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岭南文化旅游产产品部分文献综述
岭南文化旅游产品研究综述(部分)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包含建筑、园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商业、饮食、侨乡等原生性文化;岭南学术思想,吸取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1]。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发展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特点,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实利重商,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精神[2]。旅游审美文化具有大众性、多样性、综合性、怀旧意识、重视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之美)等特征,包含感知因素、想象因素、情感因素和领悟因素四大心理要素;旅游美感划分为直觉感受的悦耳悦目、审美领悟性的悦心悦意和精神升华性的悦神悦志三个层次[3]。
文化旅游是指那些对体验文化经历有特殊兴趣的游客发生的旅游行为,一般包括与习俗、工艺、语言、艺术、音乐、古迹、遗产、建筑、资源、技术、宗教、信仰、教育、节庆活动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等有关活动,另外也包括自然历史旅游,学习性的生态旅游,参与性的体育旅游和农业旅游等[4]。以旅游者的角度,文化旅游是指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5];以旅游业的角度,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6]。文化旅游产品是文化旅游的需求而产生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文化旅游的发展息息相关[7]。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的战略发展思路,应以客源地文化为背景,以鲜明的特色为文化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文化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文化本
[8]质,既要改进、完善现有产品,更要创新产品或项目;景观文化旅游产品是对
文化资源的表层开发;体验文化旅游产品是通过双向参与的方式实现旅游产品的消费,是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其中风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次级开发,艺术文化旅游产品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深入开发,所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内涵是文化[9]。
以上都是别人研究结果,我给进行了归类综述,难度较大,希望好好学习,提高自己归纳总结能力。
【注释】
[1] 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人文地理,1997,12(01):45-48.[2] 陈泽泓.岭南文化“远儒性”说的逆命题[J].岭南文史,2010,24(02):70-75.[3] 柯汉琳..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问题[J].岭南文史,2005,19(02):70-75.[4] 张广瑞,刘德谦,魏小安主编.2004-200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5-26.[5] 章采烈.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2(11):70-75.[6] 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2005,20(04):67-72.[7] 朱妹,保继刚.广东文化中的弊端对广州都市旅游的负面影响[J].岭南文史.2002,22(12):12-13.[8] Thorburn A.Marketing Cultural Heritage: Does It Work Within Europe[J].Travel and Tourism Analyst.1996,11(6):39-48.[9] 郑海燕,徐红罡,戴光全.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苏州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02):55-59.
第二篇:关于弘扬佛山岭南文化的旅游开发
关于弘扬佛山岭南文化的旅游开发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岭南文化在戏曲,建筑,饮食,等的方面都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以及方法,以下是关于如何弘扬佛山这座历史名城的旅游开发
祖庙 位于佛山禅城闹市的祖庙,始建于北宋年间,原建筑于元代末年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后经过20多次重修、扩建,最终形成一座规模宏大、制作精美、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去到佛山没有去祖庙就等于没有来过佛山,在祖庙里,你可以实在地感受到独具一格的岭南建筑文化,如果你还是粤剧的爱好者,在这里你还可以感受一下,粤剧文化所带给你的新鲜体验,作为岭南文化中粤剧的发源地佛山,保留有最完整的一系列粤剧的资料,在祖庙的参观中你可以看到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最古老的戏台—祖庙万福台,当然也可以在参观完祖庙博物馆之后,顺便参观馆内的关于一代武林宗师的黄飞鸿博物馆,在里面有对黄飞鸿生平的详细介绍,如果你想加深对粤剧文化的了解,可以到祖庙附近的琼花粤剧博物馆继续参观,那里有最详尽的关于粤剧的介绍。
石湾南风古灶
说到岭南文化不得不提的是中国陶都—石湾的陶瓷文化,在石湾你可以参观闻名海外的南风古灶,佛山的制陶艺术有700多年历史,自古就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而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而且今年随着南风古灶的开发,政府加大投入开发,打造了1506石湾陶瓷创意产业城,在创意产业城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新与旧的相互交融,是近距离感受岭南陶艺文化和陶艺历史的好去处
梁园
说到岭南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岭南的园林文化,而佛山的梁园正是岭南园林文化的经典之作,梁园位于佛山松风路先锋古道,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备,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独树一帜,是粤中四大名园之一。
佛山的美食
在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岭南的饮食文化更是形成了一道独具一格的风景线,佛山是一个美食之都,拥有不少的地道美食,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乡”,有许多风格各异的美食菜点,小吃包括:佛山盲公饼、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等等。佛山的柱侯食品和顺德的“凤城炒卖”也是声名远播,值得各位来佛山品尝一下。
第三篇:旅游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姓 名:专 业:班 级:学 号:指导老师:日 期: 南 通 大 学
信 息 技 术 检 索 作 业
现代旅游体验要素文献综述 顾鹏斐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132班 1315052037 钱智勇 2015年5月4日
现代旅游体验要素
顾鹏斐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验旅游日益兴起,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内涵,并总结了旅游体验的类型以及模型等。
关键词
旅游体验;内涵;内容;模型
正文
综观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递进的旅游发展阶段(李怀兰,2004年)。第一阶段,观光旅游。这是旅游的初级阶段,是社会经济欠发达时期的必然选择,以自然风景区开发为主,旅游消费能力弱,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第二阶段,休闲旅游。这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中级阶段,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第三阶段,体验旅游。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60年代,鲍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大众旅游体验;7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体验的获得是由活动与环境组成,不同的活动及环境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90年代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旅游体验一词,指出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并为其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将注重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并愿意为基于体验活动的消费者需求变化买单,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次难忘的记忆。
一、旅游体验的内涵
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Boorstin(1964)认为它是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是做作的、刻板的。MacCann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寻求“真实”的体验以战胜困难。而Cohen(1979)认为,旅 游体验是个体与多种中心之间的关联,在解释这种关联时,体验的意义来自于世界观,对个体来说代表着终极的意义。Graefe and Vaske(1987)认为,旅游体验是一系列特定体验活动的产物,这种特定的体验活动是旅游者在一个特定旅游地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所形成的,是由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与个人感知、地方印象、所处的情境以及个性等因素有关,甚至还包括沟通能力。Ryan(1991)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对于个体来说旅游体验是一种多功能的休闲活动,包括娱乐或学习或两者兼有。
国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主要是从游客心理感受角度,主要有:
谢彦君(1999,2004)指出旅游是现代人的文化消费活动,是一种寻求文化体验的活动,并指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认为旅游使得人们离开日常居住地和离开日常的工作生活压力,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寻找新感受、新体验,从而减轻日常工作压力。旅游体验的定义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这种体验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序时过程。
胡燕雯、张朋(2003)也认为游体验实际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感受,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体验的感受来自于整个旅游过程。他们认为游客在旅游活动开始前、旅游活动进行中和旅游活动完成之后的各个阶段中所获得的体验各不相同,正是游客对于三个不同阶段所获体验的综合评价形成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受。因此,宾馆、饭店、景区、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
苏勤(2004)认为旅游过程就是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 中获得旅游需要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是旅游者动机和类型与旅游地所呈现的景观、旅游设施、服务、主客关系以及产品价格之间相互所用的结果。
吴天香(2009)赞同并采用了苏勤关于旅游体验的定义。并指出旅游体验过程实际上是旅游者的体验过程,因此旅游体验可以等同于游客体验,二者可以通用。
从对以上概念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一是旅游体验的定义都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二是谢彦君、胡燕雯、苏勤、吴天香等都强调了对旅游过程的一种体验,旅游过程实际是旅游者的体验过程,旅游体验实际是旅游者对整个旅游过程的感受;三是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大都限定于对某个景区、餐馆(范秀成,2006)或购物(黄鹂,2009)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给旅游体验进行以下界定:旅游者通过个人主观因素与同游者、企业员工、目的地居民互动的体验以及个人对旅游企业所提供的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娱乐、景点的体验所获得的对旅行社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感受。
二、旅游体验要素
2004年,李怀兰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旅游体验因素包括旅游者个人因素、与体验相关的其他人、旅行途中的安排、旅游体验产品特性,同时这些体验要素又包含了若干子要素,并利用实证方法对这些因素设置的科学性进行了验证,具体如图2-2所示。她还认为不同的旅游体验至少包含一个客体和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两个主体是旅游者本人和旅游企业人员,一个客体是体验产品。
殷殿格(2008)认为影响景区游客旅游体验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两方面:一是体验主体方面,即旅游者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游客的旅游意愿、游客个 人内在因素等。二是体验的客体方面,即旅游景区因素,主要包括景区旅游资源条件、旅游产品特性、旅游氛围、景区旅游服务质量等。
综上可知,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过程如同舞台表演(LiYiping),舞台表演至少包含三个部分:演员、布景、剧本。在本文中,演员相当于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人员、同游者、目的地居民的互动;布景就是体验场所,包括旅行社前台、乘坐交通工具、餐馆就餐、景点游览、住宿宾馆、购物商店;剧本就是各个体验场所的体验过程;而旅行社就是导演。
三、旅游体验的内容及模型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1991)描述了一个体验内容的模型框架,他们利用两个最重要的维度对体验的一般内容进行表达,一个是体验者的参与程度,另一个是体验者与环境的关系,如图2-5所示。横轴一端代表消极的参与者,一端代表积极的参与者,交响乐听众和滑雪者分别是这两种体验者的典型代表;纵轴两端分别是“通过心智体验吸引了体验者的注意力”(吸收)和“体验者本身变成体验的一部分”(融入),看电视属于前者,玩游戏属于后者,根据这个框架派恩和吉尔莫将旅游体验分成四种类型: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审美体验。
谢彦君,吴凯(2000)认为旅游者自身所拥有的技能水平与所面临的挑战水平的结合决定了旅游者的体验感知质量,并提出一个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技能-挑战模型”,如图2-6所示。图中的OR线可以称之为一般满足线,5 与此相对的是两个扇形区域OPR和OQR,两个矩形区域Oprq和Oprq-OPRQ,扇形区域刻画了旅游者的满足程度和实现程度,矩形区域刻画了满足水平的差异。Oprq从社会角度看代表了一种低层次的满足,Oprq-OPRQ从社会角度看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满足,但对于旅游者而言只要处在一般满足线上都是高水平的满足。扇形OPR,挑战水平高于技能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往往因某种挑战有很高的成就感,满足度由此大大提高,提高的程度反映在模型中OPA所潜藏的意外满足的机会多于OAR,但获得满足的可能性在两个区域中相反。而在ORQ内由于技能水平高于挑战水平,这时旅游者往往是没有动力去参加旅游。
总结
旅游体验的内容强调了旅游者参与的积极程度与旅游企业提供的体验产品相互结合形成的四种体验结果境界,突出显示了体验的最高境界是旅游者主动参与并融入其中的审美体验结果。体验的挑战—技能模型反应了体验产品的挑战水平与旅游者技能水平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各种情境下的满足程度及满足可能性。参考文献
[1] Boorstin,D.J.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New York:Harper&Row,1964
[2] Chris Ryan.Recreation Tourism :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M].Routledge,1991.[3] Cohen,E.A.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J].Th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79(13):179-201
[4] GraefeA.R.,Vaske.J.J.A framework formanaging quality in the tourist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5] MacCannell Dean.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J].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1973,79(3): 589-603.[6] 范秀成,李建州.顾客餐馆体验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6,(3):56-61.[7] 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3):48-51 [8] 黄鹂,李启庚,贾国庆.旅游购物体验要素对顾客价值及其满意和购买意向的影响[J].旅游学刊,2009,(2):41-45.[9] 李怀兰.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0] 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4):507-511.[11] 吴天香.凤凰古城游客体验质量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谢彦君,吴凯.期望与感受: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J].旅游科学.2000,2.[1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14]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一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5] 殷殿格.基于体验经济的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研究—以白洋淀景区为例[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四篇: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伴随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国外以往快速的经济发展为日后国外对会展业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在会展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对会展业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一)国外现状
国外的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著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弗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琳〃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国外著作主要从会展商务运作、会展后续工作、前期策划和会展营销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卡琳〃韦伯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会展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克劳德〃赛尔旺和竹田一平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世博会和国际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的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重要工具。
(二)国内现状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对会展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从会展业市场营销、资源管理、财务状况和战略决策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如何做好会展营销和策划深入分析,从多方面对国外的一些成功理论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整体上形成了分析会展经济和研究会展影响的系统理论,从会展业的战略管理上进行了深层次研究。
二、简要评论及展望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上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主要对会展旅游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从政府机制、会展业发展现状、会展旅游业和其关联行业之间的关系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国家政策、政府指导方针、现有的会展机制、法律规范与会展业最新发展趋势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措施。
第五篇:文献综述(国外部分
2.国外教育救助政策及研究
2.1 国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政策
教育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的最主要途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公共品1,尤其是“扫盲”性质的基础素质教育绝对算得上是一种纯公共品。
美国在政府预算中,对中小学教育给予最优先的地位。所有符合年龄要求的儿童和少年都有免费在所居住的昂公立小学和中学的权利。联邦政府最大的一个教育拨款教育计划是“一号计划”(title one program),用于低收入的学区为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提供教学帮助,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因其家庭贫穷而降低学业成绩。2
基于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严重的教育和教学问题,英国教育当局在1967年《普劳斯顿报告》中正式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区这一概念,即着眼于创造一种教育手段,使处于“劣势循环”的地区接受教育经费的特殊倾斜和资助,并使经费配置有客观标准可遵循,以达到地区间、学校间和个体间的教育机会均等。3
1954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学校餐饮供给法》规定,全国施行义务教育制的学校(包括中小
4学、特殊教育学校等)都必须实施“学校餐饮供给制度”,即免费营养午餐和牛奶供给制度; 日
本的公共教育费用由中央政府和县市政府共同承担,每级政府从各自的税收和其他收入中支付各自的教育费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科书一律实行免费制度,费用由国库承担。5一些地方还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品和交通补助。
印度政府将全民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初等教育采取10+2 的教育体系,1年级到8年级为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不会向学生收取任何学费,教材由政府专门拨款购置并向学生免费提供。除此之外,每位学生每年还可以免费领取冬、以及春秋季三套校服。其中,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还可以有一份政府提供的2卢比的免费午餐。6
2.2 国外高、中职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政策
在印度,9到10年级为高中,9年级以上会收取相应的学费,数额根据印度各邦的发展水平及福利状况而各不相同,具体从48卢比到360卢比不等(5卢比约合人民币1元7)。世界经济论坛(WEF)最近发布的《2010——2011全球竞争力报告》表明,瑞士的全球竞争力总1 乐章.社会救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7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60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64胡承康.学校供给营养餐:日本的强国战略[J].新教育,2006(4)郭玲.从国外教育救助谈中国教育救助的再发展[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
6陈继辉.印度八年义务教育只收240元 [J].陕西教育,2006(1)
7陈继辉.印度八年义务教育只收240元 [J].陕西教育,2006(1)。按照2011年10月25日的汇率,1印度卢比=0.1280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印度的确将教育作为对学生提供的一种福利。
1排名仍居榜首。瑞士的成功得益于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重的教育体系所培养的高素质职业
人才。瑞士的职业教育救助主要是从整体上为其提供经费。在2003年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公布的资料中,瑞士的教育支出占其GDP的6.7%,而1993年职业教育经费占公共教育经费的16%,与高等教育所占的17%的份额大致相等。2瑞士将继续提高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由现在的不足1/5提高到1/4。
2.3 国外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政策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是世界上大学生资助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为了使最困难的学生获得的资助最多,并且支付的成本最小,美国政府采取了“资助包”的办法,即把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混合成一个“包”,通过一定的规范的程序协同学生解决困难,以期实现教育机会平等,扩大自由选择,培养独立精神。另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助学贷款供家庭贫困者选择。
自1977年起,英国公立大学全日制本科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均全免,学费由国家拨款支付,生活费则由地方政府根据父母的实际收入情况来决定是否支付和支付多少。20世纪80年代,活费补助实际价值开始降低,不够维持个人的生活费用,1990年,政府出台助学贷款政策,规定个人可以通过抵押贷款解决一半的生活费,另一半由政府补助或由父母支付,免学费措施仍旧不变。1999年,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公布了不同高校中低社会阶层以及弱势群体聚居地学生的比例,促使弱势群体学生积极申请并易于挑选有潜力成功的学生。3
在高等教育的救助上,日本也制定了专门法律《日本育英会法》来规范贷学金行为。日本的贷学金分为两种:无息贷学金适用于出身贫寒、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有息贷学金所有学生均可申请。除助学贷款以外,日本的大学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同时,每个学校也会根据不同的标准实行学费减免,从而来减轻学生经济上的负担。4
印度高校按科类、专业和层次实行差别收费。印度公立高校一直实行低收费政策,把高等教育视为社会福利事业,收费标准上调幅度很小,有的学校则几十年没有调整标准。5
2.4 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教育救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和贫困的关系、维护教育公平、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贫困家庭子女的早教救助问题等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玛蒂1swissinfo.ch.经济金融.瑞士仍是最优竞争力的国家.2010.9.13.国家教育发展中心.欧洲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启示——瑞士、瑞典职业教育考察报告.中国教育绿皮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7---166.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65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66刘立柱,钟磊.印度高等教育福利化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2)
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1通过对社会与经济地位都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既可以让其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其向更上一阶层流动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在社会发展方面能给出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政策的机构,世界银行(Word Bank)颁布的大量文件都指出,在与贫穷的斗争中,教育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工具和手段,依然扮演者核心角色。2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联合所作的《脱贫政策报告》(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s(PRSP))3总结道,政府部门“好的实践”就是投资于教育,尤其是那些最贫困的地区。Xavier Bonal 4则从拉丁美洲的教育和脱贫失败的实践中总结出三点反思:如果忽视了贫困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政策就不会有效;必须重视教育与社会融合的关系;学生学业上的不成功不能仅归因于贫困,学生的学习需要集体的多边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介入。
许多学者还认为,贫困救助制度和政策对于维护维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尔曼(James.Coleman)以“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来论述教育公平,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首先要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最后发展到追求教育结果的均等,并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5 李永生和高洪源认为美国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寻求推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政策设计,并将美国长期的国家政策实践体现的对弱势群体教育公平追求的脉络梳理为对弱势群体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享有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追求及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平等的追求以及由此而行成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进行补偿。6 儿童的早教对其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经济等资源缺乏,贫困家庭子女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富裕家庭的子女7,Katherine Magnuson 和Hilary Shager对低薪贫困家庭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做了研究,认为为了教育的公平,在孩子的早教问题上,必1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World Bank,1999a.Educational Change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World Bank,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1999b.Education Sector Strategy.World Bank,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2001.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Attacking Pover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World Bank, 2004.Inequalit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Breaking with History?World Bank,Washington, DC.3 The creation of a PRSP is now a prerequisite for Highly Indebted Poor Countries(HIPC)if they are to gain access to further credit.The EU has also used PRSPs as a basis for its five-year development aid programme in Africa, the Caribbean and the countries of Southeast Asia.4 Xavier Bonal, 2007.On global absences: Reflections on the failings in the education and poverty relationship in Latin Americ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7, 86–100.科尔曼(James.Coleman).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参见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9李永生, 高洪源.美国解决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政策与实践.[J] 基础教育参考,2007(3).Knudsen, E., Heckman, J., Cameron, J., & Shonkoff, J.(2006).Economic, neuro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on building America's future workfor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3(27), 10155−10162.须对这些家庭进行经济援助。1
学者Putnam 则从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角度去分析教育救助行为,认为教育救助作为一项社会投资,可以通过对受助者知识能力的训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提高生活技能,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而人力资本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2
在提出相关措施,改进教育救助水平方面,国外学者米奇利(Midegley·J)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救助的方式应更强调整体性与动态的过程;社会救助的策略应更注重那些被救助对象的参与,并重视他们的潜能发展;社会救助的策略将趋于多元化。3
在介绍国外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国内学者冯英、聂文倩编著的《外国的社会救助》一书概要性的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教育专项救助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罗列;姚建平在其著作《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教育救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总的来看,国外学者对贫困家庭的教育救助问题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做了很充分的研究,对中国的教育救助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国内关于教育救助的研究,多数着眼于决策前的政策分析,缺乏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研究。鉴于此,我们对我国的教育救助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Katherine Magnuson , Hilary Shager, 2010.Early education: Progress and promise for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2, 1186–1198.2 Putnam, R., 2004.Education, diversity,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capital.Paper Presented at the OECD International Meeting: Ras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For All, 18–19 March, Dublın.孙莹.贫困的传递与遏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1一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