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文由laolian1226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广 西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研究
学 专 班 学 姓
院 业 级 号 名
资源与环境学院 安全工程 2004 级 1 班 0406100246 黄承楝
指导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一、课题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 本课题主要内容是分析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意义与作用,以及提出建立化工企业 安全文化的模式与体系建议。要求:
1、明确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2、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中外文献资料;
3、论文有一定的特色和见解;
4、论文要求文字通顺、语言简练、字迹工整,格式正确,符合规范化要求;
6、按照时间进度要求,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毕业论文。
二、设计的技术要求与数据(或论文主要内容):
1.1 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概念 1.2 安全文化的影响因素 1.3 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组成 1.4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主要内容 1.5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作用 1.6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7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与体系
三、设计(论文)工作起始日期: 自 2008 年 03 月 10 日起,至 2008 年 05 月 30 日止。
四、进度计划与应完成的工作:
1、选题、查阅中外文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准备;
3、整理笔记和心得;
4、撰写论文;
5、编写中、外文摘要;
6、打印论文及准备答辩(2 周)(2 周)(0.5 周)(5.5 周)(0.5 周)(1.5 周)
五、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 安全文化网.[2] 安全资料站.国外安全文化研究与应用现状 什么是安全文化 docean http://.cn/ http:// 徐龙君,陈坤.《基于 PDCA 模式的化工企业安全文化探讨》 工业安全与环保 04 期,2007.李艳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2006 年 3 月 潘游 企业安全文化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1999 年 3 月 陈坤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2007 年
[8] 刘凯峰,朱立秋,刘艳杰 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煤炭技术 05 期,2007 [9] 范松丽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与经济管理 10 期,2007 [10]马尚权,颜烨 安全文化缘起及国内安全文化研究建设现状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 4 期,2007
广西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号 专业 年级 0406100246 学生姓名 黄承楝 范剑辉 学院 职称 资源与环境学院 助教
安全工程 2004 级 指导教师
设计(论文)题目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背景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1.1、国外研究动态 安全文化的概念在 20 世纪 80 年代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过十多 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众所周知,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 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 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 1986 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 1991 年发表名为 《安全文化》 的报告(即 INSAG-4)。在 INSAG-4 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并且这一定义被世界许多国家 的许多行业所接受,得到广泛的认同。此后几年,IAEA 在分析了全世界安全文化快速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认为对安全文 化除了在概念上应该明确以外,还应该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有更加明确的评价 方法,因此在 1994 年(1996 年进行了修订)制定出了用于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 — — 《 ASCOT 指 南 》(Assessment of Safety Culture in Organizations Team Guidelines)。为了使组织机构可以对上述的安全文化表征进行自我评估,在《ASCOT 指南》 中 列出了一些问题,各组织机构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照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从而确定 安全文化的状况。该指南还提供了详细的信息和时间进度表用于组织机构制定 ASCOT 评审的计划。1998 年,IAEA 发表了安全系列报告中的第 11 号(IAEA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 11): 《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的实际建议》。该报告指出企业发展和 强化安全文化要经过三个典型的阶段: 第一阶段,安全是被动的,并且主要基于法规的约束。在这一阶段,安全被认为是 技术问题,因此服从外部施加的法律法规对安全是足够的。第二阶段,好的安全绩效成为组织的目标,并且从根本上以安全策略或安全目标 的形工给出组织的目标。第三阶段,安全被认为是一个人人都有责任的不继改进的过程。这三个阶段是对复杂的安全文化发展过程的简化。实际上,安全文化发展三个 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一个组织在发展安全文化的过程中,也许并不表现出这 三个阶段所描述的特征,而是以其他方式发展。尽管如此,该报告所提出的安全文 化发展阶段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并且对安全工作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国外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在 一些企业的实行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如杜邦公司的安全文化研究与所取得的成就 是有目共睹的。杜邦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通过行为人的行为体现对人的尊重,就是 人性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文化主导行为,行为主导态度,态度决定结果,结果 反映文明。杜邦的安全文化,就是要让员工在科学文明的安全文化主导下,创造安 全的环境,通过安全理念的渗透,来改变员工的行为,使之成为自觉的规范的行动。国外安全文化理念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关于在化工企业方面的安全文化研 究与应用也只是在开始发展的段段。1.2 国内研究动态 自 1994 年 6 月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发表“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把安全工作提 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以来,安全文化研究进入高潮。劳动部 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安全文化研讨会;各主要安全报刊、杂志纷纷开辟版面,进行安 全文化探讨。全国一些专家和学者积极开展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当前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势头比安全文化研究势头强劲。我国学术界安全文 化研究滞后与企业安全文化实践与我国国情也有关系。因为政府部门首先把解决安 全文化建设的任务交给国有企业和大型私营企业,并且要求企业组织务必承担和落 实安全文化建设的责任。但仔细考察,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企业本身的 企业文化的形成,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其核心又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强盛所致。在政府 的推动下,首先是在企业生产管理层面强调得多,并且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经济惩 罚措施,因此与后来学术界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强化安全意识和 安全理念的主体建构论安全文化研究大有不同。我国劳动者包括经营管理者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低,企业的安全文化与国外
先 进企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安全文化建设在核工业,铁路、民航等行 业和一些企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从整体看,企业内形成安全文化的氛围还是很 少。在化工行业中,安全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安全管理理 论,被动的安全管理方法。化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还在初步的探讨中,化工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措施与方法还在摸索阶段。2.研究的背景 随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化学物质的生产和应用极为广泛。虽然新技术的发展 让化工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并且很多化工企业虽然健全了各类生产安全规程与 规章制度,建立了各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制,控制各类安全事故的措施也非常齐全,但是安全教育的形式不够多样,效果不很明显,全体员工认同、接受安全价值观的 程度较低,因此在社会上关于化工生产上爆炸方面发生的事故仍屡见不鲜。无论是责任事故,还是意外事故的发生,通常都被归纳为技术问题、管理问题、认识问题,但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人的安全文化问题。在传统的模式中,都是实 施安全管理,但广大职工在安全管理上是被动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把安 全管理变为主动的自我管理,把“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因 此在实施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企业建立安全文化的将是减少安全事故的一把
利剑。3.研究的意义 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企业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背离客观规 律,注重生产中的的效益,为了追求产值目标而忽视安全思想和安全的投入。在效 益与安全的矛盾中,往往放弃了“安全第一”的方针。因此要改变当今市场经济条件 下安全管理的被动局面,简单的依靠传统的安全管理理念和行政方式成效不大。只有 依靠推行安全文化来改变思维方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安全文化的建 立, 有利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有利于弥补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不 高存在的缺陷;安全文化的建立,可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良好 的企业形象。安全文化理念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才提出和开展研究的课题,在理念 的研究上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 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安全文化理论的总结,和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初步探 讨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研究内容 1.1 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概念 1.2 安全文化的影响因素 1.3 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组成 1.4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1.5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功能 1.6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主要因素与内容 1.7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8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化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功能 2.2 化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2.3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方法、步骤及措施:
1、本论文研究方法 1.1 检索国内相关的文献资料 1.2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3 比较分析法 1.4 系统分析方法:将系统分析的思想应用于安全文化的建设中
2、本论文研究步骤及措施 2.1 了解安全文化的起源、概念 2.2 了解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因素与内容 2.3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与问题分析
2.4 提出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与体系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安全文化网.国外安全文化研究与应用现状 http://.cn/ [2] 安全资料站.什么是安全文化 docean http://
[4] 徐龙君,陈坤.基于 PDCA 模式的化工企业安全文化探讨工业安全与环保 04 期,2007.[5] 李艳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2006 年 3 月 [6] 潘游 企业安全文化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1999 年 3 月 [7] 陈坤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2007 年 5 月 [8] 刘凯峰,朱立秋,刘艳杰 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煤炭技术 05 期,2007 [9] 范松丽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与经济管理 10 期,2007 [10] 马尚权,颜烨 安全文化缘起及国内安全文化研究建设现状 西北农业科技大
学学报 4期,2007 是否可以进入设计(论文)研究: 是否可以进入设计(论文)研究: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系、研究所)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附件 3
广西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记录
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 安全工程 年级 周 次 工 作 情 况 2004 级 1 班 记 录 姓 名 黄承楝 指导教师 签字
第一周根据社会动态确定论文方向为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应用研 究。通过资料收集确定论文题目为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研究
第二周第三周查找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第四周提交开题报告。
第五周进入论文阶段,查阅相关资料。
第六周查阅资料。
第七周构思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
第八周结合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周次
工
作
情
况
记
录
指导教师 签字
第九周结合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第十周结合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第十一周完成论文(论文结构完善,格式正确)。
第十二周根据导师的建议,进行论文的第一次修改。
第十三周非指导老师审阅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及建议非指导老 师审阅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及建议。第十四周按照指导老师及论文评阅老师意见及建议全面修改论 文
第十五周完成论文终稿,打印装订,做答辩准备第十六周定稿、打印装订,完成论文
(注:第一周统一为开始做论文的第一周)
第二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第三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
专业: 班长: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时间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三、课题研究方法
四、课题进度及时间安排
参考文献:
第四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xxx
学生学号 xxxxxxxxxx
论文题目gis指挥城市应急
1、选题背景(含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与意义。
2、选题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
1、通过阅读大量与选题相关的资料,结合自身的学习水平采用评价法对过去的研究进行综合性评价,借鉴其经验,实施自己的创新研究。
2、收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测试。在研究的过程中,多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进一步确认数据的真实性。
研究内容: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集成rs、gps、三者的优势,发挥gis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的特有功能,建立起以gis为核心的应急系统模型框架以及相关子系统。对事故现场和救助机构实时动态监控。对人力、设备和车辆进行实时调度和配置。对于城市中突发性灾害事故的救助提供辅助决策。
3、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条件: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网络查询、实地调查、图书馆查阅、走访等方式来收集信息,根据过去的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验验证预期的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结果
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积极深入的探讨,分析国内外的现状,找出gis在城市应急中应用的具体办法,利用它来保证城市的安全。
5、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2010年12 月 12日
6、教学单位意见
教学单位负责人签名(公章):2010年12 月12 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论文的选题背景
广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起步较早,旅游业是广西国民经济毋庸置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泛珠三角、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和泛北部湾的开发推动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也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客源,珠三角和正在成长为太平洋西岸又一经济增长极的泛北部湾地区将成为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外在强大驱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和泛北部湾的开发推动使广西的南宁和广西的北海日益成为广西旅游经济的中心,以桂林为中心的桂北旅游区和包括贺州和梧州的桂东旅游区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传统的桂林旅游的龙头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提出的。通过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桂林旅游对广西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进行桂林旅游产业的产业转移,拓宽漓江游览的空间范围,实现桂北旅游和桂东旅游的有效联合,进而为广西旅游业实现由点到面拓展、实现自身内部的资源整合提供一种战略思维,为日益被边缘化的桂北旅游和桂东旅游寻找新的战略发展空间,构建广西旅游新的旅游发展带,进而推动广西旅游产业的全域发展。
1.1.2论文的研究意义
(1)有利于广西旅游业实现由点及面的空间拓展,实现全域发展
广西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完全架构广西旅游目的地完整的产品体系。
[2]根据广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目前广西将在“十一五”期间构建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其中,两大集散中心是指桂林市和南宁市,目
前,随着泛北部湾旅游圈的构建,广西北海有可能成为广西旅游业的第三个增长极。
(2)有利于广西内部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桂北和桂东旅游业的联合根据广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目前广西将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六大特色旅游线路,六大旅游区”的格局。即整合建设大桂林山水文化、南国边关风情、环北部湾滨海边境、桂西奇山秀水生态风情、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桂中民俗风情等六大特色精品旅游线。全面推进大桂林山水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德天跨国大瀑布旅游区、大石围天坑群旅游区、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环北部湾滨海
[2]休闲度假旅游区、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区六大旅游区的规划建设。
从以上规划中可以看出,广西近年来也在进行本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和品牌包装,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广西进行的这些资源整合一般都以某个区域为主,诸如大桂林山水文化、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特色精品旅游线均局限于桂北和桂东境内;大桂林山水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和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区也都是局限于桂北内部和桂东内部的资源整合。
跨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在广西近年来的旅游发展中并不多见,因此,基于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特征,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就是力求寻找广西跨区域资源整合的一种模式,借助这一旅游产业经济带,进而实现桂北和桂东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寻求桂北旅游业和桂东旅游业的产业联合,进而整体提升广西旅游业的综合实力。
(3)有利于充分发挥桂林对广西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桂林是广西旅游业当之无愧的龙头,广西多年来一直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其对全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但是,桂林旅游业近年来对全区的旅游带动有多少或者带动了哪些城市的旅游发展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因此,强调桂林的龙头带动作用应该更多的涉及到实质内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大漓江旅游首先是一个全新的旅游概念,如果能够有效培育,将有可能成为广西一个新的旅游品牌,在这个旅游概念或者旅游品牌下,将会衍生出系列旅游产品,将会形成系列从桂林途径贺州到梧州的旅游线路,进而会推动贺州、梧州等市的景区开发。因此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将会借重桂林旅游,有效发挥桂林旅游的龙头作用,实质意义上的推动桂林旅游业对贺州和梧州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拓宽桂林山水的外延,深化桂林山水文化内涵,发挥桂林对贺州、梧州地区旅游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桂北和桂东旅游经济一体化。
(4)有利于拓宽漓江旅游的空间范围,为旅游者提供新的旅游产品
漓江是桂林旅游业的主打景区,是桂林山水所倚重的主要载体,多年来一直支撑着桂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但是,漓江二十年不变的旅游方式,已经受到人们的质疑,“三山两洞一条江”单调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漓江旅游的更新发展开始引起广西旅游业的广泛关注,2006年11月24日,在桂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张秀隆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把漓江、桃花江、桂江等三江之一桂江纳入桂林生态旅游科学之规划和开发发展之范围。大漓江旅游产业带的构建,有利于充分利用漓江旅游品牌的效应,将其空间概念延伸至整个桂江地理带;有利于延伸大漓江的旅游航线,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促进漓江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有利于从范围、结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推进旅游产品规模的扩大,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旅游产品种类的创新,满足旅游市场需要,实现漓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2研究综述
1.2.1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小结
(1)对漓江旅游研究成果的小结
1994年到2000年学术界对漓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漓江旅游的管理模式诸如四统一管理、旅游航运补水和漓江旅游方式诸如改变漓江一日游的旅游方式等3个领域内。2000以后至今,学术界对漓江的研究多从景观学、生态学的视角进行,涉及到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水资源环境问题、漓江遗产廊道、漓江风景区主要生态风险、漓江生态旅游环境和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模式等领域。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学术界目前对漓江旅游的研究,多就漓江来论漓江旅游,对漓江沿岸旅游资源的整合鲜有论及,研究的领域更没有突破到漓江下游的桂江。因此,本文所提出建立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不仅是对以前漓江旅游地理概念上的突破,更是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力图对漓江进而拓展到桂江沿岸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对漓江旅游研究领域新的突破。
(2)对广西旅游研究成果的小结
近年来,学术界对广西旅游的研究主要呈现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侧重于研究广西旅游业如何参与区域旅游合作,诸如探讨广西一东盟区域旅游合作、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和融入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等;二是对区内旅游空间结构和新的旅游带或旅游圈的研究,如对桂林对广西旅游的辐射、南昆沿线的旅游资源如何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中别具特色的西线、广西两圈两区的旅游经济布局、桂西南旅游区的开发、广西旅游业的新的旅游增极、“桂林山水”新的内涵与外延、西江流域(包括贺州和梧州)构建以粤西南、桂东南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圈、泛漓江流域旅游圈、贺州与桂林的旅游合作和大桂西旅游圈的建构等方面的研究。
学术界对广西旅游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或多或少的涉及到本文将要论述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构建的内容,诸如西江流域的旅游开发已经将贺州和梧州旅游联合在一起;阳国亮提出的“泛漓江流域旅游圈”里的其中三圈层里的正在形成的邵阳、贺州、柳种类的旅游产品,四轴线里的东向粤广辐射轴都与本文论及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有相似之处;冯进松等[提出的以漓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桂林—阳朔—平乐线的开通已意识到漓江游览由阳朔向平乐等下游拓展的必要性;王兴斌提出的四条跨市、跨省、跨国辐射旅游线中,首次提出了东南旅游线,即桂林-阳朔/荔浦/恭城/平乐-钟山/富/贺县或昭平-梧州-肇庆-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一环线,并将平乐定位为桂林南部旅游通道服务基地,这与本文所提出的建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观点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等。以上论述可以证明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也有着一定的学术渊源。
1.3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论文主要内容
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明确选题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2)由于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本身是一种创新,因此,重点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3)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涉及的县市进行基础研究,为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打好基础。(4)对选题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和阐述,以确定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旅游产业经济带的培育模型,以指导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5)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进行具体论述,并对其开发对策进行研读。(6)对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3.2论文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方法、田野调查法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网络开发模式、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等基本理论,创建旅游产业经济带培育模型,并运用此模型进行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
1.3.3论文研究思路
在前人对漓江旅游和广西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并结合基础调研,深入了解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所涉及县市的基础情况,进而对旅游产业经济带发展理论进行研究,力图创立旅游产业经济带培育模型,最后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进行详细论述。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海南教育 2008-07-22来源:论文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三)预期成果形式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二)理论意义
(三)应用价值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二)研究条件
(三)参考文献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辐射其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第五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a(模版)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总第39期
崔子修《利 己 主 义 与 自 我 实 现———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批判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
一、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01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 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2001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三.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2001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三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
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