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9:4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国家和公民。

从国家的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是通过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世界文化的交融使软实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软实力的作用已渗透到各个方面,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博弈对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起着关键性作用。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十分重视对于软实力的建设。上海能够举办世博会以及世博会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不但惠及经济层面的硬实力,也会带来间接效益,尤为突出的便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为展示中国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世博会的价值有四个“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它对于中国的展示,既是国家形象的宣传,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国借这次世博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载体,充分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成果和中国城市的美好生活,为未来带来信心,给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从公民的角度设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是通过提高公民素质,发展社会文化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名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30强的许多优秀项目,如以“世界情、中国心、华侨城”的主题而拓展多元化经营的华侨城集团;以“给我一天,还你千年”作为主题而成功开发南宋文化资源、打开广阔市场的宋城集团;以“产业曲江,文化梦想”为旗帜,追求全方位共享城市文化空间的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园等,莫不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商业模式、社会共享的有机结合而逐步壮大起来的。长期以来,国外动漫一直掌控着我国市场的主要份额,国内动漫产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打破了这种格局。该动漫片自播出以来,已生成了4亿元左右的经济效益;“喜羊羊”身后的产业链也是枝繁叶茂,衍生品的种类从图书、玩具、服装扩展到了文具、日化,乃至食品、手机、QQ等,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艰巨任务的重要意义、发展道路、“双百”方针和基本原则等均作了精辟的论述。这无疑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再次强调与理论升华,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创新力、生产力、凝聚力等,都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要素。而提高国民素质则是发展一切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任重道远,但只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与改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定会发扬光大。

第二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浅析形势与政策12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浅析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 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普遍较低,构建与创新存在诸多困惑。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文化范畴。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凝炼优良校风,创设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正确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全员性等原则。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内涵式发展正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大学发展重要标志的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其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它对师生观念的生成、思想的形成、人格的养成及发展成长至关重要,因此能否准确、完整地把握它的内涵与特征并全面推进其建设,就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管理中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何为文化?从广义讲,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从狭义讲,文化则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人们在文化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普遍公认的意见。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

大学不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要素上的保证。校园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属社会的先进文化,它对社会文化必须具有超越性。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校园文化与其他社会亚文化的关系来说,校园文化源于社会文化又不同于其他社会亚文化,对于社会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和无法与自身相容的文化,校园文化就像一张过滤之网,以其广大的排斥力和吸容力兼容并蓄,在冲突中创新文化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二是从校园文化自身来说,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体现在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持续发展能力上。文化创新是文化持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氛围。

续发展的前提,创新强调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完善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超越性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超越性,它根植于社会政治经济、根植于社会大背景当中,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敏感点,其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不断探索与尝试,已初具规模,初有建树,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理念、机制和效果等方而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5]

(一)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精神。日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相当一部分大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当作不需要专业、不需要能力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部门成为消化富余人员的大户。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表现。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二)大学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者群体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目前不少大学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来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仅当做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多地将大学教育视为投资或机会。目前的工作机制使大学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未能形成合力。极大地制约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总体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根据清华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2002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和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历年的《大学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等情况分析。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关心政治(接近50%)。(6)价值取向呈多元状态。理想倾斜和信仰迷茫的现象比较普遍;价值观念核心明显地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方向偏移;实用主义比较流行等等。

谐。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大学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既具有共通性,又有体现办学特色的个性;既体现理性、探索、实证、客观的崇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又体现自由、宽容、平等的学术环境和精神氛围的民主精神,既体现进取、开拓、勇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又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使人的主体精神得以真正确立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的困惑或误区己经到了需要加以思考和调整的时候。如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机制和方式方法再不创新和调整,我们将在困惑和误区中越陷越深,最终使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日标。[7]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

理念先行是搞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校园精神的重要前提,是较之硬件建设更难、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理念先行,就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把校园精神之魂,实实在在统领和体现在学校各种行为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积极倡导、大力践行,使校园精神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所被社会公认的大学,其声望和地位不仅仅在于规模、学科层次、资金投入等物质文化层次的办学现状实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校园精神上,体现在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声名远扬的校训,严谨的校风和学术氛围,以及形成的价值观念等深厚的、特定的大学校园文化底蕴上。纵观高校发展史,每所成功的大学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它所体现的氛围、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决定着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命运,是大学发展的大脑和灵魂。

(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

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大学内部结构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部分组成。管理者群体在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层次、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上发挥导向性职责,要理清创新理念,明确工作定位,进行制度保障,建立起高效率的行政服务系统。教师群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它还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传播者,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体和工作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充分发动、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

(三)运用创新精神建设校园文化

建设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更需要

现实的再造与创新。只有在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培育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学校的发展才有希望,才能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

1.理念创新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应当立足于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着眼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传统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以及新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问题;研究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的凝炼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兼容并包、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固本抑末,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健康的积极的文化,使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示范区和辐射源的问题。

2.机制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应当在机制上下功夫,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大学的制度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机地衔接起来。建设创新大学校园文化,要依赖制度的保障。在认真研究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的决策、管理、议事、协调、指导、考核制度,对人员、课堂、各种讲座、论坛、社团、网络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创新大学校园文化,要依赖工作机制的创新,要研究党委、行政系统和工团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建立日常管理、调查研究、检查评估等工作机制,形成效益综合、协调运转、良性循环的规范化工作态势。内容创新。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及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亦日趋多元。[10]这使得大学生的生存和成长环境就发生极大的变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如何塑造校园文化新的内涵和新的外延,等待我们深入研究。

结束语

大学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塑造和铸就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并不断创新,从而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只有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在以人为本的精神统帅下,发展各自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形成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困惑才能彻底解决,大学教育才能迎来一个真正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试论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

[2]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策略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与政策论文)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同时可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经济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它不仅仅是一次经济过程,还是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的一次深刻转变。然而,现如今,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价值观念纷至沓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存在主流价值观缺失,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与协调作用不复存在的现象。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确定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一中社会意识。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经济活动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隐性作用。实践检验真理,真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显得极为重要。从宗教改革、新教发展,宗教思想对人们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束缚的减弱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即可看出思想解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样的,当现代经济的发展愈发理性时,正确的、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在解放思想以及引导人的活动上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奋进,自强不息,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法制健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性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要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社会扶智扶资、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多年来农村公共事业欠账多、包袱重,不仅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影响到农村、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持和有力帮助。要防止有关部门无动于衷,或者借机向农民伸手。新农村建设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要按照农民的意愿,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速度可以有快有慢,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都必须有所作为。千万不要搞一个模式,不要搞一刀切。

㈢、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第五篇:izouzou形势与政策课程 文化建设 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素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为我们深入全面的了解国内外形势、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提供了一条良好的渠道。本学期学校为我们开设了《形势与政策》第三期课程,这一期的内容主要是文化建设。通过学习一期课程,我对党中央提出来的文化建设有了非常深入且全面的的了解。

文化,既是人类精神价值的体现,又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4年报告提出:“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 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国家需要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

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多样文化的巨大冲击。有些人是非不明、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有的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少数党员干部信念动摇、贪污受贿,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应该不断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保持民族性、自主性,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切实有效的建设和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一下三点:

首先,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制度安排,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梳理现有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并时时刻刻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以此作为发展事业的根本性目标和依据,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为他们提供富有特色、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其次,要不断改革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拓展文化传播流通的渠道。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高文化的生产传播效率。同时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努力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最后,正确处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加强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既要摒弃民族虚无主义、食洋不化、盲目西化,又要防止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孤芳自赏、排外惧外、封闭保守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观念,要学习各国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与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来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作用范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下载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有感 经过这一学期五节课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新的了解。 首先,五位老师的课堂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

    形势与政策2017[范文模版]

    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一) 1【单选题】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为什么聚焦全面从严治党?(D) A、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 B、神话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 C、解决党内存......

    形势与政策

    一、科学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 科学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坚定反腐败信心的基础。形势判断不准确,不仅会影响人们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还会影响今后反腐败斗争......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反腐倡廉是富国强民的重要之举 读《“反腐:呈现四大趋势”》有感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班 级: 12级机电创新班 指导老师: 完成时......

    形势与政策

    成绩 论文题目: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反腐形势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教师: 院 系: 年 级: 姓 名: 学 号: 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反腐形势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毒瘤。它损害......

    形势与政策

    一、 大学生应当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

    形势与政策

    践行伟大的“中国梦” ——《形势与政策》学习感悟 2015级环境工程 毕研栋 在本学期学习《形势与政策Ⅱ》课程中,我详细了解了专家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分析,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发......

    形势与政策

    关于2012-2013学年《形势与政策》 考试安排的通知 各班级 现将2012-2013学年《形势与政策》考试安排如下: 一、命题范围 1.本学年发放的《形势与政策》、《学习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