手印岩画、巴丹吉林寺庙等历史文化古迹都确定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阿拉善烤全羊、查玛舞、蒙古象棋、沙力搏尔摔跤、民族工艺地毯、蒙古族养驼习俗、长调民歌、萨吾尔登舞、阿拉善蒙古族服饰等,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亮点。截止目前,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已发现史前遗址56处,旗人民政府又将黑山嘴烽火台遗址、满汉陶勒盖墓葬等213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列为第三批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我旗曼德拉山岩画、巴丹吉林庙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至此,使我旗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盟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2012年,我旗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完成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12人,涉及7个项目。完成了阿拉善右旗沙嘎文化艺术之乡、阿拉腾朝格苏木马背文化艺术之乡、阿拉腾敖包镇骆驼文化艺术之乡、曼德拉
精
精
苏木曼德拉山岩画文化艺术之乡、蒙古族长调文化艺术之乡等盟级项目的申报工作。建立了苏木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7大类45个项目。积极推动建立以阿拉腾敖包镇为中心的北部苏木镇为群体的骆驼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巴丹吉林镇为中心的长调民歌和沙嘎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仿古地毯、马头琴、蒙古族服饰、银碗等民族工艺调查摸底,为申报第三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打好基础。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荣、额尔登巴图分别代表喀尔喀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和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项目,参加了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分获金奖和银奖。
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以及消夏广场活动、7.20防洪抢险、中国巴丹吉林汽车挑战赛、沙漠节和喜迎十八大等一系列宣传报道工作。开辟了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题栏目,播出近年以来我旗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稿件10余篇。截止目前,涉及我旗2个苏木镇5个嘎查的农牧区MMDS数字微波建设工程全部完工。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塔木素苏木和阿拉腾朝格苏木的5个嘎查240户农牧民收看到了中央3、5、6、8四套加密频道、阿盟二套节目、阿右旗自办节目等33套中央和地方台节目,扩大了盟旗自办节目的覆盖范围,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旗以文化外宣、新闻外宣、旅游外宣、经济外宣等为主
精
精
题,加强与国家、区、盟知名新闻单位的合作,把旗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与上级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结合起来,营造了丰富多彩的外部舆论环境。2012年1至10月份,《阿右旗新闻》汉语共播出152期,播出稿件880条(篇);《阿右旗新闻》蒙语播出45期,播出稿件353条(篇);《巴丹荧屏》栏目共播出42期;《快乐周末》共播出42期。广播类:《阿右旗新闻》汉语共播出96期,播出稿件594条(篇);《阿右旗新闻》蒙语播出85期,播出稿件458条(篇);《星期百花园》共播出48期;《娱乐十五》共播出40期。盟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播出稿件681条(篇),其中阿盟电视台(一套)播出112条(篇),二套旗区新闻播出310条(篇),阿盟电台播出145条(篇),内蒙古电视台播出20条(篇)。
7、广告文化及印刷复制业:近几年,我旗印刷复制业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印刷复制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填补了市场空白。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旗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和发展文化产业。文广、旅游等部门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
精
精 的来说,我旗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普遍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转变势在必行。但对如何全面发展我旗文化产业的规划、目标、措施等方面还有些保守。
2、文化产业总量小,竞争力弱。由于文化建设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性不强,导致我旗现有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缺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发展相对失衡,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发展较慢,与我旗享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对称。
3、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我旗现有文化产业偏重于传统型,产业主体在经营上基本上局限于传统主业,在发展上主要靠内容的复制、模仿与传播,缺少创意型、引领型文化作品和产品,高科技动漫产业尚未起步。
精
精
4、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政府工作机制还未理顺,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还不清晰,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在现有分级管理体制下,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文化市场尚未成熟,无法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的良性循环,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组织,如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还不健全,在产业发展信息交流、市场咨询等辅助性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
5、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目前,人才紧缺是制约我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精通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旗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队伍还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旗的文化经营人才严重不足。
6、政策措施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精
精
统计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优惠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在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三、建议和对策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推动我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我们就进一步促进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旗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旗文化主管部门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深入开展文化产业大发展活动和工程,进一步加强管理,尽快制定推动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
精
精
案,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拓展领域、多元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通过规划和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积极引导非国有经济成分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引导他们按照文化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积极拓展文化营销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4、培养人才,建设文化产业队伍。重点培养和引进业界知名、实绩突出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富有创意、勇于创业的文化创意拔尖人才和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增设文化产业新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依托专业机构和文化产业基地,在全旗范围内形成一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训基地,开发一系列文化产业范畴内的职业资质、职业认证及职业技能培训。不断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有条件的各类教育机构调整专业方向,培育文化产业的基础性人才。举办各类短训班、进修班、专业班等,为文化产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条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市
精
精
场化的用人机制,使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领军人才、策划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5、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运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此吸引旗内外文化投资者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重点培植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精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
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二、问题成因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
争力。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
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