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子的论文
关于老子文化的调研及其现代化进程
其实,放手写这篇文章之前是就就不敢动笔。只感觉自己懒懒散散的学习《道德经》五年余,所懂所悟达不到形成文字的水平。细想。“道不远人”,每个人都可以悟“道”。鄙人暂且发表一些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门学问一旦成为文化,算起来要比原来的学问就大多了。前一段时间平南县荣获”广西诗词文化之乡”称号.中国书协副主席聂成文等中国知名的大家都参与其中,可谓盛会了。而中华诗词学会发出文件决定授予藤县“全国诗词之乡”的称号。相对的阵势就没那么大了.形成文化的就是
暂且不考虑《老子》一书到底何时著作,老子是什么时代的人,老子故里在哪„„这些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基本已经定下来。我的立场是:正视历史,不要因为现在的价值而扭曲历史。这是对古人的不尊重,也是治学不严谨的表现。
如果仅是拾人牙慧,道前人所说。那便不足为文。老子文化大体包括“道学”“道教”“《道德经》文化”等。老子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秦朝兴于法家,亡于法家;汉朝兴于道家,亡于儒家;唐朝兴于道家,亡于佛教;宋朝从未中兴,亡于儒家;元朝兴于法制,亡于佛教;明朝兴于道家,亡于儒家;清朝兴于道家,亡于儒佛。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国家的兴衰是取决于文化,而不是制度,纪晓岚编著《四库全书》,说过:“
第二篇:老子道德经期末论文
试卷编号:QR34010-0
1《老子道德经》期末试卷(论文)
任课教师姓名:黄胜海副教授
考试限时:第十八周随堂进行80分钟
考试时间:2013-2014学 上学期;2013年 12月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论文/作文满分:100分
论文/作文题:
考核书面表达能力。自定论文/作文写法;自拟论文/作文题目;字数不限,建议3000字(3-4页纸)左右。要求立足理论学术前沿鼓励创新作品,遵照写作规范。
姓名:学院班级:
学号:上课时间:
论文/作文题目: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读书体会/读后感
论文
浅谈道德经
其实,刚开始我选课时,并没有抢到这门课。在不选的时候,恰恰好有一个空余的位子,我就很幸运的选到了这门课。让我能在喧嚣的社会里,寻到一扇门,通往相对宁静的世界。
通过上道德经这门课,使得我对《道德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此书净化了我的身心。
对于《道德经》内容的认识,最粗浅的就是对老子的主要思想的认识,而道德经主要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句就阐述得非常清晰明显,气势磅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他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老子眼里,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很有其独到性。现在看来有些观点很幼稚,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称之为高瞻远瞩也不为过。他的一些阐述,让人很容易
看清他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与之相对的,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跟孔子的不大相同。
他认为,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跟孔子大相径庭,完全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道德经》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道德经》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此外我再说说在道德经中对 “尊重规律”的浅显感受。
尊重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现在的一些人,毫不尊重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捕杀珍惜动物作为盘中餐,鱼翅燕窝,甚至各种野生珍稀动物,在餐桌上随处可见,破坏了海洋森林生态平衡,珍惜动物急剧减少。在餐桌背后的是血淋淋的杀戮。不用多说,鲨鱼失去鱼翅,必死无疑;普通的燕窝评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因此出现了血燕;
活剥珍惜动物皮毛来“美丽”自己,各种皮草近几年疯狂流行。各种动物皮毛成了时装界的“宠儿”。从活剥浣熊皮毛、狐狸皮毛、老虎豹子皮毛、貂皮等等这些,杀害珍稀保护动物来美化温暖人类自己。毫无知觉的残害无辜生命。
不负责任的饲养宠物后遗弃。现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除了满足衣食住行之外,还要满足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人,却并非真正爱护小动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之快。毫无责任感。在喂养宠物之前不考虑清楚,头脑发热的就将这些宠物用来填补人类内心实际万恶的那一面。在新鲜感过后,不再照顾它们,甚至遗弃它们。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流浪猫狗不断地大量地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规律。
生态链面临断裂。进一步影响了全球气候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因为自己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重视而面临威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道德经》两个观点。
一、对立统一之辩证关系。“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这是说,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对待存在,相反相成。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会造成不善的影响。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了秦、趟相诈而兴兵,以致为残生伤性之不美。可爱美丽的小猫小狗,大家都喜欢,所以都想把他们留在身边,但是加上部分人类的无责任感,导致流浪猫狗剧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是大道运化之必然,是事物发展之规律。
第三篇:老子思想研读论文
“道’’是“无为”却“有为’’-----浅谈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
孙连超
“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予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都逐次弥补好了。所以房子盖完了以后,看起来轻而易举,没有什么麻烦和困难,而事实上是先把问题都化解了,没有了,这就叫‘无为’。”一一南怀瑾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他把统治者分为四种类型: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人民亲近而赞美他;再次是人民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是人民轻视他。人们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悠然的,很少发号施令,所有事情是顺理成章地办成的,一切顺乎自然。辅万物之自然,顺应造化,这就是老 思想中的核心-----“无为”。老子“为”的最高原则是“为无为”。“为无为”首先是为。但是,“为”绝对不是滥为。而是要通过为达到无为,同时达到想要的目的。那么,这是怎样一种“为”呢?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然而然是道的原则。因此,人做事(即“为”)就应该遵循道,顺应自然。只有根据规律和自然趋势,才能达到为所想要的结果。而“无为”强调的其实就是这种遵循和顺应。因此,“为无为”就是这样一种为:在不为的时候不为,该为的时候就要为,恰如其分而恰到好处。
“无为”是老子对理想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一种领导风格的形成与领导个人的修为息息相关,因而,笔者以为,从老子中探寻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是研究老了领导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下面,笔者将从领导者个人和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这两个方面这一启示进行阐述。
其一,领导者个人-------不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推己及人,由内而外,老子对领导者提出了德化自身、不断成长的要求。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要求领导者是一个有着高尚而宽广的内在修为的人。“其德”之“真” “余” “长” “丰” “溥”对领导者是一种要求,那么对整个组织就是一种财富了。那么这种领导者对于自己高尚的人格修为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首先,老子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见”就是不自己去显明自己,只要你做得对,对人有益自然会有人来显明你的好处。“不自是”就不自以为是、自己去肯定自己。“不自伐”就是不自己夸奖自己,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不白以为了不起,这样才能保持长久。这里老予的“无为”要求领导者学会谦逊,而不是居功自傲自命不凡。谦逊的人才能够建立起与其他更多的人的广泛沟通。尤其,对于领导者来说,谦逊的领导者更易亲近下
属,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上下级沟通。作为一种良好的立身处世特质,领导者的谦虚是能够增添领导者的权威和魅力的。
再者,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王。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誉与生命谁更可爱?生命与财富哪个更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个更需珍惜?偏爱一方,另一方会失去更多,拥有许多必然付出更多。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让事物偏废一方,而失去平衡。知道适可而止,保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就能使你拥有的长久保全。该“为”的时候“为”,不该“为”的时候勿“为”。这里的“为”要求领导者控制一定的限度,即“为”的程度和范围,绝对不能够在私欲方面放纵自己。领导者应该用“无为”的态度和精神来看待自身的得失和利欲,强调的是领导者要控制个人私欲。利益熏心的人是没有道德底线的,而在一个有着规则和规范的企业或者行业里,是没有人会愿意放任这种心态的存在的。领导者在控制个人私欲,其实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深入企业和行业的必要条件。
自谦和约束自己,老子鲜明地提出了两点要求,但是,笔者发现,这两点要求的实质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争”。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一一“夫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明白了。在这里,“不争”不是装腔作势,故作清高的“不争”,而是“不能争”。自谦和约束自己,都是老子在教导领导者:养自身谦虚之气,守利欲平衡之道。领导者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不町盛气凌人,平衡利欲善守平静之心。除此之外,“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个人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心思缜密,计划周详;待人真诚友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善守信用;为改善于有条理;办事极有能力、才干;行动善于掌握时机。领导者专心于自己的事务,用自己的心力尽量完美地处理好各方关系,那么因为他专心于务内,而无与人争,那么对外人来说,就彻底地无法与之“争”。当领导者尽心服务、扬长避短的时候,组织的竞争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领导者无心与“外”争,自然地,避人锋芒,修成正果,外人据何与之争?
其二,领导者与属下一一以身下民,不言而教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邪?”“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老子还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他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就是因为它处于百川的下游,正是江海处于百川之下的位置决定它百川之王的地位。这和老子所倡导的法“自然”是一致的,从江海身上,老予窥见了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品格。因此,老子认为,领导要想成功地领导自己的属下,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懂得“善下”。所谓“善下”就是领导者要对属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谦让、尊重,要有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给与下属成长进步的空间,善于向属下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久而久之,就必然失去下属的拥护,失去领导的资格和地位。“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 重,处前而民不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统治者只有听之民心,顺乎民意,才有可能做出维护人民的利益并且符合历史规律的事。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身居统治要位的统治者所应遵循的“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足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百姓之心”是代表着未来历史发展趋势的,因而,也只有当统治者的“为”顺应了民意和规律,才有可能使统治者的作为收到实效,并使统治者成为成功的领导者。在“知识”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原动力的今天,知识产生的母体一一“人”在各项资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想要程竞争浪潮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属于自己的“智囊团”,必须要有留得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和制度。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求是获得“自我实现”。企业中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基于自身条件所产生的此类需求,而企业的领导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这种需求并且预见到这种需求所产生的内在动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以身下民”,尊重下属,虚心求教,有广阔的胸襟和视野,竭尽其所能让企业的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向心力并为企业做出发自内心的贡献。
如果说“以身下民”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态度选择的话,那么“不言而教”就该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行为选择。老子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还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说聪明的领导人是不乱讲话的,过多的指手画脚,只会加速失败。很多领导人事必躬亲,不躬亲也事必在场,经常时不时地以短暂地不成熟的眼光对员工当前的行为做出评价,往往是逞了口舌之快,却忽视了自己有意无意的甚至有时候毫无必要的话语对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的影响。说得过多,员工束手束脚,难以招架领导者一再的也许并不积极的评头论足,很容易导致事情一误再误,员工“心惊胆战”地完成任务。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领导人仅仅“少说”是不能够领导好属下的,还需要“多做”。老子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领导的实质是影响下属的能力。而老子,恰恰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更多地,应该以身作则,应该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影响下属,身先士卒是激励属下赢得支持,也是保证制度和秩序的重要因素。几千年来,老子思想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道德经》既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领导学著作,老子的领导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而这一启示将促使更多的领导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第四篇:领导学论文,老子无为思想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学的启示
李鸿发
(行管08***)
摘 要: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笔者通过探讨我国古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和谐状态,与现代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融通之处。因此,无为而治思想更是一种领导艺术,现代领导学研究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无为而治;领导学;借鉴意义;老子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无疑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无为而治”是贯穿全书的精髓,体现出公共行政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原则。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对任何事情都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为之;对任何事情都应任他自身的趋势去发展,而不能利用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去扭曲其发展态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自然的,所以“常无为”;而正是这种“无为”的“道”又生成万物,所以“道”又是“无不为”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也是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的集中体现。说明“无为”就是不胡为,不乱为,是顺应客观规律趋势,尊重客观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就是要人们积极有为,而积极有为又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实现“大治”和“大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自我管理
[1]。
二、“无为而治”与现代领导艺术的融通
关于领导的定义,《领导学》(邱霈恩著)这样定义:“领导就是某一具体社会系统中处于支配和决定地位的主体,根据该系统的需要和愿望以及实际情境和条件,确定本系统的目标、任务和行动指南,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及手段,发动整个系统、特别是被支配地位的群体与组织等力量,致力于完成既定任务,实现既定目标的最权威的行为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因此,领导者的个人素质、魅力等对被领导者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力与所采取的策略彰显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这就在领导过程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3]
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就会发现其中蕴含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领导方式和治国思想的精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在某程度上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变得更加“有为”,也逐渐实现政府的“无为而治”。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施,意味着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活动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掠夺,可以理解为减少人在这一过程中的“有为”,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共处,即逐步实现生产、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无为”。
三、“无为而治”对现代领导科学的启示
从领导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思考如何践行“无为而治”思想,对丰富领导学知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尊重并顺应领导规律
“无为而治”首先体现为“道”,即尊重并顺应客观规律。在领导过程中也要顺应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有所为。“无为”是达到“道”境界的最直接途径。老子由“无为而治”出发提出“上得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体道”、“同于道”的上得“之人,对老百姓的管理应当顺应自然之道即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也不可离开客观规律而强为,而应以“无为”
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领导活动都有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规律;从局部上看,各个侧面、各个部门又有它的特殊规律和具体规律,因此,领导规律是领导主体所必须依凭、领导过程所必然贯彻的第一领导依据,是领导成败的主要依据,也是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具体的领导对策措施等所凭借的根本。[2]
(二)提高领导素质,做好表率
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阐述了提高领导素质的重要性。领导素质决定着领导行为和领导结果的特别能动因素,是领导行为的内在渊源,是开展领带活动的前提、基础,是领导主体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是事关群体或组织命运和利益的最重大社会因素之一。[2]所以,在整个组织中,首先要提高领导素质,强化道德品质修养,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发挥领导者的制动性、积极性,实现得“道”而无为。
(三)优化领导方式,坚持“以人为本”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说领导者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大度之心尊重、爱护被领导者,那么就能缩短了与“无为而治”的境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即领导者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顺民心,从民愿,才能达到“无为”,使事业立于不败之地,而领导者的“德治”、“德信”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根本保证。
“民为本,本固邦宁”是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最高评价。而领导方法是领导主体在特定的领导理论指导下和特定的领导环境中实现领导目标、履行领导职能而采取一系列办法、对策和技巧的总和[2]。因此,科学运用领导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采,情为民所系”、“以百姓之心为心”、取“无欲之德”,达到“无不为”“无为不治”的领导之道。[4]
(四)完善领导体制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来的。“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故在现代管理中,仍要对领导者的权利加以监督、约束,就要借助于有效的领导体制来实现,抓好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因为领导体制是政治体制的核心部分,也是社会体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队伍建设、廉政建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领导效率和领导活力、领导水平和领导地位、执政水平和执政地位。要实现领导者的“无为而治”,就要以素质理论、特别是领导素质理论和领导人才理论为基础,建立新型组织人事机制,彻底解决领导主体、特别是领导者择优汰劣的有效机制与实际运作的问题,最终实现领导体制改革与科学化在质上和深度上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领导队伍建设和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的提高。[2]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2]邱霈恩.领导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3]马书成.浅析领导工作的“无为”[J].河南社会科学,2007(5).[4]阳华才.老子思想与现代领导[J].湘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版),20003(25).
第五篇: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
2010学年第一学期《老子哲学》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论知足常乐
【摘要】:本文综述了“知足常乐”的思想,阐述了“知足常乐”的含义以及“知足使人常乐”的例证,并且阐述了“不知足”的两种截然不同状况:一种是生活的过度追求,这种不知足致使人不快乐;一种是学业上的进取,这种不知足使人进步。最后对如何才能“常乐”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知足常乐 进取 感恩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机遇众多,但是私欲也迅速膨胀,很多人都想升官发财,都想一举成名,一夜暴富。这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因此,学会知足常乐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一、什么是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也许这个解释并不生动形象,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古人如何解释知足常乐。古诗曰: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是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上不足兮下有余。这是一种安于骑驴的生活态度。既不仰慕骑马之威武,也不为无马可骑而纷争,感恩自已无推车之苦,自得自享骑驴之乐。
知足常乐,这是一种心境: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布衣得暖胜似绵;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清茶淡饭饱三餐。知足赛过长生乐,不是神仙胜神仙。
知足常乐,又是一门哲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不如人千千万,人不如我万万千。
知足常乐,更是一门艺术: 感恩现在,放眼未来。以知足之心看待现在,以进取之心创造未来。
二、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诗】:人生原无病,不少因自作。想想病疾苦,无病即是福。
想想饥寒苦,温饱即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即是福。
想想世乱苦,平安即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即是福。
本是长寿人,自使命短促。奉劝世间人,知足便常乐。
世事无常,几千年前古人就明白了这一点,并提倡世人知足常乐。老子曾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并且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旨在教人“知足”。按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的说法,那么反言之则“福
4/9/201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莫大于知足”。所以,老子便用肯定的语气说“知足者富”,并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是中国人做人的一种境界。知足心境才能平和,虽粗茶淡饭也能享天伦之乐,这种境界是整日泡在荣华富贵之中而又永远没有满足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并不只是老子一人这样认为,庄子也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他是说,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这句话多么形象,并且一语惊醒梦中人!值得现代忙忙碌碌,为争名夺利拼个你死我活的人深刻反思。
人生几十年转瞬既逝,一切皆如浮萍一朵,来去空空,竭尽一生,尔虞我诈,最终还是空手来,空手去,何必呢?知足常乐吧!
富可敌国,风光无限,还想更富,还想更风光,甚至想君临天下,傲视群雄。天伦之乐,认为理所当然;朋友之谊,毫不珍惜更加以利用;身心健康,不屑一顾。恐怕即便临死之时,惦记的也不是家人朋友,而是千里豪宅,张张钞票。试问:这样一个人,这样不满足,能不累吗?知足常乐啊!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如果胡先生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恐怕他早已痛苦不堪了,还使得家人都对生活持消极态度。那精神的痛苦岂不是比生活的艰辛更甚几百倍!那日子还怎么过下去!
有网友曾说:知足常乐吗? 钱不在多,够花就行!别人吃肉,我喝汤也行!我不富有,但是我自由,想躺着就躺着,想睡着就睡着!这也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是那么几十年,匆匆忙忙。悲观也过了,乐观也过了,何必折磨自己,知足常乐,开开心心,足矣!
记得《士兵突击》里吴哲常说的一句话:“平常心,平常心”。我想这里面的意思也不过是知足罢了,古语里也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的意思也可以和知足常乐扯上关系吧。无论是古语也好还是电视剧也罢,无非都在奉劝让世人少一丝贪欲,多一份些知足,自然也多一份快乐。
前几日在电话里和一个朋友聊天,谈起了过往一段时间的感受。他怨声载道,社团内部勾心斗角,学业繁忙时间太少,连生活费也不够用了,话语中不免流露出几分哀怨。于是我便说道,朋友你已经够好了,比起那些走街串巷的残疾乞讨者和学费也付不起的人,你也该知足了!朋友听了许久无语„„
既然世事不能如你所愿,那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知足常乐吧。生活瞬间灿烂,为你精彩!
三、不知足者不常乐
【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足够,4/9/2013 2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产少根基。
买得田园千万顷,因无官职被人欺。三品四品还嫌小,一品二品还觉低。一日当朝为宰相,又想帝王做一回。
做得君王犹不足,还把长生不老期。欲壑未满梦未醒,一棺长盖抱憾归。
知足常乐,人们把这句话几乎都挂在嘴边上,但是,真的能知足吗?其实,能知足者谓之明智者也,就现代而言,能知足者。实在少之又少的呀,德高则通达,意随境走也。然而,见利忘义者随处可见,这乃是社会的悲哀!不知足让他们尝到了无数苦果。
每当黄昏时分,一对卖烧饼的夫妻数着一天的收入,看到比昨天又增加了两块钱,夫妻俩都会开心地大笑,他们感到天地间没有比这个更加美好了;而也正在这个黄昏,另一对腰缠万贯的富翁夫妻仅仅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30个百分点而饮毒自杀。其实,仅他们留下的不动产折合成钱,也足够他们自己吃上几辈子„„
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例子啊,而世间的许多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穷尽一生?口袋里有了一块钱,还想着要两块钱;有了两块钱却想要十块钱、百块钱;最终连拥有千千万都不能满足。生前何必多要,死后还不是两手空空?与人生的快乐、健康、平安、和睦相比,功名财富实在是太易失去的东西。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留下了多少成功者志得意满的笑声,但如今还不是荒坟青草长、黄土埋枯骨?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不一定使人快乐;一长串阿拉伯数字的金钱符号,不一定代表着一个人的成功标志;惟有快乐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世人应该学学诗仙李白的豪放,珍惜现在,放眼未来。
四、另一种“不知足”
不知足者不常乐,但是“知足”并不等于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人总是要有进取心的,对待学业永无“知足”可言;对待物质追求,则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足”,实际上讲的是心理健康。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自制能力。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诱惑亦不为所动,以保持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
第二,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对各种外界影响,不想入非非,不过度思虑,以保持人体的形与神统一。
第三,常使内心处于平衡的满足状态。当我们得不到所向往的东西时,必须爱我们现有的一切。快乐是由知足的心情之中产生的。达成愿望的路需要付出坚忍与耐性,用健康乐观的心情一步一步的去走,抱怨与悲观只能使我们消沉颓废,以致可以到手的东西也会错过,连既有的东西也会丧失。
对待学业必须得不知足。
4/9/2013 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也许很多人听说过韩干画马的故事。韩干是唐代画家,尤以画马最为著名,和曹霸齐名。他原来在长安一家酒店当伙计,酒店紧靠大道,酒店门口,拴满饮酒客人的坐骑。他抓紧干活的空隙,用一根竹枝代笔,在泥地上练习基本功,勾勒马的骨架,外形,描摹马的各种情态。天天练,月月练,天长日久,他在地上能画出一匹匹体形优美,神态各异的马匹来,人们交口称赞。著名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发现了韩干的画马才华,尤其被他那种勤奋苦练基本功的精神所感动,特拿出两万文钱资助韩干购置画具。后来成名。
试问,如果韩干满足于当酒店伙计,满足于那几文小钱,他能名垂千史吗?也许他就在那个小店里当一辈子小伙计了„„
再来说说中国射击名将王义夫。他是中国射击队的老将,已经44岁了,还在射击场上拼搏不止。他一共参加了六次奥运会,取得了两金两银一铜的佳绩,雅典奥运会夺金牌仍无退役的打算。这种拼搏精神一直被众人称道不已。
试问,如果王义夫满足于一点点小成绩,数年之后他的光环一定很快被雄起的后辈小将埋没了,他怎么能被人们铭记?
又试问,梵高画了《夜晚的咖啡馆》、《星夜》,还要画《向日葵》?贝多芬创作了《英雄》、《命运交响曲》,还要创作《月光》?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还要写《威尼斯商人》?
只有学业上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社会才会进步,个人才会得到发展。用“不知足”的心态去学习,去工作,去创业,去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创造一个处处充满爱的和谐社会,为祖国繁荣富强,为家庭富裕安乐而共同奋斗!
四、怎么做才能常乐
那么,在生活中该怎么做到常乐呢?
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对生活知足的心境。感谢上帝赐给我三餐;感谢家人给我温暖;感谢朋友给我关怀;感谢陌生人的笑容;感谢自己知道感恩。这会让自己拥有一颗幸福、自信的心,让自己觉得上帝眷顾自己,进而知足,并且常乐。
其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们感谢上帝给了我们一次磨练的机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再次,以知足之心看待现在,以进取之心放眼未来。要常乐,还是得奋斗。不然没有物质基础的快乐是不会持久的,是空虚的。人生是由创造和享受两部分构成的,缺了哪一部分都是悲哀的。
还有,要凭良心做事。如果你是领导就要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如果你是老板就要知道哪些钱该挣,哪些钱不能挣;如果你是医生,就要知道哪些药该开,哪些药不该开;如果你是演员就要知道哪些戏该演,哪些戏不该演;无论你是职员、教员、公务员还是其他什么身份,都要知道怎么工作、怎么生话。凭良心做事,生活会变得轻松。
最后,以进取之心耕耘,以平常之心收获。人的发达是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的,既要奋斗又要机遇,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我们应该多多注重过程,将结果看淡。
4/9/201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总之,有多少人在感叹时代对他的不公啊,想知足,却难知足。这使我不得不发一声感叹,何苦呢?何必呢?只要不奢求太多,知足也不难做到啊!当然,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不赞同消极的态度,应鼓励积极进取参与竞争。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有竞争才能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但当竞争者在竞争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而令人烦恼时,千万不能糊涂和失去理智,更不做出不明智的蠢事,而是要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问题。这样才会使自己失落的心灵找到新的平衡,使你尽快调整心情,冷静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而使你放开包袱,重拾信心,开心快乐地从头再来,以利再战!希望人们能够真正的理解一下“知足”二字,如能读懂这两个字,那他的生活一定是幸福而阳光的。祝愿人们早日的走出累的生活状态,让愉悦的心情环绕在你的身旁。知足、进取者常乐也。
4/9/201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