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今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我想就当今的形势谈谈为何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
首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并取得了历史性的重要成就,这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今天,科学文化作为一股中坚力量,成为了我们必须建设的项目。只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优势,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最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建设的步伐。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别国的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明确行动的方向,才能激发奋斗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跟着党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第二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幕:建设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幕:建设文化强国
9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观看话剧《郭明义》。这是演出前,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剧组主创人员。新华社 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昨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这是自2007年中共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进一步凸显。
部署体制改革和政策措施
据分析,提交此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料将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部署“文化兴国”战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如何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专家对此作出分析。北京大学教授郭建宁认为,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文化发展出人才出精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民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
专家指出,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是要寻求一条解决文化问题的路径,融合多元文明,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同时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凝聚文化共识。
分析人士指出,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中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建设正在稳步提升。
新闻纵深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
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挑战不止于此。
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
中国文化发展必须面对这样的考题——一面是加入WTO以后势必放开的国内文化市场,一面是我国文化单位与国外文化企业的悬殊实力;一面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一面是国有文化单位活力不足;一面是中国在经济、外交上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一面是西方世界戴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体现?据人民日报
专家观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应从四方面展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日益突出。业内专家认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
第一,以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城市,要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
第二,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以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
第三,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统一文化市场管理规则,实行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盗版、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
第四,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步骤、有选择地扩大对外开放。探索建立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抵制腐朽文化,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企事业单位,做大做强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
第三篇:十七届六中全会绘就文化强国蓝图
十七届六中全会绘就文化强国蓝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十七大以来,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为文化强国绘制蓝图。
——全会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全会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科学发展为起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全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全会提出,要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第四篇:十八大学习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八大学习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 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同时又提出 “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 这对我们作家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家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 大的作品, 而伟大作品需要伟大的艺术家来创造。从创新到创造, 要求作家艺术家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大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十八大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 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载着 13亿民众对未来福祉的期望。
“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 十八大报告中,不断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 上来, 文化强国的 “ 路线图 ” 已然清晰。循着这条路径展望未来, 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国家文 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更有人民 “ 精神幸福指数 ” 的大提升。这让我们看到了将来的国家文 化事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的 “ 幸福指数 ” 也会不断上升。
当你和爱人牵手走进电影院享受视听盛宴时,是否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 2011年电影产量达 791部, 国内票房超过 131亿元?当你手捧一本心爱的书籍忘我阅读时, 是否知道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 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 第二位?当你行走海外意外于 “ 洋面孔 ” 竟纷纷说起汉语与你交流时, 是否知道随着国家文化 “ 软实力 ” 的提升, 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仅孔子学院就已在 100多个国家落 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类似这样的图景与成绩单不胜枚举,而这些图景的背后,则是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大背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经济跨越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的同时, 物质生活 得到满足的中国人在文化领域的追求越来越呈现出高层次、多元化趋势。要实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从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果实。着 眼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十六大以来,我党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至今已经 10年,在这十年里我县文化 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我对我市文艺界的改革、发展,感同身受。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发 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创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培养可造人才, 不断壮大艺术创作 队伍和连续开展书画活动是近年来我市文艺界最大的变化。十年巨变, 我市中老年书画协会、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前儿童、中小学生书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包括社区居民、山区农民们都开始对书画艺术有了不同的见解, 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下, 各种画廊也相继 开门, 这些都是以前不曾见到的。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市书画艺术作品 从创作技巧、绘画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各类书画作品也常常被选送到省内外展 出。不仅如此, 我市各县区市也纷纷组织开办了书画交流会等文化活动, 这无疑对我市文化
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五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与生俱来就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高校有责任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一所大学也要有一所大学自己的精神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奠定优良校风学风的重要基础,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证。经过五十多年的积淀发展,西安科技大学形成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涌现出一批像徐精彩教授一样的具有爱党爱国、知识报国、服务人民价值追求和奉献、创新、奋斗精神的优秀教师,培养出一批像大学生采煤班班长董刚校友一样的具有坚韧不拔、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优秀品质的优秀大学生。学校近年来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通过校史馆、地质博物馆、徐精彩先进事迹展览馆等文化场馆建设以及开展广泛深入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提高了学校文化品位,取得了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文化改革发展思路,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我们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师生的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我们要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让一个个时代典型成为一面面高扬的旗帜,感染、激励、熏陶广大师生,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们要结合学校开展的党建年活动实际,全面推进文化内涵、校园环境、人文氛围建设,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构筑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共同思想基础,推进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用更多标志性的大学文化建设成果来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为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刘德安)
从11月2日开始,京剧艺术节在武汉拉开帷幕,一些来自湖北高校的80、90后大学生们不仅当观众,还参与到舞台表演,唱、念、做、打,颇有专业京剧演员的风采。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有专门的大学生京剧社团,而且有十多所高校
都开设了京剧课程,并拥有京剧票房。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然而,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引起社会的关注。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决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也有口头文学、传统艺术、节庆礼仪、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决定》指出,“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提高文物保护水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保障投入,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的瑰宝。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加强中华古籍保护与出版,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继续实施文化典籍编撰出版重大工程,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发挥教育在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决定》指出,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要结合中小学、幼儿教学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增强爱国
情感做起,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选择若干基础好、有特色的学校,组织专门研究力量,加强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馆、少年宫、烈士陵园以及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决定》指出,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要加快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文化工程时,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加大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资料来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数据链接
我国从2008年4月开始免费开放部分公立博物馆,2008年底有1000多座免费开放,目前开放数达到1800多座,展出物品从2007年的近9000项增加到2010年的14000多项。博物馆已逐渐成为社会民众分享群体记忆、联通历史与未来的公共空间。
1、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什么?
答:研究文化建设的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存在“三个不适应”的问题:一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二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三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不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与GDP位列世界第二位的经济成就相比,中国的文化事业没有充分发挥育民作用。
具体说,现在社会上存在着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答: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答: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会大大促进经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在文化建设中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5、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一是在学习砥砺品质。不学习,当然要落后,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所以要在学习砥砺品质。
二是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所以要在工作中锤炼作风。
三是在勇挑重担中增长才干、提高业绩。在工作中要勇挑重担,有干事业的雄心。也只有在攻坚克难中,才能历练有用之才,成就非常之举。也只有经过艰苦环境磨练、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在成长中突飞猛进。