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课辅导讲稿 - 副本
工区党支部党课资料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课辅导讲稿
支部书记:***
党课内容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二、准确把握科学内涵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我们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工作《决定》全文约17000字,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第一板块:(第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第二板块:(第三、第八6个部分)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三板块:(第九部分),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迭加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长远需要。主要体现在: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力的战略举措
2、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3、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
1、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
2、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三)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
(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准确把握科学内涵
全会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大势,找准方位的卓越智慧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三)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落实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必须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一)要指导实践
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文化改革发展推进力度
(二)要推动工作
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进度,明确保障措施,把长远目标
(三)要联系实际
要坚持求真务实,抓实抓细抓具体,把全会提出的原则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把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变成可实施的工作项目,对确定的目标咬住不放,对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目前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全会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2011年11月15日
第二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讲稿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讲稿
主讲:韩伯成目录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二、准确把握科学内涵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我们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与大会审议通过的《决定》。
《决定》全文约17000字,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
第一板块:(第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第二板块:(第三——第八6个部分)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第三板块:(第九部分),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迭加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长远需要。主要体现在: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1、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战略举措
2、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3、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
1、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
2、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三)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
(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准确把握科学内涵
全会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大势,找准方位的卓越智慧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三)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落实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必须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一)要指导实践
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文化改革发展推进力度
(二)要推动工作
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进度,明确保障措施,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
(三)要联系实际
要坚持求真务实,抓实抓细抓具体,把全会提出的原则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把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变成可实施的工作项目,对确定的目标咬住不放,对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目前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全会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主讲韩伯成教授系河南电视台中原大讲堂时政理论主讲、河南省党建远程教育网时政理论主讲、2009全省科学理论进基层优秀宣讲队员、全省优秀宣讲家)
第三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讲稿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面对文化改革发展新目标、新任务,全会对文化领域的队伍和人才建设再次作出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面对我们党擘画的新蓝图,我们杨威中学及时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全会精神,大家一致认为,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行业,教育系统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注重基础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学校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我们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全体教职工要以学生为中心,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沃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是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党的组织工作战线的一员,尤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很快就会蒸发掉;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事业不会有成就、个人不会有发展。所以,在工作中始终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是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做起,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创新,文化建设是源泉。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只有不断加强我们的文化底蕴,才能保证我们的发展与创新。
四是学校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扣教学大纲的内容,着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要注意减轻学生负担,注重发展学生的文化内涵。
五是在勇挑重担中增长才干。雷锋甘做“革命的傻子”,“雷锋传人”郭明义同样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郭大傻”,他们“傻”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傻”得只做好事、不干坏事,他们的“傻”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受住群众的检验,他们“傻”得可爱,“傻”得可敬。在工作面前,挑肥拣瘦、避重就轻,扪心自问、岂能无愧?当然,也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理由,但是,如果都让小算盘管住大道理,国家何能繁荣昌盛?事业何能兴旺发达?我们自己又何能有点滴的进步?沧海横流、人间沧桑——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不避危难、义无反顾,是英雄的潜质;敢挑担子、勇挑重担,有干事的雄心。也只有在攻坚克难中,才能历练非常之才、成就非常之举。也只有经过艰苦环境磨练、重大任务考验,才能在政治上更加坚定,在工作中取得实绩,在成长中突飞猛进。
只有这样,我们教育系统才能进一步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传承优良校风,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用智慧谱写辉煌的乐章,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四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课教案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课教案
一、会议概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听取讨论了胡锦涛的工作报告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中共对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中共中央全会对文化发展的历次部署
(一)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
(二)1997年十五大提出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四)2006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五年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五)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
(六)2011年制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领域,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三、《决定》的主要内容
《决定》总体框架和布局:《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第一板块——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
(一)重大意义:
从3个层次进行论述:
一是从5个方面回顾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贡献。
二是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是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二)《决定》从8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
2、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3、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4、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6、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7、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8、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三)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段话,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四)总体要求: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五)奋斗目标(6个方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2、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3、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4、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5、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6、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六)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板块——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6个方面的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
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
2、要实施精品战略,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抵制低俗之风。
3、要实施精品战略,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抵制低俗之风。
4、针对互联网等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决定》抓住“建设和管理”这两个关键环节作出工作部署,强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5、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和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等4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
第五、体制机制改革。《决定》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要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
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
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
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第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从3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三板块—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
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四、全国掀起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热潮(图片)李长春主持召开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负责人会议 11月2日,中央宣讲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在海南举行 10月19日,中国文联传达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在北京举行
五、各地干部群众畅谈学习六中全会精神体会(举例)
辽宁 :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文化发展全过程
江西九江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
海南: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
云南大理市 :增强使命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甘肃读者出版集团 :通过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做大做强
华南理工大学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对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有了更深刻认识”——中央宣讲团在深圳、江西、江苏、黑龙江、广西、新疆、宁夏宣讲六中全会精神引起热烈反响
六、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胡绳有部名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今天(十七届六中全会),可以理解为是中华民族产生文化危机、又走出文化危机的一个历史过程。
(一)走出文化危机
1、鸦片战争前后
鸦片战争前,中华文化是高度自信的。天朝大国。
鸦片战争后,国人开始意识到我们的文化是有问题的。
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不断深化,文化危机也在不断恶化:
首先认识到我们的物质文化有问题。我们也要生产坚船利炮。这就是洋务运动,体现在文化观念上是物质落后,文化先进。
甲午战争后,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制度文化有问题,这就是戊戌变法、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体现在文化观念上是中体西用——中国文化有问题,但核心价值没问题。
2、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各种方式都尝试了,还是不能摆脱民族危急,说明我们的文化有大问题了。
五四运动其主旨是彻底抛弃传统文化。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这种情绪的体现。体现在文化观念上是全盘西化。
3、走出文化危机——国民党的选择
五四之后国共两党解决文化危机的手段不同:
国民党的文化政策。主要体现为蒋介石的“历久弥新”文化观。蒋介石附庸(风雅)王阳明和曾国藩,其文化观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
4、走出文化危机——共产党的选择
共产党的文化政策。主要体现为:
第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观。毛泽东的文化观中以传统文化因素、马克思主义因素结合而成。对传统文化,毛泽东是批判主流文化,发扬边缘文化。以农民的智慧和理想去反对地主和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可以说,毛主席是基于传统反传统。如评法批儒、天下大同。
第二、领导核心的文化观。
发展是硬道理,实事求是,还没文化自觉的地步。生存压力过大情况下,难以形成文化自觉。眼中看到的更多是物质的东西。大跃进、赶英超美、四个现代化、发展就是硬道理、翻两番等都是这种情境下的产物
第三、《决定》体现了第三代及其之后领导核心的认识水平。
文化自觉——意味着我们开始走出文化危机,所谓“文化自觉”的概念就是文化的独特作用被重视了。类似的用法如“文学自觉”。我们认识到文化之于物质生产的功用,以及文化之于物质之外的功用,比如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感召力等。
(二)中华文化之崛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蓝皮书显示,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占中国GDP的5%左右。在2008—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较大幅度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速,从而成为金融危机中一抹最亮的色调。文化产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它正在成为“一把手工程”,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各省的工作重点,这意味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了过去式,现在是大家为文化搭台,让文化来唱大戏。
第一、从“文化搭台”到“为文化搭台”
第二、向世界展示“活力中国”,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
第三、红色文化活动掀起高潮
第四、向世界展示“活力中国”,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
电影:
2010年,我国在境外举办了100次中国电影展,展映国产影片578部次。中国电影展映活动所到之处,均产生热烈反响。这一年,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35.17亿元人民币;2009年,48部国产影片销往6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到27.7亿元
图书:
作为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领头羊”项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已有5年,累计助推近2000种图书走向海外。“十二五”期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还将推动中国的数字出版“走出去”,加快推进优秀出版物通过数字出版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有实力的出版企业开发海外阵地
语言: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设以来,截至2011年5月,全世界已有101个国家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深刻内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文化交流活动:
自1999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先后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举办了以“感知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
六、文化强省建设的“山东路径”(图片)
1、《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现场
2、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坊茨小镇成为潍坊市文化创意产业亮点
4、青岛方特梦幻王国模型图
七、特色文化创意----市北发展新思路
一要进一步明确我区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要按照“五个坚持”的要求,在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发展文化,自觉以世界眼光谋划文化发展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文化发展水平,以本土优势彰显文化发展特色,研究制定“文化市北”建设规划,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要按照公共服务型、产业提升型、开发建设型分类整合全区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经济、旅游结合,建设东部公共文化服务核心区、中央商务高端文化服务区、中部文化产业竞争核心区、西部特色科技演艺旅游区四大文化发展核心区域,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培育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客厅”,深入推进“文化市北”建设。
二要抓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发挥青岛文化街、1919创意园、中联U谷2.5产业园、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纺织博物馆等产业项目优势
依托百年青啤文化,充分利用其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开发建设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充分发挥优势产业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业态,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的产业集群,实现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三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公共文化主题广场打造、文化楼院打造等重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做大做优做强“萝卜会·元宵山会”等节庆品牌和“惠民巡演”、“百姓创意季”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扩大公益文化的覆盖面。
提升文化精品创作能力,推出一批体现市北特色、反映市北精神的文化艺术精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四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全区文艺人才库,培养一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展全区“基础建设年”文化战线大比武活动,切实提高全区文化工作水平。
五要加强正确引导和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总结经验、巩固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
第五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讲稿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2006年10月20日)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九大目标任务、六大工作原则和五方面具体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下面我就自己这两天的学习谈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回答的新的时代课题。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常委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谐社会建设问题。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召开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各地调研,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决定》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阐述理论与推动实践相结合,既注重从理论上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阐述,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学习的一些初步体会:
首先,《决定》是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科学判断形势、勇于面对矛盾,是正确行动的前提。《决定》坚持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全面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集中概括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6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决定》中的这句表述,旗帜鲜明地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决定》用8句话,系统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突出强调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
其次,《决定》描绘了一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构建和谐有着永远的指导意义,而且这也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契合的,从《决定》中的一系列新提法,可以看出六中全会的主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把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变成一种制度,提高到制度化水平上”。
《决定》从完善民主法制、致力“共同富裕”、保障民生之本、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全民素质、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天蓝水清和构建和谐社会九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决定》中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这类的新提法有:“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等等。这些提法所反映的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决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作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通盘方案的“六个必须”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衔接、交错的。“以人为本”是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高原则;科学发展观则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红线;其他四个方面,涉及到发展、改革、稳定、执政等各个方面。
第三,《决定》给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图”
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决定》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5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决定》强调,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并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等4个方面,提出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针对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决定》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就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6大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决定》着眼于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观点,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决定》从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3个层面,就完善社会管理作出了7个方面的部署。《决定》突出强调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等,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管理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
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决定》从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对统一战线等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的蓝图。
第四,《决定》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宣言书
《决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提出,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
《决定》第一次鲜明提出“社会体制”的重大观点,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是《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要求,更加明确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
《决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观点,把和谐文化建设提升到了新高度。《决定》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次明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次提出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第一次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第一次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第一次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第一次提出“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
《决定》中的一个个新论述、新思想、新举措,预示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为了更好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伟大实践,我们要在工作中做到四个紧密结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把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与完成阶段性社会和谐的任务紧密结合,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把党的领导与社会共建紧密结合,形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以上是我学习的一些粗浅体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