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释道三家并立为例建设和谐文化(修改稿)

时间:2019-05-13 09:3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儒释道三家并立为例建设和谐文化(修改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儒释道三家并立为例建设和谐文化(修改稿)》。

第一篇:以儒释道三家并立为例建设和谐文化(修改稿)

以儒释道三家并立为例建设和谐文化

各位专家、学者,下午好!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建设和谐文化呢?我比较认同美国学者杜维明先生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西学和儒学的良性循环(转引自方克立《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但仅仅有马克思主义、西学和儒学还不够,我想还要加上中国当前的生活现状。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带有本国、本民族的特色。同时,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中国的社会现状是具体的、复杂的,今天我就不讲了。至于如何处理这三种文化成分之间的关系,我想以中国儒释道三家并立为范例来说明。

一、儒释道三家并立的思想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她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兼收并蓄本土众多的各个文化流派,同时也不断地吸收融合了许多优秀的外来文化。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确立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格局。儒释道三教相摩相荡、相融相济,基本上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和谐局面。三教的对立、相融、共存,是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的客观化具体化,也是“和而不同”的典范示例。

儒释道皆属东方文化范畴,三教同源,本无根本上的冲突。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儒释道和平共处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试看历代各朝各代为官者,有儒士、道士、也有浮屠;一些旧式家庭遇有丧事,要以守孝寄托哀思,慎终追远,这自是儒家资源,但举行丧礼时,却是既请僧人,也请道士;一座名山,有佛寺,也有道观,各守疆域,互不侵犯。比如,长沙的岳麓山,山顶有道家的云麓宫,半山腰有佛家的岳麓古寺,山脚有闻名全国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儒释道三家各道其所道,而又不动干戈、和平共处。由此构成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和谐精神的集中体现。

儒释道三家并立,并不是说三家之间没有发生过矛盾和冲突。儒释道三家信仰对象不同,义理观点相左,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这种对立既是宗教排他性的内在要求,也和国家政权紧密关联。历史上,儒道曾因司马迁《史记》记孔子见老子一段公案,一度发生所谓“先生与学生”的法统之争,这是儒道之间的相互排挤;《史记》又记老子“西去流沙,莫知所终”,道教徒遂添油加醋,伪造《老子化胡经》,将释伽牟尼臵于老子弟子之列,佛教徒则奋起抗争,力辩其无,这是佛道之间的相互排挤。三家之间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不过,从总体上看,彼此之间的攻击多限于义理较量,位次争执,远未达到兵戎相见或水火不容的地步。除了为时不长的所谓“三武一宗灭佛”,造成宗教和当时政治的紧张关系之外,三家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即位期间,由于这两位皇帝偏向于道教,并出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考虑,曾两次在全国范围内禁毁佛教。他们下诏平毁寺庙,禁除经像,没收寺产,限令僧尼还俗,甚至坑杀沙门。致使佛教从合法的存在变为非法的存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佛教史上将这两次灭佛,以及后来唐武宗、后周世宗分别发动的灭佛运动,称为“三武一宗灭佛”,其中前三次尤为苛厉,故又称“三武灭佛”、“三武法难”)。

此外,儒释道三宗在历史上不是并驾齐驱的,其地位、作用时有差异。相比较而言,儒家学说深入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理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远比佛道两家来得广泛和深远。从社会功利层面上看,儒家的一套理想

主义的完满主张,对社会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无论是当权者还是老百姓都可以从这里各取所需。从汉代的举孝廉,到唐宋的五经取士,直至明清的八股文,经官方认可和规定的各类考试中,儒家经典是与试者必须通过的要目。从社会伦理层面上看,儒家学说也的确可以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指南。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它用简易明快的隽语试图唤起世人的道德良知,以仁为核心,礼为形式,中庸为准则,建立起一套极其详备的道德系统来规范人的视听言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从社会作用层面上来看,儒家充满积极的入世精神,它那种“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意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意识,“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长时间鼓舞和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道佛两家的理论在基本态度上是出世的,而人作为社会动物,在基本倾向上是入世的,出世不过求得精神的依托和心理平衡。它或以入世为基础,或为入世提供缓冲。

中华文化是由主张入世的儒家和出世的佛道融合而成的,这也说明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体,她也有新陈代谢,既有竞争思想,也有遁世和悲怆成分。这是就文化整体而言的,同样,作为个体的人既要有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意识,又有内心的孤独和烦闷。这是入世和出世思想可以和谐地存在于个体之中的原因。

二、当前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

儒释道三家并立的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指导思想可以有两种方式得到体现。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处于主体或主流地位,这相当于传统文化中儒学的地位。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各文化成分之中处于主导地位。毛泽东时代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改造中西文化的历史事实证明后一种指导方式是不合理的,不利于文化繁荣。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说:“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我认为“仇必和而解”是和谐文化的本质,而毛泽东时代对中西文化的批判和改造没有做到“仇必和而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就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方针是“仇必仇到底”,这一看法应该值得深思。

其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宽松的文化氛围。我们知道和谐文化需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但不同流派、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激荡和共存是文化和谐的前提条件。如果现在还重蹈“文革”的覆辙,那么,文化事业将会死气沉沉。历史也证明如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的好,文化事业就会繁荣。至于如何做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认为:第一、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至少不受社会歧视。最近我看到作家洪峰由于沈阳文化局停发工资而上街乞讨,引起文化界人士广泛争论。这一事件表明,文化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还比较低下,基本的生活还得不到保障。那么当前拜金主义、权力主义急剧扩张的的现状下,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创作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第二、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包括政府财政的投入,各种民间基金的设立。尤其是民间基金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欧美,大量的文化创作都有民间基金支持,而政府投入只占很少一部分。第三、在文化制度方面,文化职能部门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尽量给与文化工作者宽松的创作环境。“有所为”指的是政府为文化事业提供优良的服务;“有所不为”指的是政府不要干预具体的文化创作。

有些地方官员混淆自己的职能,既当裁判又踢球,既搭台又唱戏,阻碍了文化工作者的自由创作。

最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方针,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毛泽东同志非常珍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文化遗产。同样,西方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是一种与中国传统风格迥异的文化。当前,建设和谐文化,应该积极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多种文明成果,进行综合创新,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

这里有个问题,儒释道三家之中,儒家是主张入世的,而佛道则主张出世,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相对好处理,容易形成和平共处的局面,而现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以马克主义理论为原则的文明成果)、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三者都以入世为主。要建设好和谐文化,必须要求文化创新的主体具有比以前儒释道更多的亲和力和包容性。

当前胡总书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要历史任务给我们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发挥自己才智的空间和机会。我想今天各位专家坐在这里,就“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的报告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

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

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

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佛教以“牺牲”为教义,“牺牲”就是奉献。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家讲布施,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

4、从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来讲:儒家——粮店,道家——药店,佛家——百货店

儒家思想,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DNA。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伦理道德的规范,有礼有节地待人接物。怀有积极入世的热情,去投身自己的事业。儒家精神,是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的。

当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的时候,道家就像一剂良药,为社会疗伤。人在社会中遭遇不顺的时候,也需要去药店逛逛,疗疗伤,舒缓一下紧绷的心。以道家的广阔视角看我们生活的人世间,实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烦心事,更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暂时放下尘世的事务,体会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逍遥境界。

佛家则是不论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百货店不是必须的,有粮吃、治好病,就可以在世上生存了。百货商店可以去逛逛,不去也不会不能生存。正如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个人的选择。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从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史上最全: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5、从身心修养来说: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

儒家讲“正心”。《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道家讲“静心”。《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佛家讲“明心”。“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6、从气度的修养来说:儒家——养正气,道家——养大气,佛家——化怨气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养大气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

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7、从提升的方式上来讲:儒家——敬,道家——静,佛家——净

儒家讲敬是敬畏,人要有敬畏感,才能敬天,敬地,敬人。道家讲静是清静无为,人要有清静感,只有在内心清静的时候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佛家讲净,是指人心内的清净没有污浊,欲望和烦恼。心净了也就是放下所有烦恼痛苦,人也就得到解脱,获得了自在。

做事敬心,敬德,敬自然,谨慎而为!谓之儒!为人自省,除欲安心,心平不澜,喜怒自然,不行于色,追求静花止水,谓之道!十方世界,花是花,物是物!心中执念以来世,清心薄欲修来生!这应该算佛,不痴不嗔!无欲无求!烦是自扰!遵循万物,道法自然!

8、从研究的方向来讲: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各种伦理关系的总和,把个体视作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占据特定置的人。因此,儒家尤其强调一个人的“份”,即一个人在伦理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其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爱孝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自生而能长生,告诫人们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和掠夺,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要顺其自然,就像水一样无往不利。不争不胜,才得以长存!反自然之道而行之,就将作茧自缚,必然会危害人类自身,引起自绝于天地的严重后果,甚至被大自然把整个人类都开除出“地球村”。

佛家处理的则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讲生命的超越。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缘,我们跟宇宙大化最深的连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脱死,这是佛家修行要你观照的地方。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动物,在这里就有人与超自然的连接,而它关联着终极的关怀。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超验的生死观,中国人才有了死后来生、轮回转世这些观念。

9、从智慧的角度来讲:儒家——德性的智慧,道家——空灵的智慧,佛家——解脱的智慧

儒家强调礼乐教化,内圣外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强调缘起性空,转识成智。

10、从人生观方面来讲: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同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不怨天,不尤人”。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种“忧道不忧贫”、忧天下而不忧个人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成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启迪、昭示着后人,激励着后世之仁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为国家分忧,为人民大众分忧。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道家受“无为意识”的支配,倡导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社会理念,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而发的东西。即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

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关注一切生命,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把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作为考察和关怀的对象。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人生苦短,处处的无常和苦难困扰着我们,作为人本身要重视当下的自我完善,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升华,扬善除恶,用“慈悲喜舍”、“悲智双运”的佛教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从世界观方面来讲:儒家——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道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在自己心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从个人修养角度来讲: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13、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儒家——在努力进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佛家——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

14、从游戏的角度来讲:儒家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教讲的是“游戏技巧”,佛家则是讲的游戏中融通的大智慧。

第三篇: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基

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本

中国传统包含着丰富而优秀的思想内容,其中孝道思想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予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道思想不仅存在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之中,也存在于佛教与道教的教理教义里面,它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和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比分析发现,儒释道三家在孝道思想上的具体表述和践行方式上尽管各有不同,但是对孝道的倡导取向、孝道的核心地位却是出奇一致的。不论是文教还是宗教,都是把人作为施教对象的,而孝道在儒释道文化中都被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根本,也反过来印证了孝道是人道之根本。同时也因为此,在三家的教义教理中又可以看到其他两家的元素,互为补充,互为支撑。

儒家孝道

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中,以儒家最为重视孝道,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其中以《孝经》最有代表性。《孝经》把孝当作至德要道,将之提升到天地人的高度地位:“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孝经》提出五等之孝,即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天子修孝,在于行博爱广敬之道,保其天下,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如此则德教加被天下;诸侯修孝,在不骄免危,节制慎行,长守富贵,保其社稷,和其人民;卿大夫修孝,在谨守先王之法,“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不敢行”,言必守法,行必遵道,无口过,无怨恶,从而守其宗庙;士人修孝,在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而庶人之孝在于努力生产,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整体而言,儒家认为行孝包含三个阶段:生则养,丧则哀,祭则敬。生则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上是说供给饮食,服劳奉养,不失其勤;冬温夏清,晨昏定省,不失其劳,香甜甘脆,唯其所欲;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精神上要做到以父母之心为心,和颜悦色,得其欢心,承顺无违,不失其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扬名显身,光荣父母,以孝移忠,以忠成孝。《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丧则哀是说在父母去世时要守丧尽哀,动尸举柩,哭痛不已,疾痛在心,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以致毁瘠不形。《孝经》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祭则敬是说斋之日,必思其居处,忆其音容,祭之日,必有见乎其位,闻乎其声,有如孔子所说:“祭如在”。儒家行孝三阶段,就有如孔子所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礼记.祭统》也如此强调:“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再如《孝经》所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家不仅仅就孝论孝,还认为孝是为人之根本,知人识人,察孝可知。古代官制里就有举孝廉一说。《孝经》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有一个管仲论相的故事,说的是齐桓公在宰相管仲快老了的时候问他谁适合做他的接班人,列举了三个人:易牙,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做肉献给皇帝以满足其好奇心;竖刁,可以自阉为太监以陪伴皇帝;卫国太子开方,任职15年不返家看望父母。管仲都反对,理由是孝道为人之根本,不讲孝道而能忠于君主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别有所图。齐桓公不听,在管仲死后重用三人,最后齐桓公死得非常凄惨。儒家的教育也是从孝道教育开始的。《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强调“孝”是德行的根本,是教育所产生的根源,“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人有德行就是从孝道开始。儒家的诸多要义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是从孝道开始的。

道家的孝道观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为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谈的主要是清静无为和道法自然。在其思想体系里原本对儒家强力推行孝道颇不以为然,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的本性,不需要过分强调和特意追求。道家更像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主义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天地化生世间万物,皆为兄弟姐妹,不得损伤。按照天地运行的意志,顺从自然,爱护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讲这个孝道才能得福报,否则必然得到天地自然的严厉惩罚。从这个角度出发,工业革命以来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产生的自然灾难和种种恶劣后果,也印证了道家“孝”道思想的正确性。

道家为人生哲学,道教则以吸收黄老之学、阴阳五行思想、儒家谶纬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孝道观,大量吸收了儒家的人伦思想。道教的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一书里谈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修仙离不开孝,假如没有良好的道德,就难以修成仙道。在道教的文化体系里,天地之间有神明,且有神明时刻记录每个人的功过,不行孝道就会遭报应,下地狱,成恶鬼。而南宋的净明忠孝道更是以忠孝立教,将忠孝作为修道的基础和法门,倡导三教合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道教的《太平经》、《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净明忠孝全书》等重要经典,都详述许多关于尽孝的道理。

佛家的孝道观

佛教源自印度,印度佛教文化原本不像中华文化如此重视孝道,这是因为印度佛教文化的出世思想极为浓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华文化的伦理,而消融了许多儒道思想。印度佛教只重视自身的修行证道成佛,是为小乘佛教;而中华佛教重于自度度他,通过普度世人来证道成佛,是为大乘佛教。

中国佛教孝道故事中最著名的是地藏菩萨的本愿与目连救母的故事,讲的都是地藏菩萨和目连尊者通过自己修法得道,帮助父母脱离六道轮回,进而普渡天下所有父母(包括前七世父母),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一致的。大愿地藏王菩萨是佛教徒口中所称的“娑婆三圣”之一,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多次为救母难,而发大誓愿:“度尽众生,方证菩提。”以此功德愿力,令多生父母离苦得乐,转凡入圣,《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第一孝经,而地藏菩萨更是“孝”的代名词。而从原始佛典《长阿含经》中发展出《盂兰盆经》,则是通过目连救母的故事阐明佛教孝道,并由此形成了盂兰盆节(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

佛教认为,佛家之孝不仅仅要孝顺在世父母,而且更重要的通过修行佛法让现世父母和前七世父母死后都能脱离六道轮回,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徒身在古庙,心系父母,时刻为父母求福,这是孝;佛教徒尊敬师傅,对佛祖诚心,也是孝;而且,佛教更从广义上提出”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道无差别;现世一切生物都可能是前世父母转生,所以提倡戒杀也是因为孝。

有关中国佛教专论孝道的经文集包括《地藏菩萨本愿经》《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孝论》等经典。特别是宋代契嵩在《孝论》用极大的篇幅赞扬古代的圣人之孝,”天下之为孝者,吾圣人可谓纯孝者也。“契嵩论孝,开始把儒释道三家融汇在一起,他说:”天地与孝同理也,鬼神与孝同灵也。故天地鬼神,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诈孝欺。佛曰:孝顺至道至法。“

在佛家经典《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记载了母亲怀胎生产的艰难、危险以及养育儿女的艰辛,经文中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足见佛教对孝道的重视。

对比其异同,我们着重说明三点:

(一)从三家的经典著作中对“孝”的阐释可知孝道均是三家思想体系之根基。

例如,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中提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①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②,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

佛教也罢孝作为其立教之源,佛祖出家的原因就是看到父母的生老病死苦,希望能追寻到极乐之道以帮助父母。契嵩在孝论中更是明确提出孝名为戒,孝是戒产生的根本。在佛家文化体系中孝如儒家的孝一样与其它教义是相通的。甚至佛家的五戒与儒家五伦也是相通的:“五戒,始一曰不杀,次二曰不盗,次三曰不邪淫,次四曰不妄言,次五曰不饮酒。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契嵩《孝论戒孝章》)

道教把孝道同样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道教的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也提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修仙离不开孝,假如没有良好的道德,就难以修成仙道。

(二)三家的孝道经典故事与传说中互相交融与影响

儒释道三家为了大力弘扬自己的孝道思想,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孝道典故。在这些故事与传说中也可以看出儒释道三家的融通。例如“二十四孝”作为儒家宣传孝道的经典故事,在敦煌佛教的变文,即《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中也被提到。我们很难分清二十四孝哪些归属于儒家,哪些又是佛教的材料,从该角度上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儒家与佛家至少在孝道思想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融合。再比如敦煌佛教变文中的《目连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的“目连救母”与道教孝道故事“杨戬劈山救母”都从“救母于苦难之中”的角度来体现出对孝道的重视,这些相似之处也足以反映出三家之间的互相融通与借鉴。

(三)三家对于尊崇与违背孝道的奖惩上各有特点

儒家崇尚孝道,以孝治天下,成为历代膺服的价值观。例如汉初以孝廉察举士人,设孝悌力田之科,也就是说尊崇孝道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且成为了一种仕途考核标准,因此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奖励。《孝经》十一章云:“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儒家把不孝视为最大的罪过,而在法律制度中确实存在着“不孝有罪”的法律规定。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因此在这三种净业里,它排在第一位,是根本的根基。佛家的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之说,也为孝道的尊崇提供了一种保障。

相比之下,道教认为欲得道,先修德;欲修仙道,先修人道。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为本,在众多的道经中也都一致强调孝道对修仙者的重要性。道教《太上大道玉清经》借元始天尊之口训曰:“第一戒者,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而那些不孝父母师长者,死将入十八层地狱,万劫不出。

孝通儒释道,儒家现世践行,佛家延及往生,道家藉以修仙,孝道“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所以说不管信奉什么文化和宗教,从事何种行业与追求什么目标,孝道都是为人做事的根本,不可荒废的。

第四篇:以发展和谐文化推动和谐阿坝建设

以发展和谐文化助推和谐阿坝建设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是文明的综合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知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阿坝是阿坝州各族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跨越征程中,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实发展的清醒认识,这种反思和认识既是阿坝州各族群众的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引领和谐阿坝建设的发展目标和理论支撑。

一、深化和谐文化对阿坝和谐发展作用的再认识

(一)发展和谐文化是突破阿坝发展观念瓶颈的迫切需要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幅员8.42万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1954年的民主改革使阿坝州一步跨千年,实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跨越。

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阿坝州由于受自然因素、社会大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自身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与内地发达市、州的发展差距巨大,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文化观念的落后,文化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阿坝州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进入21世纪后,我国民族地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在一起,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和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交织在一起,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作为“老、少、边、穷”的阿坝州也不例外,迫切需要以先进的和谐文化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与加快发展相一致,与时代要求相呼应,与群众期待相符合的和谐文化。

(二)发展和谐文化是增强阿坝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在当前多元文化碰撞激烈的时代,以先进的文化占领舆论制高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民族地区的阿坝州,和谐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阿坝州各族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和谐文化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对于构建和谐阿坝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谐文化是阿坝州各族群众的精神家园,也是增强阿坝各族群众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

(三)发展和谐文化是提升阿坝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社会和谐需要也离不开文化的和谐,文化和谐能为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在构建和谐阿坝过程中,没有文化的参与,和谐阿坝将失去创造活力;没有文化的支持,和谐阿坝将失去道德基础;没有文化的引领,和谐阿坝将失去精神支柱.构建和谐阿坝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以文化和谐的实现来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四)发展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阿坝的本质体现和重要支点

发展和谐文化是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从本质上看,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合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本质认识和价值选择。作为民族地区的阿坝州,其文化的和谐必然体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藏、羌、回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体现当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融相合。这种极具民族地区特色的和谐文化是一种需要积极有效引导的和谐,是一种需要妥善地处理复杂矛盾的和谐,既是一种文化风度,更是一种文化能力。在建设和谐阿坝的过程中,需要各族群众的相互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从中提炼出符合全州各族群众愿望,引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团结向上、众志成城追求和谐发展的向心力和前进动力。

二、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阿坝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改革开放,实现文化兼容并包

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阿坝发展的强大内动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在文化上采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策略,用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胸襟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发掘、提炼出具有阿坝特色的文化核心,去其糟粕,摈弃陈旧落后的陋习,以兼容并包的先进的和谐文化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与加快发展相一致,与时代要求相呼应,与群众期待相符合的和谐文化。

(二)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这个民族的纽带。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铸就了这个民族的灵魂。实践证明:民族文化孕育着民族内部自我发展的动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的纽带和凝固剂。

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氐羌诸部、鲜卑、吐蕃、汉、回等民族共同开发了阿坝,在漫长的相融相合、共同发展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藏、羌、回、汉主要民族,留下了早已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了的古老民风、独特民情。古老多元共生是阿坝民族文化的显著特点。在实践中,一要将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发展落后面貌。二要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要从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形态深度挖掘藏羌文化,着力传承与创新,打造魅力阿坝、人文阿坝。四要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繁荣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成为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着眼长远,提升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报告把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加以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文化软实力是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所在,阿坝州要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形成全州各族群众认同、多元兼容并包的公民文化,形成各族群众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大幅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文化大州向民族文化强州的新跨越。

(三)拓展民间力量,壮大基层文化,实现文化产品全民共享

基层文化建设最主要功能就是丰富最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阿坝州13县223个乡镇中农业乡镇占167个,有农牧民69.46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7.91%。基层文化的服务对象就是占我州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大农牧民群众。实现民族文化大州向民族文化强州的转变离不开基层文化建设。

随着近年来阿坝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州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仍不能面面俱到,这为民间力量填补政府缺失、发展壮大自身提供了的条件和机遇。在推进民族文化强州的进程中,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民间力量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使民间组织成为建设和谐阿坝、人文阿坝的重要力量。一要充分利用好阿坝州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民间组织与民间社会、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天然联系,为民间力量的的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二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为民间力量投入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三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防止不良文化传播。

(四)繁荣城乡文化,增强文化发展后劲

实施“文化扬州”、建设“人文阿坝”是阿坝州委州政府的重要决策。阿坝州各族群众是实施“文化扬州”、建设“人文阿坝”的主体和主人。人文阿坝、和谐阿坝的建设只有最大程度上增强阿坝各族群众的自信心,激发各族群众的建设激情,才会充满活力,富有发展后劲。一要注重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在繁荣城市文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一州三馆一中心一剧场”、“一县三馆一中心一剧场”、“一乡一站一点”、“一村一室一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村村通”建设。二要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文化品位,促进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三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下乡”活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

(五)实现旅游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市场化

旅游产业文化化是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文化品味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与旅游互动是实现阿坝文化跨越发展的途径。一要充分挖掘阿坝州本土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的资源潜力,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项目,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整合。二要注重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整合。加大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及利用力度,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持久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地震遗址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展示平台。实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三要继续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要围绕做强做大“三百”示范工程,持续创建优化“一线五片”文化产业布局和“一州二节庆十三风情、一县一节庆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节点、一寨一风情一品牌”文化旅游精品工程,精心培育和大力推出本地区的支撑性文化产业项目和龙头型文化企业。

第五篇:浅议曲阜市文化特色街区建设—— 以五马祠街为例[范文]

浅议曲阜市文化特色街区建设

—— 以五马祠街为例

王强 刘芳(济宁学院 文化传播系,山东 济宁 273155)摘 要:五马祠街是曲阜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都铭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积淀了丰厚的人文遗产。商业化的浪潮下,古街的文化味已然淡化。重拾文化街区的文化味,成为今天五马祠街街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曲阜;五马祠街;开发策略 一、五马祠街文化特色街区

文化特色街区继承者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市井民俗、建筑商业文化等。五马祠街,位于位于曲阜老城区,有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和文化底蕴。这条街道,西起钟楼街东首,东至秉礼南路。街中段路北原有明朝后期修建的孔氏祠堂,孔尚经的家祠,曾做金华知府,“五马”是知府的雅称,所以称“五马”,所以其家祠称“五马祠”,这个街因故名曰五马祠街。二、五马祠街现存的问题

(一)商业业态区分不够,夜市不市

五马祠街毗邻三孔景区,是游客必经的路线,但是五马祠街的建设水平、商铺档次、街区功能、特色度等方面还不能够适应游客的需求。街区经营市场也不够规范,店外经营、流动摊点、乱停乱放车辆、占道经营、乱贴、乱画、乱挂、等现象时有发生。五马祠街的商业业态分布和种类偏少,缺少老字号商铺等,商铺功能定位也无法达到“以商促旅,以旅促兴”的要求。商业夜市能够形成需要人流、照明、交通、店铺等条件。五马祠街的夜市照明系统也较为老化,无法让游客有想游的兴趣,夜市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形成不够繁华的局面。一方面曲阜本地人口较少,城市人口不到总人口一半,另一方面大部分来曲阜的游客都住在泰安或济南,造成夜市人流不够。

(二)商业化气息过重,文化特质不突出

比如五马祠街,各种业态分布较为杂乱,定位并不严格。而且成低端化趋势,大杂烩式的分布。街区进行的仅是单纯的商业活动、集市贸易,还不能够形成旅游景点的标准。过度的商业化,掩盖或冲击了这条街道原有的文化特质,将这条古老街道的韵味全都淹没在了叫卖与吆喝声里,街区的文化品位受到严重侵蚀。

(三)街区历史痕迹和文化传统正在消失

文化特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明的缩影,集中展现了一个城市的精华。五马祠街作为曲阜的一条拥有久远历史的老街,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可见一斑。但是,如今,一些古老的建筑和历史痕迹正在慢慢的消失。李宁认为,文化资源应该以“保护为先,为第一要务”[1]。现阶段,五马祠街的一些新建项目并不能很好的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一些商业化建筑引入,使原有面貌消失殆尽。

三、曲阜市发展文化特色街区的开发策略

(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突出效益性

首先,要注重业态布局,打造精品街区。文化特色街区必须要全方位满足游客的“衣、食、住、行、作者简介:王强,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2012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

刘芳,吉林大学硕士,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指导老师)

游、购、娱”等需求,促进城市商业、旅游和餐饮等实现良性互动;要全面开发夜市,促进夜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街区通过举办精彩的节庆、庆典、纪念活动,例如庙会、民间文化节、传统手艺节、孔子文化节等,加强旅游吸引力,汇聚人流,提升经济效益。其次,文化特色街区以文化为主题,注重文化商铺的价值和地位。曲阜的文化特色街区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深挖儒家文化精髓,定位于儒家文化和孔孟文化,结合当地的特色的民俗文化、书画文化、小吃文化、古玩艺术品收藏文化、老字号文化等,通过招租、联营、国有化等方式,引入商家经营古玩、工艺品、书籍字画、旅游纪念品、土特名优产品等符合历史文化氛围的项目;对一些民间艺人无条件实现固定经营应给予支持,鼓励手工艺人提高传统工艺的科技含量,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品牌竞争力;这些举措有利于通过经济效益,保持文化性。最后,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突出文化性

首先,保护传统文化,突出文化内涵与特质。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尤其是文化特色街区,更应注重文化的内涵与品味。保护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我国有关部门指出:一是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而是延续城市的岁月特色,三是工艺品、戏曲、民俗等传统文化[2]。要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遗迹,尽可能保护好具有历史及人物价值的建筑和风物。其次,要加强景观建设,深挖文化主题。建设一批诸如古玩艺术品、历史文化体验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孔子文化主题公园、儒家动漫体验区、曲阜特色美食区、文化艺术走廊、建设民俗主题墙等新的街区景观;借助于现代资源,例如动漫技术、户外屏幕等来展现独特的历史文化,促进街区文化韵味的提升。最后,整合古今资源,突出文化创意。要求新求变,展示手段多样化,形式差异化,特质凸显化,例如休闲座椅、垃圾桶和灯具等景观小品可以独具特色:座椅可以设计成古书式的等样式,再配以孔子头像,游人一定会惬意与孔子的“亲密接触”;垃圾桶可以设计成笔筒式的、竹简式的甚至毛笔式的;灯具的使用上也应有儒家特色,圣地风韵。

(三)街区“五感”的营造

笔者研究认为,文化特色街区改造升级,应注意围绕“五感”实施。所谓五感是“古感”、“动感”、“美感”、“差异感”和现代“时尚感”。“古感”许多历史街区拥有独特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但因为外表显得破旧不堪,因而招到“强拆仿建”;近些年国内的仿古建筑层出不穷,原有的街区文化内涵已然流失;对文化特色街区的改造,要遵循“维修保养”的原则,维持“原址、原状、原物”,城市的文化底蕴皆因其旧而得以体现。“动感”即人气、生气、活力等,街区应给游客以动态的体验,通过动态的过程诠释文化内涵,可以极大地增强游客的参与性。“美感”即是针对景观小品、夜景照明、建筑装饰等而言,曲阜文化特色街区应着重围绕孔孟、儒家、诗书、笔砚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展现文化街区的美感。夜市的店铺照明、广告宣传、建筑周身的灯光使用要绚烂、丰富,符合当地主流色彩。“差异感”也可以称之为新鲜感,要有一个城市能够区分另外一个城市的“城市个性”、“城市风采”、“城市特质”,城市文化特色街区建设应该寻找城市个性,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让游客有一城一品,一地一情的切身体会。现代“时尚感”是指当代特色街区在改造过程中应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吻合,这既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也是保持街区的先进性的要求,更是吸引年轻消费者的重要举措;缺乏时尚感的街区,会显得没有生机;夜景照明、绿化种植、广告设置、环境雕塑、街道小品、景观广场、演出广场或演出剧院等大小空间的设计等诸多方面空间设计要时尚潮流。

四、结语

当然,街区在文化改造的同时,也应该做好街区的整治与管理工作。五马祠街文化特色街区的建设一定要遵循效益性、文化性和围绕”五感“改造升级。

[1]李宁.曲阜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4,(17).[2]李小建.地理·城乡规划[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39-40.[3]李宁.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的曲阜体验式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23).

下载以儒释道三家并立为例建设和谐文化(修改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儒释道三家并立为例建设和谐文化(修改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