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修稿稿)》学习心得
【优质课网】海量优质课公开课赛课视频《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修稿稿)》学习心得
一、课标研制和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
1、实验稿是1999年开始研制,2001年7月出版,并于当年9月在全国43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
2、修订稿是2005年5月成立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3、2007年4月定稿,但还未出版发行。
二、课标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一)课标修改的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是充分地肯定成绩,也看到问题实质所在;
第二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
第三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 第四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
(二)课标修改的思路
第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第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第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第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三、课标修改的主要方面
(一)、前言
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基本理念
1、什么叫数学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P1
修订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什么叫数学教育
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P1
修订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3、学习方式
实验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P2
修订稿: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什么是好的教学?第一条,除了知识传授之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4、设计思路
数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知识:“数量关系”、“几何关系”、“随机关系”。数学学习的四方面课程:
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运用。P4 修订稿: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①数与代数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②图形与几何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③统计与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④综合与实践
是培养学生过程经验很重要的载体。通过综合与实践,能够把知识系统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5、目标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修订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增加“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原因:双基从53年提出,到56年写出之后,一直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核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功不可没,使得中国数学基础教育在世界是影响很大,我们的孩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扎实。但是我们缺少了创造性的东西。
6、基本思想
核心思想:演绎和归纳
(1)演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他的基本思想有两个,第一个说话要有出发点,有公认的前题,后来演变到公理化体系。第二个,它的推理逻辑是有大前提、小前提。
(2)归纳:培根的《新工具论》。在这一类物体中,很多都有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想。
归纳中含有类比思想:凡是有性质A、B、C的,都有性质D,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东西,它有性质A、B、C,那么它是否可以想像它有性质D?
(3)两者的关系:归纳思想需要通过演绎来证明是不是对的,但无论如何,归纳思想可以用于发现新的结果。
数形结合等量代换
7、基本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思考经验积累,问题提出的经验的积累,创新性活动的积累。
8、问题解决
实验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P6
修订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够发现问题,把问题提出来,然后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上能够提出来很难,提出来后能够用数学符号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比较难的。
9、具体目标
数与代数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第二学段
1.增加了“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
2.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以为数乘、除两位数”。
4.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改为“能理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图形与几何
1.内容的结构的调整:
《标准(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分为四部分:第一、二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位置。
《标准(修改稿)》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
l、图形与几何
2.主要内容的修改
第一学段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3)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第二学段
(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统计与概率
1.统计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2.概率
与《标准》相比,《标准修改稿》的主要变化如下:
(1)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定性描述。
(2)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在第三学段,学生通过列出简单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来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概率。
(3)增加了一些案例,特别是对案例在数学上、教学上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教师有所启发。
综合与实践
一、把三个学段的名称作了统一,统称为“综合与实践”,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目的和内涵。
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
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并且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案例,让老师领会课程标准的思想是什么,领会提出知识点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螺旋式上升,不一定是知识点本身,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可以有这样的问题,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不断地出现,但是,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随着视野的增加,对问题分析的深度不断增加。
实施建议完全重写了。过去关于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是按学段写。修订稿是按基本的思想写,紧扣基本理念来写。如:
第一,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问题,基本根据理念来写。
第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四,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第五、注意如何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发展、培养。
第六,教学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预成和生成,事先备课备得怎么样,讲课时遇到情况如何处理。
还有,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如何使用教学技术与关系。
把它们完全按核心思想,而不是过去那样按学段来写。按学段来写要写出层次,不会重复。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标准和大纲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大纲是关于教学和教育内容的规定。它适应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为本质的教育,它最关心的是这些知识你教了没教,这些知识学生是否掌握了。
课程标准不一样。大概是建立在整个教育理念的改变,就是说我们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逐渐过渡到人的成长,以人为本,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孩子的未来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这样,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授,一定还要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2、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落实
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落实。这三维目标是什么呢?就是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智慧
创造
情感态度
史宁中校长: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3、需要思考新的教学方法
课标: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看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还要看学生回答结果反映的思路是否清晰。
4、“精而深”
美国数学课程:广而浅
我国过去的数学课程:广而深
现在目标:精而深
知识分三种:不教就会;教了不会;教了能会。
可比广度 :用知识点除上课时,千万不要太大。
五、结语
课标的修订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领会课标的基本理念、目标等,同时又要理性地看待存在的问题,要有宽容心。
课标中的目标和具体内容都是以学段的形式进行阐述,而我们的教学和评价都是以学期为单位,因此在以教材的要求为前提下,还要注意把握住学段目标,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度”的问题。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深刻理解课标的精神实质是当前数学教育和教研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篇: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 ~ 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四、实践活动
第二学段(4 ~ 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三学段(7 ~ 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第一学段(1 ~ 3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二学段(4 ~ 6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三学段(7 ~ 9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部分 前 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数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以培养数学素质为宗旨的基础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教育在聋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清晰思维、清楚地表达,使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沟通交往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课程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数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使数学教育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课程内容应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尤其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现代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数学学习要倡导探索实践性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被动的,应当是多样的,特别要倡导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有内容的活动中进行,同时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4、数学教学要倡导个别化教育。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与众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数学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要素的基础上,制订适合其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整合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育资源,采取多元的有效的沟通手段和教学方式,积极实施个别化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与发展。
5、数学课程评价应能促进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数学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语言表达、沟通交往等潜能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指标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种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
6、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学习、数学教学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课程应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要有利于克服沟通交流障碍;有利于创设最少受限制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聋校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目标
根据《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标准》明确了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规定了比较具体的目标。
《标准》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知道)、理解、掌握、应用”等词语对数学知识技能作了阶段性目标的刻画。了解就是要求达到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说明对象的具体特征;再根据具体对象的特征辨认出这些对象的目标。理解就是能初步学会表述对象的具体特征;能说明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应用)就是能应 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标准》还使用了“经历(感受)、观察、体验(体会)、模仿、尝试”等词语刻画了学习过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探索等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以上目标的实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三)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他们的数的意识、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的意识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从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给予证实或说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及学习愿望,进行分类教学或实施个别化教学。同时,《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给教材的编排方式留有空间。
(四)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同时也为课程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为了解释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 获得初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初步的数学思维方法和简单的应用技能。
● 初步懂得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现实社会,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 经历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建立符号意识,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通过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在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 初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掌握简单的统计概念和基本技能。●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运用数学知识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
●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数和符号的意识,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 通过空间及图形的认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 经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初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通过简单表述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排除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初步认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三个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意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 5 学习是实现其它目标的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知 识 与 技 能
●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使用人民币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常见的量;初步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获得初步的测量知识和技能。
●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简单分析过程有所体验,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过 程 与 方 法
●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简要的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认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意识。● 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比较、有条理的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 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情 感与 态 度
●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第二学段(4—6年级)知
识
与
技
能
●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 经历直观认识和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初步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技能,了解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过 程 与 方 法
●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简单地表述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会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和初步的合情推理。
● 具有初步的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比较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作出较合理的解释。
●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情感与
态度
●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 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 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 经历观察、操作、类比等数学学习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有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和对不懂的地方具有初步的提出疑问的意识,发现错误能及时纠正。
第三学段(7-9年级)知
识与技能
● 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数与符号的过程,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有理数、代数式、方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等进行描述,会解简单的方程。
● 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及其位置关系,了解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基本的识图与作图等技能。
● 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掌握一些数 据处理的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 能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发现并提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对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合理判断,初步学会用代数式、方程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与变化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演示、操作、实验、比较、判断等,掌握图形的特征及转化的规律,建立空间观念。
●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对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 在数学活动中,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发展言语的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自己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情感与 态度
● 乐于接触周围环境中的数学信息,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
●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初步具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
●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能从交流中获益。
●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部分分别阐述了各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等。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和描绘现实社会生活。
“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等。它是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一些现象,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进行简单合理的推断。通过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体会,进行简单的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实际应用和合作交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内容结构表 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数与代数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常见的量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常见的量 ● 式与方程 ● 探索规律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正、反比例 ● 式与方程
空间 与 图形
● 图形的认识 ● 简单测量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的认识 ● 简单测量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与变换 ● 图形的认识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与变换 ● 尺规作图 统计 与 概率
●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简单数据统计 图表
● 不确定现象 ● 统计图表 ● 可能性 实践与 综合应用
● 实践活动
● 实践与综合应用 ● 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 获得初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初步的数学思维方法和简单的应用技能。
● 初步懂得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现实社会,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知 识 与 技 能
● 经历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建立符号意识,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通过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在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初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掌握简单的统计概念和基本技能。●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运用数学知识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
●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数和符号的意识,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 通过空间及图形的认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 经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初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通过简单表述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排除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初步认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三个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意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实现其它目标的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知 识 与 技 能
●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使用人民币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常见的量;初步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 13 形,获得初步的测量知识和技能。
●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简单分析过程有所体验,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过 程 与 方
法
●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简要的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认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意识。● 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比较、有条理的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 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情 感
与 态 度
●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第二学段(4—6年级)知
识 与
技
能
●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 经历直观认识和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初步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技能,了解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过 程 与 方 法
●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简单地表述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会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和初步的合情推理。
● 具有初步的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比较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作出较合理的解释。●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情感与 态度
●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 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 经历观察、操作、类比等数学学习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有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和对不懂的地方具有初步的提出疑问的意识,发现错误能及时纠正。
第三学段(7-9年级)知
识与技能
● 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数与符号的过程,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有理数、代数式、方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等进行描述,会解简单的方程。
● 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及其位置关系,了解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基本的识图与作图等技能。
● 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 能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发现并提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对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合理判断,初步学会用代数式、方程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与变化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演示、操作、实验、比较、判断等,掌握图形的特征及转化的规律,建立空间观念。
●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对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 在数学活动中,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发展言语的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自己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情感与
态度
● 乐于接触周围环境中的数学信息,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
●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初步具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
●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能从交流中获益。●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部分分别阐述了各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等。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和描绘现实社会生活。
“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等。它是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 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一些现象,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进行简单合理的推断。通过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体会,进行简单的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实际应用和合作交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内容结构表 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数与代数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常见的量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常见的量 ● 式与方程 ● 探索规律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正、反比例 ● 式与方程
空间 与
图形
● 图形的认识 ● 简单测量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的认识 ● 简单测量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与变换 ● 图形的认识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与变换 ● 尺规作图 统计 与
概率
●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简单数据统计 图表
● 不确定现象 ● 统计图表 ● 可能性 实践与 综合应用
● 实践活动
● 实践与综合应用 ● 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 获得初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初步的数学思维方法和简单的应用技能。
● 初步懂得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现实社会,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知 识 与 技 能
● 经历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建立符号意识,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通过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在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 初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掌握简单的统计概念和基本技能。●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运用数学知识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
●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数和符号的意识,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 通过空间及图形的认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 经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初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通过简单表述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排除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初步认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三个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意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实现其它目标的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知 识 与 技
能
●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使用人民币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常见的量;初步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获得初步的测量知识和技能。
●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简单分析过程有所体验,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过 程 与 方 法
●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简要的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认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意识。● 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比较、有条理的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 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情 感
与 态
度
●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第二学段(4—6年级)知
识
与
技
能
●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 经历直观认识和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初步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技能,了解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过 程 与 方
法
●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简单地表述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会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和初步的合情推理。
● 具有初步的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比较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作出较合理的解释。
●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情感与
态度
●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 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 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 经历观察、操作、类比等数学学习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有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和对不懂的地方具有初步的提出疑问的意识,发现错误能及时纠正。
第三学段(7-9年级)知
识与技能
● 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数与符号的过程,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有理数、代数式、方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 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等进行描述,会解简单的方程。
● 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及其位置关系,了解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基本的识图与作图等技能。
● 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 能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发现并提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对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合理判断,初步学会用代数式、方程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与变化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演示、操作、实验、比较、判断等,掌握图形的特征及转化的规律,建立空间观念。
●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对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 在数学活动中,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发展言语的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自己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情感与
态度
● 乐于接触周围环境中的数学信息,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
●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初步具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
●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能从交流中获益。
●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部分分别阐述了各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等。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和描绘现实社会生活。
“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等。它是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一些现象,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进行简单合理的推断。通过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体会,进行简单的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实际应用和合作交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内容结构表 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数与代数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常见的量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常见的量 ● 式与方程 ● 探索规律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正、反比例 ● 式与方程
空间 与
图形
● 图形的认识 ● 简单测量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的认识 ● 简单测量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与变换 ● 图形的认识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与变换 ● 尺规作图 统计 与
概率
●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简单数据统计 图表
● 不确定现象 ● 统计图表 ● 可能性 实践与 综合应用 ● 实践活动 ● 实践与综合应用 ● 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和常见的量,初步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初步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的意识;应重视口算,加强简单的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初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⑴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⑵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其他形式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1] ⑶ 知道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⑷ 结合现实素材用数进行表述和交流。⑸ 结合使用人民币、初步认识小数。2.数的运算
⑴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含义。
⑵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能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并能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会万以内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
⑶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估算,并简要说出估算的过程。[参见例2] ⑷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⑸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简单表达自己的计算思路。3.常见的量
⑴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千克、克,时、分、秒,分别了解各种量相邻单位之间的关系。
⑵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27(二)案例
例1 发给学生50、25、10、48、92等几张数的卡片,请你拿一张与45比一比,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例2 每本笔记本3元,小兰要买3本笔记本,带10元钱够不够?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意识。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一)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⑴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⑵ 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拼图。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⑷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参见例1] 2.简单测量
⑴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⑵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认识米、厘米的含义,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2] ⑶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3.图形与位置
⑴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⑵ 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二)案例
例1 红领巾有3个角,其中2个
角,1个
角。
例2 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数学课本的长约20
。教室的长约是8。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初步的数据统计活动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加简单的数据统计活动。(一)具体目标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⑴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从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⑵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过程有所体验。(二)案例
● ▲ ■ █ ▲()个 █ ■ ● ▲ █()个 ■ ● ▲ █ ■()个 ▼ █ ■ ▲ ●()个
四、实践活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一)具体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参见例1]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参见例2]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二)案例
例1 七巧板拼图游戏 说明: ①认识七巧板有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②借助动手操作,拼出已经认识的图形。
③展开想象,拼出美丽的图案,并进行交流。
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学生可以提高操作、想象和判断能力,感受数学的奇妙和图形的美。
例2:育才小学五(1)班共有45名学生,他们分别参加书法、绘画、缝纫、航模4个兴趣小组活动。请你按要求分组:每组人数不能少于10人,最多不超过13人。你想到了多少种分法?
如: 书法组 绘画组 缝纫组 航模组
11人 11人 10人 13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简单的分数、小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初步了解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问题和进行较复杂的计算,初步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数的意识,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注意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⑴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多位数,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学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⑵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⑶ 初步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和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⑷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⑸ 在1—100以内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⑹ 在1—100以内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⑺ 知道整数、奇数、偶数、素数、合数。2.数的运算
⑴ 学会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及万以内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并能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⑵ 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⑶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相互关系。
⑷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⑸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初步养成估算的习惯。[参见例1~2] ⑹ 能初步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⑺ 能初步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3.常见的量
⑴ 认识吨。
⑵ 认识年、月、日,结合具体情境学习24时记时法。4.式与方程 ⑴ 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⑵ 初步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⑶ 了解等式的性质,会解简单的方程。(如2x+3=6,10-2x =4)5.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参见例3]
(二)案例
例1 小明去超市购买春游食品,他想买一瓶矿泉水(每瓶1.5元),两支火腿肠(每支0.8元),一袋牛肉干(每袋6.8元)。小明带了10元够吗? 例2 9.8×2.1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例3 完成序列,并说明理由
0.511.5 _____
_____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⑴ 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⑵ 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⑶ 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⑷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⑸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⑹ 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⑺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⑻ 能初步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2.简单测量
⑴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⑵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并了解它们与相邻单位的进率。
⑶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初步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千、公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参见例1] ⑷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能初步估计给定的长方
形、正方形的面积。
⑸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⑹ 能初步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⑺ 通过实例,初步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分、厘、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1分、1厘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⑻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⑼ 初步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2] 3.图形与位置
⑴ 能初步根据方向确定物体的方位。⑵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4.图形与变换
⑴ 通过观察实例,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尝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⑵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能初步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二)案例
例1 用一张正方形纸作单位测量课桌的面积。例2 如何测量一个西红柿的体积。说明:可将西红柿放在水里间接测量。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不确定现象的直观感受。
(一)具体目标
1.简单数据统计图表
⑴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⑵ 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⑶ 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参见例1] ⑷ 通过丰富的实例,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⑸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⑹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能进行交流。2.不确定现象
⑴ 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⑵ 能初步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⑶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参见例2]
(二)案例
例1 测量本班学生的身高,将所得的数据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列。
例2 随意从放有4个红球和1个黑球的口袋中,摸出一个球,全班每人摸一次,统计摸到红球和黑球的次数,看摸到哪种颜色球的次数多。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进一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获取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具体目标
1、能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获得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初步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相互联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案例
例 设计合适的包装方式
现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节约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说明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简单的分数、小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初步了解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问题和进行较复杂的计算,初步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数的意识,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注意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⑴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多位数,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学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⑵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⑶ 初步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和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⑷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⑸ 在1—100以内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⑹ 在1—100以内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⑺ 知道整数、奇数、偶数、素数、合数。2.数的运算
⑴ 学会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及万以内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并能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⑵ 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⑶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相互关系。
⑷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⑸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初步养成估算的习惯。[参见例1~2] ⑹ 能初步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⑺ 能初步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3.常见的量
⑴ 认识吨。
⑵ 认识年、月、日,结合具体情境学习24时记时法。4.式与方程
⑴ 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⑵ 初步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⑶ 了解等式的性质,会解简单的方程。(如2x+3=6,10-2x =4)5.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参见例3]
(二)案例
例1 小明去超市购买春游食品,他想买一瓶矿泉水(每瓶1.5元),两支火腿肠(每支0.8元),一袋牛肉干(每袋6.8元)。小明带了10元够吗? 例2 9.8×2.1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例3 完成序列,并说明理由
0.511.5 _____
_____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⑴ 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⑵ 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⑶ 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⑷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⑸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⑹ 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⑺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⑻ 能初步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2.简单测量
⑴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⑵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并了解它们与相邻单位的进率。
⑶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初步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分、、千、公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参见例1] ⑷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能初步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⑸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⑹ 能初步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⑺ 通过实例,初步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分、厘、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1分、1厘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⑻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⑼ 初步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2] 3.图形与位置
⑴ 能初步根据方向确定物体的方位。⑵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4.图形与变换
⑴ 通过观察实例,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尝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⑵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能初步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二)案例
例1 用一张正方形纸作单位测量课桌的面积。例2 如何测量一个西红柿的体积。说明:可将西红柿放在水里间接测量。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不确定现象的直观感受。
(一)具体目标
1.简单数据统计图表
⑴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⑵ 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⑶ 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参见例1] ⑷ 通过丰富的实例,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⑸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⑹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能进行交流。2.不确定现象
⑴ 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⑵ 能初步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⑶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参见例2]
(二)案例
例1 测量本班学生的身高,将所得的数据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列。
例2 随意从放有4个红球和1个黑球的口袋中,摸出一个球,全班每人摸一次,统计摸到红球和黑球的次数,看摸到哪种颜色球的次数多。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进一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获取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具体目标
1、能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获得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初步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相互联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案例
例 设计合适的包装方式
现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节约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说明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学习有理数和方程的有关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要重视口算,加强笔算,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学会求解并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一)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⑴ 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⑵ 会比较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⑶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⑷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⑸ 通过实际情境了解储蓄方面的一些概念,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储蓄和税收的实际问题。2.数的运算
⑴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⑵ 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⑶ 会解决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⑷ 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⑸ 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⑹ 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⑺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参见例1] 3.正比例、反比例。
⑴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⑵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⑶ 会解决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简单实际问题 4.式与方程
⑴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⑵ 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参见例2] ⑶ 会求代数式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⑷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参见例3] ⑸ 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⑹ 一元一次方程
①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②会解一元一次方程,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③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式,解决简单问题。
(二)案例
例1 在○里填上“>”、“<”或“=”号
+○1 +○
1问题:
1、先猜一猜哪道算式的结果比1大,哪道算式的结果比1小?
2、请说出理由。
例2 观察下列图形并填表:
三角形个数
1 2 3 4 5 6 7...n 周长
例3 有5名少先队员参加乒乓球赛,若每两名同学之间比赛一场,一共需要赛多少场? 8名呢?
提示:可以用列举或画图等方法。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学生将学习圆、圆柱和圆锥以及一些几何初步知识,继续探索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直观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物、模型,师生演示教具,学生操作学具,进行实验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以及图形的变换,掌握其基本特征和基本性质,掌握图形转换的规律,自主探求简单几何体的面积、体积等计算公式,同时注重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学具、设计图案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一)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⑴ 认识圆
① 观察、操作认识圆
②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参见例1]
③ 会用圆规画圆
⑵ 认识圆柱与圆锥
①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展开图。
②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③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测量方法。⑶ 认识点、线、面
了解在同一平面上两点确立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⑷ 认识角
① 会比较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② 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⑸ 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
① 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② 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③ 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④ 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
⑤ 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⑥ 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⑦ 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⑹ 认识三角形
① 了解三角形有着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③ 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2.图形与位置
⑴ 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计算。[参见例2] ⑵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3] 3.图形与变换
⑴ 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参见例4] ⑵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⑶ 欣赏现实生活中轴对称图形。
⑷ 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参见例5] 4.尺规作图
⑴ 会用直尺和圆规画出指定半径或直径的圆。⑵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⑶ 完成以下基本作图
①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②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③ 作角的平分线。④ 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⑤在给定的条件上,作出相应的三角形。
(二)案例
例1.计算下图的周长和面积,你能想几种算法?怎样计算最简便?(单位:厘米)
例2.下图是某市动物园的平面示意图,借助刻度尺,解决下面问题。
问题:
① 从大门到水簇馆的图上的距离约是()厘米,实际距离约有()米。
② 从猴山到百鸟园的实际距离大约有()米。③ 从儿童乐园到狮虎山要走()米才能到达。
④ 你准备选择怎样的参观路线?(不走回头路且行程最短)例3.请你画出从家到学校所乘公共汽车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站名。例4.请你画出五角星的另一半。
例5. 观察下面的图案,它可以看成是由哪个图形经过怎样的变化产生的?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和统计图知识,学习概率的一些初步知识。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
在教学中,老师要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中,收集、选择、整理出相关信息进行实例教学,要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并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通过实验体验概率的实际意 41 义。
(一)具体目标 1.统计图表
⑴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⑵ 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统计表。[参见例1] ⑶ 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⑷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会求数据的平均数。
⑸ 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参见例2] ⑹ 能设计统计活动,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3] 2.可能性
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参见例4]
(二)案例
例1.收集本班同学身高或体重的数据,制成统计表。例2.下面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回答问题:
① 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② 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③ 他在5月8日12点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④ 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⑤ 从体温看,这位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例3.根据学校各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情况,制成相应的统计图表。例4.如图转动转盘,指针指向黑色或白色部份的可能性哪个大些?
四.实践与综合运用
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发展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求的问题,在学习的合作交流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具体目标
1.经历“问题情境-讨论交流-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过程。2.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3.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强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强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二)案例
例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无盖纸箱。⑴ 长方体形状的无盖纸箱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
⑵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无盖纸箱?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⑶ 制成的长方体形状的无盖纸箱的容积应当怎样去表达? ⑷ 什么情况下长方体形状的无盖纸箱的容积较大?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具体的、局部的,他们主要是通过对实物和具体的数学对象(数、图形等)的观察、操作、模拟等活动,获得具体的结论。他们具有初步的生活经验,开始比较关注周围有趣的事物。他们将开始接触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如数与计算、图形的认识等。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一)让每个学生在满足特殊需要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课程和内容,确定合宜的达成目标,选配最佳的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个体逐步实现其发展目标。
教师应从每个学生在听力、言语、能力、态度、习惯等现有水平出发,以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目标,着眼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与个别化教学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同一个教学内容中,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在学习时要组织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等多种学习活动。同时要采用最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特点的方式教学,随时评估学生的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短期目标。
(二)为学生数学学习设计具体生动的情境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增进对数的认识,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所学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游戏活动。
例 两个同学一组做猜数游戏。
甲:我手里这张卡片上有一个数字,这个数比10大,比20小,猜猜它是几? 乙:18? 甲:大了!乙:14。甲:小了。乙:15。甲:对了!
教师可以利用上述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其中包含着朴素的逐步逼近的思想。(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针对学生因听力语言障碍而影响思维发展的实际,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例如,在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饮料瓶、文具盒、牙膏盒、地球仪等)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又如,教学中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如洒水壶、搪瓷杯等),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猜一猜某一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四)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
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如,解决“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 人,3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出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则用乘法,5×7=35,35>33,而5×6=30,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张长凳。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巳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例 27人到公园去划船,可供租的船有两种,一种船可乘6人,每小时租金10元,另一种船可乘4人,每小时租金6元。现在有3种方案:
1、租4只乘6人的船,1只乘4人的船;
2、租2只乘6人的船,4只乘4人的船;
3、租3只乘6人的船,3只乘4人的船;
通过计算结果比较,哪一种方案最节约?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初步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六)加强信息化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根据学生听力语言残障、而观察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注重使用教具、实物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理解概念。现代化电教设施的应用,能加深对数学知识与基本概念的理解。教师要恰当使用电教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在这些方面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
(七)强调对概念的直观描述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要加强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语文”、“交往与沟通”等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运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化的语言,对概念进行直观描述,使他们克服语言障碍,准确掌握基本概念。
二、评价建议
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致力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数学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本学段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要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例:教师提供几种测量工具,请同学们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可能有几种测量方法:⑴用步测估算 ⑵先用绳子量,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度 ⑶直接用米尺量 ⑷用卷尺量等。在上述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参与的程度,能否选择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否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同时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数学思考的情况。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在肯定几种方法都可以的情况下,通过讨论评出最佳方法(误差最小),以增强大家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二)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本学段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当强调的是,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学段的基本目标不要求学完相应的内容后的所有学生都应马上达到,而是在本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
本学段学生往往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或实物模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学生评价时,应重点考察学生结合具体材料对所学内容实际意义的理解。
对数与代数内容的评价,应结合具体情境,考察学生对数的意义的初步理解。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评价,要结合直观素材和生活情境评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由于听觉语言残障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发展较为迟缓,部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健全学生稍滞后。所以在本学段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不宜过高。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比较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是否初步学会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谁岁数大?谁个子高?谁跳得远?……教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给予鼓励性评价。
46(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并与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评价方式相一致
这一学段的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对于今后是否喜欢数学学习、能否学好数学十分关键。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注意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
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加以选择。比如,教师可以选择课堂观察的方式,从学习数学的认真程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教师还可以从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平时作业中了解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时,教师要能使用各种技术和策略评价学生的进步,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以随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评估要能自然地出现在学习内容中和数学教学活动中。(五)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
针对本学段学生的特点,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用鼓励的语言描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
例如:“小刚在本学期数学学习中,能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乐于提出问题,常常能想出与同学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计算的正确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样的评语以鼓励为主,同时也指出了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六)评价要因人而异
学生由于听力语言伤残程度的不同,他们在语言思维、表达能力、操作水平、创新意识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外,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因人而异,多鼓励、少批评,更不能弃而远之,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评价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点滴的进步,用鼓励的语言、手段激发他学好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要指出他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编写应以《标准》为基本依据,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并适合学生特点。教材的编写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初步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知识。教材的编写还要有助于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的基本特点,始终坚持有利于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的原则,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应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弹性。教材编写时,应充分考虑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特殊需要。
47(一)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素材
在本学段教材编写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简单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所选取的素材,要使得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
实践活动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如“六一”节前夕班里准备开联欢会,需要买糖果,你认为买哪种糖果好些?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要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糖果,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决策。
(二)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应力求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可以设立“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合作的空间。
例如:在教室里,师生一起观察教室的环境布置。⑴看一看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各布置了哪些内容? ⑵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⑶根据你的记录完成下图。(把布置内容名称写在方格内)
⑷互相比较一下,所记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⑸想一想,老师和同学们的记录为什么不同?
(三)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并适应学生的特点
本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以视觉功能较发达为特点,在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动画片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和个别化教学的需求。
例2 唐老鸭经营的商店有16支铅笔,小鸟买走了9支,还剩多少支? 该例可以采用系列的卡通图画来呈现问题情境以及计算16-9的多种方法。如,小老鼠一根一根地减;小鸟把16分成10和6,10-9=1,1+6=7;小鸡把9分成6和3,16-6=10,10-3=7;鹅先生说:“还可以这样算,9+7=16,16-9
=7。”
素材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
(四)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并有利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
《标准》所列出的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材编写必须明确这些基本要求,不要任意拔高,以确保基本要求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学生个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教材编写应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和个别化教学的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具体的设计方式可以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一些具有现实背景的开放性问题和探索规律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教材中还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例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准价格的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素材,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支牡丹花需要多少钱?用10元钱买花可以配哪些品种?
实践活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如,七巧板拼图就是一个学生都喜欢参与的活动。学生的拼图作品寓意不同,逼真程度各异,充分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五)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是教材编写中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教材可以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初步探索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力。根据学校条件,尽量使用现代化设施,制作学生易懂、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六)加强内在联系,合理安排结构
在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根据数学知识的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安排教材结构,加强数、量、形、应用题几方面内容的纵横联系,使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迁移和类推,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多种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认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学生由于听力损伤已造成了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很大差异,又由于听力损失程度而导致的后天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的降低也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有些学生还可能表现为多重残疾的状况。由此可见,学生之间的差异已远远地超过正常儿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特点,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积极开展个别化教育,积极进行因材施教。
针对那些有特别需要的特殊学生(学有余力者或学习上有困难与障碍),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资源教师作专门辅导,资源教室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设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个体发展与需要。
(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理解数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实现认知迁移,使学生感受到新知不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从而学会学习。
为了实现有效的认知迁移,教师在新授前要精心设计课前复习题,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为学习新知在知识和思维方法上提供坚固的支撑点,从而为迁移奠定基础。在新授过程中,要结合新知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形成认知内驱力,激发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另外,注意协调学生的认知结构,指导迁移策略。如在平面图形计算的教学中,要注重在操作中引导学生感知、在观察中帮助理解、在启发中引导归纳、将获得的计算策略具体化,完成由实物操作→感知操作→符号操作→具体运用的有效迁移,经过认识过程的几次飞跃,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并通过优化练习模式,巩固迁移成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影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新知识应尽可能运用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建立感知表象,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准备大量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特点、指导学生制作、拆拼,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书上的规范语句组织或帮助学生归纳,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篇: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11、通过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我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基本素质,开拓了眼界,而且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奠定了基础。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
2、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3、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培训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出色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2通过学习《20xx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并与《20xx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比,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下面谈一谈本次学习的收获:
一、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xx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20xx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的变化
20xx年版“三句”变“两句”。20xx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xx年版,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明确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三、教学活动方面的变化
20xx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20xx年版只强调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四、新增教师的主体地位
20xx年版新增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
五、新增学生评价
20xx年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20xx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将更要改成也要,体现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六、新增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这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七、课程内容方面的变化
(一)课程内容变化
20xx版: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20xx版,原为“空间与图形”现改为“图形与几何”;原为“实践与综合运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二)具体的变化
20xx年版新增的要求:在数与代数中提出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进一明确明确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涵义。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学生评价的变化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例如,下表是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例如: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
学习内容 速度要求
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 8~10题/分
百以内加减法口算 3~4题/分
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3题/分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2题/分
一位数除两位或三位数的除法笔算 1~2题/分
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xx版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九、培养学生做中学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面对20xx版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3我校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主题内容为小学数学的“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小学数学新课标(一至六年级)”的解说等。
我们教研组常组织教师学习课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有所收获的。此次学习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不仅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抓好加强外,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暑假,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二、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三、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4学习了新课标,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开阔了我的视野。平时在教学第一线,忙于应付上课,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无暇顾及其他。因此,视野相对比较狭窄。其次,进一步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应该承认,对于目前仍然还在盛行的“应试教育”我们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对于课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上我们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头脑中已经不知不觉套上了旧观念的枷锁,而且这种“枷锁,’制约着我们的教改。最后,丰富了我对全册课标知识的认识。我已经有了二十几年的教龄,平时繁忙的教学任务几乎使我们不可能有上较集中的时间来更新知识,另一方面,我对新课标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改变仍是主角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另外,在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总体说内容难度降低了。“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走近新课标,我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师、乃至每一个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可喜的变化。但我认为还是不够,真心的希望我们现在的教师能多一点创新,多一点务实,多一点奉献,多一点眼光,多一点执着,多一点激情,让教改之路更坚实、更宽阔、更精彩!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5随着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参与不断深入,教师们从课堂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现在我们要改变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地难度。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探索什么?怎么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再次需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是教师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一个数学的提升,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结论,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常常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了数学有什么用?”我们数学老师常常会教育学生数学学习很重要、很有用,但到底有什么用又说不清楚。因此有些学生走上社会后认为,“学习数学除了应付考试以外没有任何价值”。我们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受不到价值,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数学需要改革。
1、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老师填鸭一样的使劲填,学生既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从何而来,又不知道学习了将到何处去。从生活中来,就是要让数学的新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到生活中去,就是要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感觉自己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有现实价值的。新课程就很好的重视了这一点,“图形与位置”中,基本上是选取的学校作为背景,统计图表也是以学生关注的生活密切相关。
2、创设现实化、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景
我们的老教材,往往忽视对于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有许多问题看似从实际出发,实则离学生的实际有十万八千里,比如随便找一本数学书,几乎所有的应用题都是千篇一律:桃树有多少棵,梨树有多少棵……某车间原计划生产多少台机器(或零件),实际生产了多少……如此机械空洞的内容,试问怎么能让学生进入生活化数学情景呢?而我们的新教材,比较注重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但这些问题情景往往是建立在生活经验之上,象打折问题,追击问题,利润问题,存款问题,这些都是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
3、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同时又指出:“要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特别强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还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能够学以致用。选择和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来源于生活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习题,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在数学教材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习题有很多。例如利用经纬度确定位置,利用电影票找座位,利用统计图看信息等等,不仅我们的练习明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的数学命题也逐渐体现出这样的倾向。“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有应用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命题中要考虑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渗透日常生活、理财、环保、科技、数学史、信息、法制等教育取向的知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数学试题的时代气息和学有价值数学的理念。
3、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这一点正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在各种教学观摩和教学评比中,探究式学习方式被应用得越来越多。但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的依据决不能看这种教学方式是否时尚,教学不是赶时髦,关键是看这种方式是否适合你的学生。对于学生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往往有不同的方式。我们教师要及时发现这种差异,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总之,新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我们应该多学多看,努力适应新课程。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6始于20xx年数学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她的童年。20xx年,教育部颁布了源自对实践的反思和理性思考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她将在今后一定时期指引着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
一、《新课标》充分体现数学价值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图片、情景、案例与栏目等设置,拓展内容的编写,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都与数学内容有实质性地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实质的理解。
1、教材内容首先关注数学课程内容的主干
教材在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等部分内容中,突出了“代数模型”的含义和建立代数模型、求解代数模型的过程。在分析不同概率实验实质的过程中,抽象出“概率模型”的含义,分析概率模型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模型思想的实质,以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在运用图形性质解决几何问题、构造代数对象的几何背景、利用图形特征表达数学问题等活动过程中,概括出借助图形表达数学对象结构的含义、基本做法和作用,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在有关证明与求解方法的教学内容中,关注对通性通法内涵与价值的介绍,而不应当舍本求末,过于关注特定的技巧、方法。
2、教材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对于定理的学习,教材体现了结论的探求过程,以利于学生明确条件,理解结论由来的道理;在证明过程中,用严谨的过程来帮助学生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3、课程的编排反映数学价值
《标准》对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不仅仅包含知识、技能方面,还包含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方面。教材在表现课程内容时,围绕主题,介绍有关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思想方法、应用情景等,以求全面反映其数学价值。
二、《新课标》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是使用教材的真正主人,所有的教材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1、教材更接近学生生活
教材在内容的引入上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更能体现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从“梯子问题”中出现的“与直观相异”的现象出发,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求解思路。
2、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与学生认知相辅相成《标准》强调: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应树立新观念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的合作者,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教学中师生应互相沟通、交流
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教师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分享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学习。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3、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数学开放题是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7《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要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文字的表达,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让“走教案”变为为生动性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把快乐带进课堂。在课改的道路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入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知识、物质、身体的准备等;
其次,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8通过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失。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9学习了半个多月,聆听了各位专家们“面对面”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各方面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提高。听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视角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行了深入的专题,从“应用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方面他们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让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让孩子明白其实要学好数学并不难,数学的应用随处可见,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我们每时每刻都跟它打交道、交朋友。从心里上让孩子真正放下数学不好学、难学的思想负担。《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课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10十分有幸参加了本次江苏省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培训,本人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xx年版),开阔了视野,有了全新的全面的体验。《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观察、重操作,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体验性经验。其次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地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下面本人就结合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进行浅淡。
例如,数轴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由教师发出-3,1、大于2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要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实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游戏,既掌握了知识,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本人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整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远比我们老师口头说教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应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这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11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12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触最深的是新课标课程目标的变化,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进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数学。
四、最后,通过对“十大核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解读,使我进一步了解学习了新课标。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特点,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13通过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6点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课标要求,上好每一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六、通过学习,使我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14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臵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三、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四基”与“双基”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四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аЩ崆笾、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四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四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四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1520xx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通过这次学习。我发觉这几方面较之以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创新,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理解课标新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原来的三句变成了现在的两句。基本理念之二是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性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比未修改之前多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这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基本理念的转变,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了更具体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好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去做将来对社会有用之人的重要教育方式。所以,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转变,而且也要熟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理论知识充实到我们的实践中去,从而更好的驾驭教材,灵活选择新的教法,去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熟读课程总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新课程总目标的制定,让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培养时代创新人才肩负起更神圣的使命。有人说过,一般的教师是教“知识”;好的教师是教“过程”;卓越的教师是教“智慧”。新课程总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对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做卓越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时代的弄潮儿,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新课标把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四基”、“四能”作为新课程总目标之一、之二,促进小学教育更全面的发展。
三、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第四篇: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在新课改下,数学要通过观察、思维、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数学学科性质特点,要建立能体现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素质。“考”是老师的“法宝”,“分”是学生的“命根”.长期以来,一支笔,一张卷,以鉴定和筛选为目的考试模式下,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始终承受着分数的压力,分数标准变为评价学生人格的标准。学生在其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使考试成为套在学生颈上的锁链,学生畏惧考试,讨厌分数,考试的功能自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为此,必须把考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也应是考试的主人。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励学生,培育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对成绩差的学生,实行无劣等考核,教师通过热情的帮助、补课,使学生减轻心理负荷和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高中新课程强调改变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
那么对于新课改下的考试评价,我认为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的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第五篇: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新方法,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寒假对《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上好每节课。
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
找。教师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
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篇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越王小学:过福根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篇三: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
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