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提纲

时间:2019-05-13 09:3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提纲》。

第一篇: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提纲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提纲

刁正富

一、会议概况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2.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3.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4.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二、会议主要精神

1.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2.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4.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5.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6.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8.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9.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0.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1.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12.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13.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14.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15.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16.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17.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18.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三、抓好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

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后,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对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出具体安排。中共中央认为: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全力做好工作。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一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工作提出了要求,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全会必将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3.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重大、内涵丰富,就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部署、重要举措。推动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需要广泛深入、扎实有效的宣传动员。要全面把握全会基本精神,大力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宣传阐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要求,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要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报道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解读,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

4.落实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必须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文化改革发展推进力度。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时间进度、保障措施,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要坚持求真务实,抓实抓细抓具体,对确定的目标咬住不放,对认准了的事情一抓到底,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四、要联系油田发展实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与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相结合,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行为规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培养过硬的队伍素质,弘扬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创造和谐氛围和优美环境。江汉油田的企业文化建设依据行业性质和企业特点,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围绕增强干部职工的进取精神和全局观念,突出抓好团队文化、创新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学习文化的建设;归纳提炼为江汉油田企业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构建成为与生产经营相协调、具有江汉油田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加强企业的历史、品牌、产量、质量、管理、人文形象、精神风貌等多方面的宣传、培育。其关键的任务就是要打造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企业没有竞争力,企业就不能长期生存。如果企业不能长期生存,那么,加强企业历史、品牌、产量、质量、管理、人文形象、精神风貌等多方面的宣传、培育就毫无意义。

那么,怎样打造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纵览国内、外一切成功企业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概括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要把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二是要培育企业文化;三是要培养造就一支企业家队伍,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把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

国内、外一些著名的经济理论专家共同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要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必须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积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在不断的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不可模仿性的隐性知识等。据统计: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已有40家(包括我们熟悉的福特、微软等)公司都先后进入了建立学习型企业的轨道;我国的宝钢集团、海尔集团、大庆油田和我们江汉油田等有影响的大型企业也开始注重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地培养和积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一,正确认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所谓把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改革、完善企业原有的组织,善于不断地引导员工学习各种与本企业有关的相关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这里的学习不单是单纯的看书、办学习班,而是在系统研究项目和产品的过程中的学习。注重掌握原则:一是要全员学习,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二是要全过程学习,做到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三是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要重视团队的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让员工团体在学习和工作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让员工团体在学习、工作中不断的与时俱进地积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随时准备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必须强化企业组织的学习机制。学习机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促使每个员工通过内部的互相学习和积极吸取外部的文化科学新知识,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加速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强化企业组织学习的机制方法主要有:一是要建立基础网络,为公开的组织学习和交流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使组织学习活动建立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二是要建立广泛的沟通机制,使职能部门、项目组织和组织以及成员之间、经理层和各部门、经理层与员工之间都能进行及时交流,特别要使决策层能获得来自各方面的真实信息和宝贵建议;三是要通过定期的培训带动学习,通过培训激发员工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并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四是促进员工的合理流动,通过员工的流动,消除组织的惰性,焕发流动员工在新环境、新岗位上的学习、工作热情;五是要让学习成果共享,让受到培训的员工介绍他们新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变一人学习为大家学习,一人进步为大家共同进步,一人提高为大家共同提高。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虽然核心能力并非存在于单个人中,但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是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而人才则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因此,企业核心能力对人才有高度的依赖性。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少文化科学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一些企业平时不太注重人才的积累和储备,对教育、培训和管理重视不够,对人才这一特殊资源的增值、保值意识薄弱,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在此有必要特别强调几点:一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意识,形成“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基本观念和学习、工作习惯;二是要发挥政策效力,将“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特别要注重培养高、精、尖学科带头人、管理带头人;四是要注重大人才观、重学历,但不唯学历,让一切爱岗敬业的人都有用武之地,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注重培育建设企业文化

从形式上看,似乎企业的竞争或国家的竞争是产品、劳动和科技的竞争,但实质上,确是企业、国家文化科技的竞争。因此,企业在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要树立,“今天的企业文化就是明天的企业经济”的思想。

首先,要精心培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虽然不能被明显的、直接的简单的看到和触摸到,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却能渗透在企业的一切领域中,成为企业综合能力的中枢神经系统,并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出者和指挥者。看,大庆油田之所以成为大庆油田,年产原油长期保持在5千万吨左右,就是有“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企业文化在长期地发挥作用;咱们江汉油田之所以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也得益于有“苦干、快上、自立、自强”的企业文化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一个企业最高的理想信念,是凝聚企业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长期自觉为之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动力源泉,也是促使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对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建设是事关企业形象、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所以,我们要从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高度来积极地培育企业文化。

其次,要培育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的企业道德文化。由于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因此要树立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新要求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地构建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的道德文化,培育“重质量、贵诚信”的企业道德文化。

再次,要培育内涵丰富、广泛认同的企业形象文化。在现代企业竞争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取信于市场和社会的首要内容。一是要塑造推广企业视觉形象,鲜明地体现企业的行业特色、质量特色和文化特色,强化外部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度,激发广大职工的荣誉感;二是要设计塑造推广企业品牌形象,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三是要充分借助广播、电视、电影、报纸、多媒体、网络、产品说明书、形象代言人、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通过他们不断地、经常地、反复的把企业形象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世界各地亿万人民的心中。

《三》、注重培养造就企业家的精神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需要各种资源,然而有一种资源是难以在市场上买到的:它是存在于打造者身上的“企业家精神”。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就是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的能力的人。”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说:企业核心能力内部形成机理是:企业家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经过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它起着熔铸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作用。

第一,要塑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这三种精神是对当代企业家的基本要求。由这种精神就可以延伸出团队精神、学习精神、改革精神、勤奋进取精神等各种精神。如果没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既不可能产生核心技术专长,也不可能高效率地组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如果没有企业家的敬业精神,企业就不能树立远大目标,并在其目标下进行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奋斗,就不可能使企业员工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旺盛的工作热情,企业也难以应付各种阻力和困难的环境,难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快速成长;如果没有企业家的合作精神,企业则不可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更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团队,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战略联盟。

当前,我国不少亏损企业就缺乏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由于企业家精神的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精心培育和激励我国的企业家精神。

第二,要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家精神有一个良好的形成环境。重点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发挥懂事会、监事会、经理以及股东大会在生产、经营等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既使企业家精神能得以有效发挥,又有权力制衡的约束与推动。要理顺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净化社会空气,使企业家有健康的产生、生存、发展的良好空间。要提倡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的敬业精神,创造人人拼搏进取的社会环境。要破除贪图安逸、满足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先进理念,用企业家创业有功、创业光荣的社会风尚替代拿钱混日子的思想。

第三,要加强企业家的个人修养。企业家的职业决定了他是一个全方位的管理者,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的个性、文化基础、知识面、工作作风、气质魄力、决策方法、理想信念、人际关系等无不对企业的前途命运、员工的精神面貌、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家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现在我国不少大中型企业,包括咱们江汉油田都已在副科级以上干部上任前或上任后进行相关知识的外培、内训,拓宽他们的文化、科技、人文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领导艺术,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另外,还要注意发挥企业家的群聚效应,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家精神发扬的特殊产生集中环境,如美国的硅谷、中国北京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武汉东湖经济开发区、光谷等等,都是通过产品间的连接通道和企业家的群聚效应,企业家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互相影响。在那里,既有好的管理制度,又有相对好的相关专业知识、技术、文化氛围;既允许人成功,也允许人失败,允许人才流动;既有大学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又有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广泛支持。因此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事业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必要的支持。

综上所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是一项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坚持把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坚持培育企业文化,坚持培养和造就一支企业家队伍,我们就能够快速有效地、与时俱进地打造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只有真正地打造好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既有出发点又有落脚点。

我们老同志有一个好传统,即:既注意抬头看路又注意埋头拉车。抬头看路就是要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埋头拉车就是要坚持和支持按照油田企业的特点和局、处党委具体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抓落实。为紧密联系油田实际,创造性地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文化缺失现象之我见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文化缺失现象越来越发严重,不仅我们的文化产业、母语、传统节在遭受着外来文化的侵蚀,我们国人还在漠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慢慢地被西化,文化缺失值得我们深思!关键词:文化缺失、母语、传统、端午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说: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然而就我来看,现在的中国不仅没有令那些先辈的文化更加繁荣璀璨,就单单是守住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已经是一个大难题了。没有继承何来发展,没有巩固,何来加强。众所周知,我们的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每每谈及此事,我想我们国人心中都有一份难以名状的伤痛。可是我们无法反驳,甚至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好好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没有把它当做一项名族的财产,我们的纪念方式也只是限于吃几个粽子,偶尔有的地方会有象征性的龙舟比赛,我们的纪念方式如此单调、简单,可我们还在简化,还嫌麻烦。可同样受益于华夏文化的韩国却将其当做一件举国盛事来做,规格丝毫不低自己国内的任何一项重要节日。甚至日本纪念端午的方式较之中国也毫不逊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我们无话可说。当韩国把端午节拿去申报文化遗产时,我们的政府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端午的地位一下子与五一、十一平等了,我们平常从不放假的端午变成了节假日,政府给了我们纪念的时间。但从行政学上来说,没有几个政府的政策是超前的,它往往都是滞后的,我们有了问题才去解决。中国政府永远都在滞后,我们的高铁出了大事故,我们开始了问责,全国大检查。贪官落马了,我们开始揪他的尾巴。为什么当文化缺失了之后,我们开始救赎,我想可能晚了,当我们习惯于平淡的纪念方式,一个慵懒的节日纪念后,可能谁都不愿去破坏自己的清闲。

话说要是哪天清明节也被别国申报了文化遗产,不知道多少先祖会在天堂唾骂他们的子孙,又有多少子孙无言以对。中共十七大主讲文化,有了这么高规格的宣传,势必这段日子我们的政府会想方设法提醒公众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我希望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开始,而不是一阵风拂面的吹过。讲到保护文化,不得不提到法国。法国的母语是法语,可身处欧洲大陆英语自然也是他们的主要语言。有了法语底子学英语其实是很快的,英语中的有的单词就来自法语,虽然不及英语庞大且不断扩增的词汇库,法语的美丽却是为世人所公认的,当然语法也比英语复杂好几倍。当一个法国人说惯英语,见惯英文之后,可能他也渐渐淡忘了自己的母语。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反方便国际间的交流,往往会采用双语的路牌等一些措施来帮助国际友人在本国内出行。中国则往往是中英双语,法国以前也是法语和英语一起标注在站牌等上面。但当法国政府意识到自己国家的母语正在遭受侵蚀时,他们用了个看似很强硬的手段。把路牌上的法语用超大字体显示,英语则在法语下面用很小的字,有的甚至干脆不用英语标注。法国人之间的交流没特殊情况最好尽量用法语。因为他们始终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是他们的优秀文化,我们到法国看的是法国的本土文化,想听的应该是法语,要是英语,那你大可以去其他英语国家。我想在我上大学的日子告诉我的是,我们的母语,也就是国语课,在大学的地位低得可怜,一般也只开一学期,修完学分就扔了。每个人的认为自己的国语早已不需要再教了,我们不是小孩不需要牙牙学语。可大学毕竟是文学的一个提升阶段,有谁能说自己通天晓地、四书五经烂熟于胸,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呢?没错,我们的母语文化也在缺失,英语文化大行其道。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真是有时有点可笑,人们常说上海看全国其他都是乡下,北京看全国其他都是地方。上海浦东那个样子一看就是发达国家浓缩版,中国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走过的路,我们不缺硬件,现在我们缺软件。外国人到中国来,看的是你的传统文化,不是高楼大厦,要看高楼,东京、纽约、伦敦哪个不比上海更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正视我们的文化,继承并发扬好它,文化缺失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篇: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耍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专家解读六中全会公报 前所未有重视文化创新创造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指导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是公报最大亮点,同时字里行间体现出对文化创新创造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是继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5年底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以来,中共对文化体制改革所做的又一次国家层面重要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表述是公报最大亮点,将国家重大战略推向新的高度,并细化了部署。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文化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却不相称,全会做出的部署意味着中国强化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的自我意识,理清了以经济强国推动成为文化强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重的思路。

从公报内容分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提供思想支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赖于全面提升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就文艺创作来讲,不应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创造更多反映真善美的文艺作品。

公报对文化创造、文化创新的强调非常突出,文化创造有关表述在文中出现7次,包括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等。

有关文化创新的表述在公报中出现5次,包括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等。

公报对文化创新与创造前所未有的重视,说明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的国际形势下,中共高层认识到释放普通民众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性,文化的供给不应局限于行政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而应该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重视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使当前的文化市场产品更丰富、更具竞争力,这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公报突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强调文化发展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这与追求文化创新创造的思路相互印证,相互推进。

与以往相比,公报关于文化领域相关理念的表述更准确,指向更明确。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相关概念虽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表达更准确。又如公报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意味着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将更加重视市场和企业发挥作用,机制更加灵活。

瞭望:十七届六中全会意义堪比延安文艺座谈会

书写“中国史诗”新篇章

十七届六中全会聚集文化议题,其意义堪比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2011年的北京,让权威受访专家感觉到类似1942年延安的气息。在其看来,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聚集文化议题,其意义堪比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此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通观10月18日发布的全会公报,在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研究者看来,其最大亮点是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文化立于时代潮头

回顾新时期历届中央全会,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其主题多次涉及经济、政治建设的会议,也包括社会建设内容。文化方面涉及核心内容即精神文明、道德作风专题的也曾有两三次,但把文化作为生产力来做专题系统研究讨论的,这次六中全会是第一次,意义非凡。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7年,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此次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对本刊记者说,此次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清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方面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既符合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也顺应了改革开放新阶段公民日益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要求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说,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研究。一是经济发展,另一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二是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中国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就遇到了一个文化强国的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清泉也表示,经济文化全球化冲击、高新科技日新月异、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的严酷现实,已经容不得中国在文化发展建设方面固步自封、稍有迟疑。在张希贤看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只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中,书写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未雨绸缪。

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徐清泉表示,本次全会亮点纷呈,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发展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再次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命题。

在齐勇锋看来,“文化强国”至少应包括如下标准:

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精品节目。

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8%~10%,形成一批世界级、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文化传媒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引领潮流,在世界舆论的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文化艺术人才辈出,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流派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创新的生动活泼局面。

文化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从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我国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尴尬局面,实现从国际文化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各项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前述标准衡量,目前现实尚不容乐观。联合国发布的《2010创意经济报告》中指出,中国创意经济产品出口在近些年来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在创意经济服务业出口方面没能排进全球前十。

“中国已经是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齐勇锋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对本刊记者说,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多项优势,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适合文化发展的经济环境比较成熟,经济转型过程中对文化的需求比较大;二是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发展的资源条件比较好;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摸索出了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改革发展经验,也可以应用于文化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分析,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但资源不是生产力,转化成文化产品需要经过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和创新,使之能为全世界广泛接受。“一个文化强国应该具有吸引全世界按其文化理念自觉遵循的吸引力,为世界树立楷模,在文化的关键领域作出贡献。”

“中国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在构建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我们还应构建起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够被全世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这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挑战。”张晓明说。

文化探索前期经验

受访专家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成果,这为本次全会开启的新局奠定了基础。

齐勇锋表示,十六大提出文化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商品属性,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开,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依据。经营性文化产业进入市场,公共文化加大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这样的探索非常有价值,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突破。”

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齐勇锋说,据此,在文化领域推动管办分离,在影视制作,发行、院线、演出、新媒体、娱乐业等行业开放准入门槛,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文化社会化发展的生动活泼局面。

近年探索经验还包括,在文化管理方面,适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逐渐打破了条条管理、资源分割的局面,很多地方把文化局、出版局、广电局甚至体育局、旅游局合署办公,组成一个大文化部门,有效解决了多头管理的问题。

在文化投融资方面,过去文化主要靠政府投资,现在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开始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初步改变了过去文化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欠账过多的问题。

从2004年起,中国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5~7个百分点。2009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文化产业全年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电影业主流院线的票房收入同比增幅达42.96%。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中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2010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5%,有的甚至达到7%。走向文化自觉与自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此次全会对于中国文化事业乃至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强大力量,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更加重视文化的推动力量。

张希贤说,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从传统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最少需要200年。前100年,是1840年至1949年,后100年是1949年至21世纪中叶。“面对两百年的文化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金元浦说,历史上,西方大国往往通过军事和经济上的征服取得大国地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要通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以中国式的文化发展塑造中国特色文化大国形象。

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金元浦说,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向西方学习,文化自信不足,这是国家落后、被动挨打造成的。今天,中国人要找到自信,以更豁达、开明、宽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要深入发掘和研究中国自己的文化,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乃至文化强国、文化自强的科学命题的提出,对于我们从根本上纠正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重树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徐清泉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大力推进文化发展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客观上与激发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和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自觉、自信尽管可以激发培育,但更需要依托于实现了文化强国目标的文化自强。”

10月16日,日本《朝日新闻》题为《中国目标直指“文化强国”》的报道说,中国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旨在通过提升软实力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张希贤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铸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遵循综合国力和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一点是综合国力的国际文化影响力,第二点是民生建设的国际文化影响力,第三点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四点是制度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穿透力。

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在张晓明看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外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刘海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大基本要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个论断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所谓“价值”,系指“意义”或“积极作用”。社会主义价值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集中概括。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以社会主义实践为客观依据,认识到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的价值。从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中,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由衷地作出了“社会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价值判断,并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社会主义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表现在方方面面,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但是,只有“核心价值”才是决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素。围绕“核心价值”形成的各种观念构成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形成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加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视野内,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类解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具体化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以形成和展开的事实基础。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发挥的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使社会主义从一种思想和运动凝结成一种文明和价值。四大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战争与革命”的岁月,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领导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的历史任务。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的理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共产主义将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它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近代以来百多年的探索,使人民切身感到,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因此,需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搭起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于是也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既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时也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以此作为共同理想,必将产生激发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但不否认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能动作用。列宁甚至说,唯物主义者最“唯心”。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前面冠以“中国特色”,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高度统一。

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能够克服艰难险阻,排除内忧外患,其内在动力源自数千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从“地方史”逐步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也使中华民族精神从人类文明的宝库中汲取了营养,获得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避免“全盘西化”引发社会动荡;开发和展示时代精神将有助于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构筑的精神家园中,社会主义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行为规范,道德要解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这一道德不仅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而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社会主义道德必须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准则,回答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从这个角度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反过来,只有透过社会成员的言谈举止,才能体察其内心深处的荣辱观;通过荣辱观,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着力提高人的素质

说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社会要由全新的人构成,因此,人的素质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种革命的实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是培养工人阶级彻底革命的意识。

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要求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才会产生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真正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并发挥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转化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才会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进入新世纪,中国已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步伐的新的征程。在这个发展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间“文化”、“价值”之间的竞争较量也日趋激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诸多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破解难题,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意义必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作者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工业、建筑、通信、会展、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应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动力。文化产业是内容加载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及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有利于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要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产业业态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新变化、新趋势,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专精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消费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建设完备的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手段,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政策,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以公共服务为支撑,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区域性、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文化产业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着眼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文化强国事关兴衰 须落实八条内容 文化强国势在必行

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重大战略目标郑重提出,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化强国事关兴衰

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物质硬实力,一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苏联解体就是不打自败的例证。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美国叫板,常令西方寝食不安;其经济规模、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等在当时的世界也算是比较先进的。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物质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主流价值观已被扭曲或失落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文化的渗透。

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偌大的中国急剧衰败、不堪一击。为什么?追根溯源,首先还是思想文化的落后。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心胸大开阔、精神大振奋,资产阶级才能完成自己的革命,有了科技大跨越、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大开拓、军事实力大扩张。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到19世纪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僵化,致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落后,乃至龚自珍才有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此沉闷、保守、僵化、封闭的国家,尽管经济总量仍然排在世界前列,但它是无法战胜文化先进、野心勃勃、锐意进取的西方列强,不得不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结局,乃至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践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忧国忧民之士担心中国在20世纪会亡国灭族。

20世纪过去了,中国不但没有亡国灭族,反而逐步走向富强。为什么?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精神风貌。由此,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强国任务紧迫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国家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面对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发展壮大,国际社会羡慕者有之,高兴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担忧者有之,想搭顺风船者有之,想制造麻烦者有之,想围堵遏制者也有之。如何制定明智的国际战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效地应对危机、化解风险、广交朋友,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亟需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占领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平均在1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25%,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有研究者统计,美国广播和收费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约56%,其收费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约85%,其电影票房的收入占世界电影业的收入大约55%。美国文化产业的收入,早已超过了它发达的军火工业收入。如此强大的文化产业,必然为传播美国的思想文化提供强大的载体和平台,使美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双双获益。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还不到4%,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非常不相称。无论我们的思想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它的传播和影响都会很受局限。这就使得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从国内情况来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制定和实施恰到好处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更好地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必须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面临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浩繁的国内改革攻坚,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综合国力就不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文化强国自信在我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自信。

这自信,一是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受历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中国传统文化难免有糟粕和迷信杂质,但其主体内容确实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内容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以及“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等,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思想情操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

这自信,也是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魂。正是在这个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步于四分五裂、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战胜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围堵、绞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又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之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为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这个魂为我们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锐利的思想武器,可以使我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正确地辨是非、权利弊、明善恶、察优劣、分主次、导思潮、御谬误、扬正气、振精神、择战略、制规划、统全局、不断开拓新境。同时,这个魂可以帮助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等。

这自信,还得益于改革开放为我们更广泛更充分地学习借鉴别国优秀文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世界各国虽然受政治制度的左右和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的认识和所取态度各不相同。但是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任何先进民族都是善于学习的民族,任何发达国家都是善于借鉴别国经验的国家。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都是以善于学习而著称的。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理应有更宽阔的胸襟、更高远的目光,敢于宽容差异、包容多样,善于兼收并蓄别国之优长并进行创新超越。

总之,文化强国的自信,是源于对“根”的尊重和扬弃、对“魂”的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文化强国志在必得

如下八条落实之日,就是文化强国实现之时:

一是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需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其水乳交融地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切实搞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大力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着力推进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使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协调、相映成辉,报道真理、揭示真相、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引领正风;着力推进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是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不断加大对文化软实力平台、载体、传媒、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占领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

五是加强国际战略和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的措施,使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独立自强、正直守信、尊重人权、文明睿智、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等优秀品格成为中国形象的指代词。

六是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外交战略的需求,及时组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重大课题攻关,并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学术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等全方位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七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只有经济蓬勃发展,才能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建设队伍、开展研究、更新平台、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和扩大影响力;只有各项政策都能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文化理论主张、理想信念、核心价值、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精神宣传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欢迎。

八是要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文化建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要使文化发展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相协调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首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约4000字,对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纲领性部署,并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是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来,“文化”命题首次成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公报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首次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分析,以前我国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停留在探索阶段,思路和方式都欠成熟,政府的主动性也有待提升。此次中央全会召开意味着,中央层面将大规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公报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解读】提出“文化强国”的概念,说明今后我国有两个工作中心: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双中心”。文化建设也因此成为政治任务,这将引领社会工作重点的转移,意味着相关资源的配置将会更加完善来进行文化建设。

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所遇到问题包括3个:从经济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正缺乏文化支撑,国外很多经济表现形式都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国际经济竞争来实现的。

从国家角度看,强国要以综合实力为主,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支撑从大国到强国迈进。一国竞争力很大程度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表现。

从国内社会发展角度看,此前我国着重经济发展,现在需要解决文化的丰富性、创造力、调整文化关系来处理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文化的综合考量,不仅是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总量、规模、形态甚至质量上的提升,还涵盖了对文化凝聚力、感召力、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等一系列直接关系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追求。

目前的差距是:我们以往只是局限于对文化事业产业做大做强方面的数字指标的追求,对于做大做强的同时是否能够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是否可以直接带动全面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却缺乏深度的联动考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公报摘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解读】从目前看,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还差得很远。应该改变党对文化的领导方式,由党领导各个文化管理部门,各部门执行职能管理市场,由市场去支配企业行为。

政府职能需要转变,目前主要问题是不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干涉文化发展,而是按照传统的权力支配规律管理。既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政治责任,说明需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并为文化产业做好服务,而不是不按市场规律进行干涉。

政府需要从控制走向服务,但并非完全放手,需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创造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

之所以提高到政治责任的高度,是因为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文化如果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国际政治地位就必然受到影响。文化要重视竞争,一方面要开放市场,同时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

此前,我国的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以经济和环保为主,现在纳入文化元素,说明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但此举并非忽视经济,而是并驾齐驱。目前我国文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各个领域都需要建立具体的考核标准来深化改革。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艰巨

【公报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解读】强调文化安全是近年大势所趋。近年来,中国在文化知识产权和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而此前,我们国家很少意识到文化涉及主权和影响力。我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文化竞争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多种价值观中能否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当今的冲突不再是军事进犯或意识形态冲突,而是文化和文明的冲突。现在的“文化帝国主义”不是传统帝国主义的军事入侵占领领土,而是一种文化的渗透,即价值观、思想、理论等的渗透。文化安全说到底就是要保持文化主体性,不能让外来的价值观消解了自己的文化,对自身文化前进方向要有清醒的认识,保留主体性和话语权。

现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重大。目前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部分西方国家和对中国持不同意见的势力和力量,对中国提出了“松土工程”,试图用西方宗教文化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松土”。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有所影响,社会和党内极个别腐败分子偏向西方政治文化,可能危及社会动荡和稳定。再次,西方文化影响下,容易产生中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首先需要维护政治文化独立,因政治文化涉及执政地位和社会稳定。其次要增强文化凝聚力。4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公报摘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解读】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主要是指正在进行的转企改制,这需要转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转企改制,打造市场主体,政府应该从办文化转为管文化,就是把企业放开,切断企业和政府的关系,要从管体制内的文化走向管社会的全部的文化,就要把所有的文化机构一视同仁,用市场规则去要求。政府要约束行政执法行为,才能给企业发展空间。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文化政策。

转企改制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它必然会给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带来内部调整、消化、磨合的阵痛,期望这些单位马上产生经济奇迹,肯定不现实。单位转企改制后如何搞好投融资,如何实现成功上市,这的确需要获得金融领域的大力支持。在国家目前鼓励发展文化金融业、鼓励跨区域跨行业重组的利好背景下,这些单位更需要拓宽发展战略思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公报摘要】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解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求以市场竞争为主,具有创新力、创造力,利用新技术。目前我国已形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雏形,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内容方面仍缺乏品牌、龙头企业和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个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单凭体制内文化条块分割,很难适应现代文化产业营造跨界融合式生态环境、打造全能化产业链的实际需求,只有适时破解文化与非文化之间、国营与民营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形成文化发展的联动合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才有望逐渐建构成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公报摘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解读】文化自觉是指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固有文化、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短处,也要正确意识到外来文化的长处与短处。要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而是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正确理解传统文化,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过分自卑。自觉看待我们在当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外来的优秀的文化,体现时代性,保证民族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

【公报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解读】中央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要用它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现在各种思想交融交流交锋,这时就需要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人心,成为全国13亿人56个民族的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旗帜,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建设文化强国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六中全会召开的时期恰到好处,因为大家越来越关注文化,经济发展也需要文化作推动,文化软实力应该考虑文化怎样走出去,好多和文化有关的一系列事情,都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梳理。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关键时期作出关键决策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会议。

六中全会《决定》具有三大亮点。

亮点一: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全会把发展文化看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并列,经济上成为强国,文化也要成为强国,这就指明、并标示着我们国家在对外交往方面,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去参与国际竞争,还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引导我们要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陈少峰说。亮点二:全会对提出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

我国的文化创造和创新,实际上跟以前相比起来,我们在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包括文化市场的体制机制建设,还是需要动员更多的力量来做的。

因此,全会的一个亮点,就是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会讲到人才结构问题调整,意识到高端人才资源比较缺乏,将文化创新、文化创造说得比较深入、具体。换句话说,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释放出活力,让更多力量参与文化创造和创新。

所以,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讲,下一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推动文化创造力的提升,工作的重点会从过去的体制机制改革转向怎样创造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亮点三:全会提出构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在文化产业方面,全会提出了以市场配置资源,重视民营企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现在,我们不仅要重视国有文化企业,还要重视民营文化企业,重视各种民间和政府的各种资源,发挥它们的功能和创造力。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全会对市场配置资源、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有非常多的表述。文化产业发展这个领域,全会中讲得更具体、更深入了。

第四篇:201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201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零二七范文网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零二七范文网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零二七范文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零二七范文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零二七范文网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零二七范文网辱观。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零二七范文网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臵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零二七范文网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零二七范文网,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

第五篇: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 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 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 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 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 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 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四)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五)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 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六)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 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

(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 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 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以企业为 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着眼于 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健全中介机构。

(三)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推动副省级以下城市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 全的市场秩序。

(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设立中华文化国 际传播贡献奖和国际性文化奖项。

(六)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 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

(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一)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充分尊重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善于同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交朋友,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结合文化单位特点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工作,发挥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重视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建设。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党员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联、作协、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化建设工作,由中央军委根据本决定精神作出部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完)

下载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内容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全文精神大全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全文精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有感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有感 办事处组织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本文就从文化层面切入,浅谈一下学习心得。 这次全会对文化的特质与内涵,文化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进程......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 心得体会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

    医学生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医学生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已落下了帷幕,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一名大学生党员,我先后通过报刊、网络等方式进行了学习,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有......

    十七届六中全会全文

    十七届五中全会全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的大会首次),以邓小平......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立足本职发挥特长 积极投身文化建设 赵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从战略高度强调文化......

    学习了十七届六中全会

    学习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我觉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