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高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我党建党9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召开这样的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知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历来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文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早在建党初期,我们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实际上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文化。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
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建国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方面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方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90年代,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中共党人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这表明,我们党自建立起就十分重视文化,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无不强力推进对文化的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进一步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内容等认知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必将带来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高度重视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培养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安邦定局、安心励志的功能,越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越是需要突出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可以关照人们的心灵,营造精神家园。十七届六中全会适时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整个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强大推动力量,然而,支撑这种推动力量的是一批宏大的人才队伍;所以,《决定》作出了建设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支撑的战略部署。
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工作。革命战争年代,一大批文化仁人志士在中国共产党感召下为传播革命思想前仆后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施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选拔了大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文艺等领域的文化人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文化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文化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欣欣向荣。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总体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所以党中央适时把人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强调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求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复兴大业,人才为本;文化繁荣,人才为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的主要机遇期,也是文化人才发展和队伍建设的关键时期。身处这个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立足这种孕育了无数英才的活土,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让各类
文化人才竞相涌识,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形成以文化繁荣吸引凝聚人才,到人才辈出发展繁荣文化的生动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这个伟大时代的各类文化建设人才,从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肩负起更大的担当。
三、高校的历史责任
总所周知,当今的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那么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理应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对引领整个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首先体现在育人这个核心职能上。从广义上讲,大学传播、研究和创新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文化传承创新最根本的是要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通过人才培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下,学生们学习知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并培养起创造能力,批判视野和人文情怀。这既是大学育人功能的实现,也是对人类优秀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学的培养育人功能既体现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中,又体现在隐形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因为大学要大力推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把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大学还要结合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营造丰富多彩同时富有教育性的文化环境,使优秀文化和主流价值积极融入有形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无形的人文环境中。大学更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展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全文化的文化环境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使他们不只将优秀文化保留和传承下去,还能够在未来更广阔的空间里将优秀文化的影响辐射开来。发扬光大,成为引领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充满变革和竞争的现代社会,大学作为思想和价值的孕育和批判中心,不仅有能力,而且有责任发展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特别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更要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始终站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前进的思想制高点上。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师生员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改进教学理念,科学设计教学的内容、方法及载体,让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体现在教学、社会实践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并将之转化为自觉追求。大学生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引领校园思潮,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在大学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从而给社会培养输送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文化合格文化建设人才,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第二篇: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篇:胡锦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胡锦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年08月24日13: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蒯大申研究员、中央宣传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李伟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要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第四篇:如何推动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范文
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Liuzh
通过这几天在地区党校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就对如何推动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实现。这个“自觉”的核心也就是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略对待和实施文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体现规律性的鲜明特点。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如何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呢?
首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为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作为核心内容。
其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辨清哪些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哪些文化是落后文化。只有意识清醒,我们才能在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困惑、不迷惘,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再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强化其引领作用,以之增强人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更有吸引力,经济物质发展更有人文方向感。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统一起来。
重视物质力量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力量的建设,这是我们党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就葆有的一个优良传统。物质力量的发展为文化力量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并决定着文化力量的性质;同时,文化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力量可以辅助、促进物质力量的发挥,并且能够支撑、引领物质力量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给予文化力量建设对物质力量建设保障和引领功能的肯定和重视。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和坚持科学精神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以上四个坚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其基本特点和规律。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始终坚持批判和吸收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坚持开放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文化中国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特点和规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遵循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律性方针和原则。
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注重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以经济效益损害社会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属性排斥意识形态属性,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这是新的实践探索得出的新的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地探索规律、发现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规律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六、发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文化制度上的有力推动和切实保障。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优势前提下,确立起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科学的文化体制机制就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文化服务人民的体制机制。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根本目的,但这个目的不能停留于观念,而是要付诸实践,真正实现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这就需要构建一系列体制机制来予以落实。文化服务人民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文化服务人民、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要建立健全文化促进经济的体制机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和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已发展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打造一批文化领域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大幅度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建构和完善促进文化经济发展、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体制,使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的重要功能和独特优势。
三是要建立健全促进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文化的本
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在文化生产领域,我们也要更新观念,调整结构,力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和提升。诚然,文化本身意味着积淀和传承,但如果没有创新性要素的参与和主导,文化就不能充分反映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就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文化创新最终要体现于文化产品的创新,因此,文化生产也必须纳入到创新型国家建设体制,使之参与到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之中。文化创新还要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敏锐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四是要建立健全加强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要切实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为各类文化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将其贯穿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地贡献!
2012年3月10日
第五篇:9-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案
姓名:组别: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生活导学案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为什么?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学习目标】
1、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理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与途径。
2、能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参与意识。
知识归纳联系、回顾在本册书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内容与“教育”有关? ① ② ③
(2)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
【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1、以上信息反映了什么社会文化现象?(概括材料主题)
2、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新课讲授】
一、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意义:精神文明搞好了——人心凝聚,各项事业全面兴盛;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必要性:
知识拓展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需要。
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深度思考
“四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每一项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内容,相辅相成。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样理解其中每一项的内容吗?
①优先发展教育,人民满意
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水平③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1)为什么?
(2)怎样做?——对应练习《新课堂》P116即学即练第一题
①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②普及科学知识
③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哲学社会科学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1)为什么?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怎样做?
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②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创新 ③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4、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为什么?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2)怎样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
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②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抓住中心环节(第十课)
【课后反思】本课的重点知识你都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