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心理学读后感[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9:0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心理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心理学读后感》。

第一篇:数学教学心理学读后感

《数学学习心理学》读后感

泰兴市长生小学王艳

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我自认为我是一个不太会学习的人,而且没有太多的耐心去读整本的书,平时学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不能很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但自从参加“小学数学教师骨干培训班”学习后,我能够强迫着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读书和学习。

假期中,我零零散散挑了一些感兴趣的章节阅读了一下,真是开卷有益。这本书高度强调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义,指出要:“置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于数学知识结构的中心地位”。为何?因为“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观手段,学生掌握了它便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自我生成数学知识;其次,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能获得智力发展;第三,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但思想方法何在呢?“数学的概念、原理是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的思想、方法隐含在数学概念、原理之中。教科书(数学著作)是以定义、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为要素构成的逻辑体系,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其中,这一经过归纳概括的逻辑体系掩盖了数学思维的真实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的原始过程,学生所看到的只是数学研究的结果。”就是说:数学思想方法是藏在教材内容深处的东西,学生(常常老师也)看不见它们——不把它们挖出来就无法实现它们的教育价值。那就让我们把这些宝藏挖出来,——举例说明。[例]对分数加法,教材略举几例便得出定义,然后就是组织大量的练习,学生根本没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更不知道这里面还隐藏着宝贵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是按教材和老师的规定机械地计算而已。

有位数学家举过这样的反例来说明分数加法定义的“人造性”:两场足球赛双方的进球数分别是4:3和1:3,那么照道理合计的输赢应该是5:6,后者获胜。此时分数(比值实际可看为分数值)的加法定义是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即与传统定义不同。那为什么足球赛不这样计算输赢呢?最关键的是如此规定将使球赛缺少刺激性:第一场没有输赢,看完第二场才知道输赢。为激励球员、吸引观众,必须使每场都有输赢,于是每场比赛都以进球多少论输赢,两队各赢一场、两场

都很刺激。如果需要比很多场,该怎么计算总输赢呢?再发明一个办法:每场比赛赢者记3分、输者记0分、打平了各记1分,最后加出各队所得总分论输赢。这里面隐藏着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呢?

第一,量化思想方法。数学的出发点总是给事物定量即“赋值”,接着定义计算规则——足球赛计分制拟定的过程就是“赋值”,然后定义“加法规则”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量化思想方法。

第二,逻辑化思想方法。采纳那位数学家说的分数加法定义之前先要检验它会不会破坏已有的三条算律,结果证明不破坏,初步考虑可采纳。

第三,化归化思想方法。进一步还要检验:那样定义的分数加法能不能还原为整数加法?事实上不能:比如4/2+6/3将等于10/5即等于2而不是2+2=4。于是将那种定义取消。

第四,结构化思想方法。分数的出发点不是孤立地研究某一个量,而是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比如两队进球数的关系。如果我当年的数学老师能设计一种通俗易懂还可实践操作的方法,让我粗浅了解上面所说的那些数学思想方法,我想自己一定会变得更聪明、还会更热爱数学!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所谓“吃透教材”,希望能把挖掘教材内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在内,所谓“备教法学法”则把介绍并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措施包括在内,这样才能找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宝藏并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数学教学心理学》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列为数学基本素质的第五个要素,指出:“数学语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研的各个领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志之

一。„„使用数学语言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对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方法,则简略地提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建构„„数学交流„„组织学生讨论”等等。我觉得作者说得不够,尤其在当前普遍存在忽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情况下,说得很不够。于是想补充一点看法——要了解学生数学表达的困难。谁都知道学生进行数学表达的困难,原因有三层。

第一层:数学知识本来就没学懂,无话可说或一说就错。对此无需赘述。第二层:生疏于极抽象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最抽象的一种语言。如果我们把语言分为日常语言、文学语言、科学语言三大类的话,日常语言最好懂,文

学语言次之,科学语言就比较难懂了。而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等科学(广义科学)的语言中,数学语言又是最抽象、难懂的一种。这一层原因大家也熟悉。

第三层: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困难,这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困难。思维过程中我们用的是内部语言,它不出声地翻腾在脑海里,过程简略而常常丢掉许多词汇和环节,线索纷乱、“天马行空”。但要把解题的方法和过程“说出来”或“写下来”,就要用口头或书面的外部语言了,而外部语言必须词汇、句式完整,逻辑严密,口头说还要发音准确。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是很难的!即使用最通俗的日常语言表达所思所想,从刚会说话到小学低年级的七八年内,孩子们都说得不准确、不清晰;而且就算巧舌如簧的成人,也常常发生“言不及义”、“难言传仅意会”的情况。何况去说最抽象难懂的数学语言?所以要给机会、别批评、多指导,在“多说”中锻炼。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要鼓励学生多说、大胆说、创造性地说,数学教学其实也应如此。我们有的数学课堂,学生说得太少了。好像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那就让学生多默默地想吧,殊不知“不说”是难于提高思维能力的。另外,要多指导。数学教师课内课外都应成为全校说话最客观、最准确、最精炼、最全面甚至最生动的人,一方面有利于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教好数学。

第二篇:《数学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数学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各种问题,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仅凭着教学经验而为,从来没思考过学生的心理层面。读了《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我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思量。

在本书中,我重点研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书中将其列为数学基本素质的第五个要素,指出“数学语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研的各个领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使用数学语言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对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方法,则简略地提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建构„„数学交流„„组织学生讨论” 等等。要了解学生数学表达存在的困难具体有哪些情况,才能找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的路径。分析起来,情况有三:

第一种:数学知识本来就没学懂,大脑里是空洞的或混乱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是一言不发或“胡说八道”,因为他无话可说,一说就错。

第二种:对于一些极为抽象的数学语言无法转化为普通语言。数学语言可以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其中抽象性数学语言既高度抽象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比如概念的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有时学生就无法将其转化为他们所熟悉的、亲近的、容易理解的事物,这样一来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就不会深刻,此时的数学语言就会显得更加抽象,在学生眼中就不再“通俗化”,反映到口中也就更难于表达。

第三种,将“听、看、想”的内容和结果转化为“说”的困难,这一点在大多数同学身上都存在,也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就要求老师要尽量的多宽容学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一些自信,大胆的,灵活的,创造性的去说。

反思我自己的数学课堂,学生说的确实太少了。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多指导学生,教师本身课堂内外说话都应客观、准确、精炼、全面甚至生动,进而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

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

江苏省特级教师 张兴华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的课程意义

2、理解“表象”、“变式”、“迁移”的心理学意义,并能运用“表象”、“变式”、“迁移”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教学”。

第四篇: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读了《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我明白了心理健康的含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使我感慨颇多,通过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我工作中所接触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下面介绍一下我认识的中职生的心里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家庭的环境和所处的特定校园环境,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矛盾。当前,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目前,我国中职生大部分是没有考到满意的学校无可奈何上了职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同龄人的群体中自惭形秽,做事信心不足,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上他们初中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能力有限,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

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因而无心向学,久而久之,感到处处不如别人,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相对同龄人看到更多的社会阴暗的一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认为社会、学校,对其约束较多,于是,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有抵触情绪,我行我素,生活上随意放纵,得过且过。既没有幸福感,也没有成就感,把前途看得一团漆黑。

(3)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自进入职业学校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有真心的好友宣泄情感,但又怕受到伤害,所以主动性不强,且缺少基本的交往知识的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4)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较差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保证。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多变,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容易感情用事,有时凭着一时冲动做出鲁莽的事,缺乏冷静,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两极化现象明显,快乐时常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常抑郁消沉;不能控制情绪。

(5)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由于绝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又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无聊转向标新立异,用反常的行为显示自己,违纪违法行为频繁发生。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怪异发型,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中职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有不妥当的对待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给他们造成一生的阴影,甚至使他们出现因憎恶老师学校进而憎恶社会的不良心理,给社会带来隐患。如何能让中职生健康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职教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以维护和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并通过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测量,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象,从而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普及心理知识,帮助中职生掌握一定心理保健方法,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之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例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开发中职生心智潜能,增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进而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中职生及其学习与成长的需要进行。例如:女生情感专题讲座、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性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心理分析与求职、青春期教育与早恋问题等。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常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而有助于加深中职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反省,自我心理调节。

最后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求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基础、心理辅导与治疗知识、精神医学与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而大多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关水平堪忧,大多是由相关人员兼任,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当缺乏。因此,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尤为迫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

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联谊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使他们及时地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3)利用网络技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沟通障碍。因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充分尊重中职生追求平等的个体需要,又能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网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其次,精心挑选或编制包括心理专家最新理论成果及典型心理咨询案例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再次,由心理专家主持并参与开设“心理聊天室”、“在线心理咨询”等活动,精心设计集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网页以吸引广大中职生参与。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育、健康生活

方式教育等,最终促使中职生的自我心理评价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

(4)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共同教育

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大环境中,学校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乏有实行家长专制、或溺爱纵容、或放任自流,极大地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实现对子女的民主化管理,使子女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与家长协商解决。帮助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要求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其子女心理活动、情感及思维特征,注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子女,促进子女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我坚信,只要我们学校因材施教,立足现状,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指日可待。

第五篇:心理学读后感

读《学前心理学》有感

——让“游戏”更“游戏化”

我们常常说“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动力,我们成人是如此,作为学前懵懂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就如《学前心理学》中提到的“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体现的心理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兴趣指引”。孩子喜欢游戏,是因为所玩的游戏内容有强烈的兴趣点。要判定这是否是孩子的“兴趣点”,决定权在孩子,而不在教师的想当然和所谓的“预设”。

我们都知道,好的常规是一切游戏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对于年幼的孩子,好的常规制定也必须从孩子兴趣点入手,所以我们会将游戏指令趣味化、形象化、游戏化。孩子在游戏时很投入,但当教师为了游戏达到更好而提出一系列要求时,孩子的兴趣就会减半,快乐也会随之减少。如果教师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时能多用趣味化的语言引导孩子,将“要求”也同样“游戏化”,孩子在游戏中是否会更快乐、更放松、更自由呢?以前的一幕幕就浮现在了眼前。

如每次游戏或做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要求孩子们拉圆。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不愿根据教师指令行动,常常要教师个别引导或督促才能勉强达成。于是我们把以拉圆的指令 “小手拉紧围成圈”改成了“你的小锁‘咔嚓一下’锁住了吗?锁住了,我们吹个大泡泡吧”,孩子们每次听到这一有趣形象的指令,都能快速的拉紧小手,因为这样的语言让他们感觉到是在游戏而不是在听让他们紧张的“要求”。

又如,在开学初,我们班中几位老师发现不少孩子吃饭比较脏,为了找出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始寻找原因。午餐时间到了,我们组织洗完手的孩子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来吃饭,当时我们的要求是“请洗完手的小朋友小手像老师一样亲一亲,然后做到位置上身体靠住桌沿”,洗完手的孩子基本都能模仿教师将双手合十坐到位子上,但是能够胸口靠住桌沿的孩子却并不多。于是教师采用了个别引导纠正和示范的方法进行了指导,教师指导后虽然好了些,但是很快又恢复原样了。我们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什么我们说小手像老师一样亲一亲孩子们能够做得相对较好,而另外一个“身体靠住桌沿”孩子却不能做到呢?经过分析,我们感觉到了可能是指令有问题,孩子不愿意听没有兴趣。另外我们也

觉得可能部分孩子对于“桌沿”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们想到了在桌沿上贴上孩子比较喜欢的标记来代替“桌沿”一词。用什么好呢,我们想到了孩子比较喜欢的五角星,既简单又吸引孩子,就这样我们在每位孩子对应的桌沿中心贴了一颗五角星。并将指令改为“你喜欢和五角星做朋友吗?那就用身体亲亲五角星”。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不少孩子就很积极的根据教师的指令身体靠近了桌沿。而且,很多孩子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靠近桌沿,就餐的坐姿纠正后孩子们掉饭粒的现象也好转了不少。

以上只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小尝试,再一次读了《学前心理学》一书,让我更加肯定这一方法是值得一试的。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让“游戏”更加“游戏化”,让游戏变得更加纯粹,让孩子玩到更多属于他们的游戏,体验到游戏带来的“慢慢”的快乐和满足感。

下载数学教学心理学读后感[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心理学读后感[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读后感

    《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爱情,这个人类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仿佛是一个人类永远都无法揭开的迷。说到爱情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情感。谈到爱情,自然延......

    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心理学读后感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关于心理学的书,对于我这个对心理学没有什么认识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心理学读后感。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我对书本......

    心理学读后感(最终定稿)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是今年来的新兴学科。很多人都学习心理学,以致于帮助自己在生活中能够更好的表现自己。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几篇心理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心理......

    心理学读后感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七章读书笔记 初识心理学,心中很是憧憬,印象中的心理学大师都像童话话里的神仙,既能一眼看出一个人的悲欢喜乐,又能治愈人心。在警校之前曾也算接触过这......

    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 一提到心理学书,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晦涩难懂的代名词,对于没有什么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因为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人们对书本的......

    心理学读后感

    姓名:零玉荣 班级:文秘1041班 学号:100901404136 快乐从心出发 快乐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定义,有的人认为简单,平凡就是快乐,有的人认为快乐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有的人认为快乐......

    心理学读后感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教师:贾毅清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

    实用心理学读后感

    电气C101 朱克轩 105971 实用心理学感想 这门课程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门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课程。如果同学们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我个人认为这门课程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